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共1课时)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成就以及863计划的制定;理解教育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论断;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及其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你怎样理解上述法律条文中你所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失学或辍学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材料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分组搜集、整理资料,用生动的事例说明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以探究式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3)课后延伸: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帮助失学儿童?”或者以“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写一封倡议书。激发学生关注祖国命运的情感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增强直观性,感悟历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辉煌成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方针等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3)通过对所在社区学校同少数落后地区义务教育情况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的观念,树立学好本领、建设好祖国的伟大志向。

【重点难点】

1、重点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组织学生讨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原因,加深对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分析P96页“动脑筋”和P98页“活动与探究”等问题来突破重点。

B、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小组交流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成果和本地区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来突破这一重点。

2、难点

“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通过分组讨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问题和展示各组所搜集的我国教育发展成就等形式来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⑴提问引导法、讨论。

⑵资料整合,充分利用课本上所提供的材料以及学生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归纳主要内容,加深理解。

⑶合作探究法。

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1、搜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教育发展情况资料(照片、访谈录、文字资料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案例一]

教学过程

请同学们介绍照片上的姑娘得到希望工

程资助的成长历程。同学们能给这幅照片

加上你认为最恰当的标题吗?

(苏明娟大学毕业后正在辅

导一个山村孩子学习。)“三个面向”的教育题词是邓小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要借助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重大成就,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并通过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认识实施“科教兴国”重大决策的意义。 [案例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联系实际,体会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作用: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重温课本81页“自由阅读卡”,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加入WTO以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有助于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联系,为我国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在WTO 里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必须遵循这个组织规定的许多“游戏规则”,假如有所违犯,可能得不偿失。)

2、教师分析:面对着机遇和挑战,肯定要趋利避害。为此,我们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急需提升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在科技和生产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实际是科技竞争和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科技的基础在于教育。“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就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实现了。

同学们,请看课本第98页的“自由阅读卡”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一些贫困地区,仍然有很多儿童由于家庭困难上不起学,有些已经上学的学生不得不中途辍学。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学生,1989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首倡并组织实施了一项募集海内外资金,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学校的公益事业,称为“希望工程”。“希望工程”利用各方面的捐款,在贫困地区建立“希望小学”,或者以“一帮一”等形式,资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到1997年,“希望工程”累计接受社会捐款10亿元人民币,共帮助失学儿童150万名,建立了3600多座希望小学,在我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天,我们就以“希望工程”为话题的开始,来了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组织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本课知识线索,展示各自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1、根据96页“动脑筋”,分层讨论回答:

A、义务教育的涵义是什么?------(它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基础教育,强制学龄儿童接受一定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措施。)

教师指出:早在100多年前,英、法、美等国已经成功推行义务教育,这是它们今天位居发达国家行列的重要条件。我国自清朝末年以来,一再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但从未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施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则使义务教育由理想变成事实。

B、书中哪位同学说的对?------(右边的女同学)

C、为什么?(法律是强制性的,人人都必须自觉遵守和执行,任何阻止学龄儿童上学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D、结合95页“导入框”、98页“自由阅读卡”和“活动与探究”,思考回答:

总有一些儿童由于种种现实问题而辍学,我们应该怎么办?-------(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处理那些侵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要发动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兴办“希望工程”、“阳光工程”,切切实实地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改善办学条件,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应得的权利。)

2、指导学生诵读95页“文献资料·邓小平题词”,谈论心得:

(A. 这体现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B.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大潮之中,学校和老师为同学们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精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大家要珍惜这些机会,争取多学些本领,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打下坚实基础。

C.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97页“练一练”:应选C [基础教育])。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怎样发展教育事业?

(A. 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B. 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过渡:所谓“九年义务教育”,指的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这个基础牢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97页插图,体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喜人局面。组织讨论:

1、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A. 数量大增,学科齐全,布局合理。 B.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2、你想知道我们三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吗?

(向学生推荐以下网站:

A. 泉州教育网

B. 泉州师范学院

C. 泉州广播电视大学

D. 泉州华侨大学

3、你能否为自己将来的学习前景作一番美妙的设想?譬如,你将为自己初中毕业以后选择什么道路?你将以哪门课程作为重点选学的方向?

(可以自由发挥,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由各组推选的代表向全班介绍。)

教师小结在面向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经济、科技和人民生活水平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同时我国社会生活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的多样化将进一步发展。这必然会带来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并要求建立满足社会多种需求的多样化教育结构体系,以及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非常灵活的机制。经济全球化与国内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对教育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育结构体系改革面临新的课题。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一练。

2、根据《伴你学》学习笔记,完成本课习题。

[板书设计]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 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速填速记】 一、九年义务教育——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1、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易错提醒】 九年义务教育既是青少年的权利,也是义务。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取得巨大发展。学校数量大大增加,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 2、1977年底,停顿12年之久的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得到恢复。 3、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4、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 【探究·课堂互动】 探究主题1 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小学、初中入学率统计图 材料二 科学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 【探究思考】(1)从材料一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78年后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信息: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原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立法保障等。 【探究思考】(2)关于九年义务教育,有以下两种观点: 同学甲:“我们上学是家长和学校的事,家长和学校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同学乙:“不对,上学是我们自己的事,既是我们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也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依法执行。不能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他们谁的观点对?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学乙的观点对。因为法律是强制性的,人人都必须自觉遵守和执行,任何阻止学龄儿童上学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探究思考】(3)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哪一战略?结合材料二指出科技与教育的关系。 【参考答案】科教兴国战略。 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也能进一步促 探究主题2 高等教育的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推进教育改革,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材料二 2011年4月24日,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百年来,清华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弘扬为国求学的传统,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如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设计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设计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设计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同学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及见面怎样打招呼,来体现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掌握的程度,具备的能力。初二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加上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新潮、开放,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2、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开发教材的伸缩点,使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第19-20课:Tired and thirsty

Lesson 19 Tired and thirsty又累又渴 Listen to the tape then answer this question.Why do the children thank their mother? 听录音,然后回答问题。为什么孩子们向母亲致谢? What’s the matter, children? 母亲:怎么啦,孩子们? We are tired 女孩:我们累了…… and thirsty, Mum. 男孩:……口也渴,妈妈。 Sit down here. 母亲:坐在这儿吧。 Are you all right now? 母亲:你们现在好些了吗? No, we aren’t. 男孩:不,还没有。 Look! There’s an ice cream man.

母亲:瞧!有个卖冰淇淋的。 Two ice creams please. 母亲:请拿两份冰淇淋。 Here you are, children. 母亲:拿着,孩子们。 Thanks, Mum. 孩子们:谢谢,妈妈。 These ice creams are nice. 女孩:这些冰淇淋真好吃。 Are you all right now? 母亲:你们现在好了吗? Yes, we are, thank you. 孩子们:是的,现在好了,谢谢您! New Word and expressions 生词和短语matter

n. 事情 children n. 孩子们(child的复数) tired adj. 累,疲乏 boy n. 男孩 thirsty adj. 渴 Mum n. 妈妈(儿语) sit down 坐下 right adj. 好,可以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学设计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掌握邓小平“三个面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可喜成就。 理由:“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靠经济,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水平的提高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和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指导意义,展望我国教育发展的前景。 三、教学策略 “问题导学—自主探究—即时巩固—拓展提升”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可选)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素材。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多媒体展示材料: 云南省,新中国成立前全省人口中85%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左右。建国50年来,云南教育发生了翻天班地的变化。云南民族种类多,现有22个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全省现有14个民族的21种文字进入学校进行“双语双文”教学,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各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中专生和大学,有的民族还有了硕士生和博士生,各民族文化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 ──2001年第1期《科技与经济画报》教师: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会取得这些成就?请大家一起学习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楼、图书馆、微机室、实验室、语音室、餐厅、宿舍和广阔的操场等。

11、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改变等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了解对 社会的影响。 3. 对古今旗袍进行对比,培养对比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美的鉴赏力。 4,。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 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 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 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 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 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教 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挽救中国,从各 个途径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历史上都有过哪些尝试和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通过对百年中国历史的回顾,学生们再一次深刻地感悟到,在 这些探索和变革中,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了艰难的起步,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 的生活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教师:这些都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而引发 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你想更确切的了解它吗?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有哪些变化?让我们一起走入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新课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师设计疑难 照相术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电影刚传入中国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 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发展,说明了什么? 通过组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照相与电影的出现”,目的是使学生从教材 中获取知识,并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家乡的变化相联系,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 会主义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二)“箭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变化” 通过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及剪发辫的图片,深入探究。自由提出问题,生生答疑、师生答疑,并及时进行点评,采取生生评价。例如:既然剪辫子有好处, 那么当时为什么有人(包括一些留学生在内)不愿意剪辫子呢?组织学生深入 探究,如果观点不一,可以互驳,说明原因。归纳结论:把剪辫子看作是革命 的标志。小组探究:从服饰的变化中,反映了历史怎样的变迁呢?再一次突破 难点,反映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逐步培养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出事物的 本质特征。知识拓展 探究变迁: 观看一组服装的图片(马褂、旗装、旗袍、中山装和西装),并请学生自由表述,例如:说出图片中服装的名称及其来历;服装反映的是什么时代;具有民

(英音版)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第19课:Tired and thirsty

(英音版)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第19课:Tired and thirsty Lesson 19:Tired and thirsty 又累又渴 Listen to the tape then answer this question. Why do the children thank their mother? 听录音,然后回答问题。为什么孩子们向母亲致谢? MOTHER: What's the matter, children? GIRL:We're tired … BOY:… and thirsty, Mum. MOTHER: Sit down here. MOTHER: Are you all right now? BOY: No, we aren't. MOTHER: Look! There's an ice cream man. MOTHER: Two ice cream please. MOTHER: Here you are, children. CHILDREN: Thanks, Mum. GIRL: These ice creams are nice. MOTHER: Are you all right now? CHILDREN: Yes, we are, thank you! New Word and expressions 生词和短语

matter n. 事情 children n. 孩子们(child的复数)tired adj. 累,疲乏 boy n. 男孩 thirsty adj. 渴 Mum n. 妈妈(儿语) sit down 坐下 right adj. 好,能够 ice cream 冰淇淋 参考译文 母亲:怎么啦,孩子们?女孩:我们累了……

部编本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人教)教案: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3.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四大件”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改革开放后:“四大件”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目前“四大件”指的是电脑、手机、住房、汽车。 从“四大件”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教师: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衣 史料1改革开放前。 史料2改革开放后。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着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教师: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衣服色彩和样式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街上人群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各种品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食 史料1野菜窝窝头。 史料2如图。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吃”的变化也很大。人们在“吃”的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过去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现在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教师: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过去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吃野菜,作为粮食不足的补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健康。 3.住 史料1改革开放前的住房。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探究教学素材北师大版必修2

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素材) 1.北京的四合院按“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序列安排。家长住在北房,即正房。这反映出居住具有( ) A.祖灵崇拜 B.等级礼仪 C.信仰习俗 D.安全舒适 答案 B 解析题干中房屋的布局、人员的居住安排、房屋设计的状况都体现着传统社会的“礼”,故B项入选。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河北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中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最早是在( ) A.太平天国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解放后 答案 C 解析题干中歌谣反映了废止缠足的好处,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虽然太平天国、戊戌变法时期均有废止缠足的主张,但由政府颁布法令是在民国时期。 3.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国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移植 答案 B 解析题目中的变化是随着中国由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过渡出现的,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容易选择了。4.“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核心是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②选项“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5. “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黄金周”假日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黄金周”假日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即“黄金周”假日反映了什么?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粮票、布票和油票 图二时装表演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现象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现象反映了怎样的生活状况? (2)图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原因如何? (3)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背景:20世纪50~70年代,由于粮食和日用品的产量有限,我国对粮食、食用油、布料等生活必需品实行凭票证计划供应。 生活状况: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水平比较低。 (2)现象: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着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颜色变为五彩缤纷,款式

最新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汇编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速填速记】 一、九年义务教育——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1、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易错提醒】 九年义务教育既是青少年的权利,也是义务。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取得巨大发展。学校数量大大增加,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 2、1977年底,停顿12年之久的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得到恢复。 3、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4、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小学、初中入学率统计图 材料二科学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 【探究思考】(1)从材料一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78年后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信息: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原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立法保障等。 【探究思考】(2)关于九年义务教育,有以下两种观点: 同学甲:“我们上学是家长和学校的事,家长和学校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同学乙:“不对,上学是我们自己的事,既是我们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也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依法执行。不能让上学就上,不让上学就不上”。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笔记-第19课

新概念英语笔记第一册 Lesson 19 Tired and thirty [词汇](9) matter n. 事情 children n. 孩子们(child 的复数) tired adj. 累,疲乏 boy n. 男孩 thirsty adj. 渴 Mum n. 妈妈 sit down 坐下 right adj. 好,可以 ice cream 冰淇淋(有时可数,有时不可数) ★matter n. 事情 ①n. 事情,事件 It’s a private matter. He’s not very interested in financial matters. ②n. 麻烦事,困难 What's the matter? =Tell me what’s wrong? =What’s wrong? What’s the matter with+sb. What's the matter with the children? It doesn't matter. 没关系 It matters. 有关系 Does it matter? 有关系吗?可以吗? ★thirsty adj. 渴 ①adj. 渴的,口干的 ②adj. (工地等)干旱的 a dry and thirsty land 干旱的土地 ③adj. 渴望的,渴求的(for / after) The students there are thirsty for knowledge. 那里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 [语法] There be 句型 there be 句型:表示某处有某物 there is + 可数名词的单数/不可数名词 There is a pen, two books and a knife on the desk.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内容标准】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3)了解清末明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4)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明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老照片、旧服饰等,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2)在师生的谈话,互动中,使学生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培养阅读、分析、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清末明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2、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文化生活的变化 (1)简单回顾本单元——近代化的起步(导入新课) 大家想想,在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哪些趋势?(利用第二单元所学的知识回顾一下)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近代工业化的趋势。(近代工业的兴起) 政治上:出现民主化的趋势(进行了一次变法和革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科学、民主的趋势。(新文化运动) 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提出问题引出关于照相的内容 师:大家喜欢照相么?那大家知道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照相的吗? 生:在19世纪40年代,西方的照相技术传入中国。 师:照相术在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在上海、广州等地出现了照相馆,一般都是沿海城市,洋人的玩意儿最初在沿海等地流行。如果人们要照相,要么就请摄影师搬大台的相机到你想要的拍摄地点拍摄,要么就要到照相馆里拍摄,在那时候拍照只能是有钱家庭才能消费的。 老师讲授小故事:慈禧太后酷爱照相,有专人为她摄影,她一生共留下了七八百张照片。这些照片影像清晰,构图讲究,人物传神,既有标准特写照,又有日常生活照,还有化装娱乐照。后来的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也都是拍照片的狂热追求者,他们也留下了大量的照片。为后世的历史研究人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19世纪末期,很多城市都有了照相馆,拍照留影成了一种时尚,照相渐渐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师:那大家知道照相除了拍照留影的作用之外,还有什么作用么? 作用一:20世纪初,照相还运用与广告之中,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因为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广告就是在电视上播放的那些,但是在当时,要弄广告一般都是把产品拍下来,或者找个明星或代言人,拿个产品拍下来,作为宣传单或是海报,当然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比较发达,做广告就是拍个短片等等。 作用二:见证历史,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可以拍下来,就拿南京大屠杀来说吧,

八年级下册历史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练习试卷.doc

八年级下册历史改革发展中的教育练习 试卷 ,,,xx随着考试的即将来临,你做好应战的准备了吗?这份设计良好的试题卷将会有效的去检测出你的学习情况。以下是由我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人教版选择题九年义务教育属于A.小学教育 B.基础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其成绩有:①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占1/3以上②获得的国家发明奖,占全国1/3左右③有些成果已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④学校数量和学科门类进一步增加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正式实施学位条例,建立学位制是我国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学位分A.二级 B.三级 C.四级 D.五级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以下不属于其发展表现的是A.学校数量大大增加 B.学科门类比较齐全C.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D.已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此项战略的提出是在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到2000年,我国已基本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年数是A.5年 B.6年 C.9年D.12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发展的一个阶段是A.基础教育 B.高等教育 C.中学教育 D.大学教育我国的第一所希望小学是在哪个省?A.四川 B.

河南 C.甘肃 D.安徽下列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 B.办学条件明显提高C.已经建成了许多世界一流大学 D.成为我国的科技重要方面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谁提出的?A.毛泽东 B.邓小平 C. D.蔡元培我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在哪一年?A.1983年 B.1986年 C.1992年 D.2000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把什么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A.科技 B.教育 C.文艺 D.体育综合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3月20日,两个女学生在瑞士留学,每年学费加零用一年要花30多万元,3年下来,两人都花了100多万元,但对留学的收获,她们都很茫然。”材料2:“来自上海的小万今年24岁,他认为自己出国一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他选择出国留学,目的是把国外最先进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国。”材料3:从法兰克福到北京,公务舱的价钱约为经济舱的两倍,达8000多元人民币。两位中学生模样的同学在靠窗的公务舱坐席上坐着,眯着眼,听着耳机。记者问及在欧洲这一年的花费?他们说是学费17万元人民币;问及在欧洲一年有哪些收获?他们回答是:英语口语有长进,跑了11个国家,坐汽车,乘火车,花的钱也不多……”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小题1】你认为自费出国留学花几十万值不值?低龄学生有无必要出国?如果是你,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小题2】试着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阅读材料:2000年,全国有中小学六十四万多所,中小学生两亿多人。全国85%的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95%以上的人口普及初等教育。小学学龄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1.下列关于改革开放前的服饰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B.衣服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C.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D.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有机食品,不但远离污染,更远离各种化学添加剂、色素,是真正的绿色无公害食品。改革开放后人们“吃”的变化不包括() A.“吃”是为了解决“吃饱”的问题 B.讲究营养均衡 C.绿色食品的概念深入人心 D.野菜是餐桌上的保健品 3.野菜和粗粮如今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对于这种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B.人们在忆苦思甜 C.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D.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4.下列关于改革开放后住房与消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前人们住房比较拥挤 B.改革开放后人均住房面积扩大 C.改革开放后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D.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消费水平呈下降趋势 5.流行语往往打上了时代烙印。下列流行语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是() A.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D.今天,你网购了吗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巨大成就。以下

对中国铁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B.2011年,京广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C.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D.京沪高铁是当时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7.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这一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信工具 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D.人们注重环保,讲究卫生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规定凭票供应粮食。 材料二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大到钢铁、煤炭、粮食、布匹,小到毛巾、肥皂,都是按计划生产和销售的。 材料三1960年,粮票进入餐馆,到餐馆吃饭要凭粮票才能供应。到1962年上半年,北京……凭票证供应的商品达102种。……1993年,国务院发文宣布取消粮票,跨越近40年的“票证时代”宣告结束。 (1)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一中我国实行粮票等票证供应的主要原因、目的。 (2)1958年,我国许多省宣布粮食亩产万斤,但为什么还出现材料三中的“到餐馆吃饭要凭粮票才能供应”的状况?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票证时代”结束的主要原因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无答案)北师大版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目标导航 1.了解照相与电影传人中国的经过;知道“剪发辫”和“改称呼”对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近代服饰的变化。 2.比较中国近代与现代生活的变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理解照相与电影对保存历史资料的作用。通过学习社会生活的变迁,理解社会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道理。 3.通过社会生活变化,认同学习和借鉴先进物质文明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树立为创造和借鉴先进物质文明而发奋图强的理想。 自主学习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照相术传人中国的时间是( )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晚期 D.20世纪初期 2.对于电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1895年,法国人发明电影。一年后传人中国,首先落户上海 B.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定军山》,这是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C.20世纪初,电影从无声默片发展成为有声电影 D.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 3.中华民国时期的男性新国民必须要做的是( ) A.剪去辫子 B.脱掉长袍 C.禁止缠足 D.中山装 4.中华民国时期,颁布法令规定不许叫的称呼是( )

A.李先生 B.王君 C.赵科长 D.张老爷 5.民国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是( ) A.西服 B.中山装 C.高领装 D.运动装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一一孙中山 (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孙中山对这种现象的认识是什么?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祥对待这种现象的?说明了什么? 7.概括民国时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表现。 活动探究 近代老百姓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有许多是从外国进口的,因此,许多东西都带有个“洋”字。直到今天,从许多老人口中仍能听到一些带“洋”字的物品名称。请你调查一下,哪些物品原来带有“洋”?为什么现在不这么称呼? 视野拓展 废除缠足陋习 缠足是我国妇女在封建社会所受的压迫之一。废除缠足的陋习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在太平天国时期,在女军中一部分妇女宣传放足。天国还采取了一些强令手段,禁止缠足,如“妇女不准缠足,违者斩首”。至清朝末年,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都反对妇女缠足,组织“不缠足会”“天足会”,宣传放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发布《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宣传放足,禁止缠足。北伐战争期间,北伐军所到之处,倡导妇女解放,破除缠足陋习。到20世纪中叶,缠足这一陋习终于销声匿迹了。 答案: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第十九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第十九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课标要求】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学习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掌握邓小平“三个面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学习重点】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可喜成就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和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指导意义,展望我国教育发展的前景。 【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讲述事例、合作探究、总结成就 一、自主学习 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80年代:措施:_______年颁布实施《》 意义:各地____得到改善,_____年,全国基本实现普及______,我国__、__发展水平已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前列。 90年代以来 1、施____战略,提出把___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___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2、施___教育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整体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相当的____,学校____大大增加, ___比较齐全,___日趋合理,在____和___也有明显提高。 新举措:90年代,教育部启动将____、____等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 科研工作:承担国家___项目,占1/3以上,获得的____占1/3左右,科学研究成果已达到和接近___ 。。 二、合作探究 1、回答课本99动脑筋。 2、邓小平说:“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请问: (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对教育的发展有何指导意义?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的完整性。教材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属于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虽然理论性不强,但是目的在于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间的联系。 本课的主题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分析原因,使学生一步步理解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这些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从教材内容来看,由“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变化”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子目内容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从清末民初人们生活的变化,反映出清末民初人们思想的变迁。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学过了一年多的历史知识,在知识含量和学习方法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水平和合作探究精神。本节课教材涉及的内容又属于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这部分内容较为丰富、生动、贴近日常生活,所以应在课前让学生实行一定的文字、实物、图片及音像资料的收集工作,在课堂上要大胆放手,充分的相信学生,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即兴表演,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其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形成对历史的认同感。 三、课程标准及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 知道照相机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通过学习学生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分析和相关图片的搜集,让学生得出这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学生的分析、归纳水平和收集历史信息的水平都得到了锻炼。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搜集旧照片、旧服饰等图片资料,加深了直观理解;通过学生表演课本剧,理解社会在持续地发展变化。通过小组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社会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是一种历史的进步。通过学习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得以形成和提升。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学生能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教学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四:〖教学方法〗 师生谈话法,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学生活动法(自学互论,展示材料),教师点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学案

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学习目标](看清目标预习才能有方向噢!)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掌握:邓小平“三个面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课前预习](认真读书,尝试自学,相信我能行!) 1、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小学、初 中发展水平,已居于(中国、印度、巴西、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埃及、孟加拉、尼日利亚)的前列。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摆在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高等教育的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启动了 将、、等若干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 [合作探究](团结协作,风景这边独好!)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怎样发展基础教育的? 2、思考:动脑筋(课本第99页)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为在教育方面提出了什么发展战略? 4、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实施学位条例可分为哪些? 【巩固检测】(学以致用,小试牛刀) 一、选择题 ()1.截至2000年底,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是 ①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②小学、初中的发展水平已经位居中等发达国 家水平③各地办学条件得到改善④国家在法制、经费投入等方面空前重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2.党和政府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有 ①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不断提高考试成绩③ 要实施素质教育④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3.邓小平提出的关于教育发展“三个面向”方针中不包括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目标】 了解照相术诞生及其发展的概况、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民国初期在负是、称呼、发式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对生活中学生看过的电影中人物的服饰、发形、称呼的异同来分析这些习俗和社会背景的联系。 通过引导学生历史与现实结合、艺术与实际相结合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布置学生设计体现个性和时代特色的服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剪发辫,改称呼。 难点:为什么说剪辫子是革命的象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新变法时期留下的唯一成果是什么? (2)你认为民国初期在文化与教育方面最有意义的举措是什么?为什么? 二、整体认识本课,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学生快速阅览全文考虑:本课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和总结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内容知识进行宏观把握。明确本课从科技、习俗、服饰三方面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1学生讲述自己对照相的感受,以社会现象说明照相在现实生活中的普及。激发学生对照相技术起源的探究欲望。 2学生以资料展示的方式来说明照相技术的诞生经过。 3学生读课文了解照相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及在中国产生的影响。 4学生展示资料介绍电影的发明和电影业的发展概况。电影在中国的传播。讲解中国首次放映电影的场面,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解决几个基本问题:(1)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是何时?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反映?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概况如何? 四、剪发辫改称呼 1结合电影《桔子红了》的人物个性、人物的着装、称呼、发式的不同分析民国初期在称呼、发式方面的变化,并让学生分析讨论发生变化的原因。变化的实质。 2 读课文,了解具体的变化内容。考虑变化的意义? 3出示雕塑公园的雕塑《衣钵》,引导学生对中山装进行探究,加深对中山装意义的理解。 4了解此时中国其他占重要地位或有特色的服饰。 5教师出示资料《中国服饰》让学生欣赏评价,增强学生的美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自我设计 让学生设计一件服饰和一种发形,通过此作业来发现学生的创造精神。考察学生对美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发现创造性个性。 总结:由学生总结本课的内容,教师进行纠正补充。 【作业布置】 课堂练习:做材料分析。自我测验、目标检测。 【习题设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