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_狂人日记_新论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_狂人日记_新论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_狂人日记_新论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_狂人日记_新论

2001年第4期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 4,2001第38卷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Vol.38 (总142期)(Philosophy,Hu mani ties and Social Sciences)General, 142 五四!文学研究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狂人日记?新论

刘%俊

(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210093)

摘%要: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深刻性,在于立人!主张的提出,而立人!的根本,则在于从思维层面重铸新人???这一过程无疑是艰难的,曲折的,对此,鲁迅有

着清醒的自觉。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思想的深刻性,是借助于独特的艺术技巧得以实现的。

具体而言,其艺术技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两种人物系列的精心设置、两种写作手法的精思

妙用、两种语言!形态的着意并存。

关键词:鲁迅;#狂人日记?;深刻思想;艺术技巧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278(2001)04-0037-08

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到了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论?中,对自己包括#狂人日记?在内的早期创作有这样一个评价: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1](P125)对于鲁迅的这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具有现代意义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白话小说,它的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虽然鲁迅自己把#狂人日记?的主题概括为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1](P125),但事实上,这篇小说所内蕴的表现的深切!,远不止这一点,它的忧愤深广!,涵盖的其实是鲁迅早期对国民性!的总体认识,以及他对改造这种国民性!所提出的自己的方案???正是在这一点上,鲁迅显示出了他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要想说明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表现的深切!的真正内涵,就必须联系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历史的比较中,突显出鲁迅思想的独特性和深刻性。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在西方列强政治、军事、经济的重压之下,亡国灭种的威胁,就一直笼罩着中国且日益加剧,对此,寻求富国强民之道,就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思之不辍的紧迫课题。鸦片战争失败后,面对着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中国知识分子最初的反应是器不如人!,因此,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以及后来的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等),就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对抗西方列强的最初主张???此时他们对中国落后的原

收稿日期:2001-02-07

作者简介:刘俊(1964-),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因探讨,集中在器物!层面;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充分意识到光有器物!层的改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从器物!的角度看,当时的北洋舰队是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却被日本海军一战而败),而必须从政治结构上进行调整,于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应运而生,期望在保持现有政治框架(满清王朝)的前提下进行变法!和维新!,以拯救中国???此时他们对中国积弱!的原因分析,集中到了政治结构!层面;1898年百日维新!的迅速失败,宣告了在现有政治体制下变法!和改良!的不可能,对满清王朝的彻底失望使另一些知识分子(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开始把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革命!身上,在他们看来,要想使中国摆脱列强的欺凌,保国强民,就必须推翻妨碍中国进步的颟顸的清王朝???此时他们对中国不能强大的原因关注,落实到了革命!层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革命!从理想化为行动并最终实现,中国的政体也终于完成了从封建王朝向共和制的转变。

然而,民国!虽然建立了,中国却并没有就此强大起来,相反,不但复辟!的逆流曾经回潮(张勋),就是已是事实上终身制的总统,想的还是要再做皇帝(袁世凯)。先进的知识分子们终于意识到,凭借革命!手段赶走满清皇帝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中国的问题显然不只是外在的政体,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内在的思想,如果只是照搬了西方的政体!而没有与这种政体!相吻合的具有新思想的人!,革命!就只能是换汤不换药???此时他们找到的拯救中国的药方,在于思想!层面。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们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旗帜,开始了他们的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至此,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富国强民的道路,就经历了从器物!层到政治结构!层到革命!层再到思想!层的历史发展过程。

当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时,由#新青年?所倡导和鼓动的思想革命运动,正在中华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着,同是这场思想革命!运动的积极参与者,鲁迅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的区别在于:如果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侧重于以灌输外来的种种理论、观念、主义、学说来努力改造国人的思想,以达到思想革命!的目的的话,那么鲁迅则对立人!投以更多的关注。早在1907年,鲁迅就在#文化偏至论?中,对怎样才能使中国免于亡国灭种的境地并强大起来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2](P46),欧美之强,((根柢在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2](P56)。应当说,对立人!的重视和强调,构成了鲁迅早期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内容当然也体现在了#狂人日记?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鲁迅对如何才能立人!所得出的答案是:不以外在的思想灌输来达到,而以新思维!的具备来实现。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曾针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明确地表达过他对中国病根症结的归结,是在于那些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愚弱的国民!,而要消除这一病根,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2](P417)。对国人因文化积淀而导致的思维因循(从鲁迅这样的启蒙者看来它又导致精神麻木)的深切关注,一直是鲁迅对国民性问题思考的重点。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中一再出现的招牌虽换,骨子里依旧!的现象,鲁迅深刻地意识到:输入新理论、新观念、新知识、新学说固然重要和必要,但仅止于此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每一新制度,新学术,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团![3](P480),而变得面目全非,并成为举新名而行旧实的依凭,最终学了外国本领,保存

中国旧习![2](P336),惟有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在思维!上获得了质的改观,对新理论、新观念、新知识、新学说的接受才可能是顺向的接受而非扭曲式的篡改???也就是说,只有把染缸彻底涤净,新装入的新理论、新观念、新知识、新学说,才能保持它的原汁性,因此,要想立人!,要想实现以西方的新理论、新观念、新知识、新学说来改变! 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就必须首先从根本上对国民进行总体的思维!改造。在鲁迅那里,思维!方式的能否改变构成了思想革命!能否实现的前提和关键。

从精神上! 立人!引发的对思维!层的思考,无疑使鲁迅在进行思想革命!的启蒙时,获得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同辈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它使近代以来富国强民的种种探索,到鲁迅这里从思想!层迈入了思维!层,这是一大突破和飞跃,也显示出鲁迅思想的独特和深刻。如果说染缸!的比喻是鲁迅从思维层对国民精神惰性强大的理论说明,那么#狂人日记?则是鲁迅欲从思维层对国民精神进行总体置换和再造的思想观念的形象体现。

在#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出现本身就标志着一种迥异的思维!形态的诞生,狂人!与所谓正常人!之间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他们思维方式和思维路径的巨大差异,以狂人!的思维看来是正常的,正常人!却视为怪异;而被正常人!当作是天经地义的事,狂人!却看出了它的异乎寻常性,狂人!和正常人!之间的这种思维错位,正是鲁迅借以表达他要从思维!层来立人!这一理念的现实前提,而通过鲁迅对狂人!这一形象的塑造,我们也进一步明确了鲁迅对立人!的思考,是着重在思维!层面的。

思维!的改变必然会导致看取世界的方式的改变。在#狂人日记?中,狂人! 新思维!的具备使他能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疑问,也使他获得了看出历史上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字缝!里,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的能力,并能对吃人者同时也是被吃者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狂人!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社会的这种深刻把握和清醒认识,无疑得力于他全新的思维!方式???无论是看待事物的角度还是看待事物的立场,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具备了新思维!的狂人!,正是鲁迅所要立!的真的人!的基本体现。愚弱的国民!的精神改变!,也只有在这些在思维!形态上不同于以往的真的人!的身上,才有真正实现的可能。

当然,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决非在朝夕之间就能完成,事实上,思维方式改变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曲折的甚至是痛苦的过程。假使说鲁迅在思想革命!运动中,他那超出他的前人和同辈人的思想的深刻性和独特性在于从思维!层的角度来思考立人!的问题的话,那么,对这种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达到立人!的目的的艰巨性和曲折性的清醒认识,就构成了鲁迅思想深刻性的更为重要的方面。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的这一认识,仍然是通过狂人!的形象来传达的。小说中的狂人!虽然在思维!层面上与赵贵翁、大哥等人截然不同,但他事实上与这些被他指斥为是吃人亦被吃的野蛮的人!之间,在客观上有着难以割裂的血肉联系,对于这一点,鲁迅赋予了有着另类!思维的狂人!对此保有着清醒的自觉,狂人!不但发见!了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而且还意识到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借助于狂人!对自己与置身的历史和现实的天然联系的明确认识,鲁迅向我们指出了狂人!虽然具有着不同于大多数人的新思维!,但他仍是他所从属的历史和现实的产物,因此他在思维!层面虽然有所改变,

但历史的宿命决定了他的这种改变不可能是彻底的和完全的。

如果说客观上难以摆脱与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联系导致了狂人!不可能在思维!层彻底实现与旧思维!的剥离,那么历史惰性和现实局囿则使狂人!在主观上也无法真正完成对旧思维!的超越。在小说中,狂人! 愈后!的赴某地候补!,实际寓示的是狂人!对旧思维!的回归,而狂人!对自己狂人!的命名,也正表明狂人!最终对自己曾有的新思维!进行了否定???塑造了具有新思维!的新人形象(狂人)却又对这个新人本身的局限性进行揭示,从而昭示出从思维!层立人!的艰巨性,是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在#狂人日记?中最具震撼力的表现。

着眼于从思维!的层面来进行立人!的构想不仅是#狂人日记? 表现的深切!的实质性内涵,而且它对#狂人日记? 格式的特别!,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在#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中,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是密切交融在一起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又互相说明的关系。为了艺术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结合作品的主题,从人物设置、写作手法、语言形态等方面精心布置,巧妙安排,构筑起了一个格式特别!的艺术世界。

除了白话文、日记体这样的显在层面之外,#狂人日记? 格式的特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两种人物系列的精心设置

在#狂人日记?中,作者为我们设置了两种人物系列,一个是小说的核心人物狂人!,另一个是以大哥、赵贵翁、陈老五、何先生为代表的众人(包括一路上的人!、一伙小孩子!、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给债主逼死的!、街上的那个女人!、家里的人!、佃户!等),人物的塑造原本就属于形象化!的范畴,如何设置人物关系,并赋予这种关系何种意义就更是一个关乎技巧性!的问题。鲁迅之所以在#狂人日记?中将他笔下的人物归属为两种人物系列,显然有他的深意在。

由于是要从思维!层入手,通过对新人的塑造,来揭露和剖析封建制度的吃人!性质,因此,这样的思想主旨本身就实际隐含着一对矛盾关系???具有新思维!的新人和因循着旧思维!的众数!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浑然不觉并且既是这种制度的执行者又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的众数!,对他们的这种状态的揭示,必得是一个对这种状态有所察觉的先觉者!,而这一先觉者!相对于众数!而言,则因其先觉!而成为不被理解的另类!和孤独者!,怎样的形象才具备另类!和孤独!的特征呢?

鲁迅将这一形象设置为狂人!(疯子!)。将先觉者!设置成狂人!是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通常意义上,(1)狂人!和正常人!的人数比是绝对的少数比绝对的多数;

(2)狂人!和正常人!在思维方式上不能彼此相通和互相理解,有各自不同的思维路径和表达方式;(3)狂人!和正常人!由于对对方的思维体系无法把握而形成互看不正常!的关系。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正是利用了通常状况下狂人!和正常人!的这种关系构成,巧妙地将处于绝对少数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而又难以被众数!理解的先觉者!塑造成狂人!的形象,然而,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狂人!形象的塑造虽然借助了通常状况下狂人!和正常人!的同构关系,但他的主观意旨和价值判断却恰巧与这种同构!关系相反???正常人!在#狂人日记?中实际上是狂人!,而狂人!在小说中其实倒是正常人!。这种狂人!和

正常人!之间的同构异质关系,构成了小说#狂人日记?艺术技巧的核心形态。

于是,在#狂人日记?中,就有了狂人!与所谓正常人!这样两组人物系列的对比。在小说中,狂人!虽然是狂人!的自我命名,但狂人!的另一个含义疯子!的命名却是由大哥! (隐性命名者还有赵贵翁!、一路上的人!、街上的那个女人!、佃户!、外面的那伙人!、老头子!等人)赋予的,在这些正常人!旧有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体系中,我!(狂人!)说历史上每叶仁义道德!的背后都是吃人!两个字,说他们现吃!,并处心积虑地要吃我!,这一切自然被视作狂谵疯颠,我!对旧思维规范下建立起来的所有思想、观念、文化、传统、行为、习俗的落后!、愚昧!和凶残!本质的洞察,在他们的眼里,都成了判定我! 妄想狂!、迫害狂!的依据???疯子!的命名由此而来。然而在我!(狂人!???孤独的先觉者)的眼里,因了新思维的具备而产生的对世界的全新认识,则把既定的一切仁义道德!、社会本质归结为吃人!,把所有沉溺于这一状态中而不自知的国人(正常人!???昏昧的大多数)均归结为怪异、疯狂而又充满兽性的吃人者!和被吃者!。这种狂人!和正常人!之间因思维错位而导致的完全相反的观念以及互不理解关系,正构成了鲁迅借以揭示出不被理解的先觉者!和愚昧无知的众数!之间的悲剧关系的艺术手段???先觉者!本来是为着唤醒沉睡的大众!而指出吃人!的历史本质、现实环境和大众!参与吃人!的事实的,然而他的这一呐喊!不但不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反而因大众!的疯子!指称而显得荒谬化!,而透过这种先觉者!被荒谬化!的现象,鲁迅的思想传达了出来,那就是在中国,一切的新!,必须从深层而又核心的思维!开始。只有当众数!都在思维上接纳、认可并且归入狂人!(先觉者)的思维轨道,不再视先觉者!为狂人!,而是也用狂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看取世界,才能使自己从吃人!的虫子!状态提升到不再吃人的真的人!的世界。否则,他们就不能实现从动物!向人!的转化,先觉者也就只能永远成为被大多数所孤立的狂人!。应当说,鲁迅的医学背景在形成#狂人日记?这篇小说的艺术形态上具有着重要意义???对狂人!和正常人!关系的专业了解使他在#狂人日记?中着意设置了狂人!(先觉者)和正常人!(众数!)这两组人物系列,通过对先觉者!和众数!在互看时各自状态和思路的描述,展示出当时进行新思想、新观念启蒙的必要和艰难,而作为一个艺术产品,狂人!(先觉者)和正常人!(众数!)这两组人物系列在小说中的出现,则可以说既是形式的,也是内容的,这两者天衣无缝的交融,正显示出鲁迅杰出的艺术才能。

(二)两种写作手法的精思妙用

在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所展示的实际上是一个写实与象征互为交融、彼此渗透的艺术世界。小说中狂人!(孤独的先觉者)与正常人!(昏昧的大多数)的许多言行,有时看似写实,其实倒是象征;或者此时为写实,到了彼时,则又成了象征。像小说中的这一段:

大清早,去寻找我大哥;他立在堂门外看天,我便走到他背后,拦住门,格外沉静,格外和气的对他说,

大哥,我有话告诉你。!

你说就是,!他赶紧回过脸来,点点头。

我只有几句话,可是说不出来。大哥,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

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

子。((

你们要吃我,你一个人,原也无法可想;然而又何必去入伙。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们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但只要转一步,只要立刻改

了,也就人人太平。虽然从来如此,我们今天也可以格外要好,说是不能!!

当初,他还只是冷笑,随后眼光便凶残起来,一到说破他们的隐情,那就满脸都变成青色了。大门外立着一伙人,赵贵翁和他的狗,也在里面,都探头探脑的挨进

来。有的是看不出面貌,似乎用布蒙着;有的是仍旧青面獠牙,抿着嘴笑。我认识

他们是一伙,都是吃人的人。可是也晓得他们心思很不一样,一种是以为从来如

此,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该吃,可是仍然要吃,又怕别人说破他,所以听了我的

话,越发气愤不过,可是抿着嘴冷笑。

这时候,大哥也忽然显出凶相,高声喝道,

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

从这一段文字的总体外在形态上看,似乎是一个兄弟两人写实的对话场景,而事实上,在这个写实场景的框架之下,隐蕴着的其实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系统???我!的系统和大哥!的系统。因为小说是日记体,因此叙述者是我!,从一个具有新思维和新观念的真的人!的角度去看,封建礼教的残酷和旧家族制度的黑暗,以及产生这一切的旧的文化体系和思维方式,无不带有着扼杀人、摧残人、泯灭人的凶残本质,因此,我!对野蛮人! 吃人!的判定,就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先觉者!对一种文化体系(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和这一体系的产品(蒙昧的众数!)的一个带有象征性的总结和概括,这一判定,如果只是从写实!的而不是象征!的层面上去理解,那无疑具有着某种狂谵性,然而,如果从象征!的意义上去理解我!的吃人!含义,就恰恰体现出了我!的觉醒以及因这种觉醒而导致的深刻???认识到了旧的文化体系的弊端,以及置身其中的众数!对自己蒙昧状态的不自觉。

然而,我!的系统的深刻性、象征性和本质性是建立在绝对孤独的基础上的,对于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对于我!对他们吃人!的判定以及劝戒他们不要再吃人!的行为,是难以理解和不能接受的。而且,他们的昏昧状态使他们对我!口口声声的吃人!的理解,就只能是实!(现实的真实情形)的而难以从虚!(本质的抽象概括)的象征!层面上去理解,这样,在大哥!(众数!的代表)的眼里,我的吃人!就具有了一种妄想迫害!的疯子!特征???因为从实!的层面来看,大哥!和众人!并没有真的吃人!,而我!在数量上的绝对少数就更使大哥!(以及众人!)有理由把我!归为狂人!的行列???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与众不同的疯子!总是少数。

因此,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实际运用了两种写作手法:在写我!的系统的时候,在貌似写实的场景外壳下面,包蕴着的是象征的核心(如对话的形态是写实!的,但对话的内涵在本质上是象征!的;对话的内涵在写实!的层面上理解是疯癫!的,但从象征!的层面理解却又是理性的和深刻的);而在写大哥!(众人!)的系统的时候,则基本上是写实的,是我!的眼里看出来的现实活动???众人!对一个狂人!的反应,然而,由于我!的先觉性,因此在我!的眼里,那些对自己吃人!和被吃!浑然不觉的众人!,因其野蛮!性而带有某种怪

异的色彩(如青面獠牙!,用布蒙着面貌!等)???这就又带有某种象征的意味了。

这种写实!和象征!虽各有侧重,但互相叠加、时有交错的艺术手法,使#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就写实层面而言似乎具有着狂人!(疯子!)的一般特征(感觉奇特!,语颇错杂无伦次,与小说的篇名也相符),但从象征的层面看,则狂人!的狂!恰恰是他清醒的表现,是具有现代意识的真的人!的表现,是他不野蛮的表现。小说中的狂人!相对于那些不狂!的众数!而言,构成了一个莫大的嘲讽。在阅读这篇小说时,读者和作者之间其实是有一种潜在的共谋!的,即只有那些具有了现代意识的读者,才能越过小说中的写实!外壳,进入到作品的象征!层面,捕捉到作者的真正思想,阅读出小说的真意。而作者在这种狂!???象征手法???真的人!;不狂!???写实手法???动物的人!两种关系的互动和交织中,利用象征!和写实!彼此交融的艺术手法,实现狂人!和众人!的彻底错位(貌似狂!的人其实是真的人!,看上去不狂的人倒反而是可怕的吃人的人!),不但充分地表达出他对一切旧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的弃决,也显示出作者高妙的艺术手法。

(三)两种语言!形态的着意并存

在小说#狂人日记?中,构成作品的主体语言是狂人!用白话文写成的13则日记,然而,在这篇小说的开首,还有一篇用文言文写就的引言!???这样,在#狂人日记?中,就实际存在着两种语言!(文言文和白话文)并存的形态,而语言作为思维的直接显现,在文言文和白话文这两种语言!的背后,昭示着的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态和由此生发出的不同的思想观念???也就是两个分属不同领域的生存世界。因此,语言的不同实际意味着思维的不同,世界的不同。在小说中,很显然,文言文是属于那个旧的、多数的、似乎正常!(从具有现代意识的角度看则是吃人且被吃的、野蛮的)的群体,而白话文代表的则是新的、少数的、先觉的、现代的(从不具有现代意识的角度看则是狂!的、疯!的)个体。

鲁迅在#狂人日记?这样一篇以白话文为主体的小说中加入一个文言文的引言!当然不是一种无意。事实上,白话文和文言文在#狂人日记?中的并存正是鲁迅艺术匠心的体现之一。对于先觉者!和众数!在思维层面上的根本不同,鲁迅在小说中除了通过谁狂!谁不狂!的错位,写实!和象征!的交融这两种艺术手段来对之进行表现之外,还借助了语言!这一最能反映人的思维状况的载体来作进一步的深入解析。

前面已经提到,在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思想的最具震撼力之处在于:即便是对具有新思维的新人(狂人!),他也没有把这个新人塑造成一个突兀而来的全新的英雄,而是对已经具有了新思维的狂人!自身在其思维转换过程中的局限性和艰难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而小说中通过两种语言!形态的并置对狂人!进行前后变化的推衍,正是鲁迅这一思想的艺术化体现。

在#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中,狂人!给人的印象似乎只是生存!在白话文!的世界中,表现他与众不同的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寄寓!在白话文之中,用白话文写日记,一句话,狂人!是属于白话文的。然而,从小说篇首的这段不长的文言文引言!中,我们知道了狂人! 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而#狂人日记?这一书名!的命名,也是狂人! 本人愈后所题!。虽然这段文言文引言!的叙述者并不是狂人!,但从狂人! 赴某地候补!和把自己的日记命名为#狂人日记?的行为中,可以想见他已对自己曾经具有过的现代意识进行了否定,而回归了他曾痛诋和弃绝了的吃人!的世界。可以想见,去候补!了的狂人!,一定不

会再用白话文写作,而把自己的白话文日记题为#狂人日记?,也正表明愈后!的狂人!已与那些他狂!时贬斥的众数!并无二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说这段文言文!的出现,代表了愈后! 狂人!的语言形态,应该不算牵强,此时的狂人!,思维和观念既已认同众数!,那作为思维和观念的载体的语言!,自然也就不会还在白话文!的世界里沉湎。反过来讲,狂人!语言形态的转换,也正表明他的思维和观念的回退。这样,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向我们展示的具有现代意识的狂人!,就只是一个在病中!的、非常态和非持续状态下的先觉者,狂人!在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上的现代性,就只具有暂时的意义???而且这一意义后来还遭到了他自己的否定。最终,狂人!在思维上和观念意识上,又重归旧!的老套。狂人!不但有着沉重的旧!过去,而且他的未来也不容乐观???新!的现在(病中!)最终还是跌入了旧!的未来(愈后!)。

从总体上看,鲁迅在#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中所内蕴的思想是深刻的:过去中国人之不立,归根到底是旧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作用的结果,要想立人!,就必须从思维层彻底变起???只有从思维层进行彻底的变革,才能重铸全新的思想观念,进而塑造新人(现代意义上的真的人!),而通过对思维!的再造来重铸新人,其过程又是艰巨和曲折的。为了充分而又艺术地表达这一思想,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两种人物系列的设置,两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两种语言!形态的并存,形象而又充满技巧地传递出了自己在立人!问题上的思考成果。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产生重大影响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不但在思想的深刻性上达到当时的巅峰,它的艺术技巧,在8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也堪称精湛。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 导言[A].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M].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公司,

1940.

[2]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Depth of Expression and Uniqueness of

T echnique:A New Perspective on A Madman?s Diary

LI U%Jun

(De p a rtment o f Chinese Langua ge and Lite rature,N an jin g University,Nan j ing210093,China)

%%Abstract:The depth of thought in Lu Xun?s short story A Madman?s Diary lies in the idea of the standing man!,and the root of the standing man!is molding the ne w ma n on the level of think ing.The process was inevitably tortuous,and Lu xun knew it well.The depth of thought in A Madman?s Diary is realized through unique artistic techniques.Specifically,the techniques can be summarized as:the elaboration of two sets of charac ters,the excellent use of two modes of writing, and the c onscious existence of two language!forms.

Key words:Lu xun;A Madman?s Diary;deep thoughts;a rtistic techniques

(责任编辑%吴蕴东)

【精品】赏析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字】精品 赏析《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呐喊》收录了《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孔乙己、阿Q、夏瑜、华老栓、七斤嫂、方玄绰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众多,身份复杂,鲁迅先生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平凡无奇,但却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生命力持久的人物形象。这些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的形象,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带给我们无限震撼和思考。 【关键词】鲁迅呐喊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杂文、散文三个方面。在小说方面,鲁迅先生用力透纸背的笔力,简洁朴素的情节,精炼传神的语言,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他所处的黑暗的时代所造成的人性缺失,带给我们无限的震撼和思考;杂文是鲁迅先生与反动力量相抗争的有力的武器。他以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的语言,以发自内心的无比激动的呐喊,唤醒在睡梦中迷失自我的中国民众,。鲁迅先生的散文,很多是蕴含着温情的美好的回忆,但更多的是战斗的呐喊,是对残酷无情的黑暗社会的痛斥,是对中国民众沉睡不醒的人性的悲伤。鲁迅先生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平凡无奇,但却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生命力持久的人物形象。这些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的形象,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带给我们无限震撼和思考。 《呐喊》是一部巨作,虽然它的篇幅小,文章少,但是在文中对中国人的劣根性的揭露却是针针见血。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将中国人的劣根性的原因指向了保守文化,深刻地指出了中国的保守文化是奴性文化。他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在对中国保守文化的批判中,鲁迅先生对国民的卑劣性是深恶痛绝的,他一再针砭在中国保守文化浸淫下国民性的卑怯。李长之在《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中就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内容上,写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就是写农民的愚和奴性”。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将儿子的命运寄托在人血馒头上的懦弱的华老栓(《药》),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因丢了辫子被女人当众辱骂的忧愁的七斤(《风波》),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得像个木偶人的闰土(《故乡》),都是乡土社会中的卑怯者。他们对于这些压迫、压榨都是忍辱受屈逆来顺受。他们虽然面对坎坷的命运和人生也有过不平和抗争,但最终都屈服于社会环境和文化保守。鲁迅认为国民的卑怯是国民劣根性的主要病根之一,他以决绝的姿态予以抨击。我从鲁迅笔下的人物身上不仅看到了他们自身的悲剧命运,而且看到整个社会的病态,鲁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中国人民的缩影。我对《呐喊》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做以下具体赏析。 一、精神的胜利者——阿Q 鲁迅塑造的经典形象,究其原因,是社会造人。那个时代是封建思想顽固、地主当道、军阀混战的时代。未庄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农村小镇未庄作为写作背景,它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迫害的典型的农民形象——阿Q。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他只能靠打短工来维持生计。他的可悲之处主要不在于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

狂人日记整理

1.“狂人”的“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变态的心理。 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里轨道。 ⑵混乱的逻辑。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 ⑶虚幻的幻觉。 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2、“狂人”难道仅是一个病人吗? ⑴“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的思想特点。 ⑵“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 ⑶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所做的历史概括。作品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 ⑷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 ⑸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 ⑹“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⑺“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3.小说通过狂人的形象,意在揭示什么? 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题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4、艺术手法? ⑴借实行虚,以虚证实。 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 ⑵独特的心理描写。 ⑶采用了一些注入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

借鉴基础上的独创_比较鲁迅的_狂人日记_与果戈里的_狂人日记_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它常被人认为是受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启发,带有明显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这种影响是部分的,不等于全盘照抄,而是吸取前人精华,经过消化,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它新的内涵。 两人的《狂人日记》都以日记形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直观地描绘了“狂人”的内心活动;都写到街上的众人和家中的佣人;都赋了“狗”这个意象;都提到事情要“研究明白”;都发现了自己原本的认识错误:果戈里的《 狂人日记》中“以前怎么能设想自己是个九等文官”,鲁迅的“狂人”认为“以前的三十年,全是发昏”;小说的结尾也用了相同的笔调:果戈里的“狂人”呼吁:“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鲁迅的“狂人”喊出:“救救孩子。”两个“狂人”的日记都用一种背离正常用法的话语来表示背离正常的精神生活。断续的、跳跃的、扭曲的语言,表现了主人公不受理性控制的心理。从鲁迅《狂人日记》中“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所说的是疯言疯语;而果戈里的波普里希钦就更疯了,他的日记开始较正常,接着是一段可笑的含糊其词(会说话和写字的狗),结尾时,他还自命为西班牙国王,为地球将落到月球上去而恐慌,后几篇日记的日期也写得乱七八糟。两个“狂人”的“狂”都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一种信念的执著追求,他们所有的幻觉和思想都集中在这一点上。使我们体会到一个疯子对现实的认识要比一个正常人的认识更深刻,他们的“狂”是他们与社会关系的对立和不协调造成的。 这两篇小说语言、情节、构思等看来相似,其实本质不尽相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穷书记员一心要升官发财,要追求上司的女儿,正是这种痴心妄想使他一步步走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并最终发了疯。他用疯狂的笔将他的真实生活和真实病因传达出来,对沙俄官僚等级制度和官场腐败的黑暗进行揭露,在辛酸的幽默中表现了主人公的痛苦遭遇和社会的不平等。而鲁迅的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有更深层次的体现。日记一开始就写主人公已经发狂,没有写清造成他现状的个人和社会原因,没有明确地为我们提供一幅带有人民地位差别的生活画面,仅提了“佃户”“佣人”。“狂人”自己的命运在小说中反映得很含糊,没有局限于个人不幸,也不仅仅为了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而是以“ 狂人”为工具把小说思想提升到了改变传统观念和想要唤起民族觉醒的高度。小说没借鉴基础上的独创———比较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 ■江苏省海门中学附属能仁中学薛永娟 ?阅读新视角?34

狂人日记问题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 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1.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什么本质? 答: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 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2.作者为什么说“救救孩子”? 答: 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3.《狂人日记》的影响 答: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 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 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论述《狂人日记》的写作手法 答: 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 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 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 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既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 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5.开篇小序的作用 在写作上 (1)交代了作者与“狂人”的关系,介绍了“狂人”的病症以及“狂人” 的日记,说明了小说的形成及其篇名的由来; (2)有了小序,小说开头就可以省掉对“狂人”的有关情况的许多交代, 可以直入正题。 在内容上,对整篇小说具有提示作用: (1)交代了“狂人”所患病症系“迫害狂”。 (2)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供医家研究”,语带双关,从表面上看,是说把它写出来好让医生研究治疗狂人之症,而实质是要让有志之士研究我国封 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病,探求改革社会,救治中华古国,拯救苦难 的中国人民的道路。 因而,小序对小说表现中心思想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6.《狂人日记》主要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核心问题是什么?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 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 核心问题:吃人

《狂人日记》导学案

狂人日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 刻意义。 2、过程与方法:剖解狂人形象。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的反封建意义【学习重点】剖解狂人形象。作品 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学习难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学习方法】合作、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2 课时 知识链接: 一、文题解读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它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 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日记》——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开山作,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笔名“鲁迅”首次出现于中国文坛。 二、走近作者 鲁迅( 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

《故乡》等著名小说。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还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三、背景纵览 小说发表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广大的农民依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阶级依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在这种形势下,鲁迅以他敏锐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示了彻底的反抗。鲁迅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思考和认识,浓缩在一篇小说里,这篇非同凡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 四、XX名言 1、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2、时间就像海绵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3、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4、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5、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6、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7、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学习过程: A 级学习任务 1.给加点字注音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 ——以《狂人日记》为例 摘要:鲁迅曾说他的小说创作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作家的影响,其中《狂人日记》就受到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影响。鲁迅推崇果戈里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果戈里的讽刺艺术对鲁迅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同样受到了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启发。 关键词:鲁迅,果戈里,《狂人日记》,影响。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对于这部作品,鲁迅承认受到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影响。对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鲁迅极为推崇,鲁迅在他的译著——果戈里的短篇小说《鼻子》的译者附记中就称赞果戈里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而果戈里的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经过鲁迅的借鉴与描述,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其中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也更加地深刻。也因为果戈里的描写平常事而不加粉饰以体现社会生活黑暗的现实主义文风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制度迫害下的社会现状描写地自然而深入人心,才得以达到批判封建制度的“忧愤深广”。 鲁迅从果戈里的作品中所反映的俄国社会生活的黑暗的缩影中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黑暗,从果戈里塑造的贪赃枉法的官僚统治者形象中看到了中国上层阶级的腐朽,正因为所处的社会背景极为相似,果戈里的作品对鲁迅早期的世界观和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果戈里在其中所展现的讽刺艺术手法是鲁迅极为认同并借鉴的艺术技巧,这也是鲁迅取法果戈里的精髓所在。而且,这种讽刺手法直接指向了周围的恶世象。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都描写了路上的行人和家人,以“狂人”眼中所看到的一个个真实的丑陋凶恶的形象揭开世人道貌盎然面具下的虚伪与冷漠,以达到揭露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所造成的社会黑暗现实。不仅如此,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也受到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影响。其中以“狗”喻人便是鲁迅借鉴果戈里的构思之一,通过以“狗”隐喻那些仗势欺人的地主恶奴,讽刺地主阶级的封建与腐朽,且小说同样借鉴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第一人称的日记体格式,使读者更能体会其中的讽刺内涵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鲁迅更是从果戈里善于其笔下人物起诨号看到他人物塑造的传神。鲁迅的“狂人形象”便是在借鉴果戈里的“狂人形象”的基础上塑造的,但是鲁迅的借鉴并不是全部照搬,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升华。鲁迅的“狂人”形象虽然借鉴了果戈里的“狂人”形象而塑造的,但鲁迅将“狂人”从一个卑微的个人主义者升华成了一个兼具发狂与清醒的反封建战士,并以这样一个世人眼里是一个“疯子”却是最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本质的形象讽刺那些自诩清醒实为糊涂与软弱的“正常人”,以此批判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从而使小说塑造的世界观更加积极乐观。这是鲁迅在对果戈里借鉴的基础上实现的突破。

《狂人日记》里的狂人形象

《狂人日记》里的狂人形象 鲁迅先生通过《狂人日记》第一次用文字形式把笔锋指向了国民劣根性的源头――封建思想文化体系。这使得《狂人日记》成为了一篇彻底的反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这是一篇符合时代节奏,应时而发的,充满绝裂勇气的宣言书。鲁迅先生以其独特敏锐的眼光,洞悉社会和人生真相,他不再按照文艺论方法,以“纯真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而是站在批判者的立场,充当精神解剖医生的角色,以笔为刀,层层剥开国民灵魂,“直面惨淡的人生”、“直面淋漓的鲜血”,他是一个“真的猛士”,独辟蹊径的洞察着铁屋子中国的历史和命运。 《狂人日记》通过“吃人”的意象和狂人的形象,艺术地表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启蒙先知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孤 立的处境和痛苦的心路历程,这些先觉者们,犹如一个个孤寂的巨人,因为觉醒,所以痛苦;因为觉醒,所以孤寂。 一、“吃人”的意象 文中第一次出现“吃人”这个意象是在第三则日记里面,说到昨天街上那个女人打他儿子时骂的,“老子呀!我要咬

你几口才出气”!“狂人”是一个病态的精神病患者,这种错觉人物的精神世界是虚构的真实世界。“咬你几口”过后,又引出了“一伙青面獠牙的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这样以狂人的心理状态联系的一系列事件,使得“吃人”的意象凸显出水面,暴露在读者面前。 接着,作者毫不留情将“仁义道德”和“吃人”联系了起来,借着狂人狂语,对封建宗法体制代表的“仁义道德”进行了揭露。“自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吃到易牙的儿子”、“吃到徐锡林”、“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用馒头蘸着血舐”,从古至今,从历史到现实,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食人的历史,而吃人用的工具竟然是圣人先哲满口提倡的“仁义道德”,在这里,狂人狂妄的撕掉了蒙在“仁义道德”上的表皮,露出了其血腥的吃人的面目。 鲁迅先生自己说过:“暴露幽暗但不为欺人者所深恶,亦不为被欺人者所深恶。”暴露,在当时的中华民族,正是最需要的品质。发现了错误与丑陋,如果不暴露反而去遮掩,只会错得更远,丑得更深。 二、狂人的形象 狂人在文中代表的是一种先觉者的形象,一种个人的形象。“吃人”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群体的现象。勒庞曾这

果戈里狂人日记读后感

果戈里狂人日记读后感 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的典型,大家看看下面的果戈里狂人日记读后感,感受一下吧! 果戈里狂人日记读后感我喜欢读果戈里的小说,因为他的小说把俄国的社会现实描绘的淋漓尽致,就像曹禺把《雷雨》中错综复杂的人物矛盾形象地写露于笔端。我喜欢他的《狂人日记》的原因是什么呢? 《狂人日记》中的主要内容是:有位职位低贱的公务员喜欢上了他上司的女儿,他的同事嘲笑他,科长对他的狂妄幻想痛斥他,上司的女儿也说他是只“口袋里的乌龟”,他的精神由此失常了最终成了“抑郁狂”,他在幻觉中回到了家,在梦呓中时常会发出一声声惨痛的呼喊:“妈妈,救救儿子,请把自己的儿子搂在你温暖的怀抱吧!”他在社会制度的痛苦折磨中,每当我看到这里满眼都是泪花,恨当时社会为什么不能够有自由,为什么不能够有自己的权利。 回想起那一声声惨痛的呼喊,是多么的凄凉,是多么地令人心痛啊!在那黑暗制度下,他不能够解决的一起,都是由那社会制度下的黑暗所造成的,那社会的制度本身就决定了人的贫富,阶级的不平等,导致他只能默默无闻的工作,他只能听命运的安排,而无法成为命运的主人。因此,他只能够在变成狂人之后,大声的呐喊:“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他的立足之地呀!” 每当读完小说的时候,我总是喜欢走到门外,当看到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我热爱生活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为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感到自豪,感到骄傲!我为社会的平等,人们间的友爱,情谊感到亲切,感到欣慰。 我爱今天的社会,但我永远忘不了“狂人”所生活的社会,因此,我会更加珍惜现在这幸福美满的生活。我喜欢果戈里《狂人日记》的原因就在于此。

_鲁镇_里的_人_重释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

山东社会科学Shandong S ocial Science 2005年第4期(总第116期)N o.4,2005(Serial N o.116) “鲁镇”里的“人” ———重释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 毕绪龙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山东淄博 255049) 鲁迅小说研究至今拘囿在社会学层面上,其流行观点为“鲁镇”就是乡村,悲剧主人公就是“农民”。实际上,不论是从城市地理学还是从社会学视角来看,“鲁镇”都带有中国传统市镇浓厚的特征。早在20世纪20年代,张定璜就曾说,“鲁镇只是中国乡间,随便我们走到哪里都遇的到的一个镇,镇上的生活也是我们从乡间来的人儿时所习见的生活。”[1]李欧梵在研究鲁迅小说时指出:“从一种现实基础开始,在他25篇小说的14篇中,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以S城(显然是绍兴)和鲁镇(他母亲的故乡)为中心的城镇世界。”[2]鲁迅小说尤其是他的乡土小说实际上是一个个以“鲁镇”型市镇为社区背景展开的市镇故事。在鲁镇背景下,下层镇民、知识者和“士绅”三种人物形象走到了前台。鲁迅如何以“鲁镇”为叙事背景处理他们的关系,既是研究者感兴趣的和必须探讨的问题,又是作家处理人物形象的关键之处。 一、鲁镇时空形式与下层悲剧主人公 鲁镇带有一种与乡村和城市不同的时空形式。一方面它具有明显的循环性———悲剧主人公几乎对中国社会的“转型”或者“巨变”一无所知,他们大都不直接面临“转型”或“巨变”中的各种“危机”意识。事情只是作为“事件”发生在人的身上,人本身却没有任何的主动性。人只不过是行为的实物主体而已。“小说的开头和结尾直接相连,构成了一个密闭的系统。……似乎小说所描写的事件并没有占有任何的时间。”[3]这种特有的一如旧我的性质,是鲁迅乡土小说中组织人物形象的核心因素。然而,就其社区含义而言,鲁镇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在经济上的位置和作用使它能够上钩下联,既把广大的农村社区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权力汇聚在市镇社会结构中,同时又“变异”了皇权统治意识形态,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带有中介性质的“小传统”。这种特征对鲁迅的鲁镇小说产生的影响是:鲁迅不能脱离故乡的市镇背景,把鲁镇上的悲剧主人公写成被羁绊在土地上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亚细亚式劳作方式下的农民,相反,他的悲剧主人公大都是迁徙流动的。市镇在清帝国将近尾声的剧烈变化期,正在发生着社会结构的失衡甚至崩溃,各个阶层尤其是市镇上层(士绅)的社会心理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下层镇民的心理变化。”流民”的大批流入城市和市镇,不仅是民不聊生的最大特征,也是社会心理变迁的重要因素。阿Q、祥林嫂、七斤、闰土、爱姑、华老栓等都是鲁镇子民,基本上(或完全)生活在鲁镇范围内,一方面必然具有这种时空形式赋予他们的一切特征,而另一方面,像阿Q、祥林嫂、闰土这样的下层人民,不同社区的经历暗暗影响着他们对生存、人际关系和人生理想的看法及其变化。他们部分脱离了循环式乡土“时空”后,实际上已经处于分裂了的时空形式之中。也就是说,下层悲剧主人公的性格内涵并不能统一在理想的鲁镇时空形式中,他们将随着鲁镇时空形式从统一走向分裂的过程中呈现出分裂的性格。下层悲剧主人公的这种性格不是“启蒙者”强加给他们的,而是“现实社会”语境中的性格必然。 祥林嫂就是在流民浪潮中闯入鲁镇谋生并产生了分裂性格的一个原始劳动力。她进入鲁镇除了自己的倔强性格和求生本能等自身条件外,还必须具备进入市镇的文化条件:作为市镇社会的新成员,祥林嫂必须胜任“劳动力商品”的条件,这个“勤快的比男人还勤快”的农村妇女尽管是个寡妇,深为鲁四老爷厌恶,但这并没有使她被这个思想守旧的老顽固赶走。更重要的是,祥林嫂必须扮演“市镇礼仪文化承担者”的角色,这是祥林嫂悲剧的真正根源,也是鲁四老爷在小说文本中作为祥林嫂悲剧凶手的根本原因。在克服并彻底摆脱(实际上是被迫流浪到市镇)了农村寡妇最艰难的生存羁绊后,祥林嫂作为劳动力是可以在鲁镇生存下去

《狂人日记》教案

《狂人日记》教案 备课:包金秀审核:宁胜能最终审核:黄志雄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2. 体会本文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点:剖解狂人形象。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其深刻意义。 教学难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一、导入: 《歌德谈话录》有这样一句话:“一种思想往往能改变整个世纪的面貌,而某些个别的人物往往能凭借他们创造的成果,给他们那个时代打下烙印,使后人永记不忘,继续发生着有益的影响。”今天,鲁迅先生逝世已有77周年了(1881.9.25-1936.10.19),在这个曾经爆发五四狂潮的季节,年轻的我们是否还能聆听到先生的心灵震颤呢,还能否感受到先生在“铁屋子”中的呐喊和彷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先生的作品,对先生作一次近距离的回眸凝望,下面我们将一起学习先生的《狂人日记》。 二、解题: 1、《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上一世纪20年代,华夏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其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留日归来的鲁迅同样经受着时代思想的洗礼,最终不甘寂寞地钞古碑,开始了文学创作实践,用以延续自己“年轻时候做着的梦”,于是就有了崭新内容和形式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它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第一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 2、鲁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三、理清思路 1、阅读小序,作者写的这段小序,对这篇小说来说,在写作上、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作上:1、交代了作者与“狂人”的关系,介绍了“狂人”的病症以及“狂人”的日记,说明了小说的形成及其篇名的由来;2、有了小序,小说开头就可以省掉对“狂人”的有关情况(他是谁,得了什么病症,结果怎样等)的许多交代,可以直入正题,并能使我们对小说的语言“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以及小说既是日记体,而又“不著月日”的特殊表现方式感到真实自然,易于接受。 内容上:1、交代了“狂人”所患病症系“迫害狂”。2、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供医家研究”,语带双关,从表面上看,是说把它写出来好让医生研究治疗狂人之症,而实质是要让有志之士研究我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病,探求改革社会,救治中华古国,拯救苦难的中国人民的道路。因而,小序对小说表现中心思想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理清层次,概括各层内容。 一层(题序、一至三):写狂人首先觉察到周围的人吃人,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吃人现象。 二层(四至十):写狂人进而看到亲人吃人,即在家庭内部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中也存在着这种可怕的现象。 三层(十一至十二):写狂人联想到妹子被吃掉,进一步认识到,原来自己也是那个吃人传统的一部分。 四层(十三):结论。急迫痛切的呐喊,“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四、主题探究 1.“吃人”这个词是本文出现频率最高的。本文提到了哪些“吃人”事例?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些事例? 明确:《狂人日记》列举了大量历史记载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①历史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人肉可以煎吃”;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割股疗亲;易牙蒸子献给齐桓公。 ②现实生活:狼子村的大恶人的心肝被挖出来用油煎炒了吃;街上的女人要咬孩子;血馒头治痨病;徐锡林的心肝被炒吃。 作用:这些事例,将抽象的社会见识融于形象的叙述中,揭示出民族集体无意识吃人欲望的存在,展示出封建制度下国民生存的悖论与无奈,以及愚弱的精神状态。 2、小说归根结底是什么“吃人”(小说主旨)? 明确:极大限度地揭示了封建主义“吃人”的罪恶,指出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仁义道德)对人性的扼杀。 ◆不仅从肉体上吃人,而且从精神上窒息人、戕害人。 ◆弱小者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舆论力量扼杀下层群众,导致个性扭曲。 ◆家庭伦理关系中(父子、兄弟、夫妻)也有吃人,一味收拾幼者、弱者。 (被吃:祥林嫂、华小栓、夏瑜、孔乙己等。“中国的文明,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席”(《灯下漫笔》) 五、人物分析狂人是不是一个真的疯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一方面是真疯,病症:(1)变态的心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笑,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由此可见,他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属于精神病学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 另一方面,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和觉醒者。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看出来:(1)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封建社会家族制度和礼教的蔑视和斗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2)“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的思想特点。(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4)“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心态的认识。(5)“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6)“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总之,狂人是一个兼有病狂与清醒双重特征的反封建战士的形象。象征的是近现代社会(晚清至民初)所有的壮志未酬的先觉善斗之士和反封建的先驱。 六、艺术特色: 1、语言新——白话 2、结构新——日记 3、人物新——疯子 4、表现手法新——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结合(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 5、叙述视角新——序言文言文“余”和日记白话文“我”,双重叙述双重视角。 七、小结:在毕淑敏的《红处方》中:“我希望您能在一个清风拂面的早晨开始阅读,因为那个时刻的神经比较坚强;我希望您在傍晚合上书本之后,迅速离开我所描绘的那家医院,返回到亲人们中间;我希望震惊是短暂的,留下长久而宁静的思索……”这课我们主要分析了小说的主题及人物,正如那句话,我希望震惊是短暂的,留下长久而宁静的思索…… 八、课后练习(见学案)答案:1、知道别人要怕自己,但“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说明“狂人”坚持自己的革命理想,坚持走自己的革命道路,有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2、运用暗喻、象征的表现手法。踹了它一脚,即是批判中国的封建历史。3、“我”是被纲常常礼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不仅是狂人自身,而且是代指处在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控制下的中国人。这句话是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最深层次的揭露和批判。4、狂人,狂人是一个兼有病狂与清醒双重特征的反封建战士的形象。象征的是近现代社会(晚清至民初)所的壮志未酬的先觉善斗之士和反封建的先驱。

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c15540856.html, 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 作者:张磊世 来源:《牡丹》2018年第11期 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得都很饱满,每个人物的性格通过其言行举止表现出来,这使得作品主旨更加凸显,鲁迅想要表达的观念、所要批判的现实也都在故事情节中得到影射。正是因为人物形象塑造得入木三分,故事才更加精彩,引人入胜。纵观鲁迅作品,人们会发现其作品中人物有明显的特征,分别是现实性、复杂性和批判性,这些特性也是对当时年代各种现状的一种抨击,既有讽刺绝望,也有对新社会的希冀与愿望。读者从这些角度入手,才会更加了解鲁迅作品。 鲁迅作品中每个人物所代表的社会意义都是不同的,但所要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是相似的,有对社会底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有对上级阶层人员的讽刺,读者要找到人物形象塑造方法,仔细体味每个人物的鲜活特点与个性。本文主要针对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 一、鲁迅作品中人物特征 鲁迅的作品选材都非常独特,而且文学史思想非常丰富且深刻,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尤其是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还能够通过人物性格的表达来讽刺现实,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 (一)现实性 作品来源于生活,当时传统社会对人的思想行为影响极为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身心受到压迫,是很难写出歌颂当时社会的作品的。当时社会,政府腐朽不作为,人们的思想更是被禁锢,成为政府在思想控制上的奴隶,虽然也有极少数的先进派,但如蚍蜉撼树,力量极小,难以与旧社会对抗,最终成为思想改革与民主改革的失败者。比如,《药》中的主人公夏瑜,虽然个人有良好的革命思想和不畏艰难的英雄主义,最后也英勇牺牲,但因为没有将个人计划与实际生活中的群众联系在一起,所以其革命行为并没有得到人们认同,他想要拯救的人们正处于火坑中冷漠地的幸灾乐祸,甚至还有愚昧的华老栓做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病。这都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讽刺,社会黑暗,人们冷漠没同情心,对现实生活更是得过且过,理所当然在灵魂和精神上带上枷锁。在《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的塑造亦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巧妙的是先进的思想和文化精神都是出自疯了的人,而痊愈的人最后却再次投入到旧社会的狂潮中,重新成为吃人的官、社会的蛀虫。 (二)复杂性

赏析《狂人日记》

赏析《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

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3)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但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得启蒙者的思想特点。(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6)

狂人日记赏析

篇一: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细细品味,无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而我在此也将发表一些对此小说的看法。 《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这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狂人日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最后,连“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虽然,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一样,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简单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测:下面会写些什么? “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小说,兴许也会感到忧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神一般的描写,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是啊,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又是谁是能足以相信的呢?当然了,除了自己,还有谁呢?在那位“狂人”眼里,他不仅想保护自己,又想保护那些千千万万人当中又要被“吃”的孩子。 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从整片的文章来看,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他对别人充满了猜疑和害怕,总认为别人会害他。在他被治愈后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并且醒悟到“传统”杀人,人们无法容纳他的清醒而对他再一次的加以迫害,致使他重新屈服在恶势力权下,与他们同流合污。当时的社会对人的迫害是如此的深,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意识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怕,不但使人发狂,也可以把人吃掉,已经没有了真正的仁义道德。人与人之间只是猜疑,提防,残杀,成为一种难以扼制的恶性循环。因此鲁迅在绝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呐喊,呻吟,“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让人去关注社会。那么在今日的社会中存在怎样的问题呢?现在是科学发达的社会,受全球化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倾向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特别在中国,由于一胎化,使孩子成为家里的皇帝和皇后,同时他们也受社会的暴力现象影响,让他们在社会环境中感到压抑的心理,心态扭曲,缺乏道德意识,自控力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以暴力伤人,甚至以残忍的手段杀人。可怕的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后果

浅谈果戈里

浅谈果戈里《狂人日记》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与异同 20114210411 114班向成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以疯子的变态心理折射出疯子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变态——这使《狂人日记》成为讨伐这个世界的一份呐喊与宣。“折射”——以疯子的所风所闻所思所感来“折射”世界的反常与社会的黑暗,这是《狂人日记》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而且,果戈里在这里运用的是‘双重折射”。果戈里的狂人日记读后感「狂人」即所谓其价值观念与社会主流有所相违,坚持甚至固执地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事,几乎不太理会别人的眼光,秉持自己的理念,有时跟精神病患没什麼两样,不像我们这种小小人物只能顺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狂人在遭遇到问题时,总是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我们会认为那些在思路上总是抱持著与大家不同的意见的人,有一种很想纠正他的冲动,可是他却又自圆其说,让我们无言以对。但狂人绝不仅仅是指头脑「秀斗」的人,也可能是指做一些当时社会所不容许之事,却又不违反良心道德,也不昧於世俗的眼光,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为所理应当为,其痴狂程度远远超乎一般想像,其心超然一切,眼光傲视一切,对於世俗琐事毫不在乎,有时还以鄙视的眼光看待。小说中的主角,在心中另辟一个世界去装他满腹的牢骚和幻想,像小孩子一般的简单逻辑,像是其他长官在纠正主角的错误时,他却认为是在嫉妒他在大人底下做小跟班。可是仔细想想,我们有时也会犯这种错,尤其是在对某人有偏见时,往往对於他的建议或提示故意忽略或是认为故意找自己麻烦的,沉浸在自己的异想世界,无法自拔。当一个人已迷失自我时,会对别人为她做的种种一切做出不当的臆测及判断,当「斐迪南皇帝」认定自己是西班牙王位的继承人时,他突然就把他的思维整个改变了,认为他是个高不可攀的统治者,昔日卑躬屈膝的态度(事实上已经对别人很不尊敬了)就收了起来,接下来就觉得主角已经处在一个与现实隔离的世界了,他在忙著幻想他的皇帝梦,周遭的人也在现实世界忙著惩罚不尽责任、不知自己斤两的他。主角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许能够减轻一些现实的压力,却也为自己招来麻烦,最后更是一脚完全踏进属於自己的异想世界。俄国人从以前到现在,都生活在恶劣的气候中,及极权的统治之下,长久以来的农奴制度,使得人民无法从痛苦的深渊脱逃出来,我想作者想藉由这篇文章,来反映对现实的不满,及想乘著有力的翅膀逃出这个没有未来及希望的北方之国。 鲁迅的《狂人日记》的意义,确实远远超出了文学的领域。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这也是狂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 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忧愤深广。它与果戈里的的《狂人日记》,在主题、人物、情节、风格、语言这些方面有什么渊源呢?从思想内容上看,都是把揭露、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制度,控诉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