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毕业论文---单相逆变电源的设计(含外文翻译) (1)

毕业论文---单相逆变电源的设计(含外文翻译) (1)

毕业论文---单相逆变电源的设计(含外文翻译)  (1)
毕业论文---单相逆变电源的设计(含外文翻译)  (1)

本科毕业设计任务书

一、毕业设计题目单相逆变电源的设计

二、毕业设计工作自 2012 年 11 月 19 日起至 2013 年 6 月 20 日止

三、毕业设计进行地点:501-108

四、毕业设计内容:

(1) 掌握单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2) 建立单相电压型逆变器的数学模型;

(3) 完成单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的谐波分析;

(4) 完成单相电压型逆变器反馈闭环控制系统控制规律研究;

(5) 完成单相电压型PWM逆变器系统仿真;

(6) 完成系统调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指导教师教研室自动化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签名)批准日期

接受论文(设计)任务开始执行日期学生签名

目录

1绪论 (1)

1.1 逆变技术的定义 (1)

1.2 逆变技术的发展过程 (1)

1.3 逆变技术的应用前景 (3)

1.4 逆变技术存在的难点 (3)

1.5逆变电源的发展趋势 (2)

1.6 逆变器的分类 (3)

1.7 逆变技术指标 (4)

1.8 逆变器的单片机控制 (5)

1.9 本文研究内容 (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7)

2逆变电路 (9)

2.1 逆变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9)

2.2逆变电路的换流方式 (10)

2.3 电压型逆变电路 (12)

2.4 逆变电路的调制方式 (14)

三、系统组成及各部分原理 (20)

3.1系统控制方案 (20)

3.2 系统框图 (20)

3.2.1主电路硬件结构及工作原理 (20)

3.3 系统各级供电电源设计 (21)

3.4IGBT的特点及选取 (21)

3.5 TMS320F2812 DSP简介 (22)

3.5.1 DSP的概念 (22)

3.5.3 A/D转化单元概述 (24)

3.6 IGBT驱动电路 (25)

3.7输出滤波器的设计 (26)

3.7.1 滤波器的理论分析及参数选取 (26)

3.8 闸管导通死区硬件电路设计 (27)

3.9输出电压采样电路 (28)

四、PWM控制技术 (15)

4.1 PWM控制的基本原理 (15)

4.2 正弦脉宽调制的生成 (16)

4.3规则采样法 (18)

4.4 同步调制和异步调制 (19)

4.5 TMS320F2812DSP PWM信号的产生 (19)

5 系统数学模型与控制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28)

5.2系统仿真 (31)

5.3 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组成 (32)

5.4 控制方案选择 (33)

5.4.1单一控制方式的效果 (33)

5.4.2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PID) (33)

6 实验 (35)

6.1 实验数据分析 (35)

6.2 实验结果总结 (36)

6.3 实验中硬件照片 (37)

6.4系统的进一步设计及方向 (38)

参考文献 (41)

科技外文文献原文 (43)

致谢 (39)

附录1 (52)

单相电压型逆变电源设计总程序 (52)

第一章绪论

1.1 逆变电源基本概念

逆变就是将直流电能转化成交流电能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水平及控制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电力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稳定的、高可靠性的、高效率的、节能环保的电力供给就成为了能量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目前已有的电源中,如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都是直流电源,当需要这些电源向交流负载供电时就需要将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供负载使用。逆变器就是这种能进行电能转化的装置。

逆变器也称逆变电源,是太阳能、风力发电中一个重要部件。它能将直流电变为定频定压或调频调压交流电,传统方法是利用晶闸管组成的方波逆变电路实现,但由于其含有较大成分低次谐波等缺点,近十余年来,由于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全控型快速半导体器件BJT,IGBT,MOSFET,GTO 等的发展和PWM的控制技术的日趋完善,控制电路也从模拟集成电路发展到单片机等数字控制领域,使得SPWM逆变器得以迅速发展并广泛使用。PWM 控制技术是利用半导体开关器件的导通与关断把直流电压变成电压脉冲列,并通过控制电压脉冲宽度和周期以达到变压目的或者控制电压脉冲宽度和脉冲列的周期以达到变压变频目的的一种控制技术,SPWM控制技术又有许多种,并且还在不断发展中,但从控制思想上可分为四类,即等脉宽PWM法,正弦波PWM法(SPWM法),磁链追踪型PWM法和电流跟踪型PWM法等等。各种现代控制理论如棒棒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先进控制理论和算法也大量应用于逆变领域。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供电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不间断电源(UPS)技术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UPS的核心部分是一个恒压恒频逆变电源,也称为逆变器,由于传统模拟控制器需要使用大量的分立元器件,老化和温漂严重影响了系统的长期稳定性。而微机数字化控制技术填补了这一缺陷,同时增加了控制的方便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DSP控制的逆变电源.并在逆变电源设计中采用PWM控制方法,PWM技术在晶闸管时代就已经产生,但是为了使晶闸管通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因而难以得到广泛应用。以IGB T、电力MOSFE T等为代表的全控型器件的不断完善给PWM控制技术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推动了这项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它应用到整流、逆变、直-直、交-交的所有四大类变流电路中。PWM技术在逆变带电路中的应用最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正是由于PWM控制技术在这类电路中广泛而成功的应用,才奠定了PWM控制技术在电力电子技术中的突出地位。

1.2 逆变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逆变电源的发展过程

1956-1980年为传统发展阶段。1956年,第一只晶闸管问世标志着电力电子学的诞生,在这个时代,逆变器继整流器之后开始发展,首先出现的是可控硅SCR电压源型逆变器。1961年,W.McMurrav与B.D.B edford提出了改进型SCR强迫换向逆变器,为SCR逆变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2年,A.Kemick提出了“谐波中和消除法”,这标志着正弦波

逆变器的诞生。1963年,EG.Tumbull提出了“特定谐波消除法”,为后来的优化PWM法奠定了基础,以实现特定的优化目标,如谐波最小,效率最优等。

1980到现在为高频化新技术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弗吉尼亚电力电子技术中心(VPEC)对谐振技术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准谐振变换技术,即把LC回路在一个开关周期中的全谐振改变为半谐振或部分谐振,这才使软开关与PWM技术的结合成为可能,并在DC/DC变换器中普遍采用。软开关技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脉宽调制PWM(Pulse.Width Modulation)软开关技术,也就是将软开关技术引进到PWM逆变器中,使它既能保持原来的优点,又能实现软开关功能。为此,必须把LC与开关器件组成一个谐振网络,使PWM逆变器只有在开关转换过程中才产生谐振,实现软开关转换,平时则不谐振,以保持PWM逆变器的特点。PWM软开关技术是当今电力电子学领域最活跃的研究内容之一,是实现电力电子高频化的最佳途径,也是一项理论性最强的研究工作。它的研究对于逆变器性能的提高和进一步推广应用,以及对电力电子学技术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逆变器的发展方向之一。

1.2.2 逆变电源的发展趋势

在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及各种电源系统中,变频电源技术均处于核心地位。近年来,现代变频电源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1) 高频化

提高变频电源的开关频率,可以有效地减小装置的体积和重量,为了进一步减小装置的体积和重量,去掉笨重的工频隔离变压器,采用高频隔离,并可消除变压器和电感的音频噪声,同时改善了输出电压的动态响应能力。

(2) 高性能化

高性能主要指输出电压特性的高性能,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稳压性能好,空载及负载时输出电压有效值要稳定;波形质量高,不但要求空载时的波形好,带载时波形也好,对非线性负载性要强;突加或突减负载时输出电压的瞬态响应特性好;电压调制量小;输出电压的频率稳定性好;对于共相电源,带不平衡负载时相电压失衡小。

(3) 模块化

当今逆变电源的发展趋向是大功率化和高可靠性.虽然现在已经能生产几千KVA的大型逆变电源,完全可以满足大功率要求的场合。但是,这样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完全由单台电源决定,无论如何可靠性也不可能达到很高。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就必须实现模块化,模块化意味着用户可以方便地将小容量的模块化电源任意组合,构成一个较大容量的变频电源。模块化需要解决逆变电源之间的并联问题,变频电源的并联要比直流电源的并联复杂,它面临着负荷分配、环流补偿、通断控制等多方面的问题。

(4) 数字化

现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日趋完善成熟,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优点:便于计算机处理控制、避免模拟信号的畸变失真、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便于软件包调试和遥感遥测遥调、也便于自诊断,容错等技术的植入,同时也为电源的并联技术发展提供了方便。

(5) 绿色化

绿色电源的含义有两层:首先是显著节电,这意味着发电容量的节约,而发电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为了使电源系统绿色化,电源应加装高效滤波器,还应在电网输入端采用功率因数校正技术和软开关技术。提高输入功率因数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减少对电网的污染,降低市电的无功损耗,起到环保和节能的效果,而且还能减少相应的投资,提高运行可靠性。提高功率因数的传统方法是采用无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目前较先进的方法是:单相输入的采用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三相输入的采用SPWM高频整流提高功率因数。今后电源技术将朝着高效率、高功率因数和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并不断实现低谐波污染、低环境污染、低电磁干扰和小型化、轻量化。从而为今后的绿色电源产品和设备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这也将是现代电源发展的必然结果。

1.2.3 逆变技术的应用前景

逆变电源输出的交流电可用于各类设备,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移动供电场所或无电地区用户对交流电源的需要。有了逆变器,就可利用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为电器提供稳定可靠得用电保障,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以及各类仪器等;逆变器还可与发电机配套使用,能有效地节约燃料、减少噪音;在风能、太阳能领域,逆变器更是必不可少。这种能量的变换对节能、减小环境污染、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逆变技术成熟,使得其应用领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家用电器、交通运输、工业电源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各种新型功率器件的发展,逆变装置也将向着体积更小、效率更高、性能指标更优越的方向发展。高性能逆变电源要求满足:高逆变效率、高速动态响应、高稳态精度、高智能化、高系统稳定性和高可靠性。

1.2.4逆变技术存在的难点

数字化是逆变电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但还是需要解决以下一些难题:

①逆变电源输出要跟踪的是一个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给定信号,它不同于一般开关电源的常值控制。在闭环控制下,给定信号与反馈信号的时间差就体现为明显的相位差,这种相位差与负载是相关的,这就给控制器的设计带来了困难。

②逆变电源输出滤波器对系统的模型影响很大,输入电压的波动幅值和负载的性质,大小的变化范围往往比较大,这些都增加了控制对象的复杂性,使得控制对象模型的高阶性、不确定性、非线性显著增加。

③对于数字式PWM,都存在一个开关周期的失控区间,一般是在每个开关周期的开始或上个周期之后确定本次脉冲的宽度,即使这时系统发生了变化,也只能在下一个开关周期对脉冲宽度做出调整,所以现在逆变电源的数字化控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3 逆变电源的分类

逆变器的种类很多,可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

⑴按逆变器输出交流电能的频率,可分为工频逆变器,中频逆变器和高频逆变器。工频逆变器的频率为50-60HZ的逆变器;中频逆变器的频率一般为400HZ到十几KHZ;高频逆变器的频率一般为十几KHZ到MHZ。

⑵按逆变器输出的相数,可分为单相逆变器,三相逆变器和多相逆变器。

⑶按照逆变器输出电能的去向,可分为有源逆变器和无源逆变器。凡将逆变器输出的电能向电网侧输送的逆变器,称为有源逆变器;凡将逆变器输出的电能向电能负载输送的逆变器称为无源逆变器。

⑷按逆变器主电路的形式,可分为单端式逆变器,推挽式逆变器、半桥式逆变器和全桥式逆变器。

⑸按逆变器主开关器件的类型,可分为晶闸管逆变器、晶体管逆变器、场效应管逆变器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逆变器等。也可以将其归纳为“半控型”逆变器和“全控型”逆变器两大类。其中半控型器件不具备自关断能力,元器件在导通后即失去控制作用,故称之为“半控型”,晶闸管属于这一类器件。而全控型器件具有自关断能力,即器件的导通和关断均可由器件的控制极加以控制,电力场效应管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及MOSFET 都属于这一类器件。

⑹按直流电源类型,可分为电压源型逆变器(VSI)和电流源型逆变器(CSI)。

⑺按逆变器输出电压或电流的波形,可分为正弦波输出逆变器和非正弦波输出逆变器。

⑻按逆变器环流方式分,可分为负载换流式逆变器和自换流式逆变器。

1.4 逆变技术指标

1. 额定输出电压

在规定的输入直流电压允许的波动范围内,它表示逆变器能输出的额定电压值。对输出额定电压值的稳定准确度一般有如下规定:

①在稳态运行时,电压波动范围应有一个规定,例如逆变器输出电压偏差不超过额定值的±3%或±5%。

②在负载突变(额定负载0%→50%→100%)或有其他干扰因素影响的动态情况下,逆变器输出电压偏差不应超过额定值的±8%或±10%。

2. 输出电压的波形失真度

当逆变器输出电压为正弦波时,应规定允许的最大波形失真度(或谐波分量)。通常以输出电压的总波形式失真度表示,其值不应超过5%(单相输出允许10%)。

3. 额定输出频率

逆变器输出交流地那英的频率应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通常为工频50HZ。正常工作条件下其值应在±1%以内。

4.保护

1)过电压保护:对与没电压稳定措施的逆变器,应有输出过电压防护措施,以使负载免受输出过电压的损害。

2)过电流保护:逆变器的过电路保护,应能保证在负载发生短路或电流过允许值时及时动作,使其免受浪涌电流的损伤。

7.启动特性

逆变器带负载启动的能力和动态工作时的性能。逆变器应保证在额定负载下可靠起动。

8.噪声

电力电子设备中的变压器、滤波电感、电磁开关等部件均会产生噪声。逆变器正常运行时,其噪声应不超过80DB,小型逆变器的噪声应不超过65DB.

1.5 逆变器的DSP控制

总体来说,逆变器就是利用数字控制器的定时器的操作产生一种PWM波,进而控制晶闸管的导通与关断,为了使输出波形在带载时更加精确,在现在控制中一般采用闭环控制方法。逆变电源的控制方法有传统的PID控制,模糊控制、滞环控制、状态反馈控制、无差拍控制和重复控制。与模拟控制电路相比,逆变电源采用微机数字化控制具有以下优势:①温度漂移小,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稳定性好。②数字式部件结构牢固,体积小,重量轻,耗能少,易于标准化。③提高了信息存储、监控、诊断以及分级控制的能力,使系统更趋于智能化,系统维护方便。④控制策略灵活,可以方便实现许多复杂、智能的算法提高性能。但同时也有如下问题:①信号反馈中的量化误差使系统精度有所下降。②数字处理器采样、计算延时带来的变频电源最大占空比受限问题,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等等,这些问题使得数字控制在变频电源性能提高的发挥中受到了阻碍,但是这些问题依然不能阻挡微机控制在电力电子中的使用,逆变电源微机控制技术也日趋成熟。

1)单闭环PID控制

早期的逆变控制器多为模拟PID控制,单纯采用输出电压的瞬时值反馈。采用模拟PID 控制器进行调节,其动态性能特别是非线性负载的时候,不能令人满意。对于要求较高的系统,还没有做到满足系统要求的动态特性和稳态精度。随着DSP的出现,逆变器的瞬时值反馈数字PID控制成为可能。但是,数字PID控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PID控制的精度取决于比例项和积分项,这两项越大控制精度越高,一方面逆变器空载时振荡性很强,积分项易产生相位滞后,另一方面离散化系统的量化误差也对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比例项和积分项不能取得太大。由于数字控制的采样、计算延时的影响,引入了相位滞后,减小了最大可得到的脉宽,结果势必造成稳态误差大,输出电压波形畸变高。采用高速A/D和高速处理器以及提高开关频率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数字PID控制的效果,但实现起来有一定困难。并且PID控制无法实现对正弦指令的无静差跟踪,逆变器系统实际上往往增设外环均值反馈以保证系统的稳态精度。

2)模糊控制

与传统的控制方式相比,智能控制最大的好处是不依赖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不需要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有着较强的鲁棒性和自适应能力;查找模糊控制制表只需要占用处理器很少的时间,因而可以采用较高的采样率来补偿模糊控制规则和实际经验的偏差。模糊控制在理论上可以任意逼近任何非线性函数,但是模糊控制的分档和模糊控制规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并且隶属函数较难确定,因此模糊控制的精度有待遇进一步提高。

3)bang-bang控制

bang-bang控制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20年中,鲁棒控制一直是国际自控界的研究热点。所谓“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结构,大小)的参数摄动下,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根据对性能的不同定义,可分为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以闭环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设计得到的固定控制器称为鲁棒控制器。

由于工作状况变动、外部干扰以及建模误差的缘故,实际工业过程的精确模型很难得到,而系统的各种故障也将导致模型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说模型的不确定性在控制系统中广泛存在。如何设计一个固定的控制器,使具有不确定性的对象满足控制品质,也就是鲁棒控制,成为国内外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

现代鲁棒控制是一个着重控制算法可靠性研究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其设计目标是找到在实际环境中为保证安全要求控制系统最小必须满足的要求。一旦设计好这个控制器,它的参数不能改变而且控制性能能够保证。

鲁棒控制方法适用于稳定性和可靠性作为首要目标的应用,同时过程的动态特性已知且不确定因素的变化范围可以预估,对于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的被控对象,鲁棒控制就不适应了。

(4) 无差拍控制

无差拍控制是一种基于微机实现的PWM方案,是数字控制特有的一种控制方案。它根据逆变器的状态方程和输出反馈信号来计算逆变器在下一个采样周期的脉冲宽度,控制开关动作使下一个采样时刻的输出准确跟踪参考指令。由负载扰动引起的输出电压偏差可在一个采样周期内得到修正。无差拍控制有着非常快的动态响应,波形畸变率小,即使开关频率不是很高,也能得到较好的输出波形品质。但是,无差拍控制的自身缺点也十分明显:无差拍控制效果取决于模型估计的准确程度,实际上无法对电路模型做出非常精确的估计,而且系统模型随负载不同而变化,系统鲁棒性不强;其次,无差拍控制极快的动态响应即是其优势,又导致了其不足,为了在一个采样周期内消除误差控制器瞬态调节量较大,一旦系统模型不准,很容易使系统输出振荡,不利于逆变器的稳定运行。

(5) 重复控制

重复控制的基本思想源于控制理论中的内模原理,内模原理是把作用于系统的外部信号的动力学模型植入控制器以构成高精度的反馈控制系统。由内模原理可知,除非针对每一种指令或扰动信号均设置一个正弦函数内模,否则无法实现无静差,重复控制利用“重复信号发生器”内模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重复控制采用数字方式实现。逆变器重复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克服死区、非线性负载引起的输出波形周期性畸变。其基本思想是假定前一基波周期中出现的畸变将在下一基波周期的同一时间重复出现,控制器根据每个开关周期给定与反馈信号的误差来确定所需的校正信号,然后在下一基波周期同一时间将此信号叠加在原控制信号上,以消除以后各周期中将出现的重复性畸变。重复控制能使逆变器获得低THD的稳态输出波形。但其主要弱点是动态性能差,干扰出现后的一个参考周期内,系统对干扰不产生任何调节作用,这一周期系统近乎处于开环控制状态,消除干扰对输出的影响至少要一个参考周期。此提出了自适应重复控制、伺服控制器和重复控制器组成的复合控制、状态反馈控制与重复控制组成的双环控制等多种方案改善系统的动态特性。

(6) 滑模变结构控制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模版

吉林化工学院理学院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English Title(Times New Roman ,三号) 学生学号:08810219 学生姓名:袁庚文 专业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0802 指导教师:赵瑛 职称副教授 起止日期:2012.2.27~2012.3.14 吉林化工学院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1 外文翻译的基本内容 应选择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外文文献(学术期刊网上的),译成中文,与原文装订在一起并独立成册。在毕业答辩前,同论文一起上交。译文字数不应少于3000个汉字。 2 书写规范 2.1 外文翻译的正文格式 正文版心设置为:上边距:3.5厘米,下边距:2.5厘米,左边距:3.5厘米,右边距:2厘米,页眉:2.5厘米,页脚:2厘米。 中文部分正文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正文”,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或者手动设置成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字体:宋体,字号:小四,行距:多倍行距1.3,间距:前段、后段均为0行。 这部分工作模板中已经自动设置为缺省值。 2.2标题格式 特别注意:各级标题的具体形式可参照外文原文确定。 1.第一级标题(如:第1章绪论)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1”,居左;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左,字号:三号,1.5倍行距,段后11磅,段前为11磅。 2.第二级标题(如:1.2 摘要与关键词)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2”,居左;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左,字号:四号,1.5倍行距,段后为0,段前0.5行。 3.第三级标题(如:1.2.1 摘要)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3”,居左;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左,字号:小四,1.5倍行距,段后为0,段前0.5行。 标题和后面文字之间空一格(半角)。 3 图表及公式等的格式说明 图表、公式、参考文献等的格式详见《吉林化工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规范及标准模版》中相关的说明。

毕业论文英文参考文献与译文

Inventory management Inventory Control On the so-called "inventory control", many people will interpret it as a "storage management", which is actually a big distortion. The traditional narrow view, mainly for warehouse inventory control of materials for inventory, data processing, storage, distribution, etc.,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ti-corrosio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trol means, to make the custody of the physical inventory to maintain optimum purposes. This is just a form of inventory control, or can be defined as the physical inventory control. How, then, from a broad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inventory control? Inventory control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company's financial and operational objectives, in particular operating cash flow by optimizing the entire demand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cesses (DSCM), a reasonable set of ERP control strategy, and supported by appropriat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ools, tools to achieved in ensuring the timely delivery of the premise, as far as possible to reduce inventory levels, reducing inventory and obsolescence, the risk of devaluation. In this sense, the physical inventory control to achieve financial goals is just a means to control the entire inventory or just a necessary p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functions, physical inventory control, warehouse management is mainl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broad inventory control is the demand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the whole company's responsibility. Why until now many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inventory control, limited physical inventory control? The following two reasons can not be ignored: First, our enterprises do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inventory control. Especially those who benefit relatively good business, as long as there is money on the few people to consider the problem of inventory turnover. Inventory control is simply interpreted as warehouse management, unless the time to spend money, it may have been to see the inventory problem, and see the results are often very simple procurement to buy more, or did not do warehouse departments . Second, ERP misleading. Invoicing software is simple audacity to call it ERP, companies on their so-called ERP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inventory, inventory control, seems to rely on their small software can get. Even as SAP, BAAN ERP world, the field of

概率论毕业论文外文翻译

Statistical hypothesis testing Adriana Albu,Loredana Ungureanu Politehnica University Timisoara,adrianaa@aut.utt.ro Politehnica University Timisoara,loredanau@aut.utt.ro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we present a Bayesian statistical hypothesis testing inspection, testing theory and the process Mentioned hypothesis testing in the real world and the importance of, and successful test of the Notes. Key words Bayesian hypothesis testing; Bayesian inference;Test of significance Introduction A statistical hypothesis test is a method of making decisions using data, whether from a controlled experiment or an observational study (not controlled). In statistics, a result is call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f it is unlikely to have occurred by chance alone, according to a pre-determined threshold probability, the significance level. The phrase "test of significance" was coined by Ronald Fisher: "Critical tests of this kind may be called tests of significance, and when such tests are available we may discover whether a second sample is or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first."[1] Hypothesis testing is sometimes called confirmatory data analysis, in contrast to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In frequency probability,these decisions are almost always made using null-hypothesis tests. These are tests that answer the question Assuming that the null hypothesis is true, what is the probability of observing a value for the test statistic that is at [] least as extreme as the value that was actually observed?) 2 More formally, they represent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posed before undertaking an experiment,of what outcomes of the experiment would lead to rejection of the null hypothesis for a pre-specified probability of an incorrect rejection. One use of hypothesis testing is deciding whether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tain enough information to cast doubt on conventional wisdom. Statistical hypothesis testing is a key technique of frequentist statistical inference. The Bayesian approach to hypothesis testing is to base rejection of the hypothesis on the posterior probability.[3][4]Other approaches to reaching a decision based on data are available via decision theory and optimal decisions. The critical region of a hypothesis test is the set of all outcomes which cause the null hypothesis to be rejected in favor of the alternative hypothesis. The critical region is usually denoted by the letter C. One-sample tests are appropriate when a sample is being compared to the population from a hypothesis. The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known from theory or are calculated from the population.

毕业设计外文翻译资料

外文出处: 《Exploiting Software How to Break Code》By Greg Hoglund, Gary McGraw Publisher : Addison Wesley Pub Date : February 17, 2004 ISBN : 0-201-78695-8 译文标题: JDBC接口技术 译文: JDBC是一种可用于执行SQL语句的Java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应用程序设计接口)。它由一些Java语言编写的类和界面组成。JDBC为数据库应用开发人员、数据库前台工具开发人员提供了一种标准的应用程序设计接口,使开发人员可以用纯Java语言编写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程序。 一、ODBC到JDBC的发展历程 说到JDBC,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个十分熟悉的字眼“ODBC”。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如果有,那么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ODBC是OpenDatabaseConnectivity的英文简写。它是一种用来在相关或不相关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存取数据的,用C语言实现的,标准应用程序数据接口。通过ODBCAPI,应用程序可以存取保存在多种不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的数据,而不论每个DBMS使用了何种数据存储格式和编程接口。 1.ODBC的结构模型 ODBC的结构包括四个主要部分:应用程序接口、驱动器管理器、数据库驱动器和数据源。应用程序接口:屏蔽不同的ODBC数据库驱动器之间函数调用的差别,为用户提供统一的SQL编程接口。 驱动器管理器:为应用程序装载数据库驱动器。 数据库驱动器:实现ODBC的函数调用,提供对特定数据源的SQL请求。如果需要,数据库驱动器将修改应用程序的请求,使得请求符合相关的DBMS所支持的文法。 数据源:由用户想要存取的数据以及与它相关的操作系统、DBMS和用于访问DBMS的网络平台组成。 虽然ODBC驱动器管理器的主要目的是加载数据库驱动器,以便ODBC函数调用,但是数据库驱动器本身也执行ODBC函数调用,并与数据库相互配合。因此当应用系统发出调用与数据源进行连接时,数据库驱动器能管理通信协议。当建立起与数据源的连接时,数据库驱动器便能处理应用系统向DBMS发出的请求,对分析或发自数据源的设计进行必要的翻译,并将结果返回给应用系统。 2.JDBC的诞生 自从Java语言于1995年5月正式公布以来,Java风靡全球。出现大量的用java语言编写的程序,其中也包括数据库应用程序。由于没有一个Java语言的API,编程人员不得不在Java程序中加入C语言的ODBC函数调用。这就使很多Java的优秀特性无法充分发挥,比如平台无关性、面向对象特性等。随着越来越多的编程人员对Java语言的日益喜爱,越来越多的公司在Java程序开发上投入的精力日益增加,对java语言接口的访问数据库的API 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也由于ODBC的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它并不容易使用,没有面向对象的特性等等,SUN公司决定开发一Java语言为接口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接口。在JDK1.x 版本中,JDBC只是一个可选部件,到了JDK1.1公布时,SQL类包(也就是JDBCAPI)

毕业论文 外文翻译#(精选.)

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 题目: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非制度性因素 系部名称:经济管理系专业班级:会计082班 学生姓名:任民学号: 200880444228 指导教师:冯银波教师职称:讲师 年月日

译文: 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非制度性因素 国际商业管理杂志 2009.10 摘要:本文把重点集中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活动,运用西方融资理论,从非制度性因素方面,如融资成本、企业资产类型和质量、盈利能力、行业因素、股权结构因素、财务管理水平和社会文化,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倾向于股权融资的原因,并得出结论,股权融资偏好是上市公司根据中国融资环境的一种合理的选择。最后,针对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提出了一些简明的建议。 关键词:股权融资,非制度性因素,融资成本 一、前言 中国上市公司偏好于股权融资,根据中国证券报的数据显示,1997年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融资金额为95.87亿美元,其中股票融资的比例是72.5%,,在1998年和1999年比例分别为72.6%和72.3%,另一方面,债券融资的比例分别是17.8%,24.9%和25.1%。在这三年,股票融资的比例,在比中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却在下跌。以美国为例,当美国企业需要的资金在资本市场上,于股权融资相比他们宁愿选择债券融资。统计数据显示,从1970年到1985年,美日企业债券融资占了境外融资的91.7%,比股权融资高很多。阎达五等发现,大约中国3/4的上市公司偏好于股权融资。许多研究的学者认为,上市公司按以下顺序进行外部融资:第一个是股票基金,第二个是可转换债券,三是短期债务,最后一个是长期负债。许多研究人员通常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是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制度性因素。他们认为,上市公司的融资活动违背了西方古典融资理论只是因为那些制度性原因。例如,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当企业需要资金时,他们首先应该转向内部资金(折旧和留存收益),然后再进行债权融资,最后的选择是股票融资。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具体的金融环境激活了企业的这种偏好,并结合了非制度性因素和西方金融理论,尝试解释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模板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社会保障对国家安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乡二元经济”现象日益凸现,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客观上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并且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农村独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尤其对农村养老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从户籍制度上看,我国居民养老问题可分为城市居民养老和农村居民养老两部分。对于城市居民我国政府已有比较充足的政策与资金投人,使他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能得到较好地照顾,基本实现了社会化养老。而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却日益突出,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个紧迫而又棘手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关于农村养老,许多地区还没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已建立的地区也存在很多缺陷,运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日益体现出来。 (一)人口老龄化加快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中国农村进入老龄社会的步伐日渐加快。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5岁以上的人中农村为5938万,占老龄总人口的67.4%.在这种严峻的现实面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徘徊显得极其不协调。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太小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且大多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截止2000年底,全国7400多万农村居民参加了保险,占全部农村居民的11.18%,占成年农村居民的11.59%.另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进城务工者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14亿人。而基本方案中没有体现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区别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既没被纳入到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也没被纳入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中,处于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所以很有必要考虑这个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

毕业设计外文翻译附原文

外文翻译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刘链柱 班级机制111 学号1110101102 指导教师葛友华

外文资料名称: Desig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vacuum cleaners using cyclone technology 外文资料出处:Korean J. Chem. Eng., 23(6), (用外文写) 925-930 (2006) 附件: 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2.外文原文

应用旋风技术真空吸尘器的设计和性能介绍 吉尔泰金,洪城铱昌,宰瑾李, 刘链柱译 摘要:旋风型分离器技术用于真空吸尘器 - 轴向进流旋风和切向进气道流旋风有效地收集粉尘和降低压力降已被实验研究。优化设计等因素作为集尘效率,压降,并切成尺寸被粒度对应于分级收集的50%的效率进行了研究。颗粒切成大小降低入口面积,体直径,减小涡取景器直径的旋风。切向入口的双流量气旋具有良好的性能考虑的350毫米汞柱的低压降和为1.5μm的质量中位直径在1米3的流量的截止尺寸。一使用切向入口的双流量旋风吸尘器示出了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用于收集在家庭中产生的粉尘。 摘要及关键词:吸尘器; 粉尘; 旋风分离器 引言 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了房子,工作场所,或其他建筑,因此,室内空间应该是既舒适情绪和卫生。但室内空气中含有超过室外空气因气密性的二次污染物,毒物,食品气味。这是通过使用产生在建筑中的新材料和设备。真空吸尘器为代表的家电去除有害物质从地板到地毯所用的商用真空吸尘器房子由纸过滤,预过滤器和排气过滤器通过洁净的空气排放到大气中。虽然真空吸尘器是方便在使用中,吸入压力下降说唱空转成比例地清洗的时间,以及纸过滤器也应定期更换,由于压力下降,气味和细菌通过纸过滤器内的残留粉尘。 图1示出了大气气溶胶的粒度分布通常是双峰形,在粗颗粒(>2.0微米)模式为主要的外部来源,如风吹尘,海盐喷雾,火山,从工厂直接排放和车辆废气排放,以及那些在细颗粒模式包括燃烧或光化学反应。表1显示模式,典型的大气航空的直径和质量浓度溶胶被许多研究者测量。精细模式在0.18?0.36 在5.7到25微米尺寸范围微米尺寸范围。质量浓度为2?205微克,可直接在大气气溶胶和 3.85至36.3μg/m3柴油气溶胶。

大学毕业论文---软件专业外文文献中英文翻译

软件专业毕业论文外文文献中英文翻译 Object landscapes and lifetimes Tech nically, OOP is just about abstract data typing, in herita nee, and polymorphism, but other issues can be at least as importa nt. The rema in der of this sect ion will cover these issu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 nt factors is the way objects are created and destroyed. Where is the data for an object and how is the lifetime of the object con trolled? There are differe nt philosophies at work here. C++ takes the approach that con trol of efficie ncy is the most importa nt issue, so it gives the programmer a choice. For maximum run-time speed, the storage and lifetime can be determined while the program is being written, by placing the objects on the stack (these are sometimes called automatic or scoped variables) or in the static storage area. This places a priority on the speed of storage allocatio n and release, and con trol of these can be very valuable in some situati ons. However, you sacrifice flexibility because you must know the exact qua ntity, lifetime, and type of objects while you're writing the program. If you are trying to solve a more general problem such as computer-aided desig n, warehouse man ageme nt, or air-traffic con trol, this is too restrictive. The sec ond approach is to create objects dyn amically in a pool of memory called the heap. In this approach, you don't know un til run-time how many objects you n eed, what their lifetime is, or what their exact type is. Those are determined at the spur of the moment while the program is runnin g. If you n eed a new object, you simply make it on the heap at the point that you n eed it. Because the storage is man aged dyn amically, at run-time, the amount of time required to allocate storage on the heap is sig ni fica ntly Ion ger tha n the time to create storage on the stack. (Creat ing storage on the stack is ofte n a si ngle assembly in structio n to move the stack poin ter dow n, and ano ther to move it back up.) The dyn amic approach makes the gen erally logical assumpti on that objects tend to be complicated, so the extra overhead of finding storage and releas ing that storage will not have an importa nt impact on the creati on of an object .In additi on, the greater flexibility is esse ntial to solve the gen eral program ming problem. Java uses the sec ond approach, exclusive". Every time you want to create an object, you use the new keyword to build a dyn amic in sta nee of that object. There's ano ther issue, however, and that's the lifetime of an object. With Ian guages that allow objects to be created on the stack, the compiler determines how long the object lasts and can automatically destroy it. However, if you create it on the heap the compiler has no kno wledge of its lifetime. In a Ianguage like C++, you must determine programmatically when to destroy the

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撰写要求与格式规范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 撰写要求与格式规范 一、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一)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内容要求 1.封面:由学院统一设计,普通A4纸打印即可。 2.正文 综述正文部分需要阐述所选课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本课题的意义。文中的用语、图纸、表格、插图应规范、准确,量和单位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引用他人资料要有标注。 文献综述字数在5000字以上。 正文前须附500字左右中文摘要,末尾须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在文献综述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 期刊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不超过3人,多者用等表示).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卷次(期次):起止页次.

图书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次. 论文集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篇名[C].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次. 学位论文类书写方法:[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单位名称,年份. 电子文献类书写方法:[序号]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途径. 参考文献篇数应符合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要求。 (二)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与装订的格式规范 第一部分:封面 1.封面:由学院统一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根据作业实际明确为“论文”或“设计”,其它文本、表格遇此类情况同样处理。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主题 1.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标题(五号,宋体,顶格,加粗)

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毕业设计(论文) 外文翻译 题目西安市水源工程中的 水电站设计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班级 学生 指导教师 2016年

研究钢弧形闸门的动态稳定性 牛志国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中国南京,邮编210098 nzg_197901@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15089699.html,,niuzhiguo@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15089699.html, 李同春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中国南京,邮编210098 ltchhu@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15089699.html, 摘要 由于钢弧形闸门的结构特征和弹力,调查对参数共振的弧形闸门的臂一直是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弧形弧形闸门的动力稳定性。在这个论文中,简化空间框架作为分析模型,根据弹性体薄壁结构的扰动方程和梁单元模型和薄壁结构的梁单元模型,动态不稳定区域的弧形闸门可以通过有限元的方法,应用有限元的方法计算动态不稳定性的主要区域的弧形弧形闸门工作。此外,结合物理和数值模型,对识别新方法的参数共振钢弧形闸门提出了调查,本文不仅是重要的改进弧形闸门的参数振动的计算方法,但也为进一步研究弧形弧形闸门结构的动态稳定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简介 低举升力,没有门槽,好流型,和操作方便等优点,使钢弧形闸门已经广泛应用于水工建筑物。弧形闸门的结构特点是液压完全作用于弧形闸门,通过门叶和主大梁,所以弧形闸门臂是主要的组件确保弧形闸门安全操作。如果周期性轴向载荷作用于手臂,手臂的不稳定是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调查指出:在弧形闸门的20次事故中,除了极特殊的破坏情况下,弧形闸门的破坏的原因是弧形闸门臂的不稳定;此外,明显的动态作用下发生破坏。例如:张山闸,位于中国的江苏省,包括36个弧形闸门。当一个弧形闸门打开放水时,门被破坏了,而其他弧形闸门则关闭,受到静态静水压力仍然是一样的,很明显,一个动态的加载是造成的弧形闸门破坏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弧形闸门臂的动态不稳定是造成弧形闸门(特别是低水头的弧形闸门)破坏的主要原是毫无疑问。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外文翻译中英文对照翻译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英文对照翻译 院(系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 年级班级 04级7班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Infrared Remote Control System Abstract Red outside data correspondence the technique be currently within the scope of world drive extensive usage of a kind of wireless conjunction technique,drive numerous hardware and software platform support. Red outside the transceiver product have cost low, small scaled turn, the baud rate be quick, point to point SSL, be free from electromagnetism thousand Raos etc.characteristics, can realization information at dissimilarity of the product fast, convenience, safely exchange and transmission, at short distance wireless deliver aspect to own very obvious of advantage.Along with red outside the data deliver a technique more and more mature, the cost descend, red outside the transceiver necessarily will get at the short distance communication realm more extensive of application. The purpose that design this system is transmit cu stomer’s operation information with infrared rays for transmit media, then demodulate original signal with receive circuit. It use coding chip to modulate signal and use decoding chip to demodulate signal. The coding chip is PT2262 and decoding chip is PT2272. Both chips are made in Taiwan. Main work principle is that we provide to input the information for the PT2262 with coding keyboard. The input information was coded by PT2262 and loading to high frequent load wave whose frequent is 38 kHz, then modulate infrared transmit dioxide and radiate space outside when it attian enough power. The receive circuit receive the signal and demodulate original information. The original signal was decoded by PT2272, so as to drive some circuit to accomplish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基本规范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基本规范 一、要求 1、与毕业论文分开单独成文。 2、两篇文献。 二、基本格式 1、文献应以英、美等国家公开发表的文献为主(Journals from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2、毕业论文翻译是相对独立的,其中应该包括题目、作者(可以不翻译)、译文的出处(杂志的名称)(5号宋体、写在文稿左上角)、关键词、摘要、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3、文献翻译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完全一致。 4、文中所有的图表、致谢及参考文献均可以略去,但在文献翻译的末页标注:图表、致谢及参考文献已略去(见原文)。(空一行,字体同正文) 5、原文中出现的专用名词及人名、地名、参考文献可不翻译,并同原文一样在正文中标明出处。 二、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 (一)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的内容要求 外文翻译内容必须与所选课题相关,外文原文不少于6000个印刷符号。译文末尾要用外文注明外文原文出处。 原文出处:期刊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不超过3人,多者用等或et al表示).题(篇)名[J].刊名(版本),出版年,卷次(期次):起止页次. 原文出处:图书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次. 原文出处:论文集类文献书写方法:[序号]作者.篇名[A].编著者.论文集名[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次。 要求有外文原文复印件。 (二)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的撰写与装订的格式规范 第一部分:封面

1.封面格式:见“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封面”。普通A4纸打印即可。 第二部分:外文翻译主题 1.标题 一级标题,三号字,宋体,顶格,加粗 二级标题,四号字,宋体,顶格,加粗 三级标题,小四号字,宋体,顶格,加粗 2.正文 小四号字,宋体。 第三部分:版面要求 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 版芯要求:左边距:25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 距:18mm 字符间距:标准 行距:1.25倍 页眉页角:页眉的奇数页书写—浙江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外文翻译。页眉的偶数页书写—外文翻译 题目。在每页底部居中加页码。(宋体、五号、居中) 装订顺序是:封皮、中文翻译、英文原文复印件。

毕业论文外文资料翻译

毕业论文外文资料翻译题目(宋体三号,居中) 学院(全称,宋体三号,居中) 专业(全称,宋体三号,居中) 班级(宋体三号,居中) 学生(宋体三号,居中) 学号(宋体三号,居中) 指导教师(宋体三号,居中) 二〇一〇年月日(宋体三号,居中,时间与开题时间一致)

(英文原文装订在前)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6, 128(7): 2421-2425. (文献翻译必须在中文译文第一页标明文献出处:即文章是何期刊上发表的,X年X 卷X期,格式如上例所示,四号,右对齐,杂志名加粗。) [点击输入译文题目-标题1,黑体小二] [点击输入作者,宋体小四] [点击输入作者单位,宋体五号] 摘要[点击输入,宋体五号] 关键词[点击输入,宋体五号] 1[点击输入一级标题-标题2,黑体四号] [点击输入正文,宋体小四号,1.25倍行距] 1.1[点击输入二级标题-标题3,黑体小四] [点击输入正文,宋体小四,1.25倍行距] 1.1.1[点击输入三级标题-标题4,黑体小四] [点击输入正文,宋体小四,1.25倍行距] 说明: 1.外文文章必须是正规期刊发表的。 2.翻译后的中文文章必须达到2000字以上,并且是一篇完整文章。 3.必须要有外文翻译的封面,使用学校统一的封面; 封面上的翻译题目要写翻译过来的中文题目; 封面上时间与开题时间一致。 4.外文原文在前,中文翻译在后; 5.中文翻译中要包含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全文以及参考文献,翻译要条理

清晰,中文翻译要与英文一一对应。 6.翻译中的中文文章字体为小四,所有字母、数字均为英文格式下的,中文为宋体, 标准字符间距。 7.原文中的图片和表格可以直接剪切、粘贴,但是表头与图示必须翻译成中文。 8.图表必须居中,文章段落应两端对齐、首行缩进2个汉字字符、1.25倍行距。 例如: 图1. 蛋白质样品的PCA图谱与8-卟啉识别排列分析(a)或16-卟啉识别排列分析(b)。为了得到b 的 数据矩阵,样品用16-卟啉识别排列分析来检测,而a 是通过捕获首八卟啉接收器数据矩阵从 b 中 萃取的。

本科毕业设计外文翻译(原文)

Real-time interactive optical micromanipulation of a mixture of high- and low-index particles Peter John Rodrigo, Vincent Ricardo Daria and Jesper Glückstad Optics and Plasma Research Department, Ris? National Laboratory, DK-4000 Roskilde, Denmark jesper.gluckstad@risoe.dk http://www.risoe.dk/ofd/competence/ppo.htm Abstract: We demonstrate real-time interactive optical micromanipulation of a colloidal mixture consisting of particles with both lower (n L < n0) and higher (n H > n0) refractive indices than that of the suspending medium (n0). Spherical high- and low-index particles are trapped in the transverse plane by an array of confining optical potentials created by trapping beams with top-hat and annular cross-sectional intensity profiles, respectively. The applied method offers extensive reconfigurability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dividual geometry of the optical traps. We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 this unique feature by simultaneously trapping and independently manipulating various sizes of spherical soda lime micro- shells (n L≈ 1.2) and polystyrene micro-beads (n H = 1.57) suspended in water (n0 = 1.33). ?2004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OCIS codes: (140.7010) Trapping, (170.4520) Optical confinement and manipulation and (230.6120)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References and links 1. A. Ashkin, “Optical trapping and manipulation of neutral particles using laser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4, 4853-4860 (1997). 2. K. Svoboda and S. M. Block,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optical forces,” Annu. Rev. Biophys. Biomol. Struct. 23, 247-285 (1994). 3. D. G. Grier, “A revolution in optical manipulation,” Nature 424, 810-816 (2003). 4. M. P. MacDonald, G. C. Spalding and K. Dholakia, “Microfluidic sorting in an optical lattice,” Nature 426, 421-424 (2003). 5. J. Glückstad, “Microfluidics: Sorting particles with light,” Nature Materials 3, 9-10 (2004). 6. A. Ashkin, “Acceleration and trapping of particles by radiation-pressure,”Phys. Rev. Lett. 24, 156-159 (1970). 7. A. Ashkin, J. M. Dziedzic, J. E. Bjorkholm and S. Chu, “Observation of a single-beam gradient force optical trap for dielectric particles,” Opt. Lett. 11, 288-290 (1986). 8. K. Sasaki, M. Koshioka, H. Misawa, N. Kitamura, and H. Masuhara, “Optical trapping of a metal particle and a water droplet by a scanning laser beam,” Appl. Phys. Lett. 60, 807-809 (1992). 9. K. T. Gahagan and G. A. Swartzlander, “Trapping of low-index microparticles in an optical vortex,” J. Opt. Soc. Am. B 15, 524-533 (1998). 10. K. T. Gahagan and G. A. Swartzlander, “Simultaneous trapping of low-index and high-index microparticles observed with an optical-vortex trap,” J. Opt. Soc. Am. B 16, 533 (1999). 11. M. P. MacDonald, L. Paterson, W. Sibbett, K. Dholakia, P. Bryant, “Trapping and manipulation of low-index particles in a two-dimensional interferometric optical trap,” Opt. Lett. 26, 863-865 (2001). 12. R. L. Eriksen, V. R. Daria and J. Glückstad, “Fully dynamic multiple-beam optical tweezers,” Opt. Express 10, 597-602 (200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15089699.html,/abstract.cfm?URI=OPEX-10-14-597. 13. P. J. Rodrigo, R. L. Eriksen, V. R. Daria and J. Glückstad, “Interactive light-driven and parallel manipulation of inhomogeneous particles,” Opt. Express 10, 1550-1556 (200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15089699.html,/abstract.cfm?URI=OPEX-10-26-1550. 14. V. Daria, P. J. Rodrigo and J. Glückstad, “Dynamic array of dark optical traps,” Appl. Phys. Lett. 84, 323-325 (2004). 15. J. Glückstad and P. C. Mogensen, “Optimal phase contrast in common-path interferometry,” Appl. Opt. 40, 268-282 (2001). 16. S. Maruo, K. Ikuta and H. Korogi, “Submicron manipulation tools driven by light in a liquid,” Appl. Phys. Lett. 82, 133-135 (2003). #3781 - $15.00 US Received 4 February 2004; revised 29 March 2004; accepted 29 March 2004 (C) 2004 OSA 5 April 2004 / Vol. 12, No. 7 / OPTICS EXPRESS 141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