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颜之推的家庭幼儿教育思想

试论颜之推的家庭幼儿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一直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三代以上,教庠于国;三代以下,教庠于家”

。家庭不仅是生产和生活的单位,而且是实施教育的基本单位,儿童无论是否进学校,家庭教育都须臾不可离。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动人的家庭教育佳话,

如“孟母三迁”、

“岳母刺字”、“三娘教子”等。古代家庭教育的形式包括家诫、家训、家范、家箴、家规、遗令等,家庭长者们从人生阅历和历史经验中提取的生存智慧,种种垂训家人后代立身处事之言,包括:训示教诲、告诫勉励、嘱托、希望等,这些构成了古代家庭教育的模式。制定家训或家规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三国魏嵇康、西晋杜预各有《家诫》,东晋陶渊明有《责子》,三国诸葛亮南朝、梁徐勉各有《戒子书》,南宋刘清之《戒子通录》,清代孙奇逢《孝友堂家训》都属家训一类,但家庭教育专著的出现,当以《颜氏家训》为标志。

《颜氏家训》成书于隋开皇九年(589),“二十篇,篇篇药石,盲言龟鉴”,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最有名的家庭教育著作。颜之推系统总结了前人家庭教育理论成果,除首篇《序致》说明全书宗旨,末篇《终制》嘱托后事,其余内容大体概括了教子论、学习论、思想方法、养生处事和其他知识等家庭教育的理论和范畴,从而形成了我国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这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惠泽后世、蔚然成风。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

范”,因此颜之推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

家庭幼儿教育是《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颜氏家训》中,其第一卷的《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等五篇,论述的全都是家庭教育问题。这些论述涉及到了家庭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原则及内容等,其诸多思想观点虽历经千载,但至今仍可资借鉴。

一、家庭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颜氏家训》认为,儿童早期心理与思维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儿童教育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在于:第一,幼童时期,幼儿受外界干扰少,学习效果会较好,得益也会较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需早教,勿失机也。”儿童年幼,心理单纯,精神集中,记忆力强,而成年之后,生活驳杂,思想分散,多有牵扯,

精神反不如幼童阶段集中,所以,学习效果反而会差些。颜之推还自述自身学习经验:“吾七岁时,诵

《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

之外,

所诵经书,

一月废置,

便至荒芜矣。”所以,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第二,幼童之可塑性大,易于潜移默化。“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对,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一方面,幼童“神情未定”,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或坏朋友的影响而误入歧途,一旦幼童“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成败德”;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幼童“神情未定”,因而也很容易接受好的教育,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二、家庭幼儿教育的原则

1.“固需早教”

。《颜氏家训》主张儿童教育应及早进行,甚至越早越好:“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也就是在儿童刚能分辨外界事物的时候,就要加以引导。因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人在幼年时期,体性未定,童心未泯,天性纯真,可塑性极大,易于潜移默化,对新事物也容易接受,抓住这一时期进行教育,是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些与现代教育理论也是相吻合的。《颜氏家训》还提出了“胎教”的主张:“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2.“威严有慈”

。在儿童教育中,颜之推主张由情入手,必须将爱子和教子紧密结合起来。《颜氏家训》指出,爱子是人之常情,本亦无可厚非,但如果只爱子不教子,或将爱发展到溺爱娇惯的地步,则是不可取的。在孩子面前,父母应当既有爱心又要庄重严肃,“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对于子女,父母不能偏爱,不应厚此薄彼;“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由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家庭教育的关键是父母,因此

雷成耀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试论颜之推的家庭幼儿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家

111

2008年第7期

父母的行为和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成长影响很大。父母必须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切忌“无教而有爱”,过分溺爱和放纵孩子。必须从小树立孩子的是非观,该严则严。要爱得其所,爱得有方。

值得注意的是,颜之推也认为,为了教育好孩子,训督乃至体罚也是需要的,“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他把严教和治病相比,认为:“当以疾病为愈,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骨肉乎?诚不得已也!”如果不用体罚,则“笞怒废于家,竖子之过立见。”

3.重视环境熏陶。颜之推认为环境对家庭教育也有影响,颜之推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他认为家庭教育要注意选邻择友,因为儿童的心理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定型,而儿童的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强,总在观看模仿别人的一举一动,无形之中,周围人的为人处世会给儿童以“熏渍陶”、“潜移暗化”。因此,邻友对于儿童的影响,有时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还大。这就是“必慎交游”的道理。

4.以身作则。长辈的风范,“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行后者也”,长辈的言行举止可以直接影响到晚辈。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利于人的成长。

三、家庭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1.语言教育。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颜之推认为语言的学习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责任。教给幼童的语言、词汇及发音须清晰明确而无误,避免在一开始就以讹传讹,以致日后难以纠正,所以学习语言应注意规范。同时,要重视通用语言,以减少语言在社会交往中出现如“指马之谕,未知孰是”的状况。颜之推的早期语言教育观,是古代教育思想“蒙以养正”在语言教育中的发展与延伸。它启示我们对于早期语言教育,清晰准确而通用的发音尤为关键,现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语言必须以汉语普通话的发音为准。

2.道德教育。颜之推主张以孔孟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他认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应该“德艺周厚”,以德育为根本。他提到“圣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即认为人在幼年就应学会孝顺、勤劳。须“知稼穑之艰难”,懂得生产劳动的艰辛,还提到应以俭省节约为德,即“省约为礼”等。他指出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并为道德教育服务。由于德艺二者关系的密切,因此有可能、也有必要通过阅读记载前人道德范例的书籍的途径来进行道德教育。颜之推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是以孝悌等人伦道德教育为基础,以树立仁义的信念为主要任务,以实践仁义为最终目的。他教育子女为实践仁义道德的准则,应不惜任何代价,以至牺牲生命。他认为立志尤为重要,士大夫子弟只有确立远大的志向、理想,才经得起任何磨难,坚持不懈,成就大业。他教育子女以实行尧舜的政治思想为志向,继承世代的家业,注重气节的培养,不以依附权贵、屈节求官为生活目标。立足于今天的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现实,颜之推“自小便教之以德”的教育观足可借鉴。一个人品德素质的发展是贯其一生的持续累积的过程,而早期的道德启蒙对于形成儿童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乃至健全的人格都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终身受益。

3.技艺教育。颜之推还非常注重家庭教育中对子女技艺的教育,他不仅强调了儒家五经的伦理、知识以及习为文章的学习,还深入论述了琴、棋、书、画等士大夫生活所需要的技艺能力的学习问题,否则便会见闻狭隘,头脑闭塞。他要求子弟要学习一技之长,以自立为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有专门的技能,才能自立于社会,他告诫后代说,“父兄不可长依,乡园不可常保”,“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学有一技之长,才能随时随地自立于社会。

《颜氏家训》是一部思想混杂、瑕瑜互见的教育著作。在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上,它高度重视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儿童“精神专利”,易于背诵经典,这一观点已为现代心理学关于儿童语言学习敏感期的研究成果所证实。关于爱子和教子相结合的思想直到今天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伴随着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越来越多,能否避免娇宠溺爱的教育误区已成为衡量早期家庭幼儿教养是否科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志。

颜之推有关对子女家庭教育的主张,虽然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可也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对家庭幼儿教育问题作了总结和概括,丰富了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颜之推的家训作为中国古代家教文化的范本,对幼儿教育问题比较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在我国教育史史上还是第一次,他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颜之推.颜氏家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2]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桑逢杰.影响一生的家庭教育规划[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张惠芬.中国教育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吕军玲)

112

当代教育论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