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学复习

美学复习

美学复习
美学复习

一、优美与崇高的对比

优美与崇高是西方美学之中一对相互对立的美学范畴,它们概括了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两类审美意象的“大风格”,即圆满的和谐与剧烈的冲突,前者带给审美者愉悦舒适的体验,后者带给审美者惊怖震撼的体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与之相类似。

从审美心理来看,优美源于人们对自身内部和外部所有和谐状态的体验,它带给人愉悦、轻松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在美学风格上表现为平和安静与单纯秀雅的美;而崇高源于人们对自身内部和外部所有冲突状态的体验,它带给人惊心动魄和激昂奋发的审美感受,在美学风格上表现为动荡压迫与雄浑深邃的美。优美表达出一种从容和情趣,崇高则传递着力量与气势。

二、优美

优美这种审美形态,最早是由古代希腊文化培育出来的,它概括了古希腊文化中以神庙和人体雕塑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优美并不是不可以表达伟大,而是表达哪一种伟大,和怎样来表现伟大。

勃兰兑斯对“希腊式的美”的描述:“没有地方是突出的巨大,没有地方引起人鄙俗的感觉,而是在明净清楚的界线里保持着绝对的调和。”

在人们感受优美的过程中,既无大起大落的情感突变,又无强烈摇撼的内心震荡。审美者在一种怡和、宁静的心态中、全神贯注于审美意象,达到一种忘我的境地。

三、崇高

崇高这种审美形态,是由希伯来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培育出来的,它概括了继承希伯来文化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以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希伯来人的历史是一部受难的历史。于是他们把现实的痛苦转化为宗教信仰,试图通过对耶和华的皈依实现对有限人生的精神超越。崇高,就是这种精神超越的美学表达。基督教通过耶稣的受难和牺牲,又为崇高增加了道德意义。在万能的主和伟大的耶稣面前,人只能感到卑微和有罪。这种感受是崇高最原始的文化心理条件。

(德)康德:“崇高”的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大混乱或极狂野、极不规则的无秩序”),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无限大(数量的崇高),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力的崇高)。这种无限的巨大,无穷的威力,超过主体想象力所能把握的限度,即对象否定了主体,因而唤起主体的理性观念。最后理性观念战胜对象,即肯定主体。这样,主体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转化为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这就是崇高感。而理性战胜对象的过程,就是主体意识到并积极地承担自身使命的过程。

康德将基督教所弘扬的永恒实在的崇高变成了主体使命的崇高,即将崇高感确定为人因为自身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而产生的喜悦。四、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两种基本风格,前者强调美体现中国古代“阴阳观”中“阴”的特质,即细腻、柔顺、内向的美学特质,而后者强调美体现“阴阳观”中“阳”的特质,即宏大、进取、外向的美学特质。这与西方美学中的优美与崇高有相近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

阴柔与优美、阳刚与崇高在外在的美学特征和所引起的审美者的审美感受上有相近之处,前者往往都表现出秀雅唯美的特征,引起的也往往都是审美者比较精致细腻的情感,而后者往往都表现出宏伟雄奇的特征,引起的也往往都是审美者比较英勇豪迈的情感。

区别:(1)优美强调的是“和谐”,它的文化内涵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而这并不是阴柔之美的核心内涵。阴柔之美强调的是“柔顺”,它的文化内涵是“阴”的包容性和承受性。优美给人的感觉是愉悦,但阴柔给人的感觉不一定是愉悦,因为阴柔之美也可以蕴含冲突。

(2)崇高强调的是“冲突”,它的精神内涵是人在与难以抗拒或者无限强大的力量的对抗中所实现的对自身的超越。这也不是阳刚之美的核心内涵。阳刚之美的精神内涵是“阳”的进取精神和宏伟气魄,不一定蕴含剧烈的冲突,在主体的情感过程上,也不一定要经历从痛感到喜悦的转化,而侧重强调对阳刚之气的感受和弘扬。

崇高的冲突感和超越精神并不是阳刚之美的核心含义,比如西方很多文学作品中对于幽暗恐怖的地狱的大量描写,这是崇高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是阳刚之美;阳刚之美是饱满而明亮的,其旷达豪放的特质,也并非崇高的必然内涵,比如“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是阳刚之美,但并不是崇高。

(3)此外,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在两种文化中是完全不同的定位。比如《大卫》、《掷铁饼者》等雕塑在西方美学中是优美的典范,在中国美学当中却体现的是阳刚之美。而西方艺术中特别重要的对于幽深晦暗的精神世界的探索,是从属与崇高这个美学范畴的,但这与阳刚之美相去甚远,相反的却更近于中国人对于阴柔的理解。

1.柏拉图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柏拉图指出“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式”,而理式是客观的、精神化的,现实中表现各异的美是对“美的理式”的“模仿”或“分有”。

(1)他把我们经验层面的“美”,尤其是文学艺术所呈现的“美”,与作为理式的“美”做了区分。

(2)文学艺术所呈现的“美”,实际上是一种“模仿”,即以现实生活为蓝本的“摹本”,所以是虚幻不实的。

(3)而作为“理式”的美,则是理式世界的最高境界,而真正的诗人可以见到最高的真理,而这最高的真理就是美。

总结: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理论要点:

(1)美是有等级的,理式的美高于现实的美,现实的美高于艺术的美。

(2)就美作为理式而言,美与真同义。这里的真不是“艺术真实”的“真”,而是哲学的“真”,由此,柏拉图用哲学的理性驱逐了美的感性。(3)审美过程是“凝神观照”,即一种直觉,而其内容则是智慧的充盈、遍觉和通行无碍。这是一种“美”,但这种美中没有感性形象。

柏拉图给我们的启发:

(1)美具有“客观性”,不是物质的客观性,而是精神的客观性。由此确定了美的独立性、美的尊严和永恒性。“客观精神”世界的永恒、圆满,灵性,是关于美的基本承诺。而我们对于美的信念,创造、欣赏美的原动力和所追求的境地,就是永恒的,不能被任何力量消灭的。在这个意义上,美就是一种信仰。

(2)仅仅从感性形象来理解美,或者仅仅从art的范畴理解美,是有偏颇的。道德的、智慧的境界,人类发挥理性,进行社会文明建构的事业,也有高度的美感。这就把美的领域大大扩展了,同时也促使我们从与真、善的联系中来理解美,这是很有必要的。

(3)直觉式(“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尽管带有强烈的天才论色彩,甚至有点神秘,但却也道出了美的创造处于“临界点”时的特殊状态。审美直觉、灵光乍现,在艺术、美的创作中,已属司空见惯,但我们对其原理,却知之甚少。柏拉图说是“灵感”,是对灵魂在真美天堂的“回忆”,这种充满诗意的回答尽管不符合科学,但却提供给了人一种可以触摸的,超越了俗世生活的境界。

(4)总体来说,柏拉图的美学,是一种贵族的美学,排斥感性、推崇理性,贬低物质劳动、赞扬精神体验,批评平民趣味、弘扬贵族精神,是他一贯的倾向。如果我们脱离开阶级意识,能从文化的意义来看待的,这种美学之‘贵’,何尝不是一种“珍贵”和“难能可贵”。

2. 康德总结:通过对审美判断的分析,可以确认:美是一种不涉及利害的快感,产生于人的情感判断。美是具体对象引发的,却具有普遍性。美没有自身的目的,但是却符合人的目的,所以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最为纯粹的美是必然的,而不是因人而异的。

(1)康德的美学是一种将美与知识、道德进行严格区分的美学,即要找出美的独特规定性的美学。

(2)美不涉及利害,既不涉及欲望的利害,也不涉及道德上的对善的追求的利害。

(3)人人都以具体的形象感受美,但美并不是因人而异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个原则也适用于美,所以美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说到底是人的审美判断力的普遍性。

(4)美的本质就是人的内心结构发挥作用时自由、和谐的状态,所以美是主体性的。

(5)审美快感就是对于这种心理状态的肯定,它一方面离不开对象(更准确的说,是对象的形式),另一方面更离不开主体内在的心理结构,只有两者内外契合,才有这种快感。

(6)这种快感往大了说,就是见出宇宙秩序的巧妙安排所感到的欣慰。

康德对我们的启发:

(1)我们的美感常常与其他感受混杂在一起,康德的美学则要求我们对此细加鉴别,寻找美之为美的根本特质。这无疑是对美的独立性和独特价值的强调,而不将其依附于真、善,这是很有远见的一种思路,对于美学学科的独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康德将美归结于可“普遍传达”的“心境”,这就是对主体的审美能力的肯定,这种能力既不来源于神,也不是某些天才所独有的,而是人人共有的,这就开启了对主体的共通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研究。

(3)在审美对象的一面,康德强调的是其形式,而不是内容,这就使得美学上“形式美”的探讨获得了强有力的合法性。虽然并不存在脱离内容的“纯形式”,但通过内容见其形式,常常是我们审美时最为特别的一面,这里面就潜藏着结构主义美学的因子。

(4)康德所讲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似乎指出了美的一个普遍特征,即美无关乎真与善,但恰恰又合乎真与善。这里面渗透的是一种面对历史的自信和对美好事物之间相互成全的理解,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性的统一性。康德在这里道出了性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一种辩证统一关系。简单点说,这里面就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思想。所以,康德的美学是一种乐观主义美学,是人在“是”与“应该”之间可以感受到自由的美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康德的美学是知识论与实践论之间的桥梁。

亚里士多德

(1)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柏拉图“理式论”的批判,恢复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他又继承了柏拉图的“模仿说”来指出艺术的本质。(2)这样一来,艺术的模仿因为模仿对象的真实性,自身也就具有了真实性。所以,美不是来源于虚无缥缈的“理式”,而是来源于我们生活的真实的世界。(3)对于“模仿”,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进行分析。他认为“模仿”不只是抄袭现实的形象,是现实的影子,而是对现实所具有的必然性、普遍性,即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模仿”。这样一来,艺术甚至比现实更加真实。(4)所谓的“可能发生的事”,即合乎现实规律,见出事物本质的,具有普遍性的事。但这种“可能”,其前提并不一定非要是“现实的”。在一种假定的前提下,如果艺术创造“合情合理”,则也能表达普遍性,比如神话和各种艺术的虚构。(5)艺术所表现的“普遍性”,除了“合情合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有“整体性”。事物正是在由零散的“部分”组合成“有机整体”的过程中显现其“合规律性”和“普遍性的”。自然,艺术的模仿也应该具有“整体性”,即各部分紧密衔接,合理安排大小比例,见出秩序,也就是整体的“和谐”。

总结与启发:

(1)亚里士多德基本上确立了文艺的现实主义原则,他所提出的艺术模仿现实,但又是通过人的创造能力来表现现实的本质的观点,是千百年来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原则。

(2)亚里士多德所讲的艺术的“真”高于现实的“真”,尽管局限在“普遍性”、“规律性”等认知范畴之内,但依然具有很深刻的内涵。这一观点使艺术来源于现实,但又可以摆脱现实的界限,使“艺术的合理性”成为艺术创作圭臬。

(3)亚里士多德涉及到了艺术的“假定性”问题,这一点对于艺术手法从现实主义当中解放出来尤为重要。我们今天看到的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流派,都依赖于一定的“假定性”。

(4)亚里士多德强调美是在整体中显现出来的,整体的内在组合关系,即结构,是比零散的艺术要素更重要的东西。这里面既蕴含着科学性,又蕴含着艺术上的丰富的可能性。绘画的构图、音乐的节奏、戏剧的情节、建筑的比例、小说的整体构思,都遵循的是这一“有机整体”的“和谐”原则。

车尔尼雪夫斯基

(1)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来看待美的本质的。这种考察方式与亚里士多德基本一致。不同的是,他所理解的“现实”并不是“现实的事物”,而是“人的生活”,即有意图、有目的的生活。

(2)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本身要比艺术美得多,艺术的存在只不过是生活的“替代品”,即当我们看不到某种生活的时候,需要它来引起我们对于生活的美的欣赏。

(3)生活的美,也是有要求的,即更好的体现人的意图和目的,即那种能让我们“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4)自然美之所以能够成立,就是因为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暗示。

总结与启发: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思想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影响很大,但总体来说,他的美学是比较偏激和肤浅的。将美消融在生活中,等于取消了美的独特性。当然,他所强调的“生活”也多少有点“社会实践”的含义,对从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来探索美的起源是有一定价值的。另外,他的这一主张,也提升了“社会美”这一往往被忽视的美的领域在美学中的地位。这又是他的贡献所在。

美在意象

(一)所谓“意象”,就是人的情感与“物”相遇,相互生发而形成的“感性世界”。“意”是指人的“情意”,不是认识,也不是利用;“象”是显现在人的“情意”中的物的感性形象,而不是“物”本身。

(二)从这个意义上说,美不是天生自在的,而是离不开观赏者的,任何观赏过程都有创造性。美的观赏、创造就是人的情意和物相互生发,形成“意象”的过程。这就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三)“物”之所以能在人的“情意”中显现为“象”,是因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内在生命联系。“象”的显现,实际上就是生命存在的显现。所以,美就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来呈现、肯定生命的本真存在。

(四)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真”就是生命呈现在情感体验中的“真实状况”。从“意象”的生成过程来讲就是“真诚”(不欺不伪),从“意象”作为形象的表达方式上讲就是“真切”(鲜活生动)。

(五)因为美中有人的“情意”,所以同一个“物”在具有不同情意的看来,或者当一个人的“情意”发生变化的时候,就能“彰显”出不同的“象”,这就是美的色彩、格调、深浅形成的原因。

(六)人的“情意”不仅受个体差异的影响,而且受历史时代、民族、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美之所在的“意象”往往随着社会历史的流变而发生变化,这就是美的社会性、历史性的原因。

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是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而作为中国美学代表的国画的美,也就正是虚幻的意境美,就是美在意象。宣纸上丹青妙手的寥寥几笔,勾勒出的画卷,不如西方画卷之写实,却美不胜收。它的美,便是意象美,意境美。所以,学国画的都知道,国画的精粹不在于画了多少,而在于留了多少白,去让人们想象。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所以,审美意象是有差异的。审美的时代差《诗经》中的名篇《关雎》长期以来被人们解释为咏后妃之德,而今天的人们早已把它看做一首爱情诗了。不仅如此,从服饰上也可感受到时代的变迁。满清时期,男子要求留长辫,着马蹄袖,女子着旗袍;民国时期,代之以中山装;而五四运动前后,男子则长衫西裤加围巾,女子则短褂长裙,这是反帝反封建、追求科学民主时代精神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的衣料的主色调单调沉闷,以深色为主。审美的民族差异。审美的民族差异。正如黑格尔所说:“如果我们看看欧洲以外各民族的艺术作品,例如他们的神像,这些都是作为崇高的值得崇拜的东西由他们想象出来的,而对于我们却会是最凶恶的偶像。他们的音乐在我们听来会是最可怕的噪音,反之,我们的雕刻、图画和音乐在他们看来也会是无意义的或是丑陋的。” 审美的阶级差异。《水浒传》向我们带来的情感是“造反有理”,反应了广大农民的审美愿望和理想。而在《荡寇志》中却把农民的形象刻画得如此丑陋,成为“贼寇”。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灵王喜好细腰,无论男女凡是腰围粗大就厌恶,于是从宫中到朝廷都软带紧束,后来就遍及全国。这种好腰之风之所以能够蔓延开来,是与权贵们鄙视劳动,沉溺于奢华的生活,迎合权贵分不开的。

美感的特征

(一)直接性:美感是当下的直接感兴,即所谓“现在”。

(二)整体性:美感所呈现的是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世界,即所谓“现成”。

(三)真实性:美感可以“显现真实”。

形式美和事物的美的形式

(一)概念的区别

现实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们本身并不自然地区分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我们人类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创造事物,而采取的一种方式。事物的形式是指事物在色彩、线条、明暗、体积、质感等各方面的比例和组合关系,是我们对事物进行审美时直接可能引起我们美感的要素。形式美中所指的形式显然跟事物的形式是有关联的,但是它将形式要素从具体的事物当中抽离了出来,纯粹地加以运用和欣赏。可以说,形式美是纯粹的形式构造和表达出来的,是相对独立的,是抽象的。形式美使人们直接接触这些形式便能产生美感,而无须考虑这些形式所表达的内容,仿佛美就在形式本身。

(二)形式引起美感的原因

1. 形式美表面上是抽象的,实际上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世界。形式对我们的刺激能够唤起我们关于“形式”的情感记忆和这种记忆所包含的我们与世界的本然关系。

2. 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某些形式被文化赋予了相对稳定的内涵。形式对审美者的刺激,可以将审美者纳入一种文化体验从而引起美感。

3. 人的想象力在对形式美的体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具体的审美过程来看,形式之所以能产生美,就在于人的想象力能够赋予形式以内涵。

4. 形式美中的形式是抽象的,是不确定的,这正好与人的情感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相吻合,从而诱发情感投射和审美体验。

三、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1)单纯齐一单纯:没有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齐一:整齐一致反复:局部的连续出现

(2)对称均衡a. 对称意味着一种均等性差异和对中心的暗示。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和人工的对称性审美对象随处可见。对称于是成了美的一个形式规范。对称性是用外在的形式特征来表达人类内心的稳定感的基本方式,隐含着人类对世界和自我有所把握以及在把握过程中确定的秩序规范和中心权威。b. 均衡是对称的调整,是在维持基本对称的前提下加重差异性,使得审美对象在内部的对应关系中获得错落有致、两相呼应的美感。(3)调和对比调和与对比都是对形式的内在关系的特征所做的表述。调和是指形式的内在关系在差异中趋向于“同”(一致),对比是指形式的内在关系在差异中倾向于“异”。调和与对比的形式原则主要体现在色彩上

(4)比例比例是指美的形式因素在体积、长短、宽窄、薄厚等可量化判断的方面表现出的内在尺度。比例是否呈现出美感,或者呈现出怎样的美感,在于我们对比例所包含的数量关系的审美评价。(黄金分割率)

(5)节奏韵律节奏韵律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过程;一是力的关系,指强弱的变化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情调的色彩便形成韵律,节奏和韵律的规则在音乐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6)多样统一多样统一是将具有不同个性的形式要素统一在整体的和谐中,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

《设计美学》课程试题纲要

《设计美学》课程试题纲要 一、名词解释 1、形态: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P12 2、结构: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成为结构。 P14 3、结构的层次性:是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 P15 4、结构的有序性:是指产品的结构要使各种材料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组合。 P15 5、结构的稳定性:是指无论处于静态或者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互相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和状态。 P15 6、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对人发挥的效用。P17 7、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P18 8、知觉:是由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P18 9、良好图形:是指它的构成成分可以沿着已经确立的方向连续下去,或者导致整体的对称或平衡,或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紧密而完整的图形以及形成在一个共同方向上的运动. P25 10、同形论: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欧诺个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 P26 11、技巧:动作娴熟,全然合于韵律和节奏。 P35 12、产品技术:是指产品以结构方式和技术原理技术来实现自身的功能目的。 P38 13、生产技术:是指如何把产品生产制作出来所涉及的技术内容。 P39 14、完形质:由只觉结构所形成的事物特性,如曲调、风格等。 P46 15、技术规定性:物质产品生产所依据的制作要求。 P39 16、形式自由度:产品形式在设计创造中的变化范围。 P39 17、意境:由产品实体俞孔坚、形象与意义作用于人所产生的精神境界。 P43 18、功能:产品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或对人发挥的效用。 P47 19、需要:作为人的属性,反应了人的生存对外界的依赖性。 P47 20、价值:是事物具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P66 21、审美态度:是审美需要引发的,从而使人沉浸在一种物我交融、浮想联翩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2010.12 试题类型: 判断题:2’X5 简答题:20’X2 论述题:20’X1;30’X1 1、先秦至两汉是我国设计美学形成的基础阶段,许多设计美学观念在这时开始形成。 2、先秦时期理论上较为突出的成就就是设计典籍《考工记》的出现。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墨子的“先质后文”、“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进一步强调了实用功能,反对浪费奢靡。 5、杨雄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提倡一种博大精深、富于崇高色彩的美。 6、按照郭沫若对青铜器的说法,青铜器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化——神化——礼化——人化。 7、简要论述《考工记》设计学思想。 答:1、“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是说各种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2、“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才美”、“工巧”则强调的是主体和主观因素。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制约设计的优劣。3、“制器尚象”。《周易》中就已提到“制器尚象”,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等抽象符号联系起来,运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意”。 8、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创作原则。 9、简要论述宋代哲学特征。 答: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现实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热狂境界,也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世工业绩,它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另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璟、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10、中国设计美学思想来源。 答:道家美学的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及其学派,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心境与自然融合、与道同行的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佛教美学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唐时期的禅宗,通过直觉、顿悟以求的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 11、中国传统设计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P32 (结合课本适当张开论述答题) 答:1、中国传统设计中的“精气神” 2、中国设计中的“意”与“象” 3、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和”与“合” 12、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鼻祖。(P37) 苏格拉地论述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对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13、古希腊简述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即多利克、伊奥尼亚和科斯林三种柱式结构。 14、多利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的特点。 答:(P39) 1、多利克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又被称为男性柱式 2、伊奥尼亚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由于曲线明显, 这一柱式结构又被称为女性柱式。 3、科林斯柱式的特点是装饰性强,但是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典雅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科 林斯柱式。 15、奥古斯汀的美学著作《论美与适宜》中把美区分为“自在之美”和“自然之美”两种类型。 答:(P41第四段) 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奥古斯丁罗列出美的较为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它们包括平衡、类似、适宜、对称、比例、和谐等原则,统摄这些原则的“整体”。美不在于各种成份的量,而在于

美学原理复习要点

美学原理复习要点 1、什么是美学? 答:美学是以人的现实基本生存境遇为出发点、以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的诗意存在为核心问题,以人的审美超越和审美解放为目的的一门人文学科。 2、鲍姆嘉通对“感性学”的界定是什么? 答:感性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其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 3、审美意象的主要性质是什么(4点)? (1)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感性世界 (2)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 (3)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4) 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 4、怎样理解“美不自美,因人而彰?”(2点) (1)这是柳宗元的观点。 (2)表达的意思是美不是纯然可观的实体 美必须是主客观相融合的,不断生成的“意象” 5、怎样理解意象世界是“如其所存而显之”(2点)? (1)这句话是王夫之说的。 (2)意思是意象世界是一个主客观相融合,相生成的“生活世界” 6、什么是审美活动(3点)?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要 (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7、怎样理解“心不自心,因色而有” (1)这是马祖道一说的。 (2)意思是意象世界不是实体性的主观的,而一定是有客观对象参与,而共同构成的一个活泼的世界的。 8、试论“生活世界”的含义(4点) (1)生活世界不是抽象的概念世界,而是原初的经验世界。 (2)不是脱离人的死寂的物质世界,而是人与世界的共在世界 (3)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存活动本身 (4)为了揭示这个真实的世界,人们必须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美。 9、试论“真善美的统一于意象世界”。(P80-81) 真是体现生活世界的意象世界。 美是意象世界的典型体现 善是意象世界照亮我们的有意味的人生,展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瑾】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文传美学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他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2.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感性认识】 3.西方最早提出崇高美学范畴的是【朗吉弩斯】 4.无论哪一种形态的美,它总是要通过特定并具体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感官,这说明【形象性】 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 5.意大利美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提出【美是一种直觉】 6.“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审美现象具有【历史性】 7.“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天空,我们绝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闪烁着光 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体现的美论是【美在移情】 8.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是【席勒的《美育书简》】 9.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直觉 性】 10.“花是红的”这是【认识判断】,而“花是美的”是【审美判断】 二选择题 1.我们平时的“睹物思人”,在性质上属于【接近联想】 2.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 爱。”这一观点表明他理解美的角度是【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3.【恐惧】不是壮美的对象的特点 4.“对牛弹琴”除了说明弹琴者不看对象外,还说明【艺术接受者没有审美能力】 5.朱自清的散文《绿》这样描绘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这里表 现出的风格是【优美】 6.钱钟书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经验中的 【理解】 7.在美学家柏格森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笑和喜剧感,是由【生命的机械化】造成的 8.“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通感】 9.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美在距离】 10.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壮美】类型的景象 三:判断题 1.【√】“完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美是主观的” 2.【×】“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心理分析) 3.【√】如果没有审美主体的感官接受,主体的审美感知就无法实现 4.【×】审美理想从(微观方面)确定审美主体选择审美对象的范围 5.【×】(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美感的主体差异 6.【√】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7.【√】把山水作为绘画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8.【√】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类型的最根本的 原因 9.【×】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自然) 10.【×】苏珊·朗格认为,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 四:名词解释 荒诞: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实质是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与结果的背离,最具代表性的表征是非理性和异化。 审美关系:就是根植与人生在世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自由情感关系。 审美趣味:①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什么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②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

1月自考设计美学试题

2015年1月自考制单结汇与报关实务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的规定,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向海关申报的时限是 ()。 A.自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7日内 B.自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10日内 C.自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14日内 D.自运输工具申报进境之日起15日内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稽查条例》的规定,海关对保税货物自进境之日工资起 至海关核销结束后的稽查时限是()。 A.一年内 B.三年内 C.五年内 C.八年内 3.某外留公司以一般贸易方式从境外订购一批进口货物,在如实申报、接受查验、缴 纳进口税费后由海关放行,该公司应凭()单据到海关监管仓库提取货物。 A.由海关签发“进(出)口货物证明书” B.由海关加盖了放行章的货运单据 C.由海关签发的“税款缴纳证” C.由海关签发的“进口收汇核销专用报关单”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稽查条例》的规定,海关稽查的时限是:(1)尚在 监管其内的减免税进口货物;(2)保税货物自进境之日起至海关核销结束后三 年内;(3)一般进出口货物,应自海关放行之日起()。 A.一年内 B.三年内 C.五年内 C.八年内 5.某公司进口电信设备零件一批,价格CIF天津1,000美元(1美元=8.5元人 民币),装载货物的船舶于2000年4月4日进境,4月19日该公开发中心 来向海关申报,请问这种情况海关应征收()滞报金。 A.不征收 B.滞报一天,滞报金为4.25元

C.滞报两天,滞报金为8.5元 C.滞报三天,滞报金为12.75元 6.()不是海关接受进出口货物申报的方式。 A.口头申报 B.书面申报 C.电子数据交换(EDI)申报 C.电子邮件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括 号内。多选或少选均不记分。) 1.()情况下不符合海关对出口货物报关期限的规定。 A.在装货的24小时以前报关 B.在装货的24小时内报关 C.在货物运抵口岸的24小时内报关 C.在装货完毕的24小时内报关 2.某粮油进出口公司从澳大利亚进口小麦5万吨,在向海关办理进口报手续时,除 向海关呈交进口货物报关单及发票、提货单外,还需呈交()。 A.植物检疫证明 B.商检证明 C.时口许可证 C.特定商品进口登记证书 3.在通关申报环节,海关认为必要时,需查阅或收取的预备性单证是()。 A.报关委托单位的工商营业执照 B.货物原产地证明 C.贸易合同 C.提货单或装货单 4.某外贸公司向国外出口500吨散装小麦,该批小麦分装在一条船的三个船舱内。海关报关单上的“件数”和“包装种类”两个项目的正确填报应是()。 A.件数为1 B.件数为3 C.包装种类为船舱 C.包装种类为散装 5.进出口货物的查验方法主要有()。 A.彻底查验的方法

广东2015年自考设计美学课程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自考设计美学课程(04026、单项选择题一 现代科学观的缔造者之一(伽利略)在天文学、运动的原理和定律、数学与经验的关1 联、实验科学或科学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年出版的《新工具》,16202 (培根)被同时代人赞誉为“自然大臣”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是(马克思主义)3 现代之父(塞尚)向世人揭示了新的“看”的方法。4 (毕加索)是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现代艺术家。在现代设计史上,5 热的抽象代表为(康定斯基)6 冷的抽象代表为(蒙得里安)7 .帕克斯顿8 英国“水晶宫”的设计者是约瑟夫.保时捷9 纳粹时期素有“电动汽车之父”斐迪南DIA”10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简称为“BIIA”11 英国工业艺术院,简称“CAI”12英国美术与工业委员会“NRD”13英国国家工业艺术注册设计师“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设计界最有代表性且最富才华的人物。.庞蒂是2014吉奥GM 美国通用公司的简称为15年19231882—德1934年出版的菲德里柯..奥尼斯的《16“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西班牙、拉美诗选》中;文丘里。在建筑上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17 .解构主义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18 .盖里是世界公认的杰出的解构主义大师。19美国建筑师弗兰克-----上海土山湾工艺院20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摇蓝21《癸卯学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年正式废除了科举,成立学部。22清政府于1905 北京美术学校创立,设立图案系。1918年成立第一所国立美 术院校—23中国近代于24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一书作者是培根。--二、多项选择题 1 为努力探索而牺牲的科学家有(布鲁诺)(伽利略) 2 莫奈的作品有(卢昂.大教堂)(阿尔让特依大桥) 3 商品有计划的废止方式主要有三种:A不断增加产品的新功能,使前期的产品不断老化;B不断更新产品的流行形式,使前期的产品很快过时;C直接控制和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 4 设计美学包含了设计的(功效性、审美性、伦理性)设计美的特征:(功能性、艺术性、技术性、商业性)5 6 设计美学的分类:(环境设计类、工业产品设计类、视觉传达类) 7 现代设计的三大范畴:(现代建筑及环境设计、现代产品设计、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建筑与绘画》约翰·拉斯金设计作品有《建筑的七盏明灯》、8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文献记载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开始思考美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 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 ◆2.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代表作《理想国》。 3.维柯提出“诗性智慧”。 ◆4.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书,从此开始了美学的学科 史。 ◆5.康德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趣味判 断就是它的美学。 6.如何理解“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 首先美是与人相关的,是属人的现象,没有人也就不会有美。 “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是研究美学必须恪守的第一底线,这就意味着: ①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一个物理事物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也不可能具有任 何审美意义。 ②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他非人类的活动领域,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但它却绝不会感受到 花的美。同样,一只蜜蜂虽然在建巢方面,可以与最伟大的建筑师相媲美,但它筑巢时绝不会 使用“美的尺度”。 ③凡是说到“美”时,都意味着它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独特 的“关系”领域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关系。 ◆7.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在其历史性的生存展开中所形成的生存境况的形式表达,即“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它包括:审美活动的起源、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符号形式、艺术)等主要方面。 8.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①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②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③心理学的方法。9.美学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①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②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完善③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10.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说过:只有感性的人是野人,只有理性的人是蛮人,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 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 课后思考题: 1.“这朵花是红的”和“这朵花是美的”是两种不同的判断,前者属于性质判断,后者属于趣味判断。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2.你同意“美不是物理的事实”这一判断吗?为什么? 3.在你的阅读或观赏经历中,是否有一部作品深深地触动你?思考一下这种触动是否改变了你? 第二章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神话一般分为三类:①起源的神话②诸神的神话③英雄神话 2.“手艺”:就是身体劳作的有目的性活动与事物在这种劳作中所显现的“合目的性”的本性之间、身体劳作的活动方式与事物的“合目的性”本性的显露方式之间的完美契合。当这种契合达到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的境界时,就是“艺”。 3.使得诗性直观从巫术直观中分离和解放出来的力量,是理性思维的崛起。 4.在苏格拉底死后,神话世界开始崩溃,他所主张的“认识你自己”“知而后幸福”等理性原则,成了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原则。 5.巫术直观的意义(30页) 6.神话运思的特征(37页) 课后思考题: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汇总

柏拉图 1,柏拉图《大希庀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的论著。2,理念论(柏拉图)回忆说、迷狂说(柏拉图) 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和优美并举的西方美学家;, 4,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 5,柏拉图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 劳动先于艺术是普列汉诺夫提出的; 杜威《艺术即经验》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学代表作。 蒋孔阳先生《美学新论》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尼采《悲剧的诞生》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 尼采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明确的区别开来的美学家。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绝对精神论(黑格尔)先验主体论(康德)基本本体论(海德格尔)时间存在论(马克思)解释学理论(狄尔泰)尼采和克尔凯郭尔是的哲学是理性怀疑论的代表。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 康德提出“反思判断力” 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认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 艺术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德拉克洛瓦; 焦虑说是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有关悲剧情绪的观点;焦虑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展示了自由的可能性。(罪孽说)

西方存在主义之父的丹麦著名哲学家克尔凯戈尔 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关系: 惨的对象变成有趣的东西”; 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荷加兹、哈奇生、休谟 新自然主义派人物:托马斯.门罗 传统思想家:克罗齐 法国美学家阿尔贝.加托从艺术审美特征出发把艺术分为三类即:美的艺术、机械艺术、既有实用目的又使人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 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自我意识-人自身-现实的人; 亚里士多德是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是悲剧理论史上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以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日本学者中江肇民1883年从西方翻译的《威氏美学》出版;1750年美学之父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专著《感性学》; 意象主要类型包括:仿象、兴象、喻象、抽象;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04026)

艺术设计与美学复习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2——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2——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2——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2——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3——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4——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7——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7——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7——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毕加索7——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M. 金兹堡9——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艾尔·利兹斯基30——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9、43——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28——“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9、29——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29——“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

鲍姆伽通16——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16——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15——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16——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16——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16——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 约瑟夫·帕克斯顿21——“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23——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23——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27——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沙利文31、54、134——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 斐迪南·保时捷32——电动汽车之父,开发出“大众汽车”、“甲壳虫” 弗兰克·皮克34——30年代英国工业设计代表人物,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 “七人集团”35——意大利现代主义建筑师团体,强调“理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 美学学科的诞生: 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 (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 (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 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 (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 (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 二、研究艺术的哲学 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 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 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 中国美学家的观点: (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 (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 (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 (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美学研究方法 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 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他认为,美就是有用的;美具有相对性。(三)柏拉图论美: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三种形式,即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理念,理念是不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它就是“美本身”。而一切具体的美的事物都要依赖于这个美本身,才能成为美的事物。柏拉图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悲剧:广义悲指作为审美范畴;狭义的悲是指戏剧体裁,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以艺术中的悲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广义的悲以狭义的悲为研究对象。戏剧:是通过展示被否定对象的不合理性,即可笑性而使美好期待以实现的一种审美形态。崇高:指对象具有非凡的,伟大的独特审美特性,使人在审美关照时产生剧烈的,激动不已的感觉,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优美:优美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相对平衡的状态。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优美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荒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荒诞是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丑:作为审美形态,是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令人厌恶的东西,反映了美的缺失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丑陋、凶恶,不是美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和包裹了正面的审美理想观念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育:就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感心理要素:感觉和知觉、联想与想象、情绪和心境、理解)科学美:科学美是指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张。特征:抽象概念性、理论体系性、普遍实用性。科学美的性质:对称性、新奇性、简洁性、统一性技术美的核心是功能美,即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的有机统一。功能美的追求是对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两种片面性的否定,一种是只求功能,不问形式;一种是把产品的审美价值完全归结为外在的形式。这两种片面性都是对实用功能和审美的割裂。古希腊四大家对美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 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黑格尔丹托的艺术终结:黑格尔和丹托曾提出了艺术终结论了的观点。黑格尔从绝对理念逻辑出发,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的三个阶段之一,哲学是绝对理念的发展顶端,艺术最终要否定自己进入哲学而且,现代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功利和理性的散文时代。丹托一西方艺术和后现代主义为背景,提出艺术终结论。丹托认为,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以及超越了艺术的界限,必须交给哲学来解决,换言之,艺术终结在哲学里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客观唯物主义相悖,当代社会虽然进入了理性的时代,但任然有诗的发展空间,并非真是散文的时代。同时,丹托片面地把艺术规定为是非的疆界,他认为的艺术不是人类主流价值观认为的纯艺术范畴,不符合主流的艺术观。黑格尔的悲剧理论:黑格尔以索福克勒的《安提戈涅》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与调解。在《安提戈涅》中,对立表现为血缘亲情与国家法律的冲突,安提戈涅代表的亲属爱与克瑞翁代表的维护国家安全的王法,这两种立场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是在特定环境下都不可调和,具有普遍意义。其进步性表现为:黑格尔认为悲剧还引起了愉快和振奋,是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力量的冲突,而不是个人的偶然原因照成的,但是他的理论也存在局限性,他摸杀了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冲突,未能认识到新旧势力的冲突,即悲剧的冲突所在,同时他认为悲剧冲突那不是通过斗争,而是通过调和来解决的,体现了他哲学的妥协性。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模仿方式是借人物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亚里斯多德以《俄狄浦斯王》为研究对象,认为悲剧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过失,即过失说借助情节来展示,在情节安排上,不是写极好的、极坏的或极恶的人,而是与我们相似的一般的人,而因为他们的过失和弱点,才能引起大家的同情和怜悯,这也会让我们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受到惩罚,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他之所以陷入厄运,是由于意外,而非蓄意为非作歹,这比希腊人的命运说前进了一步,但没有揭示悲剧的社会本质和社会根源,即发展中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的结果。美学学科的诞生:美学是有意识的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18世纪后,近代欧洲科学的各个学科逐渐形成,并全面发展,为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美学”为文学艺术而生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第一次使用“感性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美学”这一术语流行开来。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的发端;先秦时期,发展和繁荣:汉——明清,巨大勃兴:魏晋南北朝、发展:隋唐、继续发展:宋元、转折;明清①美学变革的开拓者:梁启超“三界革命”(诗界、文界、小说界)→②树立现代美学的界碑:王国维“将美育引进中国”→③美学的普及:蔡元培(中国第一位提出美育问题的,“以美育仪宗教”出自他的演讲稿《以美育仪宗教说》、美育的集大成者)→④中国现代美学的构想:中国现代美学的双星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审美形态:沉郁、飘逸、空灵从中国的文化史来看,受儒、道、释三家影响,形成了华夏文化特有的审美形态。沉郁:概括儒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杜甫。飘逸:概括道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李白。空灵:概括释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王维。美是什么:①古希腊四大家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是理式、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的安排(史上第一个对悲剧下定义的)。②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③马克思对美的探讨—美是对象化的人的本质力量。④新中国四大派的讨论:A蔡仪—美是客观的B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C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D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⑤我们的观点是—美在意象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特别是感受美的感官和神经系统是相同的。人类社会具有相对普遍的心理结构。3形式美感的共同性。差异性:美感的时代性,指人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环肥燕瘦。美感的民族性,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如铁手镯、西兰卡普。美感的个体性,因人而异。如时尚、运动、休闲风格的迥异追求。西方美学史部分: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古罗马研究核心“美的本质”)→神学美学(中世纪从属神学基督教“美的本质在上帝”)→认识论美学(文艺复兴-19世纪)→语言论美学(19世纪末-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论美学(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日常生活。日常就是过去一些美学家(如朱光潜)所主张的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审美化。日常就是指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把日常生后中的现成物命名为艺术品,从而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的现象。日常指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社会生活的虚拟化。日常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绘,人们在生活中追求一种愉悦的体验。崇高和优美的区别:首先,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优美的对象让人亲近是因为优美的对象立即让人觉得愉快。而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其次,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观察崇高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地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第三,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规,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马克思,李泽厚的美学观点: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的本质力量在劳动中形成、发展、劳动对象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李泽厚先生的美学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事物的社会属性,即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认为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所以二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故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所谓社会性,不仅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西方美学史: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形成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它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源于万能的上帝的创造。神学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到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认识论转向”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识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以来盛行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主要特征: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取代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放弃对美的本质以及其他本质问题的追问,注重用语言学模式分析审美现象;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文化论美学是指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美学与文化分析流派。它把文化视为人类的符号表意行为,强调运用跨学科手段去综合的、多方面的分析文化现象,消解文化的精英色彩而揭示其日常性,从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角度对审美问题作新的研究。丑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形式特征:不和谐。内容特征:A、丑的形象外观包孕了美的意趣与理想,借助形象本身外丑内美的强烈对比产生审美效果,成为激发物。以否定的态度表现丑,真实展现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必然性,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丑的本质,寄寓美的理想。以旁观欣赏的态度表现丑,但因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独创的形式使丑的题材具有可观赏的外观。

设计美学试卷(A)

设计美学试卷(A) 学校____班级____姓名____分数____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阅卷人____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20分) 1、被称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4) ①毕达哥拉斯②苏格拉底③柏拉图④鲍姆嘉通 2、青铜器的美是一种什么形式的美?(3) ①原始的美②铜的材质美③狞厉的美④粗犷的美 3、设计艺术的首要功能是(3) ①认识功能②道德功能③审美功能④娱乐功能 4、技术美的核心是(2) ①形式美②功能美③色彩美④线条美 5、工业设计与其它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 ①工业设计在创造上需要一定的技术②工业设计是一种人工制品③工业设计是意象思维的结晶④工业设计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材料 6、设计活动产生于(4) ①模仿②巫术③游戏④实践 7、在西方美学史上,主为“数或数量的关系是万物的本源”的美学家是() ①柏拉图②康德③毕达哥拉斯④黑格尔 8、西方美学从古典形式向现代设计形态转变的时间是()

①18世纪末期②19世纪中期③20世纪初期④20世纪中期 9、设计美学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其中最重要的是() ①社会中的审美对象②自然中的审美对象③产品中的审美对象④人生中的审美对象 10、“人是世界的美”这一命题内涵是(2) ①人为美而存在②有了人,世界才有美③有了世界,才有人的美④人是世界中最美的 二、多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有三个或三个以上,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 1、设计的本质是(1、 2、 3、4) ①设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②设计是人类创造的③设计是人类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物质创造④设计是将理念变为现实的物化过程⑤设计是现代艺术 2、工业美的结构要素是(1、2、 3、4) ①功能的结构②材料的结构③机体的结构④形式的结构 3、设计美的本质特征是(1、2、3、 4、5) ①功能性特征②社会性特征③形象性特征④历史性特征⑤交易性特征 4、设计美的构成要素有(1、2、4、5) ①材料美②结构美③色彩美④形式美⑤功能美 5、产品结构的特征有(1、2、3、5) ①层次性②有序性③艺术性④抽象性⑤稳定性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形态构成论 一、名词解释 1、形态 P12 ?事物与其特定功能结构相关联的外在特征。 2、结构 P14 ?是指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产品结构的特点:层次性、有序性、稳定性。 3、结构的层次性 P15 ?是指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P15 4、结构的有序性 P15 ?是指产品结构要使各种材料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即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组成。 p15 5、结构的稳定性 P15 ?是指产品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无论处于静态或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p15 6、产品的功能 P17 ?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对人发挥的效用。产品动态系统产生一定活动方式的能力,即将一定的输入转化为特定输出的能力。 7、感觉 P18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8、知觉 P18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它是以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 9、良好图形 P25 ?所谓良好的图形,是指它的构成成分可以沿着已确立的方向连续下去,或者导致整体的对称或平衡。 10、同形论 P26 ?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总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 ?知觉经验的形式与刺激经验的形式之间的相互对应。 11、技巧 P35 ?艺术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门化形式的技能。 12、产品技术 P38 ?以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功能目的,具体表现在产品所采用的结构方式和技术原理上 13、生产技术 P39 ?如何把产品生产制作出来所涉及的技术内容

音乐美学考试重点

音乐美学复习资料 绪论 音乐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1.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2.音乐美学是音乐和美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3.音乐美学是音乐学中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具有的特征: 1.要求音乐受礼制制约,成为礼乐; 2.以平和恬淡为美; 3.追求“天人合一”“和谐统一”; 4.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对音乐抱有实用主义的态度; 5.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 西方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1.强调实证,重视逻辑思维(他们更倾向于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 2.注重音乐本体研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3.由古至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4积极杨弃传统,不断开拓创新; 5.崇尚理性,忽视感性

音乐美学——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特首次使用 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 1.音乐的本质与特征 2.音乐的形式与内容 3.音乐的实践活动(创作、表演与欣赏) 4.音乐的功能(非倾向、倾向、审美) 5.音乐的美与审美 6.音乐美学自身的发展历史 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 1.哲学基础(理论基础); 2.心理学方法; 3.社会学方法 4.20世纪现代美学新方法 音乐美学主要研究的课题: 1.关于音乐本质的研究; 2.关于音乐本体的研究; 3.关于音乐实践的研究; 4.关于音乐功能的研究;

5.关于音乐美与审美的研究; 6.关于美学史的研究 你认为学习音乐美学有哪些意义? 1.正确认识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有助于提高音乐学生的美学修养,丰富理论知识。 3.它对于提高学生美学修养和丰富理论知识具有一种综合的效应和融会贯通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所以它在培养高质量的音乐人才的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的思想 第一章 音乐材料 1.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物质材料,并不是用来满足生理需求而是一种作为满足心理需求的物质手段,与心理有直接联系; 2.是一种艺术媒介; 3.具有非实用型 (同样的材料只有当它充当一种艺术媒介时,才能被称为感性材料。声音,只有它充当音乐艺术的媒介时,才能被称为感性材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