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D_InSAR与PS_InSAR的理论模型_技术特点及应用领域_常占强

D_InSAR与PS_InSAR的理论模型_技术特点及应用领域_常占强

D_InSAR与PS_InSAR的理论模型_技术特点及应用领域_常占强
D_InSAR与PS_InSAR的理论模型_技术特点及应用领域_常占强

D -InSAR 与PS -InSAR 的理论模型、

技术特点及应用领域

常占强1,2, 宫辉力1,2, 张景发3, 龚利霞3

(1.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 100037;

2.首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7;

3.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

摘要: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 nSAR(synthetic aper 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是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一次革

命性飞跃,特别是D -I nSAR 和PS -InSAR 技术在对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介绍了D -In -SAR 和PS -InSAR 技术的理论模型,在分析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这2种技术的不同特点,系统地总结了它们各自适合的应用领域以及暂时难以应用的情况.

关键词:D -InSA R;P S -I nSAR;理论模型;应用领域

中图分类号:P 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854(2008)01-0113-04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是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技术与射电天文干涉技术的结晶,是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一次革命性飞跃[1~3].特别是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SAR,D -InSAR)和永久散射体干涉技术(perm anent scatterers InSAR,PS -InSAR)在对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受到了遥感界和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主要是因为这2种技术都具有动态、高效获取连续空间覆盖的形变信息的能力,是传统测量技术(如水准测量、GPS 测量)所不具备的.以下从分析2

种技术的理论模型入 图1 三轨法示意图

手,归纳出各自的技术特点,依据这些特点,探讨各自适合的应用领域

以及待解决的问题.

1 D -InSAR 和PS -InSAR 的理论模型

1.1 D -InSAR 理论模型

常规差分干涉测量技术(conventional differential InSAR),简称差

分干涉测量技术(D -InSAR),主要有三轨法(3幅SAR 图像,见图1)和

双轨法(2幅SAR 图像加上1组DEM 数据).其基本思想:用地表形变

后的SAR 图像和形变前的SAR 图像分别与同一幅地表形变前的

SAR 图像形成干涉相位,然后再对这2幅干涉相位进行某差分处理,

获取地表形变信息.它的理论模型如下[4~

6]: -4 r = f 1-B 1B 2 f 2

.(1)其中: r 为LOS(line of sig ht )向的地表形变; f 1和 f 2分别是去除平地效应后形变像对和地形像对的干涉相位;B 1和B 2分别是形变像对和地形像对的垂直基线距; 为SAR 工作波长.由(1)可知:如果得到形变像对和地形像对的干涉相位以及相应的垂直基线距,就可获取到地表形变,其精度可以达到cm 级.

1.2 PS -InSAR 理论模型

PS -InSAR 是2001年Ferretti 等提出的[7,8].假设研究区内有N +1幅SAR 图像,可得到N 幅相对于主 收稿日期:2007-09-03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2006AA12Z111).作者简介:常占强(1964-),男,河北辛集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第32卷/第1期/

2008年1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U RNAL OF HEB EI NO RMAL UNIV ER SITY /Natu ral Scien ce Edition /Vol.32No.1Jan.2008

图像的干涉图,再与DEM 进行差分后生成N 幅差分干涉图.设第k 幅图像的差分相位 k ,此时 k 除了有形变信息外,还包含各种误差的贡献.

k =4 r k +

k +n k + k + .(2)其中: 是雷达波长; r k 表示目标运动量(相对于主图像); k 是大气相位项(以主图像为参考);n k 表示失相关噪声(热噪声、斑点噪声); 为DEM 残余误差的相位贡献; k 为目标后向散射差异引起的相位变化,对于永久散射体PS(permanent scatter),该项趋于0,可忽略.因此,在小范围内(如小于3km )的2个PS 点i,j 的相位差 i ,j ;k 为

i ,j ;k =4 r i ,j ;k

+ i ,j ;k + n i ,j ;k + i ,j .(3)假设目标运动是均匀的,(3)中的第1项可写为(4 / ) i ,j T k .其中: i,j 为斜距向平均形变速率差;T k 是相对主图像的时间基线; i ,j 是DEM 残余误差相位贡献之差.因为大气相位项在空间上的强相关性, i ,j ;k 很小;再者,对于PS 点 n 也很小,现用w i,j ;k 表示两者之和,则(3)可写为

i ,j ;k =4 i ,j T k

+ i ,j +w i ,j ;k .(4)对于每对PS 点,都可以得到幅差分干涉图,则对于未知项 i ,j 和 i ,j 就有N 个方程,可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其最值或然值,再反求 i ,j ;k ,然后对每对PS 点的相位差 i,j ;k 进行积分,就可解缠出PS 格网的干涉图.同样,可以通过累加 i ,j 得到每个散射体相对于主图像的位移速度.可见,该技术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失相关和大气影响.当然,要以足够多的SAR 图像为前提,而且还要有足够密度(10个/km 2)的PS 点.2 D -InSAR 与PS -InSAR 的技术特点

2.1 D -InSAR 技术特点

在D -InSAR 技术中,主要限制因素是时间失相关和空间失相关和SAR 图像之间的大气异质性.如果雷达相干波的失相关太大,就无法得到形变像对干涉相位和地形像对的干涉相位,也就无法得到地表形变.从以上分析中,不难总结出该技术的特点:

1)实现算法简单,参数较少,只需要2个垂直基线参数.

2)对地表连续覆盖,覆盖范围大,经差分处理后可得到整幅SAR 图像对应区域的地表沉降信息.

3)成本低,只需要3景SAR 图像.

4)可监测较大的地表形变.为了保证对干涉相位进行解缠,在LOS 方向上所能探测的SAR 图像两相邻分辨单元之间的最大形变值不大于 /2[9](对于C 波段为2.8cm,对于L 波段为12cm),如果将形变累计起来,总形变值可以较大.

5)失相干的影响大.这就使得该技术对地表覆盖物要求比较苛刻,在植被茂密的地区或时间基线较长的情况下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2.2 PS -InSAR 技术特点

1)失相干影响较小,对地表覆盖物要求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常规D -InSAR 技术中对地表覆盖物要求过于苛刻的不足.

2)测量精度高,可测得0.1mm/a 的视向移动速度[10].

3)算法复杂、要求数据量大,成本较D -InSAR 技术高.每个监测区域至少需要25~30景SAR 图像,这是因为只有足够多的SAR 图像才能准确识别PS 点.在Ferretti 等的试验中,SAR 数据量一般都达到50~60景[11],这对于我国用户和研究单位不仅是个成本问题,而且是否能够获取这么多SAR 数据都是个问题.

4)监测区域类型和大小的限制.虽然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常规D -InSAR 技术中对地表覆盖物要求过于苛刻的不足,但还是需要测量区域有较多的天然散射体,如城市和岩石出露较多的丘陵地带.而且在理论模型中假设PS 点之间的间距一般在2~3km,如果范围扩大,就无法满足算法的前提要求.

5)研究对象形变速度慢、形变量较小.由于理论模型假设PS 是作匀速运动,因此,该技术比较适合测量运动速度比较小的对象,一般在每年数厘米到数毫米运动速度范围内.

114

3 2种技术适合的应用领域与难以应用的情况

3.1 D -InSAR 适合的应用领域

D -InSAR 技术主要适用于对面积大、地表形变明显而植被覆盖少的区域的监测.

1)同震形变测量[11~13].地震灾害是地壳变形的直接结果,对地壳变形过程的监测和震后测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震形变是由地震主震造成的地表形变,范围大且地表形变明显,非常适合于发挥D -InSAR 技术的优势,是应用最成功的领域之一.

2)火山活动监测、冰川移动研究[14,15]

.火山活动、冰川移动范围都很大,而且通常每个月有厘米级到米级的位移变化,用D -InSAR 方法很容易监测到这种变化.

3)矿区开采地表沉降监测[16,17].矿区开采沉降主要发生在活跃阶段,活跃阶段可占到整个地表沉降过程时间的80%左右,而且沉降速度快(可达20~30mm/d)、形变量大(可占下沉总量的80%~90%).一般很难利用PS -InSAR 进行监测,相对而言比较适合用常规D -InSAR 技术进行监测.

大量实例表明:D -InSAR 技术在以上3个领域应用的比较成功,人们对此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3.2 PS -InSAR 适合的应用领域

1)城市地表沉降监测.城市地表沉降主要是由于地下水超量开采导致的,沉降过程一般比较缓慢,短时间间隔内沉降量很小,超出了常规D -InSAR 技术的探测能力,而长时间间隔的大气异质性又增加了常规D -InSAR 处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城市面积通常较小且建筑物众多,建筑物顶部容易形成角反射,构成许多永久散射体,十分有利于PS -InSAR 技术的应用.

2)地震前后的微小形变监测.地震前后形变量与同震形变量相比要小得多,经验表明,用常规D -InSAR 技术很难监测到.

3)滑坡监测[18,19].适合于变形过程一般比较缓慢、形变量小的滑坡,不适合形变速度快、形变量大的滑坡.

3.3 难以应用的情况

1)突发大变形,如剧烈滑坡、地表剧烈塌陷等;或者在LOS 方向上SAR 图像两相邻分辨单元之间的最大形变值大于 /2,即超出了雷达信号的表示能力,导致难以进行相位解缠;或者是大变形使SAR 图像的相位彻底失去相干性,根本无法形成干涉.

2)在植被覆盖密集地区,而且又无硬目标作为永久散射体的情况.此时,SAR 雷达波严重相干而又无法利用PS -InSAR 技术.

4 讨论及展望

InSAR 技术在有其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本身的局限性.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笔者所列出的 难以或无法应用的情况 ,仅是指 目前 而言.可以预见,随着遥感界、地学界科学工作者对InSAR 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SAR 数据获取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InSAR 技术这种全新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将更为成熟,其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一定能为人类对地球表面的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ZEBK ER H A ,G OL DST EIN R M.T opo graphic M apping from Inter ferometric Sy nthet ic Aperture Radar Obser vations [J].

Jour 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86,91(B5):4993-4999.

[2] GRAHAM L C.Synthet ic I nterferometer Radar for T opographic M apping [J].Proceeding of I EEE,1974,62(6):763-768.

[3] 王超,张红,刘智.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6.

[4] GABRIEL A K,GOL DST EIN R M ,ZEBKER H A.M apping Small Elev atio n Chang es over Large Areas:Differential Radar In -

terferometr y [J].J Geophys Res,1989,94(B7):9183-9191.

[5] ZEBKER H A.Studying the Earth with Interferometric Radar [J].Computing in Science &Engineer ing ,2000,23:52-60.

[6] AM ELU N G F ,GAL LO WAY D L ,BEL L J W,et al.Sensing the U ps and Do wns of Las V egas:InSA R Reveals Structural Con -

trol of L and Subsidence and Aquifer System Deformation [J].Geology,1999,27(6):483-486.

[7] FERRET T I A,PRAT I C,ROCCA F.N on -linear Subsidence Rate Estimation U sing Permanent Scatterers in Differential SAR Interferometry [J].I EEE T r ansactions o 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00,38(5):2202-2212.

115

[8] FERRET T I A ,PRAT I C,ROCCA F.Permanent Scatterers in SAR Interferometry [J].I EEE T r ansact ions on Geoscience Re -

mote Sensing,2001,39(1):8-20.

[9] RAM O N F H.Satellite Radar Inter ferometry for Deformation M onitoring:A Priori Assessment of Feasibility and A ccuracy [J].

International Jour 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2005,6(3-4):253-260.

[10] 李德仁,廖明生,王艳.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技术[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29(8):664-667.

[11] M ASSON NET D,RO SSI M ,CAR MO NA C,et al.T he Displacement Field of the L anders Eart hquake M apped by Radar In -

terfer ometr y [J].Natur e,1993,364:138-142.

[12] 王超,刘智,张红,等.张北-尚义地震同震形变雷达差分干涉测量[J].科学通报,2000,45(23):2550-2555.

[13] 张景发,刘钊.InSAR 技术在西藏玛尼强震区的应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2(6):37-38.

[14] M ASSON NET D,BRIOL P,ARNA U D A.Deflation of M ount Etna M onito red by Spaceborne Radar I nterferometr y [J].Na -

tur e,1995,375:567-570.

[15] JOU GHIN I R,WI NEBREN NER D P,F AHNEST OCK M A.Observations of Ice -sheet M otion in Gr eenland Using Satellite

SAR I nterferometr y [J].Geophys Res L ett,1995,22(5):571-574.

[16] KIR CHER M ,ROT H A ,ADAM N K,et al.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 of M ining Induced Subsidence by M eans of Differen -

tial SAR -interfer ometry [A].Proceeding of 2003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 mposium [C].Fr ance:T oulouse,2003.21-25.

[17] CHAN G Zhan -qiang,ZHANG Jing -fa,GU O Q ing -shi,et al.Study on L and Subsidence Evolvement T endency by M eans of

Integ rated D -InSA R [A ].Proceeding of 2004I 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C].U SA :A nchor ag e A K,2004.59-61.

[18] AL L IEVI J,A M BROSI C,CERIA NI M.Mo nitor ing Slow M ass M ovements w ith the Permanent Scatterers T echnique [J].

IEEE T ransactions on G eoscience Remo te Sensing ,2003(41):215-217.

[19] COL ESAN T I C,F ERRET T I A ,PRA T I C,et al.M onitoring L andslides and T ectonic M otions with the Permanent Scatterers

T echnique [J].Engineering Geolog y,2003,68(1-2):3-14.

Theoretical Models,Characteristics and Suitable

Applied Areas for D -InSAR and PS -InSAR

CHANG Zhan -qiang 1,2, GONG Hu-i li 1,2, ZHANG Jing -fa 3, GONG L-i x ia 3

(1.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 ent and Touri sm,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37,Chi na;

2.Key Lab of 3D In 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Application,M inistry of Education,Capital Normal U niversity,Beiji ng 100037,China;

3.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National Sei sm i c Bureau,Beijing 100085,Ch i na)

Abstract:In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is a revolutionary advancement of earth observa -tion technolog y,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s in monitoring the ground subsidence by means of D -InSAR and PS -InSAR,w hich attrac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The theoretical models for the techniques of D -InSAR and PS -InSAR are introduced,an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are extracte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ir theo -retical models,and then the suitably and unsuitably applied areas for them are systematically summed up accord -ing to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w hich is of referenced sig nificance for people to rightly realize and apply the techniques of D -InSAR and PS -InSAR in practice.

Key words:D -InSAR;PS -InSAR;theoretical model;applied areas

(责任编辑 蔡丹英)

116

职业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就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因此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不同的理论研究者对此也有不一样的瞧法,刚好瞧到一个文献,截取出来为老师们提供一些瞧待决策问题的不同视角—— 早在1909年Parsons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提出了职业决策的第一个正式模型。这个模型逐渐成为有关职业决策与生涯不确定的理论、评价、研究与干预的框架。Parsons 的模型主要内容包括三点:1、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抱负、资源与缺点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2、对工作要求、成功标准、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晰的理解;3、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正确推理。Parsons的三维模型对现代的职业发展与咨询而言仍然就是最本质的核心,这一匹配模型直到今天还遍及职业选择与发展理论以及职业咨询实践活动中,该模型构成了特质与因素职业咨询方法与人与环境匹配职业理论的核心。Phillips认为“正确推理”包含了职业决策模型的两种基本类型:理性选择模型与非理性选择模型。理性模型精确地描述了职业决策,具有价值推理、逻辑、客观性与独立性的特点。这种模型把明智的决策者瞧作一个“客观的科学家”,就是系统的、独立的与理智的,确保个体获得最终目标的最大化,强调个体决策。而非理性模型则具有直觉的、情感的、主观的与依存性的特点,认为决策过程充满了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强调决策过程的环境因素的作用,把对个体有意义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Savickas认为非理性模型与后现代主义一样强调“解释”、意义建构、关系、中介与共同体。 因此我们也把职业决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与职业决策的非理性模型。 1、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 理性的职业决策模型又可以分为广义的过程理论、任务理论(阶段理论)与期望效价理论。其中广义的过程理论又包括CPI理论与逐步消除模型,任务理论包括PIC模型、Krumboltz模式、Tiedeman模式与Gelatt模式。 (1)Tiedeman模式 虽然Parsons的正确推理模型得到了大部分职业心理学家的认同与肯定,但就是Super认为Parsons的正确推理模型对职业决策过程的描述过少,对个体如何详细地、精确地出处理与收集信息的过程描述过少。也就就是说对个体如何评价与权重她所获得的信息的建议很少。我们认为Super对正确推理模型强调决策过程不够的批评就是中肯的。为了弥补了这个不 足,Tiedeman,O’Hara与Harren提出了一个职业决策模型(Tiedeman模式):把个体瞧作就是从一系列决策过程中获得了发展。这个过程包括意识与探究阶段、职业替换认同与选择认同、澄清决策如何实施等。Tiedeman模式注重描述职业决策历程,并特别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与主动性。Tiedeman将职业决策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与个人心理发展同时进行,认为只有通过系统的问题解决,以个体的整体认知能力为基础,把个体的独特性与职业世界的独特性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出合理的职业决策。该理论强调决策问题的终身性、决策过程的反复性、决策结果的主观性,对职业决策理论模式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应瞧到,Tiedeman模式仅仅就是职业决策过程的理论描述,不够具体与深入。 (2)认知信息加工过程理论(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 theory,简称CIP理论)

大学生满意度的理论模型构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15031871.html, 大学生满意度的理论模型构建研究 作者:朱莲花 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3期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116023) 摘要:大学生满意度是衡量校园和谐程度和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主体,在分析大学生满意度的内涵、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对于提升高等院校的竞争力,促进学生个体和学校的共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满意度构成要素理论模型 一、引言 “满意度”源于市场营销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客户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概念被引入教育领域,产生“大学生满意度”。“大学生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过程中,体验到的整体心理感受,以及对学校多方面工作的看法与态度。大学生满意度逐渐成为衡量校园和谐程度和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高校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同时各高校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并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些措施是否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及是否达到社会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期待,是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问题。在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时不仅应该评估高等教育投入与产生,更应该对高等教育服务过程进行评估[1]。通过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可以有效了解大学生对大学所提供的学习生活的感受与态度,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服务质量与效果,进而分析高校服务质量的不足,并探讨提高大学生满意度的有效途径。构建大学生满意度的理论模型是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基础,对于提升高等院校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基础 美国学者Cardozo(1965)[2]首次将“满意”这一概念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市场销售领域,开始了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研究们者认为,“满意”是顾客对商品的服务、过程等的感知效果与其期望值比较后的心理状态,满意水平是可感知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该定义不仅符合心理学上对满意的解释,而且为顾客满意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可操作化的理论支持。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概念,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如,瑞典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Swedish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SCSB)是最早建立的全国性顾客满意指数模式,SCSB由顾客期望、价值感知、顾客满意、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五个潜变量构成。美国密歇根大学的Fornell等人在SCSB基础上构建了由顾客期望、质量感知、价值感知、顾客 满意、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六个潜变量构成的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merican Customer

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业——决策风格和CASVE循环模型

决策风格和CASV循环模型 一、对自身的决策风格的认识: 我个人的决策风格属于谨慎型。这种决策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使损失的危险降到最小。谨慎风格的人认为,人们应该时刻注意到事情可能变坏的趋向,并且选择能够避免导致毁灭性结局的决策。这种决策风格的人比较适合于从事具有重大损失可能的高度冒险性工作,如股票、房地产等。 在这里,谨慎决策不仅安全,而且可以带来虽不巨大但很稳定的收益。谨慎风格的人不可能被委托来设计一项庞大的工程或经营巨款。因为他们不愿意冒险,不受潜在奖励的诱惑,对投机性很大的计划不感兴趣。 这种风格的弱点在于,有些千载难逢的良机很容易被错过, 而且在力图使损失减到最小时,可能忽视了潜在的收益。 二、决策的CASVE模型带给我的启发以及如何应用该模型: CASV循环包括五个阶段:沟通、分析、综合、评估和执行,CASV蹴是这五个词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它可以在整个职业生涯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过程中为我们提供指导。这一循环如图所示:

CASVE 循环 综合 评估 迭择排序 给我启示是:计划是用来实施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计划的漏洞,一边实施一边完善,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最终才能和理想越来越近。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反复思考着沟通、分析、综合、评估和执行这样几件事情,循环螺旋式上升。 下面是具体应用: 一、沟通(Communication ) 在这个阶段,我们收到了关于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通过内部或外部交流途径传达给我们。内容沟通包括情绪信号,还有身体信号。外部沟通包括父母对我们的职业规划的询问,同事、朋友对我们的职业评价,或者是杂志上关于自己的专业的文章。 这是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选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通 过各种感官和思考充分接触问题,发觉存在一个差距已不容忽视。

土的本构模型综述

土的本构模型综述 1 土本构模型的研究内容 土体是天然地质材料的历史产物。土是一种复杂的多孔材料,在受到外部荷载作用后,其变形具有非线性、流变性、各向异性、剪胀性等特点。为了更好地描述土体的真实力学—变形特性,建立其应力应变和时间的关系,在各种试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数学模型,即为土体的本构关系。自Roscoe等1958~1963年创建剑桥模型以来,各国学者相继提出了数百个土的本构模型,包括不考虑时间因素的线弹性模型、非线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和考虑时间因素的流变模型等。本文将结合土本构模型的研究进程,综合分析已建立的经典本构模型,指出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并对土本构模型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2 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进程 早期的土力学中的变形计算主要是基于线弹性理论的。在线弹性模型中,只需两个材料常数即可描述其应力应变关系,即E和v或K和G或λ和μ。其中邓肯张双曲线模型是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非线弹性模型。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土塑性力学的发展为土的本构模型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Drucker等(1957年)提出在Mohr-Coulomb锥形屈服面上再加一组帽形屈服面,Roscoe等(1958年~1963年)建立了第一个土的本构模型——剑桥模型,标志着土的本构模型研究新阶段的开始。70年代到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非线性力学理论、数值计算方法和土工试验的发展,为在岩土工程中进行非线性、非弹性数值分析提供了可能性,各国学者提出了上百种土的本构模型,包括考虑多重屈服面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和考虑土的变形及内部应力调整的时间效应的粘弹塑性模型。此外,其他本构模型如土的结构性模型、内时本构模型等也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土本构关系,有的学者则借用神经网络强大的自组织、自学习功能来反演土的本构关系。

认知ABC理论

认知ABC理论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作ABC理论。ABC来自 3个英文字的字首。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RET的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当我们的日常生活出现问题,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那些发生了的事情使我们感到难受。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或忧伤,我们会认为是别人使我们产生这样的感受;当我们感到焦虑、受挫或忧伤,我们倾向于责怪自己的处境。然而,正如埃利斯指出的那样,并不是人和事让我们喜悦或悲伤--它们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刺激。其实,是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在特定情况下的感受。 为了阐明这一理论,埃利斯提出了“A-B-C”模型: A代表“前因”(antecedent)(引发反应的情况)。 B代表“观念”(beliefs)(我们对该情况的认知)。 C代表“结果”(consequences)(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尽管我们倾向于责怪“A”(前因)造成了“C”(结果),其实是“B”(观念)使我们产生了那样的感受。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设想你约会要迟到了,你感到很着急。 A:前因:约会将要迟到 C:结果:焦虑,烦躁,开车鲁莽 你感到焦虑(C),不是因为你将要迟到(A),而是因为你认为自己必须守时并且担心迟到的后果(B)。在这种情况下使人感到焦虑的典型观念包括:“我必须守时。如果我迟到,别人就不会喜欢我了。不论何时,我都必须得到每个人的赞赏。如果他们对我有看法,那可麻烦了。” 行为的决定因素:中介变量 托尔曼强烈反对把行为看作是刺激-反应的简单做法,认为介于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与有机体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他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为认知、期望、目的、假设和嗜好等都是中介变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他还认为,对于行为的最初

经典决策理论模型

经典决策理论模型 经典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因此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不同的理论研究者对此也有不一样的看法,刚好看到一个文献,截取出来为老师们提供一些看待决策问题的不同视角——早在 1909 年 Parsons 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提出了职业决策的第一个正式模型。这个模型逐渐成为有关职业决策和生涯不确定的理论、评价、研究和干预的框架。 Parsons 的模型主要内容包括三点: 1. 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抱负、资源和缺点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对工作要求、成功标准、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3. 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正确推理。Parsons 的三维模型对现代的职业发展和咨询而言仍然是最本质的核心,这一匹配模型直到今天还遍及职业选择和发展理论以及职业咨询实践活动中,该模型构成了特质与因素职业咨询方法和人与环境匹配职业理论的核心。 Phillips 认为“正确推理”包含了职业决策模型的两种基本类型:理性选择模型和非理性选择模型。理性模型精确地描述了职业决策,具有价值推理、逻辑、客观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这种模型把明智的决策者看作一个“客观的科学家”,是系统的、独立的和理智的,确保个体获得最终目标的最大化,强调个体决策。而非理性模型则具有直觉的、情感的、主观的和依存性的特点,认为决

策过程充满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强调决策过程的环境因素的作用,把对个体有意义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 Savickas 认为非理性模型和后现代主义一样强调“解释”、意义建构、关系、中介和共同体。 因此我们也把职业决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和职业决策的非理性模型。 1. 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 理性的职业决策模型又可以分为广义的过程理论、任务理论(阶段理论)和期望效价理论。其中广义的过程理论又包括 CPI 理论和逐步消除模型,任务理论包括PIC 模型、 Krumboltz 模式、Tiedeman 模式和 Gelatt 模式。 ( 1 ) Tiedeman 模式 虽然 Parsons 的正确推理模型得到了大部分职业心理学家的认同和肯定,但是 Super 认为 Parsons 的正确推理模型对职业决策过程的描述过少,对个体如何详细地、精确地出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过程描述过少。也就是说对个体如何评价和权重他所获得的信息的建议很少。我们认为 Super 对正确推理模型强调决策过程不够的批评是中肯的。为了弥补了这个不足, Tiedeman , O ’ Hara 和 Harren 提出了一个职业决策模型( Tiedeman 模式):把个体看作是从一系列决策过程中获得了发展。这个过程包括意识和探究阶段、职业替换认同和选择认同、澄清决策如何实施等。 Tiedeman 模式注重描述职业决策历程,并特别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主动性。 Tiedeman 将职业决策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与个人心理发展同时进行,认为只有通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什么是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是范丰会和宋文红在其新书《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西方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解决西方心理学“像灌木丛一样,流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矛盾”的现状,尝试进行西方心理学学科内综合,以便提高西方心理学对理论精华的继承性,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者简介 范丰会,物理学科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1990年获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基础物理教育学硕士。曾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软件及教学资源开发、心理咨询、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家长培训等工作。1990年完成硕士论文《大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定量研究》,之后工作28年来,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的发生发展、学科教学、学习心理障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颇有心得。 宋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08年在北京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精神科研究生课程,之后进入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专业,对儿童各类常见病、儿童发育性行为问题及儿童情绪行为障碍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形成过程 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评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出发,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索的心理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知识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容器或空间。 2.用认知结构作为描述整体心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结构的基本概念。认知结构是由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四种知识构成的网络化结构。 3.认知结构网络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以上四类知识构成的、相互依存的两层网络——认知结构潜网和认知结构显网。认知结构潜网是在由遗传获得的“原始意象-本能”结构基础上于人类幼年期逐渐建构并在6、7岁基本完成的“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象征性思维,即以情绪感受为依据,通过同化、泛化和顺应而建构知识经验并作用于环境,如同所有哺乳动物的学习和适应方式一样;认知结构显网的构建是在人类抽象逻辑思维出现时开始的,是在认知结构潜网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抽象逻辑思维,即以陈述性知识为核心、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进行的同化和顺应过程。通俗地讲,潜网、潜意识、象征性思维是“讲情”的;而显网、意识、逻辑思维是“讲理”的。双网融合、和谐一致、具备充分的环境适应性是一个心理发展良好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称“自我实现者”)的认知结构特征;否则,可能会产生各种内部冲突性和外部适应性心理问题。 4.认知结构有四种发展机制:同化、顺应、条件反射和整合。其中同化与顺应是从皮亚杰等理论引进。条件反射作用来源于行为主义的经典发现,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潜意识学习规律,可以解释潜意识情结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整合(类似于精神分析所

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

教育学院读书报告(体育硕士) 学号: 姓名: 报告时间: 报告地点: 题目: 指导教师:

关于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如今,时代的发展与信息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随之而来的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如何改变这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维持和促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是行为改变方向研究的重中之重。而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为这些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它把行为变化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成功的应用到行为变化的干预中。 一、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及研究背景 1.1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戒烟活动之中,后因结合了许多其他理论模型与基础,开始广泛应用于如吸毒、酗酒、减肥和体育锻炼等领域。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重点是告诉我们行为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而不是行为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所述个体从不活动到活动再到保持活动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使用单一的方法和理论要说明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在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过程中,不可能只用一种理论来解释说明,要把行为变化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描述一个不健康的行为向一个健康行为转变的过程。 1.2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产生背景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雏形,美国罗德岛大学心理学教授Prochaska在准备成为精神治疗师的时候,父亲因无法相信心理治疗最终死于酒精中毒和抑郁症,Prochaska教授没能用心理治疗帮助父亲,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心理治疗得不到信任,在认真思考的同时Prochaska教授以此为契机在心理治疗方面做了更多研究。后来他在与别人合写的《向好方向转变》一书中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从不健康的行为改变到具有健康行为通常是有挑战性的,改变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马上发生,并且是包括了几个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同,任何简化行为改变的方式都是不恰当的。这直接导致了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领域的产生。 二、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基本内容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组成因素包括:核心组织结构变化阶段以及对

软土本构模型综述

《软土地基》课程论文 学院建工学院 姓名王洋 学号

软土本构模型综述 1 引言 土体具有复杂的变形特征,如剪胀性、各向异性、受应力路径影响等。土体变形的这种复杂性是在复杂受力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复杂应力状态存在 6 个应力分量,也有 6 个应变分量。其间的关系是一种多因素物理量与多因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由试验直接建立。须在简化条件的试验基础上,做某些假定及合乎规律的推理,从而提出某种计算方法,把应力应变关系推广到复杂应力状态。这种计算方法叫本构模型。 1.1 土的本构模型 发展到现在,土的本构模型数目众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 1) 非线性模型; ( 2) 弹塑性模型; ( 3) 粘弹塑性模型; ( 4) 结构性模型。 对于软土而言,比较适用的一般为弹塑性模型。弹塑性模型是把总的变形分成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部分,用虎克定律计算弹性变形部分,用塑性理论来解塑性变形部分。 1.2 变形假定 对于塑性变形,要作三方面的假定: ( 1) 破坏准则和屈服准则; ( 2) 硬化准则; ( 3) 流动法则。 不同的弹塑性模型,这三个假定的具体形式也不同。最常用的弹塑性模型为剑桥模型及其扩展模型。 2 剑桥模型与修正剑桥模型 1958 年,Roscoe 等发现了散粒体材料在孔隙比-平均有效应力-剪应力的三维空间里存在状态面的事实,1963 年,提出了著名的剑桥模型,1968 年,

形成了以状态面理论为基础的剑桥模型的完整理论体系。 Roscoe 等人将“帽子”屈服准则、正交流动准则和加工硬化规律系统地应用于Cam 模型之中,并提出了临界状态线、状态边界面、弹性墙等一系列物理概念,构成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塑性模型。剑桥模型又被称为临界状态模型,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弹塑性模型,它是第一个全面考虑重塑正常固结或弱超固结粘土的压硬性和剪胀性的模型,标志着土的本构理论发展新阶段的开始。 1968 年,Roscoe 等人在剑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剑桥模型,将原来的屈服面在p',q 平面上修正为椭圆,并认为在状态边界面内土体变形是完全弹性的。在状态边界面内,增加的剪应力虽不产生塑性体积变形,但可产生塑性剪切变形。修正剑桥模型是一种“帽子”型模型,在许多情况下能更好地反映土的变形特性。修正剑桥模型至今仍在工程中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具有很多优点: 形式简单,模型参数少,参数确定方法简单( 只需常规三轴试验即可) ,参数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能够很好的反映重塑正常固结或弱超固结粘土的压硬性和剪缩性,因此修正剑桥模型是土力学中比较成熟而且应用广泛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同时,修正剑桥模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屈服面只是塑性体积应变的等值面,只采用塑性体积应变作硬化参量,因而没有充分考虑剪切变形; 只能反映土体剪缩,不能反映土体剪胀; 没有考虑土的结构性这一根本内在因素的影响; 假定的弹性墙内加载仍会产生塑性变形等。修正剑桥模型对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假定: ①屈服只与应力球量p 和应力偏量q 两个应力分量有关,与第三应力不变量无关; ②采用塑性体应变硬化规律,以为硬化参数; ③假定塑性变形符合相关联的流动法则,即g( σ) = f( σ) ; ④假定变形消耗的功,即塑性功为: 剑桥模型是当前在土力学领域内应用最广的模型之一,其主要特点有: 基本概念明确; 较好地适宜于正常固结粘土和弱超固结粘土; 仅有3个参数,都可以通过常规三轴试验求出,在岩土工程实际工作中便于推广; 考虑了岩土材料静水压力屈服特性、剪缩性和压硬性。王清等分析了修正剑桥模型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其为基础引进了接触单元和杆单元,运用修正合格模型,用有限元程序模拟了

系统安全理论与模型发展研究综述

一 第31卷第4期2014年12月一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Vol.31No.4Dec.2014 收稿日期:2014-05-03一修回日期:2014-07-17 作者简介:缑变彩(1986-),女,河南安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施工安全(Email:1621109445@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15031871.html,)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3QN028) 系统安全理论与模型发展研究综述 缑变彩1,一覃亚伟2,一王一帆3 (1.武汉科技大学一城市学院,湖北一武汉一430083;2.华中科技大学一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北一武汉一430074; 3.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湖北一武汉一430015) 摘一要: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安全绩效取决于技术层面因素与组织管理层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而非个体要素三事故被认为是复杂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涌现现象,需要用系统安全思想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系统安全模型三本文简要回顾了事故致因与系统安全理论的发展趋势,将事故致因与系统安全理论依据研究范式划分为三代,即规范性理论与模型二基于系统状态偏离标准程度的描述性理论与模型二以及基于系统实际行为的描述性理论与模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建立系统安全模型的现状二必要性和挑战,强调建立系统安全模型需要从近端因素到远端因素二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建模二从还原论到整体论进行转变,将安全分析重点从找寻事故原因转移到事故发生机理上来三 关键词:系统安全;一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一安全风险建模 中图分类号:X91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文章编号:2095-0985(2014)04-0083-05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n System Safety Theories and Models GOU Bian-cai 1,QIN Ya-wei 2,WANG Fan 3 (1.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College,Wuhan 430083,China; 2.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China;3.Changjiang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Wuhan 430015,China) Abstract :The safety performance of a complex socio-technical system is determin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al and managerial factors and technical factors,rather than the single element within the system.The accident can be viewed as an emergent phenomenon arises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agents,which requires a system safety perspective and the related system safety model.The development of accident causation and system safety was reviewed.The theories and model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enera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paradigms,namely prescriptive theories and models,descriptive theories and models in terms of deviations from norms,and descriptive theories and models in terms of actual behaviors.Based on the review,current trends,motivation and challenges of establishing a system safety model were summarized.The importance of shift from proximal factors to distal factors,from static analysis to dynamic modeling,and from reductionism to holism has been emphasized that the focus should be transferred from causes to mechanisms.Key words :system safety;complex socio-technical system;safety risk modeling 一一社会技术系统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英国Tavistock 研究所提出[1],泛指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二积聚能量巨大的工业组织,认为生产系统都具有技术和社会表征,而且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绩效取决于这种相互作用而不是个体要 素,并由此萌发了 系统安全 的基本思想,指在一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运用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手段,系统地二有远见地识别和控制危险[2]三然而现有的事故模型对组织等社会层面的分析与生产等技术层面的分析却往往是分开进行,缺少对

经典决策理论模型

经典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理论模型 职业决策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因此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不同的理论研究者对此也有不一样的看法,刚好看到一个文献,截取出来为老师们提供一些看待决策问题的不同视角—— 早在1909 年Parsons 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提出了职业决策的第一个正式模型。这个模型逐渐成为有关职业决策和生涯不确定的理论、评价、研究和干预的框架。Parsons 的模型主要内容包括三点:1. 对自己的能力、兴趣、抱负、资源和缺点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2. 对工作要求、成功标准、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发展前景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3. 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正确推理。Parsons 的三维模型对现代的职业发展和咨询而言仍然是最本质的核心,这一匹配模型直到今天还遍及职业选择和发展理论以及职业咨询实践活动中,该模型构成了特质与因素职业咨询方法和人与环境匹配职业理论的核心。Phillips 认为“正确推理”包含了职业决策模型的两种基本类型:理性选择模型和非理性选择模型。理性模型精确地描述了职业决策,具有价值推理、逻辑、客观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这种模型把明智的决策者看作一个“客观的科学家”,是系统的、独立的和理智的,确保个体获得最终目标的最大化,强调个体决策。而非理性模型则具有直觉的、情感的、主观的和依存性的特点,认为决策过程充满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强调决策过程的环境因素的作用,把对个体有意义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Savickas 认为非理性模型和后现代主义一样强调“解释”、意义建构、关系、中介和共同体。 因此我们也把职业决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和职业决策的非理性模型。 1. 职业决策的理性模型 理性的职业决策模型又可以分为广义的过程理论、任务理论(阶段理论)和期望效价理论。其中广义的过程理论又包括CPI 理论和逐步消除模型,任务理论包括PIC 模型、Krumboltz 模式、Tiedeman 模式和Gelatt 模式。 (1 )Tiedeman 模式 虽然Parsons 的正确推理模型得到了大部分职业心理学家的认同和肯定,但是Super 认为Parsons 的正确推理模型对职业决策过程的描述过少,对个体如何详细地、精确地出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过程描述过少。也就是说对个体如何评价和权重他所获得的信息的建议很少。我们认为Super 对正确推理模型强调决策过程不够的批评是中肯的。为了弥补了这个不足,Tiedeman ,O ’ Hara 和Harren 提出了一个职业决策模型(Tiedeman 模式):把个体看作是从一系列决策过程中获得了发展。这个过程包括意识和探究阶段、职业替换认同和选择认同、澄清决策如何实施等。Tiedeman 模式注重描述职业决策历程,并特别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主动性。Tiedeman 将职业决策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与个人心理发展同时进行,认为只有通过系统的问题解决,以个体的整体认知能力为基础,把个体的独特性与职业世界的独特性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出合理的职业决策。该理论强调决策问题的终身性、决策过程的反复性、决策结果的主观性,对职业决策理论模式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应看到,Tiedeman 模式仅仅是职业决策过程的理论描述,不够具体和深入。 (2 )认知信息加工过程理论(Cognitive Information Process theory ,简称CIP 理论)Peterson 、Sampson 和Reardon 提出了CIP 理论。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教给个体必要的职业和生活计划技能从而帮助个体成为足智多谋的和有责任心的职业问题解决者和职业决策者。有效的问题解决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被看作一个按等级排列的金字塔。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知识领域: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构成了这个金字塔的底部。金字塔的第二层是决策技能领域,包括了从问题识别到执行决定的程序性知识;金字塔的顶部是执行加工领域。执

国内外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综述

社科论坛 摘要:“胜任力”的研究,是当代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热点之一。胜 任力模型的构建和使用可以更好地激励员工,降低员工离职率,节约招聘企业经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员工的潜、提高绩效。本文对国内外构建模型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我国科技 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胜任力科技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 1国外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综述 胜任力研究和实践起源于美国,随后胜任力在西方国家掀起了应用狂潮,很多国家开始胜任力的研究和应用的探索,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胜任力模型库和测量量表。 美国管理协会于1970年研究了一千八百多名管理者,通过比较优秀和一般绩效者的表现,抽取个性特征来定义工作胜任力。 1982年,Richard Boyatzis 针对41个管理职位的两千多名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全面分析了胜任力和胜任力模型的差异,构建出管理人员的胜任力通用模型。Lew is(2002)通过关键行为事件访谈和360度访谈, 针对绩效优秀和一般的酒店经理进行研究分析,建立了酒 店经理胜任力模型。 Bueno &Tubbs(2004)在Chin,Gu,and Tubbs (2001)通过检验分析得出全球领导力模型关键的六大因素。 Ricciardi(2005)通过分析研究多个案例,得出胜任力模型对培训的指导作用,构建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 Stewart (2006)参考Eisenhardt (1989)和Spencer (1993)的理论研究框架,调研了英国航空、英国电信等公司,研究针对固定岗位构建胜任力模型,并在实践中验证了所建立的胜任力模型。 综上,国外大都采用文献分析法,并结合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量表法,最终采用案例检验和验证来建立通用胜任力模型,但大都局限于管理者、 经营者、领导者等。2国内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综述 我国胜任力模型构建在管理领域的实践和应用起步比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空间较大。为了探索胜任特征模型的理论和方法是否适用于我国的文化背景、管理制度,以及对于中国企业管理有效性,时堪博士于1997年应邀访问了McClelland 教授创立的MCBER 公司,为胜任特征模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王重鸣、陈民科(1999)访谈调查了全国不同城市的多家企业的22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通过实证分析和评价,得出管理者胜任特征,为中国高级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的构 建提供了依据。 时勘和王继承(2002)通过研究通信行业的管理者,得出了通信行业管理者的胜任力模型。仲理峰、时勘(2003)在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一文中,回顾了胜任特征的研究历史,介绍了胜任力研究的一些方法,总结了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心理系姚翔、王垒(2004)对某企业322名项目经理和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 得出企业项目管理者的胜任要素。清华大学张德、魏军(2005)利用访谈法、关键行为时间法以及评价法调研了中国多家银行的客户经理,深入分析研究得出我国商业银行 客户经理胜任力模型。刘学方和王重鸣(2006)通过对200多家家族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在国内建立了家族企业接班人胜任力模型。 这是国内首次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建立家族企业接班人胜任力模 型。赵曙明、杜娟(2007)针对企业经营者胜任要素分析了我国企业经营者的胜任力及模型, 并论述了企业经营者胜任力对选择和任用企业经营者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国内以时堪教授为首的学者关于胜任力的研究大多从心理学的领域出发,建立了高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 家族企业中高层等职业的胜任力模型,主要为通用胜任力模型, 对特定岗位的胜任力模型研究刚起步。3科技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研究现状 美国历来重视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以便形成国家工程科技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全球竞争力。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为继续保持国家经济的全球领导地位,深刻认识到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性。2006年1月,胡锦涛主席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首次提 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问题。胡锦涛指出: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 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 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得很快,总体来看,我国是科技人力资源大国,但不是强国,相对人力资源还很少, 而且使用的效率和效益还不高。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分析了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论证了科技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 阐明了科技人力资源流动机制及改革完善管理标准体系等, 但将胜任力模型运用于科技人力资源的研究仍是空白。 本文首先利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确定基本胜任特征要素及内容, 然后对国内科技人力资源工作者进行了量表调查,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实证评价, 获得科技人力资源的胜任力特征,一方面弥补了国内的空白, 另一方面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参考文献: [1]胡艳曦.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J].人力资源, 2008年11月.[2]瞿群臻.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0901.[3]时堪,王继承,李超平.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评价的 研究[J].心理学报, 2002,3:193-199.国内外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综述 华珺 黄焱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89

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业——决策风格和CASVE循环模型

决策风格和CASVE循环模型 一、对自身的决策风格的认识: 我个人的决策风格属于谨慎型。这种决策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使损失的危险降到最小。谨慎风格的人认为,人们应该时刻注意到事情可能变坏的趋向,并且选择能够避免导致毁灭性结局的决策。这种决策风格的人比较适合于从事具有重大损失可能的高度冒险性工作,如股票、房地产等。 在这里,谨慎决策不仅安全,而且可以带来虽不巨大但很稳定的收益。谨慎风格的人不可能被委托来设计一项庞大的工程或经营巨款。因为他们不愿意冒险,不受潜在奖励的诱惑,对投机性很大的计划不感兴趣。 这种风格的弱点在于,有些千载难逢的良机很容易被错过,而且在力图使损失减到最小时,可能忽视了潜在的收益。 二、决策的CASVE模型带给我的启发以及如何应用该模型: CASVE循环包括五个阶段:沟通、分析、综合、评估和执行,CASVE就是这五个词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它可以在整个职业生涯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过程中为我们提供指导。这一循环如图所示:

给我启示是:计划是用来实施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计划的漏洞,一边实施一边完善,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最终才能和理想越来越近。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反复思考着沟通、分析、综合、评估和执行这样几件事情,循环螺旋式上升。 下面是具体应用: 一、沟通(Communication) 在这个阶段,我们收到了关于职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通过内部或外部交流途径传达给我们。内容沟通包括情绪信号,还有身体信号。外部沟通包括父母对我们的职业规划的询问,同事、朋友对我们的职业评价,或者是杂志上关于自己的专业的文章。 这是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选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通过各种感官和思考充分接触问题,发觉存在一个差距已不容忽视。

职业世界探索与职业决策

职业世界探索与职业决策 发布者:刘亚蓓时间:2011-12-09 第一节职业世界探索 职业成功是人生成功的关键,一个人的一辈子有70%的时间做着和职业有关的事情。如果说70%成功了,个人的一生可以被认为是成功的。从事职业活动是人生存、生活的根基,什么样的职业才适合自己?职业、行业、产业又有什么区别呢? 案例:贺明,外国语大学毕业,有六年工作经验,熟悉项目管理,在一家国际知名的汽车公司做英语翻译。外表英俊潇洒、说话声音洪亮,英语口语流利,是一个难得的做翻译的好材料。贺明在公司工作得力顺手,并无什么不太好的地方。但是,为了追求更大的职业发展,贺明还是想通过职业顾问帮助他好好规划,并推荐更合适的工作。目的只有一个,求得职业金字塔更高的一个台阶。 职业顾问认为:贺明的核心竞争力是英语能力。自学能力强,有上进心。具有良好的品质和做事认真。可以商务英语老师或项目助理为切入点。发展方向:高级英语教师,路线是英语教师→高级英语教师;项目经理,具体发展路线:项目助理→项目经理。 一、岗位、工种与职业、行业、产业的区别 1、岗位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企业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上岗人员提出的综合要求形成岗位规范,它构成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 2、工种是根据劳动管理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工艺技术的特征、或者服务活动的特点而划分的工作种类。 3、职业是按照工作性质划分的。我国现行的职业分类标准是1999年5月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它把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很多职业消失了,同时又有一批新兴的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9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发布我国生产操作和服务业领域近来产生的8个新职业的信息。这8个新职业是:皮革护理员、调味品品评师、混凝土泵工、机动车驾驶教练员、液化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