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导言

1、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中国史学入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李学勤等《中国古史导读》,文汇出版社,1991。

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日)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朱天俊、陈宏夭《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6、孟宪恒《史学文献检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先秦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

【基本史料】

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

2、[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战国]左丘明《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

6、《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

8、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新知识出版社,1956。

9、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

【史学著作】

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

3、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至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西安半坡博物馆《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

7、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

9、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1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

12、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3、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

14、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15、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

16、李民《夏商史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17、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8、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人民出版社,1980。

19、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

20、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

21、童书业《秦秋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

22、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3、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4、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2002。

25、田昌五《古代社会断代新论》,人民出版社,1982。

26、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1-3章,文物出版社,1984。

28、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地图出版社,1982。

秦汉部分(第四章至第六章)

【基本史料】

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

2、[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3、[刘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4、[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

5、[清]孙星衍等辑《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

6、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中华书局,1962。

【史学著作】

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8。

3、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9。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7、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9、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0、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1、马非百《秦集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82。

12、王云度、张文立主编《秦帝国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3、曾延伟《两汉社会经济发展史初探》,北京出版社,1989。

14、安作璋《两汉与西域关系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

15、朱绍侯《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16、吴荣曾《先秦秦汉史论丛》,中华书局,1995。

17、张传玺《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8、张维华《论汉武帝》,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4章,文物出版社,

1984。

20、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地图出版社,1982。

魏晋南北朝部分(第七章至第九章)

【基本史料】

1、[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

2、[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5。

3、[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

4、[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

5、[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2。

6、[唐]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72。

7、[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2。

8、[唐]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

9、[唐]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1971。

10、[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

11、[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

1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

13、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三册,中华书局,1965。【史学著作】

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8。

3、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9。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六至九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980。

7、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9、马植杰《三国史》,人民出版社,1993。

10、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中华书局,1963。

11、韩国磐《南北朝经济史略》,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12、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黄山书社,1989。

13、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

14、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

15、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1959。

16、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17、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

18、高敏《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人民出版社,1987。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5章,文物出版社,1984。

20、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四册,地图出版社,1990、1982。

隋唐五代部分(第十章至第十二章)

【基本史料】

1、[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5。

2、[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4、[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

5、[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

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

7、[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

8、王永兴《唐五代经济史料汇编校注》第一编上、下册,中华书局,1987。

9、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中华书局,1965。【史学著作】

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三、四册,人民出版社,1965。

3、郭沫若《中国史稿》第四册,人民出版社,1982。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六至十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杨志玖《隋唐五代史纲要》,新知识出版社,1955。

7、吴枫《隋唐五代史》,人民出版社,1958。

8、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三联书店,1961。

9、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

10、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1、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990。

12、章群《唐史》全三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58、1980。

13、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5、沈起炜《隋唐史话》上、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1964。

16、乌廷玉《隋唐史话》,北京出版社,1984。

17、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

18、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9、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77。

20、武金铭《中国隋唐五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4。

21、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中、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2、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中华书局,1986。

23、赵文润主编《隋唐文化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4、徐连达《唐朝文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5、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

26、周祖漠《隋唐五代文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58。

27、张奎元《中国隋唐五代科技史》,人民出版社,1993。

28、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

29、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三联书店,1979。

30、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

31、史念海《唐代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2、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出版社,1957。

33、唐长孺等编《汪籛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4、黄永年《唐代史事考辨》,联经出版公司,1998。

35、郑学檬《五代十国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91。

36、赵文润、王双怀《武则天评传》,三秦出版社,1993。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6章,文物出版社,1984。

38、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地图出版社,1982。

宋辽夏金元部分(第十三章至第十四章)

【基本史料】

1、[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4。

2、[元]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

3、[元]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

4、[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

5、[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

6、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五、六册,中华书局,1984、1981。【史学著作】

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五、六、七册,人民出版社,1978、1979、1983。

3、中国史稿编写组《中国史稿》第五册,人民出版社,1983。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至十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邓广铭主编《辽宋西夏金史》(大百科·历史分册),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8。

7、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1985。

8、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10、漆侠《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

11、吴晓亮、林文勋主编《宋代经济史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12、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95。

13、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4、姚瀛艇主编《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15、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6、聂崇岐《宋史丛考》上、下册,中华书局,1980。

17、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18、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

19、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

20、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

21、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2、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23、邓广铭《岳飞传》(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3。

24、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5、刘浦江《辽金史论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26、漆侠、乔幼梅《辽夏金经济史》,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

27、杨树森《辽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28、何俊哲《金朝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9、吴天墀《西夏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30、李蔚《西夏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31、杜建录《西夏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2、史金波《西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33、白滨主编《西夏史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

34、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

35、周良宵、顾菊英《元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6、邱树森《元朝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7、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8、杨志玖《元史三论》,人民出版社,1985。

39、陈高华《元史研究论稿》,中华书局,1991。

40、李干《元代社会经济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41、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所《元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84。

42、韩儒林《成吉思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43、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七册,地图出版社,1982。

明清部分(第十五章至第十六章)

【基本史料】

1、[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

2、[清]夏燮《明通鉴》,中华书局,1959。

3、[清]龙文彬《明会要》,中华书局,1956。

4、[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1。

5、郭厚安《明实录经济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7、郑天挺主编《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开明书店,1952。

8、郑鹤声、郑一钧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齐鲁书社,1983、1984。

9、[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章开沅主编《清通鉴》,岳麓书社,2000。

11、南开大学历史系编《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中华书局,1959。

12、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七、八册,中华书局,1966。【史学著作】

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八册,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国史稿编写组《中国史稿》第六册,人民出版社,1987。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五至十八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孟森《明清史讲义》上、下册中华书局1981。

7、李洵、薛虹《明清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8、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人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

9、傅依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

10、南京大学历史系编《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1、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12、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2001。

13、汤纲、南炳文《明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5。

14、傅衣凌《明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3。

15、牟复礼、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6、李光璧《明朝史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17、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8、韩大成《明代社会经济初探》,人民出版社,1986。

19、陈诗启《明代官手工业的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

20、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21、(加)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三联书店,2003。

22、吴晗《朱元璋传》,三联书店,1965。

23、[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

24、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5、周远廉《清朝开国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26、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一、二册,人民出版社,1980、1984。

27、李治亭主编《清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8、王戎笙主编《清代全史》全六册,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29、萧一山《清代通史》全五册,中华书局,1986。

30、杜家骥《清朝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1、(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2、郑天挺《清史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3、王钟翰《清史杂考》,人民出版社,1957。

34、张研《清代经济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5、杨学琛《清代民族关系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3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7、黄爱萍《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思想文化卷》,辽海出版社,1999。

38、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人民出版社,1982。

39、[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40、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八册,地图出版社,1982、1987。

中国古代史专题

1、《中国古代史常识》(专题部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2、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1992。

3、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5、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6、张晋藩、邱远猷《科举制度史话》,中华书局,1964。

7、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中、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1963、1981。

8、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9、历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历代土地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1957。

10、贺昌群《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11、韩国磐《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2、许涤新等《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

13、宋昌斌《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史稿》,三秦出版社,1991。

14、唐文基《明代赋税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5、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16、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2003。

17、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57。

18、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19、唐启宇《中国农史稿》,农业出版社,1985。

20、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

21、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2、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011年7月5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的中国唐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全体会员大会上,选举产生了第十一届理事会,并由新的理事会选举产生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由会长和秘书长聘任了副秘书长。第十届理事会因年龄和个人原因等离开理事会的理事有十余名。会员大会对这些理事的工作和贡献表示了衷心感谢。

新的理事会(大陆地区)由41名理事组成,他们是(以姓氏笔画排列):王永平、王利华、王援朝、王承文、毛阳光、毛蕾、卢华语、宁欣、牛来颖、任爽、牟发松、刘后滨、刘安志、齐涛、向群、孙继民、李岩、李天石、李并成、李鸿宾、杜文玉、谷更有、拜根兴、冯培红、冻国栋、赵跟喜、罗丰、孟彦弘、陈志坚、武建国、俞钢、荣新江、贾二强、黄正建、韩昇、葛承雍、蓝勇、薛平栓、魏明孔、魏斌、戴显群。

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为:会长:冻国栋副会长:荣新江、杜文玉、武建国、黄正建、孙继民、宁欣、俞钢秘书长:贾二强副秘书长:薛平栓、拜根兴、刘安志、刘后滨

人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人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考博难度解析及经 验分享 一、专业介绍 中国通史基础理论、中国政治制度史、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中外孤岛文化比较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史料研读、宋史史料研读、中国古代监察与考核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政论制度、魏晋南北朝史专题、宋史专题研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史、国际关系史。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中国古代史专业考试科目 0602Z5-中国古代史 初试考试科目:①中国通史②断代史③外语 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古代汉语⑤历史学综合(含史学理论、中国通史)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古代汉语⑤历史学综合(含史学理论、中国通史)⑥政治理论 此专业实行申请考核制。 二、考试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为资格审查加综合考核形式,由笔试+专业面试构成。其中,综合考核内容为: (1)复试比例 参照报名申请情况,我院拟录取人数与复试人数之比约为1:2。 (2)复试时间 一般为4月中下旬,相关内容将于复试前在新闻学院网站公布。 (3)复试内容与形式 复试内容:包括外语能力(满分100分)、专业水平(满分100分)和综合素质(满分100分)三项。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成绩的及格线均为60分;外语能力考试成绩由笔试(50分)和面试(50分)两部分组成,笔试、面试两项均不低于30分方为及格。各项成绩均及格的考生方有资格参加最终成绩排名。 复试形式:笔试(闭卷)和面试。 A.笔试 外语(满分50分,30分及格);专业水平(满分100分,60分及格)。

专业水平考核内容:考生所报考专业的基础理论、前沿问题等。 外语能力笔试和专业水平笔试一并进行,考试时间3-4小时。 B.面试 外语听力及口语(满分50分,30分及格)、综合素质(满分100分,60分及格)。 学院组织外语考核小组对考生进行面试。小组成员独立打分,取平均分为考生外语面试成绩。 学院组织专业考核小组对考生进行综合素质面试。小组成员独立打分,取平均分为考生综合素质面试成绩。综合素质考核内容:考生的学术兴趣、学术创新能力和学术规范意识等。 (4)跨学科及同等学力加试 跨一级学科报考须加试(笔试)两门业务课,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笔试)两门业务课及一门政治理论课,详情参见《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加试成绩不计入加权成绩,达到60分即为合格。 (5)确定录取 复试最终成绩由考生外语能力、专业水平、综合素质三项成绩加权求和获得(外语能力、专业水平、综合素质权重分别为20%、40%、40%)。学院对考生复试最终成绩由高至低进行排序,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工作管理办法》开展录取工作。 四、申请材料 (1)博士研究生报名登记表。 (2)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双证硕士还必须提交硕士学历证书,应届硕士生须在入学报到后补交学历学位证书,同等学力人员须提交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境外获得学历学位的考生相关证书须经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3)能够证明外语能力的有效材料的原件。如:国家大学英语考试(CET)四六级、国家英语专业考试(TEM)、托福(TOEFL)、雅思(IELTS)、GMAT、GRE、俄语等级考试、日本语能力测试、德语语言考试、法语水平测试、外语专业本科学历、海外留学经历等。 (4)硕士阶段的成绩单原件(可去人事档案所在地复印,再盖档案所在地的红章即可)。 (5)个人简历(1000字以内;含学习及学术研究经历,从高中起不得中断;重点说明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工作、研究经历及相关成果等)。 (6)科研和奖励情况一览。 (7)个人学术成果代表作1-2篇(部)原件。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打制);猎取动物,从事采集;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4)身体特征: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保留了一些猿类的特点。 3、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1万8千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考点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工具:使用新石器(磨制),骨,木,陶质工具,(耒,耜,锄等) (4)生产:采集渔猎;原始农业(水稻);饲养家畜. (5)生活:居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干栏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6000多年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3)工具:广泛使用新石器 (4)生产:原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畜牧业;制陶(彩陶),用麻纺织麻布。(5)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6)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3、大汶口遗址 (1)时间:距今6000年——4000年

(2)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3)生产:种植粟,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4)经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小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反映出的问题:第一,二者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他们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他们在发展原始农耕经济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考点3.远古的传说 1、炎帝.黄帝的传说 (1)时间.地域: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蚩尤部落生活在东方。 (2)贡献:炎帝神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发明陶器;尝百草。 黄帝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铜器. 车船。 (3)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黄炎联盟在涿鹿战败蚩尤,构成华夏族主干。 2、禅让的传说 (1)禅让: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 (2)顺序:尧舜禹 3、大禹治水的传说(疏导) 小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在古代,“传说”与“史实”本来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历史资料”,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1 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中国古代史脉络知识

shuiyue0215 zl19860215 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2. 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 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上:大一统政治体制在全国确立。秦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称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所开创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到了汉代得到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并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这一体制的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性、无可分割性和世袭性。 2. 经济上(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国家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思想文化上: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经受了打击并实现复兴,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题探究]2013·(单位:座)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各课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掌握,并加以运用) ★(期末考试题目类型有: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改错题;四、列举题;五、材料分析题) 第1课: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 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 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3课: 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后 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 3、尧、舜、禹的“禅让”。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中国历史知识大全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

中国历史知识复习考试题目培训资料

中国历史知识复习考 试题目

中国历史 1.我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是() A.商 B.周 C. 汉 D. 唐 2.我国古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界点是() A. 商朝与西周 B. 战国和秦朝 C. 秦朝和汉朝 D. 南北朝和唐朝 3.下列不属于春秋五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鲁国公 D.蔡桓公 4“战国七雄”指() A.秦、齐、楚、赵、魏、燕、韩 B. 秦、齐、楚、赵、魏、晋、韩 C.秦、齐、楚、赵、魏、吴、韩 D. 秦、齐、楚、赵、魏、燕、宋 5.《史记》的作者是()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吕不韦 D.孔丘 6.《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A.孙膑 B.孙武 C.张良 D.韩信 7.创造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国传统医学所采用的是()A.华佗B.张仲景C.李时珍D.扁鹊 9.下列不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之一的是() A.民族 B.民权 C.民生 D.民主 10.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12.雅典、开罗、罗马与中国古代的()被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A. 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13.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是() A. 1912年5月4日 B. 1918年5月4日 C. 1919年5月4日 D. 1921年5月4日 14.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是() A.刘家峡水电站 B.鲁布革水电站 C. 石龙坝水电站 D. 葛洲坝水电站 15、在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疆域最大? A.秦 B.汉 C.唐 D.元 16、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 A.1839年 B.1840年 C.1841年 D.1842年 17、我国进行抗美援朝是在哪一年? A.1949.10 B.1950.10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研要点整理

1、为什么说我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我国境内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猿人遗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 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元谋人,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目前仅发现属于同一个体的两颗上颌侧门齿化石,牙齿硕大、粗壮,较为原始。 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和公王岭的蓝田人遗址。距今约80万-65万年。出土有残破头盖骨一具,上、下颌骨各一具,有牙齿十余枚。其特征是眉脊骨特别粗壮,骨壁厚,前额低平,牙齿硕大,脑壳较厚,脑量较小。头骨枕部宽阔而圆钝,外形轮廓呈楔形,说明蓝田猿人的体质还比较原始。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遗址,是猿人阶段资料最丰富的遗址。从1927年开始,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包括六个较完整的头盖骨在内的大量面骨、下颌骨、四肢骨和牙齿化石,分属于四十多个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什么特征? 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如下特征:颅骨很厚,颅穹窿长而低,额骨偏平,后倾,眉骨粗大前突,下颌骨粗大而明显地向前突出,牙齿大而粗壮,肢骨骨壁较厚,髓腔较小。 1、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母系氏族制或母权制,是指世系按母方来确认和计算,成员死后财产归母方血缘家族继承的一种制度。母系氏族公社有三个特点: (1)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氏族。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如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处都发现了原始村落。说明,母系氏族阶段的人们已经定居。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标志,即图腾。图腾相当于族徽,或为动物,或为植物,或为无生物。此时姓氏也可能已经出现。这些都反映出氏族公社的血缘性。 (2)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按性别、按年龄的自然分工,青壮年男子主要从事带有偶然性的狩猎、捕鱼和防御猛兽等活动,而妇女主要从事比较稳定的采集和原始农业,对氏族集团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族外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成员的世系和财产,只能按母方确定。因此,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历史学家之所以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母系氏族公社”,就是这个缘故。 (3)氏族首领由公选产生,没有特权,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因而当时尚无私有观念。氏族首领不脱离生产,氏族事务由大家决定。仰韶文化村落中的大房子,可能就是氏族的会议厅。文献记载:“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刑法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这些记载,大概说得就是母系氏族全盛时期的状况。 2、我国有哪些重要的母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存? 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六千余处。这些遗址,主要分展于六个文化系统: (1)裴里岗文化:中心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西北7.5公里处。文化层不厚,主要有一些灰源墓葬和器物群。同类文化在登封、郑县等地也有发现。年代约在公元前5千年以前。 (2)磁山文化:首次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西南20公里的磁山,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华北平原最初被认识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手制的陶器、琢制的磨盘等。 (3)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建国以来,已发现遗址千余处。以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及河北南部为中心,远及甘肃青海东部、河套平原、河北北部及湖北西北部。其中西安半坡遗址和陕县庙底沟遗址最为著名。

中国历史知识复习考试题目

中国历史 1.我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是() A.商 B.周 C. 汉 D. 唐 2.我国古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界点是() A. 商朝与西周 B. 战国和秦朝 C. 秦朝和汉朝 D. 南北朝和唐朝 3.下列不属于春秋五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鲁国公 D.蔡桓公 4“战国七雄”指() A.秦、齐、楚、赵、魏、燕、韩 B. 秦、齐、楚、赵、魏、晋、韩 C.秦、齐、楚、赵、魏、吴、韩 D. 秦、齐、楚、赵、魏、燕、宋 5.《史记》的作者是()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吕不韦 D.孔丘 6.《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A.孙膑 B.孙武 C.张良 D.韩信 7.创造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国传统医学所采用的是()A.华佗B.张仲景C.李时珍D.扁鹊 9.下列不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之一的是() A.民族 B.民权 C.民生 D.民主 10.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12.雅典、开罗、罗马与中国古代的()被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A. 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13.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是() A. 1912年5月4日 B. 1918年5月4日 C. 1919年5月4日 D. 1921年5月4日 14.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是() A.刘家峡水电站 B.鲁布革水电站 C. 石龙坝水电站

D. 葛洲坝水电站 15、在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疆域最大? A.秦 B.汉 C.唐 D.元 16、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 A.1839年 B.1840年 C.1841年 D.1842年 17、我国进行抗美援朝是在哪一年? A.1949.10 B.1950.10 C.1951.10 D.1952.10 19、成语“卧薪尝胆”说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物的故事? A.夫差 B.勾践 C.伍子胥 D.孟尝君 20、司母戊鼎铸造于哪个朝代? A.夏 B.商 C.周 D.春秋 23、墨家的代表思想是? A.无为 B.中庸 C.兼爱、非攻 D.法治 24、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的哪一个诸侯国? A.赵 B.秦 C.楚 D.魏 26、和陈胜一起发起大泽乡起义的是?

2017年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017年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阿勒泰市第二中学 (初中历史学科) 研 修 方 案 国培历史班周淑洁 2017年9月

目录 一、研修背景 二、研修主题 三、研修目标 四、研修原则 五、研修对象 六、研修时间 七、方案流程设计 八、研修内容 九、研修方式 十、研修成果预期(教学资源汇总) 十一、考核细则

2017年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阿勒泰市第二中学 一、研修背景 2016年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元年,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官方文件将正式发布。学生核心素养将成为一切教育活动所遵循的目标,包括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政府的教育行政、学校的内部管理,都将围绕核心素养展开。而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实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教材工作事关重要,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提出要把教材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抓实抓好。对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教材、涉及民族问题的教材,不断强化统筹管理。尤其是在我们新疆地区一定要加强“五个认同”,维护民族团结。 学校需求分析:我们阿勒泰市第二中学分配到历史组的教师基本上都不是历史专业的,情况非常令人担忧。针对我校这种专业结构、年龄层次的差异,尤其是对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的情况急需培训。 二、研修主题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研修。 三、研修目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1、通过研修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有更深的了解,熟悉初中各年级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课堂 教学有明确的目标。 2、探索有效的集体备课形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通过研修,能够有效的对我校教师进行培训工作,争取在短时间内培养好青年教师。 四、研修原则 通过一学期的研修,使历史教师初步了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能够根据课标对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五、研修对象 我校初中历史组教师。 六、研修时间: 2017年9月——2017年12月(附具体活动安排表) 七、方案设计流程: 1.确定研修主题:通过问卷调查,收集需求,依据调查结果,解决历史教师的共性问题(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从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出发,设计培训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时期朝代起止时间大事记(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奴隶社会形成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 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 启夺得王位后,将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开 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 天下、传子代替传贤 历法《夏小正》 发展商朝前1600年— —前1046年 王位传承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作为 臣服于商王的方国首领;迷信鬼神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烧制出原始瓷器 出现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商人;殷历; 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清末发现) 鼎盛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井田制;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瓦解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大国兼并 新兴地主阶级推动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和 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确立 铁器、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 小农经济确立;垄作法;都江堰; 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战国时秦 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历法《石氏星表》(后人辑成) 春秋末年出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战国时期,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 作楚国屈原的《离骚》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标志绘画走向成熟 封建社会形成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 初步 发展 秦朝前221年— —前206年 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等六国。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 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以加强皇权、地方 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 货币、车轨、文字,修驰道、灵渠、万里 长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焚书坑儒;小篆;隶书的出现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1、原始社会:禅让制(民主推选首领) 2、奴隶社会:世袭制(禹传启,家天下) 3、封建社会: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秦朝),科举制(隋朝)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㈠发展历程: 1、萌芽:战国、法家韩非: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初步建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3、正式建立:秦朝表现:政治上“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 设郡县制”,思想上“焚书坑儒”。 4、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确立儒思的正统地位。 5、完善:隋唐⑴实行“三省六部制”。⑵实行“科举制”(创立:隋炀 帝,进士科。完善:唐太宗扩大国学,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考诗赋。衰落:明朝八股取士。废除:清朝。影响:改善用人制度;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6、新发展:宋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 书省,简称“行省”,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7、强化:明清⑴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中央废中 书省、丞相,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削藩、迁都北京。⑵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社会恐怖、摧残人才;禁锢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㈡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三:清明统治(封建治世)1、文景之治(西汉):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以德化民。2、贞观之治:勤政爱民;轻徭薄赋; 戒奢从简;合并州县;任用人才和重视纳谏。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4、开元盛世: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5、康乾盛世。 中国古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1、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思想界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 统一。)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 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3) 西周: (1) (2) (1 )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 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 )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 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 (3) (4) (5) 高行政机构,后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 (6) 兀: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7)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 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 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 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 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 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 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 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 根深蒂固。 ③ 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_ 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 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 (2) 西汉 ① 汉初,刘邦为巩固皇权分封刘家子弟为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集权。 ②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被削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以和平手段解决王国问题, 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郡县制再次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地方行政规制。 ③ 东汉时,形成州(从西汉时的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 北宋: ① 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② 行政上,设置知州、通判,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 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⑷元朝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命官,行省之 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特 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 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宋朝:“二府三司制”一一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 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 (中书门下是最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 ,内阁制度确立, ,但后来王国势力逐渐坐大、威胁到中央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

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与发展

专题讲座 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主要变化 第2讲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与发展 朱汉国(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师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汉林(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中学高级) 王小琼(市第四中学,中学高级) 容纲目: 一、主要变化 二、基本特点 三、使用建议 一、主要变化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在文本形式上,仍然保持前言、课程标准、课程容(即《标准(实验稿)》中的“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但是在这四个方面,不仅做了文字上的修改,使之更为准确、简明,而且还在容、体例和理念上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更加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的功能。首先,我们请朱老师谈谈前言部分的变化吧。 朱:初中历史课程属于义务教育,因而它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并作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初中历史课程不属于专业教育,因而不要把初中历史课程变成大学历史专业课的浓缩版。同时,历史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所以初中历史课程对于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历史课程关注怎样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必备的公民素质。因此,我们在前言部分对“课程性质”做了较大修改,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王:朱老师,我注意到在“课程基本理念”上,课标修订稿更突出了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强调探究式学习和教与学的创新。这该怎么理解呢? 朱:其实,课标实验稿也强调育人为本,只是没有像修订稿这样直接提出来。至于强调探究式学习和教与学的创新,也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再次强调。关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其实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个具体目标之一。学习方式不仅仅是工具,更是目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史前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1万年前) 直立人:云南元谋人(最早的人类)、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和北京山顶洞人 .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使用天然火,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群居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四、五千年前) 新石器时代基本要素: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畜牧业 母系氏族: 黄河流域:陕西半坡和河南仰韶文化。半坡居民已种栗等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去打猎,捕鱼。已经开始有彩陶了。使用的工具有骨耜,石铲,石斧等。河南仰韶种植水稻。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共同特征 原始种植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父系氏族: 山东大汶口文化,开始出现了私有制,有了贫富之分 三、古史传说 三皇伏羲、神农、轩辕黄帝 五帝:黄帝、颛顼(高阳氏,绝地天通改革)、帝喾(高辛氏)、尧、舜(有虞氏)

第二章、夏商西周 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建立,从此,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商朝的王盘庚曾迁都到殷,史称“盘庚迁殷”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周武王牧野之战杀商纣王,灭商,国号周 西周:周朝实行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指的是庙宇和祭祀。 二里头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于1959。 第三章、春秋战国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位)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历史生平王东迁前为西周,后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五霸)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有一说法:最后两位是吴王和越王勾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