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微课设计

科学微课设计

科学微课设计
科学微课设计

科学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王党国学科科学

微课名称

《给冷水加

热》

视频长度5分20秒

知识点来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给冷水加热》

知识点描述液体的热胀冷缩

微课类型讲授型、解题型、问答型、实验型、

适用对象四年级

微课设计思路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得到液体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微课结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通过实验证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时间

一、片头(25秒以内)冷水与热水是学生的身体时刻能感受

到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冷水加热所产生的现象及原因探究

又是一系列十分有趣和有意义的活

动。这项活动中,关注水在加热过程

中的变化是重点,

第1张PPT

25秒以

二、正文讲解(6分左右)冷水袋加热后再放入冷水中,观察是

沉是浮?

第2张PPT

40秒以

1、探究问题1:是否与重量有关?

第3-4张PPT

50秒以

2、探究问题2:是否与体积有关?

小结:

水袋加热前后在冷水中先沉后浮是因为冷水袋加热后温度

升高,重量不变,而体积增大了。

三、结尾

(30秒以内)

自我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 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 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 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 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 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 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 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 实验又多又好。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 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科学课教案

摆的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教学过程】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 5、小结。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阅读课本 P61 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白天和黑夜 3. 昼夜交替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思维。二、通过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四、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集中昼夜成因观点,进行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预期教学效果 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出某地的时间。课题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悦耳和嘈杂的不同。 2、知道什么条件下,物体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3、知道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4、使学生了解噪声危害身体健康,懂得要保护环境。重难点能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有强弱高低之分,并了解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教学准备 1、能反映出各种各样声音的挂图或录音、录像。 2、大鼓、哨子、竖笛、橡皮筋、二胡、盛有不同理水的烧杯。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经历“假设与搜集证据”这个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做实验、查资料等方法验证假设。知识与

关于举办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的通知

关于举办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的通知 各部门: 根据宝市教研发[2015]67号《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转发省教科所关于举办2015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微课教学大赛的通知》文件精神,为帮助教师了解运用微课教学模式,熟悉掌握微课设计和开发技术,组织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本次微课教学大赛,学院将聘请著名微课实战派培训师宋继承老师来院开展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本次培训将以“手把手”的培训方式,切实解决老师在开发微课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困难,帮助老师独立开发完整的微课作品。为加强培训组织,保障培训效果,现就培训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时间 12月11日(星期五)上午8:00-12:00、下午14:00-17:00; 12月12日(星期六)上午8:00-12:00、下午14:00-17:00。 二、培训地点 教学楼一层西阶梯教室。

三、培训对象 年龄在45周岁(含45周岁)以下专职教师、教学口中层领导干部必须参加;年龄在45周岁以上专职教师及其他兼职教师自愿参加。 四、培训专家介绍 宋承继,男,硕士,微课实战派培训师,国家级、省级十多门精品课程建设组核心成员,国家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组成员,2014年微课作品被学院评为特等奖,2015年微课作品荣获陕西省微课教学大赛一等奖,先后受邀为多家院校提供微课开发技术培训,讲授富有激情,语言风趣幽默,深受广大学员的喜爱。 五、培训方案 时间培训内容培训 人员 成果 12月11日 上午 8:00~12:00 讲授1:微课的开发流程与丰富多彩的微课形式 录制方式-可汗学院式、录屏式、画中画式、课堂实拍 式、演讲式、实地拍摄式。 目的:各学员选择合适的拍摄方式,体验展示各种录 制设备。 宋承继 “微课” 教学设 计方案讲授2:演示微课的资源整合效果,完成微课选题。 目的:教学应用,教师省、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全 国信息化大赛、资源库建设 茶歇 讲授3:思维导图软件的安装与使用。 目的:引导学员完成对选题的讨论和分析,掌握思维 的图形化方式。 讲授4:微课的教学设计。

科学微课教学设计

科学微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来自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第二课《点亮小灯泡》。本科教材由“小灯泡的构造”、“让小灯泡发光”两大部分组成,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探究有关“电”的奥秘的兴趣。 学情分析新课程新标准,现在的教学要强调发挥师生之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恰当指导,使学习有明确目标、融洽氛围、师生投入、勇于开拓实践的高质量学习。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事物,促进他们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师生在互动中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教学相长,共同实现既定的教学.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什么事都十分好奇,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还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科学的乐趣。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2、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即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3、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4、认识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会连接简单电路。2、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实验现象。3、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成功的喜悦。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3、激发进一步探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观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能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过程: 一、引入: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 二、认识小灯泡等的结构 1、小灯泡的构造: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三、让小灯泡发光 1、点亮小灯泡

小学科学微课解读-空气占据空间 通用版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背景说明 所有物质都会占据空间,可在学生的认知里却认为空气不会占据空间,只是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但是,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空气是存在的,在他们的认知中当我们呼吸的时候空气才存在,却不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因此,我制作了微课,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逐步让学生意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二、策划设计 我在设计本次微课时,采用书中的教学环节,首先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抛出问题,“除了用石子可以喝到水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我直接将答案公布,问这是什么原理能够让水出来?一层层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假如你不知道,可以继续看下面的课程,有一个辅助实验,将纸巾放入杯子中倒扣入水,而纸巾没有湿,这是什么原理?在微课中直接讲出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因此说进不去。最后,再次播放吹短吸管,长吸管里的水出来的视频,让学生去思考最终的答案。在整个设计中,我希望让学生多去思考,在思考中可以明确感受到我们的空气也是会占据空间的。 1.内容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空气确实存在的,看的见的物质是会占据空间的,但是对于看不见的物质会不会占据空间呢?他们并不明确,因此,通过微课让学生更加明确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同时也为六年级学习《物质的变化》做好铺垫。 2.适用对象 教师教学/学生自学 3.类型选择 选择的表现形式:演示式 采用的技术手段:录屏式/录音式/软件生成式

4.组织构思 (1)知识点思维导图 (2 )微课环节流程 乌鸦还有其他方法喝到水吗? 播放可以用空气将水挤出的方法

5.技术环境 录屏、录音、视频合成软件:Camtasia Studio 8 三、过程实录 1.第一部分:听乌鸦喝水的故事(0分0秒~1分27秒) 动态的故事让学生即刻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加深对故事的了解,在视频中出现乌鸦对想喝到水的几种方法进行实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帮助。开阔学生思路,想想还有哪些方法? 2.第二部分:教师出示乌鸦还可以喝到水的方法(1分28秒~1分43秒) 直接出示答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1:这个装置是如何做出来的,好奇心2:为什么在一根管子里吹气,水却从另一根管子里出来呢?学生带着这些好奇心去思考真正的原理。假如你有些眉目了或实在不知道,我们可以继续往下看辅助实验。 3.第三部分:播放辅助实验(1分44秒~2分10秒) 这个实验是前一个实验的辅助,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水没有进入杯子里面,那是什么阻挡了水的进入呢?学生马上会想到是空气,给学生留下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印象,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一个知识点那就是空气是物质的概念。这对前一个实验的解释打好了稳定的基础。 4.第四部分:解释辅助实验的原理(2分10秒~2分20秒) 这部分边播放,边解释实验原理,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即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肯定,也是能够在教师的解释中发现其中的奥秘。 5.第五部分:回想实验一的原理(2分21秒~2分27秒) 通过之前一个实验的暗示,学生自然而然的会想到矿泉水出水的原理——空气占据空间,但在影片中我没有明确说明原理,是想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其中的含义及原理。 四、应用建议 本微课主要是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因此在使用时,只能解决空气会占据空间的内容,不能解决空气的变化,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代替PPT。可以使用于新课的开始,也可以使用于知识点的复习。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点亮小灯泡》微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点亮小灯泡》 微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点亮小灯泡》微课教学设计海口市海瑞学校王洪坚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第二课《点亮小灯泡》。本科教材由“小灯泡的构造”、“让小灯泡发光”两大部分组成,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探究有关“电”的奥秘的兴趣。 学情分析 新课程新标准,现在的教学要强调发挥师生之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恰当指导,使学习有明确目标、融洽氛围、师生投入、勇于开拓实践的高质量学习。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事物,促进他们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师生在互动中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教学相长,共同实现既定的教学.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什么事都十分好奇,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对实际操作

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还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科学的乐趣。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即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认识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会连接简单电路。 2、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

《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培训心得

《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培训心得 《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培训心得 x月底,我有幸去xx教育学院参加了微课制作培训,就本次参加培训后的一些感想收获与大家分享。 微课程,即微型课程。来源于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实验,分解成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微型课程体系。 在现代教学改革浪潮中,微课之所以如此盛行,主要在于其精简而又有实效。微课的教学时间简短,聚焦某个知识点,有较强的针对性,使用方便而又广泛应用。 微课教学设计的关键:选题要小而精。一节微课只讲解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或典型问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加工,而不宜照搬书本;选题内容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制成微课);微课的对象是学生,所以老师的讲解的口吻要贴近学生,虚拟情景,有吸引力,遇到问题时应该适当停顿供学生思考。 下面以自己在培训中制作的一节微课《比的应用》为例,细谈微课制作的主要过程:1.选课时聚焦单一的知识点,选取《比的应用》一课中“按比分配”的新知点;2.撰写教案(重点讲解“按比分配”两种解题过程);3.教学需要的素材例如课本例题,练习的设计;4.接着,就是制作课件,微课是供学生自学使用,因此课件的制作要科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注重视觉效果,图示体现文字内容,起到直观深刻的作用。例如“按比分配”这个新知的解题方法,采用数形结合,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两种解题思路; 5.前期的工作完成之后,开始实施拍摄,利用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来录制,录制时要注意避开外界噪音的干扰,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 (Word、画图工具软件或手写板输入软件等),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执教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讲解时不要念稿式的旁白,语气自然亲切,虚拟情景交互问答,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多媒体软件或素材,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6.对录制完成后的“微视频”导入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进行必要的编辑和美化; 7.最后,根据选题内容及“微视频”教学后的效果制作进行“微反思”。 这样的一节简短的十分钟微课,对学生而言,可以紧抓学生注意力的最佳时间段,自觉性高的学生他们在家里进行自学,不仅可以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学习,对于没有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课后通过微课学习,完成进阶练习掌握该知识点;对于已经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课后通过微课学习进行巩固。还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小学科学观摩课《拱形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观摩课《拱形的力量》的教学设计理解科学概念: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能够边实验边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能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让学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体验科技的力量、创造的快乐。 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能根据拱形的形变来分析拱形受力的状况。 学生能根据拱形受力后形状的变化,分析出拱形受力的状况。 学生:拱纸3条、垫圈30个、实验记录单、螺帽若干个 教师:拱纸10条、平纸3条、垫圈30个、实验记录单、螺帽25个、课件 1、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2、纸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改变形状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1、导入: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这张纸。(把它平放着,用手托住纸的两端将纸平放在两手之间,纸塌下去了)它连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起,这样柔软无力的纸你能用什么办法

让它至少能承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吗?然后思考如何让一张纸承受更大的压力呢? 2、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赵州桥》吗? 课件展示美丽的赵州桥图片及多幅拱形建筑图片。提问:观察这些图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这座赵州桥离我们这么久远,为什么还这么牢固呢?学生观察,发表各自建议。谈话:是这座赵州桥里面有拱形吗?还有很多建筑物也设计成拱形,如天安门城楼、法国铁塔、相城中心商贸城、悉尼大桥等,为什么人们要把建筑物设计成拱形呢?”拱形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拱形的力量” 1、师:要了解拱形的力量有多大,我们不妨拿一张拱纸和一张平纸来做个比较, 2、师:这两张纸的材料和大小都一样,跨度都是12厘米,现在如果在纸的中间轻轻地放垫片,你们估计一下哪张纸的承重能力强一些? 检验一下,以碰到这个面为标准。请数好。 3、相同材料和大小的纸,哪种形状的承重能力强一些? 4、现在你的脑海中冒出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拱形纸的承重能力比较强呢?你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吗? 5、刚才大家只关注纸能承受几颗垫片,忽略了它在承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学习心得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学习心得“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重点、难点、疑点、教学环节、实践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互动式活动的全过程。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学习心得这次有机会参加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其中微课的制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在电大听老师讲课,在看课件,我受益匪浅。各位指导老师的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焦渴的心田,让我饱尝精神大餐。下面谈谈微课制作几点学习体会: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 活动全过程。 一是选题,微课重在解决疑难,突出的应该是个性问题,是教学的某个环节,是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课后的习题讲解。微课的作用是解惑,而不应该是授业。我选的是《秋思》,确定了主题后就要搜集材料了。 接着是撰写教案,虽然是微课,教案中的环节也要详细,条理要清析。必要的是课题、学科、适应年级、学生的认知起点、作品分析、基本流程都是要齐全的,在教学流程设计

时参考教学用书,不能“拿来主义”,要有自己的见解,有思想、有价值、有创新,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 二是制作一个PPT课件,课件起到的是一个引领的作用,要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展现出新时代教师的科技水平语文课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是要让学生见多识广,有所见识才能有思想,有分析能力,写作时眼界也宽广。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三是录制整合材料,录制可以用“录象专家”,转化格式处理文件可以用“格式工厂”,最后就是上传文件了。提交作品后,再回过头来回放自己的作品,有一种成就感。 篇二:微课程制作学习培训总结(杨晓蓉) 为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推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广 泛应用,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我和申玉虹老师很荣幸参加了由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办、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协办“微课设计及制作培训”,培训时间为XX年7月14日至7月18日,历时5天。收获很大,受益多多,现总结如下: 这次培训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基础理论课程讲座,二是技术实践课。在几个专家的基础理论课讲座中,我了解到了信息化基础理论、未来课堂、微课的设计流程、类型以及发展等。使我对微课程的制作有了浓厚的兴趣,为我们更好的

小学科学微课解读-鱼的呼吸 通用版

鱼的呼吸 一、背景说明 教科书第38页上部分是观察金鱼的呼吸的活动。教科书建议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当学生把滴管悄悄地伸到金鱼的嘴巴前面,挤出红水,发现红水从金鱼的嘴部进入,腮部流出之后,就能明白原来金鱼的“喝水”不是真正的喝水,而是呼吸。 在实际操作中,鱼不能长时间保持同一位置,特别是鱼的上下游动和转向会造成观察困难。而将滴管伸到鱼嘴巴前面时容易惊动鱼,鱼常会移动位置。并且滴管不容易对红水的流速和流量进行控制,每次的吸取量也不足,需要多次吸取。当几次实验后,水的染色较深不方便观察,但是换水不方便。 本微课,采用生活中常见材料,材料易取,制作简便,易于学生在家尝试。能用温和的方式基本固定鱼的位置,在不伤害鱼的前提下,方便观察,加强实验的可视性。可以在不移动鱼的情况下换水,方便重复实验且不惊扰小鱼。在实验中,红水的调制采用食用色素,尽量减少对金鱼的伤害,这些改进也是动物单元的教学中一直提倡的观点和做法,在实验操作中渗透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策划设计 (1)内容分析 本微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鱼的呼吸”实验装置的安装制作、使用方法,并能够通过挤出的红水流向,观察鱼的呼吸,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证明自己的猜想。 本微课重点是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在不伤害鱼的前提下,方便观察,加强实验的可视性,便于学生操作,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难点是突出操作的动作要领,在实践中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通过实验操作渗透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适用对象 本微课适用对象是:教师教学、学生自学、家长学习 (3)类型选择 选择表现形式:微影式 采用的技术手段:DV式、录音式、软件生成式 (4)组织构思 流程图:实验装置主体制作→色素水的配置和使用→鱼的呼吸实验操作→换水操作知识点:观察鱼→产生问题:鱼鳃不停地开合是在喝水还是呼吸?→进行猜想→鱼的呼吸实验操作→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证明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 (5)技术实现 1、将需要实物拍摄的内容用DV拍摄,根据拍摄内容一共分为几段短视频 2、利用合成软件将几段短视频合并为一段长视频 3、利用软件Corel VideoStudio 将视频截图制作成一段

1.走进科学课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1.走进科学课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展台、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引领学生阅读第一单元卷首语。 一、科学课上做什么? 1、教师提出问题: (1)听到“科学”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2)科学课是学习什么的?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展示教科书中的学生活动卡通图并提出问题: (1)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你还做过哪些类似的事情? 4、得出结论:科学课上会进行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探究活动。 二、我们一起做一做。 1、观察树叶。 (1)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叶子是什么样子的?将所观察叶子的样子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观察叶子的颜色、形状、正面、背面、边缘以及同一株植物中不同叶子的相同和不同点。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展示画出的叶子并与其他学生进行对比。 (3)教师进行观察评价,激励并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2、小纸鱼实验 (1)教师做演示实验,提出实验观察的要点,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进行实验指导。 (2)学生进行实验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现象:当玻璃杯与纸屏中间相隔一段距离时,可观察到小鱼图案发生了左右翻转;当玻璃杯紧贴着纸屏时,可以观察到小鱼的图案被放大。(4)活动分析:装水的玻璃杯像一个凸透镜。观察者透过装水的玻璃杯观察物体,可以看到物体成像或放大的现象。 3、胡椒粉在水中“跑”。 (1)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胡椒粉铺满水面的一半,铅笔蘸少量洗洁精放入铺有胡椒粉的区域。),并提出让学生观察并复述实验现象的要求。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在过程中进行指导,并要求学生注意安全。 (3)现象:胡椒粉随着水的移动,表现出在水面“跑”的现象。 (4)原理:洗洁精能减弱水的表面张力,水会以铅笔为中心向四周扩散。 4、小结:教师讲解实验探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三、听一听科学家的故事。 教师布置任务:听一听科学家的故事,将喜欢的科学家头像贴或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与同学交流、分享。 四、拓展活动。 学生回家让父母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 《走进科学课》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后小记:

微课设计与制作训练营(2020版)

组织经验萃取、内化沉淀之道 -----微课设计与制作 如果您是一位有经验的优秀员工,您想把解决某一问题的经验与套路,精准、有趣地呈现出来,供他人学习与参考吗?如果您是一位有远见的领导者,您想让公司每个环节上的标杆与能人,为公司后来者分享出他们最有创意的工作方法论吗?答案是肯定的!可是,您是否知道?在信息传播过度的时代,不仅知识可以随意获取,更重要的是: ?没有经过萃取的经验,毫无学习与传播价值! ?不是聚焦于某个问题的套路,不会具有普适价值! ?不是站在受众角度萃取的经验,哪怕只有三分钟,也不会引起他人的学习兴趣! ?不能有效地运用各种视觉听觉元素加以点缀,即使是干货,也很难引起他人的共鸣! 运用五星教学法及移动互联网的各类工具,助你萃取解决问题的经验,设计制作精美的微课(附件:零基础学员三天学习后的微课作品展示),以及企业对微课的管理,能够在企业内部达到:隐形经验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标准内容生动化,生动分享价值化的超预期效果! 【课程收益】 ?围绕学员工作场景,萃取课题,设计制作一个5~8分钟的微课; ?学会使用一套全新实用的微课制作工具,掌握一套全新的思维模式; ?实行翻转学习,一对一指导学习微课制作的基础知识。 【课程特色】

1. 现场收获:课程结束,产生实用的学习成果; 2. 案例真实:使用学员工作场景中的真实案例; 3. 落地支撑:课后提供一对一的交流平台,实现长期学习交流。【授课对象】 ●组织管理者 ●岗位经验标兵 ●企业内训师 ●微课制作人员 【授课时长】 两天版、三天版(两天版以小组为单位出成果,三天版30人以下,人人出成果) 【课程大纲】 导入:零基础学员微课作品展示与分析 第一章聚焦问题 导入:学员微课片段案例 一、聚焦情景 1、选则方向 2、规划情景 3、精准聚焦 二、微课命名 1、课程命名基本要求 2、微课名称优化方法

大班科学课优质课教案

大班科学课优质课教案 【篇一: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风来了…】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风来了? 设计意图: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自然现象。 从风的形成、风的种类到风的作用,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知识。让幼儿浅显地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强 科学素养。通过动手“制造风”,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等,从而开发幼儿的潜能。 活动目标: 1.了解风产生的原因、风的特征和风的种类。 2.动手“制造风”。 3.感受风的力量和等级。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一些和风有关的现象:挂在室内的装饰小花、小鸟挂件在飘动;树的摇动;水中的浪等。 2.物品准备:注射器、气球、扇子、羽毛、吹管、细绳、喷雾器、电吹风、蚊香、风扇、碎纸屑、纸板、饮料瓶等。 3.知识准备:风的谚语;寻找不同的风等。 活动过程: 一、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1.教师用注射器吹起一个气球,并用细绳扎好。在吹气球的过程中,和幼儿互动。师:气球有什么变化?

幼:变大了。 师:为什么变大了? 幼:因为有“气”进入气球。 师:“气”从哪儿来? 幼:从针筒中来。 师:针筒中的“气”从哪儿来? 幼:从空气中来。 小结:我们周围都是空气(为下面认识风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 师:现在将风扇关闭,小朋友还能感觉到风吗? 幼:没有风了。 小结:当打开电风扇时,由于空气流动,我们感觉到了风,当关闭 电风扇时,空气不流动,所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是由于空气流 动产生的。 二、幼儿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 1.各组小朋友从自己的工作台上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试一试如何 让空气动起来产生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各组选出代表)。 2.教师将吹起的气球发给幼儿,请他们两人一组,将气球里的气放 出,感受空气被压迫出来的动力,是否形成了风。 3.羽毛比赛。(1)羽毛放在桌子上,提问:如果让羽毛动起来(不用 手触到)怎么办呢?(扇,吹动)(2)幼儿分两组,老师同时从高处放下两 片羽毛,看哪一组的羽毛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 (幼儿共同向羽毛吹气,运用手中的物品扇动空气)

小学科学教案《种子》教学设计

《种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一些植物的种子,但对于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还是不甚明了。在本课中根据科学课程的“任务驱动”新理念和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从辨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种子开始激发学生对种子的探究兴趣;然后设计了被虫蛀过的种子和比较完整的种子的对比观察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但并没有认真思考的现象入手,得到一个科学的推测: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经过科学严谨的对比,学生会发现没有被虫蛀过的种子能发芽和种子的结构完整与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这样活动内容就自然地进入到观察种子的基本结构上来。植物学家早已对种子的胚的各部分命名,教师只需一一介绍即可,而学生在小学阶段也仅记住种子的基本结构是由种皮和胚构成及知道种子的胚是由子叶、胚芽、胚根和胚轴构成即可。根据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师应该灵活地使用教材,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因此,在本课上对教材作了一个改动调整。即把被虫蛀的种子和未被虫蛀的种子的萌发实验活动放在了课后进行探究,而改为一个科学的对比推测活动(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得到了科学的推论(一颗胚完整的种子能发芽)。这个科学推测活动在课堂上是很容易操作的,而这个科学的推论在课后也容易得到验证,从而进一步体现出了“任务驱动”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2、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条件(内部条件)。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能从对比活动中领悟到种子结构的完整与萌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2、能从活动中推论出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活动来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 2、了解种子萌发的相关知识,初步体会植物的一些奥秘。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在平时见到的一些植物,比方说花草树木,它们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现在,我们来学习关于种子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些植物的种子。你能说出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种子吗?(出示种子幻灯图片:葵花子、花生仁、黄豆、苦瓜仁、绿豆、南瓜子和龙眼仁。) 2、引导学生一一辨识各种植物的种子。 (二)探究新知 1、通过对两种豆种子的比较,推测哪些种子能发芽,说出理由。 师:现在,老师发给大家一颗种子(被虫蛀过的种子),每俩人一粒(每桌一粒),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颗种子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一些发现。) (出示幻灯图片:被虫蛀过的种子) 师:大家刚才观察到的种子大概是这个样子。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一些发现。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 ! $ 小学科学 <<土壤与植物>>教学设计~

% 9 土壤与植物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

《走进科学课》教学设计

《走进科学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科学课上做什么?”展示了一幅卡通图,其中的卡通人物正分别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图中人物的活动感知科学课上要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有趣的探究活动,进而喜欢科学课,喜欢科学探究。 “我们一起做一做。”展示了两个活动:观察叶子和小纸鱼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历一次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知观察、实验的方法,知道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拓展活动让学生从小故事中了解科学家的工作精神,树立榜样意识。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2.善于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观察树叶活动、小纸鱼实验中发现问题。 3.能通过观察树叶和小纸鱼实验的活动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4.通过观察、实验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展台、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听到“科学”这个词,大家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想法。) 教师: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请大家翻开教科书,看一看《科学》教科书上有什么内容。 (学生学习翻阅教科书,互相交流。) 二、探究活动 (—)探究科学课上做什么。 1.教师提问:科学课上,我们要做哪些事情呢?要如何来学习科学课呢?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 2.教师展示图片(课件展示教科书中的卡通图),提出问题:看一看图中的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的科学课上会经常用到这些方法。 (二)亲历探究活动。 1.观察植物的叶。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常用的方法。应该如何进行观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看看同学们能发现什么。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株植物。

六年级科学教案其它课程小学教育教育专区

初中科学电子教案 执教: 宋广艳 年级 课 题 日期 六年级(上)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认识科学 2014年 9月 1 日 第1周 上课类型 新授课 复习课 习题课 试卷分析课 √ 教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科学是什么;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和方法;能够列举出为 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发明和发现。 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析课本知识结构,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动手、思考和相互沟通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究未知科学领域的激情。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知道如何学习科 学。. 教学难 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相关链 接 前期:小学五年自然基础知识 后期:实验探究兴趣培养 教 学 预 设 教学后记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科学课,科学要带领我们探索一个怎样神奇的世界呢?首先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请观察我手中的试管里装的是什么?生:清水。师:你相信吗?老师可以将清水变成牛奶。生:不相信。(演示实验)师:老师还可以接着把牛奶变汽水,汽水变成红酒呢。(碳酸钠+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然后加盐酸、再加紫色石蕊)学生惊奇不已,科学的世界原来如此奇妙!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些现象,例如夏天从冰箱拿出来的可乐罐为什么会“流汗”呢?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在妈妈十月怀胎的日子里,我们是怎么长成小宝宝的呢? 很多学生并不知道问题的准确答案,却很想知道这些神奇现象背后的真正奥秘,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学生活动 活动1.1:怎样用吸管移取水 师演示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滴管。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以备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 让学生通过完成用吸管移取水的活动,体会到科学探究是科学的主要特征,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当你发现问题,并且通过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时,你就已经具备了成为科学家的先决条件了。 活动1.2: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 师请学生阅读青霉素的发现,概述其发现过程,进而得出科学探究一般有六个基本要素: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 活动1.3: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发展 师请学生说出自己最敬佩的一位科学家和他的发明发现,认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技术社会(STS)”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个活动以小组、全班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比我国四大发明发明前、发明后及进一步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的促进作用。 本课小结 1、怎样用吸管移取水 2、科学探究活动六要素 3、发现与发明 ◆学习自评、互评表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根据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陈述教学事件目标;开展教学目标等五个环节我觉得最难理解的是教学评价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持续不断的”、“形式多样的”、“影响深刻的”教师在传统的科学教学活动中,科学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以笔试题、客观题为主我认为在教学中实施开展教学评价往往会遇到以下问题:1、如何体现“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如何体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考试是学科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手段,通过考试可监控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能加强科学学科地位,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考试又是一把“双忍剑”,教师的心思只为了应付考试,也让考试“指挥”着科学教学课堂实践,未能更好体现科学教学新理念2、如何体现既关注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即从只关注结果“总结性”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性”和“发展性”?从只关注传统“双基”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变?3、“忙碌”的科学教师如何更好体现评价方式多样化?4、科学新课程倡导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制度

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来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根据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陈述教学事件目标;开展教学目标等五个环节我觉得最难理解的是教学评价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持续不断的”、“形式多样的”、“影响深刻的”教师在传统的科学教学活动中,科学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以笔试题、客观题为主我认为在教学中实施开展教学评价往往会遇到以下问题:1、如何体现“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如何体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考试是学科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手段,通过考试可监控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能加强科学学科地位,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考试又是一把“双忍剑”,教师的心思只为了应付考试,也让考试“指挥”着科学教学课堂实践,未能更好体现科学教学新理念2、如何体现既关注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即从只关注结果“总结性”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性”和“发展性”?从只关注传统“双基”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变? 3、“忙碌”的科学教师如何更好体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4、科学新课程倡导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制度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来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