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学习纲要)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学习纲要)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学习纲要)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学习纲要)

第一章观察概述

第一节第二节

⊙学习指导

一个教师能够利用观察来了解儿童,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

1、关于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知识。

2、关于观察方面的基本知识。目前,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已经从转变教育观念的阶段发展

到如何在坚定的教育理念得

指引下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阶段。

⊙一般观察

1、什么是一般观察 ?观察是人类的本能。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行为是由好奇引起的。观察是指通过人的感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并进行组织说明的过程。

2、观察的对象:物、事、人。

3、观察的要素:注意、对象与背景、主观介入、判断和结论。

⊙专业的观察

1、什么是专业的观察?是为了职业要求或科学研究而进行的、以正确的了解为目的、需

要收集多方面的资料、需要对资料进行缜密的处理。

一般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

专业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

2 、专业观察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客观性——是指事实存在的真实面。现实资料的呈现及提

供的证据都必须符合客观的要

求。

主观性——是指观察者个人主观的想法。决定资料的收集方向、辨别资料真伪或可靠性、分析或归纳出假设性的解释、分别解释的程度等过程中都要体现主观的作用。

主观与客观的整合——观察的目的是在揭露客观的事实,但是观察的过程却是通过主观

的处理或诠释。

⊙专业观察的基本能力

1、辨识观察动机的能力。

2、追求可靠资料的能力。

3 、观察工具的选择或制作的能力。

4、反省主观情绪或成见的能力。

5、区分客观与主观的能力。

6、摘要行为意义的能力。

7、用词语下基础定义(操作)的能力。

8、提出假设的能力。

⊙被观察的行为

1 、什么是行为 ? 狭义: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不只限于直接观察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2 、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环境的刺激:外显行为、内隐行为

刺激→行为反应行为的产生是个体接受了刺激很快就出现的,行动者的思考或意识的参与比较少。刺激→有机体的意识→行为反应个体针对刺激产生思考及选择,决定了反应方式后才表现的行为。

内在动机→行为反应发自内在的驱力、情绪或意念等的行为。

3、外在行为表现的特点(人类行为的共同特点):﹡连续性:某一行为的发生,

是有始有终的。

﹡整体性:人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及表情的意义不是分离的。﹡程序性:先前的经验会影

响后面的行为表现。

第一章观察概述

第一章第三节观察类型

一、正式观察和非正式观察

1、正式观察

正式观察的特点:①对要观察的行为必须预先做好界定,要预测好什么情境、时间回发生什么类型的行为,并且对行为的后果也要作好相当程度的估计。②观察的过程是在一定控制下进行的。③要对观察者进行训练,建立观察者信度。④用相对严格、先进的方式,通常以量化的方法分析所得资料,结果比较可靠。

正式观察的优点:①可以事先考虑观察的信度和效度,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有效地大量收集可靠的资料。②可以对不同的被观察者使用。③往往是以量的统计方法来对资料进行整理,因此客观性强。④由于是事先确定严密的观察计划,因此可以验证观察之前所提出的假设。

正式观察的缺点:很难在观察过程中新的发现。所收集的资料可能有所偏差。

正式观察法例举:实况详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等级评定法

2、非正式观察

特点:①资料收集和分析是参差进行的。②科学性比较欠缺,但比较灵活。

优点:①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发现行为的意义或行为产生的原因。②可以说明行为现象的实质。③样本少,大多以参与观察为主。④在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帮助被观察者及观察者本人的成长。缺点:依赖观察者本人的理性思考。无法对比较多的对象进行观察。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样本少,无法成为普遍性的行为理论。

二、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1、参与观察

特点:在与儿童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和观察儿童的行为。优点:观察情境比较自然。可以与儿童互动,深入了解一些问题。可以不断调整

观察的目标和内容。

缺点:观察结果难以验证。主观性较强。比较费时费力。对观察者的能力要求较高。

2、非参与观察

特点: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可以使用设备辅助进行。

优点:所得结论比较客观。操作比较容易。

缺点:对观察对象的深入观察比较难。受到“研究效应”、“社会赞许”的影响。会

受到一些具体条件的限制。

三、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1、直接观察

特点:观察这身临其境。能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优点:感受真切、直观、具体,有助于形成对被观察者的整体认识。

缺点:人的感官是有一定局限的,用纸和笔记录时往往会遗漏许多信息。由于观察者在旁边观察,会使儿童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干扰。2、间接观察

特点:非现场的观察

优点:能将现场的情境尽可能地保留下来,可供日后重复观察和反复分析时使用。

辅助直接观察,使观察更精确、更全面。对被观察者的生活不产生干扰。

缺点:很难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效度验证。

四、叙述观察、取样观察、评定观察

1、叙述观察

特点:用一段文字详细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

优点:资料完整、自然、生动

缺点:个案有限、费时费力。难以做到量化分析。

例举: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样本描述法

2、取样观察

特点:不是遵循行为发生的顺序,而是按事先选好的顺序进行。

优点:由于是只对选定的行为进行观察,所以提高了观察的针对性,省时省力,比较适用于群体儿童或大样本观察。

缺点:观察记录的资料不够完整、详细。

类型: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

3、评定观察

例如:注意活动数字量表

类型注意活动表现

1 公开的破坏活动,或者离开集体

2 不注意,但无公开的破坏活动

3 跟着教师看

4 实现随着教师,并伴有面部表情

5 视线跟随教师,并伴有相应的语言或动作优点:容易设计和运用,应用性比

较广。对观察者所需的训练比较少。

缺点:难以掌握评价尺度,容易带有主观偏见。容易造成评定的等级误差。难以分析行为的原因。

五、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定期观察

1、长期观察

特点:全面、细致、费时、费力。

优点:可以比较全面、细致地了解被观察者的行为。

缺点:比较费时费力。由于长期对观察者进行观察,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被观察者的正常生活。

2、短期观察

特点:精力时间集中,难以全面了解情况。

优点:在时间和精力上比较集中,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儿童获得一个及时的了解。

缺点:只能对被观察者获得一个片刻的印象,难以获得比较全面、深入、整体性和过程性的了解。

3、定期观察特点:观察深入、连续性差。在某个指定的时间内对儿童进行反复观察。优点:可以运用于比较复杂的观察内容。

缺点:只能看到某个特定时段的情况,较难看到儿童行为发展的连续性。

⊙各种观察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都有基本特征、使用范围和条件。究竟选用什么观察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第一章第四节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特征

⊙开放性与封闭性

⊙选择性与非选择性

⊙推断程度

⊙理论参照程度

一、开放性与封闭性

1、开放性:轶事记录

2、封闭性:检核表法

二、选择性程度

⊙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只记录事先选定的行为选择性程度高,记录少,开放性底。选择性程度低,记录多,开放性高。

三易、集中观。察中的推断根据描述和证据来下结论推断的程度是不同的推断的时间:如实记录——推断在后——开放性、非选择性选项记录——推断在前——封闭性、选择性四、理论参照程度选择性、封闭性的观察,理论参照程度高。

非选择性、开放性的观察,理论参照程度低。

第二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第三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描述方法

1、什么是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

通过感官或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资料的一种方法。

﹡行为观察的途径——人的感官或仪器

﹡是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学前儿童行为进行观察

﹡是有明确目的的观察

﹡观察过程中有严格的观察记录

2、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适用性

﹡适用于描述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状态或正在进行着的某些过程。

﹡适用于获取第一手资料或对研究对象进行纵向跟踪研究。

3、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具体内容。

日常生活、工具(材料)的使用、互动行为、游戏、语言阅读、认知行为、需要特殊照顾的儿童

⊙行为观察与学前教育

1、采用行为观察可以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水平(经验获得、心理需要、能力发展、学习方式)。

2、采用行为观察,可以弥补学前儿童理解能力和反应方式等的局限,能观测到许多用其他方法无法测量的行为。

3、行为观察不受儿童合作态度的影响。不是最高行为,而是典型行为。

4、与成人和较大年龄的儿童比较,学前儿童比较自然、天真,更少受到观察过程的影响。

5、行为观察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进一步发展有关学前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方面的理论观点。

什么是描述的方法?是对自然发生的行为和事件的复制,观察者记录所观察的资料,然后对事实作分类和分析。

描述方法的种类:实况详录法、日记式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样本描述法

1、实况详录法:是指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不断地、尽可能地记录被观察者所有的行为动作表现。

2、日记式记录法:对学前儿童做一段长时间的研究,以日记的方式记载学前儿童成长与发展中某特定范围的情形。

3、轶事记录法:观察者将感兴趣的,并且认为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行为和反应,以及可表现儿童个性的行为事件随时记录下来,供分析儿童的行为所用。

4、样本描述法:详尽的、连续的,或顺序性的行为描述及当时情境的描述。

第三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描述方法第四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取样的方法取样方法:时间取样、事

件取样

1、时间取样:在事先设定的时间内,规律性间隔或随机性间隔观察和记录所选

择的行为。某段时间=全部时间

2、事件取样:是指选择某一特定的事件作为记录的对象,只要事件一出现,便进行记录的方法。

第五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方法——评量和检核的方法

1、评量和检核:观察者不仅要作观察,而且还要对行为做出评价或判断。评量法也被称作为等级评定。是用来量化从观察中所得印象的一种方法。

2、行为检核法:一系列项目的排列,并标明这些项目是否出现的两种选择,供观察者判断后选择其中之一并做出记号。第七讲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记录

记录贯穿于观察的全过程,客观的记录是获得正确结论的基础和保证。

记录的要求:具体、详尽、准确、真实。记录法的类别:连续记录法、频数记录法、评定记录法、符号记录法

1、连续记录法: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记录被观察者的行为。

2、频数记录法:以符号形式对某项行为出现的次数进行记录。(记录行为有没有发生、记录行为发生的频率)

3、评定记录法:根据一定的等级标准或评定量表,对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

4、符号记录法:用预先规定好的符号系统进行记录。(制定符号系统、熟记符号、反复练习、准备说明表)

第六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实施

第六章第一节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过程——行为观察步骤

一、观察的准备活动

1、确定观察目的:要弄清想要观察的是什么?想要了解儿童的哪一些行为现象?通过这样的观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宏观层面——了解学前儿童的行为意义;教育功能

微观层面——具体要了解儿童的哪一些行为现象,将观察的目的转化成为具体可操作的问题。

2、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要考虑的要素:观察的主题、观察的对象、观察的背景、观察取样、观察的方法和手段、观察的分析与评估

(1)观察目标(观察主题)——是观察想要探究的事情、寻找的答案,也就是观察的方向和范围。观察的主题与观察者的目的有关。观察的主题要由观察者自己界定(例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与同伴互动的行为、情绪行为、游戏活动(2)观察对象——根据观察目的来决定观察的对象是团体还是个人。

(3)确定观察背景

观察的背景——哪里?

场所与情境的关系:场所与情境的关系是固定的,不同的场所产生不同的情境;场所与情境的关系不是固定的,相同的场所可以制造不同的情境,相同的情境可以在不同的场所发生;儿童在某特定时间的行为受情境的影响要大于受场所的影响。观察者要考虑:①在什么地方(场所、情境)进行观察。②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③自己将在什么地方观察。④自己与被观察者之间是否有距离。⑤这个距离对观察的结果有什么影响。

(4)观察取样

能收集到可以代表主题意义的重要行为,能用来简化资料收集的复杂过程,主要目的是收集与主题有关的行为。主题行为不是很凸现的时间或情境不必作观察。

选①择事观件察取样取—样—的方当事法件:发生了才作观察记录。

②时间取样——选择时间片段来作观察记录。

选择时间取样或者是事件取样,是要看所要记录的行为事件发生的间隔或频率:

第六章 第三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注意事项

行为的发生间隔久而且频率低——事件取样 行为的发生间隔近而且发生的次数频繁——时间取样 事件取样与时间取样的比较: ﹡是否在现场记录 事件取样——可以在事件的现场来记录,也可以事后回忆记录。 时间取样——必须在现场记录。

﹡运用文字记录还是符号记录 事件取样——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符号记录。 时间取样——大多用符号记录,极少用文字记录。

﹡采用的分析方法 事件取样——可以用质的分析方法,也可以用量的统计方法。

时间取样——大多用量的统计方法。

(5)观察记录的方法、手段

① 连续记录法:进行连续的描述性的观察记录(纸、笔、录音、录象) ② 频数记录法:将观察内容列成表格或清单,以符号形式对某项行为出现的次 数进行记录。

③ 回忆记录法:对已经发生的行为事件进行描述性的追记、补记。

④ 评定记录法:根据一定的等级标准或评定量表,对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进行评 定。

第六章 第二节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具体实施

一、进行客观记录(客观的描述)

二、整理和分析(分析包括:质的分析、量的分析)

三、呈现观察结果

四、解释说明(避免个人的偏见及观点)

五、结论与建议

一、避免引起注意

二、专业道德及保密

尊重儿童的权利、安全和个人隐私。不记载幼儿的真实姓名。当讨论到观察见闻时,只描述现象而不加评论。家长和儿童自己有权拒绝被观察。

三、影响观察的若干要素

﹡敏感度和觉察能力

﹡疲倦或身体不舒服

﹡个性特点

﹡控制偏差

﹡情境造成的影响

四、观察过程中的错误

﹡遗漏的错误:漏记了某些行为。造成遗漏的主要原因——记录上的疏忽

﹡权限上的错误:列举了超出实际情境所获知的信息

传达上的错误:仅观察到行为的结果

第八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分析

第六章第三节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注意事项

一、行为分析的涵义:是解释之前的工作。是了解客观事实的必要手段。

二、文字记录的分析

1、发展出编码类目:①依据情境归类(独处的情境、安静的情境、偶发事件的介入、嘈杂的情境)②依据事件归类③依据关系归类④依据活动归类

2、行为记录的摘要目录:由观察者的观察动机所产生的主题

3、行为词汇:观察记录所要摘要出来的登录。

4、标签——行为意义十分明确。

5、问题——行为意义不是十分符合。

三、表格符号记录的分析

1、表格记录:理论观点→客观指标→观察记录

2、文字记录:客观事实→理性思考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要素

﹡一、观察目的﹡二、行为定义﹡三、观察背景﹡四、观察单元时间和次数﹡五、观察记录资料的方法﹡六、处理资料的方法

一、观察目的

观察目的就是要弄清观察的是什么,通过观察要达到什么目的,避免遗漏重要部分,过多记录无关现象。

行为观察目的决定了:观察类型和方法,观察时间和背景﹡观察儿童的反射行为——小年龄儿童﹡观察幼儿的互动行为——儿童的集体活动中﹡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儿童的游戏中、游戏场中

二、行为定义

﹡狭义的行为——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不只限于个体直接观察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观察儿童的什么行为?——行为定义要观察的每一种行为的具体含义(操作性定义)客观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行为例如:专注的定义:儿童在活动过程中或使用材料时很专注;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不为周围发生的事而分心,超过直接的兴趣;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关注和目标的单一。

注意力分散的定义:儿童容易受周围活动的影响;对待事物似乎淡入淡出。如在某个活动区内活动时,儿童总是张望自己朋友所在的其它活动区。

三、观察背景

包括:场所、情景

1、场所——实体的硬件因素、活动的机会和资源

2、情境——是指场所中与社会和心理有关的状况。

3、背景——地点、时间、环境、人,甚至是心理和物理的状况等。

四、观察的时间和次数1、时间:每次观察特定的期限。

﹡什么时间进行观察﹡观察多少时间

﹡记录行为的持续时间多少﹡反应时间的多少

2、观察的次数

﹡作多少次观察﹡行为发生的频数

五、观察记录的方法

观察记录的方法贯穿于观察的全过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方法。﹡根据观察过程的结构性和控制程度可分为:正式观察与非正式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可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根据是否借助于仪器或技术手段进行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根据观察内容是否连续完整以及观察记录方式的不同:叙述观察、取样观察、评定观察

﹡根据观察的时间安排: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用文字记录的方法和用表格符号记录的方法

六、处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观察→记录→处理→分析记录资料的方法决定了资料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运用文字资料进行记录——质的分析方法。

运用表格符号进行记录的观察——通常采用的是量的统计与分析的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