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服务礼仪第一章

服务礼仪第一章

服务与礼仪

“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你看到过以下不文明现象么?

?乱扔乱涂,粗话脏话脱口而出;遇见师长擦身而过,视如陌路;“课桌文化”趣味低级,令人作呕;课堂上瞌睡、伸懒腰,看课外书,窃窃私语;众目睽睽之下,男女生相拥热吻,全然不顾别人的“视觉污染”;上完厕所不冲洗,起身就走;下了课不关灯、电扇,一哄而散;穿背心、拖鞋,衣冠不整进课堂等等。

第一章服务礼仪概述

1.1 礼仪

一、中华礼仪的起源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举行的宗教祭祀活动。

?礼(禮)字的造字结构可以看出,礼的本意是敬奉神明的。禮字左边是“示”字旁,为祭祀的容器;右边加上一个“豊”字,表示粮食。从“礼”(禮)字的造字结构可以看出,礼的本意是敬奉神明的。在原始社会,人类尚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对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把自然力量神秘化、人格化,按照人的形象想象出各种神灵作为崇拜的偶像。他们希望行了礼,来年就可逃避天灾人祸,就会五谷丰登,有一个好的年成。

例如:在刀耕火种时代,人类已知道应有的礼貌。那时,人类的祖先以打猎为主,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着危险,因此,当不同部落里的人相遇时,如果双方都怀着善意,便伸出一只手来,手心向前,向对方表示自己手中没有石头或其它武器,走近之后,两人互相摸摸右手,以示友好。这一源于安全交往需要的动作沿袭下来,便成为人们表示友好的握手礼。

二、中华礼仪的形成

?1、奴隶社会的礼仪

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奴隶主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并专门制定出了一套礼的行式和制度。

在我国的周朝是礼仪逐步趋向完善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的《周礼》、《仪礼》、《礼记》(简称“三礼”)被后世称道为“礼学三著作”。这样礼仪的内涵也由单纯的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式,跨入了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

?2、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的礼仪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过渡期。伴随着社会制度的急剧变革,我国当时的传统礼仪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思想家,系统地阐述了礼的起源、本质

和功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礼的学说体系,并进一步整理了一批珍贵的礼仪典籍和文献资料。

?例如: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礼仪思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荀子提出以“礼法论”,他认为对士大夫“以礼乐节之”,而对庶民百姓则“以法数制之”。

?3、封建社会的礼仪

?宋代将封建礼仪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以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理、学为代表的天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自然界天地万物无不体现天理,而人性的本质就是天理的体现。“家礼”的兴盛是宋代礼仪的又一特点。“三从四德”成为这一时期的道德礼仪标准。?明、清二朝延续了宋代以来的封建礼仪,并有所发展,家庭礼制进一步严明,将人的行为限制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范畴。

?

提问:“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提问:“三从四德”?

“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是指“妇德”(即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妇言”(即说话要小心谨慎);“妇容”(即容貌打扮整齐美观);“妇功”(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

?鸦片战争使我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之后伴随着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渗透,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也受到了冲击,一些当时西方流行的礼节在我国被接受和运用。如我们今天普遍使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