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东方论坛200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王 力 军

(济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也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形态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4)03-0099-06

自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问题就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问题的核心是围绕着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1](P12)这一提法。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特定阶段!?有的人认为,特定阶段!就是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阶段,这也决定了我国只能是处在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上,在这个阶段上还不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作为特定阶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制度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也有的人认为,特定阶段!是指我国在社会制度方面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国生产力落后,因此在生产力方面还没有超越资本主义阶段。以上两种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都没有正确地解决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阶段!的理论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作为一种公式,机械地套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始终遵循着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的,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根据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原理,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几种理论形态,他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2](P33),加上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样,马克思就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依次演进,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3](P217)并且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P33)所以他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4](P12)

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勾画出了一个十分清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展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马克思采用历史的和逻辑的科学方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所作出的高度抽象的概括。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分

99

收稿日期:2004-05-23

作者简介:王力军(1955&),男,山东安丘人,博士,济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析方法却往往被我们所误解,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制定了一个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的经典公式,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是按照这样一个公式,循规蹈矩地遵循这样一个链条式的、前后相继的发展轨道。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抽象的理论概括,而不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现实描述,更不是为人类社会设计了一个万古不变的公式。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道:在思辩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5](P73-74)现实的人类社会始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丰富多彩、路径各异的。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社会物质条件不同,决定了其演化的方式、特点和途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尤其是在人类社会进入世界历史之后,由于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处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这些关系会影响或改变一个民族或国家发展的正常轨道,使这个民族或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各种复杂的现象。例如,一个民族或国家可以吸取别国的先进生产力,加快本国发展的速度,从而出现自身发展阶段的跳跃现象,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或在一种社会形态中可以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发展阶段。甚至在一个阶段中可以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发展时期等等。例如,日耳曼、斯拉夫、罗马尼亚公社所有制发展为中世纪的农奴制,而没有经历奴隶制;而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它从一诞生起就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6](P147)如果没有外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国家有可能会遵循着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逐步演进。但是,现实的各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发展并不是笔直的、顺利的,而是极其复杂和曲折的,并非每个国家都必然依次循序渐进地遵循着五种社会形态的轨道演进。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7](P776)因此,我们不能教条式地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不能用五种社会形态的抽象理论来代替对具体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马克思曾批评有人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时说: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8](P130)。马克思主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与现实的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为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5](P163)中国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近代以来,由于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进程。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也促使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这是一种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代表着最反动、最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软弱性、妥协性,不可能独立地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的领导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身上。我国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兴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9]P8)。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不是一般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前途也不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1949年10月,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达不到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程度,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但是由于生产力落后,决定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都是不合格!、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特定阶段!,这个特定阶段! 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P11)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1](P12)。因此,对待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

100

行![1](P11)。这一方面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遵循着它本身的客观规律,它不能不顾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超越社会的发展阶段。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4](P11)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遵循着这一客观规律,在生产力发展程度还没有达到直接进入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的时候,而是先经过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另一方面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尽管我国生产力落后,但是,假如我们不得不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到处都发展到底以后,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以后,再来实现这个改造,那对我们可就太糟了。![3](P500)我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定阶段!是有其特殊含义的,不是泛指任何国家都必须要经历的一般的普遍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由我国的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正如列宁所说:在人类从今天的帝国主义走向明天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上,同样会表现出这种多样性。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10](P163)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恰恰相反,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正像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说: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1](P732)问题在于,我们应当正确解决好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辨证统一关系。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形态,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应该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实现了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基础上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商品、货币,人剥削人已经不可能,阶级已经消灭,国家正在消亡;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其生产力水平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低得多。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1](P11)。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自身的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其发展水平来说,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很不完备,很不成熟,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相差甚远,这也给我们理解初级阶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正是存在着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现象,有的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政治制度方面实现了社会主义,而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还没有跨越资本主义阶段。

从方法论来看,首先,这种观点割裂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必然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生产力是指人们在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人&&&生产者和劳动资料彼此分离,就无法进行生产,也就根本谈不上生产力了。所以马克思说: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要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12](P44)。人本身单纯作为劳动力的存在来看,也是自然对象,是物,不过是活的有意识的物![4](P228)。因此,必须使人和劳动资料在一定的关系中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生产力,而这种关系就是生产关系。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5](P344)在任何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者和生产资料都是构成生产内容的要素,而生产关系则是它的社会结合形式。生产力任何时候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范围内进行生产的,它们相互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没有无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没有无

101

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因此,割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来解释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方法论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无法科学地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唯物史观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并且制约和影响着其他一切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该社会的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在自己生活和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P32-33)任何一个社会制度的建立最终都取决于该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准。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提出把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作为判断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依据。马克思说: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4](P20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5](P142)恩格斯也说道:正如现代工具制约着资本主义社会一样,蒙昧人的工具也制约着他们的社会。![13](P170)所以,列宁在谈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设想时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科学著作中,最先说明了社会主义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14](P88)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恰恰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所以我们不能直接过渡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应该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也应当高于资本主义社会。而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1](P10)。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任务,如果要去解决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所面临的问题,那是十分荒谬的。![15](P502)过去,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犯的错误,就是追求这种纯粹的社会主义,把理论上的社会主义等同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忽视了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把一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非社会主义因素作为社会主义的异己加以排斥,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实现在我国资本主义本来应该实现的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正如列宁批判苏汉诺夫时所说的那样: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的人民呢?![7](P777)其次,这种观点混淆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把抽象的理论等同于具体的实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新的社会制度,是已经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病、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从方法论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采取科学的抽象方法,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预见到未来的新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方面的一种正确认识。![11](P223)这种分析方法剔除了社会主义社会中非本质的东西,只保留了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因素。这主要是为了便于理论分析,使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不同的本质特征。这样,就使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纯粹的、典型意义上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做任何设计,也从来没有把他们的设想强加于任何人。英国费边社领导人爱(皮斯,曾请恩格斯叙述一下社会主义者提出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基本要求,恩格斯于1886年1月27日回信中说,因故不能写他所请求的文章,但是无论如何应当声明,我所在的党没有提出如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

102

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13](P419-420)1881年2月1日,恩格斯在致考茨基的信中,讲到共产主义社会将对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进行有计划调整时说: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比我和您笨。![16](P145-146)恩格斯在谈到共产主义问题时说:我们没有最终目的。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15](P628-629)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任何纯粹的社会形态都是不存在的,在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中,都不可避免地保留着大量的非本质的因素,例如既存在着旧制度的残余,同时,也包含着新社会的因素,而那种纯粹的、绝对的社会形态是不存在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3](P217)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纯粹的、绝对的社会形态,它也保留着许多非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旧的、资本主义的残余也还会在一定时期中存在,同时,它也有共产主义社会的新的因素。社会主义是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完善自身,从而使自身的社会主义因素逐渐成长壮大,而旧的残余部分逐渐被消灭。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原理等同于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教条主义地照搬照抄,必然会在实践中犯错误。因为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3](P688)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只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只有把这些原则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是正确的。列宁曾说过:从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必须普遍遵守的历史哲学公式,是一种超出了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的东西。![14](P58)但是,过去我们往往把社会主义视为纯而又纯的社会,教条主义地照搬照抄地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把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等同于现实的社会主义,认为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只有一种模式,而且认为它从一开始就是完善的,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显然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各国客观实际的关系。正如邓小平所批评的那样,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7](P219)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1](P9)。这表现在政治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剥削制度也已经被废除,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意识形态上,马克思主义居于指导地位。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脱胎于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难免带有旧社会的痕迹!。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尤其是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社会经济结构来看,由于生产力落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还不能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经济,而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分配原则来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些特征,既反映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也反映出了初级阶段!的自身特点。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它只有在发展中完善自身。正如恩格斯曾说的: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8](P443)。列宁也指出:把社会主义看成一种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的这种观念,是非常荒谬的![19](P201)。因此,我们既要从静态上认识社会主义,又要从动态上把握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历史特点等方面不同,因此,各个民族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会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即使是相同的经济

103

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事实,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程度差别,这些变异和程度差别只有通过对这些经验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分析才可以理解。![20](P892)。列宁也说过:由于开始向建立社会主义前进时所处的条件不同,这种过渡的具体条件和形式必然是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地方差别、经济结构的特点、生活方式、居民的素质、实现这种或那种计划的尝试,&&&所有这些都必定会在国家这个或那个劳动公社走向社会主义的途径的特点上反映出来。这种多样性愈是丰富(当然,不是标新立异),我们就能愈可靠愈迅速地??实现社会主义经济。![21](P140)因此,文化较高的民族的走法显然不同于文化较低的民族!。[22](P167)社会主义社会在实践中的千差万别、各具特色,这正是人类社会形态多样性的特点。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一个特有的起始阶段,是我国向合格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一个特定阶段!;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其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很落后,在这个特定阶段!中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带有自身的特点;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体现,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列宁全集: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9]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1]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2]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刘忠世

Marx?s Theory of Social Formation and the Primary

Stage of China?s Socialism

WANG Li jun

(Colleg e of Social Sciences,Jinan U niversity,Jinan250002)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social formation discloses the g eneral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The theory of the prim ary stag e of China?s socialism refers to a necessary stage where the productive force is backw ard and the commodity econom y is less developed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socialism.So it refers to an undeveloped stage of socialism.T he two are not contradictive;their relationship is that betw een the general and the particular. Key words:social form ation theory;socialism;primary stage

104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与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

2.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与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社会有机体是指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个社会层次,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构成的社会整体。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社会有机体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侧重从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产业;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及指导意义: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二、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对我国社会社会有机体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突出了社会系统自我运动、不断发展变化的性质,从而更为生动具体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 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生动体现,与机械论的形而上学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列宁就此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搭配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 意识形态与社会形态是互相联系的。新的社会形态必然有新的意识形态相对应,新的意识形态必然有新的社会形态相对应。人类经常犯的错误是在于用旧的意识形态来思考新的社会形态。所以人类总是不理解新的社会形态,认为那是不可能的。比如一说到博爱的社会不使用货币的时候,马上就会有许多人认为那会导致人类失去工作的动力。但是事实是博爱的社会的社会形态不是目前的社会的社会形态,因此博爱的社会的人的意识形态也不是目前的社会的人的意识形态。所以根本就不会出现失去工作的动力的问题。 另外社会形态与意识形态也是不可分开的。他们是完全的联系在一起的。家庭的社会的意识形态一定是家庭的社会的意识形态,而无家庭的社会的意识形态一定是无家庭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否则社会就无法正常的运行了。比如如果家庭的社会不反对第三者,没有对人私人占有的观念,那么家庭的社会就会混乱。同样,如果无家庭的社会如果没有博爱的意识形态,那么博爱的社会也会一片混乱。 社会形态作为揭示社会生活整体性特征,研究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类型即社会接个欧的社会历史范畴,通常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即经济社会形态;一种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即技术社会形态。 在经济社会形态范围内,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是五种形态的社会划分法,一种是三种形态的社会划分法。五种形态则包括: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三种形态则包括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两种划分方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两种划分在本质上是一至的。 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正是依据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我们才能认识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演化规律,认识到每一具体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历史任务。

(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东方论坛2004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王 力 军 (济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也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形态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4)03-0099-06 自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问题就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问题的核心是围绕着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1](P12)这一提法。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特定阶段!?有的人认为,特定阶段!就是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阶段,这也决定了我国只能是处在较低的社会发展阶段上,在这个阶段上还不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作为特定阶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制度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也有的人认为,特定阶段!是指我国在社会制度方面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国生产力落后,因此在生产力方面还没有超越资本主义阶段。以上两种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都没有正确地解决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阶段!的理论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作为一种公式,机械地套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阶段!。 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始终遵循着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的,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根据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原理,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几种理论形态,他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2](P33),加上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样,马克思就把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依次演进,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3](P217)并且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P33)所以他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4](P12) 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勾画出了一个十分清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展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马克思采用历史的和逻辑的科学方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所作出的高度抽象的概括。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分 99 收稿日期:2004-05-23 作者简介:王力军(1955&),男,山东安丘人,博士,济南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在我国,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是无法逾越的。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即使在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仍然要继续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机器大工业,列宁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全国电气化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对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则更高。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是不断提高的。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肩负着更为艰巨、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还要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由量变积累引起部分的质变,在新的基础上再由新的量变积累引起新的部分质变的过程,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分析和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强调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历史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准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和我们党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对社会主义和我国国情进行再认识,而逐步地提出和形成的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1958年11月,在郑州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术语。1959年,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教训的过程中,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时间。1961年,毛泽东在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一、古希腊的“科学”、近代的“科学”概念。 古希腊的“科学”,即逻各斯(logos), 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是形而上学。 近代的“科学”中产生了科学工作的第二个伟大工具即理性实验,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这种实验是一种可靠的可控实验手段。这时使哲学和科学才分道。 真正的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科学”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纯粹理论精神的复活”是科学的文艺复兴的真正涵义。 方法、方法论、哲学三者的关系。 具体科学研究“方法”的自觉,表现为以“方法论”为依据,以哲学为基础。方法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即使一种成功的“方法”,也亟需解决“方法论”依据,才会有生命力。方法有科学上的方法和哲学上的方法,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方法上升到哲学角度就成了方法论。 二、“科学”、“哲学”、“宗教”三者在“知识类型”上的差异。 丹皮尔说“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因为自然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动力学的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则引导唯心主义的哲学离开了当代的科学,同时,当代的科学也很快地就对形而上学不加理会了。”另外,“科学可以越出自己的天然领域,对当代思想的某些别的领域及神学家用来表示自己的信仰的某些教条,提出有益的批评。但是,要想关照生命整体,我们不但需要科学,而且需要伦理学、艺术和哲学;我们需要领悟一个神圣的奥秘,我们需要同神灵一脉相通的感觉,而这就构成了宗教的根本基础。” 三、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是实验科学的产物,代表了培根的科学方法论观点。他反对经院哲学,倡导“从特殊开始,从事实开始”。他承认怀疑论论点,日常知觉的确不能给正确的自然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要形成科学所利用的“经验”,日常知觉必须清除掉所有在认识过程中偶然产生的、错误的“幻象”。“知识就是力量”是要达到控制自然的实践目的。培根认为只有以控制自然为目的,才有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他坚持理性主义,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培根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通过实验的得到的知识更为深刻。知识虽然是抽象的,但培根所谓的知识即是人们对现象的感觉,认知以及通过科学实验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以此来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 四、霍布斯的政治科学与斯密的经济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评论。 霍布斯的政治科学:1,“价值中立”。这个理论的证明仿佛各种政治观点的人都能适应,具有一般的、抽象的模式。2,“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学习培根和笛卡尔的自然科学方法论。3,“自然状态”作为一种“实验方法”的意义:人类社会“自然状态”的假设和虚构,使其能够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秩序,一种机械的动力学结构。4,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个体的自卫本能和利己主义的“人性”是霍布斯解释整个“自然状态”的简单的、自明的原则。然后,从这个“自然状态”到达“人类社会”。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社会形态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运用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拨开了覆盖在社会历史上的层层迷雾,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貌。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最为大家熟知的要数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不同来划分而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jia。实际上,马克思在研究中还从其他视角出发思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深度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学术界一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至今也未能达成共识,其中“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而且都可以在马克思文本中找到相关理论依据。其中,“五形态说”的文本依据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5]33“三形态说”的文本依据则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说的:“人的依赖关系(其实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虽不像五种社会形态理论那样频繁地出现,但也绝不是马克思“偶然的”思想,它也有自己的思想发展脉络而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 在唯物史观的实验性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正在经历思想“临产前的阵痛”的马克思,。在分析中,他以人的本质即劳动是否异化为原则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未发生异化的阶段、异化阶段、异化被扬弃的阶段。这可以看作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最初萌芽。 在标志唯物史观形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论述,其中也包含不少对三大社会形态的阐发。他从标志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劳动工具人手,进而研究了与之相适应的分工状况、所有制关系状况等对于人自身发展的制约。这样,马克思依据这种制约的特点,又对人类历史作了三大社会形态的划分。他指出,在人类的第一种社会形态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各个个体通过家庭的、部落的或者是地区的联系简单地结合在一起,个体为自然界所支配;而在第二种社会形态中,各个个体互不依赖,其间的联系仅限于交换,故个人为劳动产品所支配;只有到了第三大社会形态,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旧的分工和私有制将被消灭,此时的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真正地实现个人的个性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2)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括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而且不同社会和不同社会子系统又有各自不同的形态和特征。 (3)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作为复杂的大系统,它的诸系统之间及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呈现为复杂的矛盾关系。社会矛盾普遍存在,正是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4)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是社会展现为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5)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历史过程是通过社会主体活动实现的。研究社会必须关注人及其活动。 (6)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社会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建构起来的,是人与人交往的产物。 (7)世界历史研究方法。世界是一个整体,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 2、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坚持客观性原则要求我们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 (2)主体性原则。坚持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充分承认人在社会活动和历史进步中的主体地位,善于揭示人类活动的主体性效益;坚持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对主体做具体分析;坚持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认识到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性。 (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把握社会有机体。 (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坚持具体地看问题,反对抽象地看问题. (5)发展性原则。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每一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研究社会现象必须坚持发展的原则,再现社会现象的过程及其本质。我们既要重视对社会系统进行静态研究,又要重视对社会系统进行动态研究。 三、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论视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

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划分(2)

参照马克思留世的相关文献,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其着重阐述并不断完善的经典划分类型,主要有三种社会形态类型的划分理论:一是以所有制关系为视角的五中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二是以人的发展状态为视角的三大形态划分理论,三是以生产力为视角的四种社会形态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划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以分工和分配为依据把社会划分为“部落所有制”形态、“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形态、中世纪“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形态、现代“纯粹私有制”形态,“无产阶级的占有制”形态,这是所有制形态演进的顺序。在《雇佣与资本》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依次更替的思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将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理论表述为: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晚年的马克思通过对原始氏族社会的深入研究,丰富发展了《政治经济学批判》,阐明了私有制产生的原因、过程,说明了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揭开了原始社会之谜,用原始社会取代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并将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形态。至此,原始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中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理论最终形成。这五种形态理论划分的依据是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关系。 同时,马克思认为这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程和自然的历史的相似的,他把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说明人类社会形态与自然界一样,其发展过程都具有客观规律,都是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过程。 (2)人的发展形态划分 马克思以人的发展状况为视角,从宏观层面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进行划分。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以人的解放为主线,大致把人类历史区分为:前政治解放阶段、政治解放阶段、人的解放阶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为:人的本质未异化的社会、人的本质异化的社会、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用“共同体”来指称社会形态,从人的发展向度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三个历史阶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1857—1858 年手稿) 》中,马克思以人发展状况为依据,把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三大阶段:人的依赖的最初社会形态、物的依赖的社会形态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把原始社会、古典社会、封建社会归结为人的依赖的最初的社会形态,这一社会形态对应的是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表现为片面的自给的生产能力、原始丰富而缺乏自主的活动、狭隘的地域性的社会联系、自然的需要、萌发状态的自由个性。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的社会中,人获得了较大程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是这种独立性不是真正的完全的独立,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共产主义学说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的设想是一种科学的预测,这其中有着严密的逻辑论证。尽管不是所有民族都经历了马克思划分的所有发展阶段,并不表明社会形态的衔接没有规律。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尚未超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所能容纳的限度,因而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那种共产主义特征还没有出现。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社会正在向共产主义前进,而不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有哪些社会形态的观点,是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形态”不只是立足于某个角度对社会形态进行认知的一个范畴,而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范畴。可以说,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用以研究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范畴。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论述 马克思从不同角度涉及社会形态的论述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五种生产方式理论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论述的,即认为人类历史是沿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发展的。马克思关于五种生产方式理论的有关论述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科学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经济形态发展的根本动力,比较完整的提出了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1]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社会形态的分析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我认为对于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应该理解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能简单的用经济逻辑来考察其合理性,而应该强调其客观规律性。三种社会形态划分理论是马克思从个体同整体的关系的角度提出的,即:“以人对人的直接依赖关系为特征的最初社会形态;以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为特征并实现人的独立性的第二社会形态;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特征并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第三社会形态。”[2]在未来社会,实现自由个性的基础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比全面发展更能代表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三种社会形态划分理论和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各自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二者互为补充,可以使我们对社会形态的发展有着更立体的认识。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间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五种生产方式理论与共产主义学说联系紧密。没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社会科学方法论 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职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此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 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 1、方法 方法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 2、实践 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实践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社会活动。 3、生产系统 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技术的要素总和。它主要是由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要素构成。生产力中的主导要素是劳动者。 4、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的关系。 5、上层建筑系统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和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辨析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辨析 摘要: 长期以来,在科学研究和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五形态说”其实是后人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一种误读,不具备充分的文本依据。“五形态说”本身也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缺陷,既缺乏足够的经验事实的支持,更给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造成了矛盾和冲突。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分期理论比较明确的是“三形态说”,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个人的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五形态说;三形态说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所划定的“五形态说”被视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图式,在科学研究和意识形态领域占有至尊地位。但是,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五形态说”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本文试图由此入手,对这一理论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五形态说”缘起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并没有确定的文字表明人类的发展要经历五种社会形态。“五形态说”是后人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种阐释,发轫于前苏联。1919年,列宁在《论国家》中勾勒了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脉络[ 1 ] ( P28) 。在这里,列宁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农奴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再加上当时苏联已经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共五种社会形态,同时强调了这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在世界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和规律性。1938年,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将这一观点进一步明确化了。他说:“随着社会生产力在历史上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生产关系、人们的经济关系也相应地变化和发展。历史上生产关系有五大类型: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 2 ] ( P446) ,“原始公社制度恰恰被奴隶占有制度所代替,奴隶占有制度被封建制度所代替,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 而不是被其他某种制度所代替。”[ 2 ] ( P441)在这里,斯大林将五种生产关系看作是依次递进的,“前一个”是“后一个”的条件,而“后一个”是“前一个”的结果。1939年,罗森塔尔和尤金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把斯大林所说的五种生产关系引申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又把社会经济形态解释为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指出,这是人类社会必经的五个社会经济形态,“五形态说”遂成为统治前苏联社会历史观的权威论断。 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本身就带有浓重的苏俄色彩。列宁和斯大林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至高威望,也决定了他们关于社会形态的论述具有不容质疑的权威性,以《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联共(布)党史》更一度被认为“是一百年来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的综合和总结,是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典型”[ 3 ] ( P803) ,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心材料,而“五形态说”作为理论界阐述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演进规律的基本法则就是很自然的了。以此为先导,中国历史被框架在“五形态”之中,成为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证明,在具备学术权威的同时,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有统治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突破“五形态说”的束缚,从更广阔的视角、用更深入的思考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人们发现,长期以来被奉为经典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也许只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一种误读,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相去甚远。 二、“五形态说”文本依据质疑 坚持“五形态”论者的文本依据主要有二:一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分析了

毛概整理笔记(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出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在初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毛泽东在1959年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第一次明确地划分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在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这是在党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对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阐述,是党的十三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从我国情况来看,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即从本世纪中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发展进程,对它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三大概括了五个方面,此后,经过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和经验总结,党的十五大又从九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3.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基石”。

为什么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为什么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提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那么,为什么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呢? 我认为这是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所谓国情,就是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基本状况的总体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和形成,就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从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重新认识当代中国国情的结晶。 中国的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要经历这样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并不是哪个人、哪个社会集团的主观臆断,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毫无疑问,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人民群众并不能随心所欲的他造历史,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创造活动。人们不能随意挑选生产力,不能离开从前一代那里继承下来的各种条件去创造新社会。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这样,当我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提高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实现工业化,这个历史时期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说来是一个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种不发达不仅表现在生产力上,而且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本阶段最基本的特征。从具体来说这一阶段就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大比重,逐步转变的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和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

1.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前提。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要的。 第二,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角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五,发展性原则。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发展历程)? 革命。 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3.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3)问题意识有助于形成社会担当意识,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我们的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 4.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包括: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做到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不能损公利己,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坚持共同富裕为目标等等,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二、结构性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重视结构性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原则,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以及政治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三、层次性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具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完整版

Content 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台湾还可否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 (2)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哲学依据是什么?问什么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 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3) 3、如何理解“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3) 4、阐述事实与价值的关系。 (4) 5、阐述价值评价的构成要素,并对价值评价的复杂性进行分析。 (5) 6、马克思主义社会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7) 7、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方法的含义、特点与功能。 (8) 8、谈谈系统论思想的起源。 (9) 9、系统论方法从广义来讲包括哪些方法? (10)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系统论思想有着怎样的关系? (10) 11、谈谈社会系统的组成? (12) 12、社会系统优化的重要原则有哪些? (12) 13、谈谈你对本课程的认识与体会。 (13) 14、联系实际阐述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13)

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台湾还可否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江泽民同志郑重指出:“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个构想从中国实际出发,照顾到各方利益,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按照这个构想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有利于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长期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生动现实。中央政府始终坚持不干预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事务的原则,切实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并从许多方面给予特别行政区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在中央政府坚定支持下,两个特别行政区政府沉着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及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团结各界人士,妥善处理了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保持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使“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取得更大的成功,并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 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同胞可以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 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两岸经济各具优势,进一步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对于台湾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祖国大陆也是有益的。我们坚持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的主张,坚持鼓励台商投资的政策,依法保障台湾同胞的一切正当权益,两岸同胞应携起手来,共同推进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积极推进两岸直接通邮、通航和通商,开创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局面。要坚持以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主线,扩大两岸文化交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早在五十年代,中国政府就曾设想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一九五五年五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即提出: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一九五六年四月,毛泽东主席又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但由於某些外国势力的干预等原因,这些主张未能付诸实践。 自七十年代末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