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走近克里米亚

走近克里米亚

时政分析大赛研究成果汇报

主题:克里米亚——小半岛撬动大地球

——从国际视角透视克里米亚危机团队名称:The pioneer

队长:邹冰华

团队成员:贺大力李桥

陈雨萌杨小倩

二零一四年五月十日

克里米亚——小半岛撬动大地球

——从国际视角透视克里米亚危机

摘要:数年来,克里米亚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乌克兰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影响着乌俄关系的顺利发展,是困扰乌克兰的难题之一。乌克兰政府一直在寻求解决克里米亚问题的途径,但收效不大,克里米亚的分立主义愈演愈烈。2013年11月22日,亲俄派总理亚努科维奇及其政府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引爆了导火索,使乌克兰局势陷入政治动荡,而反对派上台后的举措进一步撕裂了乌克兰社会。目前,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通过独立宣言,就克里米亚地位问题进行全民公投已经完成,历经沧桑的克里米亚又回到了俄罗斯的怀抱。紧接着,乌东部地区城市顿涅茨克等也开始谋求公投独立。但西方世界不会罢休,克里米亚今后究竟何去何从呢?它对当今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又有怎样的启示?

关键词:克里米亚危机主权争端国际形势

一、危机简介

(一)克里米亚问题的背景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南部,像一个菱形的锥子一样直插进黑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正是因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克里米亚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克里米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控制黑海地区,特别是黑海西部的关键。

历史上,1443-1783年各民族建立了克里米亚国。1475-1774年该国成为土耳其的仆从国。1783年,克里米亚正式被俄吞并。1918年,建立了塔夫里达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俄罗斯联邦的成员。1921年10月18日,作为俄联邦的一员,成立了克里米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在二战中,该地区遭到大规模破坏。1944年,苏军解放塞瓦斯托波尔,斯大林以许多克里米亚半岛鞑靼人与德国合作为由,把全部鞑靼人居民强逼流放到中亚,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也被改为克里米亚州,大约46%被流放的人死于饥饿或疾病,其余的人直到数十年后才获准返回克里米亚半岛。这项政策给克里米亚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缓和这一地区的民族矛盾,振兴半岛经济,于1954年2

月19日,以纪念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300年为由,将克里米亚州由俄罗斯划归乌克兰。1991年,苏联解体时,克里米亚以自治共和国的身份加入乌克兰。俄罗斯议会曾于1992年5月21日单方面通过了关于废除1954年2月将克里米亚由俄罗斯划归乌克兰的决议,1993年7月9日又通过关于收回克里米亚的重要海军基地城市塞瓦斯托波尔市的法令。1995年3月,乌克兰中央为加强对克里米亚的控制,防止“发生原苏联很多动乱地区出现的情况”,先后废除克里来亚宪法和撤销克里米亚总统设置,并下令将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政府置于乌克兰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之下。1997年5月,俄罗斯与乌克兰正式签署俄乌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确立双边友好关系,原则上为解决克里米亚归属等问题奠定了基础,俄乌关系缓和。然而,围绕克里米亚,俄乌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二)克里米亚及各方现状

从乌克兰危机开始,克里米亚就已经成了一个意识形态的决战场。一边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乌克兰及其背后的西欧社会模式,另一边是强硬的俄罗斯。在3月16日这场被称为“决定命运的最后摊牌”的公投之后,不论是克里米亚本身,还是介入其中的俄罗斯、乌克兰以及美欧等西方国家,都将面对的不简单的得与失。

首先,就克里米亚而言,加入俄罗斯联邦,当地经济与民众将从中受益,多数居民将会士气高涨,因为离开纷争的乌克兰局势,傍上俄罗斯,克里米亚可能会有全新的发展,而农

业与旅游将会成为支柱。但克里米亚人暂时还得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因为当地的电力、水和其他能源全部由乌克兰提供,“脱乌入俄”后,当地人将可能因缺水断电而生活困难。

其次,对于俄罗斯而言,自入侵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地区后,遭到美国与欧盟的制裁,其八大工业国组织(G8)的会籍也被暂时冻结。国际社会的这一系列措施不仅让俄罗斯股市大跌,也改变了列强的经济伙伴结构。

其三,乌克兰。亲俄派领导人亚努科维奇倒台后,乌克兰当局面对克里米亚“脱乌入俄”的实事始终不予承认,面对强硬的俄罗斯也因美欧的背后支持二而表现坚决。自克里米亚危机之后,乌克兰联邦化的支持者也从三月开始在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哈尔科夫和芦柑斯克举行集会,抗议活动后扩展到几乎整个东乌克兰。乌克兰当局随后宣布,在该国东部地区,展开有军队参与的特别行动以镇压示威者。5月25日的乌克兰总统大选展开在即,有关专家推测乌克兰内战可能与大选后的26日、27日爆发。

美国、欧洲是此次乌克兰危机的关键角色,但他们却没有收获预想的成果。俄罗斯派军入克里米亚搞“沉默控制”,克里米亚公投“民主入俄”,对此,美、欧除了不断警告、威胁将让俄罗斯付出代价外,似乎并没有太有效的反制措施,甚至欧盟还对俄罗斯为恐吓乌克兰而采取的报复性一击有些措手不及,而其之前高歌猛进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也备受考验。另一方面,面对一心倒向美欧的乌克兰和其提出的下一步请求,美欧似乎显得不知所措。

克里米亚经济概况

(三)危机余波

克里米亚公投后,乌克兰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多的克里米亚呼之欲出,令美欧神经更加紧绷。乌克兰东部三大城市顿涅茨克、哈尔科夫与卢甘斯克4月6日先后爆发反政府抗议示威活动,并表示拟于5月11日前就加入俄联邦进行公投,与克里米亚“脱乌入俄”相似的剧情正在重演。

5月2日,乌克兰黑海沿岸城市敖德萨亲政府和反政府两派民众之间2日爆发冲突初。5日,乌克兰危机的风暴眼从南部海港敖德萨,重回东部革命的“神经中枢”顿涅茨克州的城市斯拉维扬斯克,政府军出动武装直升机和装甲车联邦化支持者的武装发起新一轮攻势;当地时间5月10日,乌克兰东部城市斯拉维扬斯克“人民市长”波诺马廖夫表示斯拉维扬斯克已经在做好全民公投独立的准备……如此种种表明乌克兰面临东西分裂的局面。有一点正被外界普遍认同——在不断的冲突中,乌克兰两派民众的对立情绪已转化为仇恨。“欧洲中部靠近俄罗斯一侧可能出现新的索马里”、“乌克兰正在走向南斯拉夫解体后的血腥冲突”……世界对乌克兰预期的悲观程度不断被刷新,德国《图片报》5日说,“内战”已成为乌克兰东部日益占据主导的状态。

二、原因分析

(一)领土争端的历史行为和经验

国与国之间或两个政治实体之间,无论是何原因所进行的领土割让或赠与,当双方关系或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时,都有可能引发被割让或赠与领土的归属争端。1954年2月19日,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州由俄罗斯划归乌克兰,而苏联解体时,克里米亚以自治共和国的身份加入乌克兰。此后乌克兰虽然独立了,但之前在历史上,乌克兰从未作为真正的主权国家存在过,而是仅仅作为地域概念而存在,乌克兰本身的独立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克里米亚半岛的独立行为树立了反面榜样。

(二)克里米亚的地理位置独特

克里米亚是黑海北部海岸的一个半岛,毗邻近东地区两大洲的咽喉,半岛西、南临黑海,东北扼亚速海,北以彼列科普地峡与欧洲大陆相连,东隔刻赤海峡与俄罗斯相望。克里米亚半岛大体呈菱形,犹如一只伸展开的巨型章鱼,将触角从东欧平原南端伸向黑海中央。克里米亚半岛是黑海的“定海神针”,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谁占领克里米亚,谁就能控制整个黑海”早已成为军事家们的共识,拥有了克里米亚半岛,很大程度上就拥有了黑海。俄罗斯乃至前苏联时代大名鼎鼎的黑海舰队,即驻扎于克里米亚半岛西南角的

塞瓦斯托波尔。苏联解体时,俄乌两国为了黑海舰队的归属闹得不可开交。虽然最终达成协议,但是关于塞瓦斯托波尔的问题依然没有很好解决。俄罗斯想长期租用此地作为黑海舰队基地,但是乌克兰并不愿意。

克里米亚的的地理位置

(三)历史原因

克里米亚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孕育着人类文明。克里米亚半岛相继被哥特人、匈奴人、可萨人、拜占廷帝国、金帐汗国占领过。直到1783年,俄国正式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纳入自己的版图。并入俄国的克里米亚隶属塔夫里达州管辖,1918年建立了塔夫里达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俄罗斯联邦的成员。1921年,又成立了隶属俄罗斯联邦的克里米亚鞑靼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二战后,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以克里米亚鞑靼人在战争中同德国纳粹合作为借口,将鞑靼族整体迁往中亚等地,自治共和国也改为克里米亚州。

从18世纪中期以来的历史看,克里米亚一直隶属俄罗斯,是俄罗斯帝国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为夺取它所付出的代价可谓不小。为了将克里米亚半岛并入俄版图,沙俄17世纪同土耳其进行了9次战争。19世纪中叶,这里爆发了以俄罗斯为一方、英国、法国、土耳其皮埃蒙特和奥地利为另一方的漫长而艰苦的“克里米亚战争”。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人意识到克里米亚将永久地划归乌克兰所有。于是俄罗斯一些政党和团体就以克里米亚历史上“就是俄罗斯的”,以及“1954年苏联最高苏维埃的决议不合法”为由,提出不放弃“任何一寸神圣的领土”。

(四)克里米亚的民族文化认同

克里米亚“回归”的过程中,普京之所以敢以公投的方式决定克里米亚的归属,关键还

是看中了克里米亚的民族构成。为了得到克里米亚,在历史上,俄罗斯不惜流血,发动11次俄土战争,更经历3年克里木战争,甚至贱卖阿拉斯加都力保克里米亚不失,历代沙皇和继任统治者煞费苦心,通过大量移民置换当地居民,使俄罗斯族在此占据人口的大多数,造成人心归俄的效果。克里米亚是以俄罗斯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回归俄罗斯的分立集团活跃,对乌克兰的民族政策十分敏感,这是导致克里米亚政局动荡不安的症结所在,在克里米亚的人口构成中,俄罗斯族人占一半以上,乌克兰人是少数民族,因此,俄罗斯的文化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

克里米亚公投

(五)利益选择和外交取向的影响

在独立初期,乌克兰认为保持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安全利益高于一切,因此在外交政策选择上完全执行一条亲西方的外交政策,以期得到西方的援助和保护。特别是在克拉夫丘克时期,乌当局既没有形成系统的对俄政策,又盲目地与俄对抗以期保持自身主权的独立,对俄离心倾向渐强,不断背离俄罗斯及以俄为中心的独联体体系,使俄当局大为不悦。此时,克里米亚的分离倾向正好为其制裁乌克兰提供了机会。对俄罗斯来说,克里米亚问题是俄乌关系当中俄罗斯惯用的一张牌。克里米亚事关俄罗斯的核心利益,尽管此核心利益是乌克兰的领土。在欧美挑起乌克兰颜色革命,乌克兰面临全面倒向西方的危急时刻,俄罗斯抓住了乌克兰的软肋,果断对克里米亚下手,瞬间扭转了败局,使局势发生逆转,美国丢大了脸,乌克兰毫无还手之力,克里米亚以公投的形式正式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尽管此事件还没有最终结果,但乌克兰再想得到克里米亚,比登天还难。俄罗斯利用克里米亚问题打压乌克兰,以便双方在解决有关黑海舰队划分、战略核武器及能源过境等问题上增加俄罗斯的

筹码。

(六)经济与政治策略的影响

经济和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是引起克里米亚动荡的直接原因。由于历史上克里米亚曾先后隶属于俄罗斯和乌克兰,所以克里米亚的经济生活和生存条件均高度依赖于俄乌两国,这是克里米亚经济的一大特点。克里米亚的经济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是苏联一体化经济制度的产物,其独立生存能力很弱,很难承受苏联解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目前,克里米亚农业急剧萎缩,所生产的食品只能满足克里米亚城市居民需要的30--35%,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已降至乌克兰境内的最低水平。伴随着生产大幅度下降而来的是大批人失业。目前,克里米亚的失业人数高达11万人。大批失业闲散人员造成社会犯罪率上升,社会秩序混乱。

在政治方面,克里米亚领导层矛盾激化,政权机构无法正常运转。近4年来,克里米亚更替五次政府,无一届政府能够真正开展治理半岛的工作。尤其是1994年1月梅什科夫任克里米亚总统以后,不断加强总统权力,引起克里米亚议会的不满,双方矛盾加剧。去年9月,总统和议会在任命行政领导人问题上发生分岐,议会为遏制总统权力,通过修改《克里米亚政府法》,将克政府权力置于议会领导之下,总统认为议会的行动是一场政变,并指责议会受黑社会操纵,宣布解散议会,成立宪法委员会,后因克里米亚议会得到了乌克兰议会的支持及克里米亚总统卫队倒向议会,梅什科夫败北。实际上,议会已把总统架空。今年1月,梅什科夫复出,继续与议会对立,指责议会是黑社会犯罪集团的同伙,妨碍他治理克里米亚,致使半岛的经济一坏再坏,并再次向克里米亚居民许诺实行双重国籍和卢布区,希望选民支持他夺回权力。

(七)乌克兰自身原因

从更深层次来讲,乌克兰自身就是一个严重分裂的国家。可简单归纳为四大分裂:第一,文化认同分裂。东部地区居民大多信仰东正教,东部地区可以说是东正教的发祥地;西部地区居民大多信仰天主教,与波兰是一样的。东部地区居民以讲俄语为主,西部地区居民以讲乌克兰语为主。

第二,历史认同分裂。东部地区认同大俄罗斯,认为自己是大俄罗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部地区就不同了,历史上相当大一部分时间曾经属于波兰。

第三,意识形态分裂。西部地区居民比较崇尚欧洲的意识形态,认同欧洲的价值观;而

东部地区居民比较认同俄罗斯的主权民主。

第四,经济发展形态的分裂。西部地区是农业区,主要生产粮食、棉花,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东部地区是工业区,重工业、军事工业、高科技产业比较密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远大于西部地区。

可以说,乌克兰地缘政治基因特殊,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如果当权集团、精英集团比较明智、比较理性的话,或许能把东西部融合在一起,保持国家的统一。可惜乌克兰独立建国二十几年,几届当权集团都缺少对国家地缘政治现实的清醒认识,不是“东奔”,就是“西跑”。当然,主要是往西跑。

三、克里米亚危机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一)对乌克兰:危机重重,得失难言

对于乌克兰而言,克里米亚公投入俄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失去了一个自治共和国,一个战略要塞,并与俄罗斯“正面决裂”。更深层次的影响是,在美欧与俄罗斯两大阵营之间选边站,将使乌克兰变得更加不稳定。这就像2008年格鲁吉亚的亲欧路线使其失去了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如今倒向欧盟的乌克兰也可能将面临再次分裂的危险。事实上,4月8日,亲俄民众在顿涅茨克、哈尔科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等多座乌克兰东部城市集会,要求仿效克里米亚,就是否脱乌入俄举行公民投票。诚然,乌克兰也有所得。为了克里米亚,乌克兰虽与俄罗斯“彻底决裂”,但却很可能就此获得美国与欧洲的完全庇护。这不仅将满足乌克兰人的意识形态诉求,更可能挽救濒临灾难的国家经济。首先,不论是乌克兰国家层面还是国民显然都不愿意将自己的未来与俄罗斯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面对的将不只是文化断裂,甚至是文化冷落。相较于文化,经济的诉求则更加直接、紧迫。尽管乌克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潜力,但因管理不善,其国家经济已濒临灾难。2013年第三季度,乌克兰经济陷入衰退,财政形势异常严峻。此次,乌克兰“叫板”俄罗斯后,美国已宣布向乌提供10亿美元的贷款,并派出金融专家援助;欧盟也公布了对乌克兰中短期经济援助计划,总金额超过110亿欧元(约合150亿美元),而这些正是乌政府急需的“救命钱”。此外,乌克兰急切入欧还因为欧盟将向其提供一个不断发展的大市场,而这恰是俄罗斯无法满足的

(二)对俄罗斯:要做好应对西方制裁的准备

克里米亚公投会给世界格局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一些专家分析认为,一场针锋相对的制裁与反制裁大战即将打响。较量之一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将俄罗斯排除出西方阵营,较量之二是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及对俄罗斯在海外的经济利益冻结,并不排除加强在地中海和黑海的军事存在,包括将反导系统中的早期预警雷达部署在俄罗斯眼皮底下。

克里米亚公投之后,俄罗斯陷入了一个孤立的局面,西方将会对俄罗斯采取制裁,包括政治领域内所有象征性的制裁。制裁也会给欧洲国家本身产生影响,从普京的一贯强硬作风可以看出,俄罗斯似乎早已做好应对西方制裁的准备。

也有专家认为,克里米亚危机有可能导致俄“向东看”。能源方面,日前俄石油宣布将扩大对东西伯利亚油气田群的投资,主要用于出口给亚洲国家。其中万科尔油气田的开发,主要着眼于中国市场。虽然中俄就天然气供应价格的问题迟迟未达成一致,但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很可能将迫使俄罗斯在价格方面有所让步。此外,俄能源部预计,俄面向亚太地区的煤炭出口有望到2030年实现翻番。金融方面,俄杜马金融市场委员会副主席阿克萨科夫此前表示,受到美方制裁的“俄罗斯”银行或改用中国支付系统平台“银联”,以恢复银行卡业务。这将对Visa和Master Card的业务造成巨大冲击。面对西方频繁施压,俄外长拉夫罗夫深信,乌克兰问题将促使俄与东方伙伴合作。拉夫罗夫认为,东方伙伴“没有打算听从那些呼吁制裁的人”,俄与东方伙伴关系的发展“必将蒸蒸日上”。

(三)对美国:“盟主”地位强化但“重返亚太”的战略会受损

近年来,美国“盟主”地位有所动摇,它与盟友之间出现了难以弥合的鸿沟,盟友不大买它的账了,它对盟友的控制力已近丧失。然而,随着欧美与俄罗斯围绕乌克兰而展开博弈,特别是这些天以来,俄罗斯在俄乌边境集结重兵的问题,它煽动乌克兰东部亲俄分子闹事的问题,都成了欧洲和北约猛烈抨击俄罗斯的题材。随着对抗的延续,美国再次回到了欧洲的舞台中心,它的盟主位子也再次被置于欧洲的聚光灯下。可以肯定,托普京总统所赐,美国将在两条战线上把欧洲重新拉到自己身边来:在经济上,能源问题将成为跨大西洋伙伴协议的重要议题,美国极有可能将取代俄罗斯,成为欧洲能源的主要供给者;在军事上,北约将更加倚重美国,其内部也出现了要求美国在靠近俄罗斯的东欧国家部署军队的呼声。

在另一方面,据美国《外交政策》分析说,从大战略和战术的角度讲,美俄对峙或给中国可乘之机。即便乌克兰危机相对较快地得到解决,美俄关系没有完全分裂,奥巴马也将在任期内对欧洲投入更多时间,着力推进对德关系,让感到被忽视的东欧盟友放心。奥巴马政

府将声称可驾驭所有这些问题,但高层对亚洲的关注度会下降,不仅军事上,有可能经济上、政治上都会向欧洲倾斜,“重返亚太”的战略会因乌克兰危机而受损。

(四)对欧盟:威胁欧盟东扩;德国欧洲领导地位提升

其实在这场大的博弈之中,欧盟自己让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一面要面对来自美国的压力,另一面又要反复衡量要不要和俄罗斯翻脸。乌克兰邻国摩尔多瓦内的一块争议地区——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已步克里米亚后尘,申请加入俄罗斯。克里米亚的公投,对欧盟继续东扩已构成实质威胁。欧盟成员国立陶宛总理布特克维3月6日在布鲁塞尔的临时峰会上直截了当地说,在乌克兰之后,俄罗斯的下一个目标将是摩尔多瓦,接着还会有其他,所以欧盟的东扩策略就此宣告失败。值得注意的是,倘若欧盟东扩失败,其面临美俄两国相压的局面将重新来到,欧盟的影响力也必将有所削弱,特别是对欧洲的影响力可能会退回至二战结束初的水平。

另一方面,克里米亚危机促使提升德国的欧洲领导地位:从乌克兰的克里米亚事件,已可看出德国在欧洲的举足轻重地位。德国除了是面对欧盟国家出现国债危机时,主导解决欧元区经济危机的经济大国之外,总理默克尔在面对这次克里米亚问题时,也是代表欧洲与普京对话的主要人物。默克尔果断的率先表态,德国将削减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也引起欧洲其它国家的效尤。

(五)对中国:克里米亚公投对中国的影响不容小觑

有史以来,中国人从未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公投,更别提对领土问题举行公投。仅有的一次所谓公投是被外力操纵的结果,至今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不能和不应承认的。1945年10月,在二战后流行的民族自决的口号下,外蒙古举行了一次公投,以97%赞成,3%弃权,无人反对的结果正式宣布脱离中国。此后这个国家辗转反侧数十年,和中国本土的关系若远若近,甚至兵戎相见,给中国北部安全带来过极大威胁。那次所谓的公投在很多史学家看来只能用闹剧一场来形容,是表面上打着民主的旗号,造成了中国的国土分裂的既成事实。

中国也有民族地区、还有领土争端,更有历史遗留问题。这些虽然不能全部构成公投的要件,但是并不能完全排除在某种国际事件诱因下,在某个大国的唆使、以及国际边境变化的背景下,问题的解决走向公投的可能。大国博弈中闹出来的克里米亚公投就是如此。中国当然需要提高警惕。

(六)对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影响

随着各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改变现行实际上由美欧制定并主导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客观诉求,必将日益高涨并逐步付诸行动。西方发达国家在21世纪仍然作为“国际寄生虫”最大宿主的现状必须改变;美元、航空母舰、海外监听、高科技、知识产权为代表的事实上的世界政治经济霸权必须改变。

在未来的世界,多极化特征将更为明显。在今后的地球上,将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可以随心所欲地主宰别人的命运,协商将变成国际关系的主流。在伊核问题、叙利亚问题、朝核问题、巴以对立、全球气候变暖、消灭贫困等人类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难题,都需要每一个大国的共同参与,这将是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就克里米亚危机而言,虽然北约抛弃其反复宣扬的与俄构建伙伴关系的面纱,明示将俄罗斯视作敌人,重振其长期处于冬眠状态的军事联盟性质,奥巴马近期访问亚洲四国,强调美主导的军事联盟政策与其在欧洲强化北约的举措,揭示出美国以其欧亚区域联盟体系为基础,构建崭新全球性安全架构的意图。这意味着全球性“新冷战”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但是,当今时代,美俄关系呈现出的“旧外交”已无法主导国际格局总趋势。中国等众多新兴经济体国家已不再是风筝之尾,随美俄关系变动而摇摆,相反,中国正强化自身战略定力,充分利用自身智慧与在中美俄三方关系中的战略灵活性,塑造一个面向未来而不是回归历史的国际格局。

四、克里米亚问题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分析

在西方反对、俄罗斯支持、克里米亚人执拗的背景下,克里米亚终于露出了民族自决的真容。对于大部分中国人看来,这次公投可能无甚影响,但事实上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对中国统一台湾

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统一,这就意味着这种局面存在被固化的风险,而固化的手段之一,很可能就是公投。台湾问题更是一直没有摆脱公投的阴影。主张独立的民进党所用的一个惯用伎俩就是挟持民意。在陈水扁主政期间,公开提到过公投独立的可能性,遭到大陆方面的严词抨击,并在随后几年出台了《反分裂国家法》来应对。借鉴克里米亚危机,就台

湾地区公投,大陆可以提出以下几点进行反驳:

1、中国与乌克兰政治体制不同。乌克兰是联邦制国家,克里米亚作为其加盟共和国,拥有自己的宪法,也即克里米亚有根据全民公投来决定是否留在某国的法律权力。而中国是单一制国家,只有一个中央政府,一部宪法,因而台湾地区公投必须征得中央政府同意方才具有法律效力。

2、民族成分差异。前已有所述,克里米亚地区以俄罗斯族为主。而台湾地区是以汉族为主体,共同拥有一种文化,流着同是炎黄之血,又为何要分裂开来。

3、经济上相互依赖程度不同。克里米亚经济,更多是依赖于俄罗斯而不是乌克兰。而大陆与台湾地区经济依赖程度日趋加深,自2004年起,大陆就已经成为台湾地区最大贸易伙伴。

(二)对民族分裂主义

近来,中国内部分裂主义的风险也在上升。“昆明暴恐事件”、“新疆火车站爆炸事件”的官方定性就是分裂主义分子所为。众所周知,中国面临东突袭击的风险日益严峻,他们主张新疆独立的呼声也似乎更加急迫。此外包括西藏独立的危险也依然存在。克里米亚公投既然可以在并不完全符合国际法和正常程序的情况下,被强制推行,这会不会鼓励那些疆独和藏独分子用这种外国势力或许更能接受的“非暴力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显然,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这种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因而,中国政府必须及时积极拟定相应对策,如:

加强打击暴力恐怖分子的力度,对于暴力分子“零”容忍;中央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各自治地区制定维护民族团结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坚决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信教群众合法权益;推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尊重少数民族的利益述求,维护民族团结,等等。

(三)对外交利益和理念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面来,为了营造良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我们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人在外交上都把强制手段作为最后的手段,或者说是一种防御性的反应手段。所以我们不到最后关头不会去用这个手段,而会选择其他的手段,比如说经济外交、文化外交等。因而,对中国而言,软外交还是主要的策略。

俄罗斯蔑视西方的所有威胁,闪电般打造了克里米亚的当前局面,这给中国公众留下极深印象。不少人认为,中国也应学习俄罗斯的强悍外交作风。他们抱怨,中国在处理周边摩擦时顾虑太多,姿态不够硬朗。中国应当从乌克兰局势中获得启示,但我们决不能效仿俄罗斯的做法。俄罗斯的外交手腕确有可学之处,但它们不能在中国复制。中俄国情很不相同,军事力量也有很大差距,中国切不能逞一时强,必须着眼于百年规划,着眼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奉行的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外交之本,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石。今年正好是这一原则提出60周年。然而乌克兰问题的决议案着实让中国处于了两难的选择之中,在理念上应该支持欧美;而在外交利益的底线上,中国不能反对俄罗斯,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依然是我们的外交准绳。

(四)对现代国家的构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简而言之,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就克里米亚危机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对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启示:其一,从资源层面来看,作为现代统治体系的国家,是集暴力、税收和公权于一体的公共资源体系。克里米亚作为乌克兰内部自治共和国,其议会拥有极大的权力,甚至还拥有总统卫队及其他私人武装,这是为一个主权国家所不容的。就中国而言,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既要给地方适当放权,但也要强调对地方武装力量、税收和公共权力的控制。其二,从政府组织层面来看。要遵循理性化、制度化的原则。从传统国家到现代国家经历了统治者从维持地位到维持一个国家利益的转变,即国家“非人格化”愈加明显。克里米亚加入乌克兰,乃是赫鲁晓夫凭主观意志用个人权利使然。于中国而言,加强政府制度化建设,强调法治而非人治。其三,从社会组织层面来看。现代国家强调政府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分离,特别是强调政教分离的理念。乌克兰拥有众多的信教群众,包括东正教、天主教等众多的派别,各教派矛盾不断,对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就中国而言,要在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也要警惕宗教干政的情况出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