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写作思维谈

写作思维谈

写作思维谈
写作思维谈

激活写作思维

潘新和说:“写作素养,不是教出来的练出来的,而是悟出来,养出来的。最美的课堂不是教他们思考,而是教师提供一些素材来激发他们的思考,释放他们的性情,唤醒他们的心灵。

一、教材的提炼

教材所选的文本中,有一些是相当经典的作文“范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审美鉴赏的过程中去发现并提炼其写作规律,是一种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譬如《秋天的怀念》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和对比、反复等手法对于主题表现的作用;譬如《济南的冬天》中的对比、拟人、比喻,想象与联想;譬如《紫藤萝瀑布》中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的描写文字,通感、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由花及人的生命感悟,写景的层次,首尾的呼应,诗中有画的意境,清新隽永的语言,蕴藉深刻的主题,流畅明快的节奏,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相宜的画面;再譬如《竹影》中美妙的叠词,使语言富有一种舒缓、悠然、沉静、平和的情调,极富音韵美;传神的动词,如“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中的“乏”字,形象地再现出光亮一点点逐渐减弱的情状。又如“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从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这一句中的“升、隐、切、映”这些动词都极富有层次感和画面感,同时有精巧的修辞,比拟、通感、比喻等。富有童趣和理趣的对话等。

二、阅读积累

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是主题式的群文阅读,也可以是对某一位作家的专题阅读研究,或是对某一时代、某一类文体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通过大量的积累和研究,习得写作规律。每一种文体的写作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手法,甚至每一个时代都有它鲜明的历史烙印和风行的写作特点,而有一些基本的写作意识,甚至都可以成为一切文体的通用法则。

譬如,乔治.奥威尔的六条有效写作的规则:

1.千万不要使用那些你常在书刊报纸上见到的暗喻、明喻或其他比喻。

这一点看起来容易,但实践起来确是出奇的难。一些常用的短语句子很容易进去你的脑海里,用起来很舒适读起来也很上口。正是这个原因你必须避免使用它们。常用的短语已变得太安逸而不能产生情感反应了。花时间去创造新的、有力量的比喻吧。

2.能用简短的单词的时候,就别用长的。

冗长的词语并不能使你显得更有才,除非你有技巧地使用。用得不当的话将适得其反,使你显得自大而且做作。它们同样不容易理解并读起来拗口。

3.如何可以砍掉某个词,砍掉它。

伟大的文学作品就是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义。相应地,任何不能给整篇文章带来贡献的词语稀释了它自身的力量。越少越好,永远是这样。

4.能用主动时态的时候就别用被动时态。

如:那个人被那条狗咬了。(被动)

那狗咬了那个人。(主动)

主动的更短更有力。

5.如果你能想到一个相当的日常英语词汇,就不要用那些外来短语、科学词汇、或者行话术语等。

6.如果按规则会说出完全荒唐的东西,立即打破上述规则。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得多了,自然就能够发现一些写作规律,在自己的写作中勤加练习,慢慢地也便水到渠成。

三、专题讲座

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语文老师还要不定期地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

譬如《描写五要五不要》《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作文亮点,点亮作文》《夺分“金三角”》《学会叙事—在反复中推进》

《巧寓哲理,展示思维魅力》《三元思维的魅力》《开头和结尾》《选材和组材》《伏与应》《动与静》《虚与实》《避复与反复》《写句与写段》《高考作文临场策略—三斧定乾坤》《你若一字千金,我便一掷千金》等

02激活写作思维

潘新和说:“写作素养,不是教出来的练出来的,而是悟出来,养出来的。

最美的课堂不是教他们思考,而是教师提供一些素材来激发他们的思考,释放他们的性情,唤醒他们的心灵。

一、命题

作文的命题如果具有思辨性(矛盾)、独特性(新鲜)、时代感(亲切)、便会激活写作思维,点燃创作激情。

思辨性:即命题作文所给的材料富有思辨性,(或曰包涵了矛盾的元素),这样的命题就很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

独特性:即材料新颖或话题新颖,是未尝探讨过的,或很少关注与思考的,或是司空见惯以为理所当然然而换个角度能另有发现的。

时代感:有鲜活的时代气息的命题,容易让学生有亲切感,很容易角色代入。

这三个特点,如何兼顾。

譬如:我有一次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了《大自然在说话》系列公益影片(由国际性非营利环保机构—保护国际基金会发起,以“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大自然”为宣传口号)然后在班里组织了一场辩论赛。

正方辩题:大自然不需要人类

反方辩题:大自然需要人类

很显然,反方辩题论证起来很有难度,但恰恰是这种难度,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我们从夸美纽斯所说的“人站在上帝的作品的中心,他有一颗澄清的心,如同悬在室中的一块圆镜一样,能把周围的一切事物形象反映出来。”联想到柳宗元所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没有了人类的心灵映射,大自然的美也无从被体验认知。没有了人类,宇宙是残缺的。整体共生才是圆满的和谐的。没有了人类,大自然的故事就失去了读者,也失去了重述者。自然界因着有了人类,才可能催生出文学和艺术,人类以各种方式传递着自己对自然界的美感体验和审美认知,从而让宇宙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审题

指导学生审题,一般有两个角度:审智、审美。或曰:理智、情感。

但二者无法割裂,孙绍振说:审美就是情感审视,但情感不是孤立的,它表层是感觉。深层次是情感,再深层代表人的立场、观点,人的智性,修养,人的道德观念,价值准则等”。“感情是审美的核心,它不但和感觉联系在一起,而且和智性有着深刻的联系;智性往往深深地隐藏在感情的深层。”朱光潜也说:“宇宙间一切现象都可以纳到四大范抽里去,就是情理事态。情指喜怒哀乐之类主观的感动,理是思想在事物中所推求出来的条理秩序,事包含着一切人物的动作,态指人物的形状。……纯粹属于某一类的作品不易找出,作品的文学价值愈高,愈是情理事态打成一片。”

所以,真正高明的审题,应当融合审智与审美,指导学生心脑并用地去感受、分析、提炼、表达。譬如,读林觉民的《与妻书》然后联系《庄子》里抱柱而死的尾生的故事。我们讨论幸福,讨论爱的牺牲,看尾生和林觉民两种不同的壮烈。有人说,林觉民是壮烈而崇高的,他因为她而为了大家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尾生是壮烈而懦弱的,他因为她而为了自己死(完全可以上岸等,大可不必抱着桥柱淹死,只是他无法面对被女子拒绝的事实,内心绝望,与其在无爱的冰窖里延长痛苦,不如为信而死,为自己的脆弱找一个有道义光环的理由。)他们的死同样与心爱的女子有关,然而死的目的和意义却有天壤之别……透过情,发现理,审题就是情与理的化合反应。

三、联想

要告诉学生,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拿到题目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素材联想。所谓的素材联想,就是联想与题目所给的话题或材料相近、相反或相关的素材,为写作准备原料,开掘情感,引发思考。

相近联想:指同类事物间的同质量同构的联想。

譬如,由青年工人韩志雄利用工余“少睡一会,少玩一会,少聊一会”的“三少”时间钻研技术,终成技术革新能手,联想到三国时期随兄经商的董遇,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三余”时间读书,终成学问大家;想到欧阳修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时间进行艺术构思,终成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这都是惜时如金的同质同构的联想。这种联想一般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古到今等。

相似联想:指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现象,因在有一点上有所相似而展开的联想。相似而不同质是其特点。如浙江一考生就由“童年”“童心”这一话题联想到现代儿童的过分早熟如同“瓜未熟,蒂已落。”

相反联想:由事物间具有的相反的特点而引起的联想,也叫对比联想或逆向联想。二者往往是一正一反,鲜明对比,取舍分明。反面素材的列举,往往比正面说理更为震撼人心。

相关联想:从已知的观点或现象,联想到另一观点或现象,二者之间有表里关系,(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或者二者背后有着相同的本质和根源。在这种联想中,思维流一层一层向纵深发展下去,最终探触到问题的核心和事物的本质。

03形成写作思路

海明威说:如果你已从庞杂的对象中大致选定了所写的内容,接下来,请对笔路加以控制。海明威所谓笔路,即写作思路,也就是章法布局、文章的形式。形式是一种规范,是一种难度,要自由驾驭,就要克服难度。

要形成比较规范的写作思路,就要熟悉各种文体特点。

譬如,记叙文,它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譬如,议论文,他有三要素:论点、论证、论据。

小说:人物,情节,环境。

散文呢,讲究意思,意义,意境,是一种把理,趣、物、理契合为一的艺术。

文体不同,写作思路也不同。

一、记叙文——彩线串珠

彩线串珠是记叙文最常见的思路。

“彩线”即是线索(具体的人、事、物或者一种感情。)可以是单线推进,也可以是双线交织。“珠”即是资料(对记叙文来说,就是细节、事件或场面。)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应当有线索,将零散的细节和事件串联起来,让读者看见了一个有灵魂的整体。运用“彩线串珠”必须遵循“线固珠明,珠不离线。”这一原则。

运用此法必须遵循“线固珠明,珠不离线”这一原则,所有的细节和事件必须围绕“彩线”展开,不能游离于彩线以外,线索在文章中要多次出现(或表现),前后要照应。

时间、空间、情感、逻辑,都可以成为行文的顺序。但线索不等于行文顺序,线索是一种关联。越是面对复杂的生活现象,越是要找准自己的心与生活的关联点,并通过思维的有序运做和笔路的有效管控使主题逐渐凸现,充实。

二、议论文——起来了,承转合(引议联结)

元代范德玑的《诗格》里有言: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这四法,也是议论文的经典思路。

起,即是开头。

承,紧接开头加以论述。

转,是全文的关键,即转开说去,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反转”,从另一面或反面说,讲不同的意见;另一种是“深转”,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转入深处。合,即圆合全文,收束全文。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思考,或引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以顺畅为妙,承后的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开,才是上乘;合即是结尾,或揭示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遐想,以警策有力取胜。

若是写时评,则以“引议联结”的思路最佳。

引—引述材料,亮出议题。

议—阐释论题,亮出观点

联—联系案例,展开论证

结—总结议论,激励劝勉

引,不是照抄,而是对原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概述,或摘要,取其精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引用材料后,撇开材料而言其他,要时有勾连点扣。

提倡开门见山式的开头,直接由材料切入,提出论点。

议,针对前面提出的观点,利用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使观点确立起来。可从正面或反面论述,或反驳或揭示。

联:文章的关键,由材料拓展开去,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或历史,或现实,或集体,或个人,或国际视野,或自然现象,反反正正,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释得深刻有力。不能就事论事,要善于见微知著,从现象看本质,从个别到一般。

结: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或拓展。但切忌节外生枝,要精炼有力,呼应开头,再次点题,激励劝勉。

三、小说—尺水兴波

尺水兴波指在短小的篇幅里也能写得一波三折,以舞台之小却能表现天地之大。小说的语言要以一当十,情节要丰富曲折,使文章富于层次,富于变化。

小说常用的写作手法有:先蓄积后爆发、抑杨与跌宕、变形与怪诞、误会与巧合、悬念与伏笔、虚实与藏露……尺水兴波,富于变化,其中尤以欧.亨利式结尾最为常见。尺水兴波的目的不是为了好看,小说的写作目的并非文字的游戏,也不是想象力的博弈,它需要传递意义:爱与美,智慧与真理。

四、散文—“意”“象”相契

散文一般可以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散文是一种把事、物、理、趣契合为一的艺术。(简言之即“意”与“象”相契合),所以,散文的思路最常见的就是由物及人(以物喻人)、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在观察描述中悟道。

很多学生分不清记叙文和叙事散文有什么区别。记叙文要有一个中心事件(且这一事件要有曲折跌宕),有完整的记叙文六要素。当然,也有由多个故事片段组合而成的记叙文,就像电影剪辑与组合一样。叙事散文也叙述事件,譬如朱自清的《背影》,但作者是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将九年来,(车站送别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的经历的事,本文是作者在1925年写的)的聚散离合和人生感慨组织了起来,集中表现父子之间深刻而复杂的亲情。作者常常记起的父亲的“背影”,是车站送别时父亲的背影,但作者并未把车站送别当做中心事件来集中笔墨进行叙述,而是以之为回忆的由头、抒情的媒介、行文的线索,所以作者的叙事并未囿于车站送别这一事件,而是时有旁逸斜出,譬如祸不单行的境遇、家中惨淡的光景、近几年父亲和“我”的东奔西走、父亲老境的颓唐、父亲的脾气、父亲对“我”和“我”儿子的惦记、父亲写满了沧桑与脆弱的书信。……

所以,我们会发现,叙事散文和记叙文有相似之处,它也叙述事件,但散文的叙事不追求故事的完整和曲折,不追求情节的集中和单纯,它是舒卷自如,行止随心的。所以,李广田说散文“很像一条河流,它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可以流出它都流,而流来流去还是归入大海,就像一个人随意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散而神聚”。

也有许多同学分不清哲理散文和议论文有什么区别。简单而言,议论文是以理性来行文,需要严密的逻辑;而散文,即使是哲理散文,也需要以感性来行文,寓哲理于形象和譬喻之中,在给人审美陶冶的同时,启发人的思考,带来深刻的领悟。再简单一点说,议论文是要“说服人”,让读者相信;而哲理散文是要“启发人”,让读者领悟。

还有些同学本来想写小说,结果写着写着成了散文。其实,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就更明显了。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而散文是强调真情实感;小说借完整曲折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而散文借现实生活的片段来表达思想感情;小说的作者隐身于幕后,他的思想情感只能由作品中的角色来替他表达,而散文的作者活在台前,他可以无拘无束说自己想说的话;小说的语言讲究故事性,情节感,生活化,而散文的语言讲究美感、文采,哲理。

阅读写作思维

阅读?写作?思维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简言之,就是阅读与写作。而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贯穿于阅读与写作的全过程。换一句话说,不会正确思维的人,就一定不会阅读,也一定不会写作。许多学生读了几年、十几年的书,还学不好语文,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学会思维。作为语文教师,要教的语文知识很多,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林林总总,多如牛毛,老师和学生往往都感到茫然无头绪,不知所措。因此,老师觉得语文难教,学生觉得语文难学。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抓住思维训练这一环。如果抓好了思维训练这个环节,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何以见得?且听我慢慢道来。 思维就是思考,就是分析。不会思维,就是不会思考,不会分析,或者说是不会正确思考,不会正确分析。说通俗点,就是不爱或不会动脑筋。有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有的不会或不愿意死记硬背。这怎么能考出好成绩呢? 仔细研究一下语文考试,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阅读(包括欣赏)内容的考查占了60多分。作文就不必说了。对那些考试题,你不会思考,不会分析,怎么正确回答?那就只有靠瞎蒙了。瞎猫碰到死老鼠的机率能高吗? 再说写作。很多学生特别怕写作文。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不会思维。写作的过程无不始终伴随着思考和分析。从审题、立意、选材,到谋篇布局、语言表达,哪一步能离开思考和分析?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关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不会阅读的学生,作文必然写不好。学会阅读和写作,先要学会思维。怎么思维?就是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阅读题考的就是“为什么”。你平常阅读时就注意了“为什么”,并且能找到正确答案,还怕考不好吗?作文,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思考这么几个问题:谁?干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果动笔之前把这几个问题想明白了,就可以提笔成章了,甚至可以妙笔生花。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 作文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从写作的本质来看,“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刘勰:《文心雕龙》)写作是一个由感知——内部语言(加工制作)——转为外部语言的心理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项高级思维活动,既然写作是思维的外化,那思维必须首先是清晰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之既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叶圣陶语)从写作的能力来看,它由基础能力和专门能力两个方面构成,基础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专门能力包括积累素材能力、审题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表达方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基础能力的核心,语言表达能力是专门能力的第一要素,而思维与语言又恰恰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思维要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语言表达又以思维为内核,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理的语言。”从写作的过程来看,一篇作文的完成,大体要经历观察积累材料、构思表达、修改润色三个阶段,不论哪个过程,一刻也离不开思维。 显然,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强化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的固有规律所决定的。同时,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又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思维障碍。比如,思维空白——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思维浑浊——不知如何谋篇布局,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乃至应考背作文、套作文;思维单一——不知如何求新、如何修改等。正如蒋仲仁先生指出的:“学生作文,一般有两大缺点,一是言之无物,一题到手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一是语无伦次,有点儿想写的东西不知道该怎组织。这两个毛病何尝仅仅是语言的问题!根源还在思维能力上。”

公文写作的五个思维特征

公文写作的五个思维特征 公文写作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公务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X体式的应用写作。它与文学创作虽同属写作学研究的X畴,但客观上存在着许多质的差异。单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就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一、思维动因的指令性 在文学创作中,往往是作者被某一生活原型或某一原始生活素材所吸引,从而有意识地调动丰富的生活积累进行选择、加工、虚构、概括,逐步形成创作意图,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当创作欲望非常强烈时,常常伴随着一种情不自禁、文思激涌、不吐不快的情绪状态。这时,作者就可以不断捕捉灵感的浪花,迅速获得精巧的构思、动人的情节、美妙的词语,还可以加快创作速度,使作品一气呵成。简单地说,文学创作的思维动因,就是作者的创作欲望,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公文写作往往要遵命于他人,其思维动因则是领导交待、文件规定、上级部署或是集体研究决定,具有明显的指令性。从思维动因上来看,公文写作同生活的关系,远不如文学创作那般贴近。文学创作起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公文写作虽然也要求写作人员"寻求灵感",并不直接刺

激写作者的创作欲望。虽然公文写作没有自主权,但写作时却要求写作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据领导意图和指示精神自觉主动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的预见性。这就要求公文写作者不但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还要有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思维过程的规约性 公文写作的思维过程和文学创作基本一致,都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思维与语言的双向运动。文学创作的思维一经启动,便可以上天入地的寻求,极尽想象、联想之能事,以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而公文写作中,写作主体的思维受传统习惯的固定程式约束,必须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他人的意图来结构文章,具有较强的规约性特征。这种思维过程具有较浓厚的模式意识,一般都按规定程式进行,采用规X的语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特定的空间发挥效用。比如请示这一文体的写作,单是在正文部分就必须按规定程式写清以下三个方面: (一)请示的依据;(二)请示的具体事项;(三)具体提出对上级的要求。

思维导图与语文阅读-写作教学教学内容

关于《思维导图与语文阅读、写作教学》案 例研究 在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中,借助于“思维导图”的方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有效思路和写作思维,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和写作思维习惯。思维导图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勾勒知识结构,探讨问题,捕捉灵感,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 一、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应用思维导图,一个想法既能迅速、深刻、完整地生成,又能始终聚焦于中心主题。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具有很多突出的优势: 1、有利于增强学生兴趣。采用这种方式,避免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提高了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会鼓励和刺激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把学习真正变成一种乐趣。尤其是在复习阶段,死板的重复会导致学生麻木、厌烦,而当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重访记忆通道,亲身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时,则会无形中增添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2、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在制作思维导图时,通过查找关键词和核心内容,可以更好地帮助师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为思维导图通过确定因果联系、区分概念层级、组织相互关系,能够直观而有层次地显示出知识的组织结构和连接方式,以及一些重要的观点和事实证据,可以加深对各个层次及整个主题的充分理解。 3、有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思维导图能使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以整体的、一目了然的方式呈现出来,全面展示各个关键的知识要点,直

观地表现出各要点间的层次和因果等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完整、形象的知识结构体系,全面把握某方面知识的整体情况。 4、有利于提高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在阅读、写作或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记录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依其内在逻辑关系或者使用者的特定需要,对有关资料进行重组。随着思维导图的逐步完善,使用者对中心主题的理解日益深刻,以文字篇章的形式完善描述思维成果也就逐渐水到渠成。 5、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由于思维导图采取高度凝炼的方式概括知识要点,笔记中重要的关键词既简洁又显眼,使得师生在认知时中只需要记录关键词,复习时只需读取关键词,查阅笔记时不必在庞大的篇章中寻找要点,因此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集中精力于真正的学习主题,从而更快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6、有利于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的大脑是通过想像和联想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采用单一线性的文字语言性思维方式时,由于思维单调乏味,且不易于回溯前面的思路,经常导致思维中止。运营图文并用、左右脑相互配合的思维导图进行思维时,则会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和灵感,并能及时记录下来,或者随时回到前面任意一个思维中点,再次生发更多的创意,创造性思维成果就这样变得生生不息。 二、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阅读理解,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各种问题,及时对授课作出调整。

灵感_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规律_刘奎林

灵感 ——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规律 □刘奎林 【内容摘要】“思维的科学”即思维科学。思维科学概念和体系是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正式提出的。可是恩格斯对那个时代的思维科学仅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内容并不满意。到了20世纪下半叶是中国的自然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充实并发展了恩格斯的思维科学体系,认为思维科学除抽象思维形式外还有形象思维形式、灵感思维形式和社会思维形式。同时,也明确提出,对现有的思维科学体系也“不要封口”。其中,灵感思维形式属于非逻辑思维范畴。这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是一种独特的基本的思维形式。它虽然与其它几种思维形式相关联,但并非意味着它隶属于哪一种思维形式。为此,作者从客观原型律基础、非线性科学基础、大脑生理学基础等方面来印证了灵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规律。 【关键词】逻辑 非逻辑 灵感 一、恩格斯首提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思维科学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的序言中说,“1845年我们俩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着手‘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从前的哲学信仰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1] 清算”过程中,提出了如下一些研究与发展哲学和思维科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原则之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础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这是哲学的重大问题,同样也是思维科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的关系问题” [2] 研究思维一旦离开了这项原则,就会像钱学森院士所说的那样:“你就容易掉进 ; 两个坑里,一个是机械唯物论,另一个是唯心论” [3] 原则之二:“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依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它一切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这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一条重要原则。这条原则非常明确 了” [4] 地指出,以往的全部哲学唯独没有包括其内的,只有思维科学,更不用说用哲学 [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223页、第364页, [3]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创作灵感与激情

第21卷第3期2008年5月 摁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bnnnalofHenanBusinessCollege VoL21No.3 May.2008 创作灵感与激情漫议 杨德山 [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05) 摘要:创作灵感和激情是作品成功与否及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灵感,是激情的源泉。激情来自灵感。没有创作灵感,就没有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培养灵感,要坚决反对因循守旧,提倡解放思想,发挥创新思维;要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 关键词:创作灵感;创造性思维培育 中图分类号:10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928(2008)03-0115一03 一、何为灵感,何为激情 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艰苦学习,长期实践,努力奋斗,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思路与细节的思维过程。主要表现为观察思考事物反应迅速,善于随机应变,从迷途中选出正确的前进方向并且走向成功。灵感有以下特征:一是突发性,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如散步、闲谈、赏花、观光时触景生情,冥思苦想的问题突然得到解决;二是偶然性,从空间来看,灵感受什么东西启迪而一触即发,且来去又那么“短暂”,令人难以寻觅;三是独创性,古往今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许多与灵感相关,诗人、文学艺术家的“神来之笔”、军事指挥家的“奇谋”、思想战略家的“豁然贯通”、科学家的“顿悟”等等,都在说明灵感思维的奇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四是模糊性,灵感产生的新线索、新结果、新结论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对灵感思维产生的模糊信息,必须持科学态度,既要仔细留心灵感火花带来的启示,又要筛选出灵感采集的非正确信息和无价值信息。 激情,是指强烈、积极、具有爆发力的情感,多伴随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思、恐、惊等情形而产生。其近义词的表达,有豪情、热情等。人生在世。无论是学习和工作,干哪一种事业,都存在一个灵感与激情的现实问题。灵感来了,智慧和办法就来了;激情来了,力量和为之奋斗的决心和毅力就来了。灵感加激情,就会胜利达到预想的效果和目标。 创作,同样也存在灵感与激情的现实问题。 有人十分讲究创作方法和技巧。其实,任何文体的文章写作,所谓的方法技巧,集中的指向还是一个灵感与激情问题。一名作者,如果把握住、把握稳、把握好这个问题,必然创作丰收,其作品质量就会令读者满意,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 灵感,灵敏的感想、感悟、感知,社会上瞬息万变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反应快、认得清、认得准、认得稳。灵感较强者,不仅反应快,而且还能举一反三.浮想联翩,从自己所反映的事物中找出许多方法、技巧和克服各种困难等不利因素的路子。 激情,动力的源泉,激情,非常强烈的压抑不住的感情。人,无论其民族、性别、年龄、语言及风俗习惯,都有一个感情的问题。情感的初级阶段是萌芽,过渡阶段是递进,高级阶段是激情。人们办事创业的动力,就来自激隋。也就是说,有了激情,就会产生动力,就会努力去做并为之奋斗争取,直到实现目标取得胜利为止。 灵感是激情的源泉,激情来自灵感。没有创作灵感,就必然没有创作激情,也就没有写作的 收稿日期:2008—0I—07 作者简介:杨德山(1946一),男,河南洛宁人,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115?万方数据

基础写作教程复习整理

基础写作复习资料 第一节:写作的定义: 文章的分类:文学类、杂交类、实用类、 写作的含义: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心智活动 首先,对写作的性质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其次,应该确立作者的主体地位。 最后,还必须看到写作是以书面语为中介符号表情达意的。 第二节,写作的系统: 一、写作的主体; 写作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两个阶段。 写作主体十分丰富,包括作者的思想、品质、修养、等基本的人格精神。也包括写作个体的心理特征、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先天与后天素质、同时还包括写作主体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主观意识和实际能力。 二、写作客体; 写作客体即写作的对象和写作的题材,回答写什么的问题。 “只有人化了的自然,才能与人发生审美的关系,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在它上面显现出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应从主体对象来说,美不美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但从客体方面来说,美不美在于对象是不是人化,是不是与人发生了关系。”作为写作对象的客体,生活是以三种形态存在的: (一)、生活的客观形态,(人事物景) (二)、生活的主观形态,(这是对象化了的作者自身,它是以人的心灵世界为主要的在写作对象,写人的思想和感情。) (三)、生活的文化形态,(精神产品) 三、写作载体;(超越了文章的范畴,但仍以文章为主要的存在方式。) 四、写作的受体;(为谁写) 五、写作系统的组合(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 第三节:写作的特性; 社会性:(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写作效益的社会性) 个体性:写作是一种个体性的心智劳动,文章是作者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综合性: 实践性:(写作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本身就具有实践性) 第四节:写作的功能: 一、传播功能:(与写作目的相联系的直接功能) 二、记载功能:(实际上超越时间的传播功能) 三、实用功能:(在传播、记载的功能里,都包含着写作的实用性目的和管理性功能,“解决好实际问题”是实用写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四、宣泄功能:(宣泄感情) 五、审美功能:(写作活动其实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审美过程。) 第五节:学习写作的要求和方法: 一、学习写作的要求: 1、要有明确目的性 2、要培养学习写作的兴趣 3、要有刻苦训练思想准备 4、要掌握现代写作技术 二、学习写作的方法 1、外功修炼与内功修炼相结合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3、系统学习与系统训练相结合 第二章:写作的主体: 第一节:作者的智力: 一、观察力;观察力是从事研究和写作活动最基本的智力。 1、外部分析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分析器:(内脏器官的感觉,) 3、立体分析器:(第六感觉:肌肉感觉、键觉、骨节感觉、平衡感觉等) 怎样观察? 1、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 2、宏观观察(整体感知)与微观观察(细部进行)

灵感思维与逆向思维法

灵感思维与逆向思维法 一、灵感思维:是指凭借直觉而进行的快速、顿悟性的思维。它不是一种简单逻辑或非逻辑的单向思维运动,而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理性思维整体过程。 1.灵感思维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①突发性。灵感往往是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出现,使长期苦思冥想的问题突然得到解决。在时间上,它不期而至,突如其来;在效果上,突然领悟,意想不到。这是灵感思维最突出的特征。 ②偶然性。灵感在什么时间可以出现,在什么地点可以出现,或在哪种条件下可以出现,都使人难以预测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往往给人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之感。 ③模糊性。灵感的产生往往是闪现式的,而且稍纵即逝,它所产生的新线索、新结果或新结论使人感到模糊不清。要精确,还必须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辅佐。灵感思维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征,从根本上说都是来自它的无意识性。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都是有意识地进行的,而灵感思维则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所在。 2.引发灵感时常用的基本方法: ①观察分析。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观察分析。观察,不是一般的观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去观看和考察所要了解的事物。通过深入观察,可以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可以从表面上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相似点。在观察的同时必须时行分析,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②启发联想。新认识是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与新或已知与未知的连接是产生新认识的关键。因此,要创新,就需要联想,以便从联想中受到启发,引发灵感,形成创造性的认识。 ③实践激发。实践是创造的阵地,是灵感产生的源泉。在实践激发中,既包括现实实践的激发又包括过去实践体会的升华。各项科技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需要的推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就促使人们去积极地思考问题,废寝忘食地去钻研探索,科学探索的逻辑起点是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引发灵感的一种好方法。 ④激情冲动。积极的激情,能够调动全身心的巨大潜力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激情冲动的情况下,可以增强注意力,丰富想象力,提高记忆

开发学生灵感思维对作文教学的作用

开发学生灵感思维对作文教学的作用通常在写作教学中,往往偏重从人的逻辑思维角度来谈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不过,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能只限于逻辑思维一途;学生作文时立意布局的构设,情意的酝酿,乃至遣字造句,往往不只是归功于逻辑思维。换言之,作文教学中,教师还须开发学生的其他思维形式,尤其是灵感思维。 灵感是一种思维形式,它不同于逻辑思维。它是实际存在的。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称其为“神理凑合”。王士祯刚称之为“兴会”,灵感来时是“兴会神到”,并具“兴会超妙”、“神韵天然”的特点。叶燮在《原诗·内篇》中称其为“触兴”,并说:“当其有所触而兴起也,其意、其辞、其句劈空而起,皆自无易有,随在取之于心,出而为情、为景、为事。”朱自清则清浅地把它喻为“心头一动”。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回忆到《凤凰涅盘》一诗创作时灵感袭来的情景——“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意趣又袭来了,伏在枕头上用着铅笔只是火速地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关都在打颤,就那样把那首奇怪的诗写出来了。散文作家杨朔1961年秋天在北戴河海滨观潮时,望着那潮的涨落,云的飘飞,浪的翻卷与“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

的景象,触发起灵感,脑门里一亮,孕育了后来的抒情散文《雪浪花》。普希金曾在抒情诗《秋》中用诗的语言描述自己获得灵感时的状态:“我常常忘记世界——在甜蜜的静谧中,/幻想使我酣眠。/这时诗歌开始苏醒:/灵魂洋溢着抒情的激动,/它颤抖,响动,探索,象在梦中,/最终倾泻出自由的表现来——/……于是指忙着抓笔,笔忙着就纸,/刹那间——诗句就源源不断地涌出……”这古今中外的许多写作实例,都证明着灵感思维的实际存在。对这种异乎常态的思维形式,写作教学中不应忽视,相反应予重视。教师应努力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 不少学生不知灵感为何物。它看不见摸不到,说起来也很玄乎。因而博览群书类的学生在读到了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与柏拉图的著作后,认为灵感是“神的诏语”,是天才所赋有的。它是常人,尤其是普通中学生是不可能有的。学生受“神秘论”、“天才论”的影响,返顾自己写作上所以差劲,就归之于父母没有给自己一种天才的心灵秉质,或怨老天、神灵没有给自己灵感。对这种讹见必须拨正澄清,给学生以科学的观念。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1980年7月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指出:灵感是人类思维中的又一种形态,它是创造性思维中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人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创造;写作中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新意;科研中缺乏这种思维,

能力写作能力写作思维过程

第一章 初中?單元一寫作思維過程能力

初中?單元一 寫作思維過程能力 設計示例課題行為目標寫作技能頁次 一審題 1.能準確審題 2.能認識作者的身份、立場和寫作動機1.記敘 2.說明 22 二界定寫作範圍 1.能界定寫作範圍 2.能產生大量寫作題材1.記敘 2.說明 3.抒情 27 三選取題材 1.能根據題目選取題材 2.能選擇寫作策略1.說明 2.描寫 29 四起草大綱 1.能構思文章結構 2.能起草大綱1.記敘 2.描寫 36 五開始和結束 1.能有效開始文章 2.能有效結束文章1.記敘 2.描寫 38 六提取意念 1.能用思潮泉湧法提取意念 2.能說明同一事物的多種用途1.說明 2.記敘 42 七提取意念 1.能運用四種感官(視覺、觸覺、嗅覺、 聽覺)觀察事物 2.能利用四種感官(視覺、聽覺、觸覺、 嗅覺)提取意念 描寫44 八轉換能掌握轉換策略(把口語轉換成書面語) 記敘47 九修訂能掌握修訂策略(自我修訂) 1.記敘 2.描寫 49 十擴展思維 1.能依一個觀點擴展思維 2.能運用想像力及內容組織能力1.記敘 2.抒情 51

十一綜合思維 1.能運用想像力及聯想力,以不同角度和 身分去觀察及了解外界事物 2.能模擬想像不同的人、事、物,並代入 他(它)們的感覺感受 3.能以不同的文類寫作相似的題材1.抒情 2.描寫 3.說明 53

設計示例一 —審題— 一﹑教學行為目標 1.能準確審題 2.能認識作者的身份、立場和寫作動機 二﹑寫作技能 1. 記敘 2. 說明 三﹑理論和經驗 1.作文題目有時比較複雜,特別是傳意寫作的題目,學生閱讀時, 常有困難。學生未能理解題目,就會「文不對題」,所以學生要 整理好題目提供的資料,認清題目的要求後,寫作便不會離題。 2.學生可根據下列各項條目,整理題目提供的資料: 2.1出題者的觀點:有些出題者把自己的觀點或某權威的觀點寫 在題目裏。這些觀點有時可以改,有時不能改。如不能改, 學生便要依出題者的觀點寫作; 2.2時間範圍:研究題目有沒有暗示時間限制,例如:時刻、季 節、年期等等; 2.3空間範圍:看清楚題目有沒有空間限制,例如:某指定地點、 某指定地區、某指定國家等; 2.4人/物:看清楚題目要求寫哪一類人,或哪一種物件; 2.5事件:看清楚題目要求寫哪一件事; 2.6表達的要求:看清楚題目要求作者表達的類別,例如:討論、 說明、分析、描述等等; 2.7人稱:題目要求哪一種人稱,例如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等等。 四﹑教學材料 工作紙(一)、(二)

[写作技艺和灵感是可以传授的] 灵感与技艺

《[写作技艺和灵感是可以传授的] 灵感与技艺》 摘要:《创意写作书系》是国内首套关于全面地传授写作技艺和灵感的图书,书中不时地传递出“只要经过训练,你也能成为作家”的讯息,颠覆了人们“成为一名作家需要天赋”的传统概念,令人耳目一新,问:这套丛书是国内首次出版的关于全面地传授写作技艺和灵感的图书,问:这套丛书中表明,在国外有很多面向普通大众的写作学校或是写作训练班的存在 《创意写作书系》是国内首套关于全面地传授写作技艺和灵感的图书,书中不时地传递出“只要经过训练,你也能成为作家”的讯息,颠覆了人们“成为一名作家需要天赋”的传统概念,令人耳目一新。本刊对该丛书的主要译者――中国人民大学英文系系主任刁克利进行访谈,和读者分享他对这套丛书的看法和认识。写作训练不再出现“伤仲永”式的悲剧 问:这套丛书是国内首次出版的关于全面地传授写作技艺和灵感的图书。作为这套丛书的主要译者,您认为这套丛书在国内编译出版,意义在哪里? 刁克利:意义有三:第一、有利于改变大家对作家的认识,改善当前作家的处境。作家是天生的,写作是不可教的,这是很多人对作家和文学创作的普遍认识。这一套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认识。文学创作有其规律及特点,可以对作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种培养要有机制保障。这就是英美国家设立创意写作学位带给我们的启发。担任教授的人都是有成就的作家,他们对文学创作有切身的体会,对文学创作的规律、特点和技巧有专门的思考、研究和实践,所以,能够胜任创意写作教学,也能够培养作家。在现代社会,很多事情都需要师承,都需要传授。这样至少能节约摸索 的时间,提高效率。纯粹自学成才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对于具有很高天赋的人,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训练。这样,天赋可以健全发展、可以持续长久,不至于出现“伤仲永”式的教训。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但是,唐诗数万首,读哪三百首?如 果有人指导,肯定事半功倍。如何像作家一样读书,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阅读?这就值得开设一 门课程,值得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这一套书,大家会对作家的人格构成和思维特点有切实的认识,同时也对作家多了一份理解。理解的人多了,作家的创作环境就会好。第二,有 利于提升文学创作的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改善文学创作的环境。这方面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写作能够传授,就有一定的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就肯定对创作有益。现在的中国作家创作,基本上是每个作家都要从头摸索,就等于每个想写作的人都要从一年级开始。而书中的训练方法,都是被证明了行之有效的,是作家创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可以提供简捷正确的途径。可以想见,如果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训练有素,能够主动探索文学创作的规律,磨砺自己的创作特色;都博览群书,对文学经典进行过系统的阅读,能够深刻地理解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作品风格和文学潮流有更敏锐的把握和了解,对文学的大师之作有悉心的临摹和体会,那么,

三种思维把写作写出新意

三种思维把写作写出新意 作文分数占语文试卷总分数的近半壁江山,可见,其重要性。那么,同学们如何才能在考试和平时的写作中脱颖而出呢?我认为同学们作文时学生打幵全新的作文视野,能够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和多向思维进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炼就全新的作文技法,写出立意“深、新、活”的体现“关爱个性,关爱生命健康发展”的好作文。一、反弹琵琶,引发 逆向思维“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了一首祝寿 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继续,众人皆叹奈何,郑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郑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郑板桥停笔,立刻掌声四起。郑板桥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发明创造,是郑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那么什么是逆向思维呢?它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同学们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如果同学们能够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的来作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在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幵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一一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

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 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经过构思,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 “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离尽致:和尚挑水,不是浇菜煮饭,就是洗衣浆衫,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那么什么是侧向思 维呢?它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 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

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 灵感源于生活,这句话,已被千千万万人传诵,灵感不仅仅来源于生活,它还渗透到各个方面。首先从生活开始。 画家必须深入生活,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阶层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社会现象、特别是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形成许多艺术显现,成为日后创作的积淀。伴随着创作思路,逐渐从已有的积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关信息,并将其范围逐渐缩小,向创作思维靠拢、逼近、诱出若干思想火花,当突然爆发出一个偶然的奇想时,点燃了整个思路而突然贯通,形成灵感。这就是灵感产生的过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当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时没悟出合适的表现形式。在冥思苦想进行创作的构思时,这些潜藏在脑海深处的东西,在翻阅速写的偶然启示下,会突然爆发出来。如果创作时没有真实甘受,就应该放下画笔去感受生活,等充实后再回到画架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一切灵感都是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说生活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源泉。 灵感源于文化底蕴:艺术各门类是相通的、交叉的、互动的,文学、诗歌、绘画、音乐、雕塑、舞蹈、建筑都有相互融通和渗透的界面。文学的美和境界有助于提高绘画的品味。诗歌与绘画更是关系密切。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既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既是音画,以音乐语言表现田园风光。雕塑的表现手法也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舞蹈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生动绚丽的舞姿是绘画的丰富素材。叶浅予的画表现舞姿最为传神。建筑艺术中的对称、高耸、曲线、直线的协调、凝重、流畅等要素对绘画都有借鉴价值。作为一个画家,要对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建筑等学科都要涉猎,加深研究以拓宽自身的文化底蕴。 灵感源于勤奋:灵感只是创造性活动中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他只是提供了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契机,起到催化的作用,并不能代替整个创作过程,还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画家的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的学艺过程。齐白石画鱼虾经常每日观察鱼虾的动态。刘海粟曾遍游国内名山大川,在自然环境下作画,年逾九十仍上黄山。通过长期观察、临摹、体验、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掌握画法的奥秘,达到浑然天成,出手不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喜欢手拿一个速写本,记录自己喜欢的人与物,在创作时也多了很多素材和灵感。俄国大画家列宾写到:“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柴可夫斯基也说过:“灵感是这样的一个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所以没有勤奋就难以产生创作灵感。 灵感源于独立思考:画家的作品所表现的是自己独特的思路、见识、表达和感受,是具有个性的产物。因此,不能止于摹仿名家、名作。要从大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经过消化吸收,依自身的人生观和艺术感触来进行创作,独立思考才能触发灵感。深藏的苦难岁月刻记跃然画上,是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想象的迸发,突出其个性;是源于心灵的再创作;是思想、理念、观察和情感结合后的升华;是超越自然物表层向提炼出来的更高层次的情感倾诉。 灵感源于个性:“个性,从广义讲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画家的个性不同,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关注点也不同,对生活的感受、心理体验也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一样,灵感的形成和产生也有很大差异。绘画创作灵感的激发和降临,因人而异,因个性不同而有别。一些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具个性的、

思维导图写作文

其实,光会背许多华丽辞藻、精彩篇章的不是天才,能创造性地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创作新篇章的才是天才。 以图促写,正是用图式语言,唤醒学生的内部意识,唤起学生的构思热情,催化了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内省式、体验式的写作。 在画写作思维导图进行创作构思时,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能得到尽情的发挥。写作思维导图能把学生不期而遇的想法,灌注了独特感受与情感体验的经历,与众不同的灵感和顿悟……创造性地记录下来。 有时看学生的写作思维导图,好像很“松散”、“随意”甚至“混乱”,但对于学生而言,这些内容间的关系其实都是环环相扣、处处相连、层次分明的,这已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很有创意的写作蓝图,它能指引学生大胆想象,构思有创意的故事,写出崭新的篇章来。创作1:写景、状物类文章 运用写作思维导图可帮助学生理清创作的思路,指引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用思维导图可形象记忆写景、状物文章描写构思的着力点(图3-36)。 写景、状物文:是以描述事物或动植物为主的记叙文。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对自然现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或对植物、物品等进行具体的记叙和描写。 1.最好选择自己熟悉和喜爱的事物,进行多角度的细致的观察,发现景物、植物或物品的特点,围绕中心写出主要特点。 2.描绘要注意动态与静态结合,事物与背景结合地描写。 3.合理安排描写顺序(包括观察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等),表达出对事物的情感。 4.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写景抒情或借物喻理。 5.写小动物,尤其要注意写出动物的外形、叫声特点、生活习性、动作特点,与人的关系等等,我们可用思维导图记住这几点(图3-37)。 图3-36写景状物图

语文教学论文:考场作文中灵感思维的引发和训练

考场作文中灵感思维的引发和训练 考场应试写作特别需要一种最佳写作心态,而对多数考生来说,常常是看到题目时,会有某些出乎意料的感觉,有时还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迅速优化写作心态,获得写作的灵感呢? 一、运用好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即是对所思考问题的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和理解。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常常是突然来临,又突然逝去,而且又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在无意识之时涌上心头。如果我们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注意引发和把握这种心理现象,常常会捕捉住写作的灵感,形成写作的最佳心境。例如,1988年的上海考生陈一菁说:“我看到作文命题《清流与活源》时,觉得这个命题较新颖,一时无所适从,更不知从何下手。脑子里更好像一下子涌现许多想法,又好像什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隐隐地体会到紧张与压力。……当时我迫使自己冷静下来,围绕命题,完全放开自己的思绪,并及时用简练的语句记下脑中各种一晃而过、尚晦暗不明的思路。凡是与命题有关的联想,不论远近深浅,我都记下。随后我就利用‘这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比较,整理取舍,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确定该篇作文的文体、框架等要素,这样一条作文的思路,便从无到有,从乱到清了。”这里,陈一菁同学所说的那些“一晃而过、尚晦暗不明的思路”或“有关联想”正是一种直觉思维,她把这些零星想法都“记”下来,正是不失时机把握有用的思维信息和写

作灵感。陈一菁同学的应试写作过程是运用直觉思维引发写作灵感、构思成文的典型之例。我们姑且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直觉随记法”。 二、巧妙利用“一心二用法” “一心二用法”是在拿到试卷后,先审视作文题,弄清内容和要求后,再把它放置一边,然后再动手解答前面的各类基础试题,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脑子适当兼顾一下作文题,一旦脑海中跳出对作文有用的信息、想法、事例、思路等,便用中心词记下来,以免一晃即逝。采用这种方法,使构思打腹稿的时间延长,容易引发和捕捉写作灵感,使作文构思更严密、准确或有创新,一旦在解题过程中发现有些语句和材料正是作文所需要的时候,自然会喜出望外,于是应试写作的最佳心境也会随之形成。例如,1988年高考作文《习惯》,如果打算写议论文的话,第一大题4小题调整层次的内容,三大题1小题的文言文阅读及三大题2小题的现代文阅读(中国古文化)中的一些材料和语句,就很有启发意义,若心有“灵犀”,便可引发写作灵感,有利于文章的立意和论证。 三、置身情境中,酝酿情感写作需要写作欲望和冲动,当写作欲望和冲动到来之时,作者常常会动情动心,非吐不快,行文时也便文思泉涌、得心应手。那么,在考场作文中怎样引起这种欲望和冲动呢?即置身情境中,酝酿情感。首先要凝神静心,心志专一,剔除一切杂念,深入领会命题内容、要求和意图,然后通过想像把自己放入题目设置的情境中,进入角色,亲自感受那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让往昔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浮现于脑海,使那些与题目有关的可憎、可恶或可歌可泣的事件一起涌上心头,这时头脑中便会形成一种或愤怒或蔑视或景仰或艳羡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写作冲动,大有一吐为快的感觉。此时只要略作布局谋篇,即可能有

写作思维谈

激活写作思维 潘新和说:“写作素养,不是教出来的练出来的,而是悟出来,养出来的。最美的课堂不是教他们思考,而是教师提供一些素材来激发他们的思考,释放他们的性情,唤醒他们的心灵。 一、教材的提炼 教材所选的文本中,有一些是相当经典的作文“范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审美鉴赏的过程中去发现并提炼其写作规律,是一种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譬如《秋天的怀念》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和对比、反复等手法对于主题表现的作用;譬如《济南的冬天》中的对比、拟人、比喻,想象与联想;譬如《紫藤萝瀑布》中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的描写文字,通感、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由花及人的生命感悟,写景的层次,首尾的呼应,诗中有画的意境,清新隽永的语言,蕴藉深刻的主题,流畅明快的节奏,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相宜的画面;再譬如《竹影》中美妙的叠词,使语言富有一种舒缓、悠然、沉静、平和的情调,极富音韵美;传神的动词,如“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中的“乏”字,形象地再现出光亮一点点逐渐减弱的情状。又如“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从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这一句中的“升、隐、切、映”这些动词都极富有层次感和画面感,同时有精巧的修辞,比拟、通感、比喻等。富有童趣和理趣的对话等。 二、阅读积累 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是主题式的群文阅读,也可以是对某一位作家的专题阅读研究,或是对某一时代、某一类文体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通过大量的积累和研究,习得写作规律。每一种文体的写作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手法,甚至每一个时代都有它鲜明的历史烙印和风行的写作特点,而有一些基本的写作意识,甚至都可以成为一切文体的通用法则。 譬如,乔治.奥威尔的六条有效写作的规则: 1.千万不要使用那些你常在书刊报纸上见到的暗喻、明喻或其他比喻。 这一点看起来容易,但实践起来确是出奇的难。一些常用的短语句子很容易进去你的脑海里,用起来很舒适读起来也很上口。正是这个原因你必须避免使用它们。常用的短语已变得太安逸而不能产生情感反应了。花时间去创造新的、有力量的比喻吧。 2.能用简短的单词的时候,就别用长的。 冗长的词语并不能使你显得更有才,除非你有技巧地使用。用得不当的话将适得其反,使你显得自大而且做作。它们同样不容易理解并读起来拗口。 3.如何可以砍掉某个词,砍掉它。 伟大的文学作品就是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义。相应地,任何不能给整篇文章带来贡献的词语稀释了它自身的力量。越少越好,永远是这样。 4.能用主动时态的时候就别用被动时态。 如:那个人被那条狗咬了。(被动) 那狗咬了那个人。(主动) 主动的更短更有力。 5.如果你能想到一个相当的日常英语词汇,就不要用那些外来短语、科学词汇、或者行话术语等。 6.如果按规则会说出完全荒唐的东西,立即打破上述规则。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得多了,自然就能够发现一些写作规律,在自己的写作中勤加练习,慢慢地也便水到渠成。 三、专题讲座

写作思维方式

写作思维方式 找到自己合理的兴趣点,并不断进行深入开掘,才会发掘到素材与众不同 一.人物素材推荐 米兰.昆德拉 海德格尔 尼采 沈从文 柳永 杨丽萍(两棵树作品,对生命之美的强大的力理探索) 梵高 塞尚 二.汪曾祺的<天鹅之死>,迟子建的<花瓣饭>,深刻发掘,才会有真实而深刻的感触 三.没有感同深受的理解,使用例子,只是在套做 四.思维方式: 1.单向度: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 2.多向度:提出的命题带有曲折性,内部有转折.递进.因果等逻辑关系. 结论:命题的一句话怎么设计,会直接影响到行文过程中写多少内容,文章是否丰富,行文是否曲折.

方法:在命题设计的过程中,尽量用关联词去连接两件事情,或者是两件以上的事情. 六种逻辑关系:并列,选择,因果,递进,转折,条件 例如:恬淡与浓重 诗人说: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的确,生活中有人偏爱白花淡茶般的素雅,有人不喜欢绿叶浓酒式的热烈;其实也有人偏爱浓酒绿叶般的浓重,不喜欢白花淡茶般的清淡. 这两句诗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写篇文章 分析: 1.因果分析因为浓重(经历过大风大浪)______略 所以恬淡(懂得平淡的可贵)_______详 2.转折分析虽然恬淡(生活的朴实无华) 但也可以浓烈(沈从文:对文学的浓烈热爱) 思考: 1. “鲁迅”这个人物素村,按照”因果”的思维方式,能够写出什么样的主题:? 正因为鲁迅对中国的文化充满着深沉的热爱,所以他的文字中才布满了尖刻的批评. 3.史铁生这个人物素村,按照转折的思维方式,能够写出什么素

材? 他的世界是黯淡的.周围的人熙熙攘攘,在地坛公园来来去去,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岁月流转,生命轮回.但是,他的内心深处,从来都没有怨恨过什么,他从来都坚信,他内心对亲人的爱,对生活的爱是那样浓烈. 范文分析_______ 恬淡中的浓烈 曾经迷惘,曾经彷徨,每当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之时,总想起托翁的那句名言-------人生的一切变化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阴影中仍保有对光明的向往,就仿佛是身处不为人知的恬淡环境仍在内心充满对生活的如酒般的热情.(论点)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少次,在灯下展读柳永之词,总是感喟万端.学者大略愿意将其仕途不顺作为理解他的关键,我以为这种所谓的”仕途失意”正是柳永人生中的”恬淡境界”.(第一次扣题)在这样不为人知的苦痛中,也许有人会抱怨生活欺骗了自己,从此随逐流.但像柳永一样的天才,却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爱,我揣想,是如浓洒般热烈的.(第二次扣题) 我从来都认为真正优秀的文学大家,无论在何时何地,内心深处都永远珍藏着那份对生活的热忱,(第三次扣题)柳永就是这样的人.在柳三变那些慢词长调中,在那些娓娓道来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故中,我们读懂了何为恬淡中的浓烈,我们更读懂了一个时代.(第四次扣题有所升华)我赞赏很多学人将柳词归结为以”身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