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论说文文法评点小说结构_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一个本质特征

以论说文文法评点小说结构_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一个本质特征

以论说文文法评点小说结构_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一个本质特征
以论说文文法评点小说结构_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一个本质特征

第36卷第2期V ol.36,N o.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N ormal University(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2004年3月

March,2004以论说文文法评点小说结构

———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一个本质特征

王冉冉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062)

摘 要:对于明清小说的结构,近人与清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对这一现象的探讨可

以发现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一个本质特征: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之结构。金圣叹《才子必读古

文》摘选评点的主体部分是论说文,探讨的主要是论说文的文法,对叙事技法的探讨在金圣叹的

批评话语中即使不是缺席,起码也是相当淡化的。而且,评点小说时,金圣叹对“事”也相当忽

略与淡化,与之相对应,他常常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之结构。由于金圣叹小说评点有着以论

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之结构的本质特征,套用西方叙事学、以现代叙事观念来探讨金圣叹的结构

批评不仅仅是“印板”学术,而且从研究的立足点来说都是根本错误的,这样的研究格局应当改

变。知道了金圣叹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结构这一本质特征,还可对明清小说的结构问题及中

西方小说结构论的利弊得失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论说文之文法;结构;“事”;“意”;节奏

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79(2004)02-0050-07

(一)

清人曾认为《儒林外史》是结构谨严之作,如闲斋老人曾认为《儒林外史》的“章法”可与《水浒传》、《金瓶梅》媲美;卧评有这样的批语:“文章罗络勾联,有五花八门之妙”(第二回)、“就其序事而观之,其中起伏照应,前后映带,便有无数作文之法在”(第四回)、“凡作一部大书,如匠石之营宫室,必先具结构于胸中……此书之祭泰伯祠是宫室中之厅堂也。从开卷历历落落写诸名士,写虞博士是其结穴处,故祭泰伯祠亦是其结穴处。”(第三十三回)。齐评、天目山樵评亦对《儒林外史》“穿插”、“顿挫”、“峭接横隔”等结构技巧甚为称赏。而接受了西方观念的胡适陈寅恪鲁迅等人又都认为《儒林外史》在结构上是不成功的。胡、陈只是一言以蔽之地指责《儒林外史》缺少严密结构[1],并未对《儒林外史》的结构进行具体分析。鲁迅先生倒是概括出《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类短制”的结构特点,并且认为此种结构方式不甚严密。其实,鲁迅先生是从“事”与“事”之间关系是否严密的角度对《儒林外史》的结构进行立论———“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2]。按照这种标准,《水浒传》、《金瓶梅》在结构方面自然也应不甚严密了,然而金圣叹张竹坡恰恰称赏的便是两部作品的结构,如金氏批评《西游记》

收稿日期:2003-05-10

作者简介:王冉冉(1971— ),男,河南驻马店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05

“只是逐段捏捏撮撮,譬如大年夜放烟火,一阵一阵过,中间全没贯串,便使人读之,处处可住”(《读第五才子书法》),赞叹《水浒传》“精严”皆是就结构而言,张竹坡亦说《金瓶梅》“千针万线,同出一丝”(《竹坡闲话》)、“《金瓶梅》不可零星看。如零星看,便止看其淫处也。故必尽数日之间,一气看完,方知作者起伏层次,贯通气脉,为一线穿下来也”(《金瓶梅读法》),对《金瓶梅》的结构赞不绝口。对于明清小说的结构,为什么近人与清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可以发现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一个本质特征,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本质特征被学术界长期忽略了。

(二)

在具体考察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本质特征之前,我们应当注意到金圣叹古文评点的“结构论”。金圣叹《才子必读古文》是继明末《文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之后在古文评点领域影响较大的一部选本,直接影响到后来声势颇大的《古文观止》。《才子必读古文》、《文编》、《唐宋八大家文钞》这三个选本在评点古文时的“结构论”皆与南宋吕祖谦一脉相承。

吕祖谦《古文关键》对后世评点之学的影响很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便曾如此概括:“宋人多讲古文,而当时选本存于今者不过三四家……世所传诵,惟吕祖谦《古文关键》、谢枋得《文章规范》及此书(指楼《崇古文诀》而已)”。需要指出的是,《古文关键》所评点的古文以论说文为主,叙事文只有《梓人传》、《种树郭橐驼传》等少数几篇,而且吕祖谦对这些叙事文进行评点的重心不在其叙事部分而在其议论部分。可以这样说,吕祖谦的古文评点主要适用于论说文。

栉比《文编》与《唐宋八大家文钞》,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选本在评点古文时与吕祖谦有着内在理路上的一致:《文编》所选叙事文竟然不选叙事文之典范《史记》、《汉书》,搞得四库馆臣都颇有微词:“又不录《史记》《汉书》列传,而独取《后汉书?黄宪传》冠诸传之上,进退亦多失据”,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正是因为《文选》也将评点重心放在了论说文上;《唐宋八大家文钞》所选的八家古文亦是以论说文为主体,虽然“传”、“行状”以及“记”、“碑”、“碑铭”、“墓志铭”等门类中的若干作品是叙事文,但是一方面这些作品在整个选本中所占比例不大,另一方面,在对叙事文进行点评时,茅坤等人并不注重归纳具体的“叙事之法”,论到叙事部分时不过是一些笼统的评价,如对《毛颖传》批曰“设虚景摹写,工极古今。其连翩跌宕,刻画司马子长”、“通篇次第战功摹仿《史》、《汉》”,对《梓人传》评曰“次序摹写,井井入构”,对《童区寄传》评曰“事迹奇”等。

不重叙事而主要是对论说文进行文法分析在金圣叹《才子必读古文》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唐宋八大家及其他古文名家被摘选评点的主要是论说文,本应是叙事文体的《圬者王承福传》等篇章在金圣叹那里被点评的也主要是作品中人物的精辟议论或者是由这些人物传记发出的寓意、评赞。另外,《左传》、《战国策》、《史记》本是以叙事为主的史书,可是,金圣叹对这些作品摘选点评的时候重视的并不是它们的叙事部分,而是行人辞令、人物对某事某人的看法或评价、君王与臣子之间的对话、策士的滔滔雄辩等论说性文字;《史记》就更明显,人物的生平事迹一点儿没能入选,被摘选点评的是序(《太史公自序》、《酷吏传序》二篇)、赞(有《五帝本纪》、《始皇本纪》等“本纪”之赞七篇,《吴泰伯世家》、《齐太公世家》等“世家”之赞二十八篇、《孙子吴起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列传”之赞四十一篇)与篇中人物的论说部分(《赵养卒说归赵王》、《张耳陈余说诸县豪杰》、《张耳陈余说陈涉》、《蒯通说范阳令及武信君》)。总之,金圣叹《才子必读古文》摘选评点的主体部分是论说文,

15

探讨的主要是论说文的文法,对叙事技法的探讨在金圣叹的批评话语中即使不是缺席,起码也是相当淡化的。

而且,评点小说时,金圣叹对于“事”也相当忽略,如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三》中已说得相当明确: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其人不出绿林,其事不出劫杀,失教丧心,诚不可训。然而吾独欲略其形迹,伸其神理者,盖此书七十回,数十万言,可谓多矣,而举起神理,正如《论语》之一节两节,浏然以清,湛然以明,轩然以轻,濯然以新,彼岂非《庄子》、《史记》之流哉。

对“事”的忽略与淡化甚至可说是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基本态度。如《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云:“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虽《国策》、《史记》,都作事迹搬过去,何况《水浒传》”、“旧时《水浒传》,子弟读了,便晓得许多闲事。此本虽是点阅得粗略,子弟读了,便晓得许多文法”;楔子的总评中说:“今人不会看书,往往将书容易混帐过去。于是古人书中有得意处,不得意处,转笔处,难转笔处,趁水生波处,翻空出奇处,不得不补处,不得不省处,顺添在后处,倒插在前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悉付之茫然不知,而仅仅粗记前后事迹,是否成败,以助其酒前茶后,雄谭快笑之旗鼓”、“呜呼,《史记》称五帝之文尚不雅驯,而为荐绅之所难言,奈何乎今忽取绿林豪猾之事,而为士君子之所雅言乎?吾特悲读者之精神不生,将作者之意思尽没,不知心苦,实负良工,故不辞不敏,而有此批也”;第二十八回总评中又说:“如以事而已矣,则施恩领却武松去打蒋门神,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只依宋子京例,大书一行足矣,何为乎又烦耐庵撰此一篇也哉?甚矣,世无读书之人,吾未如之何也”……正是由于对“事”的忽略与淡化,金圣叹常常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水浒传》之结构。

(三)

金圣叹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水浒传》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整体上把《水浒传》看成是一篇大的论说文而不是叙事文,其中,“乱自上作”、“大地梦国,古今梦影,荣辱梦境,众生梦魂,岂惟一部书一百八人而已,尽大千世界无不同在一局”等便是这篇论说文的主旨,而“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读第五才子书法》),是用来论述这篇大论说文之主旨的“文料”。(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回评中说:“马迁之书,是马迁之文也,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马迁之文之料也”。)这一点在金圣叹小说的结构论中相当重要,因为,如果把小说视为论说文,探讨论说文的结构时看重的应该是“意”与“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事”与“事”之间的关系。

其二,在处理小说部分与部分的结构问题时,承继了吕祖谦等人评点论说文时“二元补衬”的美学观念。

吕祖谦在《古文关键?看古文要法》中已明确指出:“文字一篇之中须有数行齐整处,须有数行不齐整处,或缓或急,或显或晦,缓急显晦相间,使人不知其缓急显晦。常使经纬相通,有一脉接乎其间也”。再结合吕祖谦的具体评点来看,他强调的主要有“起结”、“伏应”、“抑扬”、“开合”、“详略”、“掩映”、“显晦”等对立二元的补衬。吕祖谦认为,这些对立二元的合理补衬使得文章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起承转合“有次第”、“有屈折”。

金圣叹曾说:“此其人,笔有左右,墨有正反,用左笔不安换右笔,用右笔不安换左笔;用正墨不现换反墨,用反墨不现换正墨。心之所至,手亦至焉;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心25

之拟不至,手亦不至焉”(《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一》),又强调笔法的“左右相就”、“前后相合”,这些论说其实都表明了这样一种情形:金圣叹探讨小说结构时也很强调“二元补衬”的美学观念。并且,在具体评点小说结构时,他还沿袭了吕祖谦等人评点论说文时所使用的“起结”、“开合”、“伏应”、“抑扬”、“详略”等术语。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看一看。

探讨“起结”问题时,金圣叹批道“一部大书诗起诗结,天下太平起天下太平结”、“一部大书七十回,以石碣起,以石碣止”,这些点评值得注意。如果从叙事文的角度来探讨《水浒传》的“起结”,“起”自然应当是中心事件的缘起,“结”自然应当是中心事件的结果。可是,金圣叹却拈出开篇“天下太平”四字为“起”,终篇“天下太平”四字为“结”,这二者是一种重复,根本不具备因果关系,此种情形恰恰可以表明,金圣叹并没有从叙事文的角度来探讨《水浒传》的“起结”。如果把《水浒传》视为一篇论说文,我们就可以明白,金圣叹为何要以此种方式论《水浒传》之“起结”。在开篇,天下本是太平的,可是,“若真个太平无事,今日开书演义,又说着些什么?”正如金圣叹在此句下所批:“忽然掉笔一转,看转出一部大书来”,底下一部大书主要便是讲“乱自上作”,写一百单八位好汉的种种事体,“其人不出绿林,其事不出劫杀”。最后,按金圣叹腰斩《水浒传》的处理方式,结尾处出现“天下太平”四字其实又是强调“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乱自上作”怎么样打破了“天下太平”的局面,要想实现“天下太平”应当吸取哪些教训。这样的“起结”其实可以很好地论证作品的主旨———“乱自上作”。可以看出,此处金圣叹探讨《水浒传》的“起结”问题时着眼点不在于“事”与“事”的关系上,而在“事”所能体现出的“意”上。

至于金圣叹为什么又要以开篇与终篇均曾出现的物件———“石碣”为全部书之“起结”,要论述这个问题需绕些弯子。在金氏看来,《水浒传》这部“大书”中,“石碣”的第一次出现实际上是引出全文,成为一百八人将要登场的一个“总纲”,“石碣”的最后出现则主要是收束全文,将分布在各回中的一百八人聚拢在一起。在西方小说的结构批评中,恐怕很难有这样的美学规范,可是在金圣叹那里,这却是“绝大章法”,是很“精严”的结构,此种情形耐人寻味。我认为,这其实又是金圣叹将论说文文法移植于小说点评的一个表现。在论说文中,围绕论说文之主旨进行论述时可划分为若干段落、若干层次,各个段落、层次的划分依据自然是它们的“意”,这些“意”的组合都是为文章主旨服务的,其中可以形成这样一种组合方式:起首总括所有之“意”(吕祖谦等人的文论中将这种总括称之为“开”),底下便分别论述各段、各层之意,最后再把这些“意”拢在一起进行总结(吕祖谦等人的文论中将这种总结称之为“合”),收束全文。对论说文来讲,这确实是一种相当“精严”的文法,明清盛行的八股文便很重视这样的文法。金圣叹以开篇与终篇均曾出现的物件———“石碣”为《水浒传》之“起结”实际上是把“意”置换为“人”:先总括所有之“人”(“石碣”的第一次出现总括共有“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转世,这一百八人正是全文之所着墨者),再分述这一百单八之“人”,最后通过“石碣”的又一次出现再把这些“人”拢在一起以收束全文。这种特殊的“起结”方式其实就是吕祖谦等人点评论说文常常要用到的术语———“开合”。可以看出,虽然《水浒传》本是叙事文,金圣叹却有意无意地以论说文文法进行结构批评。

再以“伏应”为例。西方小说的结构批评在探讨作品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时重视情节与情节之间环环相扣的紧密联系,[3][4]着眼点自然还是“事”与“事”之间的关系。金圣叹却并不强调这一点。在《水浒传》楔子部分“太尉道:‘他即是天师,如何这等猥

35

’”之后有这样一段点评:“此一句直兜至第七十回皇甫端相马之后,见一部所列一百八人,皆朝廷贵官嫌其猥 ,而失之于牝牡骊黄之外者也”,竟然把开头处的情节视作是对结尾处情节的一种伏笔、把结尾处的情节视作是对开头处情节的一种呼应,二者之联系相隔极远。推究起来,这还是与金圣叹以论说文文法进行小说点评有关,他认为这样的“伏”与“应”其实可以论证一定之“意”,即能够通过这样的“伏应”论证出“一部所列一百八人,皆朝廷贵官嫌其猥 ,而失之于牝牡骊黄之外者也”之“意”。

金圣叹不重“事”与“事”之间环环相扣的紧密联系还表现在他对“隔年下种,来岁收粮”之“伏应”关系与“草蛇灰线”之“伏应”关系的欣赏与重视。在毛宗岗那里也曾得到强调,他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认为这种“伏应”关系与“近世稗官”之“平空生出一人,先端造出一事,觉后文与前文相隔,更不相涉”相比起来简直是不啻河汉。张竹坡也对《金瓶梅》有如许批语:“盖其书之细如牛毛,乃千万根共具一体。血脉贯通,藏针伏线,千里相牵”(《竹坡闲话》)。许多论者认为,“隔年下种,来岁收粮”强调通过较好的“伏应”关系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使得情节前后呼应,合情合理。这固然是不错的,但我们要注意的是,“隔年下种,来岁收粮”之“伏应”关系的实质是,“事”与“事”之间的联系相隔较远,并不是环环相扣的紧密联系。在西方人看来,“事”之间的联系相隔较远是一种松散的结构(参看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可金圣叹等人却对此赞不绝口,二者的评价截然不同,可是,并不能说金圣叹等人的评价是错误的,西方的评价是正确的,因为二者立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西方人从“事”出发,把小说视为叙事文,不妨强调“事”与“事”之间的紧密联系,而金圣叹等人却是有意无意地以论说文文法来点评小说,此时“事”与“事”之间自身的联系是否紧密便并不重要。他们认为,高明的作者在某段拈出一人、置下一物、造出一事、布出一景等皆非“无端”、“凭空”之笔,而自有其用意,其用意正是通过另一段哪怕是相隔较远的一段对此段之人、事、物、景等的“应”表现出来的,高明的评点者正是要能够看出这种用意,把相隔较远的“伏”与“应”找出来。

如果说“隔年下种,来岁收粮”之“伏应”关系的实质是“事”与“事”之间的联系相隔较远,“草蛇灰线”之“伏应”关系的实质就是“事”与“事”之间的联系较隐晦。在金氏那里,明显的“伏应”关系他固然一一点出,一些作者也许并没有起意布置的“伏应”关系他也津津乐道。例如,景阳岗中勤叙许多哨棒、紫石街连写许多帘子未必真有作者的深心安排,因为武松手中所携唯一武器便是哨棒,要交待他一路上的行止,这个道具免不了要多次提到。而详写潘金莲时自然要涉笔女子处所,写女子进进出出、女子所作所为时多次提到帘子不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吗?可是金圣叹却把这也归纳为一种文法。我认为,金圣叹所谓“草蛇灰线”的“伏应”关系其实又是对论说文文法有意无意的一种移植:明确点出论说文之“意”者谓之“显”,暗示论说文之“意”者谓之“晦”,在点评《水浒传》时,金圣叹一方面一一标举出明显的“伏应”关系,另一方面,他又把他认为较隐晦的“伏应”关系称之为“草蛇灰线法”,这实际上是把论说文评点中很看重的“显”、“晦”之二元补衬移植于小说点评之中。

应该提到的还有“避”、“犯”之二元补衬,这也是金圣叹以论说文文法点评小说之特点的一种表现。金圣叹把事件之类型称之为“题目”,如他说“劫法场,偷汉,打虎,都是极难题目”,这似乎又是一种置换:把事件之类型置换为论说文之“主题”,于是对这些事件之类型的具体描写简直就可视为对“主题”的论证。正如同一个“主题”可以有千变万化的论45

证方式,同一事件类型亦可有千变万化的具体描写,“才子”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够在同一“题目”下有千变万化的写法,犯中求避,一般人则只能写出千篇一律的“印板”文章。

其三,金圣叹在探讨小说结构时还很注重节奏。他对小说节奏的玩味固然涉及到叙事节奏,然而,更在于他对“事”的忽略与淡化,我认为,他更多地把对论说文进行节奏分析的方式移植于对小说的节奏分析当中。西方分析小说节奏时牵涉到的主要是“叙事时间”这一范畴,重视考察小说是以“快”于事件自然发展过程的节奏还是“慢”于它的节奏来进行叙事的。金圣叹在《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批道:“偏是急煞人事,偏要故意细细写出”,似乎也着眼于叙事时间对小说节奏进行了探讨,其实未必。

吕祖谦的《古文关键》很注重论说文之音节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长短高低的谐调,很注意体味论说文的节奏。可是深入地分析起来,论说文之节奏实际上便是不同部分之“意”发生变化的外在表现,如“意”切处自然表现为“声”之急,“意”疏处自然表现为“声”之缓,警策处、“有力处”不妨加重语气,过渡处、闲文笔又不妨轻轻道来。正因为此,金圣叹在《水浒传》第三十九回的批语便未必如西方探讨节奏问题时重视考察小说是以“快”于事件自然发展过程的节奏还是“慢”于它的节奏进行叙事,倒是很有可能从他评才子古文(主要是论说文)时所言“缓笔”、“快笔”的角度进行立论。而且,就算金氏此时与西方分析小说节奏的方式暗合,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时候金圣叹分析小说节奏的方式主要还是从对论说文的节奏分析移植而来。

例如《水浒传》写武松打虎之后又续之以潘金莲的故事,金圣叹对此非常称赞,用一种形象化的语言批道:“上篇写武二遇虎,真乃山摇地撼,使人毛发倒卓。忽然接入此篇写武二遇嫂,真又柳丝花朵,使人心魂荡漾也”。从西方分析叙事节奏的方式来看,这算不上什么节奏问题,因为对于事件而言,节奏只有“快慢”之别;可是,如果以分析论说文节奏的方式进行分析就能说得通了,因为论说文的节奏涉及音节的“轻重”之分。所谓“山摇地动”不相当于音节之“重”吗?所谓“柳丝花朵”不就相当于音节之“轻”吗?这里“轻”与“重”的合理组合富于音乐美,与偏于“轻”或偏于“重”的单调节奏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又例如,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曾言及“横云断山法”,按西方叙事学与现代叙事观念来看,这自然又不是什么节奏问题。可是,“横云断山法”同样能够与论说文之节奏相对应:“两打祝家庄”、“打大名府”可对应音节之“长”,“解珍解宝争虎越狱事”、“截江鬼、油里鳅谋财倾命事”可对应音节之“短”。这里“长”与“短”的合理组合也形成了美妙的节奏,与偏于“长”或偏于“短”的单调节奏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再例如,《水浒传》第八回写林冲与洪教头比武时有三处情节的中断:比武前喝酒、林冲喊“少歇”、柴进喊“且住”,在这三处中断下金圣叹批道:“说使棒,反吃酒,极力摇曳,使读者心痒无挠处”、“此一回书,每每用忽然一闪法,闪落读者眼光”、“前林冲叫歇,奇绝矣,却只为开枷之故;今开得枷了,方才举手,柴进又叫住,奇哉!真所谓极忙极热之文,偏要一断一续而写”。按西方叙事学与现代叙事观念来看,这当然是在谈小说的悬念问题。不过由于有着对“事”的忽略与淡化态度,金圣叹未必是这样看的。既然论说文的节奏涉及音节之“顿挫”,金圣叹在此也很有可能是在谈论节奏问题,因为情节的中断正可说是一种“顿”,而后面情节的发展正可说是一种“挫”,二者合理的组合也形成了美妙的节奏。同样的,金氏常常提到的“起伏”、“波澜”也未必如今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就情节的曲折性而言,如果对应于金氏主于“音节”的节奏分析方式,这也很可能是指因节奏的高低起伏而形成的

55

音乐美。

(四)

综上所述,金圣叹在点评小说时并没有把小说视为叙事之文,而主要是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之结构。既然这样,套用西方叙事学、以现代叙事观念来探讨金圣叹的结构批评不仅仅是“印板”学术,而且从研究的立足点来说都是根本错误的。

知道了金圣叹以论说文之文法点评小说结构这一本质特征,我们还可对明清小说的结构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以论说文文法来分析《儒林外史》等被近人所讥为“虽云长篇,颇类短制”的结构自然是很“精严”的了。

西方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在探讨小说结构时较看重“事”与“事”之间的紧密联系,因为,“所谓的‘整体感’或‘统一性’,在西方文学中,本是指故事情节的‘因果律’和‘时间化’的标准而言的……由于古代神话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的崇高地位,一般文学理论家很自然地就认为小说体式的基本模式一定是时间性的。弗莱等许多文学批评家都强调亚里士多德所谓的mythos这个观念,而以前代东欧普洛普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批评家的著作中也多以后世‘神话’和‘民间传说’为研究的焦点,都强调故事在时间过程中的演变。按照这种理论家的看法,一篇叙事文必须要遵循某种可辨识的时间性‘外形’或‘模式’,才会使全篇叙事文产生首尾一贯的印象(即具有‘起’、‘中’、‘结’三个段落的结构)”(浦安迪《中国叙事学》56-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西方小说的叙事结构观念是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发展基础的,评价西方的多数novel时能够适用。可是,以此种观念评价明清小说结构时则有失偏颇。因为,小说固然是叙事作品,但是,分析小说结构时,过于看重小说中“事”与“事”的关系是否密切则是不必要的,容易将注意力集中于外部事件而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涵重视不够。经金圣叹奠基,再由毛宗岗、张竹坡等人推波助澜,清代小说点评家们往往有意无意地以论说文文法点评小说之结构,很看重“意”与“意”之间的关系,这对于透过外部事件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是极其有益的。文学理论家、牛津圣约翰学院研究员安?杰斐逊在他的新作《西方文学的新与旧》中曾指出:“西方拥有较早的哲理小说、寓意小说、诗化小说,很早就有着淡化情节的倾向。可是,在结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以情节为根基的叙事结构学说仍有着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西方叙事结构观念并没有很好处理事件与思想、‘内’与‘外’的和谐有机统一”。[5](p1122)可惜,对中国的叙事结构观念,安?杰斐逊并未提及,但是,如果说,金圣叹等人以论说文法点评小说结构可以启示我们较好处理“事件与思想、‘内’与‘外’的和谐有机统一”,这恐怕并不是牵强之论。金圣叹等人又以“二元补衬”的美学规范作为小说结构之“贯串”、以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变换作为小说结构之贯串,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的“对位”理论、与西方文论家借用音乐术语来分析小说结构的方法论颇有暗合之处,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颇有启发意义。

(责任编辑 胡范铸)

参考文献:

[1]连心达1欧美儒林外史结构研究评介[J]1明清小说研究,1997(1)1

[2]鲁迅1中国小说史略[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陈中梅译)1诗学[M]1上海:商务印书馆119961

[4](美)浦安迪1中国叙事学[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

[5](英)安?杰斐逊,(张雨舟译)1西方文学的新与旧[M]1台北:学海出版社120001

65

w orld.The dialogue between Buddhism and m odernity presents a confronting tension.On the one hand those Buddhist thinkers are attracted by the Western enlightenment m ovement that achieved a number of accom plishments in science and dem ocracy;on the other,s ome of them are much concerned about the crisis and illusion of m odernity.It is such a conflict or tension that may be helpful to build a kind of m odernity based on Chinese own traditions and to s olve problems on m odernity confronted by m odern peo2 ple.

K eyw ords:m odernity,rationality,eg o,disenchantment,freedom

A R esearch on the Origin and Structure of Malimasha Characters

(by WANG Y uan-lu) Abstract:Malimasha is a kind of ancient minority characters merely used by about100people in T acheng T own,Weixi C ounty,Y unnan Province.According to its m otivation,its origin and formation can be elucidated.Malimasha is not a branch generally acknowledged by s ome scholars,but rather a variable of Naxi writing.Only a few Malimasha characters were created by the local Naxi people,which mainly belong to pictographic or self-explanatory characters,and no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have been found.M oreover,just a very few characters came from Chinese or T ibetan characters.Such an elucida2 tion may have a reference value to the issue of loanw ords in the study of character spread.

K eyw ords:Malimasha written character,origin,structure

To Comment on a N ovel Structure by Means of the Argumentation Writing

 Style———One Essential Feature in Jin Shengtanπs Commentaries on N ovels

(by WANG Ran-ran) Abstract:Scholars under the Qing Dynasty gave high praises on the Ming-Qing novel structure, but later scholars not.The analysis of their differences may expose an im portant feature of Jin Shengtanπs comments on novels,namely,commenting on a novel structure in the writing style of argumentation.In his w ork,C ollected Ancient Articles for T alented Scholars,Jin mainly chose and commented those argu2 mentative articles,paying little attention to their narrative devices.Similarly,Jin Shengtan used to ne2 glect narration in novels and tended to comment on the novel structure with tactics of argumentation.Ow2 ing to such an essential feature,it is fundamentally wrong to use Western or m odern ideas of narration to explore Jin Shengtanπs structural criticisms.

K eyw ords:writing style of argumentation,structure,narration,meaning,rhythm

The Six First-rate Prosaists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ir Common Sense of

 “H uman Feelings”(by CHE N X iao-fen) Abstract:A comm on sense of“human feelings”is consciously contained in writings of the six first

121

浅析德里达对于文学本质的界定

浅析德里达对于文学本质的界定 浅析德里达对于文学本质的界定 吴晶琦 吴晶琦 ,沈阳110003 )(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 文化传播与管理系, [内容提要] 法国当代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已经全面地渗透到当代文化评论和学术思维中。德里达对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表现了他一贯的学术关怀:并不是去摧毁结构,而是对传统、对理性、对观念等提出问题、提出质疑,努力去达到那个最纯粹的本源,寻求那个最初的意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颠覆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对文学的概念、文学的本质赋予了全新的阐释。德里达认为文学的本质就是没有本质,文学是一种历史性建制。 [关键词] 德里达解构文学本质 今天,不言自明的是,一切有关艺术的事都不再是不言自明的了,更有甚者,不再是不思自明的了。有关艺术的一切都变得成问题了:诸如艺术的内在生命、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甚至艺术的存在权利。…… 换言之,在脱离其早期的膜拜功能和其他衍生功能之后,艺术所获得的自律性有赖于人性的观念。随着社会越来越不人性,艺术遂变得越来越缺乏自律性。这些充满了人性理性的艺术构成要素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力量。 ——阿多诺《美学理论》 一、颠覆传统 解构主义在二十世纪下半叶风靡整个欧美,到了八十年代,这一反传统、反形而上学的思潮已经全面地渗透到当代文化评论和学术思维中。解构主义实现了哲性诗学话语的转型,刷新了人们对语言与表达、语言与文化、文学与社会等方面的认识,影响和重塑了文学评论的品格,并开拓了文学作品阐释和文学批评领域。其创始人是当代法国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符号学家德里达。也许我们未曾读过德里达的皇皇巨著,但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已经注入了历史传统,他从根本上动摇了以往的阅读与写作习惯,也动摇了我们的思想习惯。 解构主义宗师德里达认为,解构不是摧毁、不是批判,解构是一种“思想”,它划定了所谓文学结构的根本。解构是一种思想的工作,正在进行的、通过来临的东西进行的工作。解构完全不是一种达到一个“建筑”后再建立一个“新”的运动。解构不是否定的,而是肯定的。就是对“不可能”的肯定,对原始的“是”的再确认。如果一定要确定通过解构人们构建了什么,那就是世界的新面貌,人、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新的面貌,以及通过解构寻求的新的规律和法则。 解构不是什么?什么都是。解构是什么?什么都不是。 解构主义的崛起,表明了二十世纪哲学思维在工具理性化以后,文学理论以全新的颠覆力试图取代哲学的意图。在英美国家,哲学的主要文化功能已经被文学理论和批评所取代。在哲学遁入语言分析而抛弃“思”的深度和维度时,在本

因缘生法各有性情_金圣叹之人物性格论

第11卷 第1期 红河学院学报 Vol.11 No.12013年2月 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Feb.2013 因缘生法 各有性情 ——金圣叹之人物性格论 孙爱玲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摘 要: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他强调人物性格的个性化,揭示出刻画人物性格的原则,总结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建立起小说人物性格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水浒传》;性格;格物;描写 中图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3)01-0031-04 金圣叹非常重视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塑造,将它看作是小说艺术的中心。唐代李中《献张拾遗》“官资清贵近丹墀,性格孤高世所稀”最早用“性格”一词,而金圣叹把它引入小说理论,用以概括人物的行为心理特征,从而对小说实践和小说理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写出了人物的独特性格。他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1]213这种个性化性格的刻画,是《水浒传》最重要的文学成就。他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2]220所以,在《水浒传》评点中,他细致分析人物性格的内涵,深入探讨人物塑造的原则,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人物性格理论。 就小说的人物性格内涵来看,金圣叹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首先,他认识到人物性格的概括性。写某类人物可以把这类人物的特点集中到一人身上,即“写淫妇,便写尽淫妇;写虔婆,便写尽虔婆”[3]249。所谓“写尽”,就是高度概括一类人的特点。他说“一文有一篇之指,一指有一定之归” [3]262 ,《水浒》人物形象也都有其内在指归。如写阎婆,“此篇借题描写妇人黑心,无幽不烛,无丑 收稿日期:2012-05-16 项目基金: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博士启动项目 作者简介:孙爱玲(1958—),女,内蒙包头人,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不备”[3]249。如写宋江,“作者深恶世间每有如是之人,于是旁借宋江,特为立传,而处处写其单以银子结人,盖是诛心之笔也”[3]264;“此口说之孝所以为强盗之孝,而作者特借宋江以活画之。……呜呼!作者之传宋江,其识恶垂戒之心,岂不痛哉”[3]270!这些人物形象揭示了某类人物的共性,因而体现了更普遍的社会意义。金圣叹充分肯定《水浒传》在人物形象概括性方面的成就。他说:“盖耐庵当时之才,吾直无以知其际也。其忽然写一豪杰,即居然豪杰也;其忽然写一奸雄,即又居然奸雄也;甚至忽然写一淫妇,即居然淫妇;今此篇写一偷儿,即又居然偷儿也。”[3]285这些概括了某类人物共性的形象,在读者看来都是熟悉的陌生人,“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2]220。由此可见,金圣叹对人物性格共性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事实上触及到了人物性格的典型性问题。 其次,他强调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仅仅写出人物共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写出人物的独特个性。金圣叹把人物性格的个性化作为塑造人 物形象的重中之重。他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2]220在施耐庵笔下,即便人物具有相同性格,也要表现其不同个性。第二十五回总评云:“前书写鲁达,已极丈夫之致矣,不意其又写出林

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

一、什么是文学?或者说文学的特质是什么? 在比较中来认识:1、与绘画用色彩、线条,音乐用声音和节奏,舞蹈用形体动作和表情,雕塑用物质材料和形状不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 ①又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② ①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见《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332页。

《文心雕龙·原道》篇:“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神思》篇:“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其表征的艺术特征如下:(1)、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与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造型艺术和影视艺术相比,其形象是间接的;与音乐相比,其形象又是直接可感的。(2)、表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的统一。以语言为中介,可以再现和表现外宇宙和人的内宇宙的所有内容。黑格尔说:“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在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

精神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的情况都可以纳入诗(泛指文学),由诗加以形象化。

”①可以说,所有物质的与精神的,动态的与静止的,有形的与无形的,内在的与外在的,文学描绘的内容无比广阔而丰富。这一点其他艺术形态却不能胜任,譬如雕塑和绘画只能表现瞬间的现象。不仅如此,文学能将笔触深入人的内心和思想深处,其揭示的人类思想的深刻性和表现的情感的细腻性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远远不能及的

核心价值观内容和意义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意义解读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

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a14606106.html,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作者:殷芳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8期 摘要:对文学本质进行探求,就是在尝试解释“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文心雕龙》中关于文学本质论的揭示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文学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文学是物与情交互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文学本质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步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衔华而佩实”的文学本质认识贯穿全书,“衔华而佩实”是说文学应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此同时《文心雕龙》进一步描述文学产生的过程,点明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所有这些对于文学的认识最终都指向:“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 一、文学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刘勰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论述,“内容”主要是指文学的思想内涵,是作者想要通过文学表达的思想情趣;“形式”不仅包括了辞藻,同时包含了文学的声律音韵。刘勰对内容与形式关 系的论述是从文学的产生开始的,在《原道》篇中,其认为内容与形式是同时产生的:天地间自然万物都各有自己美的形貌,日月、山川、虎豹、草木都以他们独特的样貌存在于这个世界。这种形貌不是外加上去的,而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天地间一切物体都是这样,形貌的产生总是与事物本身的特点相关。因此刘勰说:“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这就是由自然界推及到文学,强调文学与自然的共通性,同时指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应该融为一体,不应割裂地来看。 之后,他在《定势》篇中,进一步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刘勰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章的体势就好像圆的东西易于挪动,方的东西比较安稳一样,这种性质和物体本身的特点是直接联系着的。文章的体裁是随着作者的情感而确立的,文章的规格形式,又是随着文章的体裁而自然形成的;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应核有什么样的形式,即“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刘勰对内容和形式的论述,更集中、更重要的是《情采》篇。这里谈到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的关系: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如前所述,物体或文学作品的形式,是随物本身的特点或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形成的。那么,形式就必须是在它表达了一定的内容时才存在,离开了内容,形式就无所依附,因而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刘勰正确地指出,“文”是依附于“质”的,即形式是依附于内容而存在的。同

金圣叹小说叙述理论研究

金圣叹小说叙述理论研究

金圣叹小说叙述理论研究 生活于明清之际的金圣叹不止为后人留下了创建迭出、影响深远的文学评点,还以其标新立异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风貌带给人们无尽 的思索。而他的小说评点的叙事理论堪称别树一帜!在这里我主要谈谈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的叙事理论,共有八个方面: 其一,明确指出刻画人物个性是《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最重要的艺术成就。“只是贪他三十六个人,便有三十六样出身,三十六样面孔,三十六样性格。中间便结撰得来。”又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吧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了。”以上论述都指出了刻画各具特色的人物性格是《水浒传》的最大魅力。 其二,金圣叹非常注意人物的性格、品德的先天后天之别,推崇先天的自然的东西,相对轻视后天的成分。比如他对李逵、鲁达粗鲁之区别。还有另一种分析:第三十七回夹批“连粗鲁不知是何语,妙绝。读至此,是指鲁达自说粗鲁,尚

是后天之民,未及李大哥也。类似说法还有还见于第三回夹批:“鲁达自知粗鲁,李逵不然。(82页)”这是说鲁达是知道世间的礼节名教的,但他不愿意奉行,因而以粗鲁自嘲,李逵却是于所谓礼数斯文浑然不觉,一任天性,所以粗鲁的理直气壮,因此金圣叹认为鲁达的粗鲁是后天自知的,不及李逵的先天不自知。重视先天固有的性格是金圣叹人性论的一个侧面 其三,金圣叹向往建功立业。由于金圣叹在现实生活中从未真正得偿所愿,他的建功立业之志在其著述中往往表现为英雄失意之悲,高才被屈之痛。而在《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的评点中“豪杰失意”之类的感慨俯拾皆是。比如。第三回于鲁智深“扑倒头便睡”下加夹批云“闲杀英雄,作者胸中,血泪十斗”,这是明显的借题发挥之笔:又如第十回于林冲“因感伤怀抱,问酒保借笔砚来”下加夹批道:“十二字写千载豪杰失意如画”此类在小说评点叙事时蕴含的感慨在我开来寄托了金圣叹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悲。 其四,金圣叹在批注中运用的语言言简意赅,颇具知识内涵。而在我看来,金圣叹想必也是易

全国统考文学概论s试卷(最新)

文学概论(一)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在西方,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人是()(1分) A:卢克莱修 B:西塞罗 C:贺拉斯 D:朗吉弩斯 2、缺少了塑造形象的单位,就会损失故事的()(1分) A:完整性 B:连续性 C:思想性 D:生动性 3、与故事时间前后顺序不同的叙述次序统称为()(1分) A:顺时序 B:逆时序 C:倒叙 D:插叙 4、“一个伟大抒情诗人有力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说这句话的人是()(1分) A:布洛克 B:克罗齐 C:卡西尔 D:科林伍德 5、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区分为()(1分) A:典型人物与类型人物 B: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C:表意人物与象征人物 D:悲剧人物与喜剧人物 6、刘勰“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的说法强调的是文体的()(1分) A:通变 B:格调 C:风骨 D:体性 7、威克纳格认为史诗和戏剧诗人的风格属于()(1分) A:想象的风格 B:智力的风格 C:情绪的风格

8、认为风格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的一切隔阂的能力”的作家是()(1分) A:托尔斯泰 B:高尔基 C:高尔斯华绥 D:狄更斯 9、中国最早的诗论是()(1分) A:《二十四诗品》 B:《典论·论文》 C:《文赋》 D:《毛诗序》 10、从本质特征来看,艺术想象是一种()(1分) A:科学活动 B:认识活动 C:思想活动 D:审美活动 11、意境论的源头可上溯至()(1分) A:《老子》 B:《论语》 C:《孟子》 D:《庄子》 12、主张把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方法是()(1分) A:后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B: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C:英美新批评派的批评方法 D: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 13、李清照的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音律上的特色是()(1分) A:叠韵 B:叠字 C:重复 D:双声 14、文学有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之分,通俗文学有时又称为()(1分) A:严肃文学 B:纯文学 C:精英文学 D:大众文学 15、提出“得意而忘言”这一观点的是()(1分) A:孔子

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

新时期边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2008年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围绕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胡锦涛曾明确指出,军人核心价值观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我军作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从创建之初就确立了体现我军性质和宗旨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必须十分珍视的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我军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着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现实需要,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必须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抓紧抓好,使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和发扬,为官兵全面发展和履行使命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新时期边防军人必须懂得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此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乃至整个民族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进而形成我们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成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要任务。 1、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所谓核心价值观,就是指人们的内在精神体现和生存之本,是思想观念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它不仅决定着人们行为的目标和方向,也是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国家和民族长期秉承的一整套根本原则。核心价值观是无形的,并且不具有强制力,但它从深层次稳定而又恒久地影响着个体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

文学理论一

第一章本质论 一 文艺学(1949,俄语,文学学)即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包含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文学理论即对文学活动的认识。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对“文学是什么”(本质论)的回答。 一、文学:“四要素”与“三过程” 文学即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多环节的精神活动,不仅包括“四要素”(艾布拉姆斯:作品、作家、世界)和“三过程”(体验、创作、接受),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文本 作品 二、五种文学观念 从“四要素”的不同联系,历史上出现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和体验说。“五观念” (一)再现说 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作品是对世界的仿摹或再现。 发展: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统治西方两千年,是“再现”说的源头。变体:“镜子”说(生活习俗的镜子),

“临摹”说(临摹自然本身),“复制”说(俄国19世纪批评家别林斯基,艺术是现实的复制),“反映”说(毛泽东,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表现说 强调“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即作品是作家的情感自然流露。 发展:诞生于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第一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为诗辩护》,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1)作家为主体 “发乎内”是基本倾向,冲动的宣泄是创作根源,创作的动因是作家内心的情感寻求表现的冲动。 (2)情感第一性 诗(文学)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是存在于审视对象时诗人(作家)的心境、心理状态。即诗人描写一头狮子,狮子本身是虚,观看者的兴奋状态是实。 (3)想象力充分发挥 使平凡事物呈现不平凡色彩——想象力色彩。 西方“表现”说 VS 中国的“诗言志”“诗缘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和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既是我国当今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的结晶。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能搞一种标准、一个模式,更不能搞“一刀切”、“一言堂”,要坚持软硬两手和奖惩结合。有的需要用政策、制度和法律来规范,有的则需要用灌输、普及的方式来引导、疏导。 ●社会与学界要共同努力,找寻主流意识形态向下沉淀和民间伦理规范向上提升的现实通路,通过上下互动,凝练提升,交流共识,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建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文化精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作用”,其出现次数之多前所未有,表述语气之强也前所未有,立论定位之高更前所未有,可以说是自2006年党的文件首次出现这一词汇以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作的最系统、最全面、最精炼的表述。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从构成内容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伦理规范的统一,体现出内容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了四个层面五大内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表述既体现出系统性也表现为层次性,它表明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庞大的思想和价值系统,其中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低层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具体来说,处于第一、二层面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际上是执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诉求,解决的是执政党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问题;处于第三、四层面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人们在继承历史传统、参与社会实践和经历具体人生中所习得、需遵守的思想观念和基本价值,解决的是普罗大众的基本人生追求问题。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和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既是我国当今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的结晶。它的特色在于:初步确立了政党理念、国家体制、文化传统、时代精神和基本规范等在观念价值层面的统一,不仅凸显了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特征,而且也容纳了历史文化传统、鲜明时代精神和社会底线伦理,因而表现出逻辑上的完善性、内容上的包容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备了规范社会实践行为、进入大众精神生活的现实意义。 从传播路径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政党推动、普及教育、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播等多种途径的统一,体现出传播的多样性和实践性 首先,在核心价值体系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就是一种旗帜鲜明的定性,表明了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本质,也标示了这种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价值体系的不同,这说明核心价值体系不是空洞的普世臆想,而是立足于中国的特殊国情。 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实际上是从教育路径、社会实践以及文化创造等多个方面确立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传播路径。从纵的方面看,国民教育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际相传、进入中华民族精神血液的根本途径;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是我们社会制度的基本属性,必须承载起传播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从横的方面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所有实践领域、精神文化生产的所有创新方向,都要体现和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存在和功能。这就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只是理论和口号的泛泛空谈,不是人们精神生活的自我娱乐,而是要进入火热的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通过锤炼、打磨最终成为全社会遵循的价值标准。 最后,还要牢记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执政党和社会精英只能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但引领不是代替,导向也不是包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因此,既要从思想上、也要从实践上突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主动参与、

文学论文

为什么说文学是“人学” 【摘要】:文学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广延性极强的事物,决定了文学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深入理解和兴趣,以下从什么是文学、什么是人学、人与动物的关系、文学的作用以及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来说明文学是一种“人学”。这将大大有益于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文学的含义人学的含义文学作用 现在很多人明白文学作为一种“人学“的含义,以致很多人误解文学的本质,不能很好的理解文学内涵,同时人文素养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若能认识到文学是一种“人学”将大大的促进人们对文学的理解。 一. 什么是文学 文学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文章和博学。从现有文献记载看,“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则直接地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之一:“文学子游、子夏。”后来的《魏书·郑义传》这样说:“而羲第六,文学为优。”在这里,文学是指有文采的语言作品,即今天意义上的文学;同时,文学也指人的博学,即今天意义上的学识或学术,如哲学、历史、语言等。可以看到,文学一词在中国出现,一开始就突出了“文采”含义。同时,文学从它被使用时起就具有了学识(博学)含义。按照这种观点,凡是富于文采的作品和显示渊博学识的作品,都可以被称为文学。但是到今天文学至少还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确实,文学有理由被视为文化。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的文化形态。这正是文学的文化含义。在中国,文学最初指的是文章和博学。这正好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的含义。《说文》:“文,错画也,象交也。”《释名.释言》:“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而在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进行概括和提炼而形成的正确反映了生活本质的形象图景,它以生活真实为源泉,又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3.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特异性。 4.叙述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包括两个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前者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5.文学消费:在广义上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在狭义上则是指近代以来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对它的购买、阅读以及传播行为,它是文学生产的最终完成。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已有的事、或有的事、应有的事)。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学) 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摹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 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13.历史上的主要悲剧类型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观念悲剧、社会悲剧。 14.文学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是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15.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二为”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依据表演方式,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18.依据形式划分,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19.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20.文学接受发生的主体因素包括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①②③ 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①②③⑤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④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 4.表现文学风格的具体话语情境包括:①②③④ ①词语运用②体裁选择③结构安排④形象创造⑤社会状况 5.艺术灵感的主要特征包括:①②⑤ ①突发性②直觉性③迷狂性④情感性⑤创造性 6.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表现在:①②③⑤ ①反映对象②反映方式③作用特点④材料来源⑤思维形式 7.依据作品内容,诗歌可分为:②④⑤ ①自由诗②抒情诗③格律诗④叙事诗⑤哲理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普遍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避免为短期目标服务,同时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时代与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是现实理性和走向未来的价值积淀,是形成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没有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就会缺乏现实的基础和动力,更难有效地推进和发展。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和作用的发挥一定要与现实相衔接,才有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它的成型和系统化,必将成为人们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潜入人们的思想和心灵深处,进而作为人们的价值传统和文化精神长期稳定下来,发挥代代相传的价值传递效用。 第二,民族性。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中国社会由封闭到开放,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必须构建新的核心价值观,但同时应当

认识到,任何一个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历史久远的伟大民族,其核心价值观只能在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地发展。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切断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血脉和价值传统。当然,对于历史文化血脉和价值传统,我们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崇高性。崇高性是指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激励人心和鼓舞人们不断前进的作用,而且这种价值观包含着非常高尚和值得人们前赴后继为之献身的内在合理性。核心价值观必须拥有崇高的精神因子。历史和实践证明,作为支撑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理应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而号召力只能建立于崇高之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

论文 题目: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对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启示姓名:陈芬芬 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学号:12021404004

金圣叹的小说理论对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启示 内容摘要:金圣叹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批《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登峰造极之作,在继承与发扬前人的小说理论的基础上,较为具体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理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金圣叹根据小说创作的特点,主要探讨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故事的叙述等理论,这些理论对我们中学语文小说教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从金圣叹的人物塑造和叙事方面的小说理论出发,把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与中学语文小说教学方法联系在一起,来谈谈他这些丰富的小说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金圣叹;小说理论;小说教学;中学语文 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中,小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相当分量的小说篇目,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些经典小说的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社会、历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还能获得巨大的教育意义。那么,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应该具备一定的方法,如何在教学中既使学生对小说内容兴趣浓厚,又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这是十分重要的。无疑,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无论是在人物塑造方面还是叙事等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为我们更好的开展小说教学提供了方法,这对于学生提高小说的写作能力和欣赏能力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我们常说一篇理想的小说,关键是看它如何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塑造人物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小说创作的命脉。“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失去了对人物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就无法反映具体、生动的社会图画。” 其实,一篇小说就是在讲一个故事,而一个故事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物。金圣叹很重视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他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与作家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分析来阐述自己的人物性格美学理论。而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所要学习的小说篇,都是经过重重筛选出来的经典小说或者段落,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每一篇都体现在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这也是我们在小说教学中要重点强调的。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一定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独特的人物性格,从而为深入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无疑,金圣叹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美学理论为我们今天的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

一、概念题(10 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进行概括和提炼而形成的正确反映了生活本质的形象图景,它以生活真实为源泉,又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3.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特异性。 4.叙述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包括两个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前者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5.文学消费:在广义上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在狭义上则是指近代以来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对它的购买、阅读以及传播行为,它是文学生产的最终完成。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已有的事、或有的事、应有的事)。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学) 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摹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 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1 淘宝金榜题名试题店铺独家题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

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从个人的德的认识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求人们在认清人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按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求人们信奉和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主要有三个维度:最高层面的无私奉献、一心为公;中间层面的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最低层面的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从社会的德的认识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求人们在认清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处理好道德的发展问题。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与这五个社会形态相适应,道德也先后出现了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而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与升华,是对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是对西方先进道德理念的吸收和借鉴。

浅谈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浅谈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在现代中国,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源于鲁迅。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①但这又非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 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 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 或者炫耀他的眼界。鲁迅对乡土文学理论显然侧重的是寓居在北京的知识分子, 突出的是知识分子以城市为表征的现代西方文化视角对乡土的观照, 突出的是知识分子隐现着乡愁的胸臆。以往对鲁迅等乡土小说观的阐述往往只是机械地以题材(农村) 和人物(农民) 为中心,而未能看到乡土小说中知识分子的重要意义, 这恰恰违背了鲁迅称之为侨寓文学的初衷。显然, 鲁迅的乡土文学观, 既不同于周作人对风土、地域色彩的表层把握; 也不像茅盾那样特别强调时代、政治的因素。客观地说, 周作人的乡土文学观倡导的是具有地域文学倾向的乡土文学; 而茅盾的乡土小说观对于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的重视②,使之与鲁迅的乡土小说观具有某种程度的暗合。但茅盾显然更强调的是在特殊的风土人情描写之外的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③,使他关注的是农民的现实命运, 并一度以农民文学来命名。它为后来在宽泛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石。而鲁迅的乡土小说观则把焦点对向了中西方文化冲突境遇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领域。尽管鲁迅、茅盾、周作人的乡土小说理论有着各自的侧重点, 然而, 他们却共同为20世纪宽泛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从不同方面丰富了乡土文学的审美内涵。 以上对乡土文学的一些理论观点来看,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乡土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其内核是地方色彩和原乡况味。即特定地域的特殊生态景观、风土习俗、文化品格、乡土情感或乡土精神、乡土理念等文化因子的圆整和合。 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一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如沈从文的小说表现的是湘西朴素的风情,可以说他写乡土的立场就是他自己说的“我是一个乡下人”,他写乡土时对乡村的生活方式很少持评判者的态度,不是高高在上地审视。而是在生命意义上追忆乡土,以一种平等的态度,站在乡土之内,发现乡村生活的细微委曲之处,以自觉的美学意识,写成丰富自足的美的文本。因之,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对乡土生活的亲族关系,乡土信仰、传说、神话,以及自身文化传统的展现,对土地的热爱,看到的是乡土的生命。在《萧萧》中,萧萧怀了孩子之后,未来的走向,在沈从文的笔下显得特别有意思。最后萧萧还是莫名其妙地留了下来的结局。在文章中,透露着不知如何的一种自然性态度,此态度高度暗示了沈从文对乡土文化,乡土人文的浓厚向往,同时也是对湘西根深蒂固的乡土情怀。因而,在沈从文小说中描述人物主角留下来的结局,而不是出走,一直是沈从文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的情节或结局。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有离乡背井的怀恋,对美好人生、雄强生命力的赞颂,亦有轻贱生命的痛苦,和对那里只有被历史左右的不能创造历史的人们的遗憾。沈从文所有的乡土情怀都在湘西这个独具审美内涵的地方体现出来,这是个与都市社会对立的精神家园。

明代小说理论的成就与不足

中国的小说批评至明代而一变。 宋元以前,基本上都是零星的小说序跋涉及了小说理沦,象刘辰翁、罗焊那样的批评家则寥若晨星。总的说来,宋元及父以前阶段,小国小说批评只能说尚处在萌芽时期。 明中叶以后,小说批评蔚然成风。其标志:一是批评家有意识地进行小说批评,探讨小说理论问题;一是出现了专门论述小说理论问题的文家。 这一时期小说批评的形式主要是序跋中国的小说批评凉这一时期初具规模,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批评门类。这一时期重要的批评家有陈继儒的,蒋大器汪道昆,谢肇颓,冯梦龙凌温初李日华、哀宏道张无咎笑话主人言衣主人. 宋元极其以前的小说家、批评家,对于小说与史、小说与文的区别,认识上还比较模糊,他们努力把小说归属于史类或文类,认为小说与史、与文难以分割,借以肯定小说的价值。真正是小说为一种具有独立性的文学样式,为文学创作独立之一体,从而努力探其性质和特点,确认其地位和价值,逐步形成小说观的,是明代的批评家。 小说与史的区分 明代,批评家们才开始有意识地探讨小说的本身特性,并力图把小说与史区别开来,这既是对上一时期理论的突破,又是这一时期小说馆得以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1署名庸愚子的蒋大器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首次试图区别演义小说与史书的不同。但

他未能走出史的束缚,但能看到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不可能截然斩断演义小说与正史的联系,仍又不同于以往批评自把小说归于史类,他根据正史“理微义奥”和演义小说“文不甚深”的特点来区别两者的不同,把演义小说和正史视为两类不同的文体,而且指出了演义小说的社会效果远过于文书,蒋大器并不赞成演义小说如评话那样完全通俗,认为小说应该介于正史与评话之间。事实上,后来的批评家很快突破他的理论,明确指出了小说的特性之一就在于通俗。 2 陈继儒的看法显然与蒋大器所稼道的“文不甚滦,言不甚俗”不同。他认为演义是“以通俗为义”,演义“因喻俗书”,并不一定“言辞鄙谬”,而是“义意远矣”。他还认为,演义小说的另一特点是比正史记载更为详细。陈继儒指出小说比正史通俗,比正史记载更为详细,达就不只是指出两者语言上的不同,而义指出了两者在内容和撰写方式上的不同,从而进一步区别了演义小说与正史各属一体的不同特点。 3袁宏道则从另一个角度,由演义小说而到英雄传奇,进一步肯定和强调了小说的通俗特点。 袁宏道不仅在诗文理论上建树很大,而且在小说批评方面也有一定贡献。今见其署名的《东西汉通俗该义·序。.从欣赏角度把演义小说与史书作了比较并对小说作了充分的肯定。 4甄伟则进一步从创作方式上区别了小说与史的不同。 一小说作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小说首次得到正名与梳理。 明代开始认识到小说作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之一,有其自身的特性,在这基础上肯定小说的价值,则是明代批评家小说观形成的又一重要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