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1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课文悟读

读罢《晏子故事两篇》,使人不得不折服于晏子超人的胆量及机巧善辩的才能,使楚不辱使命。全文运用多种对比手法,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晏子的雄辩口才。表面上两则故事仅是对话式的白描,实是各方斗智斗勇。

在第一则故事中,可谓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在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晏子的雄才大略。一开始,“楚人以晏子短”,欲以小门迎之来辱其人格,显示出楚王的用心良苦。可哪知晏子机敏地将“狗国、狗门”与“楚国、大门”巧妙地用一个三段论的形式联系起来,使得楚王自讨没趣,不得不打开大门。紧接着;楚王又欲以“齐无人耶”“何为使子”来辱其国格。面对楚王的傲慢,

晏子却冷静自若,先是虚夸声势予以回击,接着又用一个严密的假设三段论,得出自己的“宜使楚”的原因,乃楚为“不肖主”,反辱其楚,楚王无言以对。本文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除了这种严密的逻辑力量之外,还在于对比手法的成功应用,这突出表现在楚王的傲慢与晏子的自信有礼,严峻的环境与晏子的沉着冷静,楚王的自负与自食其果等方面。

在第二则故事中,楚王及众人绞尽脑汁,精心设计,诬齐人善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尴尬局面,晏子另辟蹊径,不予正面驳斥,反而将计就计,巧换概念,设喻论证,将外形相似,实则不同的橘、枳说成是因水土异而产生了变化,暗含“民生长于齐不盗”,而“民入楚则盗”之义,推论出即便是齐人善盗也是“水土异”所致,将责任推给楚国。晏子始终以守为攻,化解了正面冲突,迫使楚王就范,直到“自取病焉”。在这则故事中,多种对比与衬托被巧妙运用,如楚方群策群力与晏子的势单力薄,楚王的精心策划与晏子的随机应变,楚方的咄咄逼人与晏子的不卑不亢,结果是楚王“自取病焉”,而晏子是“不辱使命”。

二、亮点探究

1.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是朗诵,朗诵就要注意读音的准确、语音的停顿,同时更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请问下列5个句子各应读成哪种语气?

(1)然则何为使子?(2)所以然则何?(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4)何为无人?

探究学习:

这是分布在两则故事中的几个问句,表面上是要明确4个句子的语气,实则要理解这4个句子分别在各个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句(1)是楚王基于晏子前面的回答内容而想知道其使楚的原因,是疑问语气;句(2)是晏子对生于淮南、淮北的橘“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产生的原因的自问自答,是设问语气;句(3)是晏子反问楚王“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暗含“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之意,反问语气;句(4)也为反问语气。

2.从文中找出现在还使用的成语,写一段话用上这几个成语。

探究学习: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首先要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然后进行迁移运用。出自本文的成语有:挥汗如雨、比肩接踵、张袂成阴。

3.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具有一词多义现象,有的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已演变成一个词语,有的已由文言文中的一个词演变成两个词,请指出下列各个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齐命使( )各有所主,其贤者使( )使贤主……故宜使( )楚矣。

(2)然( )则( )何为使之?

(3)所以然( )者何?

(4)“谓左右曰”、“左右( )对曰”。

研究学习:

准确把握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及作用对读懂文言文十分重要,也是难点。上述问题旨在明确古汉语的特点及把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同时理解句意。各个加点词的含义为:(1)使者、派遣、出使;(2)既然这样,那么;(3)这样;(4)在君王左右侍奉君王的人。

4.结合课文说说晏子某一方面的说话技巧。

探究学习:

两则短文叙事简洁明快,在对话中展开矛盾冲突,在反驳中展示晏子的雄辩口才。晏子十分注意说话的分寸,寓刚于柔。晏子是在楚强而齐弱的前提下出使楚国的,由于肩负着国家利益的使命,因此,在他面临人格侮辱的时候,用十分肯定的反击语言借助一些弱化的语气,以疑问的形式表现出来,多次运用了“得无”、“耶”、“乎”等虚词及疑问句,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打击了楚王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国家的根本利益。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义正辞严从容自信反击对方,顺利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5.晏子对楚王回击的目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读晏子的这两则故事,你有哪些感想?

探究学习:

纵观全文,晏子始终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一次又一次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因他忠于齐国又机灵善辩,所以他与楚王的斗争始终是针锋相对,但又很注意分寸,有理有节,他回驳的出发点及选材均是站在国家利益这个至高点上,文中的“狗国”推论,对齐国人才的虚夸以及对“楚王水土使民善盗”的讥讽均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三、选题设计

1.文中有这样两句话: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以此类比齐人到楚国,受楚国环境的影响才成为盗贼,请问:文中的“橘”与“枳”是同一植物吗?若是,有何根据?若不是,为什么楚王又被晏子说服了?

研究方法:

可采用.文献查阅法、讨论法研究,重点考查两字的本义,然后结合课文讨论楚王被说服的原因。

参读书目:

《辞源》;

《辞海》;

《说文解字》。

2.结合课文,参考有关资料,谈谈晏子的辩论技巧。

研究方法:

可采用归纳法、.文献查阅法、分组讨论法研究。

参读书目:

《晏子春秋》;

《史记》;

《左传》;

《古文观止》。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齐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缚至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晏子左手持头,右手磨刀,仰而问曰:“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知从何处始。”公离席曰:“纵之,罪在寡人。”

(摘自《晏子春秋》)

●卡片②晏子使吴

晏子使吴,吴王谓行人曰:”吾闻晏婴,盖北方辩于辞、习之礼者也。”命傧者曰:“客见则称天子请见。”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予请见。”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予请见。”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敝、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以不敏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恶乎存?”然后吴王曰:“夫差请见。”见之以诸侯之礼。

(摘自《晏子春秋》)

●卡片③晏子不死君难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摘自《晏子春秋》)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晏子故事两篇》备课笔记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30 诗四首(方案A)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

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

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

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

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游山西村》陆游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竞背课文

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王维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

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渡荆门送别》李白■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

教学建议

一、谋篇立意

自古以来,灿烂的星空就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小行星从发现以来只有200年的历史,可已有8000多颗被观测记实。本文作者以详实的资料和科学的分析向读者介绍了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方法,增强了我们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天文工作者的观测和研究,尤其是对1号、2号、5号介绍较为详细。之后重点说明了小行星的编号和命名:“在不同的年代里有三次以上能根据预报观测到一颗小行星时,才给予正式编号,同时,发现者获得小行星命名权。”最后,文章还说明了小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绝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还有近地小行星。关于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以及有待研究的新课题,文章在最后也作了简单介绍。

二、结构内容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体介绍了小行星的存在及存在的位置。在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运转的,除了九大行星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它们大多数都是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第二部分(第2至第9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小行星的情况。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2至第4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小行星的发现史。这一层首先说明了第一颗小

行星——谷神星在1801年1月1日被意大利西西里岛北部巴勒莫天文台台长皮亚齐发现的详细经过,揭开了小行星的发现史。接着在第4自然段中介绍了小行星发现过程中遇到的各方面的困难,说明在科学技术还不很发达的时候.小行星的发现是一件比较艰难的工作。最后说明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已发现并获得永久编号的超过8000颗。这就是小行星的发现史。

第二层(第5、6自然段)介绍了小行星的命名方式。其中,第6自然段又介绍了有趣的“中华”星的命名情况。

第三层(第7、8自然段)介绍了小行星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近地小行星的发现情况。

第四层(第9自然段)介绍了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介绍了科学家们对“为什么在九大行星间夹杂着这么多的小行星,而不是一颗大行星呢”这一问题的两种不同的见解,并鼓励我们进一步去更多地了解小行星。

三、说明重点与说明顺序

课文围绕小行星,主要谈了两大方面和几个小的方面。两大方面是:①小行星的发现史。

②小行星的命名方法。几个小方面有:①小行星的位置。绝大多数都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它们比较集中在距离太阳2.3-3.3天文单位间的几个区域内,另有4颗近地小行星。②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并由此提出新课题:为什么众多的小行星不是一颗大行星呢?简单介绍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及意义。

全文从总体上看是逻辑顺序,由总到分。文体部分是并列关系。每一层次的顺序又不尽相同,在说明小行星的发现史时,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

四、列数字说明方法的运用

本文主要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小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其中最大的1导小行星的直径也只有1000千米”。在列数字的过程中又使用确数和约数。确数和约数有不同的作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达到了全面、精确的程度,应用确数予以说明,如“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2.8个天文单位”,其中“2.8个天文单位”准确说明了小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程度,应用约数加以说明,如“约在50万颗以上”。确数和约数的合理使用,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

五、精当的用词

课文用词精当,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说明第一颗小行星被发现时用了“陌生天体”一词,照应“发现”照应“任何星图上都没有标注”等语。说明它闯入了科学家的视线,闯入了科学研究领域,开启了天文观测的新篇章。

又如,“1804年和1807年,3号和4号小行星又相继被发现”“相继”一词,既说明了先后顺序,又说明两颗小行星的发现相隔时间之短。

另有“风采”、“着实”、“杳无音讯”、“雨后春笋”等用得都很精当。

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教学方法建议

要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感悟,提高自学品质,形成适宜的学习策略。在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应是:使用一切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用语言暗示、趣事导入或设置富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适时予以点拨。要突出学习过程的意义。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感受语言的过程,而感受语言是达到领悟语言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拥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阅读经历,才会形成对语言敏感性、联想性、想像性的认识,才会积累属于自己的阅读经验,也正因为如此,才可能会在其中蕴藏着可贵的独立性、独创性,才会克服消极被动学习等弊端。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

应真正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诚心作学生探究问题的伙伴,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敢于挑战书本与权威,敢于发表一己之见。

教学设计示例1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以“我知行星有多少”为题,课前说话三分钟。

师评议并导人:晴朗的夜空,灿烂的群星中,除了大家熟悉的九大行星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它们大多都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那么你想知道小行星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回答)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请教科普作家卞德培,听他漫话小行星。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

2.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3.激发求知欲,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检查预习

1.简介作家(见注释①)。

2.给加点字正音:卞孜杳笋钰

3.释义并造句:孜孜不倦、杳无音讯、雨后春笋、悬而未决

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1.速读课文,搜集文中信息。

2.合上书本,比比看,谁在短时间获取的信息最多。以“我知道了小行星的……”为句式说话。

3.学生概括:课文围绕小行星,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课文围绕小行星,介绍了它的发现史、命名方法以及它的成因。

4.学生按归纳的内容给课文分段。

五、细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说明顺序

1.学生活动:知识小讲座“小行星的发现史”“小行星的命名法”“小行星的起源说”。

2.师生相互质疑。

A.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小行星的有关知识的?

(2)按这样的顺序说明有什么好处?

(3)列举你所读过的类似本文说明顺序的文章。

(4)在你今后的.写作中,哪些内容可按这样的顺序说明?

明确:(1)说明顷序:回顾历史——介绍现状一探究成因。

(2)好处:这样的说明顺序更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更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

B.小组质疑释疑,教师收集整理小组疑难,师生讨论释疑。

六、品读课文,着重体会说明语言的严密准确,完成课后练习二。

七、小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以文字为载体,神游了小行星,不仅获取了有关。小行星的基本知{而且了解了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了说明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了我们未知领域的好奇之心、探索之心。希望同学们发奋学习,开拓创新,探索未知领域。

八、布置作业

参观天文馆或观看晴朗的夜空,写—篇日记,谈谈你对宇宙天体的认识或感想。

漫话小行星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1、新闻两则公开课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情感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获得信息一般通过什么途径?我们要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一般得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但是,广播、电视、报纸都只是传播媒介,而报导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们被称为"新闻"。 二、介绍新闻: 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有时(看需要而定)兼有议论(精辟的画龙点睛式的)、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新闻多采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需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介绍写作背景并背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

1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学习第一则新闻。 (一)导入 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二)新闻的知识 1.什么是新闻 ?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补充说明: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报纸了。】 2.新闻的特征 a)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b)报道迅速及时。 c)简明扼要。 3.新闻的六要素 通常人们把五个W叫做新闻的五要素,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 ——何人,What ——何事,经过Why ——何故。 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4.消息的结构 A.标题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主备课人:代卫凤审核:潘鑫组员:张合娅潘鑫徐刚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第二课时,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知道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延伸拓展法。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教学媒体 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导读: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三、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

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

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 - 1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学习流程】 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 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4、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 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7、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1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自主预习案】 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锐不可当.()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 3、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报纸、电视、电脑……)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速读新闻。 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2、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二)研读新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新人教版

新闻两则 毛泽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语言。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四、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 志。 五、教具准备:mp3 六、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课型:新授。 方法:讲述、讨论。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关于生字新词:

要塞()阻塞()堵塞()塞子() 荻港()获得()溃退() 歼灭()阡陌()纤维() 锐不可当(): 当真() 三、新闻的有关知识: {一}、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二}、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四、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 五、布置课堂练习:{基训2}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 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第二教时 课型:新授. 方法: 过程:

1.新闻两则

第一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主备人: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词语。 2.体会新闻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在阅读中筛选要点的能力。 2.体会两则新闻的不同语言风格。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坚定信念。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话题导入法 2. 筛选要点阅读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自主预习: 1.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 )阌()乡聿()濂()鄂()豫() 2.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3.作者简介: 毛泽东: 二.问题探究: 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1.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三.当堂检测: 厦门拟到墨西哥办中医学院 厦门市中医院有望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合作,在该市开办中医学院和中医医疗保健机构。 记者昨日获悉,目前墨西哥方面已正式邀请厦门市政府与医院代表到墨西哥进行市场调研与合作考察。 据悉,由厦门中医院与瓜达拉哈拉市合作,开办中医学院和中医医疗保健机构事宜,是由美国永嘉公司董事长黄永平先生提议并出资的,目的是宏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扩大厦门市与瓜达拉哈拉市两个友好城市的医学交流。 1.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教后反思:

1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字词,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理清内容,层次。 3、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在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上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得了多少枚金牌?(金51银21铜28 )你到过北京吗?怎么知道的?(看电视)还真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们要想知道社会生活中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情,有哪些办法?(看报纸、电视或者广播里发布的消息。)那么,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就你所了解,觉得新闻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呢?2008年的奥运会,今年才报道可以吗?去年的“5·12”大地震,为了不让大家知道,干脆不报道可不可以呢? 教师总结:新闻这种体裁有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

道。”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补充一点:“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二、走进新闻——新闻记叙“六要素”和结构“五部分”。(课后练习一、二题有介绍)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这三部分是每篇新闻必有部分)、结语、背景(有时暗含于主体中)。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三、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芜(wú )湖荻(d?)港锐不可当(d ?ng )要塞(sài ) 溃(kuì )退督(dū )战歼(jiān )灭 2、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这两篇消息都是由领袖亲自撰写,第一则及时报道了当时渡江战役的战况,作者写此文要达到的目的是:给全国人民以信心,给全军将士以鼓舞,同时对瓦解敌军斗志起到一定作用。第二则消息报道的是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是国内革命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毛主席以解放南阳辐射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目的仍然是鼓舞解放区的军民要树立信心,乘胜前进。这两篇新闻的学习方式上可以为:详学一篇,略学一篇;或讲授一篇,自学一篇。前者为详,后者为略。这两课的学习目标可以概括为:①理清本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叙事性作品);②辨识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③体会新闻的特点;④探究疑难问题。 导学提纲: 第一课时详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比较导入: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就是反映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攻占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历史事实。师范读此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渡过长江天堑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的一则新闻。 二、朗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即明了记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回答后,明确为: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②时间:从20日夜起;③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④事件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⑤经过:三路军横渡长江;⑥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三、析读课文,辨识消息的结构。 师述:本文是一则新闻,新闻体裁有它的特点。下面我们从新闻体裁的角度研读课文。 1、新闻是对最新发生的重要事件的报道。请大家迅速回答:如果要用一句话简洁地说出这则消息的内容,这句话是?(学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对,这就是新闻的标题。我们可以发现,读新闻报道,要概括报道的事件,最省事的办法就是阅读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平时读报纸,通常是展开报纸扫一眼标题,根据标题选择感兴趣的新闻,再作细致阅读。不感兴趣的新闻,会一晃而过,或者根本不读。这就是标题的重要性。同样,跟作文拟标题也要考虑这一点。标题可以有三个结构:引题、正题、副题。不一定每则新闻都有这三个题目,但正题是必不可少的。 2、如果要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段话是?(学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对,这就是新闻的导语。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在看了标题之后,如果还想进一步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可以再读读新闻开头的一两句话,也就是读一读这则新闻的导语。 3、如果要细腻地介绍这则消息的具体内容,这些具体内容应是从“?”到“?”?(20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我们读报纸的时候,读了导语,对新闻的主要事实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如果有进一步深究的兴趣,可以继续往下读,导语之后就是新闻的“主体”部分,它是新闻的中心部分,集中细致地叙述新闻事件。 4、请同学们齐读主体部分。通过阅读,你知道有哪些部分参战吗?(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请同学们给主体部分划分为三个层次。问: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要么从东往西写,要么从西往东写。但本文却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又回过头去写东路军,这是不是逻辑顺序不清晰?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引导: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且最先突破敌防,所以先说;西路与东路同时作战,但西路

《新闻两则》教案

原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2]、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3]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闻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溃退(kui)锐不可当(dang)业已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1新闻两则(原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 .. ....里的战线上,冲破 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东至江阴,均是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 ..繁昌、铜陵、 ..安庆、芜湖线,渡至 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 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 ....贵地、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再打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 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顽强然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 ..及击溃 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 ..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 ..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班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点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 ..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 企图 ..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标的。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理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以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 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 ..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〇一座,敌仪余十座。) 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 ...时间内,除歼 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建设以外,最大 ..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皖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 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 ..各军区,统发球中原军区管辖。豫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 怕.共产党凶,只怕 ..是树木,而...共产党根。”他是必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 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 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但是随即 ..纠 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全孤立起来。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长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到着他的。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们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教学过程: (一)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二)师生互动 1.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 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 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教案word版本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 则》教案

献钟中学八年级语文科课时计划

教学过程5.齐读这则新闻,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了解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明确: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四)进一步探究内容,领略人民解放军的威武 1.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2.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 述?此中,有详略,详写哪路军? 略写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 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 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 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 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 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 后写。 详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 抵抗较顽强。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 3. 哪些句子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 不好?为什么?(叙议结合) 明确:“一方面……另一方面”。揭露了敌军溃败我军取胜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 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也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灭 亡的民运。 (五)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 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 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 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 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略) (六)总结 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 气概。 个案修改 教 学 后 记 备课时间: 8月29 日第周编写者:吴常玉授课者:

第一课《新闻两则》习题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新闻两则》练习题 (一)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字注音: 绥靖区()歼灭()锐不可当()击溃() 2.分析第一则文章标题,回答问题: 所记的对象: 所写军队的数量: 所叙的地点: 最有气势的两个词: 主要特点: “百万大军”是不是虚指,何以见得: 3.新闻的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新闻的最主要特点是 4.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句好,为什么?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5.区别下句中加点的词: 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6.在下列句子的重读词语下加点。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7.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8.为下面这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 溪洛渡和向家坝是金沙江上拟建设的两个梯级电站,其水电资源分别是1200万千瓦和600万千瓦,两者之和接近三峡工程,已经列入国家开发计划。金沙江中段和下段一共可以建12个梯给电站,总装机接近6000万千瓦,是三峡工程的3倍多。 三峡总公司已经被确定为溪洛渡和向家坝两个项目开发的主业单位。他们计划在2001年底完成溪洛渡电站的可行性研究,并报告国家审查;2003年完成向家坝项目的前期工作,以期在三峡 工程结束时,根据电力市场和资金平衡情况,进行有序开发,实现建设三峡工程、开发长江流域的目标。 二、阅读理解 (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2月2日22时电)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⑵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⑶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⑷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⑸至发电时止,该路35路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⑹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 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⑺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⑻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⑼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⑽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9.画线部分被称为,它交待了、发电地点和等三个要点。其作用是:表明材料,报道及时。 10.本文导语部分是第句。 11.第五句中“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12.第八句中的“此种情况”是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