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实践影响研究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实践影响研究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实践影响研究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实践影响研究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实践影响研究

【摘要】如何既能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创造和表达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又能解决现代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一直是中国建筑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当今这么多的建筑思想中,有一种思想潮流,很多的建筑师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投入到这种思潮中,那就是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思潮。本文在研究该理论的基础上,期望可以总结出一些该理论对中国地域建筑实践的影响。

【关键词】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中国实践

0引言

怎么样才能够创造和表达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一直是中国建筑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外国很多建筑师在我国特有文化背景以及建筑氛围下如何进行建筑设计的问题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但是,当这些问题还没有被弄清楚之前,能源短缺和经济危机就来了,建筑师又把视角转移到了能源节约和塑造更好的环境等方面上。如何既能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创造和表达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又能解决现代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就成为了当代建筑师必须的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使得研究地域主义建筑理论有了意义。

建筑应该满足的人们需求包含物质和精神两种。但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追求的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方法侧重的只是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这种建筑设计的方法对人们的精神需求不够重视,这也导致了后来的国际式风格建筑得不到多数建筑师的认同。这里说的精神需求不是指建筑的形式美,给人的视觉和感觉上的美。而是指设计以人为本,考虑到人的不同各个方面的精神需求,重视人在建筑中的存在感、场所感和建筑的历史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这么多的建筑思想中,有一种充满理性而又富有人情味的思想潮流,很多的建筑师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投入到这种思潮中。这就是根据当地地区的历史文化、气候环境、人的审美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思潮。它的出现能够弥补了现代建筑思想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方面,它不再追求纯粹的美学做法;另一方面,它也不再追求后现代思潮中的形而上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使建筑变成一种只有形式而没有内涵的物品。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有利于推进建筑文化在特殊性的发展和多样性的发展,有利于自然建筑人文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应当受到建筑界的重视。

可以看出,批判性地域主义慢慢的成为了当今建筑设计的一种趋势,这也是本文要研究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原因。

1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研究

1.1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发展历程

和批判性地域主义丰富的实践实例相比,理论方面的研究是很少的。在国外,最早体现这个思想的是刘易斯·芒福德,他对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的理解都分散的分布在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从早起的《棍与石》到《技术与文明》和《南方周末》再到之后的《历史中的城市》和《城市前瞻》等。在对刘易斯·芒福德书中的理论进行整理的基础上,亚历山大·楚尼斯写了一本关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书,这本书记录了最近50年以来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发展,并且介绍了一些案例。之后肯尼思在他的书中详细清楚的介绍了楚尼斯的理论,他的研究极大推动了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的发展。

在国内,上世纪末的时候吴良镛先生创造性的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理论,他发表的论文《乡土建筑的现代性,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以及他所提出的“广义建筑学”充分推动了国内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的发展与研究。他的思想与作品对国内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的作用。另外清华大学的王路、单军、李晓东等人对批判性地域主义也有不同方向的研究。

1.2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概念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定义是什么,吴良镛先生的观点是:“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的实质就在于它既能充分的结合地域建筑的文化内涵,又能长远的发扬时代批判和创新精神。”楚尼斯在他的书中提到“批判性地域主义并不是建筑界的专属名词,而是一种思想,作为指导我们的思想。为了更加精确和直观,我们在前面加上了‘批判性的’,以区别于普遍意义上的‘地域主义’。”两位大家说的话来看,批判性地域主义和一般的“地域主义”不同,批判性地域主义是对地域文化在批判和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的继承与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批判性地域主义并没有把全球化趋势和突出地域性特色看成是水火不容的双方,相反的它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它也对其本身进行批判,这样理论才能不断进步和完善。但是,我们仍然没有办法概括出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定义。因为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常数,它随时间和地区而变化,所以没有明确的定义。

1.3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特征

既然没有界定清晰的定义,那就研究一下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特征,期望有助于对这个理论实质的了解。通过查找资料,得出以下五个特征:

1.3.1批判性地域主义没有定式的风格,它的表现不是从形式上来表征,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从内容、技术等方面直接入手。

1.3.2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基础是在传统地域主义的发展,所以传统的地域主义的特征大多也都适应批判性地域主义。批判性地域主义也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

境和历史文脉,运用地方特色的材料和手法进行建筑的建造。

1.3.3是传统与现代化的统一,批判的地域主义吸收传统建筑的精华部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和现代精神的建筑。

1.3.4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批判性地域主义能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保存自己的地域特色,做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1.3.5可持续发展,批判性地域主义最具重要的特征。批判性地域主义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人与自然的结合、资源的节约和本地域文化的特色。这种方法是十分有利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

2批判性地域主义对中国地域建筑创作实践的影响

2.1浅薄形式转换的伪地域主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按照鲍德里亚的说法,中国社会进入了消费社会。在建筑领域的体现就是对符号和图像的追求远远大于对真实性的追求,而在这个追求过程中,地方特色的一些东西就成了一个可以利用的元素。目前中国大部分都是这种伪地域主义,把新建建筑跟传统建立一种联系,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是目前中国批判性地域主义实践的体现,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图1方圆大厦图2福寿禄酒店

第一种是对类型化构件的生搬硬套,这种方式最方便、快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小的成本吧建筑改造成传统建筑的样子来消费和传播。例如中式窗格、构架、封火山墙等构件。第二种是对建筑平面的拼接,这种情况也很多见,比如说在做园林空间的时候,任意两个建筑之间有一条小路,都称作曲径通幽。还有就是一个观光走廊上开了几扇窗户就称作步移景异。第三种就是对文化图式的滥用。比如说一个建筑的平面采用了凤凰翅膀的形状就说这个建筑象征着凤凰,又如沈阳的方圆大厦,只是做了个圆形和方形结合的立面形状,就说他代表了天圆地方的思想,北京的福寿禄酒店则更夸张,直接把福寿禄的雕塑放到建筑的外表皮上。

这些对传统进行简单的转换拼接,忽略了建筑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在整个环境中,只靠一些吸引人的符号是没有价值的。更何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靠一个简单的标志,还要有氛围和感受,比如北京天坛,人们站在其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图像,还有其他的环境设计,像抬高的路径、苍翠的松柏等,让人们感受到天圆地方。

2.2自上而下的历史遗产风貌保护

现在地方政府在对历史地域风貌的追求正在流行起来,这也是提高城市吸引力的一个手段。这种风貌运动可以分为三类,风貌建设、风貌保护、风貌改造。风貌建设的对象是新建建筑,风貌保护的对象是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风貌改造的对象是原来已建成的建筑。在实践过程中,这三者往往同时存在,一起实施创造地方特色,而其中风貌改造的影响和影响范围最大。这些通常是政府主导的,通过对建筑的立面街道的界面的改造,试图形成一种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在风貌保护的问题上,新旧建筑如何结合,如何保护历史遗产的地域风貌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保护历史遗产的原始风貌时,一方面要保护好已存的历史遗产,另一方面也特别要警惕改造和新建部分出现前文所说的对地域传统肤浅的形式转换。

批判性地域主义提出的意义在于批判现代主义对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不重视,它是强调要找寻现代时代背景下的地域建筑,重视传统不代表完全复制,更不是各种传统符号的滥用。

所以说,在进行风貌保护更新的项目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避免产生这些问题:第一,对功能的置换,避免历史遗产成为只有观赏价值没有其他价值的博物馆,尽量为社会提供一定的功能空间;第二,设计手法的陌生化,新建部分和遗留部分要分清楚,不能混淆历史感,而通过陌生化区别新旧建筑;第三,保护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真实性,这是对历史遗产最基本的尊重与维护,但是要抵制布景化的拼贴。

上海新天地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新天地位于淮海中路南侧,是指新天地南里北里和新天地时尚广场,在开发改造之前期内部是上海典型的石库门建筑和一大会址。新天地是由政府和开发商主导的一次性改造。

新天地对原有建筑的改造主要有三种措施:一、保留了原有的街巷空间尺度;

二、老建筑的现代化改造;三、不同情况的建筑进行不同方式的改造:第一类:基本保留,加固结构;第二:保持屋顶和墙壁,拆除和重建的内部结构;第三类:基本拆除,只保留了门楼。重建的部分是依照原有图纸建造。总体来说新天地改造是一种存表去里的方式,就是保留建筑的外表,内部结构重新进行现代化设计。改造后新天地把原来的居住功能置换为完全的商业功能。这个案例很好的诠释了应该怎么样既尊重历史,也尊重当下。

3总结

回顾中国目前的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实践,虽然有一部分新的力量正在崛起,并且其影响也在逐渐的扩大,但是在现在这种消费和媒体的影响下,建筑中对地域特色元素肤浅而又夸张的转换随处可见。过分的强调批判现代建筑主义,让我们一会摆向西方,一会摆向传统,唯独忽略了目前的现实。我们一提起吸收传统精华,就只能想到以前的木构结构,没有仔细判断哪些是适合现代的。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形成一种有现代精神的地域建筑文化,并且既要吸收批判全球也要吸收批判地方。这是一种全新的创新,决不是过去的在现。所以楚尼斯又将批判地域主义描述成“现实主义”的策略。正确的吸收传统的精华,正确的继承传统是我们保持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实践的时候要正确理解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不能盲目的追求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而至现代元素而不顾。

参考文献

[1]杨林、庞弘,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特征初探[J].建筑学报,2008

[2]余松柏,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实践策略[D].重庆大学,2012

[3]杨少林,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

[4]卢健松.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当代价值[J].建筑学报,2008

[5]王颖,卢永毅.对“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批判性阅读[J].建筑师,2007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实践影响研究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实践影响研究 【摘要】如何既能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创造和表达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又能解决现代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一直是中国建筑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当今这么多的建筑思想中,有一种思想潮流,很多的建筑师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投入到这种思潮中,那就是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思潮。本文在研究该理论的基础上,期望可以总结出一些该理论对中国地域建筑实践的影响。 【关键词】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中国实践 0引言 怎么样才能够创造和表达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一直是中国建筑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外国很多建筑师在我国特有文化背景以及建筑氛围下如何进行建筑设计的问题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但是,当这些问题还没有被弄清楚之前,能源短缺和经济危机就来了,建筑师又把视角转移到了能源节约和塑造更好的环境等方面上。如何既能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创造和表达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又能解决现代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就成为了当代建筑师必须的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使得研究地域主义建筑理论有了意义。 建筑应该满足的人们需求包含物质和精神两种。但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追求的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方法侧重的只是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这种建筑设计的方法对人们的精神需求不够重视,这也导致了后来的国际式风格建筑得不到多数建筑师的认同。这里说的精神需求不是指建筑的形式美,给人的视觉和感觉上的美。而是指设计以人为本,考虑到人的不同各个方面的精神需求,重视人在建筑中的存在感、场所感和建筑的历史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这么多的建筑思想中,有一种充满理性而又富有人情味的思想潮流,很多的建筑师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投入到这种思潮中。这就是根据当地地区的历史文化、气候环境、人的审美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思潮。它的出现能够弥补了现代建筑思想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方面,它不再追求纯粹的美学做法;另一方面,它也不再追求后现代思潮中的形而上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使建筑变成一种只有形式而没有内涵的物品。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有利于推进建筑文化在特殊性的发展和多样性的发展,有利于自然建筑人文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应当受到建筑界的重视。 可以看出,批判性地域主义慢慢的成为了当今建筑设计的一种趋势,这也是本文要研究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原因。

中国的地域差异复习提纲电子教案

中国的地域差异复习 提纲

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复习提纲 1、.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1)800毫米等降水量线(2)一月0℃等温线(3)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分界线。(4)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5)水田旱田分界线(6)南北方地区分界线(7)温带落叶 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 (8)温带水果与亚热带水果分界线。 2、在中国地图上根据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等这三大地理分界线可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地区指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民族以汉族为主,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是中国主要的林 区,也是我国的森林宝库。 2、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山脉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太行山,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组成。 3、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400--800之间,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的河流有黑龙江(结冰期最长),松花江、黄河(含沙量最大),淮河、海河等。 4.北方地区区内农业以旱作为主,因气候关系,长城以北农作物一般只能一年一熟,长城以南大部分地区则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北方地区由于缺水,对工农业生产不利。 5、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6、北方地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主要的能源以煤和石油为主,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皆为特大型油田,其石油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陕西的榆林是我国新兴的能源矿产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都很丰富。

地域主义

基本概念 1. 广义地域主义 “广义地域主义”之于建筑理论,又包括“乡土主义”、“当代乡土主义”、“新地域主义”等。所谓“新地域主义”,顾名思义,是对“传统地域主义”的反思和改良,是“传统地域主义”进化到“批判的地域主义”之间的折中,往往是利用现代材料和科技手段,融会当代建筑创作原则,针对特定地理和气候条件而设计的、带有某些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由于这种建筑能够在一些相类似的地区使用和推广,相比传统的地域性建筑有更大的适应性,因而我们可以统称为“广义地域主义”建筑。 2.批判的地域主义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机械性地域主义”的狭隘性和“民族主义”倾向并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新地域主义”应运而生并逐渐“红旗漫卷”。“新地域主义”对“机械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尝试进行改良,这就使其更加理智和具有“批判性”——直至“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的形成。“批判的地域主义”与广泛意义上的“地域主义”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即都具有相同的传统和强调地方性。区别在于“批判的地域主义”讲求原创性,旗帜鲜明地反对绝对的“历史主义”的一厢情愿,反对“机械性地域主义”的小妇人般的浪漫和惟美。对于传统的继承,有独到的见解并更加技巧性。“批判的地域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选择性的和“批判性”的。 3.批判的地域主义不是乡土建筑 批判的地域主义并不是用来描述“民居”或乡土建筑的。因为乡土建筑是通过气候、文化、社会和手工艺的结合自发产生的。批判的地域主义是用来描述和识别近来出现的不同地区的“学派”。这些学派的目的是以批判的态度表达和服务于它们赖以存在和立足的有限的区域和民众。这种地区主义依靠地区社会和政治上的自主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与建筑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出现有赖于一种强烈的对自主性认同的追求,一种强烈的对个性的认同,一种对文化、伦理和政治独立的渴望。哲学家保罗·里克尔(Paul Ricoeur)认为仅有通过当地文化与大同文化之间的互相滋润,杂交的“世界文化”才能出现。他暗示这要看地区文化是否具有重新创造一种能够存在并作为今后发展基础的传统[6]。 地域主义理论 A·楚尼斯(Alexander Tzonis)和L·勒费夫尔(Liane Lefaivre)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为什么今天需要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中认为:在批判的地域主义这个术语出现以来的过去十年中,它已经成为替代明显衰老的现代主义,以及替代后现代主义未老先衰的兄弟——“解构主义”的一种理论和实践。虽然人们意识到后现代正在消退,意识到解构根本不能代替后现代的位置,但有些人仍然不相信批判的地域主义,因为他们怀疑在一个经济技术上互相依赖,日趋大同化的世界中,如何能够成为并保持地域主义。也就是说,当根据种族决定的社会和文化在我们面前快速消失时,人们如何成为地域主义?人们如何能够既持有批判性,又是地域主义的呢?作为现代人,我们经常遇到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和环境不复存在的现实,这是一种现代人的失落,是一种文化的、政治的、种族的失落,也是一种文明丧失了其具有独特识别性的区域、集体的社会结构和集体的表现的现象。这会使许多人具有一种失落感,为一种社团和地区的消失和不复存在而叹息。地区性的丧失除了使地域主义建筑师怀旧和向往过去的时光外,还能做些什么呢?一些建筑师仅仅采用最低级的手法,就是选择地区建筑十分典型的片段或符号,将其重新组装、拼贴起来,做成一种虚假和俗套的形式而用在商业建筑,如餐厅和旅馆上。但是这并不是地方建筑在今日的发展方向,真正有生命力的地方建筑实践则是采用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所进行的建筑实践。 弗兰普顿对于地域主义的看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把地域文化看作为一种不是给定的、相对固定的事物,而恰好相反,是必须自我培植的。”1983年弗兰姆普顿在他的《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和《批判的地域主义面面观》一文,以及在1985年版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正式将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明确和清晰的建筑思维来讨论。当然,弗兰姆普顿并没有发明批判的地域主义,他仅仅是识别和辨认出这种已经存在相当时间的建筑世界

第五章 中国的地域差异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4)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5)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 (6)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7)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线 (8)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界线 (9)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10)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 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确定分界线的主导因素: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气候 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夏季风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地形地势(或平均海拔) 二.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以东。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 3.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4.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5.重要农业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 6.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7.重要林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8.年降水量:400-800毫米。 9.作物熟制: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10.主要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甜菜、棉花、谷子。 11.耕地类型:旱地。 12.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13.主要矿产地: 黑龙江省—鸡西、鹤岗煤矿,大庆油田。辽宁省—鞍山、本溪铁矿,辽河油田。 河北省—开滦、峰峰煤矿,迁安、武安铁矿,华北油田。陕西省—神府煤矿。 山西省—大同、阳泉、西山煤矿。山东省—兖州煤矿、胜利油田、招远金矿。 河南省—平顶山煤矿。山东省与河南省交界处的中原油田。安徽省-淮北煤矿。 14.工业区: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15.工业中心: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等。 16:著名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 三.南方地区 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 3.民族:本区拥有30多个民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 4.地形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5.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6.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7.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8.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鱼米之乡”。 9.主要物产: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淡水鱼和热带作物 10.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 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11.热带作物产区: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岛南部、云南省南部。 12.中国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 13.耕地类型:水田 14.矿产资源:有色金属及煤铁等矿产资源 15.主要矿产地:江西德兴铜矿和大余钨矿、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和锡矿山锑矿、 云南个旧锡矿和东川铜矿、贵州铜仁汞矿、广西平果铝土矿 安徽淮南煤矿和马鞍山铁矿,武汉大冶铁矿,贵州六盘水煤矿,四川攀枝花煤矿和攀枝花铁矿,海南石碌铁矿 16.主要能源:水能资源丰富 17.主要水电站:三峡、葛洲坝、二滩、龙滩等 18.旅游资源:云南西双版纳、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安徽黄山、 苏州园林,台湾日月潭等 四.西北地区 1.位置:位于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 3.民族:汉族约占全国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4.地形:高原和盆地为主。 5.自然环境特征:干旱 6.干旱原因:地处内陆,又有山岭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7.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

中国区域差异的比较

中国区域差异的比较(原创) 文/尹中峰 有幅搞笑漫画“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内蒙人说他面积大,新疆人就笑了……”同学们在欣赏其风趣、幽默之余,还能感受出我国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吗? 【漫画解读】 《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来自一段搞笑话(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内蒙人说他面积大,新疆人就笑了;新疆人说他民族多,云南人就笑了;云南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江西人说他能吃辣,湖南人就笑了……)。单纯考虑地理因素,这段话反映出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性特征,主要包括风沙危害、面积大小、地势高低、文物状况、革命历史、饮食文化、性格特征、经济发展状况等。其实,我国国土极为辽阔,南北、东西差异明显,其中自然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势、土地状况、矿产资源等方面,人文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开发历史、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建筑、文化等方面,存在这些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有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也有历史因素、政治因素、文化习俗的差异等。 【高考链接】 1.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用甲、乙、丙分布表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自然方面:①地形:甲区海拔较低,大部分在1000米以下,东部地区大部分在500米以下,并有众多平原。乙区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有3000米以上山脉,也有250—500米的内陆盆地。丙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7000—8000米的山峰。②气候:甲区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风向降水有季节变化,年降水量>400mm。乙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东部400mm左右,西部100mm以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丙区气温低,冻土广泛。风力大,水汽少。其他如水文、植被、土壤、自然带等也存在明显差异。 社会经济方面:甲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工业、第三产业、交通、科技等比较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乙区人类影响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生态环境脆弱,易受破坏。丙区人类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工业和第三产业比较落后。

中国的地域差异复习提纲

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复习提纲 1、.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1)800毫米等降水量线(2)一月0℃等温线(3)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分界线。(4)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5)水田旱田分界线(6)南北方地区分界线(7)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8)温带水果与亚热带水果分界线。 2、在中国地图上根据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等这三大地理分界线可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地区指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民族以汉族为主,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区内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是中国主要的林区,也是我国的森林宝库。 2、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主要的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山脉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太行山,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组成。 3、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400--800之间,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的河流有黑龙江(结冰期最长),松花江、黄河(含沙量最大),淮河、海河等。 4.北方地区区内农业以旱作为主,因气候关系,长城以北农作物一般只能一年一熟,长城以南大部分地区则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北方地区由于缺水,对工农业生产不利。 5、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6、北方地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主要的能源以煤和石油为主,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等皆为特大型油田,其石油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陕西的榆林是我国新兴的能源矿产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都很丰富。 1、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东临黄海、东海,南邻南海。民族以汉族为主,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2、地势:本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主要的地形区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等。 3.、气候: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南部有小面积的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地区的河流,水量大、汛期长(珠江最长),含沙量小。平原地区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4、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南方地区物产丰饶,是全国最大的水稻、生猪、柑桔、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的产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是我国举足轻重的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有“鱼米之乡”之称。 5、海南岛南部、台湾岛南部、广东的雷州半岛和云南南部是我国热带作物的主要产地(基地),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热带作物产区,主要的热带作物有天然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海南岛是国内主要的产胶区,天然橡胶的产量要占到全国的六成左右。 6.南方有色金属矿产丰富,江西德兴的铜,广西平果的铝土,江西大余的钨,贵州铜仁的汞,云南个旧的锡,湖南锡矿山的锑和水口山的铅锌。南方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原因是南方地区中西部地处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

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浅述

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浅述 摘要: 本文是对肯尼·弗兰普顿《批判的地域主义:现代建筑与文化认同》一文的阅读延伸,在今天,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类进步面前,许多前所未有的矛盾出现了。由于现代建筑的国际化神话并不扎根于所有土壤中,在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一场对国际式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开始了,肯尼·弗兰普顿在文章中所论述的并不是狭窄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有活力的地域形式,建筑语言并不是封闭的,而是通过在文化和文明两个层次上吸收外来的影响,与其它的文化一同构成“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 普世性现象批判的地域主义对立交融边缘性的实践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LanPuDu Kenny put the critical regionalism: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read article outspread, today,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a global language, in such an unprecedented before human progress, many unprecedented contradiction appeared. Because the modern building international myth is not rooted in all the soil,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ive, in the s, a modernist architecture for international type of reflection began, Kenny frye, LanPuDu in the article expounds and not the narrow nationalism, but a vibrant regional form, architectural language is not closed, but rather through in th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two levels of absorbing foreign influence, and other cultural together form part of the “world culture”. Key words: Universality phenomenon critical regionalism blend the practice of opposites marginal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域性建筑美学

地域性建筑与其美学特征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程文 学号:201110501006 指导老师:李仁伟

建筑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也使建筑具有了意义。“地域”是指一个有同质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特征的区域。同质的地理环境包括相似的气候、雨量、地形、土质及野生动植物等;同质的社会文化包括同样或相似的社会体系、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地域不同于自然区域,也有别于行政区域。而地域性建筑则是指与地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建筑。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同样遵循着美的规律,反映着美的思想,展现着美的形态,体现着美的价值。建筑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建筑的意义是人类为自己在自然中的生存而寻找和建构一个立足点 世界如此之大,建筑的美各有千秋。建筑的美往往随着不同地点而呈现不同的风格,在极小的聚居地里面,建筑美反而有往往出现同种风格的情况。这是因为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首先和自然环境有关。寻求宜人的内部气候环境是建造房屋的原始意义与动机之一,所以说气候是影响地域建筑最基本的自然因素。比如说常降雨的地方,房顶设计普遍较为尖突,而不常降雨的地方,常常是平顶房等等。其次决定建筑风格的还有当地的地形有关。地形比较陡峭的环境,往往建筑风格偏向简化、依地而建。建筑作为物质的存在,离不开物质构成。在建筑的发展史中,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为地域建筑提供了条件和限制,他们是造就地域建筑风格的重要物质因素。另外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为地域建筑提供了条件和限制,他们是造就地域建筑风格的重要物质因素。 融合于自然界中的地域性建筑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享受到建筑带来的愉悦,反映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美学思想,展现了自然美的形态。不但体现了建筑的美学价值,而且也体现了时间与空间结合的建筑的自然属性,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受明显的归属感,体现了建筑的意义。 建筑的地域性其次还和风俗文化有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化的表现,具有精神的体验,是人类文化的结果。不同的文化赋于建筑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建筑形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包涵了当地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形态、宗教信仰和传统民俗。 社会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综合性的基础因素,它反映出地域社会的整体结构和特征,是影响地域建筑形态的一种基本力量,尤其是聚落的整体形态,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另外,不论是原始的巢居、穴居的居住模式,还是现代健康的居住模式,无不是由当时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在建筑的发展史中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宗教只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的一种信仰体系,这种系统影响、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最后,传统民俗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观念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基本文化因素。

中国地理差异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2.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课型综合课 教具准备:地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期大家有的会留在家度过,有些同学可能跟家里人出去旅游,那么能分享一下在家或者到了外地的假期感受吗?现在请几位介绍一下那些地方情况好吗? 学生: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展示中国地图,指出同学介绍的地方,引导同学们分享当地的植物、河流、建筑、饮食等状况。[讲授新课]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 课堂活动: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板书:1、自然方面: 自南向北(气温):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降水):距海越远,降水越来越少自西向东(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过渡:这样的变化规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我国各地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情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板书:2、人类活动方面:衣、食、住、行的差异 阅读:阅读第三页文字与“阅读材料”,归纳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学生归纳: 农业:西放牧东耕,南稻北麦人口、城市、交通:东密西疏经济:东部高、西部低饮食习俗: 活动:同桌间演示图5.2,并思考作息差异的原因:学生:发表意见 师生总结:温差造成作息的不同 展示:展示节日、农业生产、饮食等图片,进一步体现地理差异的显著。 总结并过渡: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使得我国地理差异很显著;有些地然地理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尤其是山脉;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板书: 3、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课堂活动: 活动一:请同学们观察书本第四页图5.3、5.4,并完成第五页活动题1 。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和以北地区的地理差异。多媒体展示:南方、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 活动二:让同学们做活动2,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分方面的重要意义。活动三:让同学们做活动3,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师生

建筑设计中地域性原则

浅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原则 【摘要】结合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本文从建筑综合形态的地域性原则、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建筑剖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建筑立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借鉴参考。 地域化并非仅是和传统的连接和延续,更重要的它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如何走立足于地域性的道路,建筑设计不能仅是在不同区位上的复制,而应当是如何适应场所的思考,这样才是建筑设计中地域化表达的追求。 1建筑综合形态的地域性原则 建筑由于其体量巨大,在介入原有城市环境时要特别注意形体与场地环境的调和,一个符合场所特点的解决方案,可以将特殊的场所性上升为明显的地域性。继承式协调包括形体塑造、立面组织、颜色质地和轮廓线等方面的相似或相近处理,使建筑与周围建筑在风格上统一、在符号上共用、在构图上相容、在形体上互补从而达到协调。继承可以是整体上的继承,也可以是局部构图或细部元素的继承当建筑面临城市线性街道空间时,多在建筑底部较自由地运用一些传统的造型元素,形成连续的立面形象,提高场所的印象性,而主体部分以简洁的现代形式为主,并适当地作些后退或体量分解的处理,以减弱体量所带来的压迫感,突出底部的人性尺度及与街道的协调关系。 2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 2.1场地的相关因素对建筑平面设计的影响。基地现状对平面构思与外形创造的制约: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有限的用地竖向拓展空

间,腾出更多的用地以创造外部空间和绿化环境。建筑的平面形状多受基地大小、形状、位置的影响。小块的方整地多适宜建造塔楼,窄条狭长场地适合建板式高层,地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锐角交叉路口时,建筑平面要针对地形、地理位置的特点加以苦心经营,除满足功能要求外,对其形象的推敲要能在各方面争取良好的视觉效果。此外,基地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周边建筑与交通现状及景观等环境因素均会对建筑的平面和形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往往采用依山就势、临水而筑的构思创意,力求平面形式、空间组合与形体塑造能充分反映基地环境特征。 2.2标准层平面形式设计的选择与地域环境的隐形联系。平面形式是建筑形体的根本,尤其是标准层平面的设计对整栋建筑形体的影响最大。平面设计除考虑基本功能外,还要对结构的可行性、经济性、施工的方便性等方面有所考虑。建筑标准层平面形态的构成主要分两种:简单几何形体构成,如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棱形、椭圆形等;由简单几何形变化组合构成,常用的有切割法(以直、曲线为“刀”来切割上述简单几何形,构成多种形态)、剪切法(几何形在“剪切”作用下错位)、平移法(几何形的一边或数边向外平移)、叠加法(相同或不同几何形错位相叠)。随时间的推移,建筑的造型虽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但平面的基本形式却逐渐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一些稳定的风格,比如“井”型、倒“丰”型、蛙形平面经久不衰,因为采用这些类型的平面形式每户的大小房间均可以获得自然采光和对流通风。

中国各地建筑差异

北方建筑风格 现在就以质朴敦厚的北方建筑风貌作分析、研究。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大地气候相对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相对平整,乡土材料相对单一,民间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民风也比南方纯朴、憨厚、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乡土建筑材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使得北方各地民居普遍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平原型的构成和离散型的组合带来村镇聚落和宅院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北方地大广袤,山河壮美,人口相对稀疏,故聚落选址常在平坦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地段的宽松和合地形的平整为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了有力条件,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分外统一,加上气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这使得北方单体建筑平房和合院住宅的总体布局多呈定型的格式,端正的方位,划一的标高,均匀的分布,整齐的排列。宅院的内部构成多为离散型,这是为取得充足的日照,宅第的宽松也为拉开距离准备了条件。气候越寒冷用地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北方地区也并非都是平原型的聚落,广阔的黄土地带,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变化万千。分布在这里的窑洞群落,或是顺着梁峁沟壑的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的土塬之下,他们依山沿沟,层层叠叠,自由参差的高低起伏。由于窑洞自身不显建筑的体量,他们都是最大限度地融入黄土大地,统一在黄土质感和黄土色彩之中。这里的高低起伏带来的不是南方特色的轻叠灵巧,仍然是北方风韵的古朴粗犷。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清凉。冬寒是居住条件中的主要矛盾,建筑设计着重於采暖、防寒;因此,建筑基地应选在能充分吸收阳光的地方,所以在东北地区房屋具紧凑密闭的程度较高、窗门相对较窄小的特点。 华北地区的冬季不及东北严寒,但仍有来自北方的寒潮大风,气温较低,特别春季多风沙,所以华北地区的建筑设计较着重保湿和避风沙,住房布局通常座北向南,以避风向阳。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种避寒风的好形式,紧凑的四合院中,尽管院外北风怒吼,院内却有风平浪静之感。 在北方地区年降雨量平均在800毫米以下,由於降水较少,屋顶的设计和墙脚使用的材料都有所选择,屋顶设计起着防水、保湿、隔热和抵抗雨水侵袭及承受积雪的负荷的作用,以平顶屋居多 南方建筑风格 一提起南方建筑,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面。江南的一些旧式的保留着原始气味的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一顺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 南北房的住房差异: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用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建筑材料除了木、砖、石以外,还增加了竹与芦苇。房屋下常用架空的干栏式构造,以流通空气、减少潮湿。墙薄而窗多的南方建筑形成了轻盈疏透的风格。在寒冷干燥的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以便使冬季的阳光射入室内。同时,黄河中游一带既厚且松的黄土层和茂密的森林也是黄土和木材逐渐成为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火炕与厚重的外墙和屋顶的北方建筑形成了厚重而庄严的风格,与南方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国北方的庭院平面通常纵深方向大于或等于横切方向,且庭院面积相对较大;南方地区庭院平面通常横切方向大于或等于纵深方向,且面积相对较小。究其原因,当与气候的影响密切相关。我国北方冬季天气较为寒冷,日照角相对较小。通过纵向延展外部空间,可以给周边房屋增加更多的日照,也有利于调节院落周边的小气候。

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符号表达

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符号表达 地域文化的特色化和多元化正在逐渐衰弱,这个问题如今已经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但是现在也出现了一些相对较好的现象,越来越多体现地域文化的空间设计也逐渐兴起。本方案通过研究陈炉特色建筑材料、构造的表现魅力,在餐饮空间中大量运用,使更多的人认知并了解陈炉古镇的历史、文化与装饰艺术,有利于本土旅游的开发,同时也传达了当地人的环保观念与智慧。 陈炉镇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因陶瓷而留名,被誉为“东方古陶瓷生产活化石”,如今的陈炉古镇人依然住窑洞,靠手工制陶作坊养家糊口,堆着罐罐墙、走着瓷片路……是一个建筑特色十分鲜明的古镇,其特色的形成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曾经有机会到陈炉古镇进行走访调研,镇上多样的罐罐排列组合,特色烟囱的呈现,个性的酒瓶模具隔墙,各处无不洋溢着陈炉镇的特色建筑魅力,无处不在的陶与瓷也让人们印象深刻。 一、设计方案概述 (一)选题依据。近年来,主题餐厅悄然出现,与一般餐厅相比,主题餐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用餐环境,无论是以动漫、帆船、女仆、车还是以年代为主题的餐厅都充分展现了其人性化的一面,越来

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它往往是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对餐厅进行装饰设计,甚至食品与服务也与主题相配合,为顾客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气氛。 地域文化在餐厅中的运用是塑造空间美和艺术美的重要手段。在餐厅设计风格趋于多元化的今天,餐厅的设计不应该只是满足于功能的需求,更应该充分地考虑到人的主观感受,重视文化在主题餐厅中的运用,讲究文化的体现,突出场所精神,整个设计需要达到与餐厅主题空间性质及氛围相协调的目的。 二、方案的展开设计 (一)资料搜集。1.地域文化的概念: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会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2.主题餐厅的概念:通过一个或多个主题为吸引标志的饮食场所,希望人们身临其中的时候,了解一种陌生的文化。3.国内外主题餐厅设计研究的动态及发展趋势。 (二)方案设计定位与分析。1.方案设计定位。“陈炉印象”餐厅的主题设计是整个餐厅空间的灵魂,其地域文化是设计定位和设计内容表现的第一要素,是一个文化的诉求。空间艺术的主题性不仅创造了精神财富,还能引导和转变人们的审美观念,让人们尽情地领略

中国南北各地建筑差异

1 中国南北建筑概述 1.1 北方建筑 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两大区域,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又有所不同。 1.1.1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其建筑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中庭和边角一般会留出尺寸不大、供通风采光用的天井。建筑布局一般呈离散型,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建筑材料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多数装修比较简单。 四合院是华北平原民宅中最常见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其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但用法极为灵活。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数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隔墙。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其他家庭成员的住房。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论地域主义建筑的场所性

论地域主义建筑的场所性 摘要: 围绕“场所”这一关键词,针对阿尔瓦?阿尔托和阿尔瓦罗?西扎作品的思想与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相同点和差异性,最后对当代现代建筑缺乏“场所精神”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改进的希望。 关键词: 现象学,场所,场所精神,文脉 1 现象学中的场所 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走向日常的建筑学》中对“场所”进行了定义。“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它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因此“场所”是质量上的“整体”环境,人们不应该将整体场所简化为所谓的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等各种抽象的分析范畴。 2 阅读阿尔瓦?阿尔托 诺伯格?舒尔茨解释说“场所精神”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提出的“定居”(dwelling)一词,它与“存在的立足点”(existentialfoothold)意义相同。建筑应该有相应的场所文脉依托才能有存在的意义,而对于阿尔托而言,其建筑存在的立足点就是芬兰所特有的北欧地质与气候条件和遗留下来的建筑与历史文脉。 通过将芬兰传统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结合起来,阿尔托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浪漫主义风格,这不仅仅是对工业化味道十足的国际式建筑温和而坚定的修正,也是对现代建筑语言的补充和重塑,也构成了阿尔托标志性的建筑语言。 2.1珊纳特塞罗市政厅 1)如画式的构图。因顺应山势的要求,建筑体量被“化整为零”,形成一个个内向的院落,散落在高低不同的山地上,形成了如画般自由的构图。当沿着森林小径通过逐渐抬高的土地,走上台阶进入内院,人的空间体验是随着自然而变化的。从外部森林到入口台阶再到内部院落,所有的差异通过自由形态的台阶曲线得到了统一和弱化(见图1),不同空间之间的连续得到了加强,建筑向外部发展同时成为可能,建筑、基地和自然得到了完美融合。 2)院落化的布局。市政厅位于城市地理与社会意义上的中心,包括一个“U”形的会议室和一个独立的公共图书馆,并组成了一个内向的院落。向心性的院落布局隐喻了卡累利农舍聚落的空间,而与院落主入口对景的会议室,则是一个有着倾斜屋顶的立方体量,占据着基地的中心,同时也呼应着农舍坡度不同的斜顶。 3)传统材料的现代表现。建筑采用当地的传统材料———手工制的砖和木材,但是用一种现代的手法将其组织在一起,竖向的木制百叶,与周围的树木相呼应,加强了场地竖向的韵律,同时也使建筑横向的形体被削弱了,隐于整个环境之中。 2.2伏克塞涅斯卡教堂 伏克塞涅斯卡教堂(Three Crosses Church,1956年~1959年)是阿尔托最具代表性的有机建筑作品之一,被誉为与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相媲美的杰作。建筑对场地进行了完美的回应,从建成环境看,场地由散布的数目和缓坡所共同构成的宁静特质(见图2), 在阿尔托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地域性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地域性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建环C061 朱利强 063551 气候是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气候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成因。特定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建筑形态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气候不仅造化了自然界本身的特殊性,如地表肌理、植被等,还是地域文化特征及人类行为习惯特征的重要成因。因此,在决定建筑的各种因素中,气候是最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气候造就了建筑。现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建筑同环境之间的代谢归根结底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认为:建筑对自然气候的利用包括两个方面,即“用”和“防”,并应坚持两者相结合的原则:①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资源;②利用适当的建筑手段来削弱不利的外界气候对室内热舒适环境的破坏。 建筑是顺从自然而生存的,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而存在,而建筑和自然之间一直就应该顺从自然而生存,还是应该打破这个限制,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而存在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一方面,我们希望建筑能够符合自然的条件,合理的发展,用简单的技术与理论去建造我们的房屋,这样产生的建筑不会或尽可能少地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把自己的建筑空间塑造的更加迷人和舒适,当原始的自然条件不能满足人们舒适度的时候,人们就会探索人工的环境,而人工的环境终究会对环境有着消极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界开始关注地域特征和气候条件,研究自然环境的可能和限制,寻求现代技术和地域气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结合,探索一种在地域自然生态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论和设计思想。把建筑当成环境中的一部分,让建筑也在自然界中生长,也参与生态系统的运作。这样建筑就不再是为了破坏自然而存在,而是对自然起到良好的作用。我们用人类发明的技术去创造出优秀的建筑和供人类享受的空间,同时要让这些建筑对环境起到有意义的作用。建筑为了环境而建造,建筑为了环境而发展,建筑与环境共生,这就是建筑在环境问题中的策略作用。 而地域性建筑正是作为承载这个策略作用的一个优秀的载体而出现,由于建筑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必然产生一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建筑在自然方面的地域性表现。 下面举两个实例。 1. 纳尔逊美术中心 普雷多克先生在他的另一个作品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纳尔逊美术中心”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他对沙漠气候与环境的把握。他将沙漠中的绿洲景观转化成为设计概念的主轴。由一组封闭的围墙将建筑物公共领域与内部最隐蔽的庭院与拱廊界定出来。透过刻意的安排,巨大墙面上的这些小型开孔组合出一系列可以远眺校园其它建筑物的分割画面,营造出若隐若现的远景效果。在他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随太阳光线强弱与角度而产生变化的体量感与色调,用以诠释西班牙传统对于太阳与阴影的概念。体现出沙漠中人们对阴影空间所产生的特别偏好。低矮的建筑形态因一些高塔与采光天井而有所变化,就好像在沙漠里的山脉与丘陵一般。(图1)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性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地域气候: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景观的空间的虚实构成,种种成景特点,均是 使其所构成的建筑景观完全适合当地的气候变化,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景观文 化因子。 北方建筑景观的封闭、内向性; 江南建筑景观的通透、外向性以及岭南建筑景观的玲珑、群体性。 青藏高原的高寒干旱,使其建筑景观因成片的石墙而形成稳固坚实的空间体量; 黔贵地区潮湿炎热,建筑景观则多玲珑通透。 陕北高原为了抵抗干燥的风沙环境,将建筑景观多于山崖结合,有效的抵御了风沙的侵蚀以及干燥环境对生活的影响,却也将陕北人豪迈、质朴的文化内 涵贯彻于聚落景观的营造之中。 丰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建筑材料从细部塑造与彰显了建筑景观的风格,或质 朴凝重、或轻盈通透。 与自然共存的长期生活中,各地域在建筑景观创作中已经形成了较统一的建筑 材料 中原皇室山水园林中的的木构建筑景观多取材精良木质,甚至远途运输,精雕 细琢以成景,尽显大气稳重之美; 西南建筑景观的木构景观建筑则往往在哪里兴建则就地取木,无过多修饰,展 示质朴之美。 滇西北地区因材而筑所构成的民居土生土长,沉积岩地貌使得当地人民对石材 有天生的亲近感,石砌建筑在人们世代繁衍继承下,逐步成为一种石文化因子,石的坚硬品质在他们的思维中形成了一种坚不可摧的意念,并渗透于屋景之构 筑之中。 高山谷地地区则发展了更多元的建筑材料,使诸如粘土、毡布等特产材料的粗朴、原始感在建筑建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成为质朴文化的本质体现。 黄土连天的崖土窑洞高坡上传诵的是秦、晋两地文化的朴实与至诚。复合材料 的运用更体现独特的地域特色,沙漠崖土成为石窟的主要应用材料,二镶嵌其 中的石窟寺则为木质,既是异域文化的代表又渗透着中原建筑文化的体系,体 现的是文化的交融与共通。 建造技术:民居的建造技术更是因地制宜,连绵不断的屋檐叠合,通过或迎合 地势、或结合自然能源而产生技术手段,成为形式与功能结合紧密的特色聚落 景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