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教学兴趣中心设计

生物教学兴趣中心设计

生物教学兴趣中心设计
生物教学兴趣中心设计

单位代码10445

学号2007021184

分类号G633.91

学习方式全日制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生物教学兴趣中心设计

Teaching Design about the Centre of Interest in Biology

Teaching

专业学位名称教育硕士

方向领域名称学科教学(生物)

申请人姓名姚文鹤

指导教师曹道平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2年4月10日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12年月日签字日期:2012年月日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 II 第一章兴趣中心教学概述. (1)

一、德克乐利其人及其教学观 (1)

(一)德克乐利其人 (1)

(二)德克乐利教学观 (1)

二、兴趣中心的涵义及其课程设置 (2)

(一)基本涵义 (2)

(二)课程设置 (2)

三、兴趣中心教学过程及其教学特点 (3)

(一)教学过程 (3)

(二)教学特点 (6)

第二章研究意义、目的及方法 (9)

一、研究意义 (9)

(一)兴趣中心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9)

(二)兴趣中心在生物教学中的可行性 (10)

二、研究目的 (13)

三、研究方法 (13)

(一)文献研究法 (13)

(二)行动研究法 (13)

(三)归纳综合法 (13)

第三章生物教学兴趣中心设计及实践 (14)

一、教学过程设计 (14)

(一)观察 (14)

(二)联想 (14)

(三)发表 (14)

二、生物课程兴趣中心设置 (15)

(一)初中生物兴趣中心 (15)

(二)高中生物兴趣中心 (15)

三、兴趣中心教学实践 (15)

(一)实施方案 (15)

(二)教学设计 (16)

(三)教学体会 (25)

四、实践教学结果分析及总结 (26)

(一)学生成绩测试 (26)

(二)情感态度调查 (27)

(三)教学效果总结 (29)

(四)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30)

第四章问题与思考 (32)

附录1 (35)

附录2 (37)

致谢 (38)

生物教学兴趣中心设计

中文摘要

20世纪初,比利时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德克乐利首次提出了利用“兴趣中心”进行组织教学,并且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他开办了实施兴趣中心教学的学校,并命名为“生活学校”,以教育儿童通过自己的感知,去了解周围的世界,经由儿童的思维和创造力去准备应对生活的需要。生活学校中的兴趣中心教学是以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事物为中心题目,从各种不同的方面来研究它,把语文、数学、生物、地理、历史、思想品德等知识融合到这种研究中来进行综合的学习。兴趣中心教学独具特色的“观察”、“联想”、“发表”的教学过程不久便闻名于世,它的教学特点包括: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实践化、教学方式整体化、教学设计规范化、教学环境社会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管理民主化等。

在围绕兴趣中心进行观察、联想、发表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发表、学会关心等,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因为兴趣中心教学以学生的兴趣和参与为立足点,引导学生以最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因此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度建构。另外因为在对兴趣中心的探究性学习中能够实现对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使各种知识科目之间建立联系,也更有益于学生在知识系统等方面的统整。但目前我国对德克乐利的兴趣中心教学研究较少,对其在生物学科的教学应用研究更未见诸报道。所以,综上所述,对兴趣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研究具有必要性。

另一方面,生物学科的属性决定了兴趣中心生物教学的可行性:兴趣中心以对生物和环境的研究为重要内容,与生物学科在内容上相关性较强;兴趣中心重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生物学科以实验为基础,二者在教学形式上相近;都致力于实用性知识的教学,二者出发点一致等。同时,兴趣中心教学还能较好的适应中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等特点,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并且还能够满足高中生认识世界的需求,并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就业提供指引。

缘于此,笔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归纳综合法进行了生物教学兴趣中心设计研究。在研究中以新课标的要求为基础,参照人教版生物教材的编排,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试设置了中学生物兴趣中心,并以初中生物“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进行了兴趣中心教学实践。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证明了兴趣中心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但遗憾的是因为实践教学时间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缺少量的积累,对于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方面尚需更多的实践论证。

兴趣中心教学实践让我产生了更多的问题与思考,如: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需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实现,而生物课课时少、任务重的现实使得对这些教学活动的展开面临两难;生物课堂的兴趣中心教学能够将各科的知识融合进来,而如果其它学科也能在教学中融入生物学知识,使学习成为各学科的多边互动,那么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能水到渠成。

本研究是兴趣中心应用于我国中学学科教学的初次探索,因此难免有很多疏漏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生物教学兴趣中心德克乐利教学设计

分类号:G633.91

Teaching Design about the Centre of Interest in Biology Teaching

Abstract

Ovide Decroly Jean, the famous educationalist psychologist and medical scientist of Belgium, firstly put forward the Centre of Interest and also used it for organizing teaching successfully.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Ermitage established by Decroly which try out the Centre of Interest in teaching is School for Life and School Relying on Life. He hoped that children can know about the surroundings by their own perceptions and children can use their thinking and creative power to prepare the needs of life. The Centre of Interest is designed aimed at the psychology and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and it makes the objects which can arouse students’interests be the central subjects. Decroly studied the Centre of Interest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mixed the knowledge including Chinese Mathematics Biology Geography History and Moral Education together to conduct comprehensive study. Decroly designed an entire plan about the Centre of Interest and the plan is famous for the teaching process which includes observing associating and presen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re of Interest in Ermitage consist of the life-oriented teaching content, the practised teaching processes, the integral teaching methods, the normative teaching design, the social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different teaching forms and the democratic teaching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entre of Interest, in the process of observing associating and presenting in the one hand, students can learn doing exploring presenting and caring, so their scientific levels can be improved in all direc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rest-centered teaching is based on students’ interests and participation and it guides students to face study in an active psychology, so it can help students construct knowledge deeply.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towards the Centre of Interest can realize th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knowledge and help different subjects build relationships,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students to form knowledge system. However, the research about the Centre of Interest is few in our country recently and in biology teaching, this kind of research is close to zero. In conclusion,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entre of Interest.

The property of biological subjects determin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entre of Interest in biology teaching. The significant content of the Centre of Interest is the research of living things and environment so biology subjects and the Centre of Interest are related in content. Biology subjects are based on experiment and the Centre of Interest stress the participation and practice of students so they are similar in form. And both of them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eaching of practical knowledge. Their footholds are consistent. All of these facts can reflect that the property of biological subjects determin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entre of Interest in biology teaching. Meanwhile, the Centre of Interest in teaching can adapt to students’characteristics better such as vigorousness and being active, which is goo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and can promote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healthy development of self-awareness. The Centre of Interest can also satisfy senior middle students’ needs in knowing

the world and direct their later life and their job choices.

So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e Centre of Interest in biology teaching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earch action research and induction-synthesis.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this paper consults the arrangement of bi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sets up the Centre of Interest according to students’ interests and needs. The teaching experiment is implemented by taking the teaching of the lesson Animals Living in Water for example. The practice is welcomed by students, which reflects that the Centre of Interest can satisfy students’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needs,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s towards biology study and that it can help students grasp the knowledge of biology. However, the time of experiment is short and it is not enough in improving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 So it is hard to make the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there are no reliable evidences in educating students’different abilities.

This research gives the author more thinking and questions. For instance, it should be achieved in all kinds of learning activities to educate students’ quality in all directions, but it is hard to carry out all these learning activities since the class hours of biology is few while the task is arduous. The Centre of Interest in biology teaching can mix knowledge of different subjects together. And if the biological knowledge can also be merged in other subjects’teaching, students can get all-round development easily.

The research is the first exploration about the Centre of Interest in middle school teaching so it is rough, has many problems and need to be explored further.

Key words: Biology Teaching ; the Centre of Interest ; Decroly ;

Teaching Design .

Category:G633.91

第一章兴趣中心教学概述

一、德克乐利其人及其教学观

(一)德克乐利其人

奥维德·德克乐利(Ovide Decroly Jean,1871-1932),比利时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医学家,“兴趣中心(Centre of Interest)”教学方法的创立者和奠基人。1896年德克乐利于根特大学的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到柏林大学和巴黎大学深造。在巴黎,他从事神经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工作,由此对变态儿童产生兴趣。1898年,德克乐利回到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进行异常儿童研究。在这里他接触到由于贫穷、战乱等原因造成的变态儿童,对社会各阶层及教育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

此时的布鲁塞尔正在变成常态和变态儿童的研究中心,变态儿童革新教学被提出并得到许多年轻医生的支持;同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布鲁塞尔以外的欧洲,一批教育家先后涌现出来,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雷迪、霍尔姆斯、罗素、蒙台梭利、爱伦·凯、尼尔、沛西·能等;在美国,杜威根据其“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理念,成立了芝加哥试验学校。这些教育家们继承了卢梭:“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为他们的自然发展准备条件”[1]的教育思想,他们一般都反对传统的形式主义教育,反对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极其重视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32]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开办了自己的实验学校,一场“新教育运动”展开了。

在这种教育思潮的背景下,德克乐利也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并逐渐成为了“新教育运动”的主导人物。1901年德克乐利独立创办了特殊儿童学校,收留异常儿童,和他们共同生活并亲自照料,观察、教育,并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907年,应多方热心人的要求,设立收留常态儿童的“生活学校”(原名为“Ermitage”,或译“隐修学校”,“在生活中准备生活的学校”),试行“兴趣中心”教学,并大获成功。于是在1910年,于斯哈尔贝克开设了第二个实验学校。1911年,德克乐利推动了第一届儿童学国际会议的召开,并任主席。1914年,联合教育者及慈善家多人,努力救护战争中的孤儿,组织孤儿院并任院长。1921年积极赞助“新教育国际联盟”的成立,并作有关其教学法的演讲,[3]之后兼任布鲁塞尔师范学校、布鲁塞尔大学等学校教授,教授心理学、教育学等。

德克乐利自1901年起致力于儿童教育事业直至去世。31年间,他出访过英国、法国、美国、西班牙、拉丁美洲等地,为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22]。他的教育成果“已是教育工作者谁都有权采摘的公物,甚至即使不愿意采摘,也不能不一顾这遗产。”[2]

(二)德克乐利教学观

德克乐利的教育创新从教授常人认为不可教的低能儿童开始,心理学、医学的研究经验使他能从心理的、身体的、智力的多方面观察儿童。他是实验教育学的先驱,他对每一个入学的儿童都进行遗传、家庭等因素的严密的测量,率先将《比奈——西蒙量表》引入比利时教育,并自制更适合儿童的量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心理学、医学的丰富知识,使“他能看见全部的教育问题,而又能给各问题以一相当的重要位置。”[2]德克乐利教儿童,只把他当儿童看,而绝非“小大人”。他教学生,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创造能力,去了解周围的世界。经由儿童对生活的感知,以准备他去应付生活所迫到面前的需要,”[23]简而言之即是他的生活学校的纲领:“学校为了生活,学校依靠生活”,或曰让儿童“在生活中准备生活”。

生活学校旨在创造这样一种环境:处在大自然之中,有阳光、新鲜空气,能耕种,可以饲养各种动物,“使他们有努力去适应自己生存情况的机会”,[2]教室不是传统的授课教室,而更像小工作场或实验室。但德克乐利反对使儿童在田园诗一般的环境中生活,他认为人的发展可以从生物的和社会的两个角度来看,不能和社会环境相脱离。所以对儿童的生活启蒙,应包括两个认识:一是让儿童认识他的需要、他的希望、他的目的、他的理想等,这是对他自身的认识;二是对他所生存的环境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的认识。相应的,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普通生物特别是人自身;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

二、兴趣中心的涵义及其课程设置

(一)基本涵义

德克乐利认为:人的大脑机制并不是孤立的工作,而是为了某个目标,特别是对人有吸引力的目标而共同运作的。[3]人对看到的事物的记忆、思考及行动和语言的表达是具有整体特性的。因此,特别是在儿童开始学习的最初几年,按传统的教学法把语言、自然、数学等知识分成许多学科毫无意义。以能引起儿童兴趣的事物为中心题目,从各种不同的方面来研究它,把语文、数学、生物、地理、历史、思想品德等知识融合到这种研究中进行综合的学习,此即为德克乐利的“兴趣中心”教学。生活学校教学都是围绕着兴趣中心来组织的。

兴趣中心的“兴趣”可概括为:儿童根据他的本能需要对环境中的某一事物做出整体化的反应,在各种本能需要发生冲突时,由本能需要的优势倾向(即好奇心)做出干涉,使儿童的行为趋向这一事物而不是那一事物,这就是兴趣。[2]兴趣不是随心所欲,兴趣来自于需要。儿童本能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结合。

德克乐利列出了儿童的四种基本需要:其一,营养的需要(包含呼吸的需要及财产的需要);其二,抵御恶劣气候的需要;其三,御敌避险的需要;其四,活动、团体工作、娱乐和提高自己的需要(包含光与休息的需要)。它们是人类进化的原动力。

兴趣中心与之对应,分别为:第一,对食物的兴趣;第二,对防寒避暑的衣服、房屋等的兴趣;第三,对抵御敌人与危险的兴趣;第四,对工作、活动及相互团结的兴趣。

儿童在研究这些的需要之后,就要研究如何满足需要,这就必然要研究周围生活的环境。从满足儿童需要的角度来看,环境可以划分为四种:人类家庭,学校与社会,动植物界,无机物界。这四种环境可分为两方面研究:一方面,环境对人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对于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的研究还包含三种情况:第一,人类从环境所得的利益及实现这些利益的方法;第二,人类所遇到的困难及战胜困难的方法;第三,使自己及他人生活便利的直接方法。

一切研究都围绕儿童为中心,目的是教给儿童对自己的人格、身体结构、机能等的认识,及对大自然的供给的认识等。

(二)课程设置

生活学校的课程组织方法极富柔性,能将各种别处的方法、内容收纳进来,同时又保持自己鲜明的特点——以人类的基本需要出发,由儿童自动的去观察、联想、发表。所以,课程编排在这里即是一种预先设定的研究大纲,但同时从性质上讲它更是教师记录各年级儿童活动的一种笔记。课程的编排因制定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二年级课程。一、二年级课程围绕多种兴趣中心(四种基本需要),由教师来制定。下表为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示例:[2]

表1.1 生活学校第一、二学年课程设臵

第一年第二年

时间需要兴趣中心时间需要兴趣中心九月儿童的需要儿童九月儿童的需要儿童

十月十一月我饿果子十月十一月我渴水

十二月我游戏圣诞节与玩具十二月一月我冷御寒

一月二月我冷衣服二月三月我冷煤与木

三月四月我冷火四月五月植物(偶然的兴

趣中心)

六月我工作运输方法五月花(偶然的兴

趣中心)

六月我工作手与足七月太阳

七月太阳

第二阶段,三至五年级课程。三年级以后采用单一兴趣中心组织法,即全年教材是从四种基本需要里依儿童的生长程度选择一种来组织的。由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制定课程,自己编写课题的提纲。儿童既然已经习惯了观察、联想、发表三种形式来组织他们的工作,经过思索,他们便能很自然的共同制定出课程大纲。以研究“工作的需要”为例(“工作”为基本的兴趣中心),儿童编排的全年研究的兴趣中心,包括:

饮食,洁净,穿衣,居住,用火的需要;种植与耕地的需要;制造布匹、衣服和衣物用品的需要;采石开矿,建造房屋及制造工具的需要;修桥补路,交通运输的需要;为工厂制作各种机器的需要;语言,文字等方法的需要等。

从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对“工作”的研究还可以划分为这些部分:

人类的工作,动物的动作,动物因人类而有的工作,人类为动物而做的工作;植物的活动,助人工作的植物,人类因植物而有的工作;无机物界中的活动,无机物界如何为人类工作,人类因无机物而有的工作;家庭的工作与儿童,社会的工作与儿童,学校的工作与儿童等。

三、兴趣中心教学过程及其教学特点

(一)教学过程

德克乐利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将兴趣中心教学设计为三个步骤:观察、联想、发表。

1.观察

(1)观察的涵义

观察要找出各种事物的异同点,确定现象之间的联系,比较时间、空间上的关系。总之观察应在观看之上,要把事物与思想联系起来。

(2)观察的作用

第一,提供直观认知的途径。使儿童通过具体的方法习得关于生活的复杂知识,以便能够习于理解现象之因果。

第二,培养儿童的洞察力与观察力。使儿童习于注意四周的现象,探寻事实的原因,验证他们的结果,以促进对周围世界更好的认知与感触。

第三,形成发展的观念。通过研究各种代表生物的生活方式,使儿童渐渐取得关于动植物和人类发展、进化的观念。

(3)观察的分类

其一,偶然的观察。观察随机发生的事件,包括:每天早晨观察学校里发生的事件,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出生与死亡等;观察气候的变化;将儿童收集到的物品分类观察等等。德克乐利说过“到处是课堂:厨房、花园、田野、农场、工厂车间、商店、博物馆……,”而且教学应“事实多于讲解”。

其二,专门的观察。即与所研究的兴趣中心相结合的观察。

(4)观察的过程

第一步,观察之前应先使儿童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引起儿童兴趣。观察需要由兴趣开始,正如德克乐利所说“兴趣是水闸,它能打开注意的蓄水池”。要引起儿童的兴趣,首先必须了解儿童现在的精神状态,认识其年龄、生理的特点;其次需准备必要的材料,便于观察的进行;最后当把这些材料呈现给儿童的时候,还要考虑儿童的精力、比较分析能力和同化方式。例如,儿童计容量的单位,最初可用自然的一撮、一口、一吸等,稍后再用人为的单位升、立方等。

第二步,儿童直接观察事物。先通过视觉观察,然后使他用其它感官,如触觉、嗅觉、味觉、运动知觉等来接触、认识。如观察小鸡孵化、出壳,并追踪它们的生长,计算它们的数量,称量它们的体重,了解他们的进食;观察种子的发芽、生长,灌溉、剪枝,测量它们的高度,计算施肥量和果实数量等等。

第三步,使儿童对这些现象综合。儿童自由发表他们对于事物的意见,教师更正或补足它们,并引导儿童将新旧问题,或与儿童已有的问题极力联系。然后将儿童观察所得观点加以比较,形成相同的意见。在这种比较、综合的过程中,儿童能够自然的学习推理和概括。

第四步,把综合的意见通过图画或短文记录在笔记本上。

这样儿童在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认识自然现象的同时,阅读、书写、算术等能力都得到发展。且经由儿童自己综合的意见,儿童必然明了,记忆长久,并“晓得应用这种综合的意见在实际情形上”。[2]

法国教育学家昂热拉·梅迪契认为“观察并不是一节课,也不是教育方法的一个特定时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促使学生从最可靠的源泉开始。如果学生在幼年时系统养成了这种习惯,那么即使以后的学习和课程逐渐变得抽象,它也能继续引导儿童进步。”

[3]

2.联想

(1)联想的涵义及过程

联想是指:儿童将通过观察获得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进行比较、分类、概括、综合,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过程。在生活学校,联想教学中一般需要通过体验和实践实现。

联想教学首先需要扩大儿童的知识面。教师可以利用图书、故事、新闻、异地物品、异地情形的描述等为媒介来增加儿童经验。靠着他们自己搜集获得真实材料,不仅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和他最宝贵的潜伏的好奇心,而且使他们下一步自动的去探究地面各处的动植物、海洋的底、旅行各大陆及考察各民族,使他们更好的认识他们的经验和获得经验所需要的过程。

(2)联想的分类

联想教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空间的联想,对不同地理位置的事物联想;二是时间的联想,对不同时间的事物联想。

(3)联想的作用

第一,开发逻辑思维能力。儿童通过联想的练习,亲自实践,逐渐理解事物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它们的原因与结果及其之间的必然性,甚而从中演绎出指导自己他人乃至全社会行为的原理来。[21]

第二,体会工作的价值。通过联想教学,使儿童亲自经历或接触他人曾经战胜的困难,加深对父母、社会的付出的认识,形成社会责任感。例如当儿童联想到原始社会人类所用的工具的时候,便促使儿童动手去做这些工具,当儿童历经重重困难才粗粗制成此简单的工具时,便会格外理解人类的劳动及现代技术进步的价值。

第三,情操的陶冶。联想不仅锻炼儿童的大脑,有利于发展理性思维能力,对于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极大作用。儿童会渐渐认识到:如没有各个个人的贡献,他们自己竟都不能生存。所以联想教学中儿童会形成义务的观念,发展他们合作、互助的精神。

总之,联想的练习,扩大了儿童的天地,使其窥见事物的相对性。使儿童从一味积累的“收藏家”,向系统的深入学习迈进,为历史、地理、生物、数学等分科教学做好准备。

[19]

3.发表

(1)发表的涵义

生活学校儿童的一切观察和联想的活动都摘要记录在笔记本上,用语言、图画、甚至自然物来表明,后一过程即是发表。发表包括各种知识的综合。

(2)发表的类型

生活学校的发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抽象的发表,主要包括关于语言方面的读书、写字、作文、演讲、讨论等;一种是具体的发表,如泥工、剪纸、绘图、建筑等各种手工活动。德克乐利对于手工工作极为重视,将手工活动又分为两类:与课程有关的设计;与种植、饲养等有关的偶然的活动。

(3)发表的过程

发表一般是由学生自己尝试组织、实施、完成的。不同形式的发表教学过程不同,以绘图和演讲为例:

绘图是生活学校总结功课的一个有趣的办法。首先,教师和儿童共同决定关于图表的

选择,如研究了衣服这一兴趣中心之后,师生共同决定制造七个图表,进行绘画并粘贴不

同衣料衣服,分别为:亚麻布、毛布、棉布、丝绸、皮布等。然后绘图工作开始,儿童自

己在团体中选择领袖来领导,一图一个领袖。选定领袖之后,领袖便选择助手,将图中的

各种工作分配给各助手——每组中必有一个儿童负责搜集原料,一个儿童负责搜集或绘画

一切制造的工具和机器并说明,一个儿童搜罗从原料造出的各种布帛,还有一个儿童将各

种布帛制造成各种衣样。这些工作一晚上便可准备充分,次日下午全班儿童怀着愉悦和期待的心情带来搜集的材料,在领袖的监视和组织下,进行整理、讨论,使最终的成果包括了每个人独特的见解。

生活学校组织有专门的演讲活动,即“演讲与谈话”。一至三年级的儿童每周都有一次演讲,题目可以自由选择,有时也可能与兴趣中心相关联。从四年级起,演讲的范围更为扩大,准备时间延长为每三周一次,在这三周内,有许多儿童每日都在勤奋工作,努力搜集材料,为演讲做准备。演讲后还常有批评和提问,要求演讲者逐一解答。这种活动使儿童习于长期的专心研究,并学会发表正式的演讲。

4.教学过程示例

以表1第一学年十月、十一月,儿童的需要“我饿”,兴趣中心“果子”为例。

A观察。

比较观察:野生的果子和种植的果子;新鲜、晾干和罐头的果子;同类果子与异类果子。比较项目包括:计算数目,形态,颜色,大小,厚薄,重量,气味浓淡,粗滑。

果子如何出售?售价如何?不同数量而相同质量的各种果子的价格。以二、四、六等等数目来分组果子。用果子做直接观察的对象来练习计算,让儿童在集市上购买水果,在课堂上练习买卖给价。

B联想。

对果子进行比较、分类和综合。

果子如何采集、运输、交易和享用。用作食物的果子,食用与储藏的方法。将果子放在教室,看能搁臵多长时间。

误食果核的危险。多食生果的危险。预备蜜饯水果给儿童吃。

果子从何处来——店铺、集市、小贩的菜车、果园、外国。

C发表。

抽象的发表:书写观察的语句,用字条标号教室中的各物品。制造各种涉及观察功课的游戏,并促进儿童使用词汇的增加和进步。抄写所造的各种语句,用图表来表示这些语句。

具体的发表:用泥土制造果子模型。绘图,绘出物品或情景:果子、班中儿童在集市、班中儿童制造蜜饯糖果等等。制作模型图:全班同学共同工作,用剪纸与沙土来表示果园、集市、到集市的道路等的。

(二)教学特点

德克乐利兴趣中心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兴趣中心教学扎根于学生生活,将学生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应用想结合,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的实现;生活学校通过兴趣中心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空间,满足学生现实的和为来的需要。它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2.教学方式整体化

兴趣中心教学使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以整体化不被分割开来的方式呈现。这对于培养儿童科学的认识习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3.教学设计规范化

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组织教学,不是放任儿童随意学习,其中兴趣中心的设置是以儿童的需要为出发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综合考虑,合理安排的:一二年级的课程是教师根据幼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选取他们身边的衣服、玩家、水、火等为兴趣中心;三年级以后课程的研究中心虽然由儿童自己制定,但教师仍会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进行指导。

4.教学环境社会化

德克乐利重视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兴趣中心教学中从自然的和社会的两方面着手:一是注重引导儿童对大自然的正确认识,使儿童体验和关注自然,适当索取和回报;二是按照“在生活中准备生活”的宗旨,将学校办成一个“小社会”,使儿童在彼此交往中发展自己,不但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更易激发儿童的上进心和求知欲。通过让儿童正确面对展现在他们面前的社会、自然现象,努力使其形成与他人、社会、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正确理念。

5.教学形式多样化

因为德克乐利提倡生活化的教学,各种对儿童成长有利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都被广泛的吸纳进来。围绕兴趣中心展开的内容即有现在我们认为的历史、生物、数学等文化课,也有音乐、美术等艺术课,还包括各项实验观察、饲养种植、手工制作、演讲发表等活动课。采用包括谈话式、讨论式、归纳式、讲授式、实践活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融合了分组教学、开放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

6.教学过程实践化

实践出真知,兴趣中心教学尽可能多的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的形式来获得知识。如研究植物就让学生种植、品尝(可食用的)、实验、交易;研究房屋就让学生动手建造等。人要有知识,要想亲知天下事,要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就得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人从儿童时代起,就是在各种活动中认识世界的。[11]

7.教学管理民主化

德克乐利认为应该用信任、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使儿童能充分的展现自己的天性,自然、健康、快乐成长。在兴趣中心教学中,营造的便是“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和谐氛围,例如在三年级以后,课程的设置编排都可以交给学生,教师完全成为学生的

辅助者和参谋者。

第二章研究意义、目的及方法

一、研究意义

(一)兴趣中心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1.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实践又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兴趣中心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为依托,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利保障。

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这是它与应试教育的最大区别。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考试仍是进行教学评价和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教师迫于考试成绩的压力,往往无暇顾及学生科学素养和能力的提高,如何把素质教育和优异的教学成绩统筹起来,是一线教师面对的最大问题。兴趣中心教学的合理应用能够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在观察、联想、发表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比较、学会探究、学会发表、学会关心等,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因为兴趣中心教学以学生的兴趣和参与为立足点,引导学生以最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因此能够同时赢得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度建构。

2.能够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

任何客观事物都具有它的属性,并由各方面的属性构成一个完整体。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具有整体性的。譬如一个苹果,它的颜色、形状通过光的折射作用于我们的眼睛,通过视网膜传输入大脑,便产生它的外形的视觉;苹果的味道刺激我们的鼻腔粘膜,进而产生清香的嗅觉;再亲口尝一尝苹果时,苹果中的果糖刺激我们的味蕾,就能产生甜的味觉。感觉对应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是对感觉的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因为人对事物的反映是先整体认知,再到个别属性的感知,再回归到整体。这也正是兴趣中心进行研究的方式。就像对苹果的认知可以延伸到光的知识,视觉的、嗅觉的、味觉的知识等,对这些知识结合到一个中心进行学习,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纵观现代科学技术,它们不但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各种知识间的互相影响使它们之间越来越密不可分了,像生命科学的发展不可能离开物理、化学的科技进步作为支撑。而现行的分科教学范式虽然符合知识系统、深入学习的需要,但“无论在课程属性上抑或在课程开发策略上所存在的缺陷与弊端——对‘社会统整’、‘知识统整’、‘人格统整’的严重阻碍,日益暴露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4]综合理科课程因此被提出并被倡导。导师曹道平教授曾言“万事万物分和得当是一种智慧,没有刻意彻底分开的,也没有刻意完全综合的,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是为辩证法,我们学习分科生物要有大系统意识,学习综合生物要有分系统意识,这是树立生命系统概念的策略。”而兴趣中心教学恰好能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现行分科教学在社会、知识、人格统整方面的不足,它以研究的问题为中心,投入随之伴生而来的生物、历史、地理、语文、算术等方面的知识,从中吸收技术和设想,并不忽略各种知识科目之间的联系。学生的自然和人文情怀在徜徉科学世界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培养。

3.能够补充研究的不足

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读秀学术搜索”中以“德可乐利”、“德

克罗利”、“decroly”、兴趣中心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找到相关的图书共39册,其中大部分为工具书,内容上仅对德克乐利的教学思想进行介绍;找到主要相关期刊22 篇,包括:《德可罗利的教育学说及其影响》,《教育家简介:让-奥维德·德可乐利(1871—1932)》,《德可乐利学校之算术教学》,《德可乐利学校访问记》等,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后,发现我国对德克乐利教学法的研究仅处在介绍、评论阶段,对于兴趣中心中国化、时代化的研究较少,对其在中学及以上阶段的具体应用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仅在《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对欧美新教育理论的借鉴》一文有简略提及,而关于兴趣中心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仍然处于空白。

兴趣中心教学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目前我国对德克乐利兴趣中心教学研究不足,这历史的宝贵财富几乎淡出了学校教师的视线。研究和实践兴趣中心教学,发掘它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它的成功经验,并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兴趣中心在生物教学中的可行性

1.生物学科具有实施兴趣中心教学的优势

(1)生物学科具有生命性和实验性[8]

一方面,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和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动;德克乐利重视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兴趣中心教学使儿童在接触自然的环境下成长,其中绝大部分课程都是关于生物(包括人)与环境及其关系的。二者在研究的内容上相关性较强,兴趣中心更易的转化应用到生物学教学中来。

另一方面,生物科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步和发展的,生物学科因此具有实验内容多、所占比重大的特点,而兴趣中心教学正是立足于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提倡儿童进行动手操作。二者具有教学方式上的相近性。

(2)生物学科具有基础性与实用性

生物学是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它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息息相关。而兴趣中心教学以学生的现在及未来的需要为中心进行组织,教学内容选取最贴近儿童生活的、具有现实价值的知识。生物学科基础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为兴趣中心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土壤。

(3)生物学科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

曹道平教授说:理论能解决根本问题,方法只能解决具体问题,所以说理论比方法更重要。兴趣中心教学同生物学科教学一样致力于引导儿童去发现各种表面现象所掩盖的规律。例如:生活学校引导学生通过对动植物的观察逐渐形成生物进化的思想,形成生物分类的概念等。因为兴趣中心教学致力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的态度,所以能够使学生甚至“超过了15岁,已达到成人思维的阶段时,仍然保留着这样的习惯,就是将他们做出的特定的选择同使他们更充分认识这种选择的更大范围的整体环境联系起来,”[5]此即科学规律、科学认识、科学思维培养的成功。

(4)生物学科具有历史性与现代性

在生物学科进行生命科学史教育,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价值被日益重视。而兴趣中心教学也同样重视科学史教育,它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中注意比较不同时代的事物,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古时建房、生产、制造工具等过程,以便于能够深刻认识到技术发展所经历的坎坷以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方便。在历史与现代的对比中,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分析事物的利弊,以更好的认识现在和把握未来。

(5)生物学科具有科学性与思想性

生物学教学和兴趣中心教学同样致力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过程、科学思维、

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的教育。生活学校在使学生接触自然的过程中,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形成热爱生活环境、尊重给予的态度。

2.有利于实现生物教学目标

综合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兴趣中心教学在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如前文所述,兴趣中心组织教学是学生自动的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进行深度建构。同时它重视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增进学生对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影响的了解。

(2)能力目标

兴趣中心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敏锐的洞察力,鼓励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并提高学生的观察、测量、识别、归纳总结、描述等科学能力。

在联想教学中,通过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并进行时间与空间的对比,使学生逐渐形成发散思维、搜集资料、获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等能力。

发表过程所培养的学生科学素养是进行生物科学探究并获得成果所必须的。具体的发表,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和动脑,在实践中使学生既锻炼了操作能力,学会分工合作,也体验到了科学发展所需要的艰辛。抽象的发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等水平,并使学生习于作公开的展示、演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兴趣中心教学注重学生情操的培养: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形成追求和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与环境的接触中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生活态度;在观察和联想中,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发表交流中,使学生团结互助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等等。

3.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1)适应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第一,适应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

德克乐利十分重视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做了大量革新性的工作,德克乐利的“心理发生研究”总共进行了25年,拍摄了大约50部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心理学电影,论证了:活动是成长发育的关键,而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活动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成年人不懂得儿童心理活动的方式,因此往往不理解儿童通过游戏、实验和模仿而表现出来的强大“求知欲”的能量。[5]我国初中生大多处于十二、三至十六、十七岁的少年阶段,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初中生情绪的一般特征是:情感多变、好兴奋、易激动、很不稳定。而且随着身体的迅速增长,代谢作用旺盛,促使初中生求知欲旺盛,爱动,好像每天都有用不完的精力。而且因为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即便在极端疲劳的情况下,也会对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兴趣中心的教学通过各种活动连续起来,活动中学生要动脑、动手并动用各种感观,在活动中使学生保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倦怠。因此兴趣中心教学,同样适用于初中学生。

第二,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感觉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兴趣中心教学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兴趣中心的一切研究都是建立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之上的。初中学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占了相对优势,能够从事物的发展演变、前因后果中进行推理和判断,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基础,初中生的抽象概括思维在一定程度上

仍需具体形象的支持。[11]兴趣中心教学正是以客观具体的形象作为学习的支柱,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把概念的建立视作一种事实的有意义的描述结果,[20]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归纳、演绎,从而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能够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相对于小学生而言,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主要表现有:其一,思维的独立性有很大的提高,能够独立的和批判的进行思考和学习,他们不再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描述,爱寻根究底,对一些问题持怀疑态度,并开始力求成为主动的探索者、选择者和设计者;[10]其二,他们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增强,更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注意自我评价,爱争论并坚持自己的意见。兴趣中心教学正好可以利用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一方面在兴趣中心的研究中引领学生放飞思路,找寻一切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另一方面在各种实践活动和任务中使学生得到展现自己的机会,充分发挥和锻炼他们的自觉能动性。例如:在小组或班集体合作的任务中,每位学生都会找到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锻炼协调、合作、组织能力;在演讲后的答辩、讨论中学生能够学会证明、改进、反思和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但能使他们的工作得到周围的尊重和肯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反过来激励他们更好的完成学习工作。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能够避免他们形成过于偏激和片面的思维,实现健康的成长和自在的发展。

(2)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一,能够满足学生认识世界的需求。

我国高中生多处在十六七岁到十九、二十岁这个年龄阶段,这是个体在心理、生理上接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高中生已经能对世界、社会和自身都进行深入的思考,他们关注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和自身联系起来。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德克乐利正是以各种实践活动的形式组织兴趣中心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各种自然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志力、探究精神,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世界和自身,并把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

第二,能够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

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已经高度发展,独立思考能力较强,能够对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综合,而且还能把分析和综合得到的理论再运用到具体的事物上。兴趣中心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正是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使他们自由的进行学习探究,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养成。兴趣中心教学还注重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将自己思考收获的知识再运用到生活世界中来,以此积极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三,有利与自我的定位。

高中学生面对升学、就业或进入高职的选择,开始初步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他们需要这方面的引导,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兴趣中心教学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为将来的继续学习或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广泛的知识涉猎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工作,例如围绕兴趣中心展开的动手操作的活动可能有:建筑、修路、木工、雕塑、种植、饲养、绘画、机械制造、制衣等多种,学生可以通过各项活动的试炼,认清自己的兴趣和专长,以有助于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的定位。

另外,兴趣中心教学中,把学校办成一个小的社会,这样有助于学校与社会的接轨。使高中阶段后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对自己和社会形成较清晰的认识,以便能够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顺利的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

综上所述,一方面,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兴趣中心设计具有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兴趣中心教学的优越性决定了它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价值。所以说兴趣中心在生物学教学

初中生物《生物分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1、带7 年级上册课本, 2、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活动。 教师:1、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准备实物展示:黑藻、铁线蕨、苔藓、瓜子、小麦、玉米、银杏、红叶石楠 3、单子叶、双子叶植物图片。动物图片 一、情景引入: 师:播放视频 师:建设美丽中国主要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就要保护生态系统,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师:播放PPT 展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怎样能够了解这些生物认识它们弄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这就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 生:(回答分的标准)。 师:很好,其实大家把这些书分开的过程就是“分类”,想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了分类? 生:(图书馆、超市、学校……) 提问:分类有什么好处? 生:使我们更容易找到想要的东西,很方便。 师:对,我们对于书籍的分类也恩那个达到这样的目的,所以请大家按你们分好的类将书有序的放入书包,今天回家后把自己书包里所有的书都分类整理,以便以后迅速的找到。 提问: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分类呢? 生:品种繁多的时候需要分类。 师:(展示生物种类数量)我们看到目前已知的生物种类已经达到了210 多万,这样的一个类群分类的必要性是非常紧迫的。今天我们就来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板书: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二、对植物进行分类 1、了解植物特征 师:好,我们了解了生物分类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着给植物分类,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所带的植物,说说它们的特征及所属类群。刚才我们知道了分类要根据生物的特征,所以我们分类的第一步就是先要了解这些植物的特征。 关于植物部分的内容我们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过得,有些同学对部分植物可能不太熟悉了,现在给大家3 分钟时间,可以翻阅大家带来的七年级上册的生物教材,来找找这些植物的特征,没有带书的同学,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资料帮助大家复习,可以看投影。我们待会请同学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里的六种植物他们的特征。 学生查阅资料 请学生介绍六种植物的特征。 2、尝试分类 师: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分类了,如果你是分类学家,你会怎么给这六种植物分类? 生:说自己的分类标准。 师:大家说的都对,在分类学还没有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前,各国的植物学家也想大家一下按照自己的标准在进行分类,但是这样对于知识的交流和分享是有限制的,所以自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以后,人们就开始按照生物进化的角度进行分类。 师:我们来看书上给我们呈现的分类体系,大家现在尝试按照这样的体系,将这六种植物进行分类,最终看看这里的A---F 分别是以上那种植物。 学生开始分类 汇报结果 3、教师引导了解植物的分类体系(同时板书) 师:植物可以按照有无种子分为两类: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师:孢子植物可以根据根茎叶的有无分为三类藻类、苔藓、蕨类。(学生描述特征) 提问:种子植物又可以按照种子外有没有果皮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教师展示桃子和松的球果给学生说明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的情况。) 师:常见的裸子植物有哪些? 生:松、柏、杉、银杏、苏铁。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几个环节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几个环节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的几个环节 高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及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根据高中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特点来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可以说,好的教学设计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科学性的行动纲领,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高中生物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做好“备教

材”和“备学生”两方面的工作为前提。 “备教材”,首先要明确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教材的内在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步骤,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 目前,学生对高中生物教材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教师既要围绕目标全面组织教学,更要敢于以相当的课堂时间突破重点、疏通难点。尤其要注意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灵活运用,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同时要密切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动鲜活的素材,及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知识的积累,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去把握和使用教材。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是“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

中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对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特点要了如指掌,从而在对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上做到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 目前使用的高中生物教材难度提高了,而学生的基本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或者基本没有学习过生物,有些学生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常识,因而面对高中教材时,学生普遍感觉困难。针对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在课堂上,将重点难点知识简化为一般浅显易懂的知识,并适当补充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生物基础,从而激活学生的生物思维,以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二.课堂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这一群体特有的心理特征,使他们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②尝试对植物和动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生物的主要类群。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 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③通过探究生物分类方法、分类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分类技能。 ⑤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做一个小小分类学家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②通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同学们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③通过观察图片,影片欣赏,使同学们在欣赏自然界里形形色色的生物同时,受到美育教育,从而陶冶同学们的情操。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①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②探究并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2.难点 ①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②通过观察与思考,总结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策略方法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基础,侧重“自学加游戏”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 教师:主要用到实物展示法、激情激励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学生:主要用到观察法、比较法、资料收集、调查法、讨论交流法、合作学习、组间互动。 课前准备 1.学生 ①带7年级上册课本。 ②收集植物的种子,如玉米、菜豆、松子、葵花籽…… ③收集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的资料。 ④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活动。 2.教师 ①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特点是容量大,内容充实,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可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导航标,对所学知识以直观形式及时归纳总结,并有助于学生课下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知识拓展。 ②准备小游戏:“给杂物进行分类”的材料。(将数量不一的大头针、不同颜色的曲别针、书夹子、订书钉、纸团混在一个盒子里。并告诉学生在活动中要注意安全。) ③准备实物展示:a.玉米叶子、向日葵叶子;b.桃、松球果;c.准备几种植物或动物的图片及标本。 ④准备有关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图片、录像。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新课 (教学策略:小游戏──“给杂物分类”,动动手、想一想。)

高中生物试讲教案

高中生物试讲教案 【篇一:教师招聘测试:高中生物细胞呼吸试讲经验交 流】 教师招聘测试:高中生物细胞呼吸试讲经验交流 对于高中理科学生来言,生物对于理性思维的考生来说不好理解的,之前我们对和生物的定义是理科,但对于生物单纯的学科来说,生 物其实是文科。所以对于对于理科学生来说,高中生物还是比较难得,生物对学生的定义理解和知识性的抽象思维都是很大的考验。 今天我们来交谈一下在生物试讲中的一个有氧呼吸的一个过程,首 先介绍一下本篇教材,开始介绍了细胞呼吸的一个定义,接下来又 通过探究酵母菌的形式,来告诉学生细胞是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这个是这探究就是课文的一个导入,之后,讲解了有氧呼吸的一个 过程以及反应场所,以及无氧呼吸的一个过程以及反映场所。 接下来,我们谈谈一下对于学生十分钟试讲的一个教学选择,对于 这堂课的一个重点就是告诉学生atp是如何产生的,针对内容的选择,我们要选择有内容要有难度,还有考生本身对着这块知识有十 分的了解,自己能把控的了的。有氧呼吸核无氧呼吸来对比,有氧 呼吸反应更加复杂,而且知识点更多,但有氧呼吸有相对考生老的 基础知识的储备考验还不是十分的大,所以我们可选择有氧呼吸, 主要讲的内容我们确定之后,就要想开头的探究到底要不要讲,针 对于这个探究来说,我们要讲课程十分钟讲不完探究和有氧呼吸的,不讲我们就要有一个合理的处理方法,那么我们就要采用第二课时,针对导入方法我们也要有所调整,只能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 再导入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光复习一下细胞呼吸的定义和探究,还可 以复习一些线粒体的结构,这样可以更突出我们的专业知识的扎实。 在讲授的部分,本堂课的课型是高中必修一的知识,可能不好设计 互动,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采用提问

(七年级生物教案)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doc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 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②尝试对植物和动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生物的主要类群。 2.能力目标 ①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 ②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③通过探究生物分类方法、分类活动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通过小组讨论合作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掌握分类技能。 ⑤通过分类活动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增强学习自信心。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做一个小小分类学家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②通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 ,激发同学们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③通过观察图片 ,影片欣赏 ,使同学们在欣赏自然界里形形色色的生物同时 , 受到美育教育 ,从而陶冶同学们的情操。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① 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② 探究并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2.难点 ① 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②通过观察与思考 ,总结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策略方法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基础 ,侧重“自学加游戏”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 教师 :主要用到实物展示法、激情激励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学生 :主要用到观察法、比较法、资料收集、调查法、讨论交流法、合作学习、组间互动。

前准 1.学生 ①7 年上册本。 ②收集植物的种子 ,如玉米、菜豆、松子、葵花籽?? ③ 收集我身常的物的料。 ④ 我生活中常的分活。 2.教 ①自制多媒体件助教学。多媒体件特点是容量大 ,内容充 ,可达到源共享的目的。可作学生堂学的航 ,所学知以直形式及 ,并有助于学生下行一步学和知拓展。 ②准小游 : “ 物行分”的材料。 (将数量不一的大、不同色的曲、 子、、混在一个盒子里。并告学生在活中要注意安全。 ) ③准物展示 :a.玉米叶子、向日葵叶子 ;b.桃、松球果 ;c.准几种植物或物的 片及本。 ④ 准有关生物种多性的片、像。 教学程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全部万能模板.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复述、列举 ____ (2)解释、说明、概述 ____ (3)完成、解决 ____ 例: 说出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解释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原因。 1.知道光合作用被发现的基本过程 2.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过程与方法 (1)感受、参与 ____ ,提高 ____ (2)讨论、交流 ____ ,提高 ____ (3)尝试、分享 ____ ,提高 ____ 例: 通过图文结合,提高分析归纳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活动体验和情景体验,提高发散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1.重新走进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3.通过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 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同、关注 ____ (2)形成、养成 ____ (3)确立、树立 ____ 例: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体验合作精神,形成生物学习的兴趣; 认同科学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1.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体会科学概念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形成; 2.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学科中的有关知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 精神和科学态度; 3.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 4. 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 1) ____ 2.难点 ( 1) ____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练习法、讨论法、活动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提问:(1)万物生长靠太阳,那么,太阳能是怎么转变成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的呢?(光合作用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又是依靠什么进行光合作用呢? (叶绿体)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 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呢?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2.讲授新课 探究一:绿叶中有哪些色素呢? 教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认真预习了。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展示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 体中的色素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重点讲解实验原理,强调提取色素和分离色素的不同,其中纸层析法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 着重讲解,通过 FASH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明白原理后教师继续和学生分析说明实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提出思考问题,布置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两人一组,分 工合作。并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最新高中生物教案电子版

高中生物教案电子版下载 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的应激性、适应性及反射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幻灯片。 教学程序:地球从诞生至今大约有46亿年了。在这46亿年中,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也正因为有了这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使地球上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各种各样的生物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学习生物科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一、生物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体都具有以下特征: 物质:蛋白质、核酸; 1 、共同的物质基础 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实质: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 2、新陈代谢自我 更新过程 分解自身物质→排除废物;放能; 定义:对刺激发生反应,以适应环境; 3、应激性实例: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 与适应性的关系:应激性是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基础。 注:应激性:生物对刺激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可见,反射是应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隶属于应激性的范畴。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动物对各种 刺激发生的反应的应激性也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植物的 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生理功能也是一种适应。生物体所表现出的适应 特征,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并非生物接受刺激后才产生的。这是与应激性不 同的。应激性、反射属于生物的适应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适应具应激性。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2.在尝试分类活动中,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分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调查,走进大自然实地考察。 2.难点是学生对于分类知识,要建立感性的认识和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准是很难的。应在尝试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准备七年级上册的“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观察记录表。学生记下所观察的10种生物的名称和形态特征。 2.教学器材:动植物类群的图片。 3.教学课件:CAI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植物和动物的类群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在设计本节课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基本的分类方法上,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的方法。对分类活动中涉及到的有关分类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然后,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组内互助,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一.生物分类 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校园常见植物,使学生初步掌握怎样在室外根据植物的各种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培养学生观察(观察植物的外形特征)、比较、分类的能力(比较植物的茎、叶和花等并按外形给植物进行简单分类)。 3.教学中渗透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学习植物分类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室外根据植物的各种特征进行简单分类。教学中渗透热爱大自然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学习植物分类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笔、尺子、记录本。 2.教学器材:印发《植物分类室外观察记录》,组织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列队。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 二、指导思想: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明确提出:“学习科学是学生们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师创设教学情景,留给学生更多的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发现知识、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人教版)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二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中的第三个知识点。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包括水分代谢、矿质代谢、有机物和能量的代谢三个部分,其中有机物和能量的代谢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共同实现的。光合作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生物界最基本的新陈代谢,同时,光合作用对前面学过的(细胞、ATP、酶等)知识的复习、巩固,对后面的(动物的新陈代谢等)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使学生牢固掌握光合作用这一部分知识非常重要。光合作用部分共有五个问题:光合作用的概念、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重点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难点是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光合作用已经具有粗浅的了解和初步的基础,并且认知结构已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学习动机有一定内在的信念,认知活动能力明显增强;而在这一节知识中,既有微观上的、分子水平上(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等)的知识,又有宏观上的知识(光合作用的意义),有的知识(光合作用的过程)很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启发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设置适量的问题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 2.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3.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技能目标: 1.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实验(含设计),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 3.利用精心设计的光合作用过程的多媒体动画,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综合能力; 4.利用巧妙设计的练习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科学观,增强环保意识。 五、教法设计: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分析、讨论、归纳相结合,师生共同探究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学法指导:

高中生物选修3教案

第一章基因工程 一.基本工具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分布:原核生物 2.作用: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在特定部位 进行切割,使两个核苷酸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3.作用结果:产生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二)DNA连接酶 1.分类(1)E.coliDNA连接酶来源:大肠杆菌 功能:只能连接黏性末端 (2)T4DNA连接酶来源:T4噬菌体 功能: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作用:将DNA连接起来 (三)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1.条件(1)具有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供外源基因插入 (2)可自我复制或整合到染色体DNA中进行同步复制。 (3)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种类: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质粒 质粒:双链环状DNA分子,最常用,要人工改造 二。基本操作程序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 1.目的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或具有调控作用的因子 2.获取方法(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基因组文库,部分基因文库 (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3)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基因小,核苷酸序列已知(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步骤) 1.目的(1)稳定存在,遗传给下一代 (2)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结构:启动子、目的基因、终止子、标记基因、复制原点 **启动子: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 **终止子: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止; **标记基因: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目的基因。 (三)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转化: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 维持稳定和表达 2.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1)农杆菌转化法(2)基因枪法 (3)花粉管通道法 3.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显微注射法 4.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Ca+处理使细胞处于感受态 **原核细胞特点:繁殖快,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四)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的检测 (1)检测受体细胞中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2)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DNA分子杂交技术(3)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法 **检测成功会出现杂交带 2.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接种实验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 1.动物、植物基因工程的成果 (1)植物:提高抗逆性、改良品质、生产药物; (2)动物:品种改良、建立生物反应器、器官移植; 2.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 3.基因治疗(1)概念: (2)方法体外基因治疗体内基因治疗 四.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1.理论推测,人工合成 2.基因工程,蛋白合成(自然界没有的蛋白质)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6.1.1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生物分类的必要性、生物分类概念及依据。 ②尝试对植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生物的主要类群。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 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③通过探究生物分类方法、分类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分类技能。 ⑤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做一个小小分类学家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②通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同学们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③通过观察图片,影片欣赏,使同学们在欣赏自然界里形形色色的生物同时,受到美育教育,从而陶冶同学们的情操。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①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②探究并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 2、难点 ①尝试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②通过观察与思考,总结出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策略方法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基础,侧重“自学加游戏”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 教师:主要用到图片展示法、激情激励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学生:主要用到观察法、比较法、资料收集、调查法、讨论交流法、合作学习、组间互动。课前准备 1、学生 ①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活动。 ②观察植物的种子,如玉米、菜豆、松子、葵花籽。 2、教师 ①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特点是容量大,内容充实,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可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导航标,对所学知识以直观形式及时归纳总结,并有助于学生课下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知识拓展。 ②准备小游戏:准备几组图片,请同学把相同的划分在一起,明白分类的方法。 ④准备有关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图片、录像。 教学过程 (一)从趣味图片出发,导入新课 (教学策略:小游戏──图片展示) 教师:同学们,现在在屏幕上出现的是很多图片,他们有些是相同的,请同学们帮老师把相同的图片分在一起,可以吗? 学生:(相互交流、得出结果。) 教师:很好,大家的速度也很快。其实,刚才同学们把这些图片分开的时候,就是在进行“分类”的工作。请同学们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一些什么样的分类活动? 学生:略 下面请同学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什么是“生物分类”? 2、生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4、生物分类的意义是什么? (二)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 教师:通过对分类现象的了解,看来,同学们对分类的技巧都已经各有心得了。我们有没有信心,今天自己也来做一回分类学家? 学生:有!

生物教学设计,怎么写

篇一:生物教学设计与教案的比较 贵州师范大学 研究生作业(论文) 作业(论文)题目:生物教学设计与教案的比较 课程名称: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典型案例分析 任课教师姓名:宋锡全、李亚军研究生姓名:陈洪达 学号:4201320000511 年级: 2013级 专业:学科教学(生物) 学院(部、所):生命科学学院任课教师评分: 年月日 生物教学设计与教案的比较 陈洪达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长期以来,有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和教案是一回事,认为两者没什么本质区别,这是不正确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设计教案区别 生物教学设计和教案二者既有相通相类的地方,又有着不同的地方。教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课时教学计划,是备课结果的直接体现,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剧本”。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然而教学设计最根本的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是对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评价的计划、安排或方案。由此看来,教案与教学设计虽有深厚的渊源,却也存在差异。 教案,即通常所说的课时教学计划,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生物教案即是以生物的某一课时或研究主题为基本单元确定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目标及其达成途径的教学设想,是对生物教学过程的设想,其制定的依据是生物学教学大纲,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教学设计”有时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或“系统开发”。是以系统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的计划过程,是对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评价的计划、安排或方案。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编写目标、如何进行任务分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如何编制标准参照测试等。 二、对应范围不同 教案即课时教学计划方案,它是辅助教师个人教学的的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案,严格来说,教案是以某一课时或者某一课题为研究对象来确定的具体教学方案。因此,教案的研究范围较为集中,表现为“微观性”。换句话说,单从研究对象范围来说,教案仅是教学设计的一重要部分,在对应层次上不及教学设计的宽泛。 教学设计则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单从一堂课来说,不仅要考虑这堂课中的各个要素,把它本身作为整体来看待,同时,还要考虑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是与本课程教学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要求的对应研究范围是整个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动态的复杂教学因素构成的教学系统。是把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强调以“学”为中心,推动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即第三代id模式。总的来说,教学设计的层次包括以系统、课堂、产品为中心的三个设计层次,它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以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因此,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范围要比教案的宽广,表现出明显的“宏观性”。 三、理念不同

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苏教版:《生物的分类》教案

22-1生物的分类 1.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 2.列举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难点:描述种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提问为何可以在超市很容易买到想要的商品导入新课:生物分类。 二.生物分类的依据 问:为什么要对生物进行分类呢? 答:因为地球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太多,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多种多样的生物,所以要对生物进行分类。 问:那么现存的生物究竟有多少呢? 答:课件展示。课本标注关键词“现存至少400万种”。 问: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 答:课件展示。标注关键词“异来加以区分”、“同来加以合并” 问:那么我们对生物进行分类时,是根据生物体的哪些特征的“异”来加以区分,哪些特征的“同”来加以合并的呢? 课件展示图片,通过观察图片找异同,总结归纳生物分类的依据: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种的作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 课件展示。标注关键词: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种的作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 学生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三.分类的等级 总结后提问:如何再细分? 以动物为例再细分,引出分类的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课件展示。标注关键词“界、门、纲、目、科、属、种” 学生活动:30秒按等级顺序记忆7个分类单位。抽测记忆结果。 课件展示,举例说明生物的分类等级 四.种的概念 问: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什么? 答:种。 问:为什么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呢? 课件展示。种的概念和特点。标注关键词:“基本”、“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分

布”、“同种生物”、“有性生殖”、“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通过马和驴交配生下骡来说明种的概念。举例:狮虎兽等 五.分类等级的特点 课件展示图片,问:狗和狼的相同点多,还是狗和猫的相同点多? 答:狗和狼的相同点多。 总结规律: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的相似程度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 课件展示。标注关键词:“共同分类单位越小,它们的相似程度越大,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反之,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六.课外阅读 林奈和双名法 七.总结回顾知识点 八.作业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容是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主要介绍了口腔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过程。在探究竟中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的过程。通过这两个实验的探究,学生可以掌握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淀粉转化为麦芽糖。并对口腔中的物理消化过程有一定认识。其后总结出了两种消化的方式,其中化学消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因此,在介绍时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课件等。最后总结了健康的饮食方式以及牙齿的保健知识。 引入:教师课前准备好馒头,课上分给学生每人两小块,进行咀嚼馒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食用馒头的方式产生的结果不同引起认知冲突,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兴趣。 新课组织:首先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探究竟”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唾液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结合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不同消化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2.说出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3.说出消化的类别和过程。 过程与方法 1.提高预防龋齿,保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分析推理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的科学态度。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1.探究实验的设计。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方式。 难点:不同的消化方式及原理。 四、教学媒体 小烧杯、试管、稀碘液、滴管、含淀粉物质(如淀粉、馒头等)、温度计、酒精灯、大小相等的馒头块等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导学案: (一). 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唾液中的什么成分让馒头的主要成分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3、如何鉴别淀粉? 4、麦芽糖与碘液变化么? (二)、 1、探究的实验问题是什么?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预期结果是什么? (三)、 1、如何模拟牙齿和舌头的作用。? 2、预期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3、结论是什么? 七、教学过程设计

继续教育作业-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信息 课题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作者及工作单位曾青亮江西省新干中学 教材分析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维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自身所具备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 统稳定性的保障机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质是一种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结 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载体。本节课教材正好紧紧围绕着这两个方面 展开,同时也是对上一节学习内容的深化和拓展,还是下节课的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 自主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学生角色扮演策略。 以资料阅读、问题讨论和角色扮演法为基本方法,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课 堂氛围;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线,提问、讲解、活动、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资料、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 学习活动,并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描述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举例说出生态系统 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2、技能目标 (1)通过角色扮演发展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2)尝试解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曲线图,获取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模仿课本中的实例解析某些自然现象。 3、情感目标 (1)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2)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材重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教材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概括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含义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的内容,具体内容: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一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情感态度方面 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

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此外,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是对问题探索的动力主要来自对相关问题的好奇与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确。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课堂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认 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难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引入新课 2.讲述膜的磷脂排布 3.演示电镜照片 4.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构建模型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学科生物年级七年级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 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列举植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重点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课前讲演了解生物分类的 意义根据问题,认真阅 读、思考,表述交 流,对不同的观点, 在老师的点拨指导 下,达成共识,明 白道理。 创设情景:要想学习好种类 繁多的生物,将通过什么方 式?指导学生认真思考, 发表观点。对存在的问题, 由教师点拨指导,从而得出 结论。(插入故事) 问题牵引一、生物分类 1.生物分类是研 究生物的一种基 本的方法。 2.生物分类依据 生物在形态结构 等方面的特征 3.分类的基本单 位是“种”根据问题,认真思 考,表述交流,对 不同的观点,在老 师的点拨指导下, 达成共识,明白道 理。 创设情景:要对生物进行分 类,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应 该从什么地方入手?指导 学生认真思考,发表观点。 对存在的问题,由教师点拨 指导,从而得出结论。 问题牵引二、植物的分类 1.区分种子植物 和孢子植物 2.区分裸子植物 和被子植物 3.区分单子叶植 物和双子叶植物 4.区分藻类、苔藓 和蕨类植物观察教材插图和实 物演示,根据教师 指导,分析交流, 总结,得出结论。 观察教材插图和实 物演示,根据教师 指导,分析交流, 总结,得出结论。 观察教材插图和实 物演示,根据教师 指导,分析交流, 总结,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观察图示并结合 生活经验,并指导学生观 察,引导分析交流,总结结 论。 引导学生观察图示及演示 松球果及西红柿果实实物, 并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分析 交流,总结结论。 教学环节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