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清单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清单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清单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清单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孔子和老子则分别是儒、道两派思想的创始人。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孔子强调“礼”和“仁”的学说。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则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孟轲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因此,老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重要道家学者,他的思想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往往兼有这两种思想。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实际上,“仁”就是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仁”是有一系列配套主张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礼”。“礼”有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分。为了实现礼,首先必须“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偿;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还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孔子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不做违礼之事,同时有“仁”的胸怀,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孔子以“仁”为核心所建立的伦理道德学说,成为儒家学说的主体内容,对于后来中国传统文化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什么是“道”?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老子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如同《论语》讲“仁”辅之以“礼”,《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而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他认为“大道”的废弃,是“仁义”产生的原因,同样“大伪”“孝慈”“忠臣”的产生,也分别是因为智慧、“六亲不和”和“国家昏乱”的存在。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需要“圣智”“仁义”“巧利”,就是由于存在它们的对立面。如果将这三者都抛弃掉,它们的对立面自然也就消失了,再加上人人清心寡欲,社会就太平了。所以,他主张回复到“小国寡民”、结绳记事的淳朴社会。

儒道互补:

儒道思想虽然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

与超越世俗的观念。孔子则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正是由于他们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

不仅如此,虽然老子和孔子一个侧重讲“天道”,一个侧重讲“人道”,但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比如老子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实际上也是关心社会的表现,而且《老子》中谈论治国之道的内容也占了很大比重。同样,孔子的“道”虽然主要是“人道”,不是“天道”,但是当“人道”绝对化以后,也是与“天道”相通的。而且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欣赏曾点的超脱旷达,这与道家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

从社会实践来看,儒道并用,也是统治者自觉的治国之术。例如唐太宗在贞观二年总结治国经验时,提出了“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现实理念,同时又认为要做到“安人宁国”,君王首先应“抑情损欲,克己自励”,其中就同时吸取了儒道思想的精髓。

我们可以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超越单纯的儒家或道家的立场,从中发现有利于新文化建设的因素。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讲究忠、孝,讲究温、良、恭、检、让,这些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来旧时代的烙印,我们不能不加批判地继承。同样,道家所讲的“自然”“无欲”“无为”等,也包含了一些消极的东西,我们也不能简单接受。而在剔除了其中的思想糟粕后,这些道德范畴和思想观念,就可能成为我们时代文化的补充。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也好,个人也好,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也不能唯利是图,而儒家向来重视“义利”之辨,重义轻利,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相关矛盾仍有现实意义。自然,这里所说的“义”不仅仅是道义之义,它理应有更丰富的内涵,包括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即可以融入道家的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包括对法制精神和经济规律的尊重,即可以引进现代意识,在此基础上,重利而不轻义。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一面。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它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劝惩,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左传》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在叙事中敢于直言不讳,往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行为,表现了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它的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书中不少地方揭示了权势者暴虐淫侈的行为,也表彰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春秋》中对“郑伯克段于鄢”一事的记载和《左传》中的《晋灵公不君》都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

董狐笔:坚持原则,秉笔直书。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

《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则。《中庸》是儒家学说的思想理论基础,它所宣扬的一种不偏不倚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也具有普遍意义。(“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大体上指的是通过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探究,开启智慧。在《大学》中,“格物致知”也指体认绝对真理的道德修养过程。

格物致知在现代被赋予了新的解释。物理学家丁肇中在文中就引用“格物致知”说明通过探究物体而得到知识。丁肇中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是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还是被赋予了全新理解的“格物致知”,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真知的获得,必须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分析。

修、齐、治、平:

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其中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条件,后一个阶段则是前一个阶段的目的。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的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精神境界得到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在修、齐、治、平中,修身可以说是一个基础,如果一个人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就不可能完成他对家庭和社会承担的责任。关于怎样修身,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如“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不断的反省自己的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行”,也就是要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培养一种对人生严肃负责的精神和态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强调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此外,《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方面,也都是循环渐进的修身内容。

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说在儒家思想上影响深远,但历来的解释却莫衷一是。在通常的理解中,慎独指的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也就是要求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遵守道德规范。

《大学》指出“小人”独自一人的时候,常常干出不好的事情来,见到君子才试图掩盖自己的恶行。但是能欺骗了别人,却不能欺骗自己,因为“人之见己,如见其肺肝然”,这样做,只是自欺欺人,有什么好处呢?因此,《大学》强调,要“诚于中,形于外”,也就是说,做人必须表里如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否做到“慎独”是一个很普遍的道德问题。在大庭广众之中,我们能讲究卫生,但独自一人时,也许有的人就会随地吐痰,有警察时遵守交通规则,一旦路口无人值守,擅闯红灯者就不在少数。

其实,“慎独”的核心是诚信和道德自律。在注重个人隐私的当今社会,更要做到不论有人无人在,都自觉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不做有可能损害他人、社会利益并最终损害自己的事。青少年可塑性很强,尤其应该从小培养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这不仅有助于心理健康,也有助于确立现代生活理念。

有人认为如果独处时也那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那就活得太累了。因此,独处时是可以放

松、随便一些的。其实,独处并不一定与别人无关。比如在网络时代,面对网络上错综复杂的虚拟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又有了新的特点。一方面,我们要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信息;另一方面,在网上参与聊天或发帖子等时,也应注意网络道德。网络世界有一句“名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但是,你自己知道你是什么。能否永远做光明磊落的人,关键也许就在你不为人注意的那一刻。

中庸之道:

孔子将中庸当成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关于“中庸”历来有很多解释,简单地说,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孔子本人就是“中庸”的楷模。《论语·述而》中说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就是这样一种中正平和的样子。孔子还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在文和质之间,如果偏向任何一方,都可能出现问题,或粗野,或虚浮,只有两者相宜,才是最理想的。但是,“中庸”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或折中,它本身就是一种标准。关键在于掌握好分寸,在古代,这种分寸实际上就是儒家所讲的“礼”。

作为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一种思想方法和处世哲学,中庸之道在社会政治中仍有现实意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有过一段“极左”思潮占主导地位的时期,造成了中国社会动乱,而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稳健笃实的政策,才取得国泰民安、社会进步的成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借鉴中庸之道。凡事过犹不及,我们应当尽量避免极端思想与做法。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释即佛教,虽然它是从域外传入的,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中仍有广泛的影响。但是,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其基本精神是不科学的。因此,应该认真加以辨别,对其宗教本质,切不可盲从。

佛教有很强的文学性,有不少佛经主要就是通过故事宣传佛教思想的,这些故事往往情节生动、形象鲜明,除了带有宗教的意味外,也包括了一般的人生哲理。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为了实现君主的有效统治,也为了有可能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中国古代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谏官司制度就是其中之一。谏官司制度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很明显,谏官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君主是否开明。历史上,唐太宗就是一个能够纳谏的君主,他统治的时代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盛世(“贞观之治”)。所以,记录当时政治状况的《贞观政要》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经典之作。《求谏》正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之术。

遗憾的是,唐太宗这样的“明君”并不是代代都有。关键在于,建立在君权至上基础上的政治体制,存在着先天的弊病。黄宗羲在《原君》中就提出了这样的思考。虽然黄宗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不可能提出更彻底的民主思想,但他所主张的“天下为主”,对以君王为主的传统观念,还是一个了不起的挑战。

《贞观政要》反映的治国安邦之术: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广开才路与言路,虚心纳谏,实行了很多开明的政策和利国利民的措施,使唐朝政权得到巩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详和的社会环境。历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在政治上,他励精图治,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能较好地实行“君道”,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根据荐贤任能的原则,任用贤良,摒退奸佞,因而忠贤满朝,人才济济,像魏徵、房玄龄、虞世

南等都是当时的名臣。唐太宗清楚地认识到了民众的重要性。因此,他即位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生产的发展。在民族政策方面,他也很开明,如使汉藏民族关系更加友好亲密,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文化方面,贞观时代提倡儒学,奖掖文士;兴办学校,制礼作乐;广收天下图籍编纂成书。这些文化措施,对巩固唐初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贞观政要》以唐太宗论政的言论为主,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安邦之术,其中论及了为君之道、任贤纳谏以及仁义、忠义、孝友、公平、诚信等道德准则和俭约、谦让等社会风尚,在崇儒、重农、刑法、贡赋、征伐、安边等古代社会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上,也有所涉及。

《求谏》所反映的谏官制度的积极意义:

在唐太宗实行的各项政策中,有一条非常重要,那就是任贤纳谏。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了大臣进必要性,提出“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的理念。为此,他还明确表示:“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求谏》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了他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张。唐太宗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观使能,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因此,大臣的忠直敢言与君主的开怀纳谏一向被看做是古代政体动作的理想状态。

《原君》对于君主政治的认识:

在皇权至上的时代,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早就揭示过民主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左传》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讲的是郑国人常到乡校聚会,议论执政施政措施的好坏。有人提议把乡校毁了。子产对此表示反对,认为人们聚集在一起,议论施政措施的好坏,对执政者是有好处的。在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下,让百姓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议论政治得失,这是要有一定气魄的。

从《左传》叙述的倾向可以看出早期民主意识的萌芽,而《孟子》中则更明确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早期民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是,这些思想都是建立在君主专制的基础上的,是给君主治国之道提供的劝诫,本质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到了明清之际,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则体现了古代社会后期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体现出真正的民主意识。此书几乎涉及了古代社会所有的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提出了独到的政治见解,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

在《原君》中,黄宗羲探讨了君主的起源和职责,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为此,他认为臣僚的职责应该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在《学校》中,他甚至已流露出议会政治的萌芽思想,超越了古代谏官制度的思维。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理学、理学家,在我们学过的鲁迅等人的作品中,常常以僵化可憎的面目出现,但实际上,它最初只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宋代儒家对于先秦孔孟学说的新发展,只是在元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之后,才逐渐成为套在读书人头上的一重枷锁。

朱熹(南宋)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后人根据他的讲学记录编成的《朱子语类》,系统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体系。

明代中期,理学趋于僵化,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从王阳明一派中,又分化出一批思想家,以反传统的面目出现,大胆批判封建传统思想,提倡思想解放,李贽就是其中的代表。

理学产生与发展的背景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到宋朝,思想界面临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是封建社会发展到了高峰,维护既有的社会秩序,需要有新的理论思考:另一方面,中唐以后,社会文化也开始了向近代文明缓慢地转型,这同样呼唤着新的思想观念。同时,自魏晋以来,便出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相互争斗,又相互影响、吸收的局面。在宋代理学中,就包含了许多佛教和道教的东西,比如朱熹讲“弃人欲”与佛教的禁欲主义就有相通之处。这表明,儒、释、道三家的相互融合、渗透,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此背景下,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时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理学家,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等人,各自形成学派,从不同方面探讨宇宙人生的问题,并提出了理学的主要范畴,这时的学说多称为“道学”,后来“理学”之称渐盛。理学有各种流派,其中以二程开创、朱熹最终完成了“程朱学派”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学派”影响最大。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学体系。他认为,“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这就将“理”与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范畴即“三纲五常”联系起来,从而使之成为不可改变的天理。(“三纲五常”是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到了明朝,得到王守仁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心外无理”,主张“致良知,”也就是要启发自己心中的理性,以达到高尚的思想境界。由于王守仁强调了人的主观精神作用,他的思想也刺激了明代后期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

元代将理学确定为官方哲学,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明确规定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标准答案,这都使理学的影响不断扩大,也使它逐渐成了禁锢人们思想的教条。对那些希望获取功名利禄的读书人来说,它则成了一块敲门砖。

朱熹的“天理”“人欲”:

理与欲的问题,实际上就是道德规范同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这一问题曾吸引了许多思想家的关注。到了宋代,理欲之辨,更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哲学命题。大体上,理学家都是把两者看成是截然对立的。他们认为“天理”作为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而“人欲”则是道德败坏的标志,是只顾一已私欲的思想行为。所以,在朱熹看来,一个人的心中,只要保存着“天理”,“人欲”就会消亡;相反,“人欲”如果旺盛,“天理”就会消亡。他认为只有彻底消灭“人欲”,才能恢复“天理”在人的精神世界的主导作用。

由于理学家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过分强调压制和消灭“人欲”,表现出了禁欲主义的倾向。当然,他们也并不是完全反对人欲,在朱熹看来,人因饥饿而求“饮食”,是人的生理的正常需要,并不违反“天理”。但如果为了满足个人口腹之欲,一味地去要求“美味”,就是过分之求,属于“人欲”之列了,就应该加以否定。

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性”的主张虽然对社会稳定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它在人的欲望问题上采取过于抽象和消极的态度,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更为明显。所以,明代中期以后,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如清代思想家戴震就提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认为“天理”的作用只是节制人欲,而不是消灭人欲。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

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坚决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表现出强烈的反对偶像崇拜、要求尊重个性和个人权利的态度。基于这一思想,李贽对个人欲表示充分的肯定,认为追求物质享受、好色好货、为自身谋利益是人的天性,是合理的要求。在他看来,那些脱离个人物质追求的高深道理,全是虚伪的空谈。为此,他辛辣地揭露了假道学家的伪善面目。《童心说》鲜明地体现了李贽反传统的思想。所谓“童心”,李贽解释说为“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就是由人的自然本性所产生的没有假饰的真实情感。与之对立的,则是由耳目而入的“闻见道理”,也就是儒家经典所赋予或强加给人的种种精神束缚。在这篇文章中,李贽大胆地指出,《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并不是什么“万世之至论”,而只是“道家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体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意识。

由于李贽的思想具有打破奴化教育和精神禁锢的意义,引起了当时正统人士的嫉恨和仇视,被攻击为“异端”“邪说”。他们指责李贽的著作“流行海内,惑乱人心”,神宗皇帝下令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

不过,李贽的思想顺应了明中叶以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所以当时在文化领域、特别是文学领域出现的思想解放潮流,曾被一些学者高度评价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第八单元科技之光

中国古代科技在今天的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当今的科学发展还具有启发性。从古老的《易经》开始,中国古代就形成了一种注重事物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哲学,并将这种变化与规律简约化、符号化地概括为“阴阳变易”,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阴阳两重性,事物的变化总是阴阳相互作用,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包括相互消长、相互转化和相互补充,而且变化的过程永无终止。这一哲学观念具有辩证思维的特色,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近代以来,很多人探讨过中西思维的区别,一般认为,西方科学注重分析,习惯于将一个具体事物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地考察它的属性。而中国传统科技则不同,它强调综合,习惯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比如中医学就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结以及气、血、津液等循环不息的周身运行,人体的各个器官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因此建立在整体观念基础上的中医诊断学认为,局部的病变,必然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运行状态和阴阳平衡关系,而机体每一部位的外部表现都带着全身生理、病理的信息。

其次,一些古代的科技发明依然充满活力,继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仍以中医为例,它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健康服务了数千年。它的“望、闻、问、切”等诊疗手段和由三千多种植物、动物、矿物配制成的各种中成药,是世界医学宝库的一大瑰宝,至今仍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第九单元经世致用

强调为现实服务,是中国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而随着时代的不同,为现实服务的内容与方式又有所不同。明清易代,社会的大变化引起了许多思想家的反思。于是,提倡“经世

致用”成为一时的思潮。《日知录》是其中之一,体现了总结历史经验、探索现实问题的热忱。

经世致用作为一种学术传统由来已久。实际上,早期儒家就对解决现实问题怀有积极的态度。宋代以后更进一步形成了所谓经世致用之学,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的实际问题,要求经术研究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的方案。宋代的叶适、陈亮,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清末的魏源、龚自珍等人,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明代灭亡以后出现的经世致用思潮,具有反思历史、批判现实的倾向。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早期启蒙思想家,通过总结明朝覆亡的历史教训,深刻认识到“理学”空谈心性命理的危害,力倡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和“以实为宗”的学风,他们关心国计民生之发展,批判君主专制及相关制度的腐朽弊端,探求社会改革的方案。这一思潮促进了学术与社会实践的结合。顾炎武曾旗帜鲜明地提出“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文须有益于天下”。

随着清朝的政治日渐腐败,社会矛盾更为尖锐,而西方列强又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和入侵,面对严重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魏源、龚自珍、林则徐等大批仁人志士又重新倡导经世致用,使清代学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可以说,经世致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优良学风。特别是它在明末清初和近代的大动乱时期达到高潮,反映了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已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和百姓大众的疾苦的品质。在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今天,更应大力提倡和继承发扬这种务实精神。

第十单元人文心声

文学作品是表达“心声”的最佳方式。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无不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隐秘心理。

不但如此,中国文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方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揭示的“境界”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特色之一。

王国维的意义还在于,他的学术研究在继承传统学术的基础上,又引入了西方的理论,反映了中国文化与学术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型。《人间词话》与《<红楼梦>评论》就体现了不同的文学批评模式,前者是中国古代诗话、词话的继续,但又包容了新的思想因素;而后者则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之先河。尽管他用叔本华的哲学解释《红楼梦》不一定贴切,却反映了一种全新的眼光。

如果说王国维主要是在理论上、学术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转型,稍早一点儿的黄遵宪更多地是在观念上、创作上反映了这一转型。

王国维的“境界”说:

《人间词话》第一则即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围绕“境界”这一中心,王国维阐述了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景语与情语、隔与不隔、对宇宙人生的“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观点,广泛触及了文学创造作中主观与客观、景与情、人为与自然等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涉及了作家修养、创作方法、写作技巧等诸多方面。所谓境界,在《人间词话》中有时也说成意境。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等,都是意境鲜明的诗词名句。在王国维的理论中,意境不仅是诗歌独有的特点,其他艺术形式同样可以有意境,如元杂剧。

黄遵宪: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先进与落后:

只有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同时正确认识外来文明,才能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当西方文明以明显的强势姿态传入中国时,中国人经历了一个复杂、痛苦的矛盾、斗争过程。有的人依然陶醉于泱泱大国的传统文明之中,孤芳自赏,或者认为许多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耻于学之;也有的人则钦羡于西方文明的强势,妄自菲薄,鄙视传统文明,甚至还有人主张全盘西化。其实,在文明的冲突和交流中,过分自傲和自卑,都是不可取的。传统文明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永远保留下来,当然也不是可以简单割弃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于文化也是如此。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 1、回顾课本,记忆知识要点。 2、明确考纲要求,熟悉试题类型。 3、领会命题意图,掌握解题思路。 4、认真审题,规范作答。 【真题回放】 (2013?湖南)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觉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答案】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结合选文分析“问”的内涵与作用。两段文字对应两个不同内涵,作用分析要与内涵保持一致。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案】答题要求: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相关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 小结:答题注意事项: 1、所谓“简要概括”就是用一两个简洁的词语或短句来表达。 2、表达观点不要胡乱引申,必须扣住材料中的话来说,但不是翻译原文。 3、紧扣各家经典思想来谈。 4、联系现实,先说观点,再说理由,论据只能用概括示例,不要用详细事实。 【方法指导】 解答文化经典阅读简答题,一般要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 1.字斟酌明要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 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因为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所以,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以前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以作者的堂名、室名等作集名,古代士大夫除了住室之外,还有专为实行读书、藏书的处所,多以堂、室、斋、居、轩、亭、庵、馆为名,讲究点儿的称楼称阁,便以此给自己的文集取名。如明代汤显祖家有玉茗堂,集名《玉茗堂全集》;清代袁枚居处筑有随园,集名《随园诗话》。 以成书年代作集名,如唐代白居易和元稹的诗文集编于穆宗长庆年间,集名《白氏长庆集》、《元氏长庆集》。 以上几种命名方法,有时交互使用,这就造成了同书异名的现象。 中国史学八大家 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著有《左传》,编年体史书创始人。 司马迁西汉人,作《史记》,首创正史纪传体。 班固东汉人,著《汉书》,开创断代史体例。 刘知几唐代人,编著《史通》,我国第一个史学批评家。 杜佑唐代人,著有《通典》,为我国第一个记叙典章制度的通史。 司马光北宋人,编成《资治通鉴》,为编年史第一部巨著。 袁枢宋代人,著《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纪事本末的体裁。 顾炎武明清学者,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竹林七贤”是那些人? “竹林七贤”指魏晋期间的七个文人名士。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清单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孔子和老子则分别是儒、道两派思想的创始人。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孔子强调“礼”和“仁”的学说。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则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孟轲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因此,老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重要道家学者,他的思想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往往兼有这两种思想。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实际上,“仁”就是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仁”是有一系列配套主张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礼”。“礼”有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分。为了实现礼,首先必须“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偿;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还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孔子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不做违礼之事,同时有“仁”的胸怀,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孔子以“仁”为核心所建立的伦理道德学说,成为儒家学说的主体内容,对于后来中国传统文化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什么是“道”?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老子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如同《论语》讲“仁”辅之以“礼”,《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而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他认为“大道”的废弃,是“仁义”产生的原因,同样“大伪”“孝慈”“忠臣”的产生,也分别是因为智慧、“六亲不和”和“国家昏乱”的存在。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需要“圣智”“仁义”“巧利”,就是由于存在它们的对立面。如果将这三者都抛弃掉,它们的对立面自然也就消失了,再加上人人清心寡欲,社会就太平了。所以,他主张回复到“小国寡民”、结绳记事的淳朴社会。 儒道互补: 儒道思想虽然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梳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入门四问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实际上,“仁”就是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仁”是有一系列配套主张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礼”。“礼”有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分。为了实现礼,首先必须“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偿;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还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孔子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不做违礼之事,同时有“仁”的胸怀,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孔子以“仁”为核心所建立的伦理道德学说,成为儒家学说的主体内容,对于后来中国传统文化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什么是“道”?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老子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如同《论语》讲“仁”辅之以“礼”,《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而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他认为“大道”的废弃,是“仁义”产生的原因,同样“大伪”“孝慈”“忠臣”的产生,也分别是因为智慧、“六亲不和”和“国家昏乱”的存在。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需要“圣智”“仁义”“巧利”,就是由于存在它们的对立面。如果将这三者都抛弃掉,它们的对立面自然也就消失了,再加上人人清心寡欲,社会就太平了。所以,他主张回复到“小国寡民”、结绳记事的淳朴社会。 儒道互补: 儒道思想虽然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孔子则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正是由于他们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 不仅如此,虽然老子和孔子一个侧重讲“天道”,一个侧重讲“人道”,但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比如老子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实际上也是关心社会的表现,而且《老子》中谈论治国之道的内容也占了很大比重。同样,孔子的“道”虽然主要是“人道”,不是“天道”,但是当“人道”绝对化以后,也是与“天道”相通的。而且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欣赏曾点的超脱旷达,这与道家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 从社会实践来看,儒道并用,也是统治者自觉的治国之术。例如唐太宗在贞观二年总结治国经验时,提出了“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现实理念,同时又认为要做到“安人宁国”,君王首先应“抑情损欲,克己自励”,其中就同时吸取了儒道思想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高二)共50题,每题2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题库一 1. 在教学方法上,塾师基本上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 A.读书指导法 B.课堂讨论法 C.注入式 D.启发式 2.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人是()。* A.李白 B.陈子昂 C.杜甫 D.白居易 3. 下列人体的器官中,属阳的为() * A. 肝 B.脾

C.肺 D.胆 4. 普者黑是()的著名景点。* A.文山 B.临沧 C. 广西 5. 下列物产不是在两汉时期从西域传入内地的是() * A.石榴 B.葡萄 C.菠萝 D.胡瓜 6. “东巴经”是()特有的原始宗教——东巴教的经书。* A.傈僳族 B.纳西族 C. 景颇族 7.

灵渠工程选在兴安县城东南2000米的分水村处建分水建筑物铧嘴和大、小天平,将河水分为两支,并从此开南渠通往湘江,开白渠归入漓江。* 对 错 8. 中国古代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梨园子弟”的称号出自哪个朝代() * A. 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9. 阿诗玛的故乡是在()。* A.石林 B.九乡 C. 九寨沟 10. 以李梦阳、李攀龙为首的“前后七子”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对 错 11. 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属诗篇是() * A.《长安古意》 B.《帝京篇》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从军行》 12. 肩负起历史的重担,成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并以极大热情投入“新乐府”诗的创作的是() * A. 卢照邻、骆宾王等 B. 李白、杜甫等 C. 白居易、元稹等 D. 韩愈、柳宗元等 13. 比哥伦布远航美洲早87年,比麦哲伦完成环绕地球航行早116年,曾“七下西洋”的著名航海家(),在第七次航海途中,因病逝世于古里(今印度南部科泽科德)。* A.郑和

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十二生肖】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 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可见,中庸亦非常人所能轻易企及,当以发愤求之。 三、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 1、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7.13章、13.24章、17.24章: 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好好先生理解为中庸。根据大家的生活体验,你心目中的好好先生应是怎样的形象?请作举例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扑克人物】 黑桃J:查尔斯一世的侍从,丹麦人霍克拉 红桃J:查尔斯七世的宫廷随从拉海亚 梅花J:亚瑟王的著名骑士兰斯洛特 方块J:查尔斯一世的侍从罗兰 黑桃Q:帕拉斯o阿西纳,古希腊神话中智慧与战争女神 红桃Q:朱尔斯,德国人,查尔斯一世的妻子 梅花Q:英国的兰开斯特王族的约克王后 方块Q:是《圣经o旧约》中的约瑟夫的妹妹,莱克尔皇后 黑桃K:戴维,公元前10世纪的以色列国王索洛蒙的父亲,擅长弹奏竖琴 红桃K:查尔斯一世,弗兰克国王沙勒曼 梅花K:马其顿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最早go-vern-ment世界 方块K:罗马名将和政治家朱亚斯o西泽,罗马统一后成为独裁统治者 【十二生肖】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 〖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分类专项复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含答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分类专项复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 一、连一连。(18分) 《示儿》 [宋]林升 《题临安邸》 [宋]陆游 《己亥杂诗》 [唐]王维 《山居秋暝》 [清]龚自珍 《枫桥夜泊》 [唐]林杰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乞巧》 [唐]张继 《观书有感》 [唐]虞世南 《蝉》 [宋]朱熹 二、文学文化知识填空。(2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孔子是__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__________家。《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______ ____和他的学生的言行。 2.“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这里的“李杜”指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他们分别被尊称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其诗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是盛唐诗人__________,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能代表他的这种风格。 4.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家喻户晓,其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我最喜欢的两个故事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都和石头有关:__________曾以石补天,__________曾以石填海,《_______________》曾名为《石头记》,_______________笔下的孙悟空竟是一尊石猴子。 6.《牛郎织女》一文塑造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牛郎形象和__________________的织女形象。《牛郎织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年龄称谓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13、期颐之年:一百岁◆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1)等

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古代主要节日(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12)冬至:又叫“至日”,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天文地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天文地理) 1.我国先民发明观察星象物候的方法是在(A)。 A.夏朝B.殷商C.秦代D.汉代 2.古人记录时间有特定的法则,从一个月来说,每月的第一天、最后一天分别被称为(D)。 A.朔、望B.望、晦C.晦、望D.朔、晦 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4.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B) A.8 B.10 C.12 D.14 5.天干地支纪年始于汉代,请问这种纪年是以哪一天为起点的?(C) A.除夕 B.正月初一 C.立春 D.春分 6.古代地理中划分阴阳有一套理论,其中表述山川河流的“阴”是指(B)。 A.山南水北 B.山北水南 C.山南水南 D.山北水北 7.中国古代记述地理知识的开山之作是(C)。 A.《水经注》 B.《徐霞客游记》 C.《山海经》 D.《水经》 8.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

A、清 B、元 C、唐 D、宋 9.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B) A东海B西域C南国D中原 10.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 A普陀山B武当山C九华山D峨眉山 11.“讳疾忌医”典故中的君王是(C)。 A.齐桓公 B.鲁桓公C.蔡桓公D.秦桓公 12.“杏林”在古代指代的是(B)。 A.教育界 B.医学界 C.戏剧界 D.园艺 13.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古老而完整的医学典籍是(B)。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神农本草》D.《脉经》 14.著有医学巨著《千金方》,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后世尊称为“药王”等,这是对我国哪位医药学家的描述?(A) A.孙思邈 B.华佗 C.李时珍 D.张仲景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八里中心小学 一、课程目标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引起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重视,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许多经典被译成多国文字,所以,让中国的儿童诵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约有14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经常使用的仅占脑细胞总量的10%——20%,大多数脑细胞处于修整、后备状态,也就是说,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也处。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再次,我校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确立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的培养目标,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六个:(一)唐诗宋词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珍藏版)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参考答案(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及参考答 案(3) 85.”中国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古典小说的合称,它们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小说类作品的最高成就,至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象征性读物。下列诗句与其相关著作连线不正确的是() A.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国演义》 B.敢笑黄巢不丈夫--《水浒传》 C.姑妄言之姑听之--《西游记》 D.一朝春尽红颜老--《红楼梦》 86.《三国演义》中许多典故蕴含哲学寓意,下列选项中的典故与哲学论断对应不正确的是() A.诸葛亮借东风--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B.望梅止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D.巢毁卵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87.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如果我们想借阅收录了屈原作品的《楚辞》,应该在哪一类里寻找?() A.经 B.史 C.子 D.集

88.匾额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往往在古代的匾额中有所体现,下列匾额题字与建筑物对应不正确的一组是() A.旁求俊乂--贡院 B.万世师表--孔庙 C.还我河山--岳飞庙 D.明镜高悬--武侯祠 89.毛泽东曾称赞一部书”尽抡四部精要”,并将它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国学入门书,这部书是() A.《群书治要》 B.《古文观止》 C.《古文辞类纂》 D.《经史百家杂钞》 90.中纪委推荐干部阅读61本书,其中包括《纲鉴易知录》,对于这部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部简明中国通史读物 B.体裁是纪传体 C.作者是明朝人 D.记载时间跨度与《资治通鉴》相一致 91.《论语》作为儒家核心经典,不仅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很早就传播到了海外。《论语》最早的西文版本是哪种语言的译本?() A.英语 B.法语 C.拉丁语 D.俄语 92.”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下

人教版选修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人间词话》十则教案

《人间词话》十则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课时数:1节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 不错,阅读诗歌就是要去欣赏诗中的景,品味景中的情,我国现代著名国学家王国维就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深入地研究中国诗词,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主要收录在他的《人间词语》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间词语》十则,感受这国学家的智慧。 作家作品介绍:(一位同学朗读)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国学大师,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郭沫若称他是新史学的开山。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成就甚高。著有《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其中《人间词话》共六十四则,是其最有影响的著作,融中国传统古典文论和西方美学于一体。行文流畅自然,见解独特,精辟阐释了“境界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间词话》十则 三、1、本文谈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境界 四、2、围绕“境界”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观点?(你读到了什么?) 境界的意义 境界有“造境”与“写境”二则 境界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三则 境界离不开“情”与“景” 成功者必经的三种境界七则 词的境界取决于作家“心”的境界 只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能写出有生气,有高致的作品十则 五、3、在第二则中作者说诗歌的境界可分为“造境”与“写境”,那么他们有何区别?“造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其主观理想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 “写境”:诗歌中的意境是诗人按客观自然描写而成,更贴近现实。 判断下面两首诗,哪首诗的境界是“造境”哪首诗是“写境”?(或让学生举例)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雨霖铃》柳永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作者:8288于2013-11-22 18:19 发表于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网络文摘|通用分类:文史杂谈|已有2评论 普通老百姓交的朋友谓“布衣之交” 有钱人与没钱人交朋友谓“车笠之交” 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称“患难之交” 吃喝玩乐结交的朋友称“酒肉之交” 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忘年之交” 幼年相交的朋友,称“竹马之交”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婚姻周年】第1年:纸婚、第2年:棉婚、第3年:皮革婚、第4年:水果婚、第5年:木婚、第6年:铁婚、第7年:铜婚、第8年:陶婚、第9年:柳婚、第10年:铝婚、第11年:钢婚、第12年:丝婚、第13年:丝带婚、第14年:象牙婚、第15年:水晶婚、第20年:瓷婚、第

25年:银婚、第30年:珍珠婚、第35年:珊瑚婚、第40年:红宝石婚、第45年:蓝宝石婚、第50年:金婚、第55年:绿宝石婚、第60年:钻石婚、第70年:白金婚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新版精选2020年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完整复习题库298题(含答案)

2020年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298题(含答 案) 一、单选题 1.成语故事“多多益善”的主角是项羽。(╳)“多多益善”出自《史记》:“上(刘邦)曰:‘于君何如?’(韩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因此故事的主角是韩信。 2.北宋毕昇被后世尊为“印刷之父”,其发明的活字印刷术采用的是木活字。(╳)应该是泥活字。 3.屏风是古代室内用于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材质多样,可以自由移动,既能隔出秘密空间,又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4.辛弃疾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合称“南宋四大家”。(╳)辛弃疾改为陆游。 5.乐府是我国古代专门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官署,最早出现于汉代。(╳)乐府最早出现于秦代。 6.乐曲《春江花月夜》改编自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 7.戏曲舞台上演员出场的地方叫“下场门”。(╳)上场门 8.三十六计是“美人计”。(╳)第三十六计是“走为上计”。 9.成语“如鱼得水”的含义是:好像鱼儿得到了水。比喻有所凭借,找到了依靠。或比喻得到跟自己最相投合的人或适合于自己的环境。(√) 10.成语“莼羹鲈脍”出自《晋书》,现多用来形容家乡的美味,意在表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1.成语“轻于鸿毛”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2.“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

13.“不拘一格”这个成语来源于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4.周恩来评价南宋大臣李纲为“宋朝一位有魄力、有才干的宰相”。(√) 15.“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léi)病卧残阳”是作者将“牛”人格化,表达自己像耕牛那样耗尽心力和生命,为百姓造福,无怨无悔。(√) 16.“出师一表真名世”中“出师”指的是诸葛亮所写的《出师表》。(√) 17.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李白B李贺C白居易D杜甫 18.“许人一物,千金不移”出自《幼学琼林》。(╳)出自《增广贤文》 19.岳飞,南宋名将,字鹏举。战功卓著,后来因为反对议和,被奸臣魏忠贤诬陷,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当时的奸臣是秦桧,魏忠贤是明代人。 20.架子床,出现在明代,有四架或者六架,偶尔有八架,它不是单纯的卧具,常常用来待客。(╳)它是单纯的卧具,不能用以待客。 21.孔子在不同场合和弟子的对话中,解读了对于“仁”的内涵的理解,即包含智、勇、信、忠、恭、敬、刚毅等美好的人格特质。(√) 22.辛弃疾,宋代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词风慷慨悲壮。(√) 23.编钟是一种兴于东周、盛于春秋的大型金属乐器。(╳)兴于西周 24.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是平遥古城。(╳)是丽江古城。 25.姚鼐是明代散文流派——“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流派。 26.颐和园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 27.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雕版印刷术的“字模”表演惊艳四座,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汉字的魅力。(╳)应该是活字印刷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