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提纲

教育学提纲

教育学提纲
教育学提纲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定义P7

1.广义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社会活动。

2.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育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学的定义P12

1.我国教育学界给教育学概念所下定义通常是: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本书对“教育学”的定义及其阐释

对“教育学"下定义需包含三个要点:一是界定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二是界定教育学研究的目的,三是界定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据此,教育学定义可表述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三)教育的起源P19

代表人物:生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孟禄);劳动(马克思)

(四)教育学的萌芽P25

1.我国:

(1)孔子《论语》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2)《学记》被认为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著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3)中国古代最早提出“教育”,“得天下英才教育之”的是孟子。

2.西方

(1)智者学派(普洛塔哥拉,希比亚…)以传授知识为职业对古希腊教育思想的萌芽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法(也可能是简答或论述)P26

(1)是谁: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和德行可教的观点。主张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然后才是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和锻炼身体。

(2)这种方法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讥讽”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然后揭露对方谈话中自相矛盾之处,使其承认对这一问题的无知;二是“助产”即用谈话法帮助对方回忆知识;三是“归纳”通过回答使对方能够逐步排除对事物个别的特殊的认识,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东西;四是定义,即在归纳的基础上得出事物的定义。

(五)教育学的创立(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卢梭)P27-30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世界上第一步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

赫尔巴特:将教育学列入大学并使其成为普通教育学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创立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他在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教育学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本人也被着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六)西方教育的三大支柱

1.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

2.柏拉图的理想国

3.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的功能与教育的客观制约性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P49-51

1.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系统对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1.间接性

教育社会功能的间接性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培养人而间接实现的。教育尽管对社会方方面面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但严格地讲,教育并不能对社会直接发生作用。

2.隐含性

教育社会功能的隐含性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比较隐蔽。

3.潜在性

教育社会功能的潜在性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在实现之前只是一种可能性力量。要使

这种力量变为现实,必须有相应的社会条件。如不为受过教育的人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和相应的社会地位与报酬,那么教育的社会功能就难以变为现实。

4.迟效性

指教育的社会功能一般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得以显现。追求立竿见影是不符合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的。

5.超前性

教育社会功能的超前性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需适度超越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需适当着眼于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

6.有限性

教育功能的有限性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不是万能的。教育只能通过培养人这一途径来促进社会发展,其功能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此外,教育所处的地位使得它不可能凌驾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上而对社会发挥作用。

问:钱学森说:“我们的社会培养不出像民国一样的人才”这反映出人才培养忽略了教育的有限性。

(三)政治和文化制约教育领导权的主要途径?P62-66

1.政治制约教育领导权的主要途径:

(1)通过政治体制对教育机构行使领导职能

(2)通过任免教育机构领导者控制教育

(3)通过颁布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范教育

(4)通过教育资源的配置干预教育

2.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重功利轻发展的价值观

(2)重共性轻个性的价值观

(3)重服从轻自主的价值观

(4)重认同轻创造的价值观

(四)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

人物:基础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

主张:

(1)强调认知能力的发展。智力活动本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所以应加强对智

力活动过程的动态研究,从儿童的心理能力引出关于不同年龄儿童学习和理解的一般性法则,继而依据这些法则进行教育活动,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

(2)重视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学科的基本原理。相对于知识量的增加,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意义更大,它可以使学习者对所学学科产生深刻的理解,实现学习的普遍迁移。

(3)提倡“从发现中学习”。为激发儿童的智力活动,布鲁纳建议,在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应“尽可能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一)教育原则P91-97

问:朱熹的强调学生的作用、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是什么教育原则?

答:活动性原则?

1.定义: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

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2.(1)人道性原则:基本要求

A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正常而合理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权是贯彻教育的人道性原则的重要前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B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人不仅是有人权的动物,也是有人权尊严的动物;教师要在灵魂深处真正确立师生人格平等的观念,禁止体罚侮辱学生

C营造旨在培育学生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反对“满堂灌”、题海战术、加班加点

D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教师具有人道精神,并以人道情怀善待学生是培育学生人道精神的前提。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诸如关爱生命、追求幸福等方面的教

育。

E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尊重学生不代表放任学生,放任学生恰恰是对学生的另一种不尊重,尊重与严格要求相辅相成,必要时也需要对学生实施惩罚性教育。

(2)个性原则

A端正对个性的认识:在教育上,所谓尊重个性,一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和独特性,二是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B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性强的人不仅自立自强,而且能够通过自我教育,不断超越自我,使自己变得更高尚

C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一个不尊重自我的人往往也不会尊重他人和集体。

D培养学生的特长:个人特长是个性的一个重要表征。

(3)创造性原则

A正确认识创新素质培养的可能性。

B呵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的开端。

C重过程而淡化结果。

D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

(4)活动性原则

A联系日常生活并通过实际活动实施教育。

B开展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深层内在的教育活动。

C多让学生自主活动。

D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碰撞。

(5)民主性原则

A不断增加教育机会

B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C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D提倡启发式教育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概述

1.定义: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在我国,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来制定的,通常通过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重大教育政策与法律来呈现。

2.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育目标在我国基本等同于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是把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按照统一标准分类使之规范化、系统化的一种理论,旨在使教育目标具体化,以便为教育目标和教育评价的科学设计提供技术性指导。

该理论把各类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在认知领域,又分为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方面;在情感领域,又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方面;在动作技能领域,又分为整个身体的运动、协同细致的动作、非语言交流的动作、言语行为四个方面

这种分类可增加教师对教育目标多样性的认识,并在确定某一目标时从中了解与其他目标

的关系及其在目标系列中的地位。教育目标分类学对于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解为更为具体和明确的教与学的目标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P112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P112

(1)是什么:“人的全面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P118 (2)为什么: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人的素质的客观需求,也是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自然倾向。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P117

A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相一致的。

B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C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D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E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过程。

F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劳动代表、教育与矛盾相结合

2.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区分)P121

(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发展完善来制定教学目的和活动的理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以卢

梭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具有反社会倾向/热衷于颂扬儿童真善美天性和自

主个性的爱伦凯/新人文主义性质的个人本位论,不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完全对立,只是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柏拉图认为教育该按照国家需要来造就个人;荀况教育应从礼这个社会需要出发;涂尔干

为代表的“社会学派”未将个人与社会完全对立认为个人是手段社会是目的;

凯兴斯泰纳极端的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

3.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P124

(1)人文主义

教育目的观即以人为中心和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的教

育目的理论。

流派: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存在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哲学基础:人性不变;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个人

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追求理想化的

教育目的;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一)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

将中小学教师的定位为“国家工作人员”

(二)教师专业发展取向P174

1.理智取向(教师具有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教师本人作用有限)

2.实践——反思取向(将自身体验建构成有意义的事件)

3.生态取向

(二)师生关系P181(你如何构建好的师生关系)

1.定义:指在教育过程和学校生近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特殊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

教学呋系、伦理关系以及情感关系等构成的多维的、动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一对最基本、最重关系,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学校文化和教育质量。

2.基本内容:

(1)教学关系

师生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正式的、有组织的教学关系,教与学是师生交往的基础。教师和学生之间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形成的师生工作关系,就是师生的教学关系。良好的教学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育能力和人格魅力等,同时,由于教师和学生居于不同角色,履行不同职责,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又需要吸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促进双方的不断协调。

(2)伦理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组成了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要遵守一定的伦理原则,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也享有一定的道义权利。教师和学生之间构成的道德责任和道德权利关系,就是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伦理关系既是教育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志,又是顺利开展教育活动的必要保障。教育中的师生伦理关系既是社会伦理关系的投射,又体现着教育的伦理特征。师生在教育活动中首先要遵守社会的一般性伦理原则,同时也要遵循教育活动的特定伦理要求。这些要求有的是通过制度化的形式提出来的,如学生守则、师德规范、班级规章等;有的则是支配师生行为并得到师生共同承认的一种缄默力量,如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多元与宽容等。师生双方只有遵循这些教育的伦理要求,教育活动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

(3)情感关系

情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情感关系是师生互动与交往的自然结果,是师生作为生命个体而存在的重要表征。教师和学生之间因情感交流与互动而形成的心理关系,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表明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了师生关系的亲密度和融洽性。它能把师生双方联结在一定的情感氛围和体验中,实现情感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因此可以说,心理关系是师生教学关系和伦理关系的“调节器"。这种非正式色彩的个人关系具有更充分的情感特征,它大量地表现在教育场域之外的“私人空间"中。

良好的情感关系可以使师生自然无拘,以诚相待,袒露真情,相互理解,也能增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勇气和心理安全感。师生之间一旦建立了诚挚、深厚的情感关系,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就可以避免,一些矛盾在情感的润滑下也较易化解。因此,师生情感关系既可以满足师生交往的心理需要,又可以补充其他关系层面的不足。

师生关系的三个方面分别代表着教师和学生作为工作人、社会人、自然人的存在方式。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师生关系的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障碍,都会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产生负面影响。

3.主要类型

李比特和怀特曾对师生美系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根据教师的领导方式把师生关系分为权威型、自由型和民主型。研究了这三种领导方式对教学计划、学习方式、努力情况、教

室秩序和课堂气氛的不同影响,有一定启示。

场景、不同对象灵活和组合地运用多种领导风格,但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却是努力的方向。

第七章课程

(一)课程类型P193-198

1.

2.理想课程、官方课程、校方课程、所教课程、所学课程和所得课程(以课程运行层次

3.

4.

5.

6.

第八章教学理论

(一)教学原则(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直观性原则、渐进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启发诱导原则、、巩固性原则,以及因材施教原则)

(二)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势?P230/PPT

重教师→重学生

重知识→重能力

重教法→重学法

重认知→重整体发展

重结果→重过程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P254

1.科学性与思想性像统一的原则

2.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

3.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6.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7.理解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第九章教学实施

(一)教学方法P261-266

1.讲授提示型教学方法

(1)是什么:运用主体是教师,是指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借助语言向学生作较为系统的讲述、讲解、讲演等,并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启发诱导、点拨提示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组合。是学校教育体制下主要的教学方法。

(2)对教师的要求:

A使讲授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智慧性,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其间的逻辑思路和思维方式,使讲授自然地蕴含着提示性。

B讲授从内容到形式富有感染力、穿透力、渗透力

C讲授与提示要融为一体

D提示要适时、适度

2.探究自主型

(1)主体是学生,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地制定学习计划或课题方案,通过自主性探究或研究性学习,主动开展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组合。

(2)特点:教师提出或协助学生提出课题,并提供适当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完成课题;学生在过程中独立自主性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创造性得到充分展现。

(3)要求: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设计;教师和学生都要真正转变观念,教师要相信学生,学生要自我信任。

3.合作任务型:主体是师生共同体,重点在与师生互动上,是指基于学生分组,借由师生对话与生生讨论的互动共同思考和探究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的组合。

(二)教学评价:P291-293

1.常见的教学评价

A他评价与自评价

B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个体内差异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2.

第十章德育

(一)中小学的德育内容P315-316

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人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品格和文明行为教育。

(二)德育方法

1.情境体验法P325

是自觉地发现和创设教育情境,通过学生直接或间接的道德体验,使他们在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一种德育方法。情境体验法具有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潜移默化性和意识与无意识交互作用等特点。

2.榜样示范法P325

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秀业绩来影响受教育者品行的一种德育方法。其主要功能在于: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磨炼意志,养成行为。原型有:教育者、杰出人物、同龄人典型、艺术形象等。

3.说服法

4.角色扮演法

5.合作学习法

6.实际锻炼法

7.品德评价法

8.修养指导法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内容P329

1.代表人物:科尔伯格

2.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3.道德判断发展的三水平和六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

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遵从权威和维

护社会秩序)、后习俗水平(民主地承认法律;不再拘于社会公则和法律的局限而

根据所谓的“全人类”意义的伦理原则如公平原则、平等对换原则等);

4.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不能通过直接的教导进行道德教育;必须

随时了解人们所达到的发展阶段,根据其发展阶段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促进他们的道

德发展;不能以教育者的权威从外面向人们灌输道德观念;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对人

们道德发展的巨大作用

5.两种基本的德育实践模式: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

(四)班杜拉社会学习论P334

1.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习)

2.榜样示范

问:典型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属于:

答:榜样示范作用

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的含义:P340

既是一种社会群体,也是一种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群体,班级存在着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存在一定的群体角色、人际关系、群体氛围;作为社会组织,班级具有作为教育基本单位的组织目标、组织体系、制度规范等。

(二)班级的基本功能P342-343

1.归属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个性化功能

4.选择功能

5.保护功能

(三)班主任的职责P344

1.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全面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3.组织和之道开展各类班级活动

4.协调和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四)班级非正式群体?P351-352

1.定义:由班级成员在日常学习和交往中基于居住地域、交往频率、学业成绩、兴趣爱好、

价值观念、班内地位、与教师的亲疏等可能性因素而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2.基本特点:(1)以共同利益、爱好或者观点一致为基础,以感情或义气为纽带;

(2)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

(3)群体内可能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核心人物;

(4)有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5)有内部不成文的奖惩规范或方式;

(6)具有自卫性或排他性。

存在于班级内部→超越班级、年级乃至学校的界限。是一种自然和正常的现象,

不要将其视为不稳定因素,强求“大一统”。

3.影响:会产生积极影响/负面影响(按照成因,非正式群体可以分为爱好型、情感型、

亲缘型、利益型等;按照作用性质,又可以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破坏型)

4.引导与教育:(1)正确认识班级非正式群体正式群。

(2)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3)做好核心人物工作

(五)学生评价的发展趋势P361

1.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内在潜能,着眼于未来,评价的动态性层次性)

2.注重质性评价甚于量性评价(建立在观察访谈体验基础上)

3.重视过程评价甚于结果评价(学习过程、行为过程;环节、表现、阶段、场景)

4.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真实思想、表现、素质)

(六)成长记录袋:P363

1.是什么:基于真实性评价思想而采用的一种学生评价策略,主要适用于对各科教学或者某种学习兴趣领域进行的评价,以求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

2.基本思想: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学生的各种有关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和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3.类型:过程性-着重记录学生在某一学习领域的进步过程,诊断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取得

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展示型-主要侧重优秀成果的记录;评估型-主要用于向家长、学校等方面提供学生在某一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的标准化报告。

4.注意:明确评估目的;确定成长记录袋的主题和选材范围;注重学生、家长、各科教师的合作与参与

其他

(一)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势?PPT

重认知→重发展

重结果→重过程

重教法→重学法

重知识→重能力

重教师→重学生

(二)教学的作用(促进学生发展)PPT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个性健康

(三)区分长期教育经济发展功能:

A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看学雷锋视频的同学捐得多

B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同步

学前教育学专升本大纲

《学前教育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升本考试课程。 《学前教育学》课程的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强调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考试内容的深度与学前教育专科生相应的知识面趋于一致。 Ⅱ、考试内容 总要求: 1、初步掌握有关学前教育学的一般概念、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及主要理论观点和实施原则。 2、运用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幼儿园教育现象和问题,并具有尝试解决幼儿园教育中新的矛盾和问题的基本能力。 Ⅲ、考试大纲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的对象、任务及发展 (一)考核知识点: 1.学前教育学和对象和任务 2.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二)考核要求: 1.了解学前教育学学科性质与特点,掌握相关概念。 2.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3.了解我国幼儿教育基本情况,掌握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性质、目标与任务。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考核知识点: 1.学前社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2.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二)考核要求: 1.了解世界及中国幼儿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有关重大事件及相关幼儿教育家的学说。 2.了解世界幼儿教育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3.了解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的原因,掌握蒙台梭利、杜威和克鲁普斯卡亚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 4.掌握世界幼儿教育现状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第三章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一)考核知识点: 1.学前教育和其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2.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二)考核要求: 1.了解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了解几各教育和发展的理论。 3.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 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学前教育任务 (一)考核知识点: 1.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考试大纲 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三、教育规律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二、独立阶段 三、发展阶段 四、深化阶段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是一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现象 二、教育一词的由来 三、教育的质的特点 四、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 五、教育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三、教育内容 四、教育活动方式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育 二、现代教育 三、未来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二、人的发展特点 三、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一)顺序性 (二)不平衡性

(三)阶段性 (四)个别差异性 (五)整体性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建构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 (二)社会本位论 第二节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进程 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二、我国教育目的在普通中小学的实现 第五章教育制度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 [来源: () | 作者:() | 时间:2010-10-24 | 浏览: 3296 人次 ]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群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代化(简答)

教育学原理考试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中介系统构成。 2.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人。它包含人才价值部分和人才素质两部分。 3.教育异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教育本身失去了它在本义上作为人培养下一代使之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而反过来操纵了下一代人,使人的发展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人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它包含教育被(人)异化及(人被)教育异化两个部分。 4.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本质,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以不同形式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并且不断增加不同教育体系的共同因素以形成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全球教育体系的过程。它包括教育资源全球化和教育要素全球化。 5.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是特定的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6.隐性德育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等,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它具有影响的间接性、内隐性;范围的广泛性;发生作用的无意识性的特点。 7.教育无目的论: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杜威把教育目的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反对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强迫教育和学生服从这一目的,违背了他所理解的教育的基本精神。 8.教学: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教的行为应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又反过来作为教师调节自身教的行为的依据。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

美术教育学复习提纲

《美术教育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复习参考书 《美术教育学》尹少淳主编,高教出版社,1998年 二、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1分) 2、多项选择题(共7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共5题,每题4分) 4、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 5、论述题(共2题,每题12分) 三、重要知识点 6、素质教育、美术教育、德育、智育、美育、体育。 7、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教学论、学科教育学。 8、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要素、有效教学、教学评价、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9、教学方法:谈话法、演练法、讨论法、发现法。 10、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一纲多本、一专多能、双基、精讲善练、因材施教、DBAE 11、以下人物的重要著作及其学术观点: 罗恩菲德、赫伯.里德、阿恩海姆、艾斯纳、格内尔、岸田刘生、山本鼎、箕田源二郎、鲁迅、蔡元培 四、思考试 1、现代美术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P135 2、美术学科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 3、如何理解美术教师与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关系?P97 4、美术教学应考虑哪些教学原则?P102 5、美术教学中班级授课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什么?如何改进? 6、当代美术课程改革有何趋势? Δ7、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P69(Δ重点、要点) Δ8、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P76 Δ9、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P50 Δ10、如何进行美术课的组织教学? Δ11、中小学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有哪些? Δ12、美术教学中如何运用演示法、参观法、欣赏法、发现法、谈话法?P110--114 Δ13、如何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美术评价要注意哪些问题? Δ14、美术教科书有哪些作用? 15、为什么说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 16、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7、什么是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 质(重点)一.选择题与填空题1.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2.西方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4.美国大学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 5.19世纪后半期,高 等教育的活动形式: 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 多样化,高等教育的 形式复杂化。 6.从高等教育的性质 看,高等教育是一种 专业教育。 7.高等教育作为一种 专业教育,既可以是 学术性专业教育,也 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 育。 8.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有谁来掌握取决于政 权的性质。 9.高等教育的根本任 务是培养人才。 10.中国古代就有“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的教育目的,体 现了高等教育的政治 功能。 11.民主问题始终是教 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 心。 12.经济结构已经成为 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 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 依据。 13.舒尔茨推算出教育 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 增长的贡献是33%。 14.阿什比认为发生过 四次教育革命:第一 次是将教育的责任由 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 构;第二次是将书写 文字作为教育工具;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 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 基本依据;第四次是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

用。(总结为学校、文字、文本、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二、简答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 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 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 的速度与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 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结构。 3、高等教育的经济功 能,包括三个方面: 1)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 善, 3)高等教育可以 提高人们的收入。 4、大学职能的历史演 变: 1)18世纪以前确 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 职能(欧洲中世纪大 学), 2)19世纪初德国 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 的职能(1810年洪堡 柏林大学,还确立了 现代学位制度), 3)19世纪末美国 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 的职能(威斯康辛大 学,校长范*海 斯)。 5、现代大学的职能体 系: 1)培养专门人才 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 能, 2)发展科学是现 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社会服务是现 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三、论述题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绪论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并掌握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概念、教育学发展历史、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的概念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一)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1、它是一门要运用到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学科。 2、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古代社会) (一)主要教育思想简介: 1、古代中国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 2、古代西方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二)主要特点 二、独立和成熟阶段(近代社会) (一)主要教育理论简介 1、近代西方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赫尔巴特、第斯多惠 2、近代中国 代表人物:张之洞、康有为、蔡元培 (二)主要特点 三、发展与繁荣阶段(现代社会) (一)主要教育理论简介 1、现代西方 代表人物:杜威、布鲁纳、根·舍因

2、前苏联 代表人物:马卡连柯、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 3、现代中国 代表人物:杨贤江、陶行知、黄炎培(二)主要特点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一)毛泽东的教育思想 (二)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三)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及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二)有助于正确掌握教育的思想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效率 (三)有助于培养教育科研的兴趣与能力,促进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 二、学习教育学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一)要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 (二)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019年新版《教育学》复习要点

2019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 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辑录的孔子语录)、《孟子》、《礼记》、《四书集注》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苏格拉底——产婆术 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卢梭——《爱弥儿》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劳动起源论—前苏联 古代社会的教育:(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当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全民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教育的个性化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 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 3.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 4. 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指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指学校教育选择文化中有价值的一部分进行传递和传播。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指教育根据主流文化的要求,整合多样性的文化,并呈现给学生。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出新的文化知识体系。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教育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可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 四、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自身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指明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 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 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 .教育目的要符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教育发展进程 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的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 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的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得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日益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哪些新特点 教育得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得现代化。 3、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得?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得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得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得。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得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得人才; (2)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得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5、生产力对教育得决定作用(制约作用表现方面):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得规模与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得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得内容与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得发展水平。 6、科学技术对教育得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 2、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得数量与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得内容、方法与手段.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得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得再生产。 2、教育能推进科学得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得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得功能。 8、学校文化得特性 (1)学习文化就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就是一种整合性较强得文化; (3)学习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文化得缩影。校园文化有特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统一就是校风。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个人整理的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教育学本公共课复习提纲

教育学(本)复习大纲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共10小题共20分); 填空(共6小题共10分) 名词解释(共5小题共20分); 简答题(共4小题共28分) 论述题(共2小题共22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2、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3、教育学: 教育学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为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性联系,并服务于教育实践的一门学问。 4、教育问题: 是人们在对客观的教育现象的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发现具有积极意义而需要引起重视,更好利用的现象,或者人们发现需要改善的不良现象。 5、教育规律: 是指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或关系。 6、教育学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及着作的主要思想和历史地位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填空题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把教育分为讽刺、定义、助产三阶段,称为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填空题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她的着作《政治学》中;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和谐发展”。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着。 (二)教育学的建立阶段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a.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b.在此书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c.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详细论述,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2)卢梭:《爱弥儿》,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是最好的教育。 (3)康德:1776年,在大学哲学课中开讲教育学,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4)洛克:他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着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亦称教育万能论)。洛克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体系。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注意与夸美纽斯比较) a.1806《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b.赫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因此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c.赫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主张教师中心论。 (2)杜威 a.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b.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 c.杜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三)教育学的成熟阶段

2019教育学考试大纲.

2019教育学考试大纲. 附件1 2019年广西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与说明 一、考试性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全区统一的选拔性考试,从教师应有的专 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试结果将作为我区中小学教 师公开招聘的笔试成绩。 二、考试目标 (一)能够具有中小学教育教师职业应具备的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 基本技能。 (二)能够具有运用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小 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能够具有持续发展自身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素养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9〕1号),结合教育心理学和德育 工作基础知识以及广西实际确定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教育学。 1. 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1)了解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 教育学基本原理。 (1)了解教育的本质。 (2)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3)了解教育的功能;理解教育的个体功能。 3. 中小学教育相关知识。

(1)了解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依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了解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3)理解教师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4)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4. 班级管理的原理与组织。 (1)了解中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了解中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了解中小学班队、共青团活动的基本类型。 (4)掌握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5)掌握组织中小学班队活动、共青团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6)能够针对中小学生特点,分析和解决班级日常管理中的 现象和问题。 5. 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 (1)了解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教学法。 1.教学目标。 (1)掌握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和价值取向。 (2)了解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3)掌握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陈述的三维表述方式。 (4)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和评价。 2.教学过程。 (1)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2)了解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3.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育学大纲

北师大版教育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 §1、教育的发展 1、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2、正规教育,又称制度化教育,其标志是近代(19世纪下半期)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3、中国近代第一个完备的学制是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癸卯学制;1922年的新学制(北洋政府)是壬戌学制。 4、中国古代教育: (1)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 (2)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对的依据和教学的基本教材。 5、古代外国教育: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2)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的是雅典教育。 (3)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4)骑士教育的内容是效忠领主的品质,军事征战的本事,附庸风雅的素养。 (简答)6、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日益大众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体现了很多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2因材施教○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5学以致用(学行结合) (2)《礼记》中的《学记》(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着,其中有很多教学思想: ○1“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体现了教学相长;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显现了启发式教学; ○3“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教之”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 ○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臧息相辅(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 ○5“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体现了教育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教育和政治关系。 3、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1)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苏格拉底主张启

《教育学考试大纲(中学)》附录样卷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考试大纲(中学)》附录样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过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 C 】 A.夸美纽斯B.卢梭C.洛克D.裴斯泰洛齐 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 】 A.《学记》B.《中庸》C.《孟子》D.《大学》 3.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及代表作是【B 】 A.布鲁纳、《教育过程》B.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C.赞科夫、《教学与发展》D.凯洛夫、《教育学》 4.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最主要贡献的学者是【A 】 A.美国的舒尔茨B.前苏联的斯特鲁米林 C.中国的于光远D.美国的凯恩斯 5.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目的的制定具有【 B 】 A.定向作用B.决定作用C.影响作用D.促进作用 6.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下列哪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 D 】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7.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 A 】 A.前提作用B.决定作用C.促进作用D.导向作用 8.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C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9.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B 】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1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B 】 A.交往能力B.研究能力C.管理能力D.学习能力 11.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B 】 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高中阶段D.大学阶段 12.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D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3.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C 】A.活动课程B.社会课程C.学校课程D.特色课程 14.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 C 】 A.新授课和巩固课B.讲授课和练习课 C.单一课和综合课D.理论课和实践课 15.《学记》中说:“学不躐等”。下列哪一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 B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16.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率先提出的观点?【 B 】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 17.“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docx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有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口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影响学生达到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第二章人社会教育 第二节、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屮的作用 1、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木因素:个体的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和个体活动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口的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第三节教 育在社会发展屮的作用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是表现为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表现为经济活动再生产者和再生产科学技术。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1、教育能够包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 者。 2、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 劳动者 3、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 平的劳动者。 4、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 形态的劳动者。 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 劳动者。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1、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 2、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二、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提出某种需要,二是提供相应的条件。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 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教育规律:就是教 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耍素之间、 教育系统与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皴育原则: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 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 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等。 一、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意义。 人道性原则的提出依据:第一,这一原则是根据现代教育理应具有的人道精神而提出的,第二,人道性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第三,人道性是培养学生人道注意精神的需要。 贯彻教育的人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满足学生作为人的止常而合理的需要。 2、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3、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 4、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 5、想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 二、个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耍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个性。 1、端正对个性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口主性 3、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特长 三、创造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休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1、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鼓励多样性和个性 5、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6、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表现其创造力的机会7:给学生传授一定的创造知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