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复旦投毒案”跟“只关注孩子成绩”有屁关系?(整理精校版)

“复旦投毒案”跟“只关注孩子成绩”有屁关系?(整理精校版)

“复旦投毒案”跟“只关注孩子成绩”有屁关系?素材汇编

0309 0650

有很奇怪的评论,跟在我的上。我强调高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途径,就有人唱反调,拿出了“复旦投毒案”,说要关心孩子的人格成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忽视孩子的内心成长,父母们是不是要警醒一下?他搬出了复旦投毒案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很多头脑发昏的人,看了几本“素质教育”“快乐成长”,就觉得自己成为教育专家。一旦社会上有个风吹草动,就与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联系起来。这不,有人深刻反思,复旦投毒案,是不是复旦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呢?是不是犯罪嫌疑人的父母,光注意追求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人格的培养呢?

撇开复旦投毒案,咱们看看其他领域的一些犯罪行为吧。首先,那些不追求孩子成绩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就成就一番事业了吗?不信,你通过各种关系,看看监狱里关押的犯人,了解一下,是高学历犯罪的多呢,还是低学历犯罪的多呢?

我曾经对我们地区所有的监狱都参观考察过。我的结论是,监狱里各类学历的罪犯都有,但是,就凶险性而言,低学历的血腥案件占绝大多数。换言之,偷盗、抢劫、凶杀、强奸等案件,犯罪者多半是低学历,也就是初中后没有正常学习,而是提前踏入社会的孩子。

高学历的罪犯有木有?有。多是职务犯罪,如贪污、挪用等。持刀抢劫之类的高学历罪犯,极其少。

复旦投毒案,举国关注。可是,我们本地七里河发现碎尸,警方十几天破案了,罪犯是20来岁的年轻人,从村里来城市打工,租房子,赌博,闹纠纷,杀人,碎尸。这个案件,没有几个人知道,媒体也不渲染。为什么呢,它不够典型,没有渲染点。实际上,社会的杀人案件很多,在重点大学校园里发生的,是少数,极少数。

复旦投毒案,其实就是同学之间因为某种心理,而导致杀人案。这跟大街上打架斗殴致死的案件,没什么两样。如果这个投毒案都让某些人警醒——哎呀,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那大街上的抢劫案又证明什么呢?多少年,复旦才出现这么一个杀人案,你看看上海,一年得出现多少凶杀案呢?这些凶杀案,难道也警醒我们,教育出了问题吗?

这里,我们要分析一个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复旦博士生有个高学历,跟投毒杀人,有没有因果关系。我们也要分析一下,那些“只重视孩子的成绩”的家长,是不是就真的“忽视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如果,复旦投毒案的发生原因,跟嫌疑人的高学历,跟父母的教育,没有任何毛关系,我们某些杞人忧天的家长,何必杞人忧天呢?

实际上,只重视孩子成绩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往往会人格健全。为什么呢,孩子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歪门邪道的事儿,想的就少了。有些家长,不注重孩子的成绩,孩子的精力,就转移到网络,就转移到歪门邪道上。可是有些人,总是觉得,只重视成绩就会导致孩子的人格不健全;要想让孩子人格健全,必须不能强调成绩。这种心理都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有些家长,动辄打着“我家孩子人格健全就行”的旗号,作为自己对孩子学习成绩不重视不投入的借口。其实,这是自欺欺人。不信等着瞧,N年之后,人家那些成绩好的孩子,比你家孩子,比起来,人格会更加健全。

总有些人,拿出北大学生也跳楼的理由,证明考上大学,孩子的人格就会出问题。实际上,哪个大学都有跳楼的,越是差劲的大学,跳楼的越多,不安全因素越多。孩子考上北大,跟跳楼,没有因果关系。

有人问:复旦投毒案的博士生他在做人与人格方面比文盲强吗?他除了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外,其他的都是漆黑一片。——这句话没有什么错儿。单就投毒的博士生他一个人而言,他的人格,比不上遵纪守法的文盲。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滑到一个误区——博士生的人格,都不如文盲强。进而,我们更不能以为,所有的博士生,出了学习课本知识外,其他都是漆黑一片。我们更不能认为,博士生投毒杀人,是因为他的家长只重视成绩,而忽视了他的人格培养。一个偶然的案件,怎么能发现出必然的结论呢?

往往是,文盲没有书本知识,在很多领域都是漆黑一片。文盲的犯罪的,比博士生犯罪的,比例更多。文盲在年轻的时候没有重视成绩,才导致了人格的歪曲。如果有人从博士生杀人得出博士生不如文盲的结论,那只能说明这个人也是文盲。

“复旦投毒案”跟“只关注孩子成绩”没有任何关系。要想让孩子今后生活顺利些,请让孩子多读书吧。人格的培养,首先就是从重视孩子的成绩开始做起的。

国外的教育体制好吗?难道国外博士生就不杀人吗?国外就没有凶杀了吗?那些一旦出现了一些案件,就动辄拿教育说事儿的人,真的昏了头脑。

下面是我的一条评论——

2月18日,“复旦投毒案”一审宣判,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其母亲由于患风湿性心脏病在家住院抢救,其父亲至死也不相信孩子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当场大呼要上诉。被害人黄洋的母亲被人掺扶着离开法庭,父亲说:凶犯得以严惩,儿子可以安息了。两个来自农村的贫困家庭因孩子的离去将变得更加风雨飘摇,做为一名父亲,我很难想像,他们该如何

面对老年丧子之痛。做为家庭教育指导师,我在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林森浩这样漠视别人的生命,同时把自己和家庭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在林森浩出事的前一天、前一小时,如果有人说他不优秀,那么会被别人耻笑为“吃不上葡萄就说葡萄酸”,如果有人说他不聪明,肯定会遭到大多数人的攻讦。投毒案件瞬间发生了,而按常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发展规律,绝不是无缘无故,如果说他优秀,不可能一下子发生这么致命的事情,如果说他聪明,难道他的做法真的做得天衣无缝吗?难道就想不到这是害人害己吗?他在做人与人格方面比文盲强吗?我们只能说,他除了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外,其他的都是漆黑一片。从他接受记者采访时的淡定,从他听到宣判后的从容,从他一眼不看父亲的冷漠,从他“让他们(父母)尽快忘掉我吧”的无情,我们真的难以想像这就是经过二十几年教育的高材生。从客观现实看,他是在向黄洋投毒,实际上,他的内心早已有了剧毒。我们不能诅咒他这个事情不出,还可能出其他事情,这样显得落井下石,没有人道主义,但我们完全可以想像他虽然生活在别人的光环里,但他是不幸福的。林森浩心里的毒素是怎么来的呢?因为他已经28岁,我们肯定会从社会和学校中找原因,如果让他父母接受是家庭的原因已没有意义,但对于那些现在仍然只关注孩子成绩、成才,而不关注孩子成长、成人的父母,是不是该惊醒一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