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坐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作用

坐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作用

坐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作用
坐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作用

坐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作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教育变革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症结,认为政府不但应该在其中发挥常规的法律、制度建设作用,还应站在领袖群伦的高度,以非凡的举措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文独立提出了一个“胡萝卜+棒槌”赠地法案,以期为政府提供行为坐标。

关键词:政府、校企合作、教育变革

Abstract: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sticking point in development for modules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with education,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during the education reform in our country.It deem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not only play a conventional role in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but also promote,with remarkable act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with education,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from a strategically advantageous position.The paper offers independently a Land grant act of “Carrot + Stick”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s behavior.

Key words:government,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education reform.

“利维坦”(Leviathan)还是“守夜人”?这是个问题。在教育领域all over the world,围绕着政府在教育变革中应该承担何种角色,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争论像嚼炫迈一样根本停不下来……。然而,在有效调动社会资源、提高教育发展的效率又兼顾社会公平方面,毫无疑问,需要政府有所作为。纵观我国政府在教育改革中所起的作用,可以用狂飙突进、点石成金来形容。从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拆分重组,到文化大革命的工农兵学员;从大学合并更名,到管理体制改革、99年后的大学扩招,无一不在彰显强势政府权力干预的威力。目前,一场规模宏大的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之变革,正在犹豫、疑惑中悄然展开。转型意味着高校办学理念、定位、体制、方式的全面转变,是地方本科高校从传统的、既定的“学术型态”向现代的、创新的“应用型态”的整体位移,是一场由社会经济需求倒逼的教育领域深刻变革。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已经率先垂范,打破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桎梏,继承和发扬实用主义大学理念,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创了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教育改革,实际上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可塑模型。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变革之中,两届政府喊话的调门越来越高,从“校企合作”进阶到“产教融合”,显然是词义和语境的递进。但是,这仅仅是铜钱的一面,说的一面;而铜钱的另一面,做的一面,至少目前还只是个模糊的影子。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

按照马丁·特罗(Martin Tero)广被接受的说法,当一个国家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

育的比率低于15%时,属于精英化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1999年之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有说5%左右)。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为了扩大内需,出台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到2002年,毛入学率已达15%。随着大众教育时期的到来,教育质量下降、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并与社会需求多样化脱节等矛盾日显突出。

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高等教育的区别,从根本上说,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办学层次的多样化、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及(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精英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理论型、学术型人才,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职业型人才,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理应迥然。然而,当今高校从办学理念到专业设置,到教学方法,都没有脱离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模式,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弱、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差。

而在高等教育的另一头,高职教育本身就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为提高竞争力,高职院校纷纷试水产教融合①、校企合作。这种模式使职业教育冲破了校园的围墙,将教学的疆域扩展到企业墙根以内。它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机制,学校和企业利用各自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共同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专业设置基于市场需求(增减),培养目标根据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价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换句话说,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就是就业,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工为依归,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标杆,在课程设计上以项目为导向;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除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淡化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即所谓“一体化”教学),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的体验,使之毕业即可上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大力发展、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机制。毛主席说纲举目张,数年之内,我国教育事业必然是围绕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展开。不需要高深的政治哲学理论就可以预测,转型后的高等教育将担当起为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政策、经济转型升级战略提供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并在实践中破解扩招后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社会困境。政府、企业、职校的后续动作如何?令人瞩目。尤其是前者,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政府、职校、企业三方的利益格局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学校和企业完全是两个利益相异的独立体,隶属关系大相径庭。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双方真诚合作寻求共同的发展方向,唯有靠利益驱动。

职校的动因可能来自:获得资金支持,加快技术转化的速度,提高职院专业设置、教学设计的社会适应性和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四个方面[1]。

企业的动因可能来自: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对产品和流程创新的需求日益增加,降低研发费用和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2]。

在下揣摩政府的动因是: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国家竞争力、解决就业问题、为经济转型升级服务。

稍作比较就可以发现,政府的动因其实最强烈,职业院校次之,最弱是企业。企业不会舍近求远,追求当下利润的最大化天经地义,你不能老跟它说“最远不过是晚霞”。此外,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与学校的教学安排难以步调一致,它不可能自乱阵脚。还有一点,与其说企业的动因不那么强,不如说要达到此动因,对合作方要求甚高,人家有点瞧不上咱这个媳妇。百般无奈之下,勉为其难当成女佣使唤,于是学生实习时多沦为流水线的操作工。这就是当前大部分校企合作的层次。在下曾用“职校的热脸贴到了企业的冷屁股”来形容校企

合作的现状,经过深思熟虑觉得不甚妥当,还是用“剃头挑子一头热”来比喻较为文雅。然而,剃头并非政府的强项,火烧屁股然也。

政府高层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持续倡导,促使教育行政部门对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性有了较充分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推动,而政府的其他部门在认识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虽然积极倡导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但并没有出台推动和规范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负责监督、考核和推动校企合作。

在当前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企业招聘有较大的主动性和选择余地,出于经济成本和安全等因素考虑,企业对于技能人才重聘用、轻培养,怠于与学校深度合作。

一些职业院校自身实力不强也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开展。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硬件条件较弱,实训设施设备不足,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直接使合作企业意兴阑珊。

如此格局之下,政府当作何运筹?在下未敢妄加进谏,我们先来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或权当观赏

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的职业教育,采用产学一体、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并且这种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国家法律和相关制度的支撑。

德国注重职业教育的法律制度建设,从1969年开始,陆续颁布了相关法律,首先是联邦《职业教育法》[3]。与之配套,又相继出台了《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行业和主管部门还共同制定了针对本行业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和条例,规定的内容涵盖职业教育中各方的关系、权利义务、培训机构的设置、培训教师的资质,以及本行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与管理等。为了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德国还建立了完善的监督机制,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社会在内的四方共同监督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制度主要围绕着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及其经费保障两个方面建立[4]。先后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拨款法》、《培训保障法》、《拨款(技术与继续教育资助)法令》、《职业教育与培训资助法》等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同时,还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如果企业投资不能达到法定比例,则需向政府补交),以及政府对接受职业教育从而不断提升资质认证等级的劳动者给予经济支持。

“二战”后,日本制定了《教育基本法》,随后颁布了《劳动基准法》和《职业安定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必要性,职业教育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雇主的义务[5]。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了《产业教育振兴法》(产业教育即职业教育),规定了国家应从政府机构、地方团体、产业界等多方面努力推进产业教育。在《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中,明确提出了职业培训的相关标准,建立了职业能力开发体系。1999年颁布了《雇佣——能力开发机构法》,规定了不同职能的职业教育机构须负起的职责。2006年又颁布了《中小型企业劳动力确保法》,鼓励中小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反观国内,政府目前出台的政策,基本上都是倡导性的或鼓励性的,缺少法律层面的刚性约束和制度性的条款。期待本届政府在实施依法治国进程中,推进“校企合作”立法,至少以明确的法律条款规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经费支持和税收减免。否则,校企合作就会流于形式和表面,变成附和、敷衍、花样迭出的走过场。

四、政府角色——月下老人或战斗机的发动机

在“政府-职校-企业”这个被称为“三重螺旋体” [6]的关系中,政府的角色颇具戏剧性。在德国的“双元制”中,政府牵线搭桥,组织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同时利用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调控,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并建立和完善有

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保证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或直接给予经济资助。这个月下老人不可谓不尽职,但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种主体多元、价值诉求多向、关系错综复杂的合作形态,在我们国家这种体制下,常规的政府行为有时会互相推诿,变成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就像常规武器只会使残酷延续,把战争拖入泥潭,核武器才能迅速结束二战。如果将来中国有领袖群伦、取代美国主导世界的魄力,就必须有比之更开阔的胸襟、更惊世骇俗的动作。

除了圣贤,国人有个特点,就是利字当头。如果一件事情成功后能富甲天下,必定应者云集。如果是一桩无利可图的事业,比如研究形而上学、探索真理解救迷途众生,人们大多只会隔岸观火。倘若有犯错或陷入困境的风险,那么就连把“为真理而生”常挂在嘴边的人,也会弃之如敝屣。这既是我们国家经济腾飞的原生逻辑,也是以贵族自居的西方大神看扁我们的缘由。呜呼!何以解忧?唯有RMB!我们只有做实铜钱的另一面,不会有高大上的太平门。

两个多月前,在下妄自申请一个教改课题,在“改革主要内容”一栏,当时填的是“建议政府划拨产教融合专用土地,校企合资兴建符合现代企业标准的生产车间、研发中心、教学企业。10年后允许产权转移、交易。”②过后不久,偶然在华师大看到《莫里尔法案》,不禁眼前一亮:真是“狗熊所为略同”!(不是指掰玉米。没有不尊重莫里尔议员或者攀附他的意思)。人类智力的传承,犹如大树的年轮,脉络清晰可辨。在下当时的思路是:由政府牵线,学校和企业自由恋爱看来是不行了,至少效果不佳或者说进展缓慢。如同飞机的两个机翼,没有政府这台强大引擎,怎么扑腾也难上青天!更何况目前只是学校一方(包括各级政府的教育机构)在折腾,情形之尴尬,如同剩男恨嫁。要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以达成技能强国,政府这台引擎还必须得功率足够大,使飞机的滑行速度大到能产生足够大的举升力,把“校企合作”推向蓝天,让强国梦(秦汉唐旧梦而已)自由翱翔。针对校企双方,诸位觉得什么是当今最大的推动力?土地!非它莫属。

在此,冒昧为非教师类读者解释一下《莫里尔法案》。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里尔法案,该法规定:第一,联邦政府在每个州至少资助一所高等院校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第二,按照1860年国会规定的议员分配名额,联邦政府根据各州的议员数,按每个议员3万英亩的标准(看看,联邦政府就是那么任性!而且那时它并没有钱~~)向各州赠予国有土地或等额的土地期票;第三,出售这些土地的收入,10%用于购买校址用地,其余用于设立捐赠基金,其利息不得低于5%;第四,这笔捐赠基金如果5年内未能用于兴办上述学院,须全部退还给政府。189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第二个《莫雷尔法案》,该法规定:联邦政府对依靠联邦赠拨土地建立起来的赠地学院提供年度拨款,以保证这些新型的技术学院具有充足的财力得以正常运行。两个法规的颁布掀起了大规模的赠地学院运动。联邦政府共建立了69所赠地学院并资助一些大学推行农业和机械工业教育(这实际上就是校企合作的雏形),大大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今,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等都是在赠地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可见,什么等级的能量就推动什么等级的改革。推土机只能移动小山丘,上帝之手才能推动天体运行(牛顿的意思)。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只关乎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上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共有本科层次高等院校1170所,其中有1055所属于地方本科院校。这次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的又一次深刻变革。而变革的“牛鼻子”,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历史已经向我们昭示,大国的崛起往往受益于教育的超常态发展,而教育的超常态布局

需要政治权力的介入和推动。就事态的棘手、复杂性和迫切性而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类比王岐山当年处理的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案以及03年北京的非典,但前者所掀动的产值或者隐含的意义(对民族复兴居功至伟),则是后两者无法比拟的。我们期待圣贤或者期待制度,两者必居其一。借助在下日记中的一句谶言作为本文的结束:“历史发展的契机,就是那个人的出现!”

是你吗?

注释:

①具体来说就是五个融合:一是办学规模、专业设置与产业调整升级的需求相融合;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优化专业设置,重点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二是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标准相融合;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三是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与生产流程相融合;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按照生产工作逻辑重新编排设计课程序列,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四是实验实习实训条件与生产一线装备水平相融合;跟踪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使学生适应岗位的技术要求。五是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双证融通”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纳入课程体系,使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②在下的“胡萝卜+棒槌”赠地法案,主要设想如下:

(a)校企双方可联合向政府申请无偿赠地,规模不封顶(这样可满足不同规模学校和企业的需要),但校企双方必须追加与政府赠地价值相等的投资额,即三方比例为5:2.5:2.5,共建教学企业、或研发中心、或实训中心。10年后允许产权转移、交易。

(b)企业可减免与投资相抵的税额。

(c)对规模以上、未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开征“职业教育”税。

参考文献:

[1]钟利红,邓之宏.校企战略联盟实施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11期。

[2]邓之宏、万守付、钟利红,基于战略联盟的校企合作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8

期。

[3]蔡跃,王继平.从《联邦职业教育法》看德国行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

践,2011(2)。

[4]李敏.澳大利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政策和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

(8).

[5]时临云,张宏武.日本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0

(11).

[6]C.Freema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M]. Printer

Publish,1987.

(完整word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键.docx

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 嫦娥升空”、“蛟下海”??近年来一个个国高技 能接踵亮相,国内尖技能“作品”可做到与世界国媲美,但手表、汽等量品量却以与世界制造国相提并。有点称,其中一个 重要原因就是技能人才金字塔 的塔基不。以广州例,据广州市人力源市服中心相关人,“十二五”期全市技能人才需求占 力量 30%,按照目前800 万的力量算,240 万人,如今登的技能人才量近200 万人,估算技能人才缺口 50 万人左右。在型关期的中国,技能教育又能否挑起培养型所需大批高技 能人才的重担?合近日在广州城建学院会中心的太地区民院校合作展研会,南方日 者采多位从者、学者,与他一同和探建 代教育体系程中无法回避的。 教育正从求量向求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体 量巨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和高技能人才,期于 条末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制造型升,但 是面“ 易得、技工求”的尬局面。“民和中 小企当前招工,特是技操作工。有的后无人,技断档, 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一些关技

位,尽管有的月工资近万元,但企业依然招不到他们需要 的人。”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在受访时表示,“这在一定程度 上暴露出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 题。”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到 2015 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 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在的职业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不适应企业需求,职业学校生 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就业远离实体经济岗位,我们不能 按照办研究型大学的思路,把职业教育又办成了研究型教 育。”孙太利坦言。而根据人社部2012 年对全国 100多个城市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分析数据显示,各技能等级岗 位空缺数量和求职人员的比率都大于1,表明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 别达到 2.72、 2.31和 2.13。这种技能人才的供需现状,为 职业教育发展划出了“新跑道”。在技能人才紧缺的当下,当前的职业教育能否担此重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 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表示,中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新常态, 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发展观已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特征 的发展观。事实上,虽然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在不断 提升,但中职高职院校何时告别捡普通高中、本科院校“剩 下”的生源窘境?这也是横亘在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办学者心 头的天问。对此,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

从校企合作走向产教融合

从校企合作走向产教融合 集团介绍 东方领航教育集团成立于1997年,是国内知名品牌教育机构,主要从事航空、城市轨道交通、海事和金融等特色专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内高端就业教育的开创者和开拓者。目前,集团下辖三家实体学校,并与国内70余所知名本科、高职院校以及100余所中专学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共建特色专业或领航学院,培养用人单位所亟需高端技能型人才。集团立足于国际国内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引进国际国内企业课程进行职前培训和就业服务,基于“互联网+教育就业”新业态模式,采取“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特色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职业教育人才供需匹配的高端平台,实现职业教育价值链拓展与人力资本增值。 集团始终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走品牌发展之路,遵循严格的合作沟通与共享模式,致力于构建“教学、培训、就业指导、人才输送”四位一体的人力资源产业链系统。集团愿与合作院校、用人单位共同发展,全力打造国内教育第一品牌。 校企合作的模式:

(与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后,由我集团在当地合作院校内组建xxx学院东方领航航空项目部,负责与院校共同招生宣传,进行面试,企业派教学团队与学校教学单位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负责项目的实训设备的投入,专业基础课学校派师资由企业系统培训后进行授课,专业核心课由企业教师深入学校进行授课,最终企业负责安置学生就业工作。当地院校负责项目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双方共同对项目学生进行特色化管理。) 校企融合的运营机制 校企合作的通畅运行,离不开必要的机制保障。其中,明确责任分工基础上的校企之间全流程对接尤为重要。 教学计划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在系部层面,各系都成立了以企业人事经理为主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要求,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比例、顶岗实习安排等,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融合的深交路径 校企双方需求一致,是建立良好校企合作关系的动力源泉。院校与企业只有建立起相互依存、同步发展的合作关系,才能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其中,产教研合作堪称校企“深交”的重要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校企合作有了比较深远的认识,更愿意与职业院校进行长期的战略性合作。在他们眼里,校企合作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生意,也不是一锤子买卖和一次性交易,而是一种长期的互利互惠协作。因此,他们不会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与盈亏,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高职院校要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抓手,以平台化、项目化、生态化的方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体系化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生态。 产教融合新生态指产业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的相关主体、要素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既相对固定又包容开放的系统。它改变了以往高职院校以学校为中心的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使行业、企业、院校等多元主体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多元主体共享共赢的生态链,形成企校协同合作的新模式。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生态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资源共享。各相关主体拥有的资源,如行业的信息平台、企业的生产设备、实验设备、工作室、管理经验等;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师资、知识产权等,可以实现共建共享。 二是多元融合。多元主体的各种资源要素相互转化,融合发展。行业组织积极开展岗位标准等研究,发挥引领作用;学校教育教学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研发过程;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良性互动。 三是创新发展。学校根据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全要素的创新;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和学校发展需求,创新与学校合作的渠道和方式;政府及行业组织为产教融合创新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等。 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校企供需对接、资源共享和双赢发展,形成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贯通融合,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协同发展。 为此,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应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优选合作企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注重遴选优质合作企业,优先与能够同学校合作办班、能够提供跟岗实习或顶岗实习岗位、能够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企业合作。优先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高成长发展型企业、高科技技术型企业合作。 二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做到校企合作“八共同”:共同开展招工招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组织教育教学、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关注学生职业成长。 三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技术技能积累与应用。要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学校和企业的服务能力,组织企业员工培训,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和学校双师型师资资短缺问题;发挥各自人才和平台优势,聚焦技术应用,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开发技术项目,积累技术技能,开拓新的增长点,共同推进应用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书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书 甲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乙方: 为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法》(教职成(2018) 1号)以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8) 48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 4号)和《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省人大(2019〕18号)等文件精神,推动双方资源统筹与共享、技术创新与服务、人才交流与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文化传承与发展、党团建设等方而开展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意向: 一、合仔念则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学共贏、协同发展 二、合仔境? (一)共建共享校企共同体基地 合作双方可根据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选择共建校内外(包括跨境)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培训中心、企业(产业)学院和创新创业中心/基地等,为校企协同培养学生、企业员工培训和服务社会提供实践场所。 (二)共建共享产学研合作平台

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利用双方资源,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 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傅士工作站等产学研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开发产品,服务企业发展,共建产教融合型示范企业,提高双方的社会美誉度。 (三)共建混编教科研团队 通过高层次人才互聘(产业教授进学校,教授、博士进企业等方式)共建混编教科研团队,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和科研项目,共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推进学徒制人才培养 根据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校企合作设置专业、研究制定专 业标准,开展专业建设。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培养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联合培养,共同申报国家校企协同育人项目。 (五)优先推荐、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 基于校企双方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等现实利益的相应回报。在尊重学生本人意愿的前提下,企业有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的权利,学校有优先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的义务,优秀学生有优先选择高端就业岗位的机会,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贏。 三、取方的权钊知文.务 甲乙双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合作,具体合作以本协议的《附加协议书》形式进行约定。 (一)甲方

(完整word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键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键 嫦娥升空”、“蛟龙下海”……近年来一个个国产高技能接踵亮相,国内顶尖技能“作品”可做到与世界强国媲美,但手表、汽车等量产产品质量却难以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提并论。有观点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能人才金字塔的塔基不稳。以广州为例,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市技能人才需求占劳动力总量30%,按照目前800万的劳动力总量计算,约为240万人,如今登记的技能人才总量近200万人,估算技能人才缺口50万人左右。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职业技能教育又能否挑起培养经济转型所需大批高技能人才的重担?结合近日在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议中心举办的亚太地区民办职业院校合作发展研讨会,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多位从业者、学者,与他们一同检视和探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职业教育正从求量向求质转变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体量巨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高技能人才,长期处于产业链条末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但是面临“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民营和中小企业当前招工难,特别是技术操作工。有的后继无人,技术断档,电焊工、数控机床操作工等一些关键技术岗

位,尽管有的月工资近万元,但企业依然招不到他们需要的人。”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在受访时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在的职业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不适应企业需求,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普遍较差,学生就业远离实体经济岗位,我们不能按照办研究型大学的思路,把职业教育又办成了研究型教育。”孙太利坦言。而根据人社部2012年对全国100多个城市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分析数据显示,各技能等级岗位空缺数量和求职人员的比率都大于1,表明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2.72、2.31和2.13。这种技能人才的供需现状,为职业教育发展划出了“新跑道”。在技能人才紧缺的当下,当前的职业教育能否担此重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表示,中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新常态,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发展观已经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特征的发展观。事实上,虽然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升,但中职高职院校何时告别捡普通高中、本科院校“剩下”的生源窘境?这也是横亘在几乎所有职业院校办学者心头的天问。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符合我校实际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十八大会议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产业发展与教育融合”,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就是与上述要求相适应的,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战略决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科研产业化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已取得的宝贵经验。目前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在不断深入,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吸引力不强、行业企业参与不足等诸多问题。结合现实和我校将入驻中国医药城新校区的实际情况,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是目前比较切迫的问题。本人认为只有切实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更好的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只有应切实把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学院促进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作为拓宽地方各级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的通道,学院才能有长久的生存价值和空间。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些认识。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国际上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职业教育是以职业院校为主体,培养初入职的技术技能人才,出现了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强烈需求。同时,对于正在努力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建立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的中国经济而言,对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同样强烈。但也不容否认,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国家性的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 目前,国家和地方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等刚性建设上,仍然十分薄弱。职业教育领域有关法律主要是1996年实施的《职业教育法》,至今还没有与其配套的下位法。虽然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了部门规章、地方制定了地方性法规,但从实施来看,显然力度和约束性明显不够。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政府在统筹协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定区域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不足,政府的顶层设计出现了缺失。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运行时出现的机制、体制和模式的种种问题,又迫切需要政府沟通、协调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当然,除了法律法规等刚性约束存在漏洞外,还有从国家层面制定的职业准入、职业资格证书,与人才培养的关联性不够;校企合作的教育规范和标准不够成熟等其他问题。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本应该成为职业教育和培养未来员工的主体,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处于市场机制发展的初期阶段,企业表达意愿的机会和条件尚不成熟;又由于某些企业缺乏战略发展理念,社会责任意识不够,致使参与职业教育内驱力不够;此外,现有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不健全,在具体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的管理等环节中,企业大多处于被动状态,缺少必要的标准和规范。其结果就是往往是学校方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企业往往在合作中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关于黄石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态势的调研报告 市教育局市教科院 为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全面、深度服务黄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黄石职业教育实施“四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力争“弯道超速”,既强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又着力打造黄石职教品牌,实现黄石职业教育在中部的崛起。 发展与贡献 以“职业教育企业行”活动为载体,搭建校企合作的坚实平台。 为了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匹配度和贡献率,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能力,我们从2013年5月至今,不断推进“职业教育行”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其目的是既要让学校了解企业,又要让企业了解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活动内容包括:掌握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状况;探索建立校企紧密合作机制;拓宽职业院校服务领域;探索毕业生本地就业的有效途径。 在活动具体实施中,我们强化指导,强调活动的实效性,走访企业优先考虑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有关企业;优先考虑开发区,工业园内招商引资重点企业,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企业。通过走访企业,既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管理经验,又要在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师培训等方面征求行业企业意见;调研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了解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用工需求,了解企业的研发现状。附:企业行活动安排。

以“年度专业建设评估”为抓手,优化专业设置服务地方产业链的发展。 近三年来,我市每年都针对区域内的中职学校开展了专业建设年度评估工作,基本原则是既要符合教育部颁布的中职学校专业目录,更要贴近服务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为此,我们探索建立复合专业群的模式,增强专业适应的口径和对区域产业链的匹配度。截至2015年6月,区域内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已整合为122个,其中近三成为复合专业群,对区域产业的覆盖率达到%,按产业结构分,第一产业(农林牧渔)8个,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50个,第三产业60个,在校生人数分别1163人、7828人、9091人;与黄石“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相关的专业22个,在校生人数2537人,主要集中在加工、冶炼、选矿等方面,建材类专业因招生困难已停办;与“五大”成长型产业(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商贸及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47个,在校生人数4987人,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模具制造、服装工艺及商贸和现代服务业方面,涉及食品饮料的只有食品化工分析与检查专业,没有农副产品加工方面的专业;与“三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相关的专业32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日前,省教育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 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确立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意见》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 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指导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全过程。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不力,已成为困扰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难点和瓶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成为职业院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着力点和工作主线。笔者结合2015年9月参加新加 坡南洋理工学院培训的体会,就职业院校学习贯彻《意见》精神,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树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职业院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双主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可以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从职业院校角度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技能水平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从企业角度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满足人力资源及技术提升需求,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长期坚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实现了学校和合作企

业的共同发展。 《意见》中强调,“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这为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职业院校应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把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作为目标,把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作为努力方向。在办学策略上,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合市场、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的一整套办学方案。这样才能做到校企紧密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二、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新加坡在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理念,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将其总结为“卓越办学要素”。学院通过董事会、专业咨询委员会等部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实践经验。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成员来自政府部门、行业专家和知名企业家。董事会预判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学校发展,进行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而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来自企业专业人士,以企业需求和企业、产业发展趋势为依据,为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及

浅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浅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摘要】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赢,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培养紧缺型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教学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一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我校为实现国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满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按照教学过程产教结合的原则,结合我校现有教学资源借鉴其他职业院校的经验,就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一、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意义 职业教育其本质就是就业教育,是一种重实践,以能力为本,促进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发展的一种教育,如何实现其教育目标,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教学只有和产品结合起来,只有和企业结合起来,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的本领。对学校来讲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密切相连,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将新工艺、新技术充实于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校专业课程的建设,改善教学效果。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最新)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x发〔x〕95号)和《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x 办〔x〕4号),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行,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1.统筹产教融合规划布局。将产教融合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结合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xx市、人才强市战略,同步规划产教融合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统筹中高职发展,打造一批“江淮工匠”培养基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

2.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支持x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推动x学院、x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各类资源、平台、要素,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新创业企业建立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增强人才集聚和产业牵引升级能力。(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3.完善产教融合学科专业体系。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和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好办学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专业群。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为重点,以新兴产业培育为方向,重点提升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人才培养能力,做强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和学前教育专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4.强化人才培养需求导向。加强人才需求调研,重视专业布局与人才需求的研究。完善专业准入与退出制度,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鼓励职业院校服务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适应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加大创新型人才尤其是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比重。建立人才激励政策,鼓励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市内就业创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发挥企业产教融合重要主体作用。 5.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支持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坚持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改进办学准入条件和审批环节。有序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日前,省教育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确立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意见》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指导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全过程。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不力,已成为困扰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难点和瓶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成为职业院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着力点和工作主线。笔者结合2015年9月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训的体会,就职业院校学习贯彻《意见》精神,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树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职业院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双主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可以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从职业院校角度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技能水平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从企业角度看,通过产

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满足人力资源及技术提升需求,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长期坚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实现了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共同发展。 《意见》中强调,“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这为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职业院校应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把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作为目标,把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作为努力方向。在办学策略上,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合市场、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的一整套办学方案。这样才能做到校企紧密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二、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新加坡在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理念,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将其总结为“卓越办学要素”。学院通过董事会、专业咨询委员会等部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实践经验。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成员来自政府部门、行业专家和知名企业家。董事会预判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