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隋朝时期民族关系

隋朝时期民族关系

隋朝时期民族关系
隋朝时期民族关系

隋朝时期民族关系

登州大佬李隋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第二个统一王朝的建立阶段,其疆域的确立也是“五胡乱华”之后重新走向统一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疆域不仅包括统一政权管辖下的边缘地区,而且包括大一统格局中的少数民族生活区域。隋朝立国伊始,中国尚未完全统一,其辖区仅为长城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南朝政权统治己颜于瓦解之际,不足为患,统一江南地区乃大势所趋。而隋王朝面临的真正对手是北方的突厥政权。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摆在隋王朝面前的一道难题。因为这种关系不仅影响到中原王朝与突厥内部,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对其他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同时,隋朝亦幵始对东北地区的经营和管理,密切着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诸少数民族间的关系,促进该地区少数民族尤其是契丹族的发展,为广大的东北地区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奠定基础。

一、隋王朝与突厥的关系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强大的中原王朝的出现影响到其与突厥

政权间的关系。有隋一代,隋朝与突厥间的关系几经反复,期间突厥多次南下侵扰隋朝北部边地,隋初,隋朝对突厥南下极为忧惧,处于明显的防御态势,在这一背景下,“远交近攻,离强合弱”成为了隋王朝处理突厥关系的战略方针。

具体而言,“远交近攻”就是联合距隋王朝较远的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突厥部

落及其蕃属,而把主要精力用于距隋朝边地较近的突厥及其属部。所谓“离强合

弱”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于突厥汗国内部而言,对于与大可汗有矛盾的诸部落,

努力使其脱离大可汗统治,并促成它们的联合,从而达到分化大可汗实力之目的。

其二是隋朝支持或扶植力量较弱的部落,达到共同抗击突厥较大部落的目的,从内部瓦

解突厥政权,既壮大隋朝的联盟力量而相对削弱突厥汗国的实力。文帝时期先后支持阿波可汗、沙钵略可汗、启民可汗就是这种战略方针的反应,最终,启民可汗归降隋朝,隋统一东突厥地区,但随后始毕可汗重新称霸北部边疆,所以可以确定的是,中原与突厥的政治、军事实力决定着北部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各地的政治态势。而经济、文化的背景在当时并非决定性因素。文帝时期采取积极的分化手段,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积极的防御,最终换来北疆的安定。尤其是启民可汗时期,中原王朝与突厥间保持友好往来,对包括突厥族在内的北疆诸族的发展奠定政治基础。其后,由于隋场帝推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加之内忧外患,突厥趁机扩大势力。始毕可汗统治下的突厥政权重新站在中原王朝的对立面,造成隋末唐初北部边疆的复杂政治格局。

二、隋王朝与突厥的关系

隋朝初立,在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上采取相应的措施。东北边疆地区作为

隋代北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很大变化。诸族纷纷向隋朝贡,建立政治隶属关

系,中原王朝与东北边疆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交流,巩固着隋朝东

北边疆地区的稳定,民族融合得到强化,而契丹与高丽、突厥、中原王朝皆关系密切。可以说契丹处在各政权角逐的中间地带,先后臣属于高丽、突厥,隋统一北方之后,又主动接受隋朝的管辖。契丹在三者夹缝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机遇,难于同其他三者相抗衡,只能依附于较强大的政权以求自身稳定,契丹在这时期遂融入中华民族一体化的格局中。

总的来说,有隋一代,立国初期,民族关系比较稳定,隋

文帝积极推行“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方针,着重解决东突厥问题,使之归附

中原王朝,为北疆地区的稳定扫除障碍;而对于东北边疆诸族则采取安抚措施,

保持该地区稳定发展。在此期间,契丹在隋王朝的支持下获得进一步发展。后期,

由于隋场帝推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导致东突厥势力站在中原王朝的对立面,再次威胁北疆地区和平安定的局面。契丹在与隋朝战争中受到重创,势力渐衰。契丹是这时期东北边疆较有影响力的民族之一,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影响着东北边疆地区的民族稳定和民族发展。总之,隋王朝与突厥、契丹间的关系影响着北疆地区的政治格局。民族关系的新变化奠定了隋末唐初北疆政治格局的复杂性。

第一单元隋朝唐朝历史期末模拟题

第一单元隋朝唐朝历史期末模拟题姓名 许老师赠言:历史使人明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一、填空(15分) 1、581年,建立隋朝,杨坚就是帝,定都。 2、618年,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帝,定都。 3、唐朝的房谋杜断指哪两个人、。 4、唐朝的医学家称为药王。 5、唐朝的诗人称为诗仙。唐朝的诗人称为诗圣。 6唐朝的颜筋柳骨指哪两个人、,其中留下笔谏美名。7唐朝的画家称为画圣。 8唐朝的称为茶神。 二、单选(50分)(带五角星号★是书上练一练题) ★1、唐太宗最著名的谏臣()A房玄龄B魏征C张玄素D杜如晦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作者是A李白 B王维 C、杜甫 D、白居易 3.隋朝开通的大运河中心是()A.长安B.洛阳C.余杭D.涿郡★4、开元盛世在()统治时期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5、隋朝末年,涿郡一位商人要沿着大运河乘船去洛阳,他必须经过() A.永济渠 B.江南河 C.邗沟 D.通济渠 ★6、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A 唐玄宗 B 武则天C唐太宗D隋炀帝7、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雪》中“唐宗宋祖”。这里“唐宗”统治时期指() 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之治 8、唐朝的长安城内,有“坊”和“市”的区别,“坊”是( ) A.贵族居住区 B.娱乐区 C.居民住宅区 D.商业区 ★9、唐朝初年,下列名称()还未出现A 吐蕃 B 回鹘C突厥D靺鞨10、下列各项与女皇武则天无关是() A.在设立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B.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 C.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1、下列人物中,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是() ①李冰②李春③玄奘④鉴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隋唐时,中日交往的著名人物()A 玄奘 B 戒贤C鉴真D戒日王13、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应阅读() A.《金刚经》B.《大唐西域记》C.《西游记》D.《史记》 14、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位大臣是() A.魏征B.杜如晦C.姚崇D.李靖 15、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是()A.吕后B.慈禧C.武则天D.王昭君 16.唐朝农民创制的新的浇灌工具是()A.翻车B.筒车C.水车D.耧车 ★17、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 A 大批文物被劫掠到国外 B 有大量碑刻书法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18.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最先是在哪个朝代实行() A.唐朝B.隋朝C.秦朝D.汉 19.对科举制进行重要的改革,开始设立进士科的是() A.唐太宗B.唐玄宗C.武则天D.隋炀帝 20、北宋、辽、夏、金四个政权从建立的时间排列顺序是( ) A、北宋、辽、夏、金 B、辽、金、北宋、夏 C、北宋、辽、金、夏 D、辽、北宋、夏、金 21.唐太宗在位期间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被西部各少数民族信尊称为()A.大单于B.天可汗C.怀仁可汗D.赞普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完成了全国的统一②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北京 ③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A.①② B.②④ C.②③D.①④ 2.“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③④ D.②③ 3.右面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 A.宋夏议和B.宋辽议和C.宋金议和 D.辽金议和 4.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其中,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论数起。”这表明,交子() A.产生于商业纠纷中 B.是印刷技术进步的产物 C.是民间交易的凭证 D.只在少数富人之间流通 5.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分裂割据 B.实现国家统一C.强化思想控制 D.开发边疆地区 6.《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A.藩镇割据B.宦官专权C.武将专权D.重文轻武 7.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 A C.阿骨打、孝文帝、忽必烈、铁木真 D.阿骨打、孝文帝、铁木真、忽必烈 8. 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9. 南宋时,都城临安曾有谚语“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这主要说明临安 A.蔬菜类品种丰富 B.水利建设获得发展C.城市商业的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0.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旱时开闸灌溉。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 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农民南迁 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取决于南方社会安定

简述隋朝统一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

简述隋朝统一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 (1)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即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分别为内史令、纳言和尚书令,分别执掌决策、审议和执行之权,尚书省下有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共同组成中央机构。另外还有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以及十一寺作为三省六部的补充。 (2)改革地方制度,变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另外,隋朝还收回了州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规定凡九品以上官吏,均需中央任免,从而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3)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 (4)颁布开皇律,利用法律加强统治。 开皇律是隋朝的颁布法典,其主要内容为五刑、十恶、八议构成,并且废除了以前的一些严刑峻法,成为后世制定法律的范本,在我国古代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改革府兵制,全国设十二卫所,文帝时下设骠骑府,炀帝时改为鹰扬府,其长官为郎将,府兵除原有军籍外,还与其家属一起编入民籍,享受均田。 (6)实施均田制和租庸力役制。 (7)通过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扩大政府户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大索貌阅南北朝以来,由于赋役极为沉重,导致隐瞒户口现象严重,影响政府控制户口数和财政收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隋文

帝于开皇五年,下令“大索貌阅”,即按照户口簿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特征等核查户口,如有不实,里长、党长流配远方,结果获得增加44万余丁,164万余口,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财政收入大大的增加了。 输籍定样隋朝的一项户籍制度。即由国家制定划分户等和征税标准,发放给地方依标准征税。具体做法是由国家制定划分户等和征税的标准,发放给地方,由地方于按标准划分户等。由于国家征税低于豪强地主对农民的榨取,农民纷纷脱离豪强地主,向政府申报户口,承担国家的赋役。通过输籍定样,政府控制的人口数和户口数大为增加,财政收入也得到了增长。 (8)兴建东都洛阳,修建京杭大运河

简述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简述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1.北宋与辽的关系 ①战争:争夺的重点是幽云十六州。 概况:北宋在统一南方后先后两次对辽用兵,均失败,转入战略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北宋停止北伐后,辽统治者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北宋的安全 ②议和——澶渊之盟 背景:1004年,辽军逼近东京,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在前线大挫辽军锐气,辽方提出议和,宋真宗接受;1005年初,双方订立和议。 内容: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影响:宋辽双方对峙局面形成,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局面;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促进了民族融合。 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①战争: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都很严重。 ②宋夏议和 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

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影响:宋夏议和以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3.南宋和金的关系 (1)南宋的建立: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宋金关系 ①战争 北方义军的抗金:代表是太行山的八字军。 岳飞抗金:采取“连结河朔”义军的正确方针,1140年,获郾城大捷,给金军以沉重打击 ②议和——宋金对峙的形成 议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史称“绍兴和议”。 主要内容:南宋皇帝向金称臣;南宋与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划定边界;南宋每年向金输纳“岁币”。 评价:是南北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基本均衡的结果;加重了南方人民负担;减少了战争,给双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交流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局面。

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 (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 ①各民族间存在战争,这些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进行定义。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战争也是正义的,反之则是非正义的。 ②在宋、辽、夏、金的关系中占主导的是三次议和,这三次议和虽然是两宋统治者接受屈辱条件以求得苟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议和使双方减少了战争,获得了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局面,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各民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③这一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辽、夏、宋、金之间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少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测评人教版

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这段歌词所评述的古代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宋代(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崇文抑武 3.“杨家将”的故事,以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对北宋前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演义,主要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下列哪一事件不会 ..出现在“杨家将”的系列故事中( ) A.阿保机发起澶州之战 B.宋真宗亲征澶州城 C.宋辽议和结澶渊之盟 D.北宋北伐辽遭失败 4.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这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南下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交纳的岁币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战场上的失利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北宋和南宋之间的关系类似于( ) A.西晋和东晋的关系 B.隋和唐的关系 C.曹魏和北魏的关系 D.武周和北周的关系 7.岳飞的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的“匈奴”指的是( ) 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8.“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 A.两宋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秦汉时期 9.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0.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的高峰期。下列表述与南宋时期南方商业繁荣的史实不相符 ...的是( ) A.京城的主要街道店铺林立 B.京城的主要街道买卖昼夜不绝 C.纸币与铜钱并行 D.广州的人口多达百万 11.自古以来,各族人民驰骋于中华大舞台。史书所述“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的民族是( ) A.蒙古族 B.突厥族 C.女真族 D.回纥族 12.下列图1、图2、图3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行政机构设置的主要情况。其中,图3反映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13.五代至元朝时期,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很多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辽②金③西夏④蒙古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

隋朝重要的历史大事件汇总——(公元581~618年)

隋朝重要的历史大事件汇总——(公元581~618年) 本文导读: 隋朝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制,兴建隋唐大运河使到很多城市从此出生,令很多新旧事物交替废兴,这些政策几乎被唐朝和宋朝全盘承袭,唐朝在某程度上更是隋朝的伸展。此朝代深刻影响往后唐朝、宋朝、以后中国朝代,以至今日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 中文名称:隋朝 英文名称:Sui Dynasty 简称:隋 所属洲:亚洲 首都:大兴(今西安)、洛阳 主要城市:太原,江都,成都 货币:圆孔钱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人口数量:46,019,956人(609年) 主要民族:汉族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 国土面积:480万平方公里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科举制 军事制度:府兵制

主要贡献:统一南北、开创科举、开通大运河 隋朝皇帝 高祖文皇帝杨坚 世祖炀皇帝(明皇帝)杨广 恭皇帝杨侑 哀皇帝杨侗 秦王杨浩 睿宗顺皇帝杨政道 事件 尉迟迥之乱 尉迟迥之乱指的是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尉迟迥等北周老臣因不满杨坚夺权而发动的军事行动。 杨坚称帝 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营建大兴 公元581年,北周权臣、外戚杨坚称帝,建立隋朝。起初,仍定都在汉长安城。但此时长安城风光不再——规模狭小、凋残败落,衙署与民居混杂,而且“水皆咸卤,不甚宜人”,加上渭水南侵。除此,还有更重要的两个原因:隋文帝是一个一心想统一全国的帝王,生活在残破不堪的汉代古城中,当然不能满足;另外,隋文帝是一个迷信风水而又猜忌多疑的人(这与他出生后到13岁一直都生活在寺院里有关)。西汉之后,在汉长安城相继建都的几个朝代均寿命短暂,在隋文帝看来,汉长安城是个不祥之地。而且,据说隋文帝夜梦洪水淹没都城。诸多原因促使隋文帝改建新都。 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诏左仆射高熲为总领事,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为副都监,于龙首原之南营建新都。由于杨坚在北周时被封为“大兴郡公”,所以新都命名为“大兴城”。又据《雍录》卷三记载,隋大兴殿(唐改称太极殿)所在地为大兴村,以此名城,并取永远兴隆昌盛之意。 隋与突厥之战 隋与突厥之战,是隋朝对突厥的防御战争。隋朝最后与突厥的战争胜利后,得以将势力扩展到蒙古高原。同时也有利于保护中原地区经济与文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兴盛。 难点:商业贸易的繁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伟大的宋朝,繁荣得让人心醉; 伟大的宋朝,堕落得让人心碎; 伟大的宋朝,强盛得让整个世界为之目眩神迷; 伟大的宋朝,衰亡得让亿万中国人欲哭无泪; 伟大的宋朝,文化灿烂得如满天星河; 伟大的宋朝,商业繁荣得让人骇然惊叹; 伟大的宋朝,政治开明得让唐太宗为之汗颜; 伟大的宋朝,城市兴旺得让欧洲人为之神往…… 让我们再次走进伟大的宋朝,感受它的经济繁荣! 【新课探究】 1.农业的发展 (1)农业发展的背景 史料研读: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变、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吴越王弘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 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提示:①五代十国北方战乱不断,而南方相对安定,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既带去了劳动力又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南方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均好于北方,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③北方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崛起,侵占了黄河流域,进而将游牧生产方式强制在这一地区推行,使北方农业遭破坏。 ④南宋建都临安,即今杭州,并在其附近大量驻兵,为解决军需,推行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 ⑤历史上长江流域开发较早,具有一定的农业基础。 (2)农业发展的表现 ①粮食作物:宋代南方农民培育了许多优良稻种,并引进外来的优良品种。引进的外来优良稻种中最著名的有占城稻(越南)和黄粒稻(高丽)。当然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它原产于越南中南部,北宋之初传入我国福建地区。占城稻有很多优点,以耐旱、生长期短、适应性强著称。 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专门除草用的弯锄,碎土疏土用的铁耙,安装在耧车上的铁铧……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此外,在水利灌溉方面主要出现了龙骨翻车等工具。由此可见,宋朝的农业技术比隋唐时期有很大的提高。 ②经济作物:南方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③图片链接: ④谜语猜猜猜 白如玉,着黄袍,个子虽小包你饱。皇帝请我从越南来。 不是桃树却结桃,桃子里面长白毛,到了秋天桃熟了,只见白毛不见桃。

隋朝时期民族关系

隋朝时期民族关系 登州大佬李隋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第二个统一王朝的建立阶段,其疆域的确立也是“五胡乱华”之后重新走向统一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疆域不仅包括统一政权管辖下的边缘地区,而且包括大一统格局中的少数民族生活区域。隋朝立国伊始,中国尚未完全统一,其辖区仅为长城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南朝政权统治己颜于瓦解之际,不足为患,统一江南地区乃大势所趋。而隋王朝面临的真正对手是北方的突厥政权。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摆在隋王朝面前的一道难题。因为这种关系不仅影响到中原王朝与突厥内部,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对其他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同时,隋朝亦幵始对东北地区的经营和管理,密切着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诸少数民族间的关系,促进该地区少数民族尤其是契丹族的发展,为广大的东北地区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奠定基础。 一、隋王朝与突厥的关系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强大的中原王朝的出现影响到其与突厥 政权间的关系。有隋一代,隋朝与突厥间的关系几经反复,期间突厥多次南下侵扰隋朝北部边地,隋初,隋朝对突厥南下极为忧惧,处于明显的防御态势,在这一背景下,“远交近攻,离强合弱”成为了隋王朝处理突厥关系的战略方针。 具体而言,“远交近攻”就是联合距隋王朝较远的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突厥部 落及其蕃属,而把主要精力用于距隋朝边地较近的突厥及其属部。所谓“离强合 弱”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于突厥汗国内部而言,对于与大可汗有矛盾的诸部落, 努力使其脱离大可汗统治,并促成它们的联合,从而达到分化大可汗实力之目的。 其二是隋朝支持或扶植力量较弱的部落,达到共同抗击突厥较大部落的目的,从内部瓦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1.文教政策 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 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 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最后终于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而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后经元、明、清统治者的不断提倡,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教育制度 宋朝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宋初由于重视科举取士,虽设官学,而未被重视,自三次兴学运动后,才在中央和地方陆续建立起了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南宋虽偏安江南,但在绍兴、乾道、淳熙年间,官学亦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官学教育制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属于国子监管辖的有国子学、太学、辟雍、四门学、广文馆、武学、律学、小学等;属于中央各局管辖的有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直属于中央政府的有资善堂、宗学、诸王宫学、内小学等。地方官学有州学、府学、

扬州隋朝、唐朝职官表

◇朱志泊 南北朝的行政建置可谓架床叠屋,《隋书·杨尚希传》说:“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有鉴于前朝的弊端,隋朝初年大力省并行政区划。 隋朝行使州(后称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建制。(今)扬州在隋朝开国初年继续称吴州,开皇九年(589)改称扬州,州的行政首长称刺史。 我们今天生活的这块土地首次被称扬州,是从隋朝开始,为期十九年。 隋朝在军事要地设总管府,军事首长称总管。总管若称“总管刺史加使持节”,就兼理刺史职权,扬州在隋朝是仅次于长安、洛阳之外的第三大城市,所以扬州总管兼任吴州、扬州刺史。 大业三年(607),废扬州总管府,扬州改称江都郡,太守是一郡的军政首脑,太守下有通守和赞务两个副职,太守缺位时,由这两人行使军政事务。 扬州(后称江都郡)统县十六,在江北的有江阳、海陵、宁海、安宜、山阳、淮阴、盱眙、盐城、清流、全椒、六合、永福十二县,在江南的有句容、延陵、曲阿、武进四县。共有十一万五千五百二十四户。

唐前期,行政上实行州(郡)、县两级行政建置,(今)扬州先后称江都郡、兖州、邗州、扬州、广陵郡。 唐代初年,四方未靖,无暇东顾,于是任命长期割据江淮的农民军领袖杜伏威主管江淮军政事务以安其心,称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后来杜伏威部将辅公祏起兵反唐,叛乱平定后,于武德九年(626),原设在(今)南京的扬州大都督府迁广陵城。此后,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在一千四百年里,被称作扬州、扬州路、扬州府、扬州市。 一、大都督府长史 唐朝的大都督府设大都督一人,由亲王、大臣、或已故王公贵族为之,是荣誉称号,本人也不在扬州。大都督府的实权在大都督长史,大都督府机构庞杂,大致有:司马、录事参军事、录事、功曹、法曹、士曹参军事、仓曹、户曹参军事、执刀、典狱、问事等属员。 唐职官制:扬州大都督长史是三品官阶,而俗称宰相的中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衙门长官也为三品官阶。扬州大都督长史往往带有宰相官衔(当时称“检校”),或由宰相外放,或任满后回京任宰相,由此可见其地位的重要。 唐承隋制,扬州大都督府所在地的扬州刺史由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兼理。 二、淮南节度使

4-2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2课时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北宋与辽的关系(1) 辽的建立①兴起:契丹族生活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后来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10 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 年,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②制度:仿汉字偏旁创制文字,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2) 宋辽关系①战争:争夺的重点是幽云十六州。概况:北宋在统一南方后先后两次对辽用兵,均失败,转入战略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北宋停止北伐后,辽统治者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北宋的安全。②议和――澶渊之盟背景:1004 年,辽军逼近东京,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在前线大挫辽军锐气,辽方提出议和,宋真宗接受;1005 年初,双方订立和议。内容: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影响:宋辽双方对峙局面形成,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局面;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促进了民族融合。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1) 西夏的建立①兴起与建国:党项族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1038 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②制度:仿效中原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仿照汉字创制西夏文字。(2) 宋夏关系①战争: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都很严重。②宋夏议和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影响:宋夏议和以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唐宋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和方式的比较(1)①特点及方式:唐朝主要是挫败少数民族的进攻、设置管理

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和亲等;宋朝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处于劣势,在议和中以送“岁币”寻求妥协,两宋都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②原因: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宋朝统治者采取“守内虚外”政策,造成求和派占优势,抵抗派受压制。③影响:都加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但宋朝的政策加重了财政负担,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2) 尽管唐宋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方式不同,但都使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传入边疆地区,促进了边疆的发展,这说明不论在统一政权下,还是在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融合和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例1】(2009?? 河北唐山4月)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 )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北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位置,难度较小。北宋时,与之并立的民族政权有契丹族在今辽河上游一带建立的辽,党项族在今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建立的西夏,因此,B项符合题意。【答案】 B 1.金的建立(1) 兴起:女真族长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强盛起来,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114 年取得抗辽的胜利。(2) 建国:1115 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促进了金的社会发展。2.金灭辽和北宋(1) 灭辽:金与北宋联合夹击辽,1125 年,辽灭亡。(2) 灭北宋:金灭辽后,大举攻宋,由于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主战派被排挤,1127 年,金俘虏宋徽宗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测试卷01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测试01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此句诗词中涉及的古代开国帝王有()A.秦皇、汉武B.唐宗、宋祖 C.秦皇、宋祖D.汉武、唐宗 2.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的措施是()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B.削弱和分割相权 C.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D.重视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 3.下图中1和2的位置分别应是() A.西夏和辽B.金和西夏 C.辽和西夏D.西夏和南宋 4.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同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它是北宋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订立的()A.辽B.西夏C.金D.元 5.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①②③④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D.①③④②

6.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①辽②北宋③金④南宋⑤西夏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 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 7.下面知识卡片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这一朝代是()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8.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如下一组图片,请你为该展厅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名称() 清明上河图南宋纸币铜板拓片市舶司遗址 A.宋代商业繁荣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国家统一D.宋代民族融合 9.自古以来,各族人民驰骋于中华大舞台。史书所述“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的民族是()A.蒙古族B.突厥族 C.女真族D.回纥族 10.下图是七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该处是() A.政权名称B.建立时间 C.创建者D.地方制度 11.为了对疆域进行有效管理,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的是()A.汉朝政府B.唐朝政府 C.宋朝政府D.元朝政府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之宋辽夏金元史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 宋辽夏金元史 从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灭亡、明建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宋史(960——1276年) 一、北宋(960年,陈桥驿兵变——1127年靖康之变)的建立和统一之路 宋太祖、太宗两朝是北宋初期。 1、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 ↓ 2、平定李筠、李重进(二人为后周大将)的叛乱; ↓ 3、963年,平定荆南(南平); ↓ 4、965年,消灭后蜀; ↓ 5、971年,后汉降宋; ↓ 6、975年,灭南唐; ↓ 7、978年,吴越献地,降。至此北宋消灭南方割据政权; ↓ 8、979年,太宗亲征,灭北汉,之后发动征辽战争。986年,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 1、“杯酒释兵权”,把全国武装的最高统帅权收到皇帝手中; 2、撤销殿前都检点,设“三衙”,即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和 殿前司统领禁军; 集军权 3、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将全国军队分为禁 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类; 4、确立养兵募兵制度; 集权措施 1、分割宰相权力,设参知政事为付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 院掌管军事以分割宰相军权,设户部、盐铁、度支三司分割 宰相财政权; 集行政权 2、削弱郡县长官权力,设通判监督知州; 3、官、职、差遣分离; 4、改革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选拔人才; 集财政权:中央“制钱谷”,各地设转运使把财政收入运到指定地点; 集司法权:设提点刑狱一职,主管地方司法; 评价:1、对于解除藩镇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并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随着时间推演,造成“三冗二积”的不良局面; 三、北宋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是重点】 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中期。

隋唐历史简介

隋唐历史简介 隋唐时期历史简介 隋朝 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炀帝杨广被绞杀,共存在了37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隋文帝的贡献最大:一是官制,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隋文帝还制定了新 的法律,刑罚不再像南北朝时那么残酷。此外,创立了科举制度, 创新了官吏的选拔方式。隋炀帝除了修造大运河有一半功劳外(另一 半是为了游玩),其他方面没有给后人留下好印象。隋炀帝的残暴在 历史上也很有名。由于其横征暴敛,激起民怨沸腾,终于自食恶果 被绞死于江都,隋朝宣告灭亡。 唐朝 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大唐王朝共存在了289年。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领兵用 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历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位之后,经 过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此后,唐 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但 同样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后期的唐朝政治混乱,从牛李党争到宦官专权,其间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终于爆发了黄巢起义,起义领袖之一朱温开始叛降唐朝, 后又取代唐朝自立为帝,建立了五代的第一个王朝--后梁。 隋唐历史对后世的影响 隋唐时,典章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等,对后世影响深远。隋唐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 文化交流频繁。文学以唐诗成就最大。以初唐陈子昂,盛唐李白、

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李商隐、杜牧为杰出代表。韩愈、 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对后世影响甚大。颜真卿的书法,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王维的绘画,《霓裳羽衣舞》等音乐舞蹈,以及 众多的石窟艺术,均流传后世。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四大发明中的 印刷术和火药两项均出现于这一时期。

唐朝知识点

唐朝的建立 唐朝建立: 隋朝末年,因为隋炀帝暴虐无道,爆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于瓦解。618年,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唐朝初年的政策: 1.政权机构的建设:改革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监察机构;在地方上设置监察机构。 2.法律的颁布:制订《唐律》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为了恢复社会经济,也对地主“占田过限”、“倒卖公田”、“在官侵夺私田”的进行处罚。 3.经济上:采用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恢复经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4.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度。招募到的府兵本身免除租役,但是要自备行装、戎具、军粮。府兵只在冬季训练,除外出执行任务外,府兵不脱离自己的生产和土地;战争时混合编队,临时任命将领统帅,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5.教育上:开设官学和私学,发展科举制。 6.修订《氏族志》。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度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它的内容是: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者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若国家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代役,这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

若加役十五天,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若出现自然灾害,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全免。官僚贵族享有面租庸调的特权。纳庸代役的制度推行,使得农民能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多少改善了农民的处境,对唐前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具有一定意义。

高三历史辽、西夏和金的建立及其与两宋的关系学案 旧人教

辽、西夏和金的建立,及其与两宋的关系-学案 【考试目标】本课时考点包括: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生产和生活:过着和生活;唐末,受汉族影响,开始进入生活。 2、建国:10世纪初首领统一各部,年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 3、发展:创制契丹文字;统治时期得到十六州,改国号为;采取“”的政治制度。 二、宋辽关系 1、宋对辽用兵:太宗时为夺取地区,两次对辽用兵失败,后转攻为守 2、辽南下攻宋,1004年辽军逼近,宰相主战,宋真宗亲抵。1005年双方订立和议,史称。 3、宋辽对峙局面形成:维持和平局面,双方贸易兴旺,促进民族融合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1、西夏的建立:1038年称帝,都城。 2、仿汉制,中央设、等机构;推行制选拔官吏;还创制文字。 3、宋夏和议:1044年,双方订立和议,维持和平局面。 四、金的建立: 1、年,女真族的部首领,称皇帝,定都。 2、猛安谋克制: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是一种合一的制度,对促进金的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五、辽和北宋的灭亡 1、金灭辽:金与联合夹击辽,年辽天祚帝为金军所俘,辽朝灭亡。 2、金灭北宋:主战派领导北宋军民多次打退金兵,1127年,金统治者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 六、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1、南宋的建立:年,在应天府称皇帝,年号建炎,定都。 2、南宋的抗金: (1)北方义军的抗金十分活跃,著名的有太行山的军; (2)岳飞的“”是抗金力量的中坚,1140年取得大捷,击败金军统帅。 3、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年宋金订立和议,史称“”,之后双方力量处于均衡状态。金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 【题型示例】 例1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 民族关系:主要形式有战争,册封、和亲、经济文化交流;和平为主流,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台湾、西藏、新疆、蒙古) 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与汉人通婚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 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4、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但和平占主流。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⑴驻藏大臣的设置 ①清统治者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清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1727年,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③驻藏大臣享有行政、军事、财政、外交等大权。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时,也由驻藏大臣督办。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①18世纪中期,清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 (3)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蒙古。 (4)清朝时设置台湾府(1684年),隶属福建省。 6、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提出:在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中国古代史部分 4 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民族:中原的华夏民族;北方的匈奴和东胡;西方的戎;南方的越 形式:经济文化交流(最基本形式);频繁的战争(直接动力) 影响:为后来秦统一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注释】春秋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在北方、东北方有肃慎、东胡、匈奴等草原游牧民族,在西部地区有乌孙、义渠、羌等民族,在西南地区有巴、蜀、夜郎等民族,在广大的南方生活着越族。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时而激化,长时间的接触和斗争,使矛盾化解,走向融合,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西方的秦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之间互相往来,互相渗透,互相吸收,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匈奴】匈奴之名,始见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匈奴兴起于我国阴山河套地区,其政治中心在头曼城(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一带)。匈奴族包括荤粥xūn yù、鬼方、猃狁xianyun、戎、狄、胡在内所有活动于大漠南北的各族。

白登山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娄敬提出的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食物等,并和匈奴约为兄弟,双方以长城为界。汉初的和亲政策以有限的牺牲换取了整顿内政、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时间。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已经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公元前127、河西之战公元前121、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匈奴势力开始衰败,再无力南下侵扰汉朝边境,从此,“漠南无王庭”。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至此基本解决。 公元前85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争夺权位的斗争,诸王纷纷自立,形成“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入汉觐见汉帝,“赞谒称臣”,塞北与中原始归一统。 教师: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陕西、山西北部,同汉族杂居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居住在蒙古高原,并控制着西域,它割断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还经常出兵进攻东汉北部郡县,掳掠南匈奴人和汉人。后西迁康居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东汉已具备了反击北匈奴侵扰的军事力量。89年,朝廷派窦宪攻击北匈奴。90年,汉军再击北匈奴。91年,汉军又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北匈奴单于出漠北地区,居住在东北的鲜卑族乘机占领了北匈奴控制的区域,居留在漠北地区的北匈奴后来融合于鲜卑。 【比较张骞通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