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Marc文件的执行

关于Marc文件的执行

关于Marc文件的执行

关于Marc文件的执行

1.Marc有自带的*.dat文件在C:>Marc>Marc73>Demo>目录下

其中e3x25.dat和(e3x26.dat,u3x26.f)是两个关于粉末压缩成型的例子。

(e3x26.dat,u3x26.f)的例子中包含有用户自定义子程序u3x26.f

2.把这两个文件分别拷贝到一个新文件夹中,例如C:>Powder

3.在DOS环境下,运行以下程序

C:>Powder>run_marc –jid e3x25(中间有一个空格)。

4.程序运行完成以后,双击该目录中生成的e3x2

5.t19文件就可以查看该结果了。检查该结果是否与帮助文件Volume E中的结果一致。

[博士]岩石力学参数的时效性及非定常流变本构模型研究_pdf

筑龙网 W W W .Z H U L O N G .C O M ^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摘要: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一套新型的流变仪器,以泥岩为研究对象,对该岩石的瞬时强度特性、单轴和三轴流变特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得到了泥岩的基本力学参数包括弹性模量E、内聚力C、内摩擦角妒随应力和时间的弱化规律,并将其引入Bingham一维流变模型和P.Pcrzyna三维流变模型中,建立了非定常的流变模型,最后成功的在ABAQUS软件中对其实现了二次开发,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有:1.在分析现行流变仪器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一台新型的流变仪器一五联单轴流变仪,该仪器主要用于岩石的流变试验,能同时控制五个不同条件下的流变试验,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控制、自动采集数据。2.进行了泥岩在0MPa、5MPa、10MPa和15MPa四个围压级别下的瞬时强度试验,得到了泥岩的变形和破坏规律,探讨了由瞬时强度试验确定岩石长期强度的方法。论述了单试件法测岩石力学参数的原理,并对其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修正。3.分析了岩石的蠕变损伤阀值,从细观力学和宏观力学两方面解释了岩石的蠕变过程曲线。进行了泥岩八个应力水平的单轴压缩蠕变试验,分析了其蠕变特性,采用单试件法对其蠕变过程中的三个时间点的力学参数进行了测定,得到了该泥岩力学参数随应力和时间的弱化规律。4.进行了5MPa、10MPa和15MPa三个不同围压下的蠕变试验,将单轴条件下泥岩力学的弱化规律扩展到了三轴状态,通过蠕变破坏时的强度进行了验证。5.将泥岩的力学参数弱化规律引入到了Bingham模型中,建立了泥岩的一维非定常流变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采用Drucker-Prager准则将一维的Bingham模型扩展到T--维的P.Perzyna模型,通过引入非定常的力学参数建立了三维的非定常流变模型。6.在ABAQUS软件中对三维的P.Perzyna模型实现了二次开发,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关键词:力学参数;时效性;非定常;流变模型;流变仪器;泥岩;单试件法;ABAQUS二次开发 分类号:

翻译中的思维转换

谈翻译中的思维转换 1. 德国哲学家弗·茅特纳(Friz Mauthner)曾经说过“If Aristotle had spoken Chinese or Dakota, his logic and his categories would have been diff erent”。2.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 wall clock — stop watch — horizontal bar — parallel bars — antiaircraft gun — Wet paint. It’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 It’s the wisest father that knows his son. 不同的民族,因其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造成他们在认识同一事物时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角度或切入点,因而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这种差异又必然会反应在语言层面上,从而造成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由此可知,在翻译时,当我们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或原文的句子结构进行表达时,如果无法使译文顺畅或被读者理解,我们就要考虑换个角度思维,即要转换思维方式,这是翻译的一项的基本功。 1. 肯定与否定的转换 从哲学角度讲,任何事物都有两个面:正面与反面。当我们肯定事物的正面时,同时也在否定事物的反面;当我们肯定事物的反面时,也就是在否定事物的正面。于是,我们在认识一个事物时就有正反两个角度供我们选择,从而产生出两种不同的表达式。如 他很浪费。—— 这是假的。—— 他同意了。—— 他会对你非常感激的。—— Don’t touch me, or I’ll kill you. I’m serious.(别碰我,否则我会杀了你。) Last night I lay in bed, awake. (昨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一夜没睡着。) You can freely express your opinions. I have a completely open mind. 你们可以自由发言,我不抱任何成见。 One had to have some sort of past to make that kind of beginning. 她要是没有点来头是不敢这么发话的。 When I was a child, the last thing I would like to do was reading.

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

岩石力学损伤和流变本构模型研究 本文采用几何损伤理论和能量损伤理论对岩石的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建模探索,并探讨了瞬时损伤对流变的影响。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 在假设无损岩石的应变和岩石总应变相等的基础上完善了岩石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推导,实现了损伤演化方程中全部采用有效应力假设和探讨了损伤和塑性变形耦合问题。 (2) 探讨了用损伤统计本构模型模拟应力应变曲线第一阶段稍向上弯曲特征建模问题,采用混合物理论探讨了非损伤岩石、损伤和液相的耦合问题和模拟应力应变曲线第一阶段稍向上弯曲特征建模问题。 (3) 探讨了采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Eshelby等效夹杂理论建立岩石的弹塑性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的建模问题。 (4) 探讨了采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Eshelby等效夹杂理论和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方法建立考虑损伤、损伤塑性变形和非损伤岩石塑性变形耦合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建模问题。考虑损伤、损伤塑性变形和非损伤岩石塑性变形耦合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建模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探讨了用细观力学理论实现了损伤、损伤塑性变形和非损伤岩石塑性变形耦合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建模问题。 (5) 在探导岩石颗粒间粘聚力和颗粒间摩擦力在岩石发生流变过程中的作用基础上假设粘性失效按流变应变统计概率分布,建立了岩石粘弹塑性本构关系,能够描述岩石蠕变加速阶段特征;讨论了瞬时损伤对岩石流变的影响和相应的损伤蠕变模型建模问题。 (6) 在采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Eshelby等效夹杂理论和连续介质损伤力学(CDM)方法建立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基础上利用对

应性原理建立了岩石材料的损伤粘弹性本构关系。 (7) 在用岩石中大小、方位和位置均为随机分布的裂纹定义损伤变量基础上,利用线粘弹性断裂力学原理对考虑裂纹内水压的岩石的损伤蠕变问题进行了建模和分析。

翻译中思维的转换

上海科技翻译 Shanghai J our nal of T r anslator s f or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 2003N o .3 翻译中思维的转换 叶邵宁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642)邓英华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汉英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翻译过程中,有时须通过思维方式的转换,使译文地道、自然,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关键词]思维方式;思维差异;语言;转换[中图分类号]H 315.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6141(2003)03-0043-03 [收稿日期]2003-03-04 [作者简介]叶邵宁(1962-),女,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邓英华(1970-),女,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文系讲师,研究方向: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 一、引语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双语转码的活动,它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还涉及到两种语言中两种文化的沟通。语言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表达法和习惯用法的差异,可以追溯到更深层次的思维方面的差异。刘宓庆认为:“思维支配语言。”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载体,许多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思维方式制约着表示概念的词或词组形式以及表达判断的句子和表达推理的句群的结构和排列顺序。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到最难掌握的亦是用英语进行思维,因而译语或多或少地带有中文腔。例如: (1)O n M a y Day ,there ar e people mo unt ain peo ple sea in T ian An M en Squar e. (2)O n M ay Day ,there are a g reat many peo ple in T ian A n M en Squar e . (1)句充满了意象性的词汇,反映出汉语语言的思维模式,但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2)句是正确的英语表达。 如何才能再现源语自然的、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语言的使用体现着思维的选择和创造。翻译的过程,既是语言形式的转换,也是思维的转换。东方的思维可概述为:直观的、具体的、综合的、整体的、主观的等等;与之相比,西方的思维是分析的、逻辑的、抽象的、个体化的、客观的等等。了解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思维转换,对作出地道的译语十分重要。 二、翻译过程中思维的转换 1.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汉式思维是具体、直观的,在语言中尽可能地动用具体的形状、印象和声音来传递思想和信息。思维中的直观性,决定了汉语是一种表意性的语言,就是以“观物取象”,即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英式思维则是抽象的,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或现象。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 在语言表达方式上,表现为词语概念的虚实转化,即英语常用抽象概念的词语表达一些具体事物和现象,汉语则化抽象为具体。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译为A s y ou so w ,y ou w ill r eap.英译时,无须绞尽脑汁地试图把“瓜”、“豆”搬进英语。类似的例子还有:看菜吃饭to fit the a ppetit e t o the dishes;十恶不赦g uilty beyo nd fo rg iv eness;九死一生a nar -r ow escape ;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 kno ws not w hat is sw eet ;活到老,学到老L iv e and lear n 等等。 由于思维差异,英汉语中动词、名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不同。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介词,因而显得虚、静和抽象;汉语多用动词,所以显得实、动和具体。英译汉时,必须将原句适当实化,具体化,使其抽象性弱化,以适应汉语的表达方式。英语中的一些抽象名词或介词,可以通过词类转换、增加词汇说明或置换以实化虚,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例(1)T he boo k is in the p r ess . 该书即将出版。例(2)T 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equipment in the fa cto r y has led to a steady incr ease in pr oduct ion. 该厂引进了新设备,生产稳步增长。 例(3)His mind swept easily over the w hole w or ld in-cluding many land s and ep ochs . 他纵览全球,古今中外,了如指掌。 这里“many lands ”与“many epochs ”表达了抽象的概念,译文通过置换(“many lands ”译为“中外”,“many epochs ”译为“古今”),说明了词语所蕴涵的意义。 例(4)He w ant ed to lear n ,to know ,to teach .(fro m “De Gaulle ”) 他想学习,增长知识,也愿意把知识教给别人。 “to know ,to teach ” 表达了抽象的概念,译文通过增加补充词汇形象地表达了这些词语的意义。 反过来,汉译英的时候,应当将有些动词转化为名词或介词,使其抽象化。 ? 43?

翻译中的思维自由转换

汉英对比,思维的自由转换才是最高境界!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115042966.html, 2016-12-22 在学英语时要时时把它与汉语进行比较,形成两个“语言频道”,思维的自由转换才是更高的境界,切不可失落汉语这个中国人的“魂”。 ——著名英语教育家、词典编纂家陆谷孙 本文摘自: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英对比与英语》 作者:张培成 [师]咱们首先谈一谈英语词汇对比。 任何语言的学习中,词汇的学习都极为重要。有两句关于词汇重要性的名言,你们学英语词汇学的时候想必看到 “No matter how well the student learns grammar, no matter how 过。一句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Michael McCarthy说的: successfully he masters the sounds of a L2, without words to express a wide range of meanings, communication in that language cannot happen in any meaningful way.” 第二句是另一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 Wilkins说的,这句话很多学英语的人都知道:“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生]这些道理我们都明白,词汇量小的确是很严重的事情。我觉得,有时候记单词几乎都成了学英语的代名词了。有的同学单词量大一些,就会被认为英语学得好。 [师]单词量大还是小,不能光看能认得多少,关键要看能用多少。能用就是在说英语、写英语和汉译英时能想起来,并知道该不该用,怎样用。可是,现在很多同学以读单词、认单词为学习词汇的手段和目标,用的时候只是被动地在脑子里搜寻,想起什么来就说什么、写什么,而没有大量地、频繁地利用辞书等工具去主动学习如何使用词汇,只是被动反击,没有主动出击。 [生]我明白你的意思,要主动出击,就要学汉译英、做汉译英,不能只满足于看看英语、读读英语。 [师]做汉译英就要进行对比,只有经过对比,才能了解差别;只有了解差别,才能正确使用。比如在外教的口语课上,有同学介绍个人家庭情况说:“My parents are peasants. They do not have culture.”这话你一听准能懂,但老外听了大为吃惊,问她:“Do you mean they are rude Do you look down upon them” [生]我知道他为什么这么问,问题出在peasant这个词上,peasant有贬义。 [师]对,有很强的贬义。peasant有两个意思,一个指“农民”,没什么贬义。可第二个意思很不好。你看《朗文当代》的解释:“infmlderog a person without education or good manners【非正式,贬】乡下人;缺乏教养的人”。《牛津高阶》翻译成“老粗;土包子”。是这第二个意思把第一个意思给影响坏了,即使你用的是第一个意思,听的人也感觉不好。另外,那个同学接着又说do not have culture,这就更糟糕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她就是想说爸爸、妈妈没文化吧?我不明白,这有什么问题吗? [师]来看一下《新英汉词典》:culture的第二个意义是“文化修养,教养;陶冶”。你知道a man of little culture 是什么意思吗?是“没教养的人”,这可就严重了,再和前面说的peasant联系在一起,外教当然会以为学生将父母看作没教养的人,从而鄙视他们。 [生]那汉语“没文化”英语该怎么说呢? [师]中国人说“没文化”通常指“不识字,不会读书写字”,或者“没受过多少教育”。所以,“他们没文化”可以说成They are illiterate.或者They cannot read and write.还可以说They are not well educated.或者They have not received much education. 再来看几个含有“文化”一词的句子,比如: 他正在学文化。 He’s le arning how to read and write. 我文化水平不高。 I have not been well educated.

常用岩土本构模型及其研究现状

常用岩土本构模型及其研究现状 学生:彭敏 班级:水工一班 学号:2014141482159 授课教师: 肖明砾 成绩 摘要: 在土木及水利工程中岩体分析成功性很大程度取决于采用的本构模型的正确性,常用的岩土本构模型:传统的弹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新型的广义塑性力学理论、微观结构性模型、分级模型等。 关键词:本构模型 弹性 弹塑性 损伤力学 微观 1.传统岩土本构模型 现代岩石力学研究岩石全程应力应变曲线(如图1)可分为压密阶段、弹性工作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和破坏阶段,采用经典连续介质力学理论计算的岩石力学模型有: 1.1 弹性模型 对于弹性材料, 应力和应变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当施加的外力全部卸除时 ,材料将恢复原来的形状和体积。弹性模型分为线弹性模型和非线性弹性模型两类。这类模型用于荷载单调加载时可以得到较为精确的结果,但用于解决复杂加载问题时, 精确性往往不能满足工程需要。 1.2弹塑性模型 弹塑性模型的特点是在应力作用下, 除了弹性应变外,还存在不可恢复的塑性应变。 应变增量分为弹性和塑性两部分, 弹性应变增量用广义虎克定律计算, 塑性应变增量根据塑性增量理论计算。 图1:应力应变曲线 图2 弹塑性模型 2. 新型岩土本构模型 2.1 广义塑性力学理论 广义塑性力学认为, 传统塑性理论的 3 个假设都不符合岩土材料的变形机制,广义塑性力学从寻找和消除这些假设入手, 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2.2 微观结构性模型 将土体的变形过程看作由原状土经损伤向扰动土逐渐转化的过程, 可以采用损伤力学理论建立弹塑性损伤模型。通过微观结构的研究, 使得众多结构研究成果与其力学性状发生定量意义上的联系, 对解释宏观力学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2.3 分级模型 该方法以服从关联流动法则的简单各向异性强化模型开始, 模型级数逐渐递增, 较高等级的模型则是通过引入非关联流动法则、各向异性强化法则和应变强化或软化法则得到的。 3.结论 (1)传统岩土本构模型虽然简单,但是存在一些

翻译中思维的转换_叶邵宁

上海科技翻译 Shanghai Journal of T ranslator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N o .3 翻译中思维的转换 叶邵宁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642)邓英华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 410004) [摘要]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汉英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翻译过程中,有时须通过思维方式的转换,使译文地道、自然,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关键词]思维方式;思维差异;语言;转换[中图分类号]H 315.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6141(2003)03-0043-03 [收稿日期]2003-03-04 [作者简介]叶邵宁(1962-),女,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邓英华(1970-),女,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文系讲师,研究方向: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 一、引语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双语转码的活动,它不仅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还涉及到两种语言中两种文化的沟通。语言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表达法和习惯用法的差异,可以追溯到更深层次的思维方面的差异。刘宓庆认为:“思维支配语言。”语言是思维的主要载体,许多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思维方式制约着表示概念的词或词组形式以及表达判断的句子和表达推理的句群的结构和排列顺序。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到最难掌握的亦是用英语进行思维,因而译语或多或少地带有中文腔。例如: (1)O n M a y Day ,there ar e peo ple mountain peo ple sea in Tian A n M en Squa re. (2)O n M ay Da y,there are a g rea t many peo ple in Tian A n M en Squa re . (1)句充满了意象性的词汇,反映出汉语语言的思维模式,但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2)句是正确的英语表达。 如何才能再现源语自然的、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语言的使用体现着思维的选择和创造。翻译的过程,既是语言形式的转换,也是思维的转换。东方的思维可概述为:直观的、具体的、综合的、整体的、主观的等等;与之相比,西方的思维是分析的、逻辑的、抽象的、个体化的、客观的等等。了解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思维转换,对作出地道的译语十分重要。 二、翻译过程中思维的转换 1.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汉式思维是具体、直观的,在语言中尽可能地动用具体的形状、印象和声音来传递思想和信息。思维中的直观性,决定了汉语是一种表意性的语言,就是以“观物取象”,即取万物之象,加工成为象征意义的符号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英式思维则是抽象的,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或现象。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 在语言表达方式上,表现为词语概念的虚实转化,即英语常用抽象概念的词语表达一些具体事物和现象,汉语则化抽象为具体。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译为As y ou so w ,y ou will reap.英译时,无须绞尽脑汁地试图把“瓜”、“豆”搬进英语。类似的例子还有:看菜吃饭to fit the a ppetite to the dishes;十恶不赦g uilty beyo nd fo rgiv eness;九死一生a nar -row escape;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Who has nev e r ta sted bitter kno ws no t what is sw eet ;活到老,学到老Liv e and lear n 等等。 由于思维差异,英汉语中动词、名词和介词的使用频率不同。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介词,因而显得虚、静和抽象;汉语多用动词,所以显得实、动和具体。英译汉时,必须将原句适当实化,具体化,使其抽象性弱化,以适应汉语的表达方式。英语中的一些抽象名词或介词,可以通过词类转换、增加词汇说明或置换以实化虚,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例(1)The boo k is in the press . 该书即将出版。例(2)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equipment in the fac tor y has led to a steady increase in productio n. 该厂引进了新设备,生产稳步增长。 例(3)His mind sw ept easily ov er the w hole w o rld in-cluding many lands and epochs . 他纵览全球,古今中外,了如指掌。 这里“ma ny lands ”与“ma ny epochs ”表达了抽象的概念,译文通过置换(“many la nds ”译为“中外”,“many epochs ”译为“古今”),说明了词语所蕴涵的意义。 例(4)He wa nted to lea rn ,to know ,to teach .(fro m “De Ga ulle ”) 他想学习,增长知识,也愿意把知识教给别人。 “to know ,to teach ”表达了抽象的概念,译文通过增加补充词汇形象地表达了这些词语的意义。 反过来,汉译英的时候,应当将有些动词转化为名词或介词,使其抽象化。 · 43·

转换思维翻译3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Translation 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差异及翻译 Tasks for this lecture 1. Distinguish English and Chinese in features; 2. Master some skills and methods in translation such as term of respect and polite expressions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3.Convertions from different elements in translating. Classroom Discussio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115042966.html, at least four stri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dividually then discuss your work with your partners. You will be asked to make a presentation about your discussion. (C1) Han and Zang Language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发现错误,一定要改正。 C3. Paratactic(意合)C4. no inflection C6. wide use of no-subject clause C5. some fixed word order and sentence order. 物价稳定,市场繁荣。 一、小结:英汉两种语言特点不同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汉语属于汉藏语系(Han and Zang Language)。 英语是一种逐渐从综合型(synthetic)向分析型(analytic)发展的语言; 汉语则是以分析为主(analytic –oriented)的语言。 英语重形合(hypotatics),汉语重意合(paratatic) 。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overt cohesion), 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等。 由内向外、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微观到宏观、由个别到整体、有具体到抽象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敬语与谦语的翻译 敬请光临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与翻译视角转换 ―翻译的内在规律在于人脑的思维,深入研究翻译中的思维活动将是译学研究的突破口‖ (董史良) 翻译活动的基础是人类思维规律的共同性,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 思维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思维的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方式; 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影响着汉语和英语的不同表达形式。 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各种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递相迭加,结构复杂,但形散而意合,形成了―树叉形‖的句式结构。 汉语句子结构犹如:大江流水,后浪推前浪。 英语句子结构犹如: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翻译过程中,必须相应调整译文的句子结构,以适应英美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英语表达习惯。 东方民族的综合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众多归一‖的思维方式; 句子结构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逻辑语序, 横向铺叙,层层推进,归纳总结,形成―流水型‖的句式结构。 句子的次要语义部分放在句首,重心放在句末。 西方民族的分析型思维方式,使得西方人注重逻辑分析,惯于―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 句子的语义重心放在句子的开头,次要语义部分放在句子末尾。 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往往导致不同的思维视角倾向。表现在语言上,即不同的民族有可能采取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语言形式来描述同一事物、行为或现象。翻译时必须转换思维视角,调整词语的表达方式或句子结构。 三、英汉视角转换与词性转换 Let Joe please himself. The lack of furniture had accentuated the feeling of space 乔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汉英翻译中译者的思维变化

第47卷 第1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47 No.12007年1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J an.2007 汉英翻译中译者的思维变化 王胜利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进行语言转换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的差异势必 会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译者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必须进行几种思维变化:11由意合思维转变为形合思维;21由螺旋型思维转变为直线型思维;31由主客体浑融转变为严格区分主客体;41由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翻译时进行思维变化是必要的,只有如此,汉英翻译的译文才能流畅、生动、自然、准确。 关键词:汉语;英语;翻译;思维变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7)01-0134-04 收稿日期:2006-06-06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05C YY004)  作者简介:王胜利(1970-),男,河南遂平人,河南农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博士生。 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物质外壳,语词都是抽象了的概念。语言实际上是紧紧地附着在思维这个有无限纵深的基础之上的结构体,语言受思维的支配,它是处 在交际中的人的思维载体。[1]28 早在19世纪,德国唯物 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就曾指出:“东方人见到了统一, 忽视了区别;西方人见到了区别,忘记了统一。”[2]146 这 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东方人与西方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思维模式。傅雷在20世纪60年代给罗新璋的信中说:“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 折,挖掘惟恐不尽,描述惟恐不周……”[3]390同时,季羡 林认为,东西方文化最根本的不同表现在思维模式方面,这是其他一切不同点的基础和来源。他说:“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compre 2 hensive ),而西方则是分析的(analytical )。”[4]276 连淑能 也认为:“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 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5]79由此可见,英汉民族 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同样,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甚至决定了两个民族语言的差异。因此,在汉英翻译实践中,除语言对比研究以外,还有必要进行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对比研究。中国人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亦是用英语进行思 维,几乎任何人都会很自然地把母语的习惯套在外语上,常常译出中国式的英语句子。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用习以为常的母语思维方式去理解或组织英语句子。因此,汉民族和英民族思维方式差异的干扰是汉英翻译实践中的主要障碍。但是,在具体的汉英翻译实践中人们对译者的思维变化却没有深入地系统研究。在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理论探讨的基础之上,本文拟对译者在汉英翻译实践中的思维变化从几个具体的方面进行剖析总结,以便找出在汉英翻译中排除思维方式消极干扰的途径,从而使译文更流畅、生动、自然、更准确。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任何一种语言都分为“语”和“文”两部分。“语”的表现是听说,实质是语言思维;“文”的表现是读写,实质是语言思维的书面表达方式。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而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又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所反映出的两种基本 属性。[6]30 但是,如果我们从更深层的本质来看,就会发 现,语文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文为什么能充当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因为它 4 31

材料本构模型的唯一性

收稿日期:19992112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604001)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96014513)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杨成祥(1973-),男,安徽芜湖人,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冯夏庭(1964-),男,安徽潜山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泳嘉(1933-),男,上海人,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10月第21卷第5期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Oct.2000Vol 121,No.5 文章编号:100523026(2000)0520566203 材料本构模型的唯一性 杨成祥,冯夏庭,王泳嘉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006) 摘 要:利用作者最新提出的材料本构模型智能识别的进化学习算法,结合实例分析,从一 个新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证明了刻意追求学习效果的不合理性?指出根据实验数据建立材料本构模型的正确方法应该是使获得的本构模型不仅对学习样本而且对类似条件下的应力分析都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并说明了进化学习算法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为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工具?关 键 词:本构模型;唯一性;进化学习算法中图分类号:TB 124 文献标识码:A 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岩土工程结构进行数值分 析时,关键问题就是选择恰当的地质材料本构模型[1]?因此,建立合理的岩土材料本构模型是岩石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按传统数学建模方法,建立材料本构模型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学习分析,在一定的条件下确定出一个数学表达式及一些必要的参数,从而获得材料的本构模型?然而对于复杂的工程材料,如地质材料、复合材料等,受客观上不可避免的数据有限问题的约束,通过不同的分析手段对同样一组数据的学习结果可以有许多个?这就提出了一个本构模型选择的唯一性问题?由于缺乏严整的理论判据,容易形成过于强调学习效果的选择方案,往往造成结果的不合理?本文利用作者最新提出的材料本构模型智能识别的进化学习算法,结合实例分析,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阐述,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1 进化学习算法原理 进化学习算法是本文作者最新提出的一种全 新的建模方法,它吸收了多学科交叉,多种算法工具和处理技术相集合的先进思想,借鉴了遗传算法的快速全局寻优的特点[2],结合目前存在的一些先进的应力分析手段(如有限单元法),可以直接从实验室或现场较容易获得的少量宏观数据中 学到复杂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其基本原理是,对于复杂的非线性材料,在简单模型(如线弹性材料本构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材料在实验中反映出来的一些宏观特性及影响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一些重要因素添加一些任意结构的非线性项,可以充分考虑应力分量之间的非线性耦合对材料的非线性行为的影响,然后利用遗传算法的参数搜索和结构优化功能,与应力分析方法相协作,确定这些添加项的结构和所需的参数,从而最终确定材料的非线性本构模型?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数学建模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在对复杂的非线性材料的建模中显现出较高的性能和较强的生命力? 2 实例分析 211 原始数据 复合材料不仅具有细观的非均质性和宏观的各向异性,还具有明显的物理非线性?由正交各向异性单层板层叠成的复合材料层合板在低应力水平时就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3],是一类典型的非线性材料?本文就以这类材料为例?原始数据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Lessard 和Chang 所做的实验[4]?实验如图1所示?实测的是层合板的面内荷载2位移数据?本次计算从中选择了两组实验数据:将对[(±45)6]S 板的实验数据作为学习样本,用于建立复合材料单层板的非线性本构模型;

混凝土化学_力学损伤本构模型

第23卷第9期 Vol.23 No.9 工 程 力 学 2006年 9 月 Sep. 2006 ENGINEERING MECHANICS 153 ——————————————— 收稿日期:2004-12-11;修改日期:2005-03-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379004) 作者简介:张 研(1979),男,江苏南京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工程材料和工程力学研究; *张子明(1951),男,江苏姜堰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力学和水工结构工程研究(E-mail :ziming58@https://www.wendangku.net/doc/0115042966.html,); 邵建富(1961),男,浙江宁波人,教授,博士,岩石力学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岩石和混凝土材料本构模型的试验和理论研究。 文章编号:1000-4750(2006)09-0153-04 混凝土化学—力学损伤本构模型 张 研1,2,*张子明1,邵建富2 (1. 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南京 210098;2. 里尔科技大学, 里尔59650 法国) 摘 要:水使混凝土孔隙溶液中钙离子流失是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劣化的重要原因。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一个新的混凝土化学—力学损伤耦合本构模型,用各向同性损伤变量描述混凝土化学—力学损伤。混凝土孔隙中钙浓度满足钙离子质量守恒的非线性扩散方程。有限元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计算值和试验数据吻合很好,提出的本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混凝土化学—力学损伤耦合作用。 关键词:固体力学;化学—力学损伤;本构模型;混凝土;耐久性;耦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O346.5 文献标识码:A CONSTITUTIVE MODEL OF CHEMICAL-MECHANICAL DAMAGE IN CONCRETE ZHANG Yan 1,2, *ZHANG Zi-ming 1, SHAO Jian-fu 2 (1.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 Hohai Univ., Nanjing 210098, China; 2. Lill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lle 59650 France) Abstract: Deterioration of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ncrete structures results from the leaching of calcium ion in concrete pore solution, which is caused by water.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a new coupled constitutive model of chemical-mechanical damage is presented. An isotropic damage variable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chemical-mechanical damage. The calcium concentration in concrete pore solution satisfies the nonlinear diffusion equation of calcium mass conservation. The results of finite element computations and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alculated values agree very well with the testing data and the model can describe the chemical-mechanical coupling effects fairly. Key words: solid mechanics; chemical-mechanical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concrete; durability; coupling 混凝土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水利、海洋与核电站等工程。水将混凝土中氢氧化钙Ca(OH)2溶解,使水泥液相中氧化钙CaO 浓度低于某些水泥水化产物稳定存在的极限浓度。因此,这些水化物随即发生分解,形成没有粘结力的SiO 2?nH 2O 及Al(OH)3,造成水泥中钙缓慢流失,形成孔隙,使混凝土强度降低。混凝土孔隙结构的变化加速钙离子扩散,导致混凝土力学性能进一步劣化。因此,研究混凝土化学-力学损伤本构模型,对于掌握混凝土结构使用期内产生不同损伤的机理 和数值模拟方法,预测混凝土的耐久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 受化学侵蚀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不同种类混凝土的力学性质不同,可以根据试验用弹塑性模型描述混凝土的力学性质。假定热力学势Ψ可以表示为弹性自由能和塑性能p Ψ之和, p Ψ是反映塑性硬化内变量k V 的函数。热力学势可 以表示为

岩石本构模型-4.3

岩石材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 一、岩石本构模型的定义 岩石本构关系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应力或应力速率与其应变或应变速率的关系。岩石变形性质为弹塑性或粘弹塑性变形,变形性质主要通过本构关系来反映,本构关系,即研究弹塑性或粘弹塑性本构关系。 岩石是一种非均匀的各向异性的材料,内含微裂纹,有时还有宏观的缺陷如裂纹、空穴、甚至节理等。对这些缺陷存在且材料对缺陷敏感时往往容易发生事故。脆性材料不同于韧性材料,对缺陷十分敏感。 由于岩石结构非均质和非连续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成熟的岩石力学本构关系。研究岩石本构关系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1)唯象学方法 ①用实验或断裂理论研究岩石的破坏准则。其基本点是假设在强度极限以前岩石本构关系可以近似用线性关系描述; ②塑性力学,流变力学及损伤力学方法。塑性力学有经典和广义塑性力学两部分。经典塑性力学理论主要适用于金属材料,广义塑性理论适用于岩石材料。内时理论和流变力学在描述岩石时效方面的特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损伤力学是以微观裂纹为出发点来深入研究介质的力学形态,及基础是内变量理论。 (2)物理力学机理方面 岩石在初始状态下呈现微观缺陷,在本构理论中必须考虑其影响。依据一定的细观或微观力学机理,建立细观或微观力学模型,并借助于一定的宏观力学方法以建立宏观本构关系。 建立岩石本构关系一般通过两个途径:①利用岩石单轴或三轴试验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通过数理统计的回归方法建立本构方程;②在实验观

察的基础上,提出某种基本假设,从而建立一个力学模型,并推导出相应的本构方程。 二、岩石的本构关系分类 本构关系分类以下三类: ①弹性本构关系:线性弹性、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 ②弹塑性本构关系:各向同性、各向异性本构关系。 ③流变本构关系:岩石产生流变时的本构关系。流变性是指如果外界条件不变,应变或应力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 2.1 岩石弹性本构关系 1. 平面弹性本构关系 2. 空间问题弹性本构关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