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公民社会条件下的舆论监督问题

我国公民社会条件下的舆论监督问题

我国公民社会条件下的舆论监督问题
我国公民社会条件下的舆论监督问题

XINWEN AIHAOZHE2010·1(下半月)

公民社会是指由自由的公民和社会组织机构自愿组成的社会。以人为本的真正实施,是公民社会形成的政治表现。我们认为公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和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从组成要素上看,包括各种非政府和非企业的公民组织,主要有行业协会、公民维权组织、民间公益组织、公民自发组织等。它既不属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又不属于市场系统(第二部门),所以人们把公民社会看做是既不属于第一部门也不属于第二部门的第三部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利用公民社会这个平台有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的公正、公平、正义,使社会公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因此,本文分析了处于公民社会形成时期的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坚持的原则等问题。

我国公民社会条件下新闻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

我国公民社会形成下的新闻舆论监督的历史变迁经历了兴起、发展和持续推动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舆论监督乘着民主法制建设和新闻改革的东风蓬勃兴起,这一时期,“舆论监督”这一概念在我国首次提出,并在新闻理论界和实践界引起注意,得到了初步发展;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舆论监督步入大发展时期,其典型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将媒体的社会守望功能提升到首位,而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舆论监督在制度法规方面的逐步规范,共同促进了新闻监督

实践上的突飞猛进,特别是20世纪90年

代全国新闻媒体掀起了一股舆论监督热

潮,诞生了一批新闻舆论监督的品牌栏

目。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品牌栏

目的推出,成为我国舆论进度发展中值得

书写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焦点访谈》节目

以准确的实事、客观的报道和直击社会阴

暗面的胆识,赢得了上自政府领导,下至

平民百姓的交口称赞。《焦点访谈》成功的

巨大示范效应,带动了全国媒体舆论监督

的热情,各地各级新闻媒体纷纷仿效,争

相开办栏目,如河南电视台的《中原焦

点》、《人民日报》开办的《人民论坛》等,反

映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第三个时

期从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舆论监督持

续深化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

逐步形成和发展,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

了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

断标准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大

众新闻传播媒体不断加大了对各种形式

和内容的监督、调查及批评性报道的力

度。(2)新闻舆论监督主体的多元化成为

新时期舆论监督的重要特征。(3)党和政

府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关注和重视新闻

舆论的对象和内容,为新闻舆论监督的良

性运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和理

想平台。(4)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

建设的逐步加强和完善,由新闻舆论监督

引发的新闻“诉讼”也在不断增多。这一方

面体现了我国处于转型社会过程中公民

意识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显著提高,另一方

面也暴露出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个别从业

人员浅薄的法律意识甚至无知。

我国公民社会条件下新闻舆论监督

的作用

新闻舆论监督在公民社会形成条件

下有三种作用:一是以督导和督促为主的

舆论督察作用。舆论督察是新闻传媒代表

公众对社会各个方面所进行的以督导、督

促为主的监督,其主要特点体现为广泛

性、日常性和不间断性。这种监督,涉及相

当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既可以是在重大

突发事件(如特大矿难事件、重大群众性

卫生安全事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等)发

生以后实施,也可以是在平时就不间断地

进行(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如液化气

涨价、消费中的陷阱、天价医药费以及公

共服务机构的态度和质量问题等进行监

督);既可以是对重大事项(涉及公共利益

的重要事项如拆迁安置等问题,改革开放

中预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如医疗改革、

教育改革、住房改革、人事改革等)决策过

程的督察,也可以是对重大事项贯彻实施

情况的督察;督察的对象,既可以是负面

的,也可以是正面的和中性的。新闻媒体

所进行的舆论督察,并不一定是带有批评

性质的报道。不少媒体上的言论,缘事而

起,有感而发,秉笔而书,显示了一种群体

性监督力量的存在和它所发挥的切实有

力的干预。

二是以揭露和批判为主的舆论鞭挞

作用是新闻传媒利用舆论的力量,对社会

生活中明显有着负面性质且程度较为严

重的人、事和现象所作的批判谴责。新闻

传播要通过合乎事实的真实报道以及对

事实所作的分析、解释,在广大公众中揭

露其丑行劣迹,使之在道义上受谴责、在

我国公民社会条件下的舆论监督问题

□孙玮

摘要:对公民概念的界定有许多,20世纪70年代以后,公民社会的研究成为西方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中的重点。本文研究中,我们把公民社会定义为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

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民间组织。本文主要讨论我国的公民社会在形成过程中新

闻舆论监督现状如何、新闻舆论监督存在哪些问题、在我国公民社会形成中新闻舆论监督应该遵循什么

原则、如何有效开展舆论监督等问题。

关键词:公民社会舆论监督公共领域

新闻与法治

139

XINWEN AIHAOZHE2010·1(下半月)新闻与法治

社会上被孤立。

三是以预警和警示世主的舆论警示作用,舆论警示是由新闻传播根据社会舆论和历史经验所进行的提醒式的监督。预警式的舆论监督,是新闻传播和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的瞭望哨,在深刻了解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在某些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凸显之前做出的警示式的舆论监督,是在媒体及其从业者对已出现的重大负面人物事件的深刻反思中实现的。在一次次的严重矿难发生以后,新闻媒体有必要引导人们从思想理念、安全措施、技术条件等各个方面进行检讨。上述三种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三者往往紧密联系,互相包容、补充,且通过形成合力的方式而发挥积极的作用。

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民社会的逐步形成标志着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构筑和谐新闻舆论监督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1)对舆论监督内涵外延的理解失误。(2)舆论监督游离于法律之外,造成侵权事件屡有发生。一些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的过程中,由于方法失当和把握事实失准等原因,引发一些纠纷。(3)媒介出现基层监管、异地监督的奇异现象,总体监督不力。(4)自我监督不严,舆论监督自身在转型过程中的浮躁和对社会转型的片面理解造成了自我监督不力。如2007年7月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栏目播出的“纸馅包子事件”,就表明了个别从业人员低劣的职业素质以及媒体本身责任意识的淡漠和缺失。(5)舆论监督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严重。个别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存在越位、错位的现象,从而造成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的混乱。所谓越位和错位,就是在需要舆论监督的关键时刻找不到新闻媒体的身影。另外,由于一些党政部门、行政机关、司法机构、社会组织的单位和个人无视媒体在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方面的职能和权力,对正常和正当的舆论监督任意干扰,或是拒绝采访,或是拒绝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或是干脆下“禁令”,禁止采访报道等,致使在需要舆论监督的时候,常常出现媒体“失语”和“缺位”的现象,使群众听不到媒体的声音,看不到媒体的作为。(6)暴力抗拒和打击报复现象严重。遭受暴力抗拒和打击报复,是媒体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的又一个严重问题。多年来,记者在采访中被殴打、拘禁;摄影和摄影器材、设备被砸、

被毁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被批评的单位

和个人,还有社会上的恶势力,采取暴力

和极端手段恐吓和报复记者,使记者的生

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和侵害。(7)新闻

舆论监督自身疲软。个别新闻舆论监督本

身缺乏接受其他形式监督的勇气和力量。

作为新闻舆论监督主体的个别媒体在监

督过程中对于群众、知情者和见证者的意

见和建议听而不闻,为了片面追求“独家

新闻”效应而凭个人的主观判断对监督对

象做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臆断,这就

是近年来造成“新闻官司”不断的主要原

因。(8)媒体把关人把关意识薄弱,“说情

风”导致舆论监督稿件夭折率高,一些被

批评的单位和个人在了解到媒体实施舆

论监督的行为以后,往往会通过各种关

系,采取各种手段,或是递条子,或是登门

造访、请客送礼等,来“摆平”和“铲除”正

在运作中的批评和监督稿件。(9)部分舆

论监督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有些媒体的

报道动辄“大透视”、“大特写”,内容充满

着暴力、灾难、罪恶、性关系、明星艳事等,

其目的是刺激人们的阅读欲,吸引读者的

眼球,从而达到商业目的。舆论监督是媒介

的一种重要职能,其实施的好坏优劣直接关

系到媒介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如何有效开展新闻舆论监督

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完善决不意味着

新闻舆论监督可以随心所欲,新闻舆论

监督必须以党的基本路线、各项方针和

政策为原则,并在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中

端正态度、规范行为,应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公民社会形成背景下的新闻舆论

监督必须与我国国情相符合,既不能生

搬硬套西方的新闻舆论监督模式,也不

能忽视新闻舆论监督所发挥的独特社会

作用。第二,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

原则,要将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有机结

合起来。自觉考虑舆论监督的社会影响,

揭露问题要富有建设性,不从个人和小

团体利益出发,而从改进工作、解决问

题、扶正祛邪、维护稳定、服从大局出发,

引导积极、正确的舆论监督方向。不为追

求轰动效应而猎奇、炒作或渲染甚至无

中生有。第三,必须把好新闻舆论宣传的

度。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批评性

报道。因此,新闻舆论监督要掌权平衡,

把握好监督的尺度和力度。这就要求在

批评对象上的选择必须慎重,把握好舆

论监督的内容,不能以偏赅全。如对一些

群体性事件的报道,舆论监督报道如果

选错报道的时机和角度,就容易出现负

面影响,给人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错觉。解

决总体批评报道失衡的问题,关键要确

定好选题、报道领域和报道角度。第四,

舆论监督必须在法律、政策规定和社会

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公民社会的形

成虽然为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了相对宽松

的环境,但是必须防止将舆论监督变成

少数人的暴政,尤其是媒体,不能滥用手

中的话语权。因此新闻舆论监督主体一

定要尊重自己手中的话语权,真正做到

依法办事,使得新时期我国构建和谐社

会背景下的舆论监督发挥应有的作用。

因此,舆论监督本身要自觉接受社

会公众的监督,这就要求舆论监督本身

应该具有较强的腐败免疫力,对来自方

方面面的、非法的利益诱惑不但要排斥,

而且还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借助于公

民意识的觉醒即对法制、公正等要求的

优势将那些利益诱惑置于阳光之下。另

外,舆论监督对于社会公众监督要有一

个正确的态度,应该时刻保持自身倾向

性不被监督对象表面所迷惑,始终坚持

自身所承担的对社会、国家和社会公众

的责任和义务。

如何有效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就是要

实行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和规范

管理,就是要从操作程序和运作规程上建

立起有效的制度保障,形成规范化的管

理。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要建

立舆论监督的保障机制;严格执行《政府

信息公开条例》;确立舆论监督选题、稿件

“采用”和“不用”标准件机制;加强媒介从

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注重舆论的效果;

清理不利于新闻舆论正常开展的文件、规

定。

参考文献:

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

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徐光春:《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的几点参考》,

《光明日报》,2000年1月4日。

3.朱晓明:《中国民间组织生存发展的法律

环境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4(3)。

4.洛厄里、德弗勒[美]:《人类传播效果研究

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刘勇:《媒体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6.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农村版)

编校:张红玲

140

第20章__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二十章教学安排的说明 授课题目: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课时安排:本章共8课时,理论课6课时,讨论课2课时。4个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理解与掌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形式和战略;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总量平衡的条件和失衡的可能性;以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利用外资等基本理论和知识。 教学重点: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教学难点: 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条件,失衡原因及经济结构的调整。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政治经济学》教案之二十三 (第12周第1次课2学时总46/64) 一、授课题目 第二十章第一节全球化条件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和基本方略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次课主要介绍全球化条件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理论依据,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方略。

通过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全球化条件下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方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必要性及理论依据、基本形式和基本方略。 难点在于理论依据。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讨论、多媒体: 六、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一)复习旧课 (二)讲解新课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和基本方略 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以国际市场为纽带,与资本主义国家既联系又竞争,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①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大生产,必然要求国际交往。 ②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可以节省社会劳动,获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壮大自己。 (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社会公德缺失案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

社会公德缺失案例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 社会公德是什么为什么会社会公德缺失生活上又有哪些例子呢社会公德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间的道德,就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社会 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 讲文明、讲礼貌、诚实守信、救死扶伤等。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国庆长假过后,天安门广场留下了十几万口香糖的痕迹,平均每块方砖粘有十几块口香糖,对此,环卫部们先后设计了三套清洗方案,皆因怕损坏方砖而放弃, 最后仍然采用人工铲除的方法,上百环卫工人用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将口香糖痕迹清除。吃口香糖本来是为了口腔文明,但是,天安门 ?1?7?1?7场却因此没有了"文明"。老弱病残席社会公德缺失案例、我国社会公德缺失原因分析三、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去年在全国引起轰动的"成都孙伟铭酒驾案"后,发生在公滨路上的一起交通肇事惨案,至今让哈尔滨人心有余悸,一辆53路公交车因司机酒后超速驾驶,在雨中失控撞向一辆出租车和一辆面包车,当场三死三重伤。出租车上一名9岁的小女孩,瞬间失去了至爱双亲2009年6月11日晚,出租车驾驶员张喜林驾驶出租车由香坊区出发,拉着自己的妻子、女儿、侄子和大嫂的弟弟,准备到医院看望住院的大嫂。当行驶至公滨路时,被身后一辆超速行驶的公交车追尾。救援人员赶到时,这辆出租车已经严重变形, 张喜林夫妇与其大嫂的亲弟当场死亡,张喜林的女儿、侄子和面包车上的另一位幸存者身受重伤。公

交司机?1?7?1?7酒下肚"夺"去9岁女孩双亲日前,这名公交车驾驶员范家军被香坊区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南岗区法院刑事法庭副庭长闫晓霜说,这不仅是法律安全意识不强,更是社会公德的缺失, 带来的也必然是对个人和社会的双重危害。去年在全国引起轰动的"成都孙伟铭酒驾案",肇事司机因酒驾致四死一伤,最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决无期徒刑, 这种对酒驾的严惩案例,无疑是一个警示。《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传媒守望就是人民幸福和社会稳定的责任,这是传媒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是传媒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然而,传媒现实中发生了许多令我们寒心的案例:山西繁峙金矿爆炸事件中11名记者拿到7万多元的现金之后,对矿难视而不见了;沈阳的"慕马案"报道中,有记者拿到钞票和礼品后用"内参"这种特殊新闻形式为贪官评功摆好,开脱罪责。今天的媒体从业人员仅仅从自身作为"自然人"的角度出发,忘记了作为"社会人"的社会责任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片面追求具有轰动性、爆炸性的新闻,制造、捏造和炒作的例子层出不穷。经济利益驱动下,传媒严重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与社会公德相背离,缺失社会公德。利欲熏心,运营商是"手机色情"幕后推手近段时间以来,手机色情网站被曝光查处案件越来越多,在目前曝光的网络色情事件中,手机淫秽色情网站占了绝大部分,手机色情大有"泛滥成灾,狼来之势"。据上海市公安机关不久前查处的一起案例揭示,在被调查的上海"搜蛙情涩网"、"蛙涩网址之家"等网站中, 他们将网站流量销售给赢点、挖宝、新时代等网络广告联盟商,并以网站广告费收入的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解读

目录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2) 摘要 (2) 关键字 (2) 一、概述 (3) 二、从“我爸是李刚”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3)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广泛性 (4) (二)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 (5) (三)网络监督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5) 三、从“柯震东吸毒”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6) (一)网络监督的制约作用 (6) (二)网络监督的激励作用 (7) 四、从网络各大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弊端 (8) (一)网络信息片面化 (8) (二)网民评论情绪化 (9) (二)网络暴力化 (10) 五、进一步完善网络舆论监督 (10) (一)完善法律制度,推动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 (10) (二)加强传统媒体对网络监督的监督 (11) (三)提倡自律,提高网民素养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浅析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泼墨门”到“我爸是李刚”、从“冰桶挑战”到“柯震东吸毒”,作为舆论监督的新的途径,网络舆论监督在有效推进民主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监督主体积极主动,监督方式多元化,监督领域广泛化等特点。但网络舆论监督在为我国舆论监督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其存在的网络炒作、网络暴力等问题也阻碍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进程。我们应当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网络舆论监督这把双刃剑,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健全的网络监督体系。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特点作用弊端

一、概述 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所谓监督,《辞海》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网络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 网络舆论监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刘召成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的舆论表达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姜岭君认为: “所谓网络舆论监督, 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它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 通过网络技术如电子数据库、电子课件等和各种网络形式如网页、电子邮箱、电子留言板、虚拟社区等,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 二、从“我爸是李刚”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事件回放:2010年10月6日晚一辆黑色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后经证实

有关社会舆论监督的问卷调1

有关社会舆论监督的问卷调查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监督也发展得非常迅速,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对个人和社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网络舆论监督的推动下,本人现对社会舆论监督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研究调查中,需要您的帮助,填写如下问卷,希望您能予以支持,谢谢! 1、您的职业是 A、工人 B、农民 C、干部 D、学生 E、其他 2、以下事件您听过的有 A、孙志刚事件 B、铜须门事件 C、虐猫事件 D、邓玉娇事件 E、天价烟房管局局长 F、杭州“5.7”飙车案 G、躲猫猫事件 3、上题所举事件您大多是从哪得知的 A、听别人谈论的 B、网上看新闻得知 C、从报纸杂志上 D、从电视新闻报道中 E、从广播中 4、您遭遇不公平待遇会选择披露到哪里? A、网络 B、报纸 C、电视新闻 D、广播 E、不披露 5、在社会舆论监督的领域您比较关心哪些 A、贪污腐败 B、行业垄断 C、城乡差距 D、贫富差异 E、社会保障 F、其他 6、您经常在网络上发表您的看法吗? A、经常发表评论 B、偶尔发表评论 C、从不评论 7、您发表评论是基于 A、对弱者的同情 B、仇富仇官心理 C、伦理道德观念 D、法律依据 E、其他 8、您觉得网络舆论的真实可信度是 A非常低B、一般C比较高D、很高 9、您认为网络舆论监督有助于事情的公正判断吗 A、有,且帮助很大 B、有,但帮助不大C不一定,看事件的类型D、没有 E、没有,而且有负面作用 10、您认为以上事件在网络的推动下所起的作用怎样呢? A、加强了社会伦理道德层面的建设 B、加快了立法步伐 C、使政府信息公开更透明化 D、对贪污腐败有积极作用 E、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推进民主化进程 11、对于人肉搜索这种方式,您的看法 A、有助于对社会制度的保证,应当大力提倡 B、是新时代的产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 C、缺乏真实性,侵害他人隐私,应禁止 D、应该在监管下进行 E、无所谓,不发表评论 12、有人在网络上撒布恶意的负面消息并从中获取某种需要,您对这种行为的看法 A、危害社会利益,应受惩罚 B、大部分网民都有是非判断能力,不会盲目跟风 C、那些人只是小部分,小风不会激起大浪 D、不存在这种现象 13、您觉得采取什么手段能更好地管理网络舆论 A、完善有关法律,依法管理 B、设立公安网络警察 C、网络后台实名制 D、其它 14、对于网络上人民的呼声,您觉得政府应该怎么做 A重视,并采取其中合理的意见和建议B、不管不问C、听之任之,被其左右15、对于网络舆论监督,您的看法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收到人民的褒奖和敬仰。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中都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业绩为历史所铭记。中华民族的爱国注意优良传统内涵极为丰富,要在新的形式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成借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含公家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格局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分工格局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内容,就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以及国家和地区经济中越来越多的方面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某一环节。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步入新一轮调整,促进了全球生产力的快速提升,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扩散,使发展中国家在较短时期利用信息产品和网络技术,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注入了新的动力。而跨国企业在全球的市场化运作,加快了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影响国际分工的多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科学技术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如果资本不断积累,而技术不发生改变,就会碰到投资报酬递减,资本的回报越来越低。从结构变迁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新技术,就不会有新的、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品和产业。因此,科学技术对一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纵向和横向发展,这不仅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而且也改变了以世界性工农业经

济对立而表现出的垂直国际分工体系和大工业时代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内部的水平分工体系。科学技术进步为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国际分工的行列中来,它们中间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接近、经济结构相类似的国家间进行水平型国际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垂直分工,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体混合型国际分工体系。在知识经济的初级阶段,唯有通过这种混合型分工体系,才能在较大程度上发挥各种不同技术素质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各国生产力要素配置的合理化、经济化和最优化。 在科技进步促进混合型分工成为国际化分工的主要形式的同时,也推动了国际分工形式的多样化。知识、技术进一步扩大了社会生产的范围,使原来一些非生产领域变成了生产部门或间接生产部门,如企业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实际上已从研究领域独立成为生产部门。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与其他部门形成的分工就带有新的特点。这种分工既不是部门间垂直型分工,也不是部门内水平型分工,因为研究与开发和信息处理,虽然服务于生产的各个环节,但又不能归入任何一个传统概念上的具体的生产环节,其本身已超出了传统的纯粹生产分工的框架,所以是一种具有新的内涵的分工形式。如一些跨国公司将研究与开发和信息部门留在国内,而将整个生产和销售部门转移到国外,就具有新的分工形式的特点。

《浅谈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挑战及其策略》

《浅谈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挑战及 其策略》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其主要的表现是: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获得较大的利益,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环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化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如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影响尤为突出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挑战是严峻的。应对挑战的策略可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宏观调控、制度健全完善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外,还对国家经济主权、金融市场、产业结构、市场占有份额、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经济安全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或者潜在的负面影响和挑战。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利用社会主义特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优势,深化改革,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社会设施、基础经济宏观调控。 具体说来,第一,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 第二,我国要抓住机遇,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新闻舆论监督的特性

㈠新闻舆论监督的特性 ⒈监督形式的公开性。新闻舆论监督使舆论以新闻的形式进行传播,面向社会公众,以公开报道方式,表达公众意愿,反映与公众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因而能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参与。 ⒉监督范围的广泛性。舆论监督将整个社会纳入自己的监督视野,其监督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组织和个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监督客体包括国家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事物和公众利益的组织和个人,以及一切违背公众利益和权力行为和社会行为,都属于监督的范围。 ⒊监督效应的间接性。新闻舆论监督属于“柔性监督”,它是以公开披露方式提供事实依据,其本身不具有强制力。它的监督效应体现为公众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约束监督对象的行为或者在舆论监督的基础上,通过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等“刚性监督”形式,制约监督对象的行为。 ⒋新闻舆论的客观性。新闻媒体不是空发议论的舆论机器,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托于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新闻舆论应该能够超越一般社会个体或组织的立场和视野,以比较客观的、理性的立场报道和审视社会事务。在表达公众意见方面,他们更多地体现了思辨优势,经过对大量进入舆论意见信息的“筛选”与“过滤”,去掉了渣滓提高了纯度。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引导性和前瞻性,更加受到民众的期待和信任。 一、中国新闻舆论的现状 “舆论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文件确认的概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均有这个概念。从党的工作角度,舆论监督被视为一种对党政权力组织的公开的监督形式。 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成1形的一种客观效果。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评两个方面。 在我国,通常所说的“舆论监督”与本来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较大差别,它指的实际上是“传媒监督”,因为大众传播媒介通常被视为“舆论界”。“舆论监督”成了“传媒监督”,在此有必要强调的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在我国社会监督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从舆论监督诞生之日起,政府一直是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之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是高科技和民主相结合的成果。通过网络平台参与社会事务,表达意见的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的常态,因此,在网络舆论监督时代,网络监督以其先天的优势,使更多的人掌握了话语权,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是现代民主发展进程的必然。但我们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引导,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和途径,进而促进我国政治民主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只有短短十余年,但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普及率达到38.3%。网民规模的不断增大和民众公民意识的不断增强,推动着网络监督的发展。而其安全、快捷的特点和优越性,以及十六大以来所形成的反腐高压态势和良好环境,使网络监督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反腐倡廉、网络问政的重要途径。网络监督借助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其他监督形式的有力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说,

网络监督其实就是网络反腐形成体制外一支重要的监督力量。门户网站、个人网页、博客以及BBS 、QQ、MSN等各种网络传播形式或平台为民众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灵活的监督方式,使网络舆论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延伸了传播范围,使民众对事件的关注与评论更加广泛。监督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舆论监督更为形象,直观和立体化,增强了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更好的发挥了网络舆论的社会监督功能。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1、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激发了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 人们在传统媒体上表达反腐意见通常要署真实姓名,有时还需提供单位和个人身份证明,这就给意见表达者带来顾虑。特别是对于个人信息的充分暴露往往会使意见表达者因害怕打击报复或带来其他负面影响而谨慎从事。相比而言,人们在网络媒体上表达的反腐和建议一般都是匿名的。正是这种匿名性所带来的特有保护功能,使得人们通过网络表达反腐言论和揭露腐败行为时能够畅所欲言,而不必有所顾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2、网络舆论变大的自由性,凸显了群众舆论监督的话语权。 传统媒体上出现的舆论多是知名人士的言论或媒体自身的意见,尤其是对焦点事件的品论,放眼望去,不是“专家指出”,就是“学者认为”,普通百姓的观点难得一见。而网络是一个开放、互动、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大胆地借助网络发表言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区域经济 合作的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区域经济合作应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协调。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是国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市场化、信息化和自由化的条件下,生产国际化、贸易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其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使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既有互相统一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无论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大国和强国其间的纵横的作用,无论是建设性的还是阻滞性的,对区域经济的合作都是举足轻重。这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资源和市场等日趋全球化,使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采取市场化取向的调整。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别 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是一种

资源配置方式,它并不是由某种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它不具有任何社会制度的性质。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也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基本动因。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均被卷入世界市场,经济活动的诸环节在世界范围内运作,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某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市场化有其相对独立的运行轨迹,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则表现为市场化在一国内、区域内、世界范围内的逐级演进,最终将促成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本质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际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范围内有关各方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互利互惠合作。二是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范围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是在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下,促进世界各国在总体上实现资源市场化的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有关双方为追求区域经济内部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但在理论层面,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却一直是学术界所争论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合作的产生,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大环境。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而且将改变我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一些认识和观念。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越来越近,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入。中国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外国企业以更大规模涌入中国,国内竞争将更加激烈、更加残酷,对中国的企业形成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中国企业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把自己的目标市场锁定在国内,无疑是坐以待毙,在同国际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他们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生存能力,必将丧夫越来越多的生存空间。中国企业必须摈弃旧有的观念去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增强危机感与紧迫感,从长计议,制定竞争战略,走出国门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扬长避短,寻求比较利益,创造比较优势,把握机会,大胆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壮大自己的实力。 进入国际市场可以使企业在更大范围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中,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由小到大逐步成长为中国自己的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总之,我认为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在“走出去”的要求下,我国企业具有以下优势: 1、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

政策支持,来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发展选择目标。 2、区位优势 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我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4、海外华人众多的优势 上百年来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华人和由他们编织的已有相当规模的海外华人网络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充分利用这一资产对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5、我国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信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并广泛开展了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在此过程中树立的良好国际形象和信誉,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如此形势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做到以下战略目标与要求:1、企业应有国际化发展的战略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应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品牌、技术体系、信息网络、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等。

(完整版)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题库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题库 1古希腊社会中,不可以被称作公民的是()。 A、父母是公民的人 B、工匠 C、奴隶 D、佣兵 正确答案:C 2()开启了人权时代的序幕。 A、专制王权国家的出现 B、资产阶级革命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正确答案:D 3西方社会有了公民的概念后就有了公民权利。() 正确答案:× 4即使现代西方社会公民的身份是平等的,但仍然存在着权利的不平等。()正确答案:√ 公民权、人权的发展及有限性

1()提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的概念。 A、黑格尔 B、康德 C、霍尔巴赫 D、西耶斯 我的答案:A 得分: 0.0分 2启蒙思想家眼中的人民是什么样的人?() A、全体国民 B、有身份的人 C、有财产的人 D、有发言权的人 正确答案:C 3法国《人权宣言》颁布之后,根据人生而平等的原则,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正确答案:× 4人权概念的产生要早于公民权。() 正确答案:× 5康德认为,国家的不断发展会使公民权利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正确答案:√ 公民权与人权的无限性 1马歇尔认为西方公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是()。 A、公民权利发展阶段 B、私有权利发展阶段 C、政治权利发展阶段 D、社会权利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C 2下面对罗斯福关于公民权利的看法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民在政治领域应当平等 B、公民在经济领域应当平等 C、工人有成立工会的权利 D、黑人一直忠实于美国 正确答案:D 3美国妇女争取权利是在黑人争取权利之后。() 正确答案:× 4二战以来,美国工人罢工逐渐减少,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在法律的范围内寻求权利的平等。() 正确答案:√ 公民权与人权区别的意义 1公民权利的三大差别不包括()。 A、人权理想与公民权现实的差别 B、各国公民权之间的差别 C、各国人权的差别 D、各个国家内应有的公民权利和实际公民权利的差别 正确答案:C 2下面关于公民权和人权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权是一个人因具有人的属性而享有 B、公民权是一个人因拥有一国国籍而享有 C、人权是世界范围内普遍的 D、政府的首要职责是保障人权 正确答案:D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功能浅析

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功能浅析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推陈出新,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与挑战。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自己意见的主要途径,它的监督功能正在逐渐得以彰显。文章通过对新媒体的研究,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功能。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功能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0-0029-01 舆论监督通常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以新闻为媒介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解释并促使其尽快解决的一 种舆论监督。它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民众渐渐在舆论监督中产生了话语权,这种变化引发了对新媒体时代监督功能的思考。 1 舆论监督 1.1 舆论 舆论是大多数人在社会生活中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者社 会事件公开表达意见的集合。舆论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息息相关。舆论可以发挥相应的政治作用。 1.2 监督

监督即监视、监察,它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监督大多都将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当成后盾。新闻舆论监督具有一定的强效性、随意性以及广泛性。 1.3 舆论监督的定义 舆论监督是在保持了舆论与监督两者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意义的良性贯通融合。舆论监督是指将民众的意见集结成一种舆论,然后对舆论中的现象或者事件进行监督,进而促使相关部门尽快解决。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民众既是舆论的发起者,也是监督的执行者,因此可以将舆论监督看成是民众监督[1]。 2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功能研究 2.1 新媒体的研究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 在1967年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一词。这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介与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来对新媒体进 行界定。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某些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1)类型变化。新媒体的类型主要包括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两种。手机媒体是将手机当成信息收集与展示的工具,完成信息传播过程的媒体。随着手机传播功能的发展,手机媒体渐渐成为新媒体中的第五媒体;而网络媒体则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对信息进行交流和传播的系统。网络媒体被称

2017年社会舆论监督新特点

2017年社会舆论监督新特点 互联网在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同时,其影响也渗透到了新闻传播领域。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加速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此背景下使得社会舆论监督也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1. 社会舆论监督范围更广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受其技术手段及制度的限制,“把关人”有着显著的地位优势,导致新闻难以做到广泛报道,只有重大的、对社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才能进入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领域。而在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以及开放性,任何人都能在诸如微博、贴吧、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任何方面的社会问题,社会舆论监督的主体、渠道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2. 社会舆论监督主体更积极 之前江西新余市和浙江温州市两个出国考察团的公费消费票据被公开在网上,引发了网友的强烈谴责,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事件。在社会舆论的强势推动下,两市高度重视,采取果断措施,严肃惩处了相关人员。 “考察门”事件显示了自由、民主、法治的现代社会秩序正在形成,现代公民意识愈发成熟。此外,草根监督是独立于纪委、监察、审计等体制内的监督秩序之外的社会舆论监督方式。它能对腐败及一切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发起攻击,也显示出了公众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态度和负责任的公民意识。

3. 社会舆论监督方式更多元 社会舆论的监督可以通过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新兴的媒体来实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众越来越多的借助新媒体,包括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来行使社会舆论监督的权利。 新媒体极大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为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为社会舆论找到了释放的平台,也放大了公众的监督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社会舆论并参与舆论监督,同时也标志着社会舆论监督力量的不断壮大和成熟。 4. 社会舆论监督更具时效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传受双方发布的信息得以即时传播,增强了社会舆论监督的时效性。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事件的发生得以迅速传播。其次,由于公众具有主动性,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以及话题,并及时反馈信息。互联网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具有共同关注点和兴趣偏好的广大网民,为形成社会舆论创造了条件,缩短社会舆论的发酵时间,从而加速社会舆论监督的时效性。 5. 社会舆论监督权更受重视 社会舆论监督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是推动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党和政府也日益重视民众的呼声和意见,越来越多的政府单位设立了发言人、留言板等管理机制,以便及时回应网友反映的各类问题。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确保了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特别是在这这次金融危机中,虽然中国也遭受了损失,但仍然以的增长率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也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一道强心剂。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年的一篇经济发展报告指出,通过激进的贸易和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经济融合的鼎盛时期。这一股新的全球化浪潮对所有的收入阶层以及各地区居民的经济福祉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备受争议。 如今各国之间交流日益加深,合作也越来越密切,中国应该准确的自我定位,做好自己的角色,不仅要展示自己的大国形象,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的交流中。然而正当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时,却屡屡受到西方国家的阻难。面对这样的重重阻挠,中国经济又该如何发展呢?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楼市 一说起中国的楼市,大家都是有说不完的话,中国的房价自从年开始就是一路飙升,现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很难找到万元一平米以下的房子,深圳的高档楼盘的房价只用半年时间就涨了倍,从均价的万元涨到了万元,这样的增长速度显然是非常的不合理,也是非常的不正常的,这不仅有大量的国际游资的涌入,也就是海外的热钱冲入到中国的楼市中,引起房价的不正常上涨。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操控造成了中国楼市当前的局面,政府批地卖地,再加上政策上不允许老百姓自己建房,所以造成房地产行业一场火爆,但是很危险的是,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泡沫,如果这个泡沫一旦破裂的话,那对中国的经济将是灾难性打击。 根据郎教授的观点,中国房价暴涨的真正原因就来自于制造业的资金,也就是说制造业在它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恶化的情况之下,他除了炒股之外,就只有炒楼那么年开始到年,为什么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会开始恶化,简单的讲就是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国际通货膨胀所引发的成本上升,《劳动合同法》的推出以及宏观调控误判等问题,使得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经营环境急速恶化。而这个恶化的结果,使得大量资金从制造业流出,然后冲击楼市,造成房价飞涨。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认为中国政府首先应该予以正确的政策引导,将那些大量的本该投入到制造业的资金从楼市里面给引导出来,消除一部分的楼市泡沫,另外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楼市的监管,土地的买卖,以及首付,银行利率的调控,这样慢慢把楼市的温度降下来。楼市,这个最坚硬的泡沫,虽然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的楼市仍然具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但是楼市的泡沫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国家不加以正确的宏观调控,一旦这个泡沫破裂,后果将不堪设想。

公民意识的缺失

公民意识的缺失:传统道德教化的反思 扬州科技学院(筹)师范学院古良琴 摘要:中国正处于迈向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中,而成熟的民主法制社会需要有成熟的公民作为群众基础的,公民是民主法治建设的主体,是民主法治国家的土壤和根基。没有自由平等的公民,就没有民主法治的国家。然而超长的 封建统治时间,超强的威权性伦理教化规训和遮蔽个体生命,造成个体生命缺失和贬抑,个体成为君臣父子夫妇人伦关系之中合“礼”之一分子、一个部件,懂“礼”之士,顺“礼”之“民”,严重地扭曲了人性,剥夺了人的尊严,造成了强大和顽固的臣民意识、子民意识、奴才意识。而奴性意识、臣民意识在我们的传统社会文化—心理构架中十分突出和顽强,仍至今天个体意识并未完全从群体意识中走出来,臣民意识依然遮蔽着时代所需要的公民意识。 关键词:公民意识传统道德教化缺失贬抑规训失语 从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来看,目前正处于迈向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中,而成熟的民主法制社会需要有成熟的公民作为群众基础的,公民是民主法治建设的主体,是民主法治国家的土壤和根基。没有自由平等的公民,就没有民主法治的国家,我们今天在建设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国家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中,最大的困难和问题就是缺失合格的主体条件,即缺失合格的现代公民。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慎之先生指出:“为什么中国现代一百年来成就不大,以致被称为‘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第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始终没有能培养出够格的现代化公民。”[1]他又说:“千差别、万差别,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2]培养合格的公民是中国迈向民主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公民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国历来没有公民的概念,也没有公民意识。“自从秦始皇以来的2200年间,中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直是专制主义。统治者执行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老百姓遵守的是‘非礼忽视,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的奴隶主义。”[3]超长的封建统治时间,超强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严重地扭曲了人性,剥夺了人的尊严,造成了强大和顽固的臣民意识、子民意识、奴才意识。正如鲁迅先生所激烈批判的,中国的国民具有太多的劣根性:麻木、迷信、势利、卑怯、自大、好古、虚伪、懒惰、巧滑、保守、庸俗、自私、奴性等等。 遗憾事的是,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和文化批判尚未取得实质性成果,就被救亡运动所压倒。近代中国的国民性改造和“新民”、“立人”的努力,由于不具备稳定的政治条件和相应的经济基础,收效甚微。建国后,在多年战火的洗礼和社会主义教育之后,一度出现过“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可喜局面。但是,在计划经济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之下,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在实践中并未真正得到尊重,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仍然付阙如。及至后来,由于领导人的失误,中国政治背离了民主与法治的轨道,国民改造更是误入歧途,国民的劣根性在“文革”中集中爆发出来。直到今天,国民的劣根性和臣民意识还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巨大阻力,权力崇拜、清官意识、“包青天”现象、法律观念淡漠、缺乏社会公德等,都说明国民性改造的任务远未完成,人的现代化还任重而道远。要改造国民性,抛弃臣民意识,就需反思和审视产生国民劣根性,特别是臣民意识的原因。本文就传统道德教化对个体生命遮蔽和规训谈谈公民意识缺失之原因。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于公民的地位的认知以及与这种地位相应的情感、观念和意志的总称。它主要包括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守法护法意识、公德意识。而主体意识是现代公民意识的基础,作为民主法法治国家的现代公民,需要具备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和理性精神。应该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和他人地位平等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权利能力、行为责任能力和人生价值,自觉关注和实现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决不依附于他人。卢梭说过:“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做公民,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就叫臣民。”[4]公民与臣民显著的区别就是公民身份独立性和平等性,而长期的封建专制之下的威权性伦理教化把我们的国民塑造成听话的顺民、臣民,奴性意识在我们的传统社会文化—心理构架中十分突出,个体意识并未从群体意识中走出来,臣民意识依然遮蔽着时代所需要的公民意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