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文素养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渗透

人文素养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渗透

人文素养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渗透
人文素养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渗透

浅谈人文素养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摘要】本文阐述了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分析了我国目前中学生人文素养缺失情况,探究了在中学地理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四条途径,目的在于更好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

出高素质的接班人。

【关键词】人文素养;地理教学;学科渗透

一、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应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即一个人内在的身心品质与精神,包括按照社

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做人、做事、做学问最基本的态度和精神境界,包括基本的思想素质、文化心理素质和情感智慧素质。它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具体来说,以培养人文精神为主旨的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可以界定为:以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为前提,以个人潜能的最大发

展为目标,以发展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我(本我)我(自我)关系、人我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方法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方法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尽管地理学界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的界定有不同的说法,但不难看出各个说法都体现出了一些共同的思想,认为地理素养是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借助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而就目前而言,综合地理学界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观点,笔者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了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个大的方面。 1.地图技能 在中学阶段,地图技能不局限于掌握地图“三要素”,还包括识图、绘图、用图等方面的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门语言,对于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有显著的效用,想要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识图素养。识图不仅要认识各个类型的地图,还需要能够从地图中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地图信息来解决实际地问题。 2.空间视角 地理这门学科是研究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空间的一门学科,非常关注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以及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致力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变化发展规律。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并确定各个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规律的能力是学习地理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3.综合思维 地理学是以跨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的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复杂多样,如大气、水文、土壤、植被、人口、聚落、经济、交通等一系列地理要素,而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在学习地理时不能割裂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要对这些地理要素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综合思维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的渗透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d15164525.html, 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的渗透方法 作者:段明婧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07期 【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文件的颁布使核心素养成为推动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本文以《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为案例进行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实践,给出在培养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方面的具体策略,为地理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农业区位 2016年修订完成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从三个维度提出地理核心素养 的四要素:人地观念(基本价值观念)、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基本活动经验),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曹东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一文中提出“从地理角度提出问题、地理表征及交换、地理推理与论证、地理建模、从地理角度解决问题、地理交流”等六个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为高中地理一线教师提供了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有利于老师们在课堂中渗透和培养学生地理的核心素养。笔者以高三一轮复习《地形对农业(自然)区位的影响》为例,论述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的方法和心得。 一、识图判读,提升学生读图、析图和表达能力 以“地形的判读”教学为例,呈现的是微观化小区域范围的地图,在选材上尽量运用高考真题的例图,引导学生总结出地形判读的三种常见方法:①图例辨析法,可以根据图中图例信息直接判读,例如山地、河流(河谷);②区域辨析法,根据经纬线指向的具体地形区,进行相关的判读,例如我国东经90°,北纬30°可以准确定位到拉萨,其大的地形区属于藏南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③等高线辨析法,根据等高线的走向和数值,判别相应的地形。 小结方法后,笔者引导学生完成2013全国大纲卷第36题改编题目(见图1),看图要求学生先判读A、B两地的地形情况,大部分同学可以回答出B地更加平坦,单从地形角度考虑发展农业应该在B,笔者再进行追问:“真正盛产小白杏却为A(轮台)”,提出矛盾引发思考,引导出农业中不仅仅需要思考地形条件,农业区位因素各个要素都有其重要性,也为后面课程中地形与农业(自然)区位因素建模牵线搭桥。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出白杏生产在A地 的原因是该区域水源是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其次A地处于河流出山口(冲积平原)——土 壤肥沃,所以最终选择在A地(轮台)。在整个答题过程中,首先学生通过经纬线进行区域 判读——我国西北地区,再提取图例,A地有河流,最后判读等高线图,A地为冲积平原。

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发展性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新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学校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则进一步强调“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需要通过各教育阶段进行长期培养形成。核心素养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合理的一面已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对于应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人们已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但事实上,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仍然不能充分体现。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活动看似重视学生主体,其实不然。一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课,貌似课堂气氛活跃,但那种琐碎的、缺乏思考价值的问答代替了学生主动地读书与思考,学生只是教师思想的表达者、表演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引言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采用的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授方式,这种方式固然有其内在的优点和优势,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方面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是远远不能满足新标背景在关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的。由此可见,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探讨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1地理核心素养简介 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主要涵盖了四大方面,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识以及地理实践能力等。但是,要想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却并非一容易的事情。 2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实例探究 为了更好地研究初中地理核心素ɹB培养的培养,笔者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说明: 我们以《西北地区自然和农业》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的主要素养提升应该说是在前三个方面,即人地观念、

综合思维以及区域认识等方面,在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较弱。为此,笔者建议按照如下方式设计堂教育教学活动: 首先,就是要引入知识的连接,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完成对新的引入,具体说就是通过填图的方式复习我国四大牧区的分布图,另外通过一些景观照片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完成知识链接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西北地区的地图空白图,让学生完成位置范围界限、地形以及河流信息等的填写,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空间定位,进一步落实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区域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注意加强观察,并及时进行调控。 再次,就是要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就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顺利完成本环节,笔者建议通过承转的方式完成,具体说就是教师可以跑出如下问题,即西北地区之所以会有多季节性河流这样的特殊气候,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干旱的气候,那么是不是整个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都一样呢?西北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干旱的气候会对西北地区的植被分布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呢? 在抛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重点以及难点,并进行必要的点拨,进而让学生边合作、边探究,最终成功完成任务,找到“基于这样的特殊气候,西北地区的农业和种植业应该如何发展呢?如何有效避免上述这些制约因素的影响呢”?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本节的主要知识点进行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地理教学反思及建议-文档资料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地理教学反思及建议 近期,笔者在江苏教学新时空平台上观看了一节视频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本节课之前,学生没有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但这位老师很巧妙地将农业区位因素与畜牧业的学习结合起来。以下是本节课部分教学实录: 【教学案情一】 上课时,老师拿出自己一直在喝的一壶茶(普洱茶),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学生窃窃私语,议论纷纷,有些学生说是可乐、板蓝根,但这些答案很快又被排除,杯中没有气泡,老师不可能一直感冒…… 这个问题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最后老师给出谜底是普洱茶。接着,老师就以普洱茶为出发点展开教学活动――师:普洱茶的产地是哪里? 生1:云南普洱 师:与普洱茶相关的史料中,普洱茶与茶马古道联系在一起。 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认识茶马古道,了解到茶马古道是将普洱茶运输到西藏昌都、拉萨等地的通道,历史悠久,茶叶的交易量很大。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提出问题。 问题1:具有消食去腻、降血脂、降低胆固醇功效也含多种维生素的的普洱茶为什么在西藏地区消费量那么大? 生2: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 老师引出我国四大牧区、畜牧业等概念,继续提出问题。 问题2:四大牧区中,为什么西藏牧区对普洱茶的消费最大?(或者,为什么不是内蒙古牧区呢?) 生3:普洱茶产地与西藏距离较近,与内蒙古、新疆距离较远,交通运输难度大。还跟民族地域性有关。

生4:内蒙古与西藏相比,海拔较低,热量较好。(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内蒙古东部牧区) 生4:内蒙古东部与东北地区相邻,是森林草原植被,降水较多。 老师总结:西藏牧区海拔4000m以上,年降水量300mm以下,每公顷产鲜草0.75~1.87吨;内蒙古东部是年降水量400mm左右的平原草原,每公顷产鲜草3~4.5吨。内蒙古牧区的水分、热量条件好于西藏牧区,可以生长一些植物性食物,对肉类的需求量较小。 师:为什么内蒙古东部牧区的降水多于西藏牧区呢?是什么因素影响呢? 生5:距海远近 …… 【教学案情二】 在学习“乳畜业”时,老师以学生日常喝的饮料为切入口,拿出一只“柠檬U 格”饮料瓶。 问题3:大家经常喝这种饮料,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称为“U格”呢? 生5:“U格”是英文Yogurt的谐音,意思是酸奶。 师:哦,原来这也是一种奶制品。请大家再说一些跟牛奶有关的英文单词。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说出很多。如:Cheese、Butter、CreamCheese、ParmesanCheesePowder、Lowfatmilk、Skimmedmilk / Fatfree milk、Liquid milk…… 问题4:拥有如此繁多的乳制品词汇的地区,你可想而知的是…… 生6:当地以牛奶为原料的生产很发达,产品丰富多样,人们对奶制品的需求量很大。 好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欧洲西部乳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的运用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地理教学的运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对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要求,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我国建立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与核心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国家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下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贮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我国新时期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强调教学必须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 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提升完善自我实现,促进学生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适应社会良好需求,形成运作

发展良好的公民个体。为个体能适应未来社会、为个体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个体生活成功和社会持续良好健康全面发展。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教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意义 教学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当前世界未来信息技术变革、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适应社会教育质量标准,所以教师应充满社会责任感,形成对社会及个体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学科专业素养、跨学科视角综合运用的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需努力提升完善自我实现,发挥主体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个体自我成功与适应社会良好需求,促进个体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终身的全面发展。道德品质素养是基本素养,教师应学会爱人类、爱社会、爱国家、热爱科学、爱护环境,促进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资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等诸多方面的持续发展。以积极愉快的发展观、积极健康的情绪、创造性的运用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尝试教学,启迪新思维、开拓新方法。 2.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深远意义 学生运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启迪思维、对学习对未来充满希望;

浅谈如何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 教育文档

浅谈“如何围绕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深化地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地理核心素养内涵有哪些呢?下面着重研究。 1 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 首先我们明确核心素养的概念:专家给出的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高中生,为结合现行高中地理课标以及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和高考要求,我的理解为只要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等分析学习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且具备正确的世界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就可以视为具备一定的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在这些能力和素养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可以概括为4个要素,3个维度,他们分别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实践力为地理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而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既然为最核心的价值观,那么在地理学科哪些方面有体现呢?接下来笔者谈一下教材与核 心素养的对应关系。 2 教材(新课标)与核心素养(人地观念)的对应 必修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说明全球气候变化根据有关资料,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修2:人口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必修3: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正因为教材中对核心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考题也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可见,无论是从学生长远能力着想,还是应对高考,都必须要重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3 如何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课堂教学 首先从宏观上教师无论从课前、课堂、课后,以及对每节课的反思都是紧紧围绕着为学生服务的。在课前,我们主要备的是教材和学生,研究教学方法。教材备课依据主要是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研究高考试题,课前我们备课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明确教学的重难点;(2)根据不同的学情,采取什么方法落实;(3)要渗透哪些核心素养;(4)通过什么方式去渗透。其中(1)、(3)是共性的,(2)、(4)会因为学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笔者以《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同课异构为例,在备学生时考虑了不同学情,1.16班是文小班,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好,1.15为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弱,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有几个点的教法有所不同。 班采用黄土高坡的民谣,用对黄土高坡风1.16比如导入: 向的了解引入新课;(这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1.15班用复

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思考 发展性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 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为学 生的 长远发展服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 是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 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新标准 中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 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反映地理科学发展, 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 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 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 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 教育的使命。”学校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则进一步 强调“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 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 而需要通过各教育阶段进行长期培养形成。 核心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合理的一面 对于应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 关注学生的学, 人们已 但事 实上,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 仍然不能充分体现。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活动看似重视学生主体, 其实不然。一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课,貌似课堂气氛活跃,但那种琐 碎的、缺乏思考价值的问答代替了学生主动地读书与思考, 学生只是教师思想的 表达 者、表演者, 被剥夺了自己思考的权利, 同时也会被过于活跃的课堂弄得眼 花缭乱,无暇积极、主动、深入地思考, 教学内容难以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素质, 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被忽视了,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深刻懂得: 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 教学生从“学会”提升到“会学”和“能学” 。聪明的学生之所以聪明,在于他 们善于独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明的老师之所以高明, 在于他们善于放开学 生的手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联系生活实际,活化地理知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教育有三个层次: 活的教育”;二是“用生活来教育”;三是“为生活而教育”。这一观点实质是从 不同 层面揭示了最好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 还有教给学生如何生活,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地理是一门关注生活的学科,越 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知识,学生越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会产生较强烈的感受, 在脑海中烙下深刻的印记。心理学研究实验曾揭示:所见即所学,所想即所得。 一位优秀的地理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之美。地理教学不能仅仅是 知识的灌输,而是对学生的知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的全面培养。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支撑点,将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 问题有 机结合到教学中,弓I 导学生去思考、解释、探究、发现,甚至创新。例如 我们在学习“区位”这一概念时,绝大部分学生感到深奥难懂。上课时我把学生 带到教学楼的天台养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 已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 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 是“生

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时代对中学学科建设、教师综合素养以及学生的学习理念、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的场地已经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教室,授课时间也不能只是课堂的40分钟,由信息技术支撑的多媒体教学也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的体验欲望。尤其地理是既具有自然学科属性,又具有社会学科属性,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学生除了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多种教学方法及学习途径获取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更加真切的实际体验。 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四个要素”就明确提出了“基本活动经验”“地理实践力”的素养,这两个素养都不是在课堂上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或多媒体演示就可以达成的目标。因此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户外的机会使学生获取实践体验,获取地理知识并丰富地理情感是非常可取的教学途径,学科节活动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我以茂名市某某中学“展示民族风采、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地理学科节活动为例来说明学科节对于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活动标题的拟定是参考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5章第一节《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征。活动建议:收集并交流反映我国一些民族的风俗、服饰图片和文字资料,描述讲解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基于此目标,结合我们学生的生活认知和取材的便利程度,我们

制订了活动要求:1.按照课堂上了解的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12个班分为三个组,分别为西南组、东北组和西北组,各班在自己所在组选一个民族进行展示;2.活动主题:56个民族一家亲;3.展示的基本内容为民族分布、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服饰、饮食、传统节日、语言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拓展展示内容;4.内容积极健康、阳光向上、形式多样;5.节目采取旁白解释与多种表演形式结合的形式。从效果来看学科节活动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直接而又深刻。 (一)查阅资料的过程将课堂搬到室外,改传统教学教师“言传身教”为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丰富学习体验,达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地理情感”素养的目的。活动前学生按照要求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一个民族,获取民族知识及对民族所在区域有一个清晰认知的过程,而对于表现欲和好奇心强烈、求胜心迫切的初中生来说,对于活动基本要求以外内容的获取、展示会是很大的加分亮点,而这又会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查阅课堂外的知识,而时间的有限性会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想到分工合作的查找方式,这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及合作学习精神,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 (二)对于资料的整理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多角度、多要素思考的综合思维能力的过程,使学生具备时空意识,获取区域认知,进而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是自然环境长期、深刻影响的结果,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基本地理思维和方法”的地理素养的目的。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地理教学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地理教学 姓名:郑小生 学科:地理 职务:初中地理教师 职称:无 单位:新疆兵团第四师七十九团中学 手机: 地址:新疆伊犁尼勒克县79团 邮编:835705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地理教学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教育在新的时期提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传统的地理教育已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学生地理素质教育只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学生自由发展与适应社会以及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那么,21世纪初提出的核心素养教育就适应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地理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字:核心素养课堂作业实践 地理核心素养 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同时,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什么是核心素养呢?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地理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和提出新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在与提高学生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的提高,措施在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因此,我们应该把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学习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成为更好地培养具有地理科学素养的公民。

地理核心素养构成包括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人地观念等方面,地图技能的形成需借助观察、记忆、想象等多项思维活动;空间视角的培育需空间概念的理解、空间分布的记忆、空间结构的分析及空间联系的想象等多种思维的交叉,地理学习宗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运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使学生成为对环境、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核心素养与地理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平台,课堂的形式决定着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决定着学生发展的方向。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地理课堂不再是单纯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赋予特定的地理知识,进而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更加强调地理知识发现过程和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关心学生可以多了解他们如何学习知识。我们可以把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训练过程作为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的起点。选择并应用相应的地理教学模式。根据地理教学的目标,地理信息的获取能力,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对周围环境和社会的认知能力的教学。为此,我们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式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那么核心素养,对地理课堂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的准备

初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素养,核心素养分为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内容包括掌握地理教材知识,地理知识实践能力和学习地理的有效方式方法等,培养初中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离不开教师的日常教学。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有效措施 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及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形成了创新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为初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初中学习阶段是培养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时期。 一、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内容 素养指人的素质和修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学生通过长时间系统化深入化的学习之后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格,也是全部学生必备的素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够直接将初中学生掌握地理重要知识的具体情况进一步体现出来,体现学生的自我地理观点。地理学科素养具备整体性且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初中地理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学科,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初中地理学科不仅具备综合性、实践性还有生活性和思维性。因此根据初中地理学科的特性一般将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划分成地理科学素养和地理人文素养两个部分[1]。 二、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 (一)掌握地理知识,独立认识世界。初中地理学科和学生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学生不但要认真仔细地了解及研究地球的具体环境,还要了解研究人和自然间存在的联系,不仅有自然科学,还有人文科学,所以对于初中地理学科而言,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一定要充分掌握一切和地理有关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地理知识的实践能力[2]。 (二)传授学生有关学习方法,使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是人类通过长期实践及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这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可进一步带领学生科学地认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及高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传授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及成长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培养,引导初中学生积极主动地选择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初中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让初中学生积极探究,不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进而利用有效的方法进一步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受到自身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师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展开教学活动,结合初中地理学科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从而能够辩证地看待世界。 三、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要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不但要立足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所以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摘要】发展性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学校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则进一步强调“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为此,在地理心理教学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就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进行探讨,提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2-007-02 发展性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

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新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 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学校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则进一步强调“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需要通过各教育阶段进行长期培养形成。核心素养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合理的一面已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对于应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人们已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但事实上,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仍然不能充分体现。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活动看似重视学生主体,其实不然。一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课,貌似课堂气氛活跃,但那种琐碎的、缺乏思考价值的问答代替了学生主动地读书与思考,学生只是教师思想的表达者、表演者,被剥夺了自己思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课标要改变了,新课标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地协调观。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我们国家有很多能人,没有人地协调观,他的能力越强,造成的破坏越大。钢铁生产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太大,因为企业主没有人地协调观,政府官员没有人地协调观,为了短期利益,大拆大建,几百亿的项目,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成了既危害人民健康,又无法收回投资的怪胎。二、综合思维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综合思维是核心素养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条。将地球表层或其一定地域作为统一整体,综合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其空间结构和演变过程。看到一个区域,先是整体扫描,说一说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人口矿产三大产业特点,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第二步是局部聚焦,该区域内部的差异性,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性,分析其原因。大体是遵循总--分---总的思路。 三、区域认知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的特征。组织区域:使地球表层的无限多样性变得井然有序——教学取向:使学生具有将认识对象置于特定区域加以认识的意识与习惯。认识区域: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发展等。——教学取向:掌握和灵活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评析相关的区域决策的得失。 四、地理实践力。我认为,地理实践力很重要,但为了安全,不让学生走到大自然中去,不参与观摩三大产业的生产,只是在学校里培养地理实践力,有些苍白。我把这个视频给学生播放了,学生反映,对于以后解答选择题和问答题都有启发,学会了用重要经纬度定位,学会了区域分析的方法,以新疆为例,从空间入手,解题思路要先整体扫描,然后局部聚焦,要注意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万事都有因果。还学会了分析区域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更深了。 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地理的核心素养 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在与提高学生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的提高,措施在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我校大力实施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方面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因此,我们应该把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学习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成为更好地培养具有地理科学素养的公民。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地理教学修订稿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地理 教学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地理教学 姓名:郑小生 学科:地理 职务:初中地理教师 职称:无 单位:新疆兵团第四师七十九团中 学 地址:新疆伊犁尼勒克县79团 邮编:835705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地理教学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教育在新的时期提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传统的地理教育已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学生地理素质教育只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学生自由发展与适应社会以及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那么,21世纪初提出的核心素养教育就适应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地理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字:核心素养课堂作业实践 地理核心素养 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同时,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什么是核心素养呢?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地理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和提出新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在与提高学生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的提高,措施在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因此,我们应该把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学习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成为更好地培养具有地理科学素养的公民。 地理核心素养构成包括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人地观念等方面,地图技能的形成需借助观察、记忆、想象等多项思维活动;空间视角的培育需空间概念的理解、空间分布的记忆、空间结构的分析及空间联系的想象等多种思维的交叉,地理学习宗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环境伦理观、科学的人口观和资源观。运用正确的“人地观念”审视人类自身的各项活动,使学生成为对环境、未来有强烈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核心素养与地理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平台,课堂的形式决定着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决定着学生发展的方向。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地理课堂不再是单纯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赋予特定的地理知识,进而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更加强调地理知识发现过程和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摘要】发展性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教育要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学校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则进一步强调 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为此,在地理心理教学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就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进行探讨,提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 (2015)02-007-02 发展性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教育要为学生的 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

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新标 准中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学校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则进 步强调“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需要通过各教育阶段进行长 期培养形成。核心素养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合理的一面已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对于应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人们已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但事实上,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仍然不能充分体现。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活动看似重视学生主体,其实不然。一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课,貌似课堂气氛活跃,但那种琐碎的、缺乏思考价值的问答代替了学生主动地读书与思考,学生只是教师思想的表达者、表演者,被剥夺了自己思考的权利,同时也会被过于活跃的课堂弄得眼花缭乱,无暇积极、主动、深入地思考,教学内容难以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素质,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被忽视了,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深刻懂得: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教学生 “能学”。聪明的学生之所以 聪明,在于他们善于独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明的老师之所以高明,在于他们善于放开学生的手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联系生活实际,活化地理知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教育

地理核心素养的解读

地理核心素养的解读 地理核心素养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其包涵的内容丰富, 既涉及个体的知识、能力、方法、观念、品德;又涵盖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 巧与能力。在校期间是学生知识、才能、观念等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围绕 培养学生核心地理素养的地理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 养,应由浅入深分两步走:培养地理素养和地理核心素养。前者培养的目标是 学生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 养[1]。而后者更注重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 养,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和灵魂。 一、地理核心素?B 体系的构建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应围绕三个方面:学生个 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并掌握现代技术;个体与社会环 境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确立四 个一级指标及各自的二级指标。 1.区域认知 个体出于实践和发展的 需要,根据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功能、不同类 型的区域进行认识。个体通过分析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把握地理要素的相 互作用机理,探讨区域之间的联系,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促进区域的 发展。因此,认识和理解区域、评价和规划区域、促进区域的交流和发展是学 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体现个体存在价值的基本认知需要。 对于区域认知 的要求,个体需要达到以下二级指标:①了解区域是地球表层的基本单位,能 够运用地图等工具从空间角度分析区位条件,概括地域分异的规律。②知道区 域不仅有差异性还有整体性,能够运用区域与联系观点分析区域间联系的内容 与方式。③了解区域是变化、发展的,能够运用动态的观点进行区域分析与评 价。④具有对区域、国家的认同感和一定的全球视野。 2.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地理学研究对象复杂多变,自然、人文和 社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各要素有不同的组合,而 且地理事物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在综合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地理学不 仅研究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统一,也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变化和发展。 综合 思维的二级指标可以概括为:①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知道地理问题的产 生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也要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部 分要素或局部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或整体发生变化。②能够从时空综合角度, 分析地理事物是在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化的。③能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 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对该区域地理特征形式的影响并做出简要的地方性解 释。 3.地理实践 地理实践不仅是传统意义上课堂外的地理观测、地 理调查,也包括课堂内的教具制作、问题讨论、绘制地图、地理实验,是学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