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副刊编辑的主体性_迟美桦

试论副刊编辑的主体性_迟美桦

试论副刊编辑的主体性_迟美桦
试论副刊编辑的主体性_迟美桦

理论探讨

报纸副刊,是一份有影响的报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正刊新闻版的补充,它兼具新闻性、文艺性和综合性三大特色,在社会形态演化、文化知识传播、优秀作品问世、公民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高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正刊可谓是唇齿相依、相得益彰;它以正报为依托,围绕报纸的中心主旨和宣传任务来展现自己的特有魅力。然而,要有效做到这一点,则有赖副刊编辑主体意识及创造性的凝聚和提升。

以敏锐的直感和深刻的领悟面对社会新闻

尽管副刊的文体可以不拘一格,并尽情彰显其文艺审美的特性,但其实质,则万变不离其宗——

—其灵魂、核心依然以新闻性为尚。报纸副刊的新闻性因其题材、体式的多样灵活而具有涵盖面广的特点。整体而言,它包括重大新闻、社会热点与时代精神等几个方面。而对这些方面的把握与追踪,无不渗透着副刊编辑敏锐的直感、深刻的领悟和创造性的整合。

重大新闻,即以重要新闻事件或重大典型为题材而编写副刊文章,以文艺作品为主。它要求副刊编辑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能敏锐地直感对象材料,善于从社会发展进程中捕捉具有深刻意义和典型价值的新闻事件,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即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焦裕禄》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出现在《人民日报》的副刊;近年来,以孔繁森、吴天祥、任长霞、牛玉儒这些典型人物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频频刊登于各大报纸的副刊。而香港回归、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奥运会等重大新闻事件,更是各家报纸副刊竞相刊登的内容……它们既是现实生活中闪现和涌动着的亮点,更应当成为副刊编辑着力加以表征的对象。

社会热点,是指针对一个时期的社

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而刊登的副刊作

品。近年来,一些报纸用纪实文学的形式

报道大兴安岭火灾、三峡建设、1998年抗

洪、2003年非典、衡阳“11·3”特大火灾

等重大新闻,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还有

一些杂文散文等篇什,它们短小精悍,反

应快捷,或针砭时弊,或评论时事,增加

了报纸副刊介入生活的力度,强化了副

刊栏目的新闻性;由于其触及内容面宽

广,现实的人、事、情、景都可成为描写对

象,便成为报纸副刊表现现实的较好形

式。当然,对副刊编辑而言,无论是纪实

报道还是散文随笔,其写作都应跳出简

单纪实、小情小景描写或主观情感抒发

的狭小范围,要更多地触及现实生活,表

现深刻的主题。很多报纸副刊就常常配

合国内外及本地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

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用事实说话、又带有

一定文采的文章,将爱国主义、奉献精神

等高尚品质寓于作品之中。如结合纪念

抗战胜利50周年、世妇会在北京召

开、港澳回归以及最近的连宋大陆之行

等,举办各种体裁的征文活动,开设专

栏。这些反映历史与现实生活且具时效

性的作品,以文学的形式表现沧海桑田

的时代变革、斑斓多彩的当代社会,正体

现出副刊编辑将报纸副刊的新闻性与艺

术性有机统一的主体意识。

在副刊作品中体现时代精神也是其

重要的一个层面。各个时期的报纸副刊,

由于所面临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所反

映的时代精神的内容亦有所不同。优秀

的副刊编辑往往能密切关注社会现实,

悉心体味时代精神,为读者奉献出表征

时代精神的佳作来。例如,上世纪三十、

四十年代,京沪报业有名的四大副

刊——

—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上海

《民国日报》的“觉悟”、上海《时事新报》

的“学灯”等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摇旗呐

喊建立了功勋。当时副刊上发表了许多

思想深邃、艺术性强的文学作品,如鲁迅

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新诗《女

神》等;而一些颇具文采的政论性文章,

如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

发表于文学副刊之上。再如上世纪七十、

八十年代,处于社会时代和文学创造的

转型期,新思想,新人文,新观念日新月

异、层出不穷,人们解放思想竞相表达着

自己的心声。1979年春天,《人民日报》的

“战地”副刊开辟了《丙辰清明纪事》的征

文栏目,这个栏目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风尚;而1980年底同在《人民

日报》副刊上发表丁玲的《沉痛地告别过

去,勇敢地面向未来——

—致年轻人》的文

章更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现阶

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繁

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历史发展的要

求,报纸的副刊应当大力宣扬与这一要

求相适应的改革开放、锐意创新、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

神。诚如副刊老编辑、作家袁鹰在谈到副

刊的基调问题时所说的一番话:“副刊必

须充满时代的声音,必须充满代表着生

活中主流的声音。副刊的基调,必须是堂

堂正正,热气腾腾。一定要不断地反对那

种站在时代激流之外指手画脚的冷言冷

语,吞吞吐吐。”这其中,无不要求副刊

编辑对社会新闻具有一种独特的敏锐、

深邃的领悟能力。

以先进的思想与艺术的审美强

化副刊的新闻性

强化报纸副刊的新闻性,首先要关

注现实时代,突出主导思想。这就需要报

纸副刊的编辑更多地考虑到作品的现实

功用和社会责任,避免出现那些不负责

任的情感宣泄,远离现实、缺乏时代感、

试论副刊编辑的主体性

◆迟美桦

-4-

【理论探讨】

无病呻吟的文章。同时,还应渗透艺术的审美特性,使读者从艺术的涵咏和审美的享受中正确地认识现实,获得先进思想,从而积极指导自己的行动。这就是说,强调社会责任不是在作品中像一般新闻那样直接表白,而是要充分运用文艺的审美感染力,使积极向上的思想倾向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在这方面,强化报纸副刊新闻性与审美性的主要方法,即是更多地采用具有新闻表现力的文艺体裁,如散文、报告文学、杂文等,适当减少采用虚构方式创作的小说、诗歌一类的体裁,从总体上改变以“虚构文学”为主的格局,以“纪实性文学”为主,使副刊作品能更充分地贴近生活、表现现实。可以说,在上述体裁中,最能突出新闻性的是纪实性文学,一方面它能像新闻那样直面新近发生的事实,具有新闻所具有的时效性、纪实性,同时它又可以灵活运用文学的形式去表现这些新闻事实,使之具有艺术的形象性、生动性。由于它在表现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新闻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方面有明显优势,用它来表现重大的新闻事件或复杂的新闻故事非常适宜。

配合形势,利用文艺的形式进行宣传鼓动,弘扬主旋律,引导读者提高思想水平,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报纸副刊编辑的政治责任,也是强化报纸副刊新闻性的重要方面。报纸副刊的作品如散文、随笔、诗词、对联等,在烘托气氛、抒发感情和强化形象方面有新闻所不可比拟的独到之处,用以配合形势需要而进行思想宣传会产生独到的效果。如对“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五十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等宣传,《湖南日报》双休刊推出专版、开辟专栏,利用文艺形式进行宣传,得到广泛好评,受到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的表彰。报纸副刊配合形势进行宣传,一定要与文艺的审美特性相融合,找到文艺与现实的切合点。例如对“湖湘文化”的宣传,《湖南日报》副刊开辟“湖湘文化访谈”专栏,选择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作为访谈对象,从湖湘文化历史和湖湘文化现实角度切入。由于切入角度新颖和表现手法的独特,使湖湘文化宣传具有纵深感,富于启发性,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自然,这对副刊

编辑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以现代精神为报纸副刊洞开一

扇清新鲜活的窗口

副刊编辑不仅要有强烈的新闻意

识,还要有富有时代感的现代意识,把报

纸副刊作为具有独立品格的一种精神创

造。要精心策划,有针对性地组稿约稿,

并根据总体设计采写重要稿件,使每期

版面都能围绕大局和中心工作,通过比

较集中的内容和主题,产生新闻与文化

相融的美感与冲击力,努力使副刊文章

有新意、有个性,能联系实际,关注现实,

尽力做到风格鲜活,无论从题材内容还

是文字形式,都能给人以新闻纪实与文

化蕴含的双重享受。

副刊如何围绕正刊做文章,需要编

辑多动脑筋、多想点子;挥毫泼墨,妙趣

横生。副刊编辑要抓住公众和社会主流

的思维兴奋点和关注点,通过对有趣味

性、时效性的新闻事实加以精美深入的

描述,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把以往用消

息、通讯、特写等来表现的主题,加以深

化,变成以副刊体裁的故事、散文、纪实

文学的方式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

事,来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和轰动性突发

事件。形式还是副刊形式,但内容却带有

新闻视角和特质,从而在文艺宣传中体

现出参与生活、引导生活的意识。

在采编过程中,副刊编辑要做到深

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这“三深

入”;并利用编辑导向引导作者做到这

“三深入”。副刊的优秀作品一定要贴近

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没有“三深

入”,就不会有好作品。

看似闲情雅趣、诗情画意的专刊、副

刊,要做得有新意,有深度,有品位,确实

需要编辑下一番苦功。一个合格的副刊

编辑,首先需要强化自身的新闻意识,立

足副刊,顾全正刊;其次要有一定的文学

素养,不仅能够慧眼识佳作,还能够在删

删改改的过程中有点化之笔,点睛之墨。

新闻前辈“功夫在编外”之说,源自长期

的新闻实践。

当前一些在读者中影响比较大的副

刊,它们不仅有精炼优美、直面生活的文

字,而且还有不落俗套的版名、专栏名以

及漂亮新颖的版式。其内容和形式都赏

心悦目、富有寓意。

归纳起来,当今副刊的内容形式大

致有三种:一是以《南方周末》的“百姓茶

馆”、《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和《广

州日报》的“每日闲情”为代表的民间话

语,特点是文字贴近生活,嘻笑怒骂皆成

文章。二是纯文学副刊。这类副刊也较过

去的传统文学副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非

常大的改变,像《羊城晚报》,不强调名

家,但能反映当今文坛的潮流,强调可读

性和写作手法的创新。就连几十年如一

日的《北京晚报》的“五色土”,都作了大

刀阔斧的改革,在“五色土”的招牌下,分

成“记忆”、“世相”、“名家”、“网络”、“连

载”等专版,一改原来诗歌、散文、杂文、

小小说等什么都有的大杂烩老面孔。三

是专栏。请名家或优秀作者承揽,版式固

定,作者位置固定,想看某个人的文章,

到固定的报纸固定的专版去找。如湖南

本土的一些作家和写手,在当地的晚报、

都市类报上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专栏。

他们的作品相比之下质量不错,但这种

形式也有缺点,天长日久难免让人产生

视觉疲劳和寡淡乏味。另外,异军突起的

网络文学和短信文学也是一个应该引起

关注的版块,这些另类文学咄咄逼人地

挑战传统文学。《北京青年报》、《南方周

末》、《新民晚报》等越来越多的报纸都开

始经营类似版面。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时代,人们

的阅读习惯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因此,

路数老套的传统副刊版式也该改改面孔

了。现代版式更加重视视觉语言,需要把

图片、图表、字体、色彩以及线条等基本

的设计元素全部调动起来,产生视觉冲

击效果。如模块版式,讲究一个版面应有

视觉上的大节奏,鲜明活泼的感觉,这种

版式强调几何造型的单纯明快,方便阅

读。标题的编排风格呈现多样性,靠一味

的大字号引人注意的风格已成明日黄

花。而最常见的是利用空白的视觉膨胀

力营造视觉效果,借用标题与版面自然

形成的黑白对比度来达到版面效果,增

强了版面的层次感、立体感和纵深感,艺

术个性非常鲜明。现代版式大多重直线

轻花线,直线的方向性明确,有简洁、明

快、大方的视觉效果。粗线有力深沉,细

线精致高雅。此外,厚题薄文,大照片、大

题区,用较粗的框线和深色底纹来装饰

和分割版面,均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作者单位:湖南日报文化新闻中心)

-5-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长期遭到了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 主体的本质表现在其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的特征中,这些特征构成了翻译主体译者的主体性。 传统译论:大体划分为“语言学前”和“语言学”两阶段。无论是“语言学前”阶段中译者所处的理想与现实差距的两难境地还是语言学阶段中作为翻译机器译者的状况,其哲学根源都在于二元对立认识论。二元对立认识论认为,思想作为客体的对立面,能够客观地反映客体,达到这种客观反映的工具就是语言。因此,准确性就成了当然的要求,因为这样才能保持客观、科学性。 译者主体性的理论分析:哲学解释学、权力话语和目的论与译者主体性三元素中的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 哲学解释学与译者主体性中的能动性因素:哲学解释学是西方哲学中语言论转向后深刻影响翻译研究发展的一种理论,它改变了人文学中的科学观点,给我们带来了时间和历史的视角。根据解释学观点,理解的过程就是译者的视域和原文本的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为了达到这种融合,译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走出自身的视域,因此,理解的过程可以看作是译者不断努力寻求新视域的过程。译者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因其主观能动性而突出出来。如果说解释学给翻译的启发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那么权力话语理论将我们带入了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 权力话语与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权力话语在社会文化视角中阐释译者主动性。权力话语理论认为,社会中任何行为都受到权力和话语的操控。因此,译者的翻译行为必然受到他所处时代的操控。这样,译者的主体性就主要表现为受动性。 目的论与译者主体性中的为我性:目的论充分论证了译者主体性中的为我性这一方面。这一理论的准则就是目的解释手段。这种理论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以译者的各种目的为指导。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译者会调动他各种能力、采用不同策略来解决翻译中的各种困难。 译者主体性的内容本身就包括能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三方面。换句话说,积极和消极方面的辩证结合是译者主体性本身的内在要求。偏重这三方面的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对主

心得体会 期刊编辑培训心得体会

期刊编辑培训心得体会 期刊编辑培训心得体会篇1 首先真诚地感谢省期刊协会、感谢主持本次培训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前来授课辅导的老师们! 能参加这次编辑业务培训,对我而言,确属机会难得、十分必要、倍感荣幸、收获丰厚! 近两天里,省期刊协会席会长、张秘书长等领导结合党的xx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对我省期刊界的现状、自身优势、存在的不足、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采编队伍建设、读者群定位、期刊的宗旨、编辑思路、业务素质、今后的宣传侧重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细致地比较和全面而详尽地解读,使我们更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澄清了认识、拓展了眼界,同时在政策法规、宣传重点、舆论引导、办刊方向等方面也使我们得到了严谨而具体的指导。这次培训,不仅侧重于讲授业务知识、提高编辑能力和水平,而且更多地突显了编辑应具备的政治素养、思想素质、认识高度、职业道德水准、遵纪守法意识和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能力,进一步提升期刊编辑敏锐的政治性、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精神,使其在本职岗位上坚持原则、奉公守法、清廉从业;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民生,坚守社会主义宣传阵地,

发挥党的宣传口舌作用,从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坚持改革开放,弘扬人间正气,唱响时代主旋,讴歌真善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广泛宣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而竭诚助推。 郑州大学乔学杰教授、河南人民出版社王保健副编审、河南工业大学吴成福教授等业界的著名专家、学者相继给我们授课,就建设高素质的队伍文化强国、出版规范与期刊编辑的政策水平及知识积累、经营高质量的期刊打造优秀期刊的基本要求和时代呼唤期刊工作者与时俱进科技期刊编校中的难点、热点、关键问题及科技期刊编辑的文化创新等课题,在原有标准、规范和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研究和个性阐释,专家们授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严谨、广征博引、深入浅出、明白易懂,从期刊编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国家标准、业务规范、一般常识直至语法、修辞、逻辑、遣词造句、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都给我们以细致入微地讲授与指导,使我们不仅学到了全面而系统的业务知识,更学到了一种加强学习研究、自我丰富发展、处处认真求实、追求优质高效的治学态度和工作精神。尤其是乔学杰教授所讲授的文化繁荣发展与期刊编辑的知识积累一节课,从人文历史知识、语言文字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等几个领域对编辑的知识积累提出了更新、更全、更高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知识积淀,我深感既缺少多学科关联知识的广博,又缺少专业知识底蕴的深厚。身处知识网络化、信息迅即化、阅读数字化、媒介多元化、更新快捷化的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自主学习是指不听命,不过分依赖他人的积极、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宗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效的学会学习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主安排学习生活,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中学语文教学有责任、有义务为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尽绵薄之力。 一、让学生喜欢上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在学生大脑这部机器里,兴趣是动力部分的组成部分,它常常决定着着大脑机器工作时的转数。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越高。”是的,在学习过程中,外因只起一个辅助作用,而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就像一个人渴了要喝水,同样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1、导课要具趣味性。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设计新颖,内涵丰富,有吸引力的导语可以在学习之始,就极大的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我要学”的渴望。导语的设计要因不同的教材而有所不同。记人叙事的文章,一般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抽出其中引人入胜的地方,在讲课前讲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写景抒情的文章,一般语言优美,音韵为悠扬,适合朗读,教师可在课前声情并茂的朗读其中的片段,感染学生,也可欣赏图片导入新课,也可联系古诗词,历史故事、传说增加文章的意境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用多媒体的形式全方位展示文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效果会更好。2、问题要有趣味性。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渴望,渴望探索未知的领域,渴望发现未知的事物。这种渴望需要一定的媒介激发才能产生。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就是一种激发学生这种渴望的媒介。教师巧设问题会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高效率学习 古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觉得,首先,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或比较,或分类,或归纳,或概括,或联想,或想象,这些方法都来自于思维,并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次,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例如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说明文,要注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第一步要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工具书,课下的注释,扫除这些文字障碍,第二步要找准说明对象,看文章介绍了说明对象的哪些特点,第三步要找出文章所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并学会运用;第四步要分析文章所用的语言,看看它的语言是平实的还是生动的,亦或是既平实又生动。其次,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论文关键字: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关注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的创造性讨论,80年代以来,中外翻译理论界对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探讨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性。在研究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一、引言 长期以来,以原文和语言转换为中心的传统翻译观,使译者的形象处于一种被忽视、被压制的状态之中。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学和翻译学思潮的兴起和繁荣,最终导致了翻译文化的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还将翻译主体的研究提上了译学研究的重要日程,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也随之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由此形成了翻译研究的译者中心论范式。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文化翻译学派将翻译视为一种通过译者独特的创造性实现的一种艺术再造、审美交际、文化交流的过程,是译者对文本的操纵过程。 讨论文学翻译的主体性,首先应该弄清楚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根据查明建先生观点:“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在此主要探讨的是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对原文本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写”。主体性的发

挥有自助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是译者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表达能力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综合体现。不承认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错误的,但是盲目夸大译者主体性的作用,更是不应该的。 二、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译者的翻译活动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其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第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体现在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以及译者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 首先,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影响。译者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翻译活动必然受到当时社会主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主流思想和欧美国家的相差甚大,当时苏俄文学在中国的文学翻译中处于中心地位,当时的译者就是在这样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翻译了大量的苏俄文学作品,比如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奥斯特勒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 其次,译者的审美偏好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林语堂先生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作为“艺术家”的译者,他(她)的艺术表现能力必然受到自己的审美偏好的影响。傅雷曾说过“拿个文学的类别来说,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必勉强译理论书,不会

主体性教育

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综述 前言: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在世界性的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加入wto,客观上要求人们能够能动地面对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一个人能否适应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主体性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理论界有学者把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客体” 的概念引用到教育理论研究中来说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教育理论界关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进而主张确立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呼声也日渐高涨。本文主要分析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含义,探讨怎样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实施主体性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以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的含义 1、什么是人的主体性? 从哲学角度出发,人的主体性主要指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它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标志,它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而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包含两种涵义:一种是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处于发展和提高过程中的不成熟、不完全的,开始甚至是很微弱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与发展过程的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培育和提高的学生的主体性;另一种是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这是在社会作用、包括教育影响下学生达到一定发展水平,能独立自主地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性,它属于教育目的和结果的问题,是教育应塑造、追求和实现的学生在未来发展上成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为了造就具有主体性的社会成员,弘扬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注重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2、什么是主体性教育? 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熟和发展中的个体,他的主体性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得以培养和发展。而教育作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来展开的。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素质的不断培育与展现的

学生主体性

1学生主体性: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包括a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一个独立的物质实体制约。b选择性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在多种目标,多种活动中进行选择的特点c调控性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调整和控制d创造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可以超越教师的认识,时代的认识,科学的提出不同的观点。e自我意思性学生作为主体对自己的状态及在教育中的地位等的自我认知。P136 2班级目标设立的依据:以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导向,既要注重提高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为班级中每个成员规划其个性发展目标。P300 3学校{学生}评价的功能:诊断通过评价能有效的判断学生的发展状况。导向学生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所要完成的目标进行的价值判断。发展评价应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的一种制度。管理对学生的只是掌握情况作一定区分。P314 4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应。包括a教师的道德形象b教师的文化形象c教师的人格形象 5教学和教育的关系:a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关系的正效应现代教育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指导,将教学媒体作为与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基本手段和形式,运用系统方法,对教与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从而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b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关系的负效应现代教育技术在提供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高效性、普遍适应性的同时,潜伏着导致教师依赖现代教学媒体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导致师生关系疏远的利弊 6校本课程的理论:P171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题,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7教育负向功能根源因导:是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出现的失调乃至冲突的状态,是教育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结果派生出来许多偏离行为。A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时出现b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由于某种因素影响,使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时出现。 8师生关系表现形式:P145a以青年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教师作为成年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政治,文化,道德,法律关系。B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等主体间的关系。C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的心理关系。包括人际认知,感情,个性等关系。 9情感分析学习评价的范围: 10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P338a导向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多样性原则e 可行性原则 11教学策略的特点和依据:P219特点:指向性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操作性针对教学目标的每一具体要求制定的,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行动。整体综合性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调控性。灵活性同一

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哪些

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有哪些 摘要:为了回应网络兴起环境下各种“唱衰传统媒体”的言论,解读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笔者从学术研究行为和学术期刊出版行为的基本特征出发,梳理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和内生条件,并提出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提升路径。 网络的兴起正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唱衰传统媒体”是当前的“主流舆论”,各种基于网络的论坛、社区、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媒体不断涌现,以此为标志的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触动着传统媒体人的神经,似乎是传统媒体人都彻底“OUT”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网络改变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改变?应该坚守些什么?对于学术期刊这种传统媒体,网络给它带来了哪些改变?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如何应对?学术期刊编辑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具备哪些素质?难道懂得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就能够成为合格的学术期刊编辑了吗?传统纸本形态的学术期刊也许将来会彻底消失或者存量会趋于零,那么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的本质是否就完全改变了?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是什么?哪些条件可以内生出学术期刊编辑所需要具备的素质?顺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试图从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这个逻辑起点开始,梳理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和内生条件,并提出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提升路径。 一、学术研究与学术期刊 学术研究行为的主要特征是逻辑链条的建构,主要目的是解释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从解释客观世界的角度来说,学术研究就是要透过现象来寻找现象产生的原因。能够使现象产生的因素可能有无数个,学术研究必须找出控制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不同的学者可能对控制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不同的认识,只要是自身的逻辑自洽都应该属于学术研究。从逻辑链条建构的角度来说,或长或短的逻辑链条总要有一个逻辑起点,这就涉及基本的前提和假设。由于学者对事物的看法可能有很多种,前提和假设这个逻辑起点也就可能有很多种,于是学术研究所建构的逻辑链条就可能多种多样,各种逻辑链条只要是自身的逻辑自洽就应该没有对与错之分,所以学术应该是超越对错的或者说学术是无对错的。[1]学术超越对错的特征内在地要求“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也就是科斯所说的“思想市场应该与经济市场并驾齐驱”[2]。正是由于学术超越对错的特征,学术期刊这种学术交流平台或者说思想市场的基础设施才有了产生和发展的最为原始的充足理由。学术期刊可以视为不到场的讨论会,虽然没有学术期刊同样可以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但是学术期刊可以使学术交流和讨论建制化、日常化和高效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术期刊原本应该是专业化的,不同兴趣爱好的学者会形成不同的圈子或者群体,而不同的圈子或者群体需要不同的学术期刊这种学术交流平台。学术期刊编辑是学术期刊产品的生产者,学术期刊产品的高效生产也就自然地依赖于学术期刊编辑的高素质化。 二、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 学术期刊的生产要由学术期刊编辑来完成,能够支撑学术期刊编辑完成本职工作的素质要求就是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在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甚至是市场社会整体转型的大环境中,学术期刊要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学术、市场、宣传这三重逻辑的束缚。 [3]学术逻辑就是要符合学术传播的规律,市场逻辑就是要符合市场的需要,宣传逻辑就是要符合宣传者的需求。与这三重逻辑相对应,学术期刊编辑就内在地需要具备学术素质、市场素质和宣传素质。学术期刊编辑要具备学术素质,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能够深入理解和洞察学术研究的特征,能够准确把握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平台或者说思想市场基础设施的基本属性,能够对学术论文这种学术期刊产品的生产要素或者说原材料的组织、审查和规范化处理的规律全面了解。至于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是“专家”还是“杂家”的问题,不能泛泛而谈,要基于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而定。对于特定的学术期刊编辑来说,更多趋向于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于国峰 论文提要: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之一,在提倡“以人为本”,教育要直面学生生活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的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是否实现了师生间真正的“人格教育”。我认为没有,至少现在不全是。 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谈一点个人不成熟的见解。其中心观点是:教师要站在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XX与对话的教育情境中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论文从两个大方面加以论述: 一、学生的主动性是体现其主体性的前提。 具体分成如下五点: 1、XX和谐的师生关系。 2、给学生自由、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3、创设合作学习与平等探求真理的氛围。 4、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5、“以学定教”,将语文阅读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体现其主体性的重要保证。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2、明确目标,扎实训练。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注重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客体的巧妙引导,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等关系问题。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只有学生乐学,阅读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直面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的需要,更是目前语文教学,学生大多被动参与,教学效率不高,从而扭转这种局面的迫切需要。 就阅读教学而言,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和发展起来的,绝不是在被动的听课状态下获得的。

浅谈译者的主体性

浅谈译者的主体性 【摘要】翻译一直热衷于对忠实标准及由此衍生出的类似概念的讨论,而对于译者的主体性却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文化转向”后,译者才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有关其主体性研究也经历了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本文从译者身份的变迁、译者主体性的表现等方面探讨了译者主体性这一命题,并通过英语的文学翻译,说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作用以及影响。说明翻译不是复制,译者不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译者的主观介入和创造性不可避免,译作不可能是透明的。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边缘化;翻译 翻译史可以说跟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翻译。但译者却出现了边缘化的现象——把对译者的研究从翻译研究领域中排挤出去,直到西方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之后。 一、译者身份的转变 (一)译者主体性遮蔽的原因 中国译者的地位边缘化首先是由于中国文化长期自视为世界中心的社会文化心态所造成的。其次就是传统翻译观对翻译主体的遮蔽。中国历史悠久,大部分时间处于强势地位。便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都是在中国主体意识下进行的,与译者相关的译论很少。纵观中国翻译理论,无不以“忠实”为核心。传统翻译观中还有诸多翻译的理想标准.这些通常是难以企及的。再者就是很多译者同时是著名的学者、作家、政治家等,后者所代表的更为崇高的社会地位也使他们的译者身份显得无足轻重。 在西方也同样如此,首先源于圣经翻译的传统。圣经翻译要求译者完全抹杀自己的个性,成为上帝之言的忠实记录者。其次,很多著名译者也有较为引人注目的其它身份,如作家;而普通译者,他们通常接受赞助人的委托进行翻译,对翻译的决策没有话语权。第三,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文化上“自恋”情节,从选材上和翻译决策上实行归化的翻译策略,导致译者的“隐形”。 (二)主体地位的显现 令人高兴的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这期间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以埃文左哈尔,图里为代表的多元系统理论和以安得烈.勒菲弗尔为代表的操纵学派理论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及其可见性。接下来在解构主义者如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以及韦努蒂的对传统翻译观的抵制等的理论研究中译者地位都得到了大大的提

从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的视角探讨休闲

从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的视角探讨休闲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 人的社会性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中符合人类整体运行发展要求的基本特性。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这样一些特性,如利他性、服从性、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 哲学上的休闲,从来都把它与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休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精神的永恒性”密切相关。休闲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是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重要的思考空间。休闲本身是一种精神体验,是人与休闲环境融合的感觉,是人的社会性、生活意义、生命价值存在的享受。 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与休闲有什么关系呢? 人的主体性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在人与万物的关系中,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实体形而上学思维把由此形成了近代的物理主义的世界观。与物质实体相对应的是精神实体—心灵,意识本不是实体性的存在。被中国奉为唯一的经典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然而,意识第二位的。在中国,尤其是现在的中国,大众似乎往往追求的物质,追求金钱,追求享受,很难看到几个真正的“修身”的哲人,一个个人,奔波忙绿,“为了房子,为了票子”,为了能够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了。现在中国的消费很多也仅限于物质方面的休闲,各种奢侈品,各种名

贵的汽车,各种高档的房子,几乎没有人能够真正地静下心来“修身养性”。长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人忽视了“意识”的存在,这也导致,中国人的休闲仅仅停留在使身体疲劳缓解,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上。这种“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理念,中国人休闲产生了很多误区: 1、炫耀性休闲。炫耀性休闲是指人们通过物质消费进行休闲,追求奢侈豪华,消费过度攀高,为自己获得某种“包装”与“面具”,其目的已不在于满足自身的正常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是把休闲当作一种标志与象征,炫耀自己的富有、身份、地位、成功与所谓的品位。如一些旅游者乘豪华游轮客机,穿名牌服饰,住五星级宾馆,吃高档餐厅,购奢侈品。在他们眼里似乎只有金钱的支出大大超出其他旅游者,才能给自己带来自尊与优越感,产生旅游的快乐,甚至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实际上,他们的旅游消费行为已经异化了。 2、成瘾性休闲。成瘾性休闲是指对某种休闲方式或行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形成依赖。美国学者金伯利·扬归纳了上网成瘾者的主要特征:(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获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症状,如果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关雎》英译本的比较 摘要:《关雎》是《诗经》三百篇中为人熟知的诗篇,几乎人人能够出口诵读。本文主要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对《关雎》几个不同的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译文的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的体现。 关键字:《关雎》;译者主体性;内容;风格 Abstract: Guanju is known to everyone in the Book of Songs, which is composed of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poems. And almost everyone can read it without other people’s help.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several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of Guanju in the term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which reflects in the following two points: contents and style. Key words: Guanju;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ontents; style 引言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是是连接两个国家、两种不同文化的友谊使者,然而长期以来,译者经常处于边缘地带,依附于原文作者;译者的翻译活动被视为是再生产,译文被看作是原文的附属品。因此,学者们开始重新考虑翻译这一问题,认为一切译文绝不仅仅是对原文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一种再创造,是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这一主要因素。 一.译者主体性 翻译过程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就是译者主体性。那么我们在探讨译者主体性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翻译的主体:有些研究者认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有些却认为译者和读者才是,还有人认为译者、读者和作者都是翻译的主体。从

科技期刊中编辑人员的素质

2012年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F ebruar y2012 第3期总第253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3T o tal N o.253论科技期刊中编辑人员的素质X 李海燕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分析了目前编辑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现状,对新时期需要怎么样的编辑人才进行了阐述,讨论了怎样才能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使其在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上发挥作用。 关键词:科技期刊;人员素质;编辑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03—0023—03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一个国家如何在这一新形势下具有突出的竞争力,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期刊作为研究和传播科技知识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和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编辑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编辑行业的发展壮大。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编辑人才,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并为编辑行业进行积极探索和不屑努力,关系到这一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1 科技编辑行业及其编辑人员的现状 1.1 我国科技编辑行业的现状 自中国加入WT O之后,国际形势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包括经济一体化、科技一体化等。我国的国内市场也逐渐的加入到国际这一大市场中,接受更多的竞争和挑战。编辑业也不得不进入到这一行列中。 目前来说,我国各类的科技编辑期刊不仅面临着国内其他科技期刊以及网络期刊的挑战,而且还要面临着国际大范围的竞争。面对这些竞争,我国的期刊业也显示出一些薄弱的地方。1网络编辑的出现对于期刊编辑绝对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编辑业的优点,如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内容丰富是期刊编辑所不及的。这其中网络编辑人员活跃的时代性和敏锐的洞察力是其重要的竞争力。o相比较国外一些著名的杂志期刊,我国科技期刊的实力还具有很显著的差距。据有关机构调查,世界名刊之所以被称为名刊,均离不开其一流的编辑人才和雄厚的智力资源,往往这些期刊背后的编辑人员都具有较高的专业背景。而在我国的科技期刊界,特别是一些高校的学报编辑人员,往往把精力放在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的培养上,而忽略或是只用很少的精力投入到科技期刊的创办中。因此,导致了期刊质量的下降、稿件内容的重复、出版的周期较长等。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期刊也慢慢的进入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科技期刊业也正从单纯的编辑发展为编辑、经营共同发展的模式。总之,面对全球化的考验,我国的科技编辑行业更需要高素质的编辑人才,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净化编辑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我国科技编辑人员的现状分析 我国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于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编辑人员也是每个编辑部不可或缺的职责。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有如下几个特点。 1.2.1 编辑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大部分的期刊编辑不是科班出身,直接接受过编辑学教育的人不多,其编辑能力来自于多年的经验实践和从事这一工作时候的再教育,导致专业性不强。由于编辑部门的经费严重不足,很多的编辑没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有的编辑从业人员甚至没有接受过基本的岗位培训和基础知识的学习,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目前从事科学编辑的人员中本科以上毕业的比例高达86%,专业对口或者基本接近编辑专业的比例达55%左右,但是他们对自然科学的了解很不够,对其他方面的知识也知道的不多。 1.2.2 编辑人员的年轻结构失调。据《科学时报》对全国60多个期刊编辑部门人员的构成状况进行的调查得出:67%左右的编辑部门的负责人年龄在45岁以上。 1.2.3 编辑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相对于教学、科研岗位来说,编辑工作比较繁琐,编辑部门的资金也不足。因此,编辑的从业人员一旦有更适合的岗位,就会放弃这一工作。另外编辑的进入门槛也较低。2 编辑人员需要怎样的素质 科技期刊是以反映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安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期刊。科技期刊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内容的科技含量,促进学术理论的交流。科技期刊以及期刊编辑的现状说明了提高编辑素质的重要性,编辑人员素质的提高不仅是 ? 23 ? X收稿日期:2011-12-28 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校级课题:媒体在构建内蒙古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课题编号:ZB201115)。 作者简介:李海燕(1972-),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编辑,主要研究方向:编辑学。

论译者的主体性

论译者的主体性 【摘要】: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策略,翻译行为和翻译能力对译文的面貌产生重大的影响。译者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个体,其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会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解决翻译困难、到追求翻译目的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体现。译者作为个体在某些时候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译者作为一个群体在译介原语文化和丰富译语文化,从而推进人类文化的整体历史进程上发挥着重大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在翻译理论中有关于译者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深厚的体系。译者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还是翻译评论中较为关注的话题,而较深入的探讨则停留在译者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建构和颠覆文化的作用这一层面。关于译者的主体性因素如态度、动机、文化价值观念、偏见、目的和其本身的历史性等对翻译过程、译文和译语文化的影响还没有全面的研究。因此,本论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较为深入地描述译者及其主体性的工作机制,从而推动对翻译活动本质的进一步理解。本文以译者为核心,从选材,决定翻译策略,选择翻译方法,对文本的处理,和对人际关系的协调等方面探讨译者的翻译行为,从而证明本研究的两个核心命题:其一,翻译是一个由人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占主导地位。其含义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阐释;其次,译文是译者就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等进行选择而产生的结果。其二:翻译过程是译者在文化、社

会和个人因素的制约下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本论文分为五章,外加导言和结束语。在导言中,笔者从中西翻译史的角度,指出译者地位长期边缘化的历史事实,分析了边缘化的根源。笔者认为,中国译者地位边缘化首先是由于中国文化长期自视为世界中心的社会文化心态所造成。和外族文化的交流很多时候并不受重视,翻译长期被视为达到某些政治目的的工具,因此,译者的身份自然也不会有重要的地位。其次,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导致对译者的认识要么过于简单化,把翻译的得失归为译者的语言能力和职业素养;要么过于神秘化,认为译者的能力完全是天生的才能,是无法解释和描述的。这两种认识阻碍了对译者的深入研究。第三,在历史上,很多译者同时是著名的学者、作家、政治家或政府官员等,后者所代表的更为崇高的社会地位也使他们的译者身份显得无足轻重。而在西方,译者地位的边缘化首先源于圣经翻译的传统。圣经翻译要求译者抹杀自己的个性,成为上帝之言的忠实记录者。其次,与中国较为相似的,在西方很多著名译者也有较为引人注目的其它身份,如作家:而对与普通译者来说,他们通常接受赞助人的委托进行翻译,对翻译决策没有话【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社会文化制约因素翻译目的翻译人际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略谈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略谈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作者: ————————————————————————————————日期: ?

略谈主体性与自主学习 哈尔滨市建工小学魏强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我 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看法,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 学生个性化发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校本课程的开发和 实施以及转变教师角色和转变方式等等,在这些新的课程理念的 关照下,新课程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地发展。在这里我 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五点看法。 一、教师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远程教学技术的广泛应 用,打破了教育的封闭状态,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由于教育 环境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源泉。如果教师 仅仅充当知识输出出者的角色,就会禁锢学生的头脑、遮蔽学生 的视野、妨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 平和知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发现问题,并在自主学 习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使知识水平 和学习能力向更高阶段、更深层次发展。 在医学遗传学绪论课的教学中,笔者先向学生讲述了人类转 基因技术特别是克隆技术的最新进展,使学生对此有了初步认识 并产生了逍厚兴趣;之后,让学生自拟题目独立完成一篇关于转基

因技术或克隆技术应用前景的小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勇于破旧立新。学生利用图书馆、电脑网络等校外资源收集材料,并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运用相关知识完成了论文,然后分组宣读,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疑问,于是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后续学习打好了基础。教师精讲点拨,既做知识的输出者,又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就一定会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自主能力迅速提高。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讲授小学数学应用题时,老师可以让每名学生随意编题、计算并讲解。在编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应用题有进一步的认识,可以将一些弄不懂的知识一一解决,并通过编出既有难度、又条件充分、设计合理的习题,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 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样做,一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学生的口才和应变能力;二是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习内容,使新旧知识衔接紧密;三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就为适应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突出个性化教育,实施因材施教

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 【摘要】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过程始终。但在译者主体性不能无限度地发挥,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译者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优秀的文学译作。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发挥;制约;异化;归化 1译者主体性理论的确立 在传统译论中,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如“译者, 舌人也”,“译者是职业媒婆”,“译者是文化搬运工”等。这体现了作为主体的译者在翻译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西方翻译界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尤以苏珊·巴斯内特( Susan Bassinet ) 的《翻译、历史与文化》( Translation , History and Culture) 为代表。之后,翻译研究从单纯的语言学角度进入到语境、历史、文化的宏观大环境中。查明建和田雨把译者主体性界定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1] 2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2.1选材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 译者主体性首先体现在译者选材的主体性上。选材是创作的第一步。译者选材时必须既了解自己又了解作品,不善说理的人不必译理论书,不会作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分析“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译者选材的主体性:郭沫若之钟情于雪莱,徐志摩迷恋于拜伦,闻一多醉心于勃郎宁的十四行诗,梁实秋则竭尽心机把莎士比亚推荐给中国读者(陈福康,2000:285)[2]。 2.2翻译创作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 根据现代阐释学的观点, 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一个文本完成之后, 其意义取决于读者对它的理解。这与传统翻译研究中追求作者原意的思想大相径庭。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作品内容传达给读者, 原作者的原意根本无处可寻, 那么译者努力忠实的便是作品本身, 而并不是原作者。这就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很大的再创作空间, 会有意无意地受自己的审美情趣、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甚至政治态度等影响。翻译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译者首先要理解原作, 也就是解读原文。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译者同文本进行对话, 调动自己的情感、意志、审美、想象力和期待视野等能力, 以达到与原作者视界的融合; 体会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当时的情景, 达到身临其境的过程。但是, 由于所处的时代、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甚至个人观点的不同, 译者的视界不可能与原作者的视界完全融合,对原作的理解也就有偏颇之处。以下是我国翻译界几位名家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王子复仇记》中哈姆雷特的一句著名台词的不同翻译。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1)活下去还是不活, 这是问题(卞之琳译))。 (2)生或死, 这就是问题所在(王佐良译)。 (3)死还是不死, 这是个问题(许渊冲译))。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 口吻颇具哲学家的思考,卞之琳的翻译侧重于活, 许渊冲则侧重于死。于是有“一千个人翻译《哈姆雷特》,就会出现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的说法。

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115115799.html, 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者:张玮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5期 【摘要】信息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作为反映科技前沿成果的科技期刊,其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对科技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政治理论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编辑业务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四个方面论述了新时期作为一名合格的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素质 现如今,我们处于一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期刊市场竞争激烈。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提高期刊的质量,而期刊的质量与编辑素质息息相关,因此,具有高素质的编 辑队伍是出版高质量期刊的根本保障。本文从4个方面论述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 一、过硬的政治理论素质 期刊是社会主义舆论的重要阵地之一。任何期刊,都要自觉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应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尤其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指南针,只有对其精髓深入领会,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运动中认清事物的本质,把握本质①。要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正确的办刊方向,对于稿件中错误的政治观点和政治倾向,能够分辨清楚。学术期刊作为一种精神载体,政治倾向非常明确。因此,期刊的编辑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不断地提高思想和政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选用稿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政治识辨能力。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1、高度的责任心 笔者认为,在编辑应有的职业道德素质里,责任心是第一位的,即时刻都要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高度负责。有工作能力但责任心不够的人不一定能干好工作。相反,有了责任心,即使能力低也会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尽快弥补自己的不足。强调责任心,首先要热爱编辑事业,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完成工作。其次,就要注重编辑细节,做到细而又细、实而又实。认真细致地做好编辑流程中每个细小环节上的工作,确保不出现差错。最后编辑在工作中不能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学会变被动为主动,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真正做到对工作负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项编辑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笔者认为,如果对编辑工作倾注了真情、付出了全部心血,真正变负担为热爱,就能从艰苦的工作中享受到快乐,从繁重的工作中品尝到意外的惊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