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解析古诗词目录: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期中课外古诗词: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期末课外古诗词:

九、秋词(其一)/刘禹锡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十二、潼关/谭嗣同

一、《观沧海》曹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参考答案】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

之情。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有误,“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远景,全景。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

“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花落尽子规啼”情景交融,借杨花飘落和子规啼叫表达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B.“闻道龙标过五溪”表现诗人听说友人被贬之地荒远、道路艰难,跨五溪才能到达,从中可见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之情。

C.后两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怀之情,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

D.“夜郎”古地名,与成语“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不是同一个地方。这里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参考答案】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D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2、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

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D.“我寄愁心与明月”,注意“寄……与……”搭配,并不是“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而是运用拟人手法,将“愁心”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花落尽子规啼”情景交融,借杨花飘落和子规啼叫表达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B.“闻道龙标过五溪”表现诗人听说友人被贬之地荒远、道路艰难,跨五溪才能到达,从中可见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之情。

C.后两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怀之情,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

D.“夜郎”古地名,与成语“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不是同一个地方。这里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C错误原因:后二句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2、对这首诗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诗人已看到旭日在大海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诗人已感到了春天的气息。

B、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神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C、这两句诗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全句结构工整,语言生动。

D、“生”和“入”两字运用动态描写,使全句景物鲜明,境界壮阔。

3、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参考答案】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解析】D 表达的不是壮志未酬,而是思乡的情怀。

2、对这首诗颈联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诗人已看到旭日在大海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诗人已感到了春天的气息。

B、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神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C、这两句诗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全句结构工整,语言生动。

D、“生”和“入”两字运用动态描写,使全句景物鲜明,境界壮阔。

【解析】A这里的“海”,是指北固山下镇江周围的江面。

3、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解析】A 次,停泊的意思。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诗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

B、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D、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3、下列对本文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B.有误,“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是环境描写,营造的是一种幽静冷落的气氛,更增添了凄凉与愁苦之情。

【参考答案】

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诗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解析】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

B、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D、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解析】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9、下列对本文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B.有误,“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是环境描写,营造的是一种幽静冷落的气氛,更

增添了凄凉与愁苦之情。

【解析】B “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反衬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中连用四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峨眉山、平羌江、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四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B、“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D、本诗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

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C)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解析】C 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C)

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D、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解析】C 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错误。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A、诗中连用四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峨眉山、平羌江、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四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B、“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D、本诗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A诗中连用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一、二句追忆与李龟年在唐朝繁盛时期的交往,是对二人昔日友谊的回顾。

B 、三、四句写故友重逢的情景,但二人都近垂暮之年,眼前美景难消心中的悲怆。

C 、“落花时节”恰当比喻了二人潦倒的处境,也蕴含着对唐朝衰落的感概。

D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与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悦心情和无限感概。

3、下列对《江南逢李龟年》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参考答案】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解析】C后两句直抒胸臆,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非直抒胸臆,对照反衬手法。

2、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 、一、二句追忆与李龟年在唐朝繁盛时期的交往,是对二人昔日友谊的回顾。

B 、三、四句写故友重逢的情景,但二人都近垂暮之年,眼前美景难消心中的悲怆。

C 、“落花时节”恰当比喻了二人潦倒的处境,也蕴含着对唐朝衰落的感概。

D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与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悦心情和无限感概。

【解析】 D 这首诗是借诗人与李龟年的二次相见来抒发当时的世事凋敝丧乱和人生的凄凉飘零之情的。

3、下列对《江南逢李龟年》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解析】C,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反衬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2、“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以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D.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3、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可见作者报效祖国的忠心。

D、整首诗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参考答案】

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解析】C 不是第三句,是第二句。

2、“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以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 C )

A.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B.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D.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解析】C“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借菊花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所以C最接近。

3、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可见作者报效祖国的忠心。

D、整首诗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解析】C,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写情。“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登城所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

B、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反衬出诗人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之情,生发出思乡情愫。

C、第三句写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

D、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晚,集体的失眠也不可避免。【参考答案】

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解析】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写情。“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解析】B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登城所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

B、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反衬出诗人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之情,生发出思乡情愫。

C、第三句写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

D、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晚,集体的失眠也不可避免。【解析】B,正面衬托……

九、《秋词》刘禹锡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2、下列对《秋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B、“秋日胜春朝”,用夸张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C、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D、“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3、下列《秋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表达诗人的情怀。

B、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全诗虚实结合,由虚人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参考答案】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解析】C 这首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豪放、热情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秋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

式的顽固。

B、“秋日胜春朝”,用夸张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C、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D、“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解析】B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3、下列《秋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表达诗人的情怀。

B、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全诗虚实结合,由虚人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解析】C,体现了奋发向上的情态和诗人自信豁达的胸襟。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2、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

时思君的深情。

3、下列对《夜雨寄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巴山夜雨涨秋池”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就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B、“巴山夜雨”在诗中出现了两次,前一句是想象与妻子会面时的情景,后一句是写实,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D、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他对妻子和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

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解析】D最后两句是想象,是虚写。

2、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解析】B第二句是真实的景象,是实写。

3、下列对《夜雨寄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巴山夜雨涨秋池”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就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B、“巴山夜雨”在诗中出现了两次,前一句是想象与妻子会面时的情景,后一句是写实,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D、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他对妻子和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解析】B,不是写实,是想象。

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

1. 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2.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3、下列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诗人自哀自怜的凄凉情景。

D、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及答案(部编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部编版/人教版) 第一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________ ___ ___ 。 2、,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春》中描写春花色彩美:________ ___ ___ 4、《春》中描写春雨形态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古诗《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写大风时海上巨浪汹涌的句子是:。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7、《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8、《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 是: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明对朋友的未来担忧的诗句是: 1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1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1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 _。 15、《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 ___、_____ __、___ 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16、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 __、____ 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 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解析古诗词目录: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期中课外古诗词: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期末课外古诗词: 九、秋词(其一)/刘禹锡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十二、潼关/谭嗣同 一、《观沧海》曹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参考答案】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 孙权劝学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课外古诗词背诵 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

1、《古代诗歌四首》(课内)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观:欣赏。(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 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6)何:多么。 (7)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大好河山的壮丽风光,体现了诗人博大浩瀚的情怀以及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必背篇 目】 十三首古诗词(5+8) 古代诗歌五首 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2.《望岳》杜甫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zhǔ)杖无时夜叩(k?u)门。 5.《己(jǐ)亥(hài)杂诗(其五)》龚(gōng)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yín)鞭东指即(jí)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课外古诗词诵读八首 6.《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7.《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sàn)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zh?)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逢入京使》岑(c?n)参(shēn)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晚春》韩愈(yù)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fēi)。 杨花榆(yú)荚(jiá)无才思,惟解(jiě)漫天作雪飞。 10.《泊(b?)秦淮》杜牧 烟笼(lǒng)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y?u)唱后庭花。 11.《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zhú)臣,贾生才调(diào)更(gang)无伦(lún)。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2.《过松源晨炊(chuī)漆(qī)公店(其五)》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biàn)无难,赚(zhuàn)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3.《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六篇文言文 1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dāng)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qīng)治经为博士邪(y?)!但当涉(sha)猎(lia),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guā)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15.《木兰诗》《乐府诗集》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a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juàn),卷(juàn)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 a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jùn)马,西市买鞍(ān)鞯(jiān),南市买辔(pa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yān)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气传金柝(tu?),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jiàn)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xūn)十二转(zhuǎn),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huán)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xiāng)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zhuāng);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 hu?)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 ?)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ji ē)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shu?),雌(cí)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6.《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shì)担(dàn)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jiàn)其发(fā)矢(shǐ)十中(zh?ng)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dàn)手熟尔。”康肃忿(fan)然曰:“尔(ěr)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油知之。”乃取一葫芦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1.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论语十二章 【春秋末期】孔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7.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汇总

部编版七下古诗词竹里馆 :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逢入京使 :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晚春 :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登幽州台歌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自缘一作:只缘) 游山西村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己亥杂诗·其五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泊秦淮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贾生 :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 zuàn)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约客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部编版七上古诗词观沧海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完整版)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篇目 第4课 观沧海 作者:曹操【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8课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宋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古诗词阅读

七年级上古诗词阅读 《观沧海》曹操 1.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盘然之感。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2.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李白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2.请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简要赏析。 将我的怀念之心托付给多情的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吧。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趣,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愁、无奈的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 1.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齐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作简要赏析。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新旧更替是自然规律,旧事物孕育新物,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两句诗对仗工整,形象生动。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故乡。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小令的情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凄冷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盘旋。他走过横架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落山了,他已经无处投宿,迎着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字太白。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靑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淸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淸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_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2018年部编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完整版).doc

2018 年 , 部 , 编 , 七年级 , 上册 , 古 , 诗文 , 理解 , 性 ,4 .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 峨眉山月半 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九)《秋词》(刘禹锡)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诗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我言秋日胜春朝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 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1、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巴山夜雨。 5、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默写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默写 【古诗文上下句填空】 1、东临碣石,。水何澹澹,。(《观沧海》) 2、树木丛生,。秋风萧瑟,。(《观沧海》) 3、,若出其中。,若出其里。(《观沧海》) 4、,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客路青山外,。,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 6、,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7、,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8、夕阳西下,。(《天净沙·秋思》) 9、峨眉山月半轮秋,。夜发清溪向三峡,。(《峨眉山月歌》) 10、,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1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2、回乐烽前沙似雪,。不知何处吹芦管,。(《夜上受降城闻笛》) 13、,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其一) 1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 15、僵卧孤村不自哀,。夜阑卧听风吹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16、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潼关》)

【古诗文理解性填空】 1、曹操《观沧海》一诗中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语句是 , 。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山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以衬托大海的勃发生机的语句是 , 。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风大浪中的大海令人惊心动魄的景象的语句是 , 。 4、《观沧海》一诗中借丰富奇特的想象,表达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的语句是 , 。, 。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生动勾勒北固山下壮阔图景的两句是 , 。 6、《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海上日出,江上春早,气象融浑,构思新颖的名句是 , 。 7、《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蕴含着事物发展规律的自然理趣,表达诗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精神的名句 是, 。 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达作者急迫的思乡之情的两句是 , 。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 1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的诗句是 , 。 12、马致远《天沙净·秋思》一曲中,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达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的语句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注释与主旨】(最完整)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注释与主旨】(最完整)1、《古代诗歌四首》(课内)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

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9)萧瑟(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大好河山的壮丽风光,体现了诗人博大浩瀚的情怀以及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课外)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鉴赏专题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 1、构思精巧 《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世人皆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河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说一下“影入平芜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习】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及穿搭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鉴赏】 诗歌背景: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4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5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汇总(含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 1.《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和子侄辈的人一起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差不多可以和在空中撒盐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而起。”谢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朋友)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在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父亲,就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2.《论语》十二章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尽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⑶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自立于世,四十岁时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随心所欲,又不越过规矩。” ⑷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⑸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害。” ⑹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真是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无法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乐观的品质。真是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文背诵篇目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背诵篇目 (一)、课内古诗词背诵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唐)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 谭嗣同 (清)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三)、课内古文背诵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

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