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2018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集

【部编版】2018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芜湖()摧枯拉朽()溃退()

荻港()

3.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4.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二、探究案

1.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2.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

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句子中的“不到”“突破”“现正”能否换成“共”“越过”“已经”?

三、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南度防线摧枯拉朽(gū)

B.芜湖溃退(huì)风平浪静

C.既已荻港(gǎng)万船齐放

D.突破占领执行(xíng)

2.填上合适的词语。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3.文学常识填空。

(1)狭义的新闻专指,通常包括标题、、、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其“六要素”指何时、、、何事、、。

(2)新闻的结构形式一般为“ ”式结构,其表达方式以为主,适当穿插。

4.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它们分别属于新闻的哪一部分?有何作用?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3)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拓展交流

通过学习这则新闻,让我们了解新闻的相关的知识,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

2.芜湖(wú)摧枯拉朽(xiǔ)溃退(kuì)荻港(dí)

3.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4. 时间:1949年4月20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合作探究】

1.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

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这样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3. 不能换。“不到”,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的意思,而用“越过”表现不出战斗经过;“现正”说明我军毫不懈怠,一刻不停地向敌人进攻,有“正在进行”的意思,而“已经”只表明结果,表意单一。

【达标检测】

1. D

2. 摧枯拉朽,溃退,风平浪静

3.

(1)消息导语主体何地何人何故为何

(2)倒金字塔记叙议论

4.

(1)表达方式是记叙;属于这则新闻的导语;作用:概括介绍事件的主要内容。

(2)表达方式是描写;属于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作用:突出我军军威壮观,渡江战斗如有天助,进展顺利。

(3)表达方式是议论;属于这则新闻的结语;作用:发出号召,激发全军斗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学习重点

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导学

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

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反复朗读这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粗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芜湖()

二、探究案

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2.资料补充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3.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

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4.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三、达标检测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不料剩下顽固消灭

B、不料余部顽强歼灭

C、不想剩下顽强打败

D、不巧余部顽固击退

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

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四、方法总结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2.利用工具书及网络等完成

(1)生字关(2)词义关(3)朗读关(4)文本关

五、拓展交流

通过学习这则新闻,让我们了解新闻的相关的知识,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

1.①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结果③鲜明真实及时简明准确

2.略。

3.yù kuì ruì wú jiān sài suíè xiá cuàn

【合作探究】

1.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2.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3.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

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4.第一小题,第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第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达标检测】

1.我东路军顺利突破敌军防线,渡过南岸。

2.B

3.不能。因为“击溃”是打垮、打散的意思,而“击退”是打退的意思,两个词表达的程度不同。用“击退”不能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势不可挡。

4.不能。因为两词含义不同,“占领”是“取得”这地方,而“控制”不仅有“取得”之意,而且有“已在我军掌握之中”之意。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诺贝尔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评价。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品析简洁语言。

3.感触伟学家的伟大之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自信心。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触伟学家的伟大之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自信心。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背景透视

1860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使用比较安全。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后获得专利。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他的这项发明也获得专利。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在橡胶合成、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方面都获有专利。诺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产,积累了巨大财富。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逝世后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士。这就是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

2020年部编八下语文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教案

八下语文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季全新部编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八年级下册六个单元的专题分别是: 部编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六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一习俗风尚、二科学探索、三自然美景、四演讲技巧、五人文胜迹、六哲思与情怀为专题 内容,其中以记叙类说明文章为主,第二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编排在第三、六单元中。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本册教材中写作有六个单元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口语交际安排了两个单元,分别是第一、五单元;与以往教材相比显示出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综合性学习

安排了三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四、六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美德 与文化的熏陶。 第一单元主题:民风民俗 单元目标 1、了解课文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及民俗文 化知识。 2、学习多角度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精彩语句体味作者 情感。 3、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和淳朴的人性美极平凡生活中蕴含 的无穷乐趣。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四篇文章分别为:鲁迅的小说《社戏》运用了人物和景物 描写详略得当的写了我十一二岁在平桥村河。伙伴们夜航去赵庄看戏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贺敬之的现代诗歌《回延安》,用陕北信天游的格式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的 巨大贡献和如今的建设成就。 刘成章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对安塞腰鼓的场面进行描写,这既是对高原生命的歌颂,也是对民族魂的礼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新编辑]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完整word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课文包含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教学时要把教学重点放在领会文学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回延安》是当代一首著名的抒情诗,教学时要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作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安塞腰鼓》是一篇新时期的经典课文,它写陕北高原,写高原腰鼓,写打腰鼓的人,展示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弃放雄健的精神气质。它在语言运用和修辞方法方面尤其值得认真学习。《灯笼》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灯笼”为话题,申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率”的意志和热情。 选取这四篇课文,主要是考虑它们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的元素(同时也考虑这些课文的不同时代、不同生活场景和不同体裁的多样性特点),以便于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但这些课文的主题并不局限于民俗文化,而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例如《社戏》还表达了作者对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淳朴人性的期盼,《(回延安》还表现了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安塞腰鼓》还表现了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灯笼》还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意志和热情。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另外,选取这几篇现当代文学名作,还着意于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可以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可以品味(回延安》的一系列意象,分析其修辞手法,并训练现代诗歌的朗读方法;可以通过学习《安塞腰鼓》和《灯笼》理解抒情散文写作的切入点(“腰鼓”“灯笼”),理解散文的构思章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散文优美而精巧的语言等。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

部编版八下语文课本(生字词注音+生字词解释)

01《社戏》 钳(qián)1.夹东西的用具:老虎~。2.夹住;约束:~制。 撮(cuō)1.聚合;聚拢:~口呼。 2.用簸箕等把散碎的东西收集起来:~了一簸箕土。 3.用手指捏住细碎的东西拿起来:~药。~了点儿盐。 4.摘取(要点):~要。 5.吃:我请你上馆子~一顿。 6.容量单位。10撮等于1勺。1市撮合1毫升。 7.用于手所撮取的东西:一~盐。一~芝麻。b)借用于极少的坏人或事物:一小~坏人。[ zuǒ]用于成丛的毛发:一~胡子。 偏僻(pì)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的山区。地点~。 行辈(háng)辈分:他~比我大。 照例(zhào lì)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欺侮(wǔ)欺负:备受~。~弱者。 宽慰(wèi)1.宽解安慰 2.宽畅欣慰 嘱咐(zhǔfù)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怠慢(dài).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礼教(jiào)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封建等级制度,根据儒家思想制定的,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各种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 撺掇(cuān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凫水(fú)泅水。游水 潺潺(chán)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踊跃(yǒng yuè)1.跳跃:欢呼~。2.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屹立(yì)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家眷[ jiājuàn ]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洁[ jiǎo jié](月亮等)明亮而洁白 02 《回延安》 盏(zhǎn)小杯子 登时[ dēng shí]立刻 糜子(méi zi)禾本科、黍属一年生草本第二禾谷类作物 油馍(mó)脑畔(nǎo pàn)方言。指窑洞顶上。 眼眶(kuàng)眼睛周围的部位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一、整体分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教科书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为依据,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体系结构与主要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6个单元,包括5个以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为主的阅读单元(与七年级教科书各单元一致)和1个活动探究单元,同时在各单元穿插安排“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容,并新增“口语交际”专题。 (一)阅读与活动探究单元 阅读单元的组织仍然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各单元的人文主题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板块。所选主题均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容易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和读书的欲望,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与七年级淡化文体、强调阅读方法不同,八年级教科书比较注重文体特征,以实用性文体(如新闻、传记、演讲词等)的教学为主,交叉安排说明性文章和以散文为主的文学作品。古诗文集中编排在第三、六单元,以容主题归集,兼顾文体,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古诗词的能力,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大致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呈现梯度,并注意前后呼应。 在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学习体系、选文的经典性与时代性结合、作业系统的结构与基本特点等方面,八年级教科书与七年级教科书保持一致。 本册书安排一个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形式呈现,各单元任务安排情况列表如下: (二)写作专题 八年级教科书中的写作专题主要有三方面容:一是继续培养一般写作能力,如“语言要连贯”“表达要得体”;二是各类文体写作,如传记、游记、读后感等;三是改编式写作,主要是学习仿写。与七年级教科书一样,写作题目力求灵活多样,并注重搭建台阶,突出支撑性和指导性。 八年级教科书写作专题安排表如下:

【新教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部编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简析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阅读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第二单元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 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受。写作:学写读后感。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第 四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学习演讲词,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写作:学写游记。口语交际: 即席讲话。第六单元:古诗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有对精神自由的渴 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写作:学写故事。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另外,在第三单元安排了名著导读《傅雷家书》,第六单元安排了名著 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第三、六单元后安排了八首课外古诗词诵 读。 (二)学情分析: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锤炼,八年级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积累较少,阅读面狭窄。学生语文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个别学生常用汉字都不能认识三分之一,这是本学期语文教学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学期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几点: 1、知识积累与运用:(1)掌握八年级下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2)能默写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部编教材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 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第六单元单元知识解说 主备人:刘世忠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教学本单元时,要求学生积累单元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词和句式,把握它们的用法。 2、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3、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4、通过多种途经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能知人论世解读经典,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抱负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主题延伸 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是经典作品中的永恒的主题。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了解古人的品格和志趣,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首先各篇应该逐字逐句地读懂,增强对古代汉语的感知能力,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断,以增强语感;其次,要一定数量的言常用实词和虚词词汇,并对实词中的几种特殊情况(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进行梳理归类,对几种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乃、焉、于、则等)能梳理其用法和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再次,梳理和掌握一定的文言特殊句式(省略

句、倒装句、判断句、固定结构等)特点,能更好地疏通和理解句意。学习本单元,重点是强调朗读与背诵,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还要了解先秦诸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或故事来发表议论、讲道理以及采用对话或问答的方式等艺术特点。 三、授课技巧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庄子>二则》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积累文言词汇,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体会《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行文风格,把握文章主旨。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中想象雄奇瑰丽的特色。通过学习,增加学生对经典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礼记》是“四书五经”中“五经”里的其中之一,“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本单元选取了《<礼记>二则》来进行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经典中蕴含着的博大精深的人生哲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其次是要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引导学生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和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在《马说》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另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说”这种文章体裁的特点。在《唐诗二首》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在《卖炭翁》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引

(完整)部编2017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材分析 作者:张泽都 一、教材体系结构 本册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不同单元穿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其中现代文单元四个、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按照课程目标来考虑。 二、教材编排及单元分析 下面我们将按照单元来加以说明: 第一单元,是以民俗为主题的单元。《社戏》记录了鲁迅在童年时归省平桥村的一段回忆;《回延安》给我们展示了陕北的浓郁风情;《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给我们描绘了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灯笼》则为我们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童年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主要由事理说明文构成。学习本单元,主要是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本单元所选的课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第三单元,是以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等为内容的古诗文。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口味精美的语文,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第四单元是:活动·探究。本单元,我们将跟随演讲者,走入演讲的现场,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撰写演讲稿。 第五单元,以旅游为主题,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浏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第六单元,文言文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三、具体内容分析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内容包括:六个单元的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课外 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共24课。 首先,课内阅读与名著导读,本册教材的课内阅读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种,它一方面强调由 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一方面也体现由教师引导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便于学生自主构建阅读 方案,形成阅读能力。而名著导读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和兴趣。这一册导读的是《傅 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选名著以课程标准推荐书目为主。另外,除主要推荐的 2部名著外,还推荐了与名著类型相似的自主阅读篇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其次,综合性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部分。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综合知识的综合运 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并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写作则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 流。本册教材的写作专题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开始,逐步培养学生实 用类文本的写作能力。而口语交际部分主要是培养一般的口语交际能力,包括辩论、演讲、朗 诵、表演等常见的口语交际类别。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全套)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第一单元知识点预习整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社戏》描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夏夜乘船去看戏的经过,赞扬了农家少年聪明活泼、热情好客、憨厚善良的性格和劳动人民淳朴厚道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充满趣味的童年和景色秀美的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安塞腰鼓》描写了作者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情景与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热的特点,赞扬了安塞人民粗犷、奔放、充满阳刚的个性和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渴望。 《灯笼》是一篇可以引领我们回望传统的散文。当代的莘莘学子能见的灯笼大概也只在古装剧中,至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是无从感受到的了。还好吴伯箫的这篇文章可以带我们寻到文化的根,感受到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因。 二、单元字词汇总 (一)字词解释 1.社戏 消夏:避暑。 陶冶:怡情养性。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偏僻:偏远而僻静。熬áo:忍受。 诚然:确实这样。篙gāo:用竹竿制成的撑船工具。 朦胧:动词,弥漫。蕴yùn藻:水草。 依稀:隐约。屹yì立:矗立。 潺chán潺: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家眷: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 船篷pé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棹zhào:划(船)。楫jí:桨。 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惮dàn:怕,畏惧。 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háng辈:辈分。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撺cuān掇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fú水:游泳。 絮xù叨dao: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弄潮:在潮水中搏击、嬉戏。 漂piāo渺miǎo: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 渴睡:瞌睡。纠葛:名词,纠缠不清的事情。 不识好歹:成语,是好是坏都分不出来。 2.回延安 登dēng时:立即,立刻。 糜méi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炕kàng:北方用砖、坯等砌成的睡觉的台,下面有洞,连通烟囱,可以烧火取暖。 脑畔pàn上:方言,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3.安塞腰鼓 惊心动魄pò: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蓬勃:繁荣,旺盛。这里作动词。 捶:用拳头或棒槌敲打。 亢kàng奋:极度兴奋。瞳tóng仁:眼珠。 恬tián静:安静。 晦huì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jī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蓦mò然:突然,猛然。冗rǒng杂:繁杂。 震zhèn撼hàn:震动,摇撼。 元气淋lín漓lí:指人的生命力旺盛。 战栗:颤抖,发抖。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jiá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部编版八下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版八下语文教材分 析

部编版八下语文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民风民俗 阅读策略:了解民俗,尊重民间文化,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课文: 1、社戏; 2、回延安; 3、安塞腰鼓; 4、灯笼 写作:学习仿写 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科技之光(说明文单元) 阅读策略:把握主要观点,提取主要信息,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课文: 5、大自然的语言;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7、大雁归来; 8、时间的脚印写作:说明的顺序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三单元:养性怡情(文言文单元) 阅读策略: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句式。

课文:9、桃花源记;10、小石潭记;11、核舟记;12、《诗经》二首:关雎;蒹葭 写作:学写读后感 名着阅读:《傅雷家书》 推荐:《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 课外古诗词诵读4首: 《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第四单元:思想光芒(活动探究单元) 任务一:学习演讲词 阅读策略:了解书信和演讲的特点,领悟作者的思想,获取有益的启示。 课文:13、最后一次演讲;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任务二:撰写演讲稿 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 第五单元:江山多娇 阅读策略:阅读游记,了解游踪,把握叙述角度和景物描写的特点。 课文: 17、壶口瀑布;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19、灯勃朗峰;20、一滴水经过丽江写作:学写游记 口语交际:即席讲话 第六单元:情趣与理趣 阅读策略:诵读古诗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经典语句。

(完整word)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2020年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3 安塞腰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一、导入新课 请观看一段安塞腰鼓视频。(见光盘)刚刚欣赏的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 腰鼓。这节课,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雄浑、壮阔、旺盛的生命的场面和磅礴的力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 例段一:第7段 明确: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 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因此,“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 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 表现腰鼓场面的豪放、火烈、动力十足;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 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例段二:第25、26、27段 明确:写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升华!”读得简洁有力、铿锵激越,使人体会到:腰鼓表演达到高潮,人的生 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 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会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 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 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 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 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 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目标导学二: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完整)2018年部编新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古诗文翻译

桃花源记陶渊明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感到非常惊异。又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的源头处就到尽头了,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先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后,很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尤其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坻. 屿. 堪. 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凄清很少有人来。使人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寂静而且幽深,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新教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精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推荐】

2020年新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整理 1.《社戏》鲁迅 【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文体知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人物描写一般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4、环境描写可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情节有详有略】 1.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去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3、4、5、6 略写的是:1、2、7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课文内容解析】 1、“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2、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 (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 (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 [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3、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

(完整word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 3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古代诗文名篇。通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治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东晋末期,当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来阐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石深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核舟记》也是“记”,但它记的是一件工艺品一一核舟。核舟虽小,然而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本单元选入《关雎》和《兼葭》两首。《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现实中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兼葭》写抒情主人公反复寻求“伊人”,而“伊人”却始终若隐若现,恍惚迷离,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其渴望、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能力,这是文言文学习始终如一的要求,因为这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进入文章、大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途径,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不至于将学习文言文视为畏途。 其次,要继续训练通读。诵读是培养文言语感最主要的途径。很多课堂,教师讲得多,学生回答同题多,却极少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这是不适当的;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没有反复的诵读,语感是很难培养起来的。 第三,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积累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就是要像学习外语那样,把学过课交中要的词活和句子整理抄写在卡片或笔记本上,以便随时复习,使它的成为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