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艺心理学简答

文艺心理学简答

1文艺心理学同文艺学其他分支相比,有什么优势?

答:文艺心理学既不同于唯一哲学,也不同于文艺社会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把研究的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它不是高度思辨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证实和归纳的方法

2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树什么?

答: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机制。这样,艺术家的心理特征,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创作的心里流程,艺术作品的心里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等,就自然成为文艺心理学的主要课题。

3文艺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是什么关系?

答:1普通心理学在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普通心理学是很难完成的

2两者有各自不同的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不同: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特殊心理—审美心理。后者比前者更为复杂和微妙,它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内容,例:情感!艺术活动中的情感和日常生活活动中的情感就有很差别。日常生活情感是个人情感,不带普遍性;艺术情感是人类情感,带普遍性,是人类共通的。 2)研究方法不同:普通心理学带有自然科学性质,它的研究更多采用试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文艺心理学面对情感色彩和复杂微妙的审美心理,更多采用体验和内行的方法,要求达到定量定性难度是很大的


思考问题;

问一;试谈潜动机的品格和内在机制。

答;{1}潜动机: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

{2}潜动机特点;A.驱动性。从本质说,潜动机是推动艺术创作的强制

性驱动力。被潜动机时,艺术家别无选择,被迫前行,好像冥冥中被 一支强有力的手推着走。B.潜在性,既无意识性。从表现说,这种强大驱力从何而来常常是主体的意识自我难以省察的。被潜动机控制时,艺术家时似乎没有了自我,热情的投入创作而处于不觉知状态。

如;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从4000字到现在的长度。

{3}潜动机的内在机制:A.直觉,表象。任何一种潜意识转化为潜动机,都必须将驱动力转化为直觉和表象活动,如果不是直觉接通了内驱力和表象的联系,潜意识就无法转化为创作的冲动。没有直觉,就没有将驱动力和表象连接起来的桥梁。

B.外在机制。或叫触媒、外部诱因、表象动因,是将无意识转化为潜 动机的契机或刺激物。没有这一外部契机,无

意识转化为潜动机不可能的。

问题二:是分析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创作动机

答:1】创造显动机;它是从事创作的直接心里驱力,它的作用过程是有迹可寻的心理活动过程

例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失恋、歌德情敌的故事。

2】显动机;它不是日常生活的普通动机,其生成、爆发,与意像、情感、创造性(含创伤)等紧紧纠结。

3】艺术创作的显动机与一般人的显动机最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创造性,它是直接指向艺术成果的创造的。 例如:朱耷

4】显动机的内在机制:它是某种由需要导致艺术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

点,在外部刺激(即触媒)作用下突发的、带有极强的行动力量,对整个操作过程其支配作用的或隐或现的意念。

例如:【红与黑】----作者;司汤达,背景是拿破仑时期、出生制、滑铁卢战败。 创作动机

A.特殊情境,触媒刺激:贝尔科案件、拉法尔格案件。

B.创造性经验:作者对复辟王朝不满,对社会支柱贵族和教会仇恨;支柱爱情受背叛,遗弃痛苦。

问三:为什么说艺术家的癫狂不同于精神病患者的疯狂?

答:1】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有时艺术家的情绪情感会达到一种极致状态:痴迷癫狂,这其实是创造情感最充分最强烈的一种表现形式,病理学上的癫狂是一种由精神疾病引起的言语或行动的异常。 例如;贝多芬

2】两者的根本不同:A.艺术家能从变态返回常态,从癫狂状态中恢复理,回到现实,正视现实。而精神病患者就是掉这种能力,完全与现实失去联系B.艺术家的癫狂意向是有意义和价值十万,是长期情感的瞬间爆发,精神病患者的意向是无价值和意义的。

C.精神病患者的癫狂是一种病态,而艺术家的癫狂则是能有所创造的

加:两者的相同处:艺术家的癫狂与精神疾病的癫狂由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沉迷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而与外在现实隔离,都有奇异的幻觉幻想,都沉浸在强烈的情绪情感状态中。

问四:艺术沉思是如何将自然情感化为艺术情感的?

答:1】人的心理为那些与自然情感直接相关的厉害得失所困扰,就对自然情感本身进行审美性的体验和接受。心理澄清平静是艺术沉思进行的条件。

2】艺术沉思是意识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反向把握,是主体将自己内心世界 作为客观来光照。意识沉思使艺术家得以对自然情感进行审美性的体验和把握。

3】平静的心境中,对被压抑在心里深层的情感储备加以“回忆”,就是艺术

情思对情感的初步把握,也是艺术情感的初级生成。

例如;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各种各样的自然情感经过记忆的陶冶过滤,再度被人体验时,就具有了它所未有的审美特性。与现实利害因素拉开了距离,有了清晰明朗的表象,主体对所体验到得情感,有了静观的自由和自主把握、驾驭,也就是说,人的意识对情感有了超越,因而获得审美的自由。

例如;席慕容《无怨的青春》;史铁生《命若琴弦》《我与地坛》---从残疾痛苦超越。

5】艺术沉思并非停留在对回忆起的情感,再度体验的层次上,艺术沉思对情感把握还会达到哲学的程度,或者把某种人生哲学性的因素融入情感 ,从而使自然情感深入深化为具有精神哲理性的艺术情感。

例如;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失去丈夫的痛苦----人生无常,自然应之

问五:试分析内觉体验与幻象型艺术的内在联系

答:1】内觉体验:它是创作主体对创作深层心理活动的体会,觉知和把握,但其中也包含着高层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经过积淀的过程而沉入深层心理之中,在特定的情境下又重新被意识所捕捉。2】幻象型艺术:它即不再现具体的生活画面,又不借助于自然景物来完 成情感冲动的宣泄与深华,它呈现于人们面前的乃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幻象世界。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接受者的感觉既不是经验的认同,也不是情感的共鸣,而是莫测高深。

例如:《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秃头歌女》3】阿瑞提指出:在这种艺术中的色、线、形也许并不是再现任何自然存在的事物,而是企图表现艺术家心中的内觉生活。又说“某些音乐家和艺术家想使自己获得解放,或者想从形式的束缚与外在的侵犯了个人内心生活的一切羁绊中逃避出来,他们是就回复到内觉水平。因此,似乎就是以纯粹的形式,以不能被别人分享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他展示了作品,而且人们或迟或早也理解了作品。” 例如:《墙上的斑点》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

4】内觉的构成来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与人的生理结构相连的尚未形成为心理活动的冲动一方面是人的意识乃至精神层次心理现象的复沉。这样,作为内觉呈现的幻象型艺术就同时蕴涵着生命冲动与社会人生体验,因此它也折射出社会生活面貌,尽管它是以内在

结构的相似性而不以表层现象的真确性来显现的。

例如;《追忆似水年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

《喧嚣与骚动》美国作家

福克纳、《达罗卫夫人》---背景是一战后

问六;作为艺术品内在形式的审美意象有何特征,它是如何形成的?

答:1】审美意象:它是指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以及其他审美活动中主体脑海里活跃着的包含丰富意蕴的形象。

2】特征;A.就其与外在相关物的关系而言,意象并不指固定的单一制物,表象则有具体的固定所指。

例如;《水笔仔》作家席慕容-----珍惜人生—水笔仔象征美好事物。B.审美意象是包含这理解、评价和情感倾向的复合性心理构成、而表象则只是关于某一事物外部形态的记忆。

C.审美意象将主体心灵引向超越现实的自由之境,表象则使人逼近现实事物。审美意象指向主观体验,表象则指认知活动

3】审美体验生成首先需要审美心境。审美意境只有在特殊的心理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心理条件便是在心里美学中常常提到的审美心境。审美心境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主体暂时放弃了对对象的功力要求关心,制对它加以体验性把握,因此心灵处于自由之境。罗曼。英嘉登—‘预备情绪’

4】在审美意境的形成过程中,各类情绪情感、感觉知觉。想象联想以及判断理解融为一体热呈现某种具体性形式。

5】各种心理要素的交汇融合过程即体验过程,而那种最深刻的、联系到人的生命存在的体验则可成为生命体验,此体验寻求感性形式的过程也就是审美意象生成的过程。因此,审美意象既是生命体验的呈现物,又是它的强化物。

例如;《五羊岭的万花筒》作家迟子建、《挽歌诗》作者陶渊明

问七;如何理解创作过程中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的冒盾冲突?

答:1】角色意识:即指特定的社会境遇、职业、理想人格、趋同心理、文化认同等因素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形成的种种规范和原则。

2】当角色意识出来发号施令时,人们往往认为是来自心底的声音,是“良心”。人们习惯接受这种指令,从而形成了以“应该”原则为核心的自我规范机制。角色意识盘踞在人的意识层面,并居高临下的约束着其他心理活动。

3】由于角色意识的存在,人的内在世界事实上就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植根于个体生命存在,一部分来自社会指令。

4】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的矛盾还表现在他们各自不同的心理效应上。自我体验使人处于一种高度和谐、毫无阻滞的心理状态中,人的自我体验使人处于一种高度和谐、毫无阻滞的心理状态中,人的各种心理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在角色意识的控制下,人的

竟是出自严密的自我监视下,不敢越雷池一步。

{创作主体滞

按原则去想象和联想,而不是按照艺术创作进行心里

活动}

问八:如何理解形象范式是“形象的抽象框架”的说法?

答:1】形象范式:它指的是掩藏与作品现象形式之后,而不是在存在于阅读中发现的形式形态、它属范式的一种,有着图形范式和属相范式所具有的一种共同性,既具有表象的抽象性。它是具有表象的抽象、情感、充盈和个异性的范式形态。

2】形象范式从心理而至文本,都充分的包含着主体情感方面的“意蕴”“精神”、“气质”等。

3】形象范式作为一种抽象表象,即体与抽象的中介,仍保留着自身的丰盈性,比属相范式更真切、生动、亲呢、有意蕴,虽然已被剥夺了纯粹的具体性,但依然重叠了同类意象中无数丰富的特征与内涵

例如;《岸》作者邦达列夫

加;审美意象的联结。

答;1】术作品往往不是由单个的审美意象构成的。这就意味着,在创作过

程中,一种审美意象形成后,还要与其他审美意象相联结而构成一个

新的统一体。

2】在抒情艺术和视觉艺术中,审美意象的联结表现为意境。{马致远的《天

净沙》};在叙事性作品中,审美意象的联结表现为场景。{鲁迅<祝福>}

3】表现;1.意境使审美意象所呈示的生命体验得到进一步凸现于强化。

例如:李清照《声声慢》

2.意境还可以使单个审美意境难以传达的内涵呈现出来。

例如:李清照《醉花阴》

3.在整体意境中,单独审美意境为一些意象因素所连缀、修饰、

从而呈现特定的生命体验。

例如;杜甫《蜀相》
问一;是结合实例论述文学语言法则和心里蕴含的关系?

答;1】文学语言的心理蕴含:它指文学作品的语言组织所表述或暗示的人的心 理体验状态。

2】文学语言组织法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和本色化。

3】内指性:它指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无序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征。

例如;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传达诗人内心的极度愁闷。

B.它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行事,而并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文学语言的没正源于此。这表明,文学语言的内指性有助于形成文学的心理蕴含性。

例如;词语“肝肠寸断”—痛苦。“刻骨铭心”---无法忘怀

5}音乐性:它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征。也就是说,作家在组织文学语时,不仅要追求表意,而且要追求表音。

例如:(1)杜甫《兵车

行》----“车辚辚,马萧萧”远用叠词。

(2)《荷塘月色》—“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翁郁郁的。”----节奏感强,干净利落。

6}陌生化:它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说的,它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性。---作家在组织文学语言时力求惯常化而追求语言再现的新奇性和异常性。因为这种语言组织能给读者带来新异奇特的心理体验。

例如:《十八岁远行》。舒婷《枫叶》---“一朵欲言又止的小嘴”---朵和嘴重合,一般的表述应该是把女孩比作花一样,并且嘴应该是一张。

7}本色化: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与人的本来面目如身份/性格或面貌)相符的特征。而那种能直接表现人的本来面目的语言,则是本色化语言。----它能使语言组织具有特舒人物本色性格,本色情感感,本色行为等心理蕴涵,从而使读者从本色化语言中体会到相关人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审美意味。

加:本色化语言有两种类型:一是本身化描述语;二是本色化对话语。

例如:沈从文的《边城》------翠翠的害羞,情窦初开。《奋斗》

问二:试结合实例论述文学语言层面和心理蕴涵的关系?

答:1}文学语言层面:可划分为四个层面:语音,文法,辞格和语体。

2}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它主要包括节奏和韵律两种形态。文学语言的节奏感蕴涵着作家诗人的心理活动或情绪情感的节奏性。

例如:闻一多的《死水》----铿锵有力,干脆果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加:音律:又称韵律。(叠韵和押韵等形态)

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

3}文学法则的基本曾面之一,文法(它指的是作文或作诗时)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无论词法还是普法,都是作家诗人表达自身内在心理活动的话法,是为其表现丰富复杂心理蕴涵服务的。

加:[1]语法。有练字之说。

例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

[2]篇法。又称章法。作诗成发有“起程转合”四字。

例如:〈送杜少甫之任蜀川〉作者王勃――不为离别所伤。杨朔的〈荔枝蜜〉〈香山红叶〉――先抑后扬。

4}辞格层面: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好的文学语言的修辞是服务于作家所表达的心理世界的。辞格分类方法有好多种,例如比喻,夸张,反复,反讽和象征。文学语言的修辞本意是在表达艺术家反复而

细致的心理 世界,并不是玩弄技巧。成功的修辞正是确切而完美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意心灵的体现,因此,辞格蕴含着丰富复杂的心理内容是不言而喻的。例如:《雨巷》----比喻、象征(丁香的象征)、中国第一次大革命。

5}语体层次:它指在一部文本中为着造成特殊的表达效果而综合选用两种以上文类或体式时呈现的语言现象。语体的设置和选用也是为表现作者特殊的思想情感服务的,当然也都具有丰富复杂的心理蕴含。

例如:鲁迅《肥皂》。《红楼梦》凤姐和鸳鸯取笑刘姥姥:---- 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牛,不抬头。

问三:叙述行为的心理依据是什么?

答:1}叙述行为:它是运用言辞的行为,艺术家的叙述行为就是如何运用言辞词来创造一个幻想世界的举动.

2}叙述行为不同于个人直接把内心情意用言语宣泄出来,二者的分界线之 一是叙事、是技巧性的使用言语创作一个幻想世界,从而间接的把主观情意表达出来。

例如:司汤达《红与黑》

3}叙述行为是在一个自古至今许许多多优秀的头脑共同创造和完善并不断发展的言语世界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具有奇异魔力的世界是为语言共同体的所有人类共有的。这个世界已经存在几千了,在任何地方表现出来,它都是与人类的心灵世界紧密相连的。

问四:节奏在“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中具有什么作用?

答:1}最早的艺术形式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混合物。节奏,是使三者连为一体的“共同根源”,而且,节奏作为情绪的最直接的媒介,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部份。

2}情绪是人的诸如知觉、思维、意志、才能、性格等各种心理反应。-------而且对于个体意识的产生来说,情绪是构成意识和意识发生的重要因素。作为情绪情感的心理基础比人类理智的基础的发生早的多,在某种程度上,情感情欲是人类意识、思想萌芽的构造和基础,是更为原使的生命活动。

3}先于意识发生的人类的原始情绪,是尚未脱尽动物性本能的、包含了各种心理因素的混合物。它一旦发生,便以一股没有确定指向性、规则性的冲动与散发力由内向外宣泄。它既是原始人的一种动作思维,是一种意识和行为尚为分化同时进行的原始思维形式。

4}原始人最初的自发的手舞足倒,必定是热情奔放,骚乱迷狂的,同时,也是不协调、不灵便,因而也不是舒适的、自由的。这种不舒适不自由感几乎是本能的促使原始人去摸索一种使其动作舒适自由的方式,并以此调整自身的动作,从而使节奏的产生成为可能。这同源,当是指源于节奏这个命脉;而所谓

同体,是指诗歌、音乐都存在舞蹈着一母体。“三位一体”艺术现象深刻而又充分的表明,节奏这种艺术技巧对人类艺术的生成及其样式产生了独特而又巨大的作用 用。

问五:模仿对原始艺术的写实特征有什么影响?

答:1}实验研究表明;包括艺术在内的人类文化的发生,首先同人类的模仿本能息息相关。早在概念出现以前,人类就能通过模仿活动建立起早期的行为模式,并经过不断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表象思维结构。

====加:模仿分为仿效性模仿(如黑猩猩、狗等都能模仿人的各种行为);延迟模仿(它指一种位移,即对在时间上远离的事物做出反应。)

2}仿效性模仿即对眼前对象的模仿,延迟性模仿即对曾在眼前的事物 的对象的模仿。后一种模仿需要回忆和想象,所以更为高级。延需要眼前== 吃腥模仿在心理上表现为描绘表像(再现状表象)当描绘性表象不是通过身体和表情直接表现,而是通过其他物质媒介来表现,最初的原始艺术出现了。 例如;岩画

3}模仿技巧的发生过程:最初,模仿是作为原始初民对世界对象的认知方式出现的。这种认知方式在原始人的物化活动中表现为实际的功力性的创造实践,包括我们今天称之为艺术品的创造实践。当这种创造结果在满足原始人活需要的同时,还引起了原始人的某种精神愉悦,并且为进一步满足这种精神愉悦去加强和提高模仿的能力和水平,这时候,作为审美表现的艺术技巧的模仿便在物质创造的活动中无形的形成了。

4}模仿的对象是外界真实的自然现象。而模仿的首要目的是真实的认识自然现象,所以模仿越是逼真越是好,这就决定了原始人模仿的高度写实性特征。这种高度写实性也就自然而然的迁移到原始艺术的模仿形态之中。

5}模仿对于原始人来说,既是一种认识方式的实际活动,又是一种最基本的同时又是最为广泛的技巧,它决定了早期原始造型艺术的基本特色和属性-----写实艺术。

问六;作为艺术技巧的“拟人”和原始人类的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

答;两者具有同一性。 1】‘拟人’作为一种艺术技巧,直接脱胎与早期人类的原始思维。她是原始社会早期人类最典型的‘原始---儿童’意识。甚至可以说,‘拟人’最初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维柯说:由于人心的不明确,每当它落到无知里,人就把他自己变成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因而不能根据类似来解释它们时,它们就把自己的本性移动自己身上,以试图通过以己度人,推己及物的方式来认知和把握事物,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拟人。

2】这种拟人式的认知思维方式也

是泛灵论世界观得以产生的原因。当一切本来无法知晓的事物和自然现象都变得具有人一样的情感意欲,那么一切也就变得可以理解、沟通和把握。 例如:古希腊神话“回声”(ECHO)

3】‘拟人’具有直接联结、组合心理表象的功能,又是一种以想象为载体的特殊的移情活动。前者决定了它必将成为原始人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后者又使它具备了美之创造的艺术技巧的天性,这两者在原始人那里天衣无缝的统一着。

4】在一切拟人思维的背后都有移情----将人的生命情感投射贯注到自己面对的一切自热现象之中去。这就使人的生命超越了渺小、脆弱和短暂,达到了壮大和永恒。这恰恰是原始艺术思维追求的终极目标。------尽管原始人对这一目标并非自觉,蛋生命追求壮大和永恒的本能已经驱使他们这样做了。即使后来文明人的艺术,其 最深刻、最震撼的仍是这一终极目标。例如:宗璞<紫藤萝瀑布》----人的生死;冯至《我们站在高高的山颠》

5】总之,作为艺术技巧的拟人和原始人类的拟人式思维具有同原性和功能上的一致性,所不同的是原始拟人思维是原生态的本能的不自觉的混沌质朴的,而现代文明社会的艺术家所运用的拟人式艺术技巧则是远离原始形态的精巧的有限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

问七;母题同民族文化心理有什么关系?

答:1】母题:它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反复出现的一种因素:他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式或某个惯用语。=====母题必须是一种程序化或惯例化的文学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母题总是依存于一定的文学表现程式----一种反复出现因而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叙述成规(在叙事作品中)或意向模式(在抒情作品中)。

2】特定民族文学中的母题是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包括人生观念、价值取向、情感模式等)的集中体现,它意审美的方式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成员对于人与世界的独特态度与把握方式。

3】总之,文学作品中的母题是一套形式-----语言的惯例与程式-----抒情作品中的意象 模式与叙事作品中的叙述模式 例如:有怀乡母题、死亡母题等,表现这一母题的是一系列具有惯例性质的意象模式,如一“暮”“晚”为关键词的意象模式(日暮、岁暮、夕阳、落日等);以‘秋’为关键词的意象模式(悲秋、秋气、落叶、白露等),都感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人生如梦。、例如:陶渊明《挽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都是死亡主题,他们受到了中、国道家文化影响,超越生死观。

问八;为什么说不能用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法理解母题?

答;1

】黑格尔说:没有无形式的内容,正如没有无形式的质料一样。内容是由、于它包括有成熟的形式在内。换言之,内容是具有形式的内容,在真正的作品那里,二者永远不可分离,就不能构成真正的作品。

2】特定民族文学中的母题是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包括人生观念、价值取向、情感模式等)的集体体现,它以审美的方式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成员对于人与世界的独特态度与把握方式。

3】母题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因素: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种模式、 一种手法、一种叙述程序或某个惯用语。他也只一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 现的关键性短语、一段描述或一种复杂的意象。

4】总之,文学作品中的母题是一套形式-----语言的惯例与程式-----抒情作品中的意模式与叙事作品中的叙述模式。

例如:陶渊明《挽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都是死亡主题,他们受到了中国道家文化影响,超越生死观。

问九:艺术形式是如何征服题材的?

答:1】艺术创作最终达到的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不是形式消极适应题材的结果,恰好相反,是形式与题材对立、冲突,最终征服(也可以 收克服)题材的结果。

2】小说的题材就是本事,本事作为生活原型性的事件,必然具有它的 原型指向和潜在的审美效应。然而当小说家以其独特形式----叙述方式-----去加工这个本事时,完全可以发挥它的巨大功能,对本事进行重新塑造,从而引出与本事相反的另一种意义指向和审 美效应。 例如: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文章荒诞。布宁《轻轻地呼唤。

3】诗歌的题材就是自然现象、自然情感。一种并非具有特别审美意味 的自然景象或自然情感经过诗歌审美形式的改造和表达,往往就具有了特别的审美意味和价值指向。

例如;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落叶何田田。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日本:白雪下,独活啊,冒出深紫芽-------芭蕉。

问十:形式情感是如何征服自然情感并形式审美情感的?

答;1】题材情感作为一种刺激、引起人们情感的兴奋。但这种兴奋地情感只自然产生的情感,还不是艺术创造所需要的审美情感。这时题材呼吁形式的改造和征服,自然情感呼吁形式情感的改造和征服。

2】形式在题材的呼求下出现,形式情感与题材情感发生‘对抗’、冲突,最终形式情感征服了题材情感。但由于艺术形式的分隔作用,主体已把审美刺激物与非审美刺激物分开,进而产生了幻想,这就保证艺术中题材所引起的激情兴奋通过幻想得到纯中枢的

缓解与阻滞。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等待归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3】在这种审美情感反映中,创作主体才能克服题材所引起的自然情感并非审美的一面儿专注于艺术形式所引起的形式情感审美的一面面。由此艺术创作才得以成功的进行。

例如:李商隐《泪》

4】形式情感改造、征服题材情感的最终心里反应,是情感的舒泄与升华。

二、问答题:

1、试结合实例论述文学语言法则和心理蕴含的关系。

答:文学语言法则有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和本色化四个方面。下面谈谈内指性和心理蕴含的关系:例如有人问你:“黄河水从哪里来?”这边小孩子也会回答:“黄河水从山上来”,或“黄河水从青藏高原来”,更具体而准确地可说是“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但是,诗人却可以不顾这一“地理学事实”而说成:“黄河之水天上来”。看起来,李白的这一诗意语言是“失真”的,因为它竟违背了一般地理常识;但是,这一有意“失真”的描述却一句千钧地突现出黄河的巨大气势和宏伟气象,并使这一描述本身成为有关黄河描述的千古绝响。为什么呢?这是由于,正是这句不顾“地理学事实”的极尽夸张和虚构能事的描述,才尽情地展现出黄河在诗人和其他世人心中留下的真实的震撼性体验。同理,说“白发三千丈”也不符合生活事实,但这样的语言却更能传达诗人内心的极度愁闷。这表明,文学语言总是返身指向内在的心灵世界的,是内在的自足的。换言之,它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行事,而并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文学语言的美正源于此。这正表明,文学语言的内指性有助于形成文学的心理蕴含性。

2、试结合实例论述文学语言层面和心理蕴含的关系。

答:文学语言层面包括语音,文法,辞格和语体。如语音层面中的押韵,可以使诗读来琅琅上口,铿锵可诵,悦耳动听,使人受到一种和谐的音乐美。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心理状态。例如选择韵脚字就是颇有讲究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悉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里的韵脚字“裳”、“狂”、“乡”和“阳”全属阳韵字,读起来十分响亮、开朗,准确地传达出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

3、叙述行为的心理依据是什么?

答:叙述行为简言之是运用言词的行为,艺术家的叙述行为就是如何运用言词来创

造一个幻想世界的举动。那它为什么要借助于言词,它的心理依据就是因为言词是原初社会的人类最容易,也最便利就能获得的材料。它同时又是最实在最方便的交际工具。叙述行为运用的言词材料来自人类自身,垂手可得,又很容易进行创作和改造,因此它必然会被选中,承当起这一任务。

4、节奏在“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中具有什么作用?

答:所谓诗歌、音乐、舞蹈三者同源,当是源于节奏这个命脉;而所谓“三位一体”,是指诗歌、音乐都存于舞蹈这一母体。“三位一体”艺术现象深刻而又充分地表明,节奏这种艺术技巧,对人类艺术的生成及其样式的产生了多么独特而又巨大的作用。节奏是从人的生命情绪里流溢出来,而非外在的人工技巧,所以,它本身就是艺术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正是节奏不同于其他一般艺术技巧的地方。因此,任何艺术都不可没有节奏。节奏失当,艺术的生命整体将遭到严重的损害。

5、模仿对原始艺术的写实特征有什么影响?

答:模仿给人快感,是模仿成为艺术创造技巧的内在原因,模仿行为的出现,大大促进了艺术的发生和形成。模仿对于原始人来说,既是一种认识方式的实践活动,又是一种最基本的同时又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技巧,它决定了早期原始造型艺术的基本特色和属性——写实主义。越是接近艺术发生的日子,写实的风格就是突出鲜明。

6、作为艺术技巧的“拟人”和原始人类的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

答:是具有同一性的。“拟人”作为一种艺术技巧,直接脱胎于早期人类的原始思维。它是原始社会早期人类最典型的“原始——儿童”意识。甚至可以说,“拟人”最初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7、母题同民族文化的心理有什么关系?(05年10月已考)

答:特定民族文学中的母题是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包括人生观念、价值取向、情感模式、审美体验方式等)的集中体现,它以审美的方式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成员对于人与世界的独特态度和把握方式。

8、为什么说不能用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法理解母题。

答:文学作品中的母题是离不开语言形式的,更准确地说,它本身就是一套形式——语言的惯例与程式——抒情作品中的意象模式与叙事作品中的叙述模式。它是外于作品的,也就是说业已形式化了的,所以说不能用内容和形式的二分法理解母题。

9、艺术形式是如何征服题材的。

答:作家通过强调这一点和忽视那一点等艺术形式的深度加工,便形式征服题材,让题材归顺形式。

10、形式情感是如何征服自然情感并形成审美情感的?

答:形式情感通过下列三个

阶段来征服自然情感并形成审美情感的:第一阶段,题材情感作为一种刺激,引起人们情感的兴奋。第二阶段,形式在题材的吁求下出现,形式情感与题材反生“对抗”冲突,最终形式情感征服了题材情感。正是艺术形式的征服作用和分隔作用,使视点由有功利目的视点转换为超功利目的的视点。正是艺术形式的作用消解了直接的功利目的,而形成了无关功利的审美聚焦,使夹带着泥沙的不可控制的自然情感之流注入深潭,得到控制、回旋与缓解,进而变成审美情感的清流悠然倾泻出来。第三阶段,形式情感改造,征服题材情感的最终心理反应,是情感的舒泄与升华。通过上述说明了形式情感征服、消融题材情感,导致了我们的情感沿着兴奋--缓解,阻滞——舒泄、升华的路线前进,而这条路线的终点就是人们渴望的,能够给我们心灵以安慰的艺术中的审美情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