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朱维铮教授学术生平

朱维铮教授学术生平

朱维铮教授学术生平
朱维铮教授学术生平

朱维铮教授学术生平

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特聘

资深教授朱维铮因病医治无效,于

2012月3月10日15时52分在上

海新华医院逝世,享年76岁。

朱维铮1936年7月14日出生

于江苏无锡。1955年进入复旦大学

历史系就读,1960年毕业于中国古

代史专门化,留校任教,历任讲师、

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2006

年被德国汉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

号。这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首

个荣誉博士,也是自季羡林之后德

国高等学府授予中国人的第二个荣誉博士。曾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学术顾问、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顾问,原中国史学会理事,原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顾问,原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徐光启研究会会长,北美《亚洲评论》顾问等学术兼职。

朱维铮师承著名学者陈守实、周予同先生,在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学术史、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被公认为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是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先行者。他继承了复旦优秀的史学传统,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朱维铮早年受学界前辈亲炙。他留校之初,即担任陈守实教授的助教。1962年,他在《历史研究》上发表《府兵制度化时期西魏北周社会的特殊矛盾及其解决:兼论府兵的渊源和性质》一文,多受瞩目。后调任周予同教授的学术助手,协助主编教育部委托的《中国历史文选》,

期间博研典籍、贯通古今。该书作为国内高校文科相关专业的首选教材,沿用数十年、屡经修订,累计发行量达50余万册。

朱维铮是中国经学史研究的重要传承者。他承续钱玄同、周予同一脉,无论环境艰难还是喧嚣,都长期坚守在经学史领域,整理了大批经学史研究资料,培养了一批经学史研究人才,成为当今海内外最有成就的经学史家之一。他整理编辑的《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是经学史领域的重要文献。他先后受邀参与主编《传世藏书》经学与经学史类文献,担任《儒藏》经学史类文献整理的主编,所做工作为后来者指引门径。他在《儒术独尊的转折过程》、《中国经学与中国文化》等文章和《中国经学史十讲》一书中提出,经学史是中国中世纪的统治学说史,经学演变有明显的“学随术变”特征,经学史与我国边疆历史有复杂而密切的联系。这些观点继承和发展了周予同的经学史研究思想,别有创见。

朱维铮被学界认为是国内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奠基人。1980年,他和复旦历史系同仁组建了全国首个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锐意开拓中国思想文化史领域。他和庞朴教授合作主持编辑了《中国文化史研究丛书》28种,具有学术里程碑意义。1986年,又在复旦大学组织召开首届中国文化学术国际讨论会,这是1976年以后首次在国内举办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上世纪80、90年代,他组织编纂了五辑《中国文化研究集刊》,荟聚时贤佳文,至今嘉惠后学。他倾三十年之功撰写了《走出中世纪》(1987)、《音调未定的传统》(1995)、《走出中世纪(二集)》(2008)等著作,眼光独到、思想新锐、功力深湛,影响了几代学人。《走出中世纪》出版不久即被译成英文,在国际学界产生很大反响。

在中国史学史领域,朱维铮继承了陈寅恪、陈守实一脉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发展出中国史学史课程,成为复旦历史系的特色。2005年,他领衔承担课题“中国史学的历史进程”,向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献上了一份学术厚礼。他先后撰写了《史学史三题》、《班固与〈汉书〉:一则知人论世的考察》、《历史观念史:国病与身病——司马迁与扁鹊传奇》、《史官与官史:韩、柳的史官辩》、《历史编纂学:过程与形态》、《班昭考》等论文,并为《中国十大史学家》一书撰写了高质量的“司马迁

篇”,体现出在史学史方面的深厚造诣。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领域,朱维铮重视明末以来传教士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蜕变及其在传统政治演变过程中的作用。他推动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的中西交通史、基督教在华史、宗教史等领域的研究,也为晚明以来的政治史、思想文化史研究引入了新视角。1993年,他主持召开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一书。他还先后主持了《马相伯集》(1996年)、《利玛窦中文著译集》(2001年)、《徐光启全集》(2011年)等重要文献的整理出版,为相关领域研究奠定了权威性的资料基础。

晚清及近代学术史研究,是朱维铮毕生致力的领域之一。他对晚清经今文学旗手康有为、经古文学殿军章太炎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编校了《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康有为卷》(1996年),与人合作编选、注释《章太炎选集》(1981年),为《章太炎全集》收集整理了第三卷《訄书》(1984年),对《訄书》三次结集诸问题的研究获得突破性成果。他精校详注的《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1985年)成为当代入门读物。他与钱锺书先生合作,主编了《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一辑十种,1998年),并为每种著作撰写长篇导论。十篇导论和相关论著结集为《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代表了他在清学史领域的成就。为纪念“戊戌变法”一百周年,他与台湾作家龙应台合作编辑了《维新旧梦录》(2000年),成为活动期间的最畅销著作。

在先生的最后几年,他结合半个世纪的治学经验勉力写作,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有系统性的发覆,并结集出版了《重读近代史》(2010年)。作者通过考证、发微和总括的笔触,揭示出中国近代困境的根源,很多观点令人深省。

此外,他还撰写了文化史普及著作《壶里春秋》(2002年),参与编撰了《中国现代史资料简编》(第一卷)、《孔子思想体系》等作品,并曾担任《学术集林》、《九州学林》的编委工作。

朱维铮先生治史五十七载,早期深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精髓,长期盘点经史子籍、别裁清学,稔于乾嘉考据之法、谙于现代诠释之学,

坚持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他把清代“实事求是”的朴实学风,与现代学术理性客观的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在国内外学界有口皆碑。他在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方法论上,主张区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区分“历史的孔子”和“孔子的历史”,认为应回到历史环境下找到当事人的真实经验,据此回答当时的问题,才能回应当代人的兴趣。他善于发现新领域、用新眼光审视旧问题,关于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立论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重视。他厌弃高头讲章的说教,反对故弄玄虚的矜持,擅用大手笔写小文章、用精炼文字发微阐幽,令人会心。

朱维铮先生为师五十二载,从未脱离教学第一线,是卓越的史学教育家。他坚持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先生一直自承:“我虽不是名师,可当得上严师;名师未必出高徒,严师或许还能出几个。”他不拘一格、提携后进。先生培养指点的学生、学者,很多已卓然成家;指导的海外学者,不少已是欧美汉学界的领军人物。2008年起,他开设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高屋建瓴、引领初学。2011年12月中旬,已是肺癌晚期的先生,在接受放疗后坚持上课,提早到教师休息室缓坐半小时,一丝不苟讲完了人生的最后两节课。

朱维铮先生一生不懈追求真理,以学术为生命。去世前两年,他着手对《走出中世纪》、《音调未定的传统》两书作大幅修订,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病床上校订样稿,批注满纸。他一生自尊风骨,延续了老一辈学人风范。课间饮水,必背对学生;批改学生文稿,红笔淹墨;讲学犀利酣畅,诲人温文尔雅。海外学者赞誉先生为“低调的大师”,他谦称自己是“一名中国历史研究的从业者”。他一生身体力行,履行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与王元化先生一起提倡“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先生晚年欣然出任上海电视台《大师》栏目学术顾问,抱病工作,帮助栏目选题、策划、审稿,弘扬学风、启迪社会。

朱维铮先生在学术界、思想界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从未离开过复旦大学。他的生命、思想和情感已经与复旦融为一体。他独立思考、求索真理的批判精神,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的史家品格,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学者风骨,是复旦人永远的精神财富,必将指引复旦的文史传统发扬光大,激励全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物理学家生平简介

物理学家生平简介 焦耳生平简介 焦耳(J.P.Joule,1818.12─1889.10)──英国曼彻斯特一位酿酒世家的儿子,业余科学家。致力于热功当量的精确测定达40 年之久,他用实验证明“功”和“热量”之间有确定的关系,为 热力学第一定律(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的建立确定 了牢固的实验基础。 安培(Andre-Marie Ampere, 1775-1836) 法国物理学家,电动力学的创始人。少年时期主要跟随父亲学习技艺,没 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安培自幼聪慧过人,对事务有 敏锐的观察力。他兴趣广泛,爱好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1799年安培开始系统研究数学,1805年定居巴黎,担任 法兰西学院的物理教授,1814年参加了法国科学会,1818 年担任巴黎大学总督学,182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 员。他还是柏林科学院和斯德哥尔摩科学院院士。 安培是近代物理学史上功绩显赫的科学家。特别在电磁学方面的贡献尤为卓著。从1814年参加科学会开始,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发现了一系列的重要定律、定理,推动了电磁学的迅速发展。1827年他首先推导出了电动力学的基本公式,建立了电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成为电动力学的创始人。 安培善于深入研究他所发现的各种规律,并且善于应用数学进行定量分析。1822年在科学学会上,他正式公布了他发现的安培环路定理。在电动力学中,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安培的研究工作结束了磁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观点,使电磁学开始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道路。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电流的单位。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1867) 法拉第是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1791年9月22日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因家庭贫困仅上过几年小学,13岁时便在一家书店里当学徒。书店的工作使他有机会读到许多科学书籍。在送报、装订等工作之 余,自学化学和电学,并动手做简单的实验,验证书上的内容。利用业 余时间参加市哲学学会的学习活动,听自然哲学讲演,因而受到了自然 科学的基础教育。由于他爱好科学研究,专心致志,受到英国化学家戴 维的赏识,1813年3月由戴维举荐到皇家研究所任实验室助手。这是法 拉第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踏上了献身科学研究的道路。同年10月戴 维到欧洲大陆作科学考察,讲学,法拉第作为他的秘书、助手随同前往。 历时一年半,先后经过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结识了安培、盖.吕萨克等著名学者。沿途法拉第协助戴维做了许多化学实验,这大大丰富了他的科学知识,增长了实验才干,为他后来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815年5月回到皇家研究所在戴维指导下进行化学研究。1824年1月当选皇家学会会员,1825年2月任皇家研究所实验室主任,1833----1862任皇家研究所化学教授。1846年荣获伦福德奖章和皇家勋章。1867年8月25日逝世。 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的探索。1821年9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 法拉第能够这样坚持10年矢志不渝地探索电磁感应现象,重要原因之一是同他关于各种自然力的统一和转化的思想密切相关的,他始终坚信自然界各种不同现象之间有着无限多的联系。也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继续研究当时已知的伏打电池的电、摩擦电、温差电、伽伐尼电、电磁感应电等各种电的同一性,1832年他发表了〈不同来源的电的同一性〉论文,用大量实验论证了“不管电的来源如何,它的本性都相同”的结论,从而扫除了人们在电的本性问题认识上的种种迷雾。 为了说明电的本质,法拉第进行了电流通过酸、碱、盐的溶液的一系列实验,从而导致1833----1834年连续发现电解第一和第二定律,为现代电化学工业奠定了基础,第二定律还指明了存在基本电荷,电荷具有最小单位,成为支持电的离散性质的重要结论,对于导致基本电荷e的发现以及建立物质电结构的理论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正确描述实验事实,法拉第制定了迁移率、阴极、阳极、阴离子、阳离子、电解、电解质等许多概念、术语。 在电与磁的统一性被证实之后,法拉第决心寻找光与电磁现象的联系。1845年他发现了原来没有旋光性的重玻璃在强磁场作用下产生旋光性,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偏转,此即磁致光效应,成为人类第一次认识到电磁现象与光现象间的关系。1846年他发表了《关于光振动的想法〉一文,最早提出了光的电磁本质的思想。他曾设计并不畏艰苦地作过许多实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诞生于爱琴海北岸的斯塔吉拉城。亚里士多德是马其顿王室医师的儿子,从小特别爱好自然科学,也很钻研。父亲经常教给他一些解剖和医学的知识,他有时也帮助父亲做一些外科手术。他17岁那年前往雅典,成为柏拉图的大弟子,从事学习和研究长达20年之久。他勤学多问,才华横溢,成绩突出,被誉为“学园之灵”或“学园的精英”。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担任了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宫廷教师。公元前340年亚历山大摄政,亚里士多德回到家乡。公元前335年他重返雅典,在吕克昂创办了一所学园,独树一个新的哲学学派。由于这个学派的教师和学生常常在花园里散步的时候讨论问题,当时人们就称它为“逍遥学派”。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病故。从此,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上开始不得志,他决定离开雅典,离开吕克昂学园回到母亲的故地过隐居生活。公元前322年因病逝世,终年63岁。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著作中。 (二)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灵魂学说之上的。他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3

部分。其中植物的灵魂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在身体部分,指的是身体的营养、生长和发育;动物的灵魂表现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而理性的灵魂是高级的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与他的灵魂学说相适应,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1. 论体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在他看来,体育练习的目的在于使人健康有力和勇敢,进而养成体育竞技的习惯;从而能够参加各种体育竞技活动。亚里士多德指出,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但决不能像斯巴达人那样,使人变得凶猛,残忍。因此,他要求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会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 2. 论德育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和“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3. 论智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例如,为了处理家事,从事政治生活等。受雅典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

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 一、历史与现状 在当代分析哲学发展初期,因为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日常语言哲学都把取消形而上学作为它们事业的基石,并且其中领军的哲学家反复强调传统形而上学的无意义(meaningless),所以分析哲学常常被描述成是反形而上学的。这种描述在很大程度是不准确的,逻辑原子主义的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形而上学倾向就非常明显,因为他们试图全面阐明现实的本体论结构。这个时期其它的分析哲学家也在不断地探讨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只是他们用逻辑句法或者概念分析这样的术语来掩盖他们通常极端的反实在论?的形而上学立场。 但是的确在二十世纪三十及四十年代,当日常语言哲学和后期维特根斯坦如日中天的时候,在分析哲学中自称是一个形而上学家至少是一种不时尚的事情。这种对形而上学的偏见到六十年代初开始得到纠正。在这个转折过程中,奎因和斯特劳森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斯特劳森提出了“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它的目标是对我们在思考和谈论世界时所用的概念图式(conceptual scheme)的最一般的范畴和结构进行系统的刻画。而奎因却把本体论承诺和接受一种理论言谈(discourse)结合在了一起。

在奎因和斯特劳森之后,分析的形而上学哲学家中的代表人物是齐硕姆(Roderick Chisholm)和刘易斯(David Lewis)。他们俩都同意奎因的基本的本体论假设,即尽管本体论范畴的最终状态对我们来说是不透明的,但是我们仍然有希望做有意义的、甚至好的形而上学工作;因为我们关于终极本体论存在的可错的直觉可以通过我们的形而上学理论在其它我们了解更多的领域中的成功程度来得到约束和评估。然而奎因自己选择把本体论承诺完全和自然科学言谈捆绑在一起,在这一点上齐硕姆和刘易斯都以自己的方式和奎因分道扬镳。齐硕姆把意向的(心灵的)和内涵的(非外延的)概念作为他本体论承诺的一个最基本的部分。而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则把所有的可能世界的真实存在当作他本体论承诺的基础。 对目前活跃在分析的形而上学的第一线的新一代哲学家们来说,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日常语言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攻击已经成为遥远的 过去,他们几乎不受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他们正充满活力地从各个方面来探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问题。例如,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践中最常遇到的物质实体,他们在讨论关于这些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同一性问题、共相(特性)与殊相(个体)问题以及抽象与虚构存在体的问题。从语义和逻辑命题出发,他们在讨论关于必然性和可能性的问题以及可能世界、本质等与模态理论相关的问题。同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最新科学理论相结合,他们在讨论空间、时间、时间中的物体存在以及因果等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在由认知科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刺激下而兴起的心灵哲学的框架中,他们在讨论伴随性和突现

蔡曙山教授简历成果.doc

蔡曙山教授简历成果 1. 基本数据 姓名:蔡曙山 性别:男 出生地:贵州省贵阳市 所在单位: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通信地址: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新斋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电话:8610-62773687 (办) 传真:8610-62786250 电邮:sscai@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5282373.html, 2. 教育背景 (1) 学士学位:贵州大学,1982。 (2) 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1987。 (3) 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2。 3. 访问学者 (1)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4-2005。 (2) 德国汉堡大学访问研究,2006,2008。 (3)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研究,2007。 4. 现任工作和职务 国内 (1)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 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3) 中国教育部985重大创新基地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主任; (4) 中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当代认识科学重大理论与应用研究”首席专家; (5) 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 (6) 中国逻辑学会逻辑符号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7) 北京市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顾问。 国际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历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下属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协会协理(Assessor o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Division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UHPS/ DLMPSDLMPS); (2) 国际符号学研究会理事(Council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miotics Studies, IASS/AIS); (3) 国际符号交际学院会士(Fellow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ology Institute, ICI); (4) 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组委会第一副主席(First Vice-Chairman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5. 以前的工作和职务 (1) 清华大学文科工作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首任处长,2000-2005。 (2)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规划处处长,1992-2000。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一、生平经历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元前367年在柏拉图主持的学院里学习长达二十年左右,但与柏拉图的观点有分歧。公元前343年开始任马其顿王子(即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柏拉图逝世后,他离开雅典来到亚洲的密细亚的阿索斯城,建立学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3年后,波斯帝国攻陷城池,亚里士多德逃到累斯博岛的米提利尼城。公元前335年回到雅典,在城外吕克昂的阿波罗神庙附近的运动场里另立讲坛,由此,他的学园被称为“吕克昂”。与柏拉图的学园相比,它更注重实际,研究问题更注重提出疑难,注重多方面收集材料、尝试和探索。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雅典发生了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被作为政治打击的对象,被控以“亵渎神灵”的罪名。他把学园交给泰奥弗拉斯多,避难于卡尔基,次年因病逝世,终年63岁。 二、思想观点 亚里斯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贡献: 1.哲学观 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却是第一个公开批评柏拉图的人。他特别反对的是柏拉图哲学中有关数学的部分。有人认为虽然亚里士多德熟知当时的数学,他却从来没有理解柏拉图的数学。 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相论也有批评。虽然他同意一个事物的“形式”是恒古不变的,但他认为这个“形式”本身并不存在,而是人们在感受到实物后

学术简历

張高評學術簡歷 臺灣師範大學國家文學博士臺灣成功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一、學術主管 (一)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2004.08.01 – 2007.07.31) (二)成功大學語言中心主任(2004.08.01 – 2007.07.31) (三)成功大學代理藝術研究所所長(2005.08.01-2006.7.31) (四)成功大學中文系主任(2000.08.01-2003.07.31) (五)成功大學95、96學年度執行教育部五年500億計畫「邁向國際一流大學計畫」,全校九個學院績效評比,文學院獲得兩個第一名,兩個 第二名 二、學術交流 (一)獲聘為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中心講座教授,前後十七天(2003年8月29日~9月15日) (二)獲聘為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中心講座教授,前後九天(2003年9月17日~25日) (三)推動兩岸名校輪辦國際學術研討會:由成功大學文學院、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古文獻研究所主辦: 1、2004.8.26-28,「中國中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 學研究中心承辦,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成功大學文學院聯合 主辦,上海:復旦大學 2、2005.10.21-22,「2005中國近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文 學院承辦,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中心、古文獻研究所主辦,台南:成功大學 3、2006.11.28-29,「中國古文獻學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古文 獻研究中心承辦,與成功大學文學院、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古 文獻研究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北京:北京大學、香山 大飯店

罗纳李治林教授个人简历_罗纳

李治林教授个人简历 李治林博士,1956年6月出生,美国北卡罗莱 纳州立大学数学系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 主讲教授,兼职新疆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研究生 导师。 ●教育及工作背景 1982年,南京师范大学,学士; 1989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 199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 1994年--1996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CAM/Hedrick助理教授; 1996年至1997年在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1997年至2001年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2002年至2005年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副教授; 2006年至今为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2013年,江苏省特聘教授(短期); 2017年--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新疆大学主讲教授。新疆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 ●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1) 中国汉办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孔子学院董事会成员,顾问委员会成员;(2)Journal of Numerical Mathematics: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副主编 (3)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副主编

详细个人简历(英文版):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15282373.html,/~zhilin/ ●近五年主要学术成就简介 曾主持、参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项目、美国陆军研究办公室基金(ARO)项目、美国空军研究办公室基金(AFOSR)项目, 美国健康和生命科学基金(NIH)项目等,创造性地提出浸入界面法(IIM)、浸入有限元法(IFEM)以及快速浸入界面法(AIIM)等一系列有效求解涉及含有奇异源项、不连续的物理参数及不规则区域上、自由边界、移动界面等问题的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方法,并有效模拟了许多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的问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25 余篇,2006年出版了题为“浸入界面法:数值求解含有界面以及在不规则区域上的偏微分方程”的专著。他先后组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指导过14个 博士研究生、多个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数值分析和科学计算;含有自由界面和移动界面的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研究,不规则区域问题求解,有限差分方法及有限元方法研究,计算流体力学,生物流体力学及其应用。 ●主要学术贡献、重要创新成果及其科学价值或社会经济意义 创造性地提出浸入界面法(IIM)、浸入有限元法(IFEM)以及快速浸入界 面法(AIIM)等一系列有效求解涉及含有奇异源项、不连续的物理参数及不规则区域上、自由边界、移动界面等问题的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方法,并有效模拟了许多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的问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25余篇,2006年出版了题为“浸入界面法:数值求解含有界面以及在不规则区域上的偏微分方程”的专著。他发表的“The Immersed Interface Methodfor Elliptic Equations with Discontinuous Coefficients and SingularSources”一 文是美国工业与数学学会(SIAM)被下载最多的文章之一,另一篇文章获得了2008ACM最佳论文奖,论文引用率排名第七。其开创性的工作引发了大量的后继工作。他先后组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指导过14个博士研究生、多 个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数值分析和科学计算;含有自由界面和移动界面的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研究,不规则区域问题求解,有限差分方法及有限元方法研究,计算流体力学,生物流体力学及其应用。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读《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首先,我简单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 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 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③第 4、5、6卷, 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④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政治学》主要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和谐发展教育观和教育年龄分期。 在书中,他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把教育视为奴隶主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教育的政治意义,要求由国家创办并管理学校教育。他还把心理学引进教育学的讨论中。他首次提出的教育须依靠并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的思想,开启了后代资产阶级"遵循自然"教育思想之先河。他最早依据儿童发展顺序作了划分教育年龄阶段的尝试,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他认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身心具有作人的某种特性。因而只有遵循这种特性,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21岁期间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初生到7岁为第一个时期;从7岁到14岁(青春期)为第二个时期;从14岁到21岁为第三个时期。他把课程分为有用和文雅两类的"文雅教育"思想支配欧美中等和高等教育达两千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及他的《政治学》,既影响了阿拉伯的文化教育,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学校教育的发展,又对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及发展,起了相当大的启示作用。他对幼儿教育的专门论述及在道德教育中注重躬行实践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借鉴作用。须指出的是,他的整个教育体系,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其中充满了阶级的偏见和反动思想,这些都要需要批判的。 这也正是说明了在该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取之处。不过这大部分体现在他对政治体制方面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提出了“人从本性上说是政治的动物”的命题,阐述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和活动原则,提出了关于公共权力、政体、法治等方面的理论。亚里士多

大学教授个人简历范文

目前所在:广州年龄: 33 户口所在:广州国籍:中国 婚姻状况:已婚民族: 培训认证:未参加身高: 164 cm 诚信徽章:未申请体重: 人才测评: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会计:会计,大学教授:会计教师 工作年限: 9 职称:中级 求职类型:兼职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 1000以下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工作经历广州市某咨询公司起止年月:2004-03 ~ 2007-03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所属行业:专业服务(咨询,翻译,猎头) 担任职位:兼职会计 工作描述:兼职做账 离职原因:生小孩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担任职位:讲师 工作描述:担任会计类专业教师。担任学校会计考证课的培训工作。离职原因:在职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最高学历:本科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01-07 专业一:会计学专业二:教育学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所学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1997-09 2001-07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本科毕业证书和管理学学士学位证书 - 2003-03 2005-03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 2005-07 2005-11 广州市人事局讲师中级讲师资格证书 - 2007-03 2009-11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工程专业在读 - 语言能力外语:英语一般粤语水平: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能独立处理全盘帐务,工作踏实、认真、严谨、稳重,沟通能力强,能吃苦耐劳,原则性强,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懂一般纳税人全盘帐务,熟悉财务软件。有会计考证培训的经验。熟练办公软件、能使用EXCEL、WORD等制作报表或报单.有财务件软件操作经验;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作风正派,有良好服务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诚恳、细心,协调能力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精神. 详细个人自传2001年进入广州市某技师学院,一直在学校担任教师工作。9年以来,对教 师行业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和熟悉。9年的教师工作生涯和经验,我相信我有能力担当贵 单位所要求的职务。 从教几年以来,我热爱教师职业,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乐学,善学,会学”的教学情感。我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领导的肯定,同事的承认,学生的亲近和家长的信任。”飞奔从蹒跚起步,成 熟由稚嫩走来。”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提出的新颖思路等,始终以欣赏者的角色,用满 腔的热情,赞扬的语气,采用不同的形式加以鼓励。 我在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鼓励他们动手实践。如在教《基础会计》、《会计学原理》等课程的过程中,大胆进行教学改革。通常我先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把实践中的疑问带入理论课堂。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领导的信任,2001年我在刚刚走入工作岗位的情况下,担任了班主任工作。我在担任班主任过程中鼓励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努力学好基础课、专业课。在我的耐心引导下,我所带的班级学生没有一个因为课程不及格落下,使学生坚定了学习信念。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本班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作风上都有很大进步。在鼓励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例如:组织学生去人才交流市场,通过开展人才招聘的模拟的主题班会,认真指导学生写就业推荐书等,使学生消除了学生消极的就业思想,使学生顺利毕业,大部分学生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生平和世界观 1.生平:学园精英---亚历山大导师---研究著书 2.世界观 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事物是质料和形式的统一 物质世界---感觉与经验---理性思维与概念 教育思想 1.灵魂说 2.白板说 3.教育的作用 4.公立教育 5.对实际教育工作的意见 白板说 1.人的灵魂正如一块白板。 2.知识是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 教育的作用 影响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 遗传、环境和教育 教育作用:使天性和习惯服从于人的理性,但并不万能。 公立教育与教育立法 “既然全邦具有一个目的,显然所有人就应该受到同一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教育应由法律规定。”

对实际教育工作的意见 1.分阶段教育 2.兴趣 “如果一个人感到写和算对他来说是痛苦的,他就不肯再写,也不肯再算了。” 3.家庭教育的功能 “家庭成员对家长的依恋与服从最初是自然发生的。此外,个别教育优于共同教育。” 夸美纽斯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大教学论》 “教育学之父” 生平(1592—1670)和世界观 捷克兄弟会家庭 兄弟会学校 教派争端 文科中学校长(《大教学论》) “泛智学校” 世界观具有矛盾性:民主与宗教思想 二、教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2.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3.普及教育 4.教学原则 5.教育管理思想---论学年制与班级授课制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1.教育要遵循宇宙万物的“秩序” 2.教育要依据人的本性与儿童年龄特征 论普及教育 “泛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贫富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 教学原则 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1.学年制:各年级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学年结束,同时升级。 2.班级授课制 卢梭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一、生平 1712年,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由于母亲早逝,卢梭小时受父亲的影响很深。10岁时,父亲因受一贵族的诬告而远走他乡,他被舅父送到日内瓦郊外,随一位牧师学习。由于生活贫困,卢梭在十二岁停学以后,开始独立谋生,16岁开始流浪生

教授讲师个人简历模板

教授讲师个人简历模板 基本简历姓名:郭小姐国籍:中国无照片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户口所在地:广州身材:156cm?42kg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5岁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应聘职位:教授/讲师:计算机或多媒体教师、文教法律类:平面设计类教师或编辑、多媒体设计/开发工程师:教师工作年限:0职称: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日期:三个月月薪要求:350050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东莞佛山个人工作经历:公司名称:广东农工商技术学院起止年月:XX09~xx01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事业担任职务:外聘教师工作描述:负责07级多媒体专业《流媒体制播技术》课程的讲授主要涉及到流媒体压缩编码技术、流媒体制作、流媒体编码器、流媒体服务器、SMIL编程语言以及流媒体嵌入网页等方面离职原因:公司名称: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起止年月:xx09~XX01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事业担任职务:外聘教师工作描述:负责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及《计算机实用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课程的讲授主要涉及到photoshop、Premier、Authorware、FLash、CoolEdit等软件离职原因:公司名称: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起止年月:XX09~xx01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事业担任职务:外聘教师工作描述:负责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讲授离职原因:公司名称:义乌市骏豪科技有限公司起止年月:XX07~XX09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信息咨询事务所人才交流担任职务:网络编辑(公文部)工作描述:负责“行行通”网站的

建设规划及市场调研培养了自己方案设计能力以及如何与同事沟通交流配合并协助主管工作离职原因:公司名称:九江市庐山区教育局信息中心起止年月:XX03~XX05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事业担任职务:实习生工作描述:负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小学计算机机房维护培养了自己与教师沟通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会如何安排工作时间离职原因:教育背景毕业院校:华南师范大学最高学历:硕士获得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日期:xx0701所学专业一: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所学专业二:受教育培训经历: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xx10XX07江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毕业证书XX09xx07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毕业证书语言能力外语:英语优秀国语水平:优秀粤语水平:一般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教学技能:先后在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农工商技术学院担任外聘教师教授的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实用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流媒体制播技术》等课程计算机技能:一次性通过三级网络技术(C语言)考试精通多媒体技术和电脑平面设计能熟练运用Photoshop、Authorware、Dreamweaver、CooEdit、Premier及流媒体制播软件等英语能力:一次性通过英语四级考试(CET4)英语六级(CET6425分以上)科研能力:参与2项国家级课题、多项省部级课题并发表3篇相关学术论文拓展技能:校研究生会编辑部部长;《华师研究生报》副主编;“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小品大赛”、“华南师范大学首届研究生配乐诗歌朗诵大赛”及“华南师范大学赴荔湾区心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矛盾

三、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矛盾 (一)动摇与批判 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一切学说的中心。可是,我们发现,正是亚里士多德这部分学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矛盾与冲突的思想。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其师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证批判。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归结起来主要是以下四点:第一、柏拉图对“理念论”的论证“引进了第三者”。这个意思是说,如果肯定了又和事物分离的“理念",那就要承认有两个彼此独立存在的世界,以同样的方式推论,那就要承认无穷个“理念”,也就是有无穷个世界了。因为许多具有共同性质的个别事物有一独立存在的同名的“理念”,那么在这些个别事物和这个同名“理念"之间也会具有共同的性质,从而也就会有第二个独立存在的理念,如此推论下去就会有无穷个“理念”。第二、亚里士多德从物理学角度说明理念型相是无用的设定。理念型相自身不变不动,它们何以能够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它们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能够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它们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把理念型相与个别事物分离开来,就会遇到这些不可逾越的困难。亚里士多德说:“形式既不能在可感觉的东西里面引起运动,又不能引起任何变化??,“如果没有普遍的东西,就不可能得到知识,可是分离却是引起对于…理念?的反驳的原因”。第三、亚里士多德说,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模型,具体事物是“分有??它们。但是如果以“理念”为模型,则一个具体事物可以有几个模型,因而就得“分有??好几个“行式"(理念)了。如人必须“分有??“动物"、“两足的"、“人本身”等理念,这些理念就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但在现实中的个别的人身上却是统一不可分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型相是难以成立的。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并无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我们可以想象不存在的事物或已经消失了的事物,但不能据此肯定与之相对应的外部现实存在。比如说,飞人,恐龙,九头怪等等。反过来,我们感觉到的对象也不全都对应于思想概念,因而不全都对应与理念型相,如污秽之物没有理念型相。 亚里士多德非常清楚地看到,柏拉图的错误就在于割裂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一般独立起来。他指出,一般、共相没有自身的独立存在,它不在个别、特殊之外,就在个别、特殊之中。他说,我们不能设想在个别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的房屋。同样地,医生看病时只能给“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看病,而不能给一般的“人”看病。在批判柏拉图时,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实体应该是个体事物(偏重质料),但是更多的时候,他又认为第一实体应该是形式。在《范畴篇》亚里士多德直接认个别物体为“第一实体”,而同时仅仅将属种视为次于个别物体的“第二实体”。但是,在《形而上学》他却直接称属为“基本实体”,也即第一实体。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确立个别物体为第一实体,到最后《形而上学》中认形式为第一实体,而把个别物体,也即是形式与质料的复合物列为形式之后的实体。究竟何谓第一实体,亚里士多德动摇不定。 (二)二元紧张 西方的理论哲学始终在追求万物的原理或始基。尽管这种活动本身就与感性世界的存在物相关,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初却并没有被认真考虑,甚至没有被意识到。柏拉图理念论受到了普遍与特殊这两个领域之间矛盾关系的困扰,但这并不意味着柏拉图已充分意识到并认真对待这种关系,因为在他看来,现象世界并非一个实在的领域。 与柏拉图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肯定了特殊事物的真实性,即本体必须是个别的,而普遍的理念不能与个别事物相分离,只能在个别事物中体现。亚里士多德似乎避免了柏拉图理念论的困难,但却马上陷入一种更深层的困境之中: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无疑是探索第一原理的科学,如果这一原理是普遍的,那么就必定不是本体,而如果原理的性质不是普遍而是个别的,它们就是不可知的,因为任何事物的认识均凭其普遍性,“可感觉的个别本体既不能有定义,也不会有证明"。第一实体理论一开始就包含着矛盾。亚里士多德本来试图把本质个别化,把个别化的本质作为第一实体。但在他的体系中,本质是不能被个别化的,因

朱铭来教授个人简介

朱铭来教授个人简介 朱铭来,博士,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授。 教育背景 1998.8 — 2003.5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商学博士学位(2003.5);同期辅修GSU 经济系课程,获应用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2002.5) 1994.9 — 1997.7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原金融学系)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8.9 —1992.7 南开大学金融学系保险学专业本科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工作经历 2003.6 —现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 1998.8 — 2003.5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GSU)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助研1997.7 —1998.5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天津分公司(寿险)人力资源培训处兼职讲师 1992.8 — 1994.8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PICC)天津市和平区公司业务科科员 现任校内外职务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系主任 中国保险学会理事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高级研究员 南开大学劳动与产业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委员、文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科研课题 1.“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关系研究”(中国保监会部级课题青年项目,主持人)2008年 2.“金融控股集团战略发展研究”(港澳台合作课题,主持人)2008年 3.“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企业委托课题,主持人之一)2008年 4.“寿险营销竞争力研究”(中国保监会委托课题,主持人)2007年 5.“完善我国员工福利制度研究”(企业委托课题,主持人)2007年 6.“保险业税收政策研究”(港澳台合作课题,主持人)2007年 7.“台湾全民健康保险计划的经验与启示”(中国保险学会课题,主持人)2005年 8.“相互保险公司制度研究”(中国保监会课题,主持人)2005年 9.“保险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主持人)2005年 10.“海峡两岸保险教育与保险市场发展研究”(港澳台合作课题,主持人)2004年 主要著作 1. 主编《保险税收制度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 主译之一《保险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原著:Handbook of Insurance, edited by George Dionne),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3. 主编之一《台湾地区全民健康保险制度研究与借鉴》,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4. 主编《保险法学》(21世纪保险精算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参编《<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指引》(陈文辉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 6. 参编《保险学原理》(刘茂山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笔记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笔记 亚里士多德从人的语言角度对世界上的事物进行了归类,从数学的角度论述的话就是世界是一个全集,通过范畴将其分为10个子集,10个子集的并是一个全集。但范畴与范畴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换句话说就是范畴与范畴之间存在共同的元素。例如“一斤重”就即是数量又是性质。 在论述10个范畴之前,亚里士多德先说明了主体的概念,同样是从语言角度出发这里的主体不如说成是主语,其对主体的定义毋宁说是主语的性质归纳。因此才会说个体作为一个实体无法述说一个主体。 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论述了“属”与“种”以及区分“属”的“属差”的概念,这不得不说成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人们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对事物进行归纳分类和定义,其后表述的10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处、何时、所有、动作、承受”均要求从“种加属差”的角度加以理解。 亚里士多德对10个范畴的定义均来自于语言,第一个就是“实体”,从对“第一实体”的论述上亚里士多德承认了世界的基础来源于个体,但亚里士多德对其的定义是从语言论述出发,因此存在着种种矛盾,不得不将“属”或“种”归为第二实体,一方面将“属”和“种”这种概念实体化,另一方面又将实体概念化了。从而在实体的论述上出现了自相矛盾。在这部分的末尾对命题真假的论述实际上已经指出命题的真假最终来源于现实而不是演绎。 “数量”在《范畴篇》中并不单指数,还包含可以用数表述的主体。因此数量有的时候也是一种性质。在对数的论述中出于历史的局限性存在现在看来明显的错误,如“数”是间断的。但其中亚里士多德将几何以及由几何论述的主体,如“边界”等也归入了“数量”这一范畴,可以说已经到了解析几何的门口,为后面的笛卡尔的代数几何提供了哲学基础。同时将“相等”与“不相等”作为“数量”这一范畴最大的特点,也揭示了“数”本身的属差。 “关系”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成为了语言与语言的关系,把能被其他事物述说的事物称之为关系,但是通过语言来定义关系,同一事物有时是关系,有时又不是关系了。两个事物必须在同一个属中表述才能存在相互关系,从这方面来说亚里士多德是承认事物存在普遍联系的(有一个最高的属),同时从实体的定义出发,第一实体不是关系,牛与人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展露无遗。同时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关系的事物需要人从语言上加以规定才能存在,而不是相反(唯心主义),另一方面又承认有时关系的双方不会同时消失,如知识的对象,这里又表现的如同唯物主义。同时又认为所有关系都是对立的。 “性质”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是“决定某一事物如此这般的原因”则所有性质都是属差了,某一性质如果不是某一属的属差,则必然存在一个属是由该性质作为属差划分的。从这方面说属于属差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谁决定谁呢?亚里士多德将性质分为“状况”和“习性”,并指出“状况”是难以改变的,“习性”是易于改变的,这存粹是语言导致的。天生的能力是属于“状况”还是“习性”呢,还是单独分类呢,在对感受的性质方面又陷入了矛盾,认为味觉是由人产生的,而颜色则是客观存在的。性质具有相反者,如果和性质的定义联系起来,是不是意味着事物内部存在对立呢,毕竟两个相反的性质是归于一个属的。也是存在于一个事物上的。“性质”和“关系”的问题同样描述的相当混乱,这种混乱源于对关系的定义(几乎就是没定义,相当于约定成俗的语言习惯)。 “对立”不属于范畴,这里也没有给出定义,只是罗列了四种能称之为对立的情况。第一种对立是关系的对立,一种关系的两端的事物是对立的。这是一种属与属之间的对立(在某些情况下是属差作为属与属发生关系)。第二种对立是相反的事物,但这两种相反的事物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彼此却不是对方的对立物。这是建立与语言述说上的。本质上黑是白的黑,白也是黑的白,不如此黑和白就不会是相反的。缺乏和具有实际上是一种属差与属差的对立。一个属差划分一个属的同时,实际也创造了一个相反的属差。肯定命题与否定命题,命题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