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例分析报告2

课例分析报告2

课例分析报告2
课例分析报告2

高中英语Meeting your ancestors课例分析

一、课例背景

所谓听、说、读、写,读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英语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交际需求和认识发展水平着重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了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目标,我们一直在强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阅读策略的渗透,我们也一直在教学中进行着摸索,寻找有效地阅读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人教版高中英语阅读课文话题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知识繁多,是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在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们发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阅读活动阶段,必须采用不同阅读教学策略,以求不同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策略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英语老师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英语阅读策略的训练,使得学生逐步地从“了解策略---- 掌握策略---- 熟

练运用策略”地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必定能大大的提高,从而提高英语成绩。本着这一想法,笔者开展了课例研究,通过观察典型的教学课例,找出自己和同行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并通过研究、探讨和反思找出解决的办法。通过课例研究,教师能与同行分享经验,加强交流,促进自我反思,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课例类型

该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八 Unit 5的课程,教师预备以该课为素材对学生进行阅读课的教育。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有四: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英语素材;让学生掌握文中涉及到的语法点;让学生以此课程为基础进一步拓展课外知识;让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增长考古学知识,更好地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进程。

1.课前导入分析

教师以播放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教师选择多媒体的题材要结合该次阅读课的内容。以这次学习的内容为例来说,教师要以播放与北京猿人相关的知识为主。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图片,背景知识被充分的激活,此时教师可以针对呈现的内容进行提问,慢慢引入课堂中要学习的知识,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学生将会对该次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2.课文阅读环节

该次阅读设计为快速阅读和精读两个部分。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阅读除了达到教学目的,也为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学生初读的目的是为了先浏览整篇的大致内容,理解文章的主要框架;精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彻底了解文章中说的内容,对文章的内容和细节有深入的理解,彻底理清文章的脉络。

3.课后讨论环节

如果学生仅限于学习课文中的知识,将很难真正了解文章的中

心,同时也很难锻炼自己的思维。所以教师要在梳理完文章的大意后,让学生继续拓展延伸,思考与之相关的问题,从此深化文章的主旨,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印象。

4.家庭作业

这节课的作业是写一篇有关北京人的作文。这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息息相关,能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精神,且能真正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Q1:Today we will learn a new unit:Meeting your ancestors. So first when we mention ancestors, what will you think of? (Ss:Peking human beings, Yuan mou human beings,...) 教师让学生看一组图片。

T:Let’s look at some pictures to see how much you know about the things.

Picture 1:Terra 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兵马俑)

Picture 2: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甲骨文)

Picture 3:Tangsancai(唐三彩)

Q2:Are these three in the same state or in the same city? (Ss:No.)

Q3:In fact they are in different cities.What should we call

them? What about cultural relics?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cultural relics(文化遗产)。

Q4:Who do you think find these cultural relics?

(Ss:Archaeologist.)

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了解考古学的定义,并帮学生拓展一些考古方面的课外知识,使得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

T:Let’s appreciate some pictures about people.

教师播放三组有关北京猿人的图片,并提出相关问题。

Q5:Which state do you think they belong to? Are they modern people?

Q6:What are they doing? Just use your knowledge about history.

Q7:Which kind of human do you think they are?

教师在幻灯片上放出Peking Man字样。

Q8:Where did it live?

(Ss:Zhou koudian)

T:So please turn to page 38. It is today’s topic---Zhou koudian.

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文章的标题。

注:导入部分很精彩,紧扣文章的主题,教师善于一步步引导学生,使得大家的背景知识被充分的激活,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Step 2 Fast reading

Q1:This passage is the same or different from other passages?

(Ss:Different)

T:Different. Because this passage is more like ...

(Ss:A dialogue.)

T:A dialogue,right? So now your task is to skim this passage and fill in the blanks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passage. And also find the main idea of it.Just two minutes.

Task 1:Fill in the blanks.

教师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在教室里来回走动,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

T:Have you finished? Then are there any volunteers?

教师点名让一位学生回答,并简单的总结了几句。

Task 2: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Q2:Have you found it?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who, what, where...

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最后点名让一位学生总结文章主旨大意。学生回答完后,教师给予肯定和简要总结,并在幻灯片上呈现答案。

T:Do you think this passage is logical or not?

(Ss:...)

T:This passage is clear or not?

(Ss:Clear.)

Logical这个单词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陌生,因此反应不激烈。当教师意识到这一点时,立即将其换成简单易懂的clear,这个时候大家便能轻松的给出答案了。

Q3:How many topics are there in this passage?

Task 3:Look at the three pictures and find out the 3 topics that the archaeologist talked about.

每个主题都对应着一幅图片,找两位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

注:该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概内容和框架,教师设计了三个不同的任务,任务难度不大,表述清晰。且教师注重引导和提示,因而学生的完成情况比较顺利。

Step 3 Scann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Task 1

I. Read the first topic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y have the English students come to the Zhoukoudian caves?

2. Where did the early people live?

3. How did they keep warm?

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每一组派出一个代表负责回答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较简单,大家一齐回答。

II. Read the second & third topics and finish the following form.

T:Did you read this passage carefully,yes or no? If you have read very carefully,there is some questions about true or false,but I am not sure which one is correct. So could you help me?

(Ss:Yeah.)

T:Before the true or false,there are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second and third topics. Now you should read the first,second and third topics and finish the following form.

找两位同学完成表格的填写。

Task 2

I.T or F

学生集体给出答案。

II.Choose the best answer.

学生集体给出答案。

注:该环节旨在找出文中的一些细节信息。教师分配了两个大任务,题型丰富,有问答题、填空题、判断正误和选择题,形式十分多样。且完成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个别学生回答,有整体回答,还有小组讨论后回答。

Step 4 Summary :The life of Peking Man

注:以表格的方式让学生从五个方面对北京猿人进行了总结,学生集体给出回答。这一总结方式简单明了。

Step 5 Brainstorm

What qualities do the students have?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归纳出英国学生的重要品质。

注:这是一个拓展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Step 6 Discussion

T:Now suppose you have all of the qualities.And there is a chance for you to visit some place, then which place would you like to choose and why?

Discussion:If there is a chance for you to visit some place, which one would you like to choose? And why? Please share your ideas with others.

教师给学生一点时间讨论,然后分别找一位男生和女生发言。

注:要求讨论的问题十分开放,无对错之分,任何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就能为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创造了机会。

Step 6 Homework:Writing

写作训练:请你用5句话介绍北京猿人。

在布置完家庭作业后,教师简单的回顾了本节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发扬优良品质,考取理想的学校。在时间还剩余的情况下,找一位同学自由谈论自己的感受和人生计划。

注:作业的设计很灵活,不仅帮助学生回顾了本节课的要点,培养了他们活学活用的精神,还能真正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教学点评

(一)亮点

该次教学有以下几个特色:

1.引导部分很精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背景知识。

导入对于一节课的开始至关重要。教师从单元的题目入手,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而一步步将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中心话题——北京人和周口店。各个环节的衔接语十分自然流畅,学生的激情较高,已有的背景知识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利用。

2.任务设计的类型多样化。

由于该班的程度较好,因此教师在每个环节都设计了不同类型的任务,以使学生能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细节。尤其是最后的头脑风暴以及自由讨论,问题设计的十分灵活开放,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提示语精炼。

教师每次分配任务时,都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应。若学生表现得有些困惑,教师便简化表述方式,给予适当的提示;在提问学生时,教师的反应很快,能迅速提炼学生的观点,及时进行总结,此过程十分流畅清晰。

4.整节课的节奏适中

教师对时间的把握比较精准,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课堂上的节奏不紧不慢,给学生留有足够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学起来很轻松。

5.充满自信,激情飞扬

教师的情绪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该教师在课堂上十分自信自然,充满激情。适当时还会与学生开玩笑,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轻松,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不足之处

1.导入部分的时间有些长。

通常来说,公开课的导入时间在1-2分钟内比较适宜,但本节课教师之前的热身环节有些长,可以再精炼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如本课的中心是北京猿人,那么便可以直奔主题,而不用再详细介绍考古学的相关知识。

2.下课时间还让学生继续发言

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于,教师拖堂的时间有些长,学生的冗长发言在老师的意料之外,有些打乱教师的安排和计划。教师应该随机应变,及时制止。

3.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间过少

教师几乎全程站在学生中间来回走动,这固然能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但不太能显示教师的权威和身份。且教师在互动时,更多的是关注一边的学生,另一边的学生则有些忽略。

信息技术课例研修报告

课例研修报告 ? ? 在这次2012年暑期的“远程培训”学习中。我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能听到这么多专家名师的讲座和课例,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次学习不但加强了理论的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对我在教学有极大的帮助,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是一个从教8年的中学教师,在以前的教学中有很多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困惑,听了讲座后,让我懂得了课例研修就是聚焦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重视教师的行为跟进、理论提升、能力提高以及个体的自我反思以促进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也让我知道听课评课不仅仅是对一个教师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等等。在本次的国培中,使我懂得了关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行为,寻找自身的差异不断改进已有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老师、社会三大课堂的综合性融合。 课例研究通常采用做中学的方式帮助教师学会怎样去做,达到提高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目的,引导更多教师掌握并运用这种方法改进常态教学的质量。 在常规教学中课例研究就成为了教师学习的认知支架,是我们教师直面教学共同分享的平台,课例研究起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作用,它能够增长我们的实践智慧,使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成为有研究能力的实践者。 我也深深感受到,课例研修与我们的平常的教研活动是有区别的,平常我们往往只关心课怎么上,板书怎么设计?提哪些问题等,缺乏从理论层面上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与风格加以分析与思考,因而就不能从整体把握教学设计。进行课例研修可以让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和理论,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例研修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改进和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为首要目标。这种研修活动最终不是追求理论上的产出,而在于教师实践本身的改进。这种改进没有终结的目标,因此,这种研修通过螺旋往复的过程来追求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这种研修的过程是教师在行动中学习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地对自我和自我实践加深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总之,在研修学习活动中,我们教师要积极参与,向名师学习,向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课堂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着、服务者,做个“专业型的教师”,教出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 教学设计示例 中学七年级信息技术 与新朋友初接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鼠标,了解鼠标的结构和种类。初步感受用鼠标进行操作,即单击和指向操作。了解桌面的组成。 2. 技能目标:会正确使用开启和关闭电脑。提高学生操作电脑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电脑操作习惯。 二、学情分析:中学的孩子,大部分都接触过电脑,即使有也只知道一些皮毛,所以本节课要求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简单了解和开机关机的方法,跃然简单但对未接触过电脑的农村孩子来说,也是一件难事,所以要耐心的来教他们,要他们掌握正确良好的操作习惯。 三. 教学重点: 开机和关机的方法。鼠标的指向和单击操作。认识桌面。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正确的指法是电脑操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练好指法能大大提高操作电脑的速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练就正确快速的键盘指法,对小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案例] 1.难以适应键盘的字母排列顺序。目前我们使用的计算机,键盘上字母的排列并没有按照小学生熟悉的顺序。不少小学生反映键盘字母顺序太乱,不容易记住,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要发明一种新键盘的设想:字母一律按照“ABCD……”顺序排列。 2.手指不够灵活。由于平时所学的课程大多数用不到灵活的手指动作,所以,很多小学生手指活动相对较为笨拙:小拇指、无名指一般不能单独活动,小拇指一动,无名指也跟着动,无名指一动,小拇指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动;有的学生的中指也不能灵活地单独活动。 3.指法练习相对枯燥。与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征相比,指法练习并不十分有趣,很多三年级的学生练习指法的持续时间超不过5分钟,这给完成指法练习任务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分析]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帮助学生愉快、高效地练好指法?在实践中,我采用了如下几种较为有效的途径: 1.通过玩一些flash小游戏,认识自己一双手,并熟悉熟悉键盘字母排列 电脑游戏以丰富多变的形式和内容让同学们在电脑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做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享受到乐趣和成就感,但同学们不能沉迷于其中,它只是我们学习电脑知识的一种方式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还可以开展一些比赛,让他们去比一比和赛一赛,对于胜出的学生给予小红花、五角星等奖励。来丰富课堂教学。 学生在兴致盎然的游戏中,不断强化对键盘的感知,整个键盘字母排列一次又一次地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印象,加上后期的指法操作练习,键盘字母的排列图式逐步进入学生的潜意识。 2.多种软件,丰富练习形式 熟悉了键盘字母排列,知道了各手指的分工,手指的灵活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一切都为练好指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要真正熟练使用正确的指法、达到盲打的程度,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由于小学生将注意力保持在同一事物上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如果用单一的练习方式,只能让他们感到枯燥无味。在实践中,我们整合了多

历 史 教 学 案 例 分 析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有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都江堰和编钟都是这一课的重点。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都江堰的修建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水利方面的最高成就,证明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创造力。编钟的出土充分说明我国古代音乐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巨大成就,并形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具有开创意义。 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具备了基本的分析探究能力,老师稍加引导就能够将课文中的基本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先民的智慧"一课"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这一目有关都江堰的功能和设计精巧所在符合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要求,这对正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可以激发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究热情。本课第二目"神奇的编钟"需要学生展现其动手操作能力和乐理知识,这也符合这一阶段学生表现欲强,乐于动手,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心理特点。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历史课堂容易陷入照本宣科,讲授方法单一的怪圈,老师讲得没劲,学生听得无趣,所以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兴趣。实践证明,一种方法,调动学生感观越多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越愿意参与,越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依据《标准》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提倡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和别具一格。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比较。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 教学过程

观察物体教学案例与评析

《观察物体》教学案例与评析 执教:襄樊市第一实验小学杨智勇 评析:襄樊市第一实验小学张鹏 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点,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杨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现撷取以下几个练习片断。 片断一: 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可四位天线宝宝却遇到了一个小问题,你们愿意协助他们吗?生答:愿意。四位天线宝宝分别看到的是下面的一幅图。可他们忘了自己坐在什么位置观察,请你上来协助他们找到自己观察的位置好吗? 师:谁愿意上来协助它们? 找一位同学帮拉拉,找到拉拉观察的位置并坐下。 师:她找对了吗?那咱们给他鼓掌。 然后分别找三位同学上来帮其他三位天线宝宝找坐位,找对后,其他同学为他们鼓掌。 评:选择学生们百看不厌的动画片《天线宝宝》故事来创设情景,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让同学们来协助天线宝宝选位置,又抓住了学生好胜好强的特点;让学们们亲自上来坐一坐,又抓住了学生们“好动”的特点。通过这个系列的巧妙设计,学生积极参与,情绪高昂,学生空间观点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 片断二: 电脑显示笔记本电脑的背面,师说: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物体? 生略思考后,都积极举手。 生1:洗衣机。 生2:冰箱。 生3:笔记本电脑。 生4:化妆盒。 …… 学生积极举手,充分发言后,师说:这仅仅一个物体,可你们却猜了那么多,谁能想一个好方法,让我们知道它究竟是什么物体呢? 学生思考后,有的学生和小组同学讨论。 生5:让我们看看它别的面。 生6:老师,你能把它转动一下吗? 师说:好,就按同学们说的,把转动一下。(电脑显示动画)现在请你说说这是什么物体? 生7:镜子。 生8:化妆盒。 生9:笔记本电脑。 …… 师:意见还是不一致,怎么办? 生:再转动一下(其余的学生都说对)。 电脑显示动画,转到正面时,有的学生就很高兴地说:笔记本电脑。 师:猜对的同学呀很高兴,没有猜对的也没关系,因为你们已经动脑去想了,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注意什么? 生1:观察物体时要全面的看。

48篇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例谈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往往是一个故事、一个事例或一个事件),通过学习者独立分析或相互讨论,来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市一位青年教师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 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案例分析并不注重“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更注重学习者的思考与分析过程。) 二、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师教育理论学习 案例是学校问题解决的源泉。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针对当前教育理论界风行的"浅入浅出"、急功利近,"深入深出"、食洋不犯"浅入深出"、故弄玄虚,以及刻意包装、虚假宣传、浮躁肤浅的不良风气,课题组鲜明地提出,要"深入浅出",返朴归真,坚持深入学校实际,研究现实问题,脚踏实地做学问。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案例是教育理论的故乡。 案例是教师独特的话语系统。本研究从数千个案例中辑录了60个案例,选自28所实验学校、两所幼儿园。表述的风格不同,案例的写法各异,焕发出每所学校独特的个性色彩。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不同角度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基础学校在改革发展进程中,观念的变革,实践的探索,理性的思考,前进的足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容,是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与教育理论学习关系非常密切:过分偏重教育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过分依赖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失。案例研究分析的是真实教学情境下,面对不确定的、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教师所作的决策判断或两难困惑,从而促进教师实践的反思和默会的智慧。 教育理论是教学案例分析的基础,教学案例分析是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以及具体运用。(与纯理论学习相比,两者的侧重点存在不同:①目的不同。纯理论学习主要目的在于系统地掌握教育原理、原则、方法等,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教育理论运用能力②方式不同。纯理论学习采取的是“理解—接受”的学习方式,而案例分析采取的是“理解—运用”的学习方式。)一个典型的案例可以生动形象的诠释一个教育观念,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Ⅲ),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观察物体--课例

---------------------------------------------------------------最新资料推荐------------------------------------------------------ 观察物体--课例 《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对观察物体的目标要求通过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体会从三个不的方位观察同一个几何组合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从同一位置观察三个不同的几何组合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应注重通过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一)教材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是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从不同方向(正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观察实物和单个的立体图形(积木)。 这一单元要让学生从三个方向观察由 3-4 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从三个不同的方位观察同一个几何组合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从同一方位观察三个不同的几何组合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为学生第三学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作用。 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通过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三、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重点: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3-4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 2 体会从同一位置观察三个不同的几何组合体,看到的形状可 1 / 12

能相同,可能不同。 难点: 结合观察和操作进行简单的直观推理,展开合理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突破难点的办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拼摆、观察和交流等活动体会。 关键: 1.掌握正确观察的方法。 2.小组合作有效开展观察活动。 四、教材特点 1 以观察物体为载体,不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本套教材在不同年级分层次安排观察物体的内容,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前面学习了观察实物及单个立体图形时,学生通过操作已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观察物体的直观经验,本课要求学生对 34 个小正方体的组合,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 数目上的增加,带来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样的变化,相应地,需要学生有更高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先想一想,摆一摆,再想一想,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2.由易到难逐步丰富学生对空间的认识。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新版】

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书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 结题报告书 课题编号: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学科分类:信息技术 课题名称:《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生学 科能力发展研究》 课题负责人:张xx 负责人所在单位:xx市xx小学 联系电话: 8725xxx 电子邮箱: 填表日期: xx年11月24日 一、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课题负责人 姓名 张锦庭 性别 性别

42 专业职称 中高 课题组主要成员姓名 性别 年龄 专业职务 工作单位 课题研究分工 冯xx 女 39 小高 xx小学 参与 张xx 女

小一 xx小学参与 谢xx 女 35 小高 xx小学参与 曾xx 女 32 小高 xx小学参与 黄xx 女 37

xx小学 参与 二、阶段性成果一览表 作者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出版或发表单位 发表时间 谢xx 关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分析 分析报告 xx区xx小学 xx.12. 徐xx 点燃激情相聚五环 课例 xx市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三等奖 xx

步步高 课例 xx市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三等奖 xx 戴xx 分数大小的比较 课例 xx区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二等奖 xx 蔡xx shapes-英语课 课例 xx区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三等奖 xx 三、最终成果 作者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字数(万字) 张锦庭 《基于网络学习社区的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0.6 四、最终成果简介 1、“最终成果简介”是结题的必需材料,供课题成果的介绍、宣传、推广、转化使用。 2、主要内容应包括: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有何特色、有何突破、有何建树。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社区,发展小学生的学科能力。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网络学习社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服务,通过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网络学习社区进行跨时空的学习与交流,进而培养小学生的学科能力。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课题研究的内容关系到一线教师的具体利用网络学习社区教学方式方法,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对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实用价值。在工作方法、思路等方面,我们正在探索可操作性较强的系统化的经验。 成果(一)、提高了全体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明朝时期是我国封建时期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对学生的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时期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另外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没有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 三、对教学方法的分析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课本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信息,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明朝君权的加强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用正确的方法来评价历史事件。 四、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2、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的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即任何事物都两面性,不能片面的分析)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名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观察物体》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观察物体,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 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空间想象和推理以及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课件、准备一些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由老师发出方位口令,同学们用手指出以自己为中心的方位,做好准备,开始! 师:指正面、指左侧面、指上面、指后面、指下面、指右侧面。(边指边说每个面看到的是什么。)

师: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正面、侧面、上面和下面。同学们找得真好,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试着从这些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一看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二、实际操作,探究新知。 师: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现在请同学们放在桌子上,学生拿出玩具。 师:学习小组的4个同学,先选出1个玩具,从自己的角度观察这个玩具,然后分别说出自己看到的是玩具的哪一个面。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小组同学相互说说自己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师:要让学生们觉察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引导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看到的形状。 师:好,现在老师请每一位同学再观察自己桌上的小玩具,每一位同学分别试着从正面和侧面的角度观察这个 玩具,再和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分别看到了什 么? 让4个学生到讲台前边演示边说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的图,看看图上的同学是怎样观察的。(用课件出示:例1主图)谁来说一说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报告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报告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图文混排制作贺卡》是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三章第2节所涉及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Word201X 的基本操作技能: 文稿的编辑、文字与段落的设计等。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没有真正地理解运用ord,故组织该项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文稿设计的过程中去发现Word提供了美化文档的方法;同时,能够利用所学去美化文档,做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知识的整合。 二、教学内容 本节所学的内容是利用ord修饰美化文档。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艺术字、边框和底纹的操作技能,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本节课拟达到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利用Word操作修饰美化文档的意义; (2)让学生熟练掌握艺术字、边框和底纹的操作方法; (3)丰富学生的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 协作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插入艺术字和设置边框和底纹的操作技能 难点: 利用修饰美化文档的各种操作进行实际应用 四、课时分配:

1课时 五、教学策略(解决方法) 1、让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从第一学期开始,教学中即要求学生组成了2人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内成员较为熟悉,并逐渐适应协作学习,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但协作学习的技巧、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监控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并组织成果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使小组的协作学习走向成熟。 2、以任务驱动式为教学原则,确定学习内容。 围绕制作贺卡任务把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3、学生上机操作的任务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1) 学生上机操作的任务和目标是完成贺卡的设计和制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框架设计、操作上的制作困难进行巡视指导; (2)教师计划使用的设备和资源: 计划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广播教学指导,结合实例介绍制作贺卡的基本构成要素、素材的获取方法以及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六、教学准备 1、本地(局域网)资源: 教师事先从因特网中收集有关贺卡主题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分类别存放在服务器上供学生使用; 2、远程资源: 本地的局域网连接Internet,学生通过上网检索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信息技术与重点小学数学整合课例评析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课例评析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概念 1、信息技术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与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其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 从以上信息技术的定义出发,可以做如下理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指“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凡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信息处理和加工中的问题的一切技术(包括实际的应用和理论上的方法、技巧)都可以归属于信息技术。简单地说,还可以理解为:凡是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作用的极大发挥是在计算机诞生后开始的。几千年前发明的指南针、烽火台、印刷术、纸张,18世纪的光学望远镜,19世纪的电报和电话等,这些推动社会与文明进步的事物虽然都是信息技术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但是使信息产生质的飞跃,使人类迈进信息社会的还是现代信息技术。因此,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就是指现代信息技术,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等。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内江市东兴区胜利镇中心学校邱兵 案例背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当我引导学生学习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影响时,为了突出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我让学生阅读“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和亲”这部分内容,然后,我直接给出三个讨论题,让学生讨论并回答。虽然学生阅读后稍加思考就解决了三个问题,可我感觉到无法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开明政策。重新反思教学设计之后,我想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我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我只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本来想试一试的想法,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并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探索和讨论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空间,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也更令人满意。 案例描述: 师:松赞干布曾多次向唐朝求婚,那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有关素材以及已有的知识来寻求答案。 阅读思考后交流。 生:因为松赞干布知道当时唐朝势力强大,吐蕃要依靠唐朝。 生:因为松赞干布仰慕中原的文明,如果娶到唐朝公主,可以加强与

汉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生:与唐朝和亲,就避免发生战争。 师:说的都很有见解,那么你还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讨论。生:提出很多问题,一部分随时提出即回答。重点讨论以下几个学生提出的典型的有价值的问题。 生:唐朝当时势力强大,唐太宗为什么还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呢?讨论。 生:唐太宗觉得松赞干布很诚恳,也很有能力。 生:唐太宗觉得吐蕃人很聪明,因为当时有五个少数民族向唐求婚,只有吐蕃的使者通过了唐太宗出的难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看过课后的资料中有这个故事。 师:还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唐太宗是为了加强唐蕃之间的友好交往,才舍得公主远嫁吐蕃。我觉得唐太宗这位皇帝很开明。 生:我觉得唐太宗很无情。因为唐朝吐蕃离唐朝很远,公主嫁到那里,就很少回来了。 讨论:文成公主为什么会受到吐蕃人民的喜爱? 生:因为文成公主为吐蕃人民带去了各种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等。 案例分析: 教学中由教师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处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教育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也必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其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不同程度存在教育滞后于现实需要的问题。而信息技术不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将成为革新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动力。因而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中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适合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主题。通过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结构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完全打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使学生学习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多样,从而引领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新时代价值观念,符合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所具有的形象直观、感染力强、交互性好的特

点,重点研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模式,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的统一关系,重视学生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确保学科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协调性,按照信息加工模型来组织教学活动。使优化后的教学过程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参与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努力追求信息技术应用过程的科学、高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法:结合具体理论学说,论证本实验课题的可行性与实验意义。 (2)问卷调查法:利用问卷调查法,搞好阶段性的评估,定期开展学生问卷评测活动,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对学习效果的主观评价等。(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和补充。 (4)调查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去了解一些实际情况,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一定规律。 四、研究管理 (一)研究前期——找问题做准备 1、课题前期找准问题。 实验前期我们分别对教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大量的调查中我们找准了真实的问题,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2、梳理问题找出原因。 我们从梳理中找出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应用理念的问题,二是应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应用课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应用课例 ——“射线、直线和角”课例 【背景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坚持的一个理念,也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结合小学数学本身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而不仅仅当作演示功能。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那么现行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机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做到“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素质。” 下面以“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为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课例描述】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课件显示)一条线段,师:认识它吗?关于线段,你知道些什么? 2、认识射线。 (1)由线段引出射线。 (课件演示)如果去掉线段的一个端点,把线段的一端进行延长,请你想象一下,可以延长到哪里?用手比划一下。能再延长吗?如果一直这样笔直的延长下去会延长到哪里?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说特点。 射线很特殊,它和线段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小结: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课件显示点与线) (3)找射线师:那么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电脑列举各种光线实例) (4)画射线。(课件演示) 3、认识直线。 我们已经认识射线了,那你心目中的直线是怎样的?请你把它画出来!同桌互相看看,你们画的直线一样吗?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画的直线? 师问作者:来,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画的直线!(跟线段相比,你认为直线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吗?)谁有补充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直线特点:0个端点、无限长有画得不一样的直线吗?我们来看同学们所想的跟电脑老师所想的是否相同:(课件演示)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4、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学生归纳。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线和直线,那么射线、直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教师质疑。看来大家掌握得很不错,不过小明有几个问题(A、B、C、D)还想不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历史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 教学案例与分析不是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而是一个真实 而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既有对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和分析。此次征集的教学案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要能反映这个教学案例的主题。 2.针对问题:这个教学案例针对的是课堂教学中的 什么问题。 3.案例:包括背景,即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细节或情节,即故事发生的过程,如学生出现 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 和教师的感受等等。 4.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 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 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 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

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 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和道教兴起 的原因。 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 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 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纸

课堂展示形式的研究(观察物体)

小学生课堂展示形式的研究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观察物体》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相关】 一、研究的背景和主题 新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强调小学生在课堂上做学习的主人。近年来关于课堂展示形式方面的研究也很多,但是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善于发言,有的课堂就是部分优生的“专利课堂”或者由教师直接灌输,也有的课堂表面上看似气氛热烈,但所讨论交流的内容肤浅,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内在潜力。怎样克服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弊端,使学生学习创新落到实处,这是走进新课改后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于此,数学课题组开展了以“小学生课堂展示形式的研究”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 二、研究团队和行动计划 1.合作团队。 学校课题组成员:王建国、黄子龙、赵久明、武海龙、张树军、武立伟、 陈尊爱、于芳、胡晓丽、刘艳蕊 2. 研究行动。 研究方式:课例研究 课例内容:人教新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观察物体》第一课时 作课教师:于芳 三、行动回顾 【课前研讨】 10月28日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对“小学生课堂展示形式的研究”的看法与困惑。怎样做到要把新课堂的精髓要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展示中。强调小学生在课堂上做学习的主人。带着这些困惑,我们一起通过翻阅书籍和上网等各种途径查阅资料,知道了把展示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必要趋势,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制高点,从而学习起来会更加努力,另外,“学生课堂展示”也是课堂活动的重轴戏,它是探究知识、展示成果的重要环节,它给学生提供一个使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的舞台, 【两次备课】 (1)个人备课 首先由于芳老师独立备课。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操作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观察物体,教师只起到“导“的作用。能够体现出给学生更多的动手与实践的空间,课堂教学中能够突出探究性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有效的让教师对学生的学生情况进行了解。重视和加强了课堂评价的诊断、激励等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例

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12课 《杭州美食知多少》教学课例 金华市婺城区东市街小学黄胜波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江省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2课,本课内容所在单元是“小小编辑”单元,单元训练目标着重通过围绕“赞美西湖”的主题编写一份报刊,培养学生的WORD文档编辑能力,审美能力。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word的基本知识,掌握了文本的复制、粘贴,文本格式的设置等操作技巧的基础上,将多个word文档中的文字通过复制和粘贴,在新的word文档中制作成一份小报。本课用到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学生在前面课程的学习中已经基本撑握,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操作和应用有一个提升。本课内容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新课程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基于这一理念,对本课的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利用“猪八戒开餐厅”的情境,将“杭州美食”换成了学生更加熟悉的金华美食和名菜。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四年级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对通俗易懂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具有一定的与同学交流学习的能力,学生有自己制作一份作品的渴望。教学时要充分抓作学生的这些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培养自学能力,在交流中自主探究和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文件夹结构,能通过“我的电脑”浏览Word文档。 (2)进一步掌握文本的复制、粘贴,文本格式的设置方法;能正确合理的设置好标题和正文的字体、字号和字形; (3)能打开多个word文档,把其中的文字复制粘贴到一个新的Word 文档中制作成一份小报;并初步进行美化。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教师引导、自主学习、交流与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2)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家乡的美食,感受我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学生在协作与交流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编辑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文本的复制、粘贴,文本格式的设置方法。 难点:1.在不同窗口之间复制、粘贴;2.设置好标题和正文的字体、字号和字形。 (五)教学准备 1、学习材料:美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 2、软件设备等:多媒体教学电子教室软件、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一位新朋友,看一看是谁吧!(出示猪八戒图片)猪八戒想在我们金华开一家餐厅,他已经找好了店面。同学们帮猪八戒想一想,想要餐厅生意兴隆,他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做广告、特色菜) (2)黄老师听说猪八戒要开餐厅,马上帮他到网上找了许多金华人喜欢吃的菜。黄老师把这些菜的图片和文字,放在这个位置D:\金华美食。你能找到它们吗?(请1名学生示范如何打开这些图片和文字。)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猪八戒要开餐厅了,这可是一件大事。他决定选其中的三样菜作为自己的招牌菜来招待顾客。请同学们到自己电脑的相同位置找一找有没有这些图片和文字。你觉得他选哪三样菜作为招牌菜,肯定会受顾客的欢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