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学校教育。

(2)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

①学校萌芽★: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一类是“序”;一类是“校”。文献记载中关于商代学校的名称有“大学”“小学”“庠”“序”。

②西周的教育★:建立了官学体系,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也称“学术官守”,学校教育有“国学”“乡学”之分。“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当时学校教育是轻视体力劳动的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的影响最大。“稷下学官”实际上是私学,特点是学术自由。

④两汉时期的教育: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

⑤隋唐时期的教育★: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⑥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称为科考的固定形式。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①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记诵《吠陀》经,僧侣是唯一的教师。②佛教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一大特征

①宫廷学校②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肩负着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③开设最多的是文士(文吏)学校。

(4)古代希腊

①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②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5)中世纪的西欧

①教会教育是为了培养教士和僧侣,教学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修辞、文法、辩证法)和“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②骑士教育是为了培养封建骑士,内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被称为“人文主义”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19世纪后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3)教育的世俗化,从宗教中分离出来。(4)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执教。

(四)现在社会的教育

1、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对

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3)教育的多元化:对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教育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

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教育学总结教育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因而对教育改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发展,大题可以分为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重要)①②③④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①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②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③论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④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第二,因材施教;第三,学、思、行相结合;第四,温故知新。

(2)孟子的教育思想

①孟子持“性善论”②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③理想的“大丈夫”人格

(3)荀子的教育思想

①荀子提出“性恶论”②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③完整的学习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

(4)墨家的教育思想

①墨翟“兼爱”“非攻”②“亲知”“闻知”“说知”,必须重视“说知”。

(5)道家的教育思想

根据道法自然,道家主张遵循自然原则。

(6)《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①教学相长②尊师重道③藏息相辅④豫时孙摩——不陵节而施之谓孙⑤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⑥长善救失⑦学不躐等——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问答法著名,问答法也称“产婆术”,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

二部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

(2)柏拉图

柏拉图的思想集中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的国家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

(4)昆体良★

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重要)①②③④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①“泛智”教育: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②教育适应自然③班级授课制④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2)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是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爱弥儿》宣扬了他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3)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4)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5)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绅士,而这种培养只能通过家庭教育,由此提出了“绅士教育论”。著作为《教育漫话》。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①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②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③教育性教学原则★:在西方教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④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旧三中心论)(2)杜威★

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反映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①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还提出了“学校即

社会”②论教育的目的:杜威从“教育即生活”中引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③“从做中学”★: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种探究的五个步骤及思维五步说或五步探究教学法

杜威的教育学说提出以后,西方教育学就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1、实验教育学

(1)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桑代克,代表著作《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纲要》(2)观点: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兰格、利特

3、实用主义教育学

(1)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代表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2)基本观点★: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1)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我国教育学家杨贤江出版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

(四)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3)教育独立思想

2、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3、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是享誉国内外的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家。他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4、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一生从事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的思考。

5、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卓越的民主主义展示。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

(1)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

(2)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3)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2、其他学者的观点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

(2)保罗·朗格朗: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社会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6)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7)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8)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学进步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四、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2)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3)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4)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5)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五、教学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六、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七、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八、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九、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三种主要表现形式(传递、保存、活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和整理、提升文化)(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十、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2、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主要包括(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目标现代化(3)教育内容现代化(4)教育方法和手段现代化(5)教师队伍现代化(6)教育管理现代化(7)教育设备现代化(8)教育制度现代化。

教师素质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3、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影响着生理发展。

二、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1、内涵: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2、内发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赛尔、霍尔等。

(1)孟子是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3)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5)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6)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三、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1、外铄论的内涵: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2、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洛克、华生的。

(1)荀子持“性恶论”的观点(2)洛克提出“白板说”(3)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四、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一)遗传★

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夸大了遗传的作用,把遗传看作是决定人的发展的唯一因素,是不正确。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格赛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证明了他的“成熟势力说”。

(二)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教育学中所说的环境一般指社会环境。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及“孟母三迁”。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出淤泥而不染”,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三)教育(学习教育)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2、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商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才能

3、实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教育万能论”:康德、华生、爱尔维修等。

“教育无用论”:高尔顿

(四)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的概念: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2、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1)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2)总之,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遗传——物质前提、教育——主导作用、环境——发展动力、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六、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概念: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的教育要求★

(1)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一般不可“陵节而施”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概念★: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

2、教育要求:(1)禁止“一刀切”“一锅煮”“成人化”(2)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3)苏联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如果学生的发展水平处于“最近发展区”,那么这正是最能敏感接受教育的时候。“跳一跳,摘个桃”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

1、表现: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的教育要求★:

根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也叫敏感期、最佳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概念:互补性是指集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损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概念: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体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2、表现:(1)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2)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3)不同儿童所具有的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4)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

3、教育要求: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六)个体发展的整体性

概念: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以其整个身心投入教学生活,并以整个身心来感知、体验、享受和创造这种教学生活。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1、概念★: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3、教育方针的内容★:(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2)教育目的(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1、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占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2、作用(功能)★:(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由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客观题)

(1)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道德的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2)旧式分工造就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单选)(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

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

1、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2、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

(二)社会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

1、社会本位论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即教育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最高宗旨。

2、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凯尔斯泰纳

(三)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四)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具体的统一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1、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成分

(1)德育(2)智育——根本任务是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3)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4)美育★——形成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5)劳动技术教育

(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德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是“五育”的灵魂;智育则为其他各育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具体运用和实施。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1、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素质

2、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一)概念: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全体性、全面性(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合作性和未来性。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简答):(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第三节学校与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习组织的管理

1、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功能(1)信息传递(2)控制(3)激励(4)情感交流

2、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3、学校管理的基本办法:(1)行政管理办法(2)法律办法(3)思想教育办法(4)经济办法(5)学术办法

4、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育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精神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形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2、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三、教育制度的内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统。广义的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四、现在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西欧双轨制★: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西欧双轨制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

2、美国单轨制

3、苏联分支型学制: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也被称为中间型学制或“Y”型学制。

五、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

1、前制度化教育——学校的产生是其重要的标志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第四节我国的教育制度

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尚未实行。

2、1903年的“癸卯学制”: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沿袭了日本的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1922年的“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和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基本上继承了“壬戌学制”,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1、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还提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

2、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

1、从层次结构上看,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级教育四个层次。

2、从类别结构上看,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3、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四、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

1、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2、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概述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第一部确认教师地位的法律,1993年颁布,1994年实施。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书)(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育人)——加里宁(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4)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三)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1、非职业化阶段:“学在官府”“以吏为师”“以僧为师”。

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

3、专门化阶段

(1)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

(2)我国最早的示范教育产生于清末。

4、专业化阶段

这一阶段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开始从“量”的急需向“质”的提高方面转化。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四中教师的管理类型: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以及民主管理型。

5、“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反思:研究者、学习者:不断反思自己行为。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多),表现在5个方面:性质、对象、任务、过程、手段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变):主要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机智可以用四个词语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教师劳动的连续性:是指时间上的连续性。

2、教师劳动的广延性:是指空间上的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教师劳动的间接性:教师通过学生对社会起作用。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1、教师劳动的主体性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榜样的作用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五、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的要求:(1)把对学生的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2)把爱和尊重、信任相结合(3)要全面关怀学生(4)要关爱全体学生(5)理解和宽容学生(6)解放学生(7)对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反思自己

六、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

5、丰富的实践知识——专家和新手教师的区别

七、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5)除此之外,还有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八、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要标志)(4)健康的人格

九、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神话(4)专业能力的提高(5)教师的专业人格(6)专业自我的形成

十、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3)“生存关注”(4)“任务关注”(5)“自我更新关注”

十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特点☆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3)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性(3)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二、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可能性)(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还没发展完,会犯错误)(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依赖)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1、内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2、表现:(1)社会关系(2)教育关系——基本关系(3)心理关系(4)伦理关系(人际关系)——最高层次的关系形式

3、两种对立的观点

(1)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2)儿童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

二、师生关系的特点

1、对象的限定性;

2、关系的规范性:师生关系包括工作关系、道德关系和个人关系;

3、教师的主导性: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占主导地位;

4、学生的能动性: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三、师生关系的内容☆

1、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1)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2)学生在教学中实现主体性。(3)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四、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五、师生关系的作用

(1)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3)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5)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有助于师生心理健康发展

六、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的领导方式(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

3、环境方面

七、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方面: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4)热爱与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5)发扬教育民主(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学生关系2、学生方面——学生认识应客观

(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教师

3、环境方面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2)加强学风教育

八、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

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2、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1)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2)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3)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第五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及其意义

1、内涵:“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时期。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3、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有:(1)课堂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的基本依据(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二、课程类型☆

(一)从课程的固有属性来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知识本位):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又叫分科课程。

2、活动课程(儿童本位):也称经验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2、综合课程:组合两门或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主要有: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大范围融合)、核心课程。

(三)从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或学生选课的自主性来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2、选修课程: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四)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2、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五)从课程任务来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1、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是中小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2、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常以选修课形式出现,比基础性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

3、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六)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对学生的影响方式来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也称公开课程,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它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2、隐性课程也称镶嵌在课程,自发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校园文化,班风,校风等。“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七)从课程的基本价值倾向来看,可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来说: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此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的因素。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又称活动课程理论,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1、主要流派

(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

(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教育和课程应当将人类文化要素传授给下一代,代表人物是巴格莱。

(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也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

第二节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2、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根据☆

(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基本依据(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基本来源之一(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基本来源之一

三、三维课程目标☆☆

新课程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第三节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分学科展开)课程标准→(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改称为“课程标准”。

一、课程计划

1、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2、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3、中小学课程设置——都属于基础教育

1、小学课程设置★★:小学阶段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中学课程设置:

(1)初中阶段课程应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高中阶段课程应符合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二、课程标准

1、概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未见,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课程标准设计的原则: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五部分组成。

3、课程标准的功能★: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三、教材☆

1、概念: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2、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首要原则

第四节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概述

1、概念: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

2、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1)横向结构又称课程范围,各门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2)课程的纵向结构又称课程序列,主要有直线型课程(连续性——循序渐进原则)和螺旋式课程(顺序性——巩固性原则)

二、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单选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区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农村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第五节课程管理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

一、三级课程管理☆

1、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2、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3、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在一定范围内补充国家课程的不足。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形式出现。

1、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2)“决策共享”的民主理念(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4)“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5)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6)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7)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8)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同一目标的追求

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

(一)概念: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1、泰勒的目标模式

(1)泰勒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的圣经。

(2)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目标模式”。

2、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针对目标模式过分强调预期行为结果即“目标”而忽视“过程”的缺陷,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了“过程模式”。

第七节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请加,现代教育评价提倡发展性评价。

线性代数知识点总结

线性代数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行列式 1. n 阶行列式()() 12 1212 11121212221212 1= = -∑ n n n n t p p p n p p np p p p n n nn a a a a a a D a a a a a a 2.特殊行列式 () () 1112 11222211221122010 n t n n nn nn nn a a a a a D a a a a a a a = =-= 1 2 12 n n λλλλλλ=, () ()1 12 2 121n n n n λλλλλλ-=- 3.行列式的性质 定义 记 11121212221 2 n n n n nn a a a a a a D a a a =,11211 1222212n n T n n nn a a a a a a D a a a = ,行列式T D 称为行列式D 的转置行列式。 性质1 行列式与它的转置行列式相等。 性质2 互换行列式的两行() ?i j r r 或列() ?i j c c ,行列式变号。 推论 如果行列式有两行(列)完全相同(成比例),则此行列式为零。 性质3 行列式某一行(列)中所有的元素都乘以同一数()?j k r k ,等于用数k 乘此行列式; 推论1 D 的某一行(列)中所有元素的公因子可以提到D 的外面; 推论2 D 中某一行(列)所有元素为零,则=0D 。 性质4 若行列式的某一列(行)的元素都是两数之和,则 1112111212222212 () ()()i i n i i n n n ni ni nn a a a a a a a a a a D a a a a a '+'+='+11121111121121222221222212 12 i n i n i n i n n n ni nn n n ni n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性质6 把行列式的某一列(行)的各元素乘以同一数然后加到另一列(行)对应的元素上去,

线性代数知识点归纳同济第五版

线性代数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 行列式 1. 排列的逆序数 2.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法则 3. 行列式的性质及行列式的计算 1. 行列式的计算: ① (定义法)12 1212 11 12121222() 121 2 ()n n n n n j j j n j j nj j j j n n nn a a a a a a D a a a a a a τ= = -∑ 1 ②(降阶法)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 行列式等于它的任一行(列)的各元素与其对应的代数余子式的乘积之和. 推论:行列式某一行(列)的元素与另一行(列)的对应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乘积之和等于零. ③ (化为三角型行列式)上三角、下三角、主对角行列式等于主对角线上元素的乘积.

④ 若A B 与都是方阵(不必同阶),则 ==()mn A O A A O A B O B O B B O A A A B B O B O *==**=-1 例 计算 2-100-1 300001100-25 解 2-100 -1 30000110 -2 5 =2-1115735-13-25?=?= ⑤ 关于副对角线: (1) 2 1121 21 1211 1()n n n n n n n n n n n a O a a a a a a a O a O ---* = =-1 ⑥ 范德蒙德行列式:()1 2 2 22 12 11 1112 n i j n j i n n n n n x x x x x x x x x x x ≤<≤---=-∏111 例 计算行列式

⑦ a b - 型公式:1 [(1)]()n a b b b b a b b a n b a b b b a b b b b a -=+-- ⑧ (升阶法)在原行列式中增加一行一列,保持原行列式不变的方法. ⑨ (递推公式法) 对n 阶行列式n D 找出n D 与1n D -或1n D -,2n D -之间的一种关系——称为递推公式,其中 n D ,1n D -,2n D -等结构相同,再由递推公式求出n D 的方法称为递推公式法. (拆分法) 把某一行(或列)的元素写成两数和的形式,再利用行列式的性质将原行列式写成两行列式之和, 使问题简化以例计算. ⑩ (数学归纳法) 2. 对于n 阶行列式A ,恒有:1 (1)n n k n k k k E A S λλ λ-=-=+-∑,其中k S 为k 阶主子式; 3. 证明 0A =的方法: ①、A A =-; ②、反证法; ③、构造齐次方程组0Ax =,证明其有非零解; ④、利用秩,证明()r A n <; ⑤、证明0是其特征值. 4. 代数余子式和余子式的关系:(1)(1)i j i j ij ij ij ij M A A M ++=-=-

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梳理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①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外延: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终身的教育活动 3、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①国家政策保障 ②推进新课程改革 ③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重要途径) 4、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 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①发挥教师的作用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②价值取向的区别(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③教育方针的区别(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 教育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 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 动教育全面进行 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 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 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 多元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 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 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 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 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 验、联系实际 教学着眼点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7、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①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②沉重的课业负担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矩阵知识点归纳

矩阵知识点归纳 (一)二阶矩阵与变换 1.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由? ?? ?? x ′=ax +by , y ′=cx +dy ,(其中a ,b ,c ,d 是常数)构成的变换 称为线性变换.由四个数a ,b ,c ,d 排成的正方形数表?? ?? ?? a b c d 称为二阶矩阵,其中a ,b ,c ,d 称为矩阵的元素,矩阵通常用大写字母A ,B ,C ,…或(a ij )表示(其中i ,j 分别为元素a ij 所在的行和列). 2.矩阵的乘法 行矩阵[a 11a 12]与列矩阵??????b 11b 21的乘法规则为[a 11a 12]??????b 11b 21=[a 11b 11+a 12b 21],二阶矩阵???? ? ? a b c d 与列矩阵??????x y 的乘法规则为??????a b c d ??????x y =???? ?? ax +by cx +dy .矩阵乘法满足结合律, 不满足交换律和消去律. 3.几种常见的线性变换 (1)恒等变换矩阵M =???? ?? 1 00 1; (2)旋转变换R θ对应的矩阵是M =?? ?? ?? cos θ -sin θsin θ cos θ; (3)反射变换要看关于哪条直线对称.例如若关于x 轴对称,则变换对应矩阵为M 1=??????1 00 -1;若关于y 轴对称,则变换对应矩阵为M 2=???? ?? -1 0 0 1;若关于坐标原点对称,则变 换对应矩阵M 3=???? ?? -1 0 0 -1; (4)伸压变换对应的二阶矩阵M =???? ?? k 1 00 k 2,表示将每个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k 1倍,纵 坐标变为原来的k 2倍,k 1,k 2均为非零常数; (5)投影变换要看投影在什么直线上,例如关于x 轴的投影变换的矩阵为M =?????? 1 00 0; (6)切变变换要看沿什么方向平移,若沿x 轴平移|ky |个单位,则对应矩阵M =???? ?? 1 k 0 1, 若沿y 轴平移|kx |个单位,则对应矩阵M =???? ?? 1 0k 1.(其中k 为非零常数). 4.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 设向量α=??????x y ,规定实数λ与向量α的乘积λα=??????λx λy ;设向量α=??????x 1y 1,β=???? ?? x 2y 2,规定 向量α与β的和α+β=???? ?? x 1+x 2y 1+y 2. (1)设M 是一个二阶矩阵,α、β是平面上的任意两个向量,λ是一个任意实数,则①M (λα)=λM α,②M (α+β)=M α+M β. (2)二阶矩阵对应的变换(线性变换)把平面上的直线变成直线(或一点).

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主要考单选,材料分析单独考或结合考) 教育观:“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观的内涵:(两全一个一重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背,加粗经常考)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基础)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节学生观(选择,材料分析) 补充: ?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 ?人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必背,“两独一发”)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 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 ④互补性—扬长避短 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一、简答题:(3X10)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4.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5.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6.简述全面发展的内容 7.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9.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0.简述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并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如何指导 11.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2.简述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观的改变 13.简述新课改结构的主要内容 1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5.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6.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7.建构主义学习观 18.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9.说服教育法的含义和要求 20.简述美育的任务 2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2.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3.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4.先进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25.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6.简述教学课程的基本规律 27.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28.教学实施的环节 29.简述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30.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历年来考察过的简答题: 【2014年下半年】: 1.简述皮亚杰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2.简述学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3.简述教学研究中文检索的基本要求 【2014年上半年】 1.简述我国教肓目的的基本特征 2.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3.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2013年上半年】 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2.简述教育报告的-般结构 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2013年下半年】 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3.中学生在安全用电方面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小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二、材料分析题(2X20) (一)材料分析题答题结构 1..总起:①这位老师(材料中)遵循了(违背了)体现了、指出……,这种做法有利于、不利于、促使、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②或者直接用知识原理进行阐释。 2..分析:结合材料分点解析(知识点+材料解析,如材料体现几个知识点则分点作答) 3.(总结)对于整个分析进行一两句话的总结。(不做硬性要求) (二)材料分析题知识点积累 1.新课改内容 师生: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独特、独立意义的人;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线性代数知识点总结汇总

线性代数知识点总结 1 行列式 (一)行列式概念和性质 1、逆序数:所有的逆序的总数 2、行列式定义:不同行不同列元素乘积代数和 3、行列式性质:(用于化简行列式) (1)行列互换(转置),行列式的值不变 (2)两行(列)互换,行列式变号 (3)提公因式:行列式的某一行(列)的所有元素都乘以同一数k,等于用数k 乘此行列式 (4)拆列分配:行列式中如果某一行(列)的元素都是两组数之和,那么这个行列式就等于两个行列式之和。 (5)一行(列)乘k加到另一行(列),行列式的值不变。 (6)两行成比例,行列式的值为0。 (二)重要行列式 4、上(下)三角(主对角线)行列式的值等于主对角线元素的乘积 5、副对角线行列式的值等于副对角线元素的乘积乘 6、Laplace展开式:(A是m阶矩阵,B是n阶矩阵),则 7、n阶(n≥2)范德蒙德行列式

数学归纳法证明 ★8、对角线的元素为a,其余元素为b的行列式的值: (三)按行(列)展开 9、按行展开定理: (1)任一行(列)的各元素与其对应的代数余子式乘积之和等于行列式的值(2)行列式中某一行(列)各个元素与另一行(列)对应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乘积之和等于0 (四)行列式公式 10、行列式七大公式: (1)|kA|=k n|A| (2)|AB|=|A|·|B| (3)|A T|=|A| (4)|A-1|=|A|-1 (5)|A*|=|A|n-1 (6)若A的特征值λ1、λ2、……λn,则 (7)若A与B相似,则|A|=|B| (五)克莱姆法则 11、克莱姆法则: (1)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系数行列式不为0,那么方程为唯一解

(2)如果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无解或有两个不同解,则它的系数行列式必为0 (3)若齐次线性方程组的系数行列式不为0,则齐次线性方程组只有0解;如果方程组有非零解,那么必有D=0。 2 矩阵 (一)矩阵的运算 1、矩阵乘法注意事项: (1)矩阵乘法要求前列后行一致; (2)矩阵乘法不满足交换律;(因式分解的公式对矩阵不适用,但若B=E,O,A-1,A*,f(A)时,可以用交换律) (3)AB=O不能推出A=O或B=O。 2、转置的性质(5条) (1)(A+B)T=A T+B T (2)(kA)T=kA T (3)(AB)T=B T A T (4)|A|T=|A| (5)(A T)T=A (二)矩阵的逆 3、逆的定义: AB=E或BA=E成立,称A可逆,B是A的逆矩阵,记为B=A-1 注:A可逆的充要条件是|A|≠0 4、逆的性质:(5条) (1)(kA)-1=1/k·A-1 (k≠0) (2)(AB)-1=B-1·A-1 (3)|A-1|=|A|-1 (4)(A T)-1=(A-1)T (5)(A-1)-1=A

矩阵秩重要知识点总结_考研必看

一. 矩阵等价 行等价:矩阵A 经若干次初等行变换变为矩阵B 列等价:矩阵A 经若干次初等列变换变为矩阵B 矩阵等价:矩阵A 经若干次初等行变换可以变为矩阵B ,矩阵B 经若干次初等行变换可以变成矩阵A ,则成矩阵A 和B 等价 矩阵等价的充要条件 1. 存在可逆矩阵P 和Q,PAQ=B 2. R(A)=R(B) 二. 向量的线性表示 Case1:向量b r 能由向量组A 线 性表示: 充要条件: 1.线性方程组A x r =b 有解 (A)=R(A,b) Case2:向量组B 能由向量组A 线性表示 充要条件: R(A)=R(A,B) 推论 ∵R(A)=R(A,B),R(B) ≤R(A,B) ∴R(B) ≤R(A) Case3:向量组A 能由向量组B 线性表示 充要条件: R(B)=R(B,A) 推论 ∵R(B)=R(A,B),R(A) ≤R(A,B) ∴R(A) ≤R(B) Case4:向量组A 和B 能相互表示,即向量组A 和向量组B 等价 充要条件: R(A)=R(B)=R(A,B)=R(B,A) Case5:n 维单位坐标向量组能由矩阵A 的列向量组线性表示 充要条件是: R(A)=R(A,E)

n=R(E)<=R(A),又R(A)>=n ,所以R(A)=n=R(A,E) 三. 线性方程组的解 1.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1) R(A)=R(A,B),方程有解. (2) R(A)=R(A,B)=n ,解唯一. (3) R(A)=R(A,B)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一、职业理念㈠教育观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㈡学生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

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不能“一刀切”③不平衡性-抓住发展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⑵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⑴人的全面发展使以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⑵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㈢教师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 、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1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①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②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⑵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⑶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⑷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①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②其次,尊重学生意味

线性代数知识点总结

线性代数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列式 (一)要点 1、 二阶、三阶行列式 2、 全排列和逆序数,奇偶排列(可以不介绍对换及有关定理) ,n 阶行列式的定义 3、 行列式的性质 4、 n 阶行列式 ^a i j ,元素a j 的余子式和代数余子式,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 5、 克莱姆法则 (二)基本要求 1 、理解n 阶行列式的定义 2、掌握n 阶行列式的性质 3 、会用定义判定行列式中项的符号 4、理解和掌握行列式按行(列)展开的计算方法,即 a 1i A Ij ' a 2i A 2 j ' a ni A nj ^ 5、会用行列式的性质简化行列式的计算,并掌握几个基本方法: 归化为上三角或下三角行列式, 各行(列)元素之和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行列式, 利用展开式计算 6、 掌握应用克莱姆法则的条件及结论 会用克莱姆法则解低阶的线性方程组 7、 了解n 个方程n 个未知量的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 第二章矩阵 (一)要点 1、 矩阵的概念 m n 矩阵A =(a j )mn 是一个矩阵表。当 m =n 时,称A 为n 阶矩阵,此时由 A 的 元素按原来排列的形式构成的 n 阶行列式,称为矩阵 A 的行列式,记为 A . 注:矩阵和行列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2、 几种特殊的矩阵:对角阵;数量阵;单位阵;三角形矩阵;对称矩阵 a i 1A j 1 ■ a i2A j 2 ? a in A jn = 〔 D '

3、矩阵的运算;矩阵的加减法;数与矩阵的乘法;矩阵的转置;矩阵的乘法 (1矩阵的乘法不满足交换律和消去律,两个非零矩阵相乘可能是零矩阵。如果两矩阵A与B相乘,有AB = BA ,则称矩阵A与B可换。注:矩阵乘积不一定符合交换 (2)方阵的幕:对于n阶矩阵A及自然数k, A k=A A A , 1 k个 规定A° = I ,其中I为单位阵. (3) 设多项式函数(J^a^ k?a1?k^l Z-心律??a k,A为方阵,矩阵A的 多项式(A) = a0A k?a1A k' …-?-a k jA ■ a k I ,其中I 为单位阵。 (4)n阶矩阵A和B ,贝U AB=IAB . (5)n 阶矩阵A ,则∣∕Λ =λn A 4、分块矩阵及其运算 5、逆矩阵:可逆矩阵(若矩阵A可逆,则其逆矩阵是唯一的);矩阵A的伴随矩阵记 * 为A , AA* = A*A = AE 矩阵可逆的充要条件;逆矩阵的性质。 6、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初等变换和初等矩阵的关系;矩阵在等价 意义下的标准形;矩阵A可逆的又一充分必要条件:A可以表示成一些初等矩阵的乘积; 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 7、矩阵的秩:矩阵的k阶子式;矩阵秩的概念;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 8、矩阵的等价 (二)要求 1、理解矩阵的概念;矩阵的元素;矩阵的相等;矩阵的记号等 2、了解几种特殊的矩阵及其性质 3、掌握矩阵的乘法;数与矩阵的乘法;矩阵的加减法;矩阵的转置等运算及性质 4、理解和掌握逆矩阵的概念;矩阵可逆的充分条件;伴随矩阵和逆矩阵的关系;当A 可逆时,会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 5、了解分块矩阵及其运算的方法 (1)在对矩阵的分法符合分块矩阵运算规则的条件下,其分块矩阵的运算在形式上与不分块矩阵的运算是一致的。 (2)特殊分法的分块矩阵的乘法,例如A m n, B nl,将矩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正确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它机构,能够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2、教师权利和义务 3、学生权利和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 1、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文化素养 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常识 4、文化常识 5、文学常识 6、艺术鉴赏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3、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能力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素质教育的内涵:(1)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 (2)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3)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 (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第二节、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矩阵理论知识点整理资料

三、矩阵的若方标准型及分解 λ-矩阵及其标准型定理1 λ-矩阵()λ A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行列式()λ A是非零常数 引理2 λ-矩阵()λ A=() () n m ij? λ a的左上角元素()λ 11 a不为0,并且()λ A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 能被它整除,那么一定可以找到一个与()λ A等价的()() () n m ij? =λ λb B使得()0 b 11 ≠ λ且 ()λ 11 b的次数小于()λ 11 a的次数。 引理3 任何非零的λ-矩阵()λ A=() () n m ij? λ a等价于对角阵 () () () ? ? ? ? ? ? ? ? ? ? ? ? ... ..... d 2 1 λ λ λ r d d ()()()λ λ λ r 2 1 d ,.... d, d是首项系数为1的多项式,且 ()()1 ...... 3,2,,1 , / d 1 - = + r i d i i λ λ 引理4 等价的λ-矩阵有相同的秩和相同的各阶行列式因子 推论5 λ-矩阵的施密斯标准型是唯一的由施密斯标准型可以得到行列式因子推论6 两个λ-矩阵等价,当且仅当它们有相同的行列式因子,或者相同的不变因子 推论7 λ-矩阵()λ A可逆,当且仅当它可以表示为初等矩阵的乘积 推论8 两个()()λ λ λB A m与 矩阵 的- ?n等价当且仅当存在一个m阶的可逆λ-矩阵()λ P和 一个n阶的λ-矩阵()λ Q使得()()()()λ λ λ λQ A P = B 推论9 两个λ-矩阵等价,当且仅当它们有相同的初等因子和相同的秩

定理10 设λ-矩阵()λA 等价于对角型λ-矩阵()() ()()?????? ?? ? ???????? ?=λλλλn h h . . . ..21h B ,若将()λB 的次数大于1的对角线元素分解为不同的一次因式的方幂的乘积,则所有这些一次因式的方幂(相同 的按照重复的次数计算)就是()λA 的全部初等因子。 行列式因子 不变因子 初等因子 初等因子被不变因子唯一确定但,只要λ-矩阵()λA 化为对角阵,再将次数大于等于1的对角线元素分解为不同的一次方幂的乘积,则 所有这些一次因式的方幂(相同的必须重复计算)就为()λA 的全部初等因子,即不必事先知道不变因子,可以直接求得初等因子。 矩阵的若当 标准型 定理1 两个n ?m 阶数字矩阵A 和B 相似,当且仅当它们的特征矩阵B -E A -E λλ与等价 N 阶数字矩阵的特征矩阵A -E λ的秩一定是n 因此它的不变因子有n 个,且乘积是A 的特征多项式 推论3 两个同阶矩阵相似,当且仅当它们有相同的行列式因子,或相同的不变因子,或相同的初等因子。 定理4 每个n 阶复矩阵A 都与一个若当标准型矩阵相似,这个若当标准型矩阵除去其中若当块的排列次序外是被矩阵A 唯一确定的。 求解若当标准型及可逆矩阵P:根据数字矩阵写出特征矩阵,化为对角阵后,得出初等因子, 根据初等因子,写出若当标准型J,设P(X1X2X3),然后根据 J X X X X X X A PJ AP J AP P 321321-1),,(),,(,即得到===得到 P (X1X2X3)方阵 矩阵的最小 多项式 定理1 矩阵A 的最小多项式整除A 的任何零化多项式,且最小多项式唯一。 N 阶数字矩阵可以相似对角化,当且仅当最小多项式无重根。 定理2 矩阵A 的最小多项式的根一定是A 的特征值,反之,矩阵A的特征值一定是最小多项式的根。 求最小多项式:根据数字矩阵写出特征多项式()A E f -=λλ, 根据特征多项式得到最小多

线性代数知识点全归纳

线性代数知识点 1、行列式 1. n 行列式共有2n 个元素,展开后有!n 项,可分解为2n 行列式; 2. 代数余子式的性质: ①、ij A 和ij a 的大小无关; ②、某行(列)的元素乘以其它行(列)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为0; ③、某行(列)的元素乘以该行(列)元素的代数余子式为A ; 3. 代数余子式和余子式的关系:(1)(1)i j i j ij ij ij ij M A A M ++=-=- 4. 设n 行列式D : 将D 上、下翻转或左右翻转,所得行列式为1D ,则(1)2 1(1) n n D D -=-; 将D 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o ,所得行列式为2D ,则(1)2 2(1)n n D D -=-; 将D 主对角线翻转后(转置),所得行列式为3D ,则3D D =; 将D 主副角线翻转后,所得行列式为4D ,则4D D =; 5. 行列式的重要公式: ①、主对角行列式:主对角元素的乘积; ②、副对角行列式:副对角元素的乘积(1)2 (1) n n -? -; ③、上、下三角行列式( = ◥◣):主对角元素的乘积; ④、 ◤和 ◢:副对角元素的乘积(1)2 (1)n n -? -; ⑤、拉普拉斯展开式: A O A C A B C B O B ==、 (1)m n C A O A A B B O B C ==-g ⑥、范德蒙行列式:大指标减小指标的连乘积; ⑦、特征值; 6. 对于n 阶行列式A ,恒有:1(1)n n k n k k k E A S λλλ-=-=+-∑,其中k S 为k 阶主子式; 7. 证明0A =的方法: ①、A A =-; ②、反证法; ③、构造齐次方程组0Ax =,证明其有非零解; ④、利用秩,证明()r A n <; ⑤、证明0是其特征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