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乡市第二十八中学夏爱萍

教学改革大步前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正在研究和探究的重要课题。未来社会需要新型的人才,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发展进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将是永恒的主题。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

应试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无力改变,但我们却拥有了体验、感悟和反思。近几年,关于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本人一直在思考、探索和实践。在此浅谈,恳请与各位同仁磋商,以求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个体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学习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观念、方法和原则,以应付社会生活中已知的、重复的情景。然而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一个以人的思维变革为主导,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为主的社会中,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有社会的生活规律,更需要改造和创造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完善自我。因此,个体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应具有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个体全面成长过程中的必备要素。

培养创新精神贯穿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些论述指出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创新精神可理解为个体从事创新活动所需的基本心理状态。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一,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提供相应信息,诱发创新需要。具体做法是通过课堂和其他活动形式,向学生提供科学发明信息以及有关科学家和青少年因创作发明使社会进步、个人发展更好等信息,课堂上可适时补充近期有关科学家的发明成果或发明过程等内容,这样学生获得了大量的相应信息,就易由佩服而产生感动,由感动而产生羡慕,由羡慕而产生需要—别人可为,己亦可为,进而还会形成“为别人所不为”的大胆愿望。

其次,转变陈旧的学习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新的学习观在此指要学会学习,不要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还要了解“为什么”;不要满足于书上写的、老师讲的现成的结论,还要重视学习过程,学会质疑问题、排疑解难、由表及里、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多思多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问”大多只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教师考虑的多是怎样问更巧妙,而极少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发问。于是,课堂教学便成了教师以自己为中心为主体的作秀。久而久之,学生质疑的频道便逐渐封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渐丧失。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引导学生的多思多问入手,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更新教育思想,创造一个“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的发现、质疑、思索、研究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氛围。

比如,在讲授《祝福》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祝福》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为什么不用祥林嫂作题目?“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陈抟老祖的那幅对联为什么只挂一半?四叔的两次“可恶!然而……”意义是否相同?四婶两次阻止祥林嫂摆放祭品的话语为何不同?作者为何老是让祥林嫂唠叨阿毛的故事?……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引导学生多疑多问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它涵盖文章中字、词、句、篇的任何一方面,既可以个人提问,也可以小组质疑;既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报告。总之,让问题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激发学生联想、想象张志公先生说过:“文学最足以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步的源泉。”

令人遗憾的是,当前许多教育同仁仍死抱着“传授知识”不放。当然,没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决不会有能力的出现,但一味地传授知识则势必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传道授业”之时,既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把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提高到一个相当高的战略高度。

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联想、想象的方式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同一体裁、同一作者、同一写作内容的联系,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表现手法的比较;教材中所讲事理的进一步推断,课文里所叙情节的再一次假想,作品中艺术空白的填充,作文里对未来世界的畅想……所有这些,无不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比如,在我们讲《为了忘却的记念》时,可以让学生联想《记念刘和珍君》;讲《一碗阳春面》时,可以让学生比较本文中的母亲与《母亲》、《药》、《夜》中的母亲形象有何异同;讲授《项链》时,让学生续写后面的情节;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让学生设想如果没有风雪或没有山神庙(抑或草屋不被风雪压塌),林冲的结局又会如何?我们可以抓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学生联想《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少年得志、慷慨豪迈、治军严谨,联《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的足智多谋、风流倜傥、谈笑自如、豪放自信;我们可以利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点“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让学生想象负荆请罪的详细过程……我想,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经常这样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那么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能力将不再是件难事。有人说:如果创造是一只鸟,那么联想、想象就是它的双翼。所以,我们要想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一个个鸿鹄、一只只雄鹰,就必须激发他们联想、想象,从而为之傅上双翼,翱翔蓝天。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叶圣陶先生说:“…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

达到用不着…教?。”可见,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时刻注意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探索、发现,让他们自己学会学习。

当前,方兴未艾的“研究性学习”,无疑将会给我们的这一教学目标以极大的促进。所谓“研究性学习”,一是指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索,自觉学习,解决问题;一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选择一个问题或专题,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认识、分析,从而获取知识,以达到问题的认识深化或者最终解决。

“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其中充满乐趣也极富挑战。它要求学生必须亲自去做,在实践中去体会、领悟,把教育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上,通过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来构建学生外部现实和内部需要的桥梁,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激励。学生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他们虽遭遇各种困难,被各种非本质的现象缠绕,而内心却仍处于愤悱状态,其情感得以蓄积,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调动。当他们经过艰苦的研究获得了成功,这时,成功的喜悦又可激发起他们的极大自信,从而进一步激励他们进行新的研究。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既可放在课内,也可放在课外,既可全班一起,也可分小组进行。对于题目对象,既可针对一个大的问题,也可针对问题的某一方面,既可老师提出,也可让学生寻找。但需注意一点,把握好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例如,在我们讲完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规律》,可以让学生研究“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及规律”;讲完了《训俭示康》,可以让学生研究“中学生的浪费现象及对策”;讲完了《威尼斯》,可以让学生结合以往的课文和其它资料研究“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讲完了《语言的演变》,可以让学生研究“现实生活中的语汇消长”。可以这么说,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灵活性、实践性、研究性……因而,也就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作为教师,我们的肩上有着千钧的担子。为了祖国的强大、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浪潮。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者:廊坊市十二中学董子旺时间:2010-11-11 6:53:39 来源:DONGZIWANG原创人气:308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我们的教学思想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点上来,着眼于教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中,将教师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语文的认知、教育、陶冶等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指导学法、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内动力,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一)妙语导趣

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创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是引导他们投入教学活动的

有效方法。如:我在讲授《望天门山〉〉,首先突出介绍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介绍其豪情万丈,气势磅礴的诗歌风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讲授《听潮》时,结合这篇文章用文字来塑造声音形象的特点,利用音乐和文学这两种艺术的相通性,采用音乐和课件导入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之以优美的音乐,具有强烈的引趣功效。学生从视觉角度和听觉角度感受海潮之美,从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兴趣十足地投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之中,情不自禁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二)鼓励参与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当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激励、信任带入课堂。教师热情的鼓励、诚挚的肯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索只是奥秘的动力。教师及时、热情的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他们不断地体验经过奋斗获取知识、克服困难的乐趣,这样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就会与日俱增。如在讲授《听潮》欣赏“海睡图”,为了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氛围,课堂上,我抓住夜月星空、海面平静、潮声轻柔的特点,精心选取了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来配乐朗诵,渲染气氛,烘托意境,在音乐媒体的辅助下引导学生感悟和想象一系列比喻语言所营造出的如诗如画、温柔静谧的“海睡图”。朗诵结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向全班同学汇报“你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上的气氛异常热烈,学生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创造潜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善于设疑,启发质疑,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一)善于设疑,创造思考的情境

“学贵有疑”,教师要善于设疑。在教学中我们设疑目的要明确,要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如我在讲授《杨修之死》时,我向学生提出:杨修是怎样死的?学生马上带着问题去深入探讨课文。此题一解,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就一目了然了。在讲授《捕蛇者说》时,我提出:捕蛇者真的快乐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思维活跃,热烈讨论。通过质疑,学生对这一形象的痛苦经历有了准确深刻地分析与认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二)启发质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创新始于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诱发学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神来之笔”,要以极大的热情赞扬、鼓励,学生置身于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之中,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就得到有效的培育。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模式,使的活动充满自我创造激情。因而,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而且抓着时机,以启迪思维,开发思维,激发他们求知欲。

三、指导学法、传授规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科学的方法是现有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是掌握了多种问题问题的工具,因此我们要强化思维培养,尤其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并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达到多元互补,多层巩固,形成习惯的目的。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要激励学生大胆问问题(特别是重点难点问题),多侧面、多角度、求新求异去解决问题,如指导学生运用比较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比较中探索求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在相同点与不通点的辨析中,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掌握比较规律,增强自学能力和辨析能力。众所周知,创新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良好思维品质是从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选择不同学具进行,从中培养兴趣,有兴趣,就能更好的去发展创新。

四、拓展思维,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举一反三、拓展思维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练养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举一,让学生反三,是教学双边活动的重要方法,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教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我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激情处举一,然后让学生课外阅读陆游的名篇,学生兴趣大增,眼界大开,学生在知识的举一反三中,求知欲望增长,思维得到训练,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运用得以提高。

(二)发展个性,培养创新

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要做到立足未来,切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创造的能力,除具备一般的语文能力外,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例如《望天门山》这首诗,有的学生认为展现自然的伟力;有的认为展现的是诗人情感的迸发-----各种说法不一,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探索真理的方法,比掌握已有的真理更重要,比获得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

(三)利用语文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联想、想象

语文的形象性、表意性、灵空性、审美性决定了它具有广阔的联想、想象空间。马致远一首《天净沙秋思》描绘的一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令人浮想联翩,激发人们真挚、深沉、强烈、永恒的思乡之情,教你无法抵御。如此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都是由语文富有联想等特点决定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养成学生善于联想、想象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应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科学基础,自觉地把所获得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内化于身心,升华成为稳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惟此,我们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等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语文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为基地,引导他们向语文方面迁移。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学习负担过重,分数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淡化分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来创设情景。比如:我在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以及诗人与主人的深厚友谊,我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诗人与朋友“把酒话桑麻”时的情景。他们除了“话桑麻”,还说了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还要“还来就菊花”?学生思考后,有的说:“诗人还与主人说起了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有的说:“诗人与主人谈起了往事”;还有的说:“诗人不请自来赏菊,说明他爱菊花,同时也说明他以前也许与主人一起饮过菊花酒。”创设情景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在我的实践中,我认为在课堂中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古人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提出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引导学生多疑多问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它涵盖文章中字、词、句、篇的任何一方面,既可以个人提问,也可以小组质疑;既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报告。总之,让问题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更何况有人说过“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而思维的自我完善甚至灵感与创新的火花,将在自尊、自信的背后闪现。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归纳主题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学生会通过想象和联想,得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的看法。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分

析,去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扩散思维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又一重要手段。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朗读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读书角等,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二是开展多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优秀作文展览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他们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开展野炊、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活动课中,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第四组:欣赏、评论关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搜集相关作品,分析它们是怎样写雨、唱雨的;第五组: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可以诗画相配,增添情致。这样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新课程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如果教师不能够常教常新,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很强的学生。因此我们还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适应新课程的新型教师。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者:廊坊市十二中学董子旺时间:2010-11-11 6:53:39 来源:DONGZIWANG原创人气:308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我们的教学思想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点上来,着眼于教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中,将教师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语文的认知、教育、陶冶等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指导学法、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内动力,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一)妙语导趣

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创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是引导他们投入教学活动的有效方法。如:我在讲授《望天门山〉〉,首先突出介绍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介绍其豪情万丈,气势磅礴的诗歌风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讲授《听潮》时,结合这篇文章用文字来塑造声音形象的特点,利用音乐和文学这两种艺术的相通性,采用音乐和课件导入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之以优美的音乐,具有强烈的引趣功效。学生从视觉角度和听觉角度感受海潮之美,从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兴趣十足地投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之中,情不自禁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二)鼓励参与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当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激励、信任带入课堂。教师热情的鼓励、诚挚的肯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索只是奥秘的动力。教师及时、热情的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他们不断地体验经过奋斗获取知识、克服困难的乐趣,这样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就会与日俱增。如在讲授《听潮》欣赏“海睡图”,为了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氛围,课堂上,我抓住夜月星空、海面平静、潮声轻柔的特点,精心选取了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来配乐朗诵,渲染气氛,烘托意境,在音乐媒体的辅助下引导学生感悟和想象一系列比喻语言所营造出的如诗如画、温柔静谧的“海睡图”。朗诵结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向全班同学汇报“你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上的气氛异常热烈,学生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创造潜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善于设疑,启发质疑,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一)善于设疑,创造思考的情境

“学贵有疑”,教师要善于设疑。在教学中我们设疑目的要明确,要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如我在讲授《杨修之死》时,我向学生提出:杨修是怎样死的?学生马上带着问题去深入探讨课文。此题一解,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就一目了然了。在讲授《捕蛇者说》时,我提出:捕蛇者真的快乐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思维活跃,热烈讨论。通过质疑,学生对这一形象的痛苦经历有了准确深刻地分析与认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二)启发质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创新始于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诱发学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神来之笔”,要以极大的热情赞扬、鼓励,学生置身于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之中,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就得到有效的培育。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探索新的

模式,使的活动充满自我创造激情。因而,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而且抓着时机,以启迪思维,开发思维,激发他们求知欲。

三、指导学法、传授规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科学的方法是现有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是掌握了多种问题问题的工具,因此我们要强化思维培养,尤其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强化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并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达到多元互补,多层巩固,形成习惯的目的。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要激励学生大胆问问题(特别是重点难点问题),多侧面、多角度、求新求异去解决问题,如指导学生运用比较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比较中探索求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在相同点与不通点的辨析中,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掌握比较规律,增强自学能力和辨析能力。众所周知,创新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良好思维品质是从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选择不同学具进行,从中培养兴趣,有兴趣,就能更好的去发展创新。

四、拓展思维,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举一反三、拓展思维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练养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举一,让学生反三,是教学双边活动的重要方法,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教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我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激情处举一,然后让学生课外阅读陆游的名篇,学生兴趣大增,眼界大开,学生在知识的举一反三中,求知欲望增长,思维得到训练,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运用得以提高。

(二)发展个性,培养创新

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要做到立足未来,切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创造的能力,除具备一般的语文能力外,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迁移能力。例如《望天门山》这首诗,有的学生认为展现自然的伟力;有的认为展现的是诗人情感的迸发-----各种说法不一,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探索真理的方法,比掌握已有的真理更重要,比获得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

(三)利用语文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联想、想象

语文的形象性、表意性、灵空性、审美性决定了它具有广阔的联想、想象空间。马致远一首《天净沙秋思》描绘的一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令人浮想联翩,激发人们真挚、深沉、强烈、永恒的思乡之情,教你无法抵御。如此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都是由语文富有联想等特点决定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养成学生善于联想、想象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应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科学基础,自觉地把所获得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内化于身心,升华成为稳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惟此,我们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自觉地接受创新教育的思想,把创新教育的思想衍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是落实和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用语的艺术

讲究教学语言艺术提高课堂实效 雷店镇程咀小学段生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专业语言。教师教学语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师讲究教学语言艺术,能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觉得学习不是一种精神负担,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课堂教学自然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讲究语言艺术。 幽默风趣。莎士比亚说,幽默是智慧的闪现。教师若能重现‘闪现’,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效果远胜于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语音语义条件,变通语言材料,适当运用一些妙趣横生,寓教于乐的幽默语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触发学生的兴奋感,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和教益。 亲切自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互动。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靠教师的教学语言衔接起来。教学语言应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在教学时,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架子,走下三尺讲台,走近学生,和他们亲密接触,亲切交谈。亲切自然的语言能使师生感情贴近,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使学生身心放松,态度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俗易懂。教学语言要有针对性,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做到深入浅出,把深刻深奥的内容用浅显明白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语言深入深出使学生觉得深奥莫测,难以接受;浅入深出有故弄玄虚之嫌,其结果是教师不说学生还明白,教师越说学生越糊涂;浅入浅出流于肤浅,学生不能学到真知,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准确精炼。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工具,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应用丰富多彩的词汇,句式恰如其分地进行语言表达,话要说到点子上。“立片言可以明百意。”语言表达要确切,简练,耐人寻味。叙事,描景,状物,抒情,议论等都应讲究语言表达艺术,要让学生通过倾听教师对文本知识的讲述,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其色的心领神会的最佳学习状态。 善于启发。高效课堂教学应摒弃教师一言堂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应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内容提要: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适当的满足,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这种欲望得到满足,学生就会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情感求知欲积极性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就会发挥创造性,就能做出成绩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活动,促进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情感。因此,情感教育是一个过程,同人的其他心理领域的发展一样,既有赖于专门的教育,又要经过一个产生、培养、形成的过程。所有教师都是情感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则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缺乏必要的情感,上课时喜怒不形于色,讲课时缺少激情,而只是把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解,挑

断作者感情发展的流程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语文课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造成了极大影响。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极重要的作用。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而语文教师只有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人格,充分展示出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一名中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极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之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老师的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具有吸引力作用。这种吸引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上。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感表现,是对学习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内动力。二、教师的情感具有调节

浅谈当前语文课堂教学

枣庄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当前语文课堂教学 姓名: 学号: 专业:小学教育 指导教师: 教学地点: 继续教育学院 年月日

枣庄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枣庄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摘要在新课程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那么,在废除了语言的霸主地位之后,教师还能不能讲呢?成了学习主人的学生真的能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参与语文活动吗?课堂上的知识训练是否有悖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呢?课堂讨论研究应该成为语文课的“主导产品”吗?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但是各种讨论也故意不设结论,这种情况让大多数语文教师感到前所未有的迷惘。青年教师很忙乱,一会儿仿效这个名家,一会儿又成了那位大师的跟班;就是一些勤恳扎实工作的中年教师也开始感叹:上了几十年的语文课,现在倒不会上了。 关键词:课堂教学,鲜明个性,独特风格,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

ABSTRACT Situation in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philosophy has been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classroom teaching has shifted the focus of the teacher is no longer the center of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 learning activities is the main body. So, the abolition of the language's dominance, the teacher can not say that? Become a student can really learn from the masters of their own language learning, knowledge and participation in language activities? Classroom knowledge and trai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is contrary to the humanistic as well? Classroom study and discussions, language lessons should be "leading products" do? There are so many problems, but the discussions have also chosen not to set up the conclusions, this situation so that most of the language teachers felt an unprecedented state of confusion. Young teachers are very hectic, a moment to emulate the masters, while the masters who became valet; is that some diligent work in a down middle-aged teachers have begun to lament: the decades of language lessons, now is not quite at the. Key Words: Teaching distinct personality and unique style, the students how to learn, teachers how to teach.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运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下面仅就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从三方面谈谈教育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顺应发展历史,明确教师角色 中国自古就受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比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为人师表”;也有荀子的内外因在教育中的决定作用,即自我努力和社会环境在教育中起决定作用。 在建国后,我国教育心理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1949~1958年的改造时期,2.1959~1966年的发展时期,3.1966~1976年的停滞时期,4.1977至今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字音,字形,句子,文章这样简单。而教师的角色也不是单纯的教书先生,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的角色也越来越丰富,如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辅导员,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和教育科学的研究者等等。 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教育能力。其中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教育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具备活跃的思维力和良好的组织能力更是重中之重。“语文”即口头语和书面语的总称。“语”即口头语,就是说,教师说话必须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才能把最不易理解的问题用最精炼的语言以最清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才是语文的真正魅力之所在。而“文”即书面语,其内涵就是书写文章,做文章就是要有活跃的思维,才能贯通古今中外之名人轶事;才能动情于一花一草,一沙一石;才能写得出优美细腻而不是艰涩难懂的好文章。 教师并不是威严而高高在上的,他和学生是平等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能在学生之间有威信。威信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只要能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的老师,就是一名成功的老师。如我国著名的优秀语文教师魏书生先生之所以能够把一个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班级管理的井然有序,就是他能够明确自己教师的角色,树立自己在学生中间的威信,顺应时代发展,根据学生心理的变化制定适合的班级管理、学习制度,以此激发学生的管理和学习兴趣,学生个个参与其中,才使得让一个问题班级进行质的变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语文实践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标的这段话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语文教学应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明确了语文实践能力重要,于是,我在备课和教学中,力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课堂中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树立语文实践意识,课堂中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让课堂生活化、趣味化,并将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形式投放进去,如游戏、表演、竞赛、讲故事等,就能将较抽象的理论化为直观的感受,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积累新知的过程中,学生进行着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兴趣激引,生出再探求、认知的渴求。这时,学生就会努力地争取进入未知领域,实际上,对他们而言,已有创新的理念与一定的创新能力了,这也是创新中永不知足探索精神的最初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文本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置身于中,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语文阅读课文《狐狸和乌鸦》,课上,学生对狐狸和乌鸦的对话极为感兴趣,对狐狸想骗取乌鸦口中那片肉时的虚伪、奉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篇对语言、表演训练性极强的课文,教学课文之前学生们已经反复演读,趁热打铁,我尝试着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力求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自主挑选合作的伙伴, 老师帮助协调。让学生在已有的文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关于“有效课堂教学”,何为“有效”?我的理解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发生着悄然变化。课堂有效教学也成为课改路上值得总结与反思的话题。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所有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些探索: 一、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预习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量小,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怎样让更多的学生自觉地养成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并不断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呢?我们教师必须先从思想上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千万不要小看预习,如果课前预习充分的话,学生在课堂上会有出色的表现。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初次尝试的过程,对知识有着极大的新鲜感,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自主性。要知道,预习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缺少的。与此同时,教师要让学生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因为他们是实施预习的主人。平时,我在班上经常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通过预习,可以让我们提前学到更多的知识,为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提供更丰富的资源;通过预习,

可以提高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还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做到少而精,要有所侧重。低年级的预习应以生字为主,课文为辅。预习包括:读、标、查三项。 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做到字字入目,不加字,不减字,不重复,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次,直到达标为止。为了保证质量,我要求学生每项至少读五遍,多者不限,还可以变换形式读,给爸爸妈妈读、哥哥姐姐读、对着镜子读等等,不仅达到了读的目标,而且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标:就是先交给符号,标出文章每个自然段的序号;标出文中的生字;标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标出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自己并尝试解答。 查:预习生字时,利用教材和各种工具书预习生字的相关知识,比如说结构、部首、笔顺、字义、组词等等。 提高预习有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检查、激励。通常,我总会在孩子们预习的基础上让他们自主交流。每到这个时候,你可以听到五彩缤纷、个性飞扬的对话,有的说:老师,我想来当回小老师,领大家读读生字;老师,我想给大家说说某个词的意思;老师,我会用这个字组词;老师,我要提醒大家哪个字容易读错;也有的说:老师,我很喜欢哪一段课文,想读给大家听听……孩子们在这种轻松自由的交流中,不仅收获了学习方法,而且体验到了预习带来的成功的愉悦,

浅谈语文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水平的培养 语文水平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水平。也就是《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说,还是平时写作文、演讲,无非是把自己大脑中储存的语文信息调出来写在纸上。同时,在聆听别人讲话时,能否听得懂或在朗读课文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等,与我们平时储存有大脑中的语言基础有很大的关系。语言水平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费吹灰之力就能够听懂得别人讲话,在朗读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语言水平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吃力,听不懂或抓不住要点。所以,一个对典故一无所知的人,是否能够真正读懂杜甫的诗、辛弃疾的词;一个对成语一窍不通的人,能否充分领略到魏巍、秦牧散文的魅力,都是很难的。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是缺少语言这“米”。虽然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把学生引导在课堂的“五大”环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轨道上,一点不漏,并且反复传授,学生也铭记在心,但仍然无法把这“米”做出熟饭来。 在语文的教学中,只有在持续积累语言,持续熟悉语言,把那些值得我们储存的“米”——语言的精华,存放在大脑中实行“氧化”才能转变为自己语言水平的养料,持续提升语言素养。把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是势在必行的。正如古代荀子曾说“不记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我们教师的观点变了,学生的意志就增强了,对祖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实行积累,由少而多,聚滴水而成大海,为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学生如何有效地积累语言,提升自身语文水平呢?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与成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聆听,在听中积累语言 “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味觉。”①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听话时,主体必须在一瞬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才能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意并评判话语。由此,要有效使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在课堂上,我们都能做到让学生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使其边聆听边思索,边领悟边积累。但对于课外的聆听、思索则为我们平时所忽视。俗话说:身边的一切皆学问。平时,让学生收听广播,看电视,听别人争辩等,都能促动其边听边思考,并能从中有收获,持续提升语文水平。如有一名初中生在家听见别人在辩论百家姓中的“仇”一字多音读法是否准确,于是就利用工具书查字典,消除自己的疑惑。这为学生的语文理解水平就得到巩固、提升。所以,要重视教导学生边聆听边思考身边的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升自己语文水平的信息平台。 二、熟读多诵,在读诵中积累语言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有课内、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基础、是先导,课外阅读是继续、是扩大。在课内应该训练学生养成准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课外语文学习提供举一反三的规律性指导。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实行阅读时,有时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关键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关键 摘要】小学生受年龄、教养等制约。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内驱力,求知欲较弱,认知困难,障碍较大,自控能力,有意注意较差。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受兴趣和 需要的支配。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只有不断 地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地去发现、挖掘,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出一代新 型的人材。 【关键词】激趣;冶情;质疑;求异 中图分类号:G6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1-086-01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每个人都具有创新能力,尤其是少 年儿童。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很关键。 一、激趣——以“趣”激活求知欲 小学生受年龄、教养等制约。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内驱力,求知欲较弱,认知困难,障 碍较大,自控能力,有意注意较差。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如果不从学 生的这些特点出发,简单地采用“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也难以引起思维过程的积极化,容易使教学变成无效劳动。要达到教学目的,首先必须激发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从感受上的有趣思维转化为行为上的踊跃参与,促进 他们的思维过程的积极化。 注意情感交流,巧创激趣气氛。在组织教学上,采用各种形式巧创激趣气氛,让学生或 自言自语或同桌讨论,或小组交流,或全班评论。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把 学生对学习所感受到的压抑和负担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 活动的状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扩展课余阵地,巧设兴趣活动。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知识,把学生课内 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我在教《台湾岛》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中国版图,找出“雄鸡”的脚,告诉学生那就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我抓住自然时机,组织学生 观看初冬的大雾中的自然景象,打破课文顺序,跳跃到《初冬的大雾》这一课进行教学,让 学生学会观察方法,增添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中的识字教学是关键,但是学生对识字经常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如果一味的去 让学生死记,效果并不是很好。如果把它变成游戏来教,如:我在教“颤”字时,先把学生分 成几组,再让每组每个学生上台来按笔顺写一笔,看哪个组最先写好。这样学生识字的兴趣 就激起了,再也不感到识字的难学了。 二、冶情——以“情”陶冶审美情操 语文学科不是孤立的,它应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多开展一些听读欣赏课。在课堂上老师 一方面作必要的组织教学,提出严格的要求,同时有意识地运用与文字教材融为一体的表情 朗读,配以动人的音乐,想象的画面,诱导学生无意识的活动。我在教《燕子飞回来了》一 课时,运用了表演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老师当燕妈妈,带着一群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再配以课文音乐,分角色表演课文。通过优美的旋律,带表情的台词诵读,把学生带入特定 的情景,使他们真切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的感情。而当学生情绪处于高潮时,教师“寓教于乐” 提出严格的语言训练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字、词、句、章和听、说、读、写的严格训练。在 教《桂林山水》一课时,运用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山水交辉相映的画面,然后再回到课文中来,欣赏作者的语言美,描述的画面美,抒发的感情美。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还陶冶了情操。 三、质疑——以“疑”引发探索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促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教师在教课文时,可以根据题目,让学生质疑问难,然后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再指导学生带问题有的放矢地阅读课文,如教《鲸》时,我先布置学生课前自学,然后 把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写在纸上,进行交流后,我把几个代表性的问题,抄写出来:(1)鲸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及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及关系 济南章丘圣井李福小学 蒋国成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方能全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环节提高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成为写作的源泉,把写作理解为阅读的升华。而这两个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常很难被把握,其中关键原因在于语文阅读与写作因其人文感悟色彩浓厚,而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可以提供客观的唯一答案;加上教学对象处于稚幼年龄阶段的特定性,主体没有完全被激活,使得阅读与写作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这样导致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薄弱环节,写作文成为学生很痛苦的一件事,长期以来都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而事实上,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读写资源,课后练习也设计了很多以读促写的习题,我们应认真地利用教材的范式文本提供给教学对象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探讨粹取范式文本、巧得仿写文本。不利于学生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革变化,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我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阐述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重要性。近些年,课堂教学大量引人多媒体教学,提前制作了精美课件。背景资料、文章结构、段落分析等,逐一在投影屏幕上亮相,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整堂课下来,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唯独少了学生的读书声。我则认为:不管教学方式如何创新,教师都不应忘记引导学生能力的

培养加强朗读,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又是难点。通过课文分析,探究,运用语言方式与语言沟通这一规律。把语言训练放在语文教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训练的理念,语言训练的目标,语言训练的方法。 2、摹仿,化用,融合,创新。 3、白话文书面词和口语的相互转化,文言文词和普通话的相互转化, 普通话和方言词的相互转化。口语和书面语的要素的相互转化。 4、体会作者的感觉表现力,审视作者的心理倾向,理解作者的感情抒发。 5、感觉的沟通,心理间的沟通,感情的沟通,感觉、心理和感情的相互沟通。 6、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学生的语言的实践和素养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既要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正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语文教学无论是在理念、模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改革过程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中语言训练的削弱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一味追求阅读的形式,而忽略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学词炼句,进行默念、复述、背诵等训练等等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如今的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又或者过于重视自主性、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使训练不达效果,缺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逐渐淡化了,课堂往往是华而不实。语言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正确理解、品味语言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以语言为立足点,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契机,从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注重知识、语言、技能、情感和思维的同步积累,全面展示阅读教学中的内容美、语言美、方法美和过程美,力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坚守语文教学的个性,真正让语言教学活起来眼下,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能获得好评,用表演、说唱、课件等形式来代替诵读、感悟、理解,抛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忽略语句的鉴赏的教学形式,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味道,甚至变味。造成学生听不明白,说不得体,读不出感情,写不畅达,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滑坡。正如厨师名家,烹饪菜肴突出菜香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突出

学生语文综合 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语 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使 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语文;实践能力;培养 Student's language is comprehensive to practice ability of development Zheng Zhong 【Abstract】The language is most the social intercourse tool of importance, is mankind culture of importance constitute part, tool and humanities unify, is a language course of basi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d15366845.html,nguage course of property, come to a decision the language is the fulfillment very strong academics, so development student language practice ability, make the student morely direct contact language material, control usage language regulation in a great deal ofly of the language the fulfillment, make the student acquire basic language cultivated manners, then became language teaching of heavy medium of heavy. 【Key words】Language;Practice ability;Development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 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使学生获得 基本的语文素养,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为了让学生好学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实践机会,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高。 1.充分发掘教村资源,让学生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 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 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 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根据陈浩的调查,87%的学生表示最不喜欢“课堂全是教师讲述”、“答案先由教师设定”。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大自然的语言》、《牵牛花》、《生物入侵者》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 我激励他们课后动手试试,进行课外调查,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写出调查结果,学 生学习的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 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发挥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还要多。在一些 语文课上,老师在介绍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 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人的克隆》、《月 亮上的足迹》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信息,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 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 长了见识。

浅谈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学风格

浅谈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学风格 东阳市白云昆溪小学许情怡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方式因人而异,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王崧舟老师的教学风格就非常独特,他的教学风格充满诗意,追求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教学。[关键词]教学风格;教学理念;评价方法;语感;诗意 著名作家孙犁说过:“风格的形成,带有革新的意义。”又说:“创造一种风格,是在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株新树。”创造一种教学风格,也是在教学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棵新树,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因此,它是一切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所孜孜以求的。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必须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间接创造者,继承和传递着人类文化。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就要看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否能让其学生接受,是否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与自己产生共鸣。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影响学生。 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除了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以外,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平时的不断实践,结合学生的个别差异,慢慢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适合学生,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 一、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学理念 (一)诗意语文 什么是诗意语文?或许大多数人都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而王崧舟老师现在的答案是一句话,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或许我们会觉得很奇怪,这不是在玩循环定义吗?没错,就是循环定义。其实,当我们对一个问题刨根究底问“是什么”时候,会发现我们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我们为什么一定要问“语文是什么”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d15366845.html,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作者:王曼 来源:《教育与管理》2013年第06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欣赏生命,进行生命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能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花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一般来说,生命教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一般是指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就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提升,展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指关于所有生物的生命的教育。学校的生命教育则侧重于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从而让学生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珍惜和尊重生命,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充满爱心,使他们获得人格上的全面发展。 2 生命教育缺失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2.1 认识片面,缺乏思考。人可以通过聆听、阅读、思考等多种渠道来了解生老病死、体验生命个体之间的情感、感悟生命的精神价值。而有些学生由于受方方面面的影响,认识事物比较片面,缺乏思考。在和这些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两个较为极端的表现,一是由于家庭成员溺爱所导致的自恋和自私。他们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周围的人都应该让着他们,而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可以不必付出什么。还有一种是由于与他人相比较所导致的自卑和怨恨。他们认为,自己啥都没有,什么事也干不成;更有甚者,抱怨父母给自己一个有遗憾的家庭,抱怨自己人生的坎坷、社会的不公,产生仇视人生和社会的情绪。这两种极端思想往往把自己的生命囚禁于生理的状态,而不去想应该怎样发掘自身潜能来回报家庭和社会。 2.2 以“我”为主,缺乏协作。有些孩子为人处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凡事都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要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自私自利,觉得周围的人让着自己是应该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管这是否影响他人的生活习惯,依然固执己见,将自己困在狭窄的圈子里。往往缺乏与人相处时协作、共事的经验,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的能力较差,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内心矛盾无法控制时,就容易引发冲动。 2.3 轻视责任,缺乏担当。有些学生比较任意,并不计后果,动不动就“拼命”。他们往往只强调自己的权利,却忽视自己的责任和公共道德。当和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怎么对不起自己,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是否对不起他人,没有一点儿反省与担当。

浅谈重点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重点小学语文阅读能 力的培养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单位:河南省新密市来集镇郭岗小学 姓名:卢新颖 邮编:452382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是我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方面进行了一点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多姿多彩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已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我结合教学实践,就阅读教学进行了一点探讨。 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通过读课文,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有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1]

浅谈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积极性的关系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活动中,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选择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课题,这是我在平时教学时的几点体会 一、变“教”为“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因此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恰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

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新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时,考虑到学生对雨中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然后直接引入张岱先生描写的雪中的乐园——湖心亭看雪这一优美雪景“上下一白,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快乐的享受。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雨中生活,与湖心亭看雪这一优美雪景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四个一”所描写的雪景。“上下一白“的“一”壮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一痕”、“一点”、“一芥”则状其依

浅谈语文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策略

浅谈语文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策略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变得焕然一新,原先落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就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课改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时难免出现一定问题,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发现的几个问题谈谈几点解决略策。 一、摈弃华而不实的教学作风,还课堂真实面目。 存在问题: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浮华的风气,有的为了体现新理念而丢掉好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有的为了突出某一个维度的目标忽视了另外维度的目标,如不该用课件的地方用了,不该带的画面带了,不该有的声音有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思维;有的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思维的打开都没得到保证;有的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让学生书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为了体现合作,让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把合作当作了一个教学环节来用等等。 解决策略:应该去掉课堂教学中的浮华,把真实的课堂呈现给学生。到底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从下面课堂教学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李老师被临时通知开课,教的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快乐的节日》,在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便神秘地说:同学们,你知道吗?这首诗还是一首歌呢,等会儿我们一起唱,不过要先过关,先过生词关,学生的注意力被引到了学习生词的活动中。当她感觉学生

没有读出文中感情时,调皮地说:“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试试能不能赶上他们。”《快乐的节日》是一首歌词,课上她和学生一起唱,一起表演,老师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朋友、伙伴。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设计了“小火车开起来”的游戏,为了要全体学生参与,老师说:“如果你认为这个同学读得对,你就跟着读”,把学生注意力引读音上,学生一直在无形的鼓励下进行。整节课上老师没有过多的花样,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客观实际,尽力地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训练。 二、用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存在问题一: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解决策略一: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愉悦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一要多一些民主和平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与学生商量后确定,师生在平等的对话,让学生心灵舒展,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二要多一些信任和尊重。一方面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