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巴尔干的_大阿尔巴尼亚_地缘政治关系与演化

巴尔干的_大阿尔巴尼亚_地缘政治关系与演化

巴尔干的_大阿尔巴尼亚_地缘政治关系与演化
巴尔干的_大阿尔巴尼亚_地缘政治关系与演化

文章编号:1003 2398(2003)01 0083 04

巴尔干的 大阿尔巴尼亚 :地缘政治关系与演化

王国梁

(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临汾 041004)

BIG ALBANIA OF BALKAN:THE RELATIONS HIP

AND EVOLUTION OF GEOPOLITIC

WANG Guo -liang

(I nstitute of Urban and Env ionment Science,Shanx i T eacher s Univ ersity ,L inf en 041004,China)

Abstract:Albanian is an old people w ho lived in Balkan.In history ,the Albanian people had ever es -tablished an independent dukedom of Albania w ith the territory of 100000km 2

,which is far beyond

the present region.In the 14th century,w ith the invasion of the Ottoman Empire,the dukedom of Albania and the other old medieval countries in Balkan collapsed completely at the same time.At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Ottoman Empire was disorg anized and every country in Balkan came to in -dependence one after another.For several reasons,the Albanian nation,w hich was divided into differ -ent countries that are adjacent by one borderline or several borderlines,formed a transnational people.

At present,Albanian has about 3 5m illion people,while the other adjacent countries has the same amount of Albanian,among which 2m illion live in Yugoslav ia,500000to 600000in Macedo -nia,and 80000to 100000in Greece.The Albanian people have been struggling to build a Big -Alba -nia for a long time.But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problem once had been covered under the influ -ence of the two -pole structure.After the cold w ar,the contradiction betw een Kosovo -A nation the g overnment of Yogoslav ia was sharpened continuously,and the Kosovo -A nation w as put dow n by Yu -goslavia army at last.In the later,as the creed of nation united of the Albanian nation appeared pub -licly in 1999,the conflict aggravating further between Albanian nation in Kosovo nation and the Ally of Yogoslav ia nations,became the direct catalysis for w hich the NAT O launched the w ar of Kosovo.In addition,the Albanian nation in Kosovo separating campaig n affects directly the politic situa -tion of Macedonia.On M arch 2001,the unlaw ful armed activities from Albanian nation in Kosovo in -filtrated into Macedonia boundary,moreover and exchanged fire w ith Macedonian army fiercely.At last,the crisis w asn t appeased temporarily until the influence of Big -Albania on the geopolitic of Balkan area will be chronic.

T his paper analyses the geopolical background of the Big -Albania problem,and predicts the prospect of the Big -Albania.In brief,I hope it can be a good reference for all friends caring for the sit -uation in Balkan.

Key words:the Balkan area;Big -Albania;the situation of g eopolitic

第18卷 第1期2003年2月 人 文 地 理HUMAN GEOGRAPHY

Vol 18,N o 1

Feb 2003

收稿日期:2002 03 04;修订日期:2002 04 05

作者简介:王国梁(1955 ),山西曲沃县人,教授,主要从事世界政治军事地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

40余篇。

提 要: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历史上,阿尔巴尼亚人曾在1190年建立起一个独立的阿尔巴尼亚公国,其疆域达10万km2,远远超出目前阿尔巴尼亚的范围之外。公元14世纪,随着奥斯帝国的入侵,阿尔巴尼亚公国覆灭。到20世纪初,巴尔干各国相继独立。由于诸多原因,阿尔巴尼亚族被多条国境线划分在国土毗连的不同国家之中,形成跨国民族。长期以来,阿尔巴尼亚人一直为建立 大阿尔巴尼亚国 而努力。但在冷战时期,受两极格局的影响,这一问题一度被掩盖。冷战结束以后, 大阿尔巴尼亚 问题再度浮出水面,成为巴尔干半岛一个突出的政治地理问题。本文从政治地理的角度对 大阿尔巴尼亚 问题产生的地缘政治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对 大阿尔巴尼亚 的前景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巴尔干地区; 大阿尔巴尼亚 ;地缘政治形势;科索沃

中图分类号:K 901 4 文献标识码:A

大阿尔巴尼亚 是巴尔干半岛上一个由来已久的地缘政治问题,其实质是建立一个以现在的阿尔巴尼亚为主体,包括马其顿西部、希腊北部、科索沃以及黑山在内的 大阿尔巴尼亚国 。冷战期间,受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

大阿尔巴尼亚 问题一度被遏制,冷战结束以后,受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和巴尔干半岛地缘政治均势变迁的影响, 大阿尔巴尼亚 问题再度浮出水面,阿跨国民族与所在国的矛盾不断激化,先后引发了科索沃危机和马其顿危机,并成为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的直接诱因。 大阿尔巴尼亚 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它对巴尔干乃至整个欧洲未来一段时期的地缘政治和地缘安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1]。

1 阿尔巴尼亚跨国民族的形成与地理分布

阿尔巴尼亚全称阿尔巴尼亚共和国,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国土南北狭长,西濒亚得里亚海,东邻马其顿,北与南斯拉夫相接,东南与希腊相连。面积28748km 2

,人口近350万,居民中98%为阿尔巴尼亚人,还有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黑山、吉普赛、犹太和弗拉赫等少数民族,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信奉东正教,首都地拉那[2]。

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古老居民伊利里亚人的后裔。1190年他们曾建立起一个独立的阿尔巴尼亚公国,其疆域远远超过目前阿尔巴尼亚的范围之外,北起黑山共和国的蒂瓦纳,南至希腊普雷维扎,面积达10万km 2。从此,世界上便出现了 阿尔巴尼亚人

这一称谓。

图1 阿尔巴尼亚民族分布示意图Fig 1 T he Albanian ethnic distr ibut ion

资料来源:原载(美) NATIONAL GEOGRAPH IC FBRUARY 2000.略有改动

公元14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入侵,阿尔巴尼亚公国和巴尔干半岛上的其它中世纪古国一同覆灭,分裂为斯库台(阿尔巴尼亚),雅尼纳(希腊),马腊斯蒂尔(马其顿)和科索沃等四个小的公国。到20世纪初,巴尔干各国

相继独立。由于诸多原因,阿尔巴尼亚族被多条国境线划分在国土毗连的不同国家之中,形成了跨国民族。二次大战期间,巴尔干半岛先后被意大利和德国等法西斯国家占领,各国疆界有所变动。二战以后,从纳粹铁蹄下解放出

84 人 文 地 理 18卷

来的各国,其各自的疆域又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变化,阿尔巴尼亚形成了现在的版图,许多民族同胞留在了国境之外。阿尔巴尼亚现有人口近350万,而生活在巴尔干其它邻国的阿尔巴尼亚人也大约有相同的数目,其中南斯拉夫有近200万人左右,主要生活在科索沃以及黑山南部,马其顿有50~60万人,主要生活在马其顿西部,希腊有8~10万人,主要生活在希腊西北部,其余散居在巴尔干半岛的其它国家。从而形成了目前的分布格局。

2 大阿尔巴尼亚 问题产生的地理政治背景

大阿尔巴尼亚 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地理政治背景。

首先,同一民族所固有的民族凝聚力是 大阿尔巴尼亚 问题产生的根本动力。长期以来,阿尔巴尼亚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同一民族形成的文化纽带并未因国界的划定而解构和消失。尽管处于不同的政体结构和政治环境中,地缘政治关系有所变异,但他们依然保持了同一民族所具有的情缘关系。生活在阿尔巴尼亚之外的跨国民族大部分为边民,他们与阿尔巴尼亚的交往或明或暗,但从未间断。感情上的纽带使他们时刻盼望回到祖国的怀抱。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占领了南斯拉夫的科索沃,占领军将该地的大部分和马其顿西部的五个县给了阿尔巴尼亚,成立了大阿尔巴亚王国。阿尔巴尼亚的索古王朝成了意大利的傀儡保护国。索古王朝还派阿尔巴尼亚军队到南斯拉夫境内配合意大利的法西斯同南共领导的人民武装作战,支持南斯拉夫的阿尔巴尼亚族实行民族独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阿尔巴尼亚跨国民族之间的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阿尔巴尼亚民族的共性不断扩大,民族意识不断增强。为 大阿尔巴尼亚 问题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三,阿周边国家在民族政策上的某些失误使这些跨国民族回归 母国 的愿望更加强烈。二次大战以后,生活在南斯拉夫的阿尔巴尼亚人多次示威、游行,要求扩大自治范围,甚至要求将科索沃升格为与其它民族一样的自治共和国,遭到南政府(包括南联邦和南联盟)的拒绝和镇压,造成不少人员伤亡。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科索沃阿族的离心倾向;马其顿阿族要求与马其顿民族享有同等的主体民族地位也未得到响应,而一直被作为少数民族对待;而希腊则不承认其境内恰默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是一个民族,将他们称之为 恰默人 。这些做法均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阿族的民族感情。

第四,二战以后,在科索沃阿族问题上,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形成严重分歧,铁托自然希望科索沃成为南斯拉夫治理下的领土,而霍查则想把科索沃和阿尔巴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国家。至于科索沃本身,由于那里的大多数居民是阿尔巴尼亚族,所以和阿尔巴亚联合的呼声很高。他们称南斯拉夫是 占领者 ,要求他们离开科索沃,并在一些城镇组织了反抗南斯拉夫当局的军事活动。对于科索沃阿族的分离活动,阿尔巴尼亚给予了不同形式的支持和声援,从而进一步激发了阿跨国民族的 大阿尔巴尼亚 情结。但在整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对邻国同胞的支持是有限度的,一是因为受苏联超级大国的干预,阿尔巴尼亚在建立大阿尔巴尼亚问题上难以有所作为。二是因为如果科索沃的阿族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国,并进一步实现和阿尔巴尼亚合并,那么阿尔巴尼亚便会背上一个沉重的 包袱 :在不同国家生活了多年的阿尔巴尼亚人,很难在短期内形成政治观念和宗教信仰上的协调,可能会给阿尔巴尼亚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所以当时阿尔巴尼亚对科索沃阿族的独立主张采取同情但不完全支持的政策,但建立 大阿尔巴尼亚 的梦想并未泯灭,只是时机尚不成熟。

3 阿 民族统一纲领 的出台与巴尔干政局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变以及东欧局势的变化,加之南斯拉夫铁腕领袖铁托去世,阿尔巴尼亚改变了过去对境外阿族同情但不全力支持的作法,开始公开宣传 大阿尔巴尼亚 计划,并全力支持跨国的阿尔巴尼亚人与所在国的分裂[3]。

阿尔巴尼亚已故领导人霍查生前曾多次声称: 科索沃属于阿尔巴尼亚 。 黑山、科索沃、马其顿,塞尔维亚南部都属阿尔巴尼亚的领土 。80年代初,霍查又公开宣称: 我们不是一个300万人的国家,我们是一个700万人的民族 。1992年阿尔巴尼亚总统阿利雅也声称: 南斯拉夫境内的阿尔巴尼亚人问题是整个阿尔巴尼亚民族的问题 对所有阿尔巴尼亚人来说,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不管他们的党派,地区意识形态或宗教信仰如何,解决南斯拉夫境内的阿尔巴尼亚人问题,对他们都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此后前总统贝里沙执政时又提出了 5国700万 的口号,即阿尔巴尼亚人囊括巴尔干五国,共700万人口。1999年,现任总统迈达尼在一次讲话中说 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已不可能共处,塞尔维亚人最好离开科索沃 。迈达尼还着重强调阿尔巴尼亚人的 民族轴心 ,并希望随着欧洲一体化而实现阿尔巴尼亚民族的无疆界。

在科索沃战争爆发之前,阿政府授意阿尔巴尼亚科学院出版了 解决阿尔巴尼亚民族问题纲领 ,同时再版了科索沃学者乔塞撰写的 阿尔巴尼亚统一战略 一书,大力宣扬 大阿尔巴尼亚 思想。 纲领 认为: 所有的阿尔巴尼亚人 都希望尽快把他们的土地统一到唯一的阿尔巴尼亚国家之中,并提出如下实施步骤:

(1)关于科索沃:首先承认科索沃独立,使他成为既对阿尔巴尼亚开放也对南斯拉夫开放的地区。

(2)关于马其顿:由于那里的阿族人占马其顿总人口的35%,首先应要求成为主体民族,享有同马其顿民族平等的地位,然后在马其顿共和国西部建立以泰托沃为首府的阿尔巴尼亚民族自治区。

(3)关于黑山:由于那里的阿族人仅占黑山共和国人

85

1期 王国梁:巴尔干的 大阿尔巴尼亚 :地缘政治关系与演化

口的8%,系少数民族,因此应通过民主方式,要求实现某种形式的地方自治。

(4)关于希腊:在该国北部恰默里等地生活着约3000名懂阿语、但不敢讲阿语的阿尔巴尼亚人(被称为恰默人), 母国 要为他们争取学阿语的权利,并向希腊政府提出归还1945年被剥夺的财产问题。

纲领 提出的主要目标是:阿尔巴尼亚的民族统一要以渐进的方式实现,要与巴尔干半岛同欧盟一体化的进程保持同步。

随着 大阿尔巴尼亚统一纲领 的出台,阿尔巴尼亚对周边国家中阿族分裂势力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由于科索沃是阿境外阿族最集中的地区,理所当然成为阿尔巴尼亚重点扶持的目标。科索沃危机的爆发无疑与阿尔巴尼亚对科索沃阿族的大力支持有着直接的关系,但阿尔巴尼亚国力虚弱,经济状况不佳,仅靠阿尔巴亚一国的力量要实现 大阿尔巴尼亚 的梦想并非易事。于是,阿尔巴尼亚一方面对科索沃阿族进行声援和人力、物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大力借助欧盟和北约的力量,试图将科索沃从南斯拉夫分裂出来。科索沃战争期间,阿尔巴尼亚为北约空袭提供机场和其它方面的支持。战后,又进一步支持科索沃阿族的分裂活动。

民族统一纲领 的出台对马其顿政局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战以后,马其顿阿族虽然也有分离倾向,但远不象科索沃阿族地区那样激烈。冷战以后,受 大阿尔巴尼亚 思潮及科索沃阿族分裂主义的影响,马其顿阿族激进分子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他们先后成立若干政党,并秘密组成非法武装,形成代表阿族利益的 四党一军 。其最终目标是企图通过频频向马其顿政府施压,逐步实现阿族聚居的西部地区的独立,与马族地区建立联邦或邦联,最后与科索沃合并,从而建立 大科索沃 或 大阿尔巴尼亚 。

2001年1月22日,科索沃阿族极端分子陆续越过南、马边界,进入马其顿境内。他们与 马其顿阿族解放军 里应外合,向马其顿边防军及警察发动袭击。使马其顿陷入了独立10年来最严重的安全和政治危机。虽然在国际社会的援助和马其顿军警的有力打击下,到3月底,马其顿危机暂时得以消除,马其顿政府声称已将阿族分裂分子驱出马其顿。实际上阿族分裂分子大部分仍在马其顿境内山区隐蔽,成为马其顿国内一支潜在的恐怖分子队伍,对马其顿未来政局造成难以弥合的负面影响。4 大阿尔巴尼亚 能否美梦成真

由 大阿尔巴尼亚 问题诱发的巴尔干危机引起国际舆论的普遍关注, 大阿尔巴尼亚 是否能美梦成真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4]。笔者认为,由于受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 大阿尔巴尼亚 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大可能成为真正国际法意义上的政治实体,其主要原因是:

(1) 大阿尔巴尼亚 不符合美、欧的战略利益。巴尔干是西方眼中的战略要地,西方搞垮了一个 大塞尔维亚 (指南斯拉夫联盟),绝不希望再出现一个 大阿尔巴尼亚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曾警告说: 阿尔巴尼亚人应当忘记大阿尔巴尼亚,国际社会既不支持大阿尔巴尼亚,也不支持大塞尔维亚和大克罗地亚 。而没有西方的支持, 大阿尔巴尼亚 将难以成行。

(2)搞 大阿尔巴尼亚 将会重绘现行的政治地图和破坏巴尔干半岛上业已形成的力量均势, 大阿尔巴尼亚 至少要改变4个国家的边界,这是除阿尔巴尼亚之外的巴尔干国家断然不能同意的,尤其是南斯拉夫更不会放弃他们视为 塞尔维亚文化摇篮 的科索沃。

(3)作为 母国 的阿尔巴尼亚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无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均无多大的影响力,因此,绝不会以战争形式实现 大阿尔巴尼亚 的梦想,而对跨国民族的支持,也有很大的限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 大阿尔巴尼亚 抱负的极早实现。

尽管如此,既然 大阿尔巴尼亚 的进程已经起步,阿尔巴尼亚人也绝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梦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巴尔干半岛上由民族、宗教、历史、边界所引起的冲突很难在短时期内平息。 大阿尔巴尼亚 将会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巴尔干半岛上最不稳定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周车耀.巴尔干局势缘何再度动荡[J].了望,2001,

(13):62.

[2]葛宁.阿尔巴尼亚及其跨国民族[J].世界知识,

1999,(9):32 33.

[3]徐坤明.科索沃惊雷[J].世界知识,1998,(7):9

10.

[4]priit J.Vesilind:Albanians:A people U ndone[J].Na-

tional Geographic,F ebruar y2000,197(2):57.

86 人 文 地 理 18卷

浅析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中东属性及其安全联系

浅析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中东属性及其安全联系 【摘要】:地理和政治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国家的地理位置即使不是最终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政治行为。巴基斯坦由于地理、种族、文化的因素,其地缘政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重属性。中东属性是巴基斯坦地缘政治的重要部分。出于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巴基斯坦的安全与中东国家紧密相连。 【关键词】:巴基斯坦;地缘政治;中东;安全 一 巴基斯坦在东面与印度享有长达1800公里的边境线;中东边境上,其俾路支省和伊朗接壤,有800公里的边境线;在西北面与阿富汗享有2200公里的边境线,并且两边的地形地貌雷同;在东北面和中国的边境线相对较短且多为山地,尤其帕米尔结合部是中印巴的重要三角连接地带,南亚次大陆的许多河流也是从这里发源。因此,巴基斯坦从印度来看是一个南亚国家;从阿富汗来看是一个中亚国家;从波斯湾来看则是一个中东国家。而出于经济、战略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巴基斯坦的安全与中东国家(波斯湾国家、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紧密相连。 巴基斯坦的海岸线一直延伸到波斯湾。从卡拉奇向西延伸600公里与伊朗1500公里的海岸线相连,并在恰巴尔到达波斯湾。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首府奎达与伊朗边境省首府扎黑丹一条长达400公里的铁路以及公路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一条通往中东的陆上连接。除了在地理上与穆斯林世界联为一体外,巴基斯坦还与广大穆斯林国家拥有共同信仰、共同观念和共同生活方式,这为巴基斯坦提供了有利条件。独立之初,为了不被在南亚独占优势的印度所吞并,巴基斯坦不得不构建一个特殊的掩体--伊斯兰教【1】,积极建立与穆斯林国家的安全联系与合作。 二 巴基斯坦与中东国家的安全联系可以从两个阶段和两个方向来考察。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由陆路朝向中东,从伊朗经土耳其到达伊拉克。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巴基斯坦的海岸线朝向波斯湾,包含阿联酋、科威特、阿曼以及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半岛和穆斯林世界的国家。 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时正值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开始。美苏相互争夺以扩大各自在世界的影响力。巴基斯坦尽管力量弱小仍然成为了西方联盟的伙伴,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充当南亚板块抵抗苏联的力量。1955年,巴基斯坦也加入了美国成立的军事同盟性质的”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同年,巴基斯坦加入了”巴格达条约组织”(Baghdad Pact),1959年伊拉克退出后更名为”中央条约

中美关系分析

中美关系分析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美关系分析 回眸中美建交30年,两国关系发展可谓沐雨经风、曲折迂回、恩怨交加。既饱含相互斗争、坎坷蜿蜒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重、相对平稳的一面。中美两国关系发展深受世界总体形势、各自国内政治文化因素以及台湾、人权、经贸等问题的牵制和影响。中美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只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高度重视、采取措施,中美是可以找到智慧和途径,推动双方关系平稳向前发展的。在美国新政府任内,中美关系总体趋势仍可望是积极的,中美关系的基础日益牢固。 就如何看待当前中美关系的问题,中美关系虽然有合有分,有聚有散,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维系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终归有利于两国人民的福祉,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缔造新的中美关系,需要登高望远,着眼大局,以图开创新的局面。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中美关系,似乎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割舍不开又带有一定排斥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很独特,它不同于昔日的英美关系,也不同于冷战时代的美苏关系,它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中国倡导和平图强理念的必然产物。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当前中美关系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重要发展机遇。 虽然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阶段不同,但双方都应该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对方,用积极的行动推进各领域对话和合作。双方应该携手应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棘手的挑战和问题,实现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双方不仅应该深化经济、反恐、防扩散、执法、能源、气候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军交往,还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以及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充实两国关系战略内涵。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 所需要的人才。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 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 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 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 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 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 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 育的内容。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 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 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之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复习之教育与政治 经济制度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具体说来,统治阶级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实现这种领导权的:(1)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2)利用经济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3)以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晌 (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具体而言这种人才培养又分为两个方面: (1)培养人才,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意识,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2)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仅使他们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而且还向他们传授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识及技能,以使他们能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不民主的社会中,教育能传播科学知识,启迪人的民主观念。第二,在比较民主的社会中,民主的教育可以保持并推动政治民主化。 【教育与生产力】 一、教育与生产力 (一)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育经费的支付能力直接影响着校舍建设、仪器设备配备、教材建设、教师待遇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条件,成为决定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第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革 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 教育作为实现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有着自己的重要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第二,它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3、人力资本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人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同步练习】 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答案:B 2、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答案:A 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因素是( ) A、生产力

形势与政策中东乱局及其影响

形势与政策中东乱局及其影响 摘要:中东乱局由来以久,这当中既牵涉到土地和经济利益问题又有历史、文化和宗教诸方面的因素。这场动荡将对中东国家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对地区格局特别是区域外国家的影响则是轻微、滞后的。 关键词:中东乱局;世界格局;影响 2011年以来的中东乱局可能成为中东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政治动荡,这是由其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这场动荡将对中东国家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对地区格局特别是区域外国家的影响则是滞后和轻微的,这也是由其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这次中东乱局的本质特征是一次内生性的、民生、民主政治革命,当然外部势力利用和介入了这一事件,但这并不能改变事件本身的性质。 1、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中东乱局对原油价格的主要影响有两个:原油价格的波动性增强,中轴抬升。中东地区陷入乱局的风险较大的国家,供应能力占全球供应能力比例约10%,欧佩克国家的闲臵产能在全球经济体正在走向周期性扩张的背景下,显得较为紧张,并且中期内的增长将较慢。在地缘政治层面,目前的乱局将给巴以局势增添很多的变数,发生动乱的阿拉伯国家在新政权建立过程中,极端势力、民粹主义可能抬头,使得它们对以色列的敌意增强。同时伊朗等国也会试图在该地区输出其影响。这些因素将带来两个后果:第一、在中期内该地区可能会持续发生一些超预期的事件,给原油市场带来冲击;第二、社会的不稳定和前景的不明朗,使得既有产能被关闭,同时给国际资本在该地区的投资、勘探等扩大原油生产的活动带来?冻结效应。因此我们认为原油价格在中期内波动性增强、波动中轴抬升可能是中东乱局给原油市场带来的很难避免的风险。 2、中东乱局促使中东各国经济发展两极化。 海湾阿拉伯能源输出国可以借助石油出口维持经济,但受“阿拉伯之春”和国际制裁影响的国家恢复经济举步维艰,民生矛盾尖锐。阿拉伯地区人口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失业率攀升,年轻一代看不到生存发展的希望。由沙特阿拉伯等国组成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坚持原油出口量不变,引发国际油价低位徘徊。这一方面,对于能源消耗国的人民来说,是一个福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的生活成本,有助于刺激下游原油加工产业的兴起;但另一方面,引发了俄罗斯等以石油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国家的经济危机,石油公司大幅裁员。以俄罗斯为例,石油的价格下跌引发了卢布的大幅贬值,导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西伯利亚部分与中国接壤的地区居民甚至到对面的中国口岸采购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生活用品。 3中东乱局对国际社会的政治影响 “阿拉伯之春”不同程度上推动了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共和国政治体制的改革,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国领导人相继下台。然而“阿拉伯之春”不仅没能给该地区带来“春天”,反而将该地区陷入了“严冬”。中东地区动乱的社会局势,使得该地区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内战不断扩大。在中东剧变后经历了政权更迭的国家,出现了伊斯兰党派与自由主义党派、政党与军队、不同宗教或教派之间的激烈博弈。突尼斯、埃及和摩洛哥进行了国会选举,从选举结果看,伊斯兰政党均成为最大党派。叙利亚危机引发的难民潮成为近期困扰欧洲各国的一个难题。由于激烈的内战而流离失所的难民给欧洲各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同时,在中东地区,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使得其对中东的掌控力下降,中俄等国的地区影响力增大。中东地区充斥着大国博弈与合作,但短时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新秩序。 从世界整体来看,中东动乱使得国际环境长期处在不稳定之中。在经济上,一方面,中东地

中美关系分析

中美关系分析 xx格局是21世纪国际体系的理想境界 近年来,人们——至少是那些具有起码洞察力的国际问题观察家们——就国际政治经济前景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是世界正在从作为冷战时代基本标志的大致两极的格局,迅速地向多极格局转变。〔1〕多极格局不仅将有助于世界稳定与和平,〔2〕因而有利于各国的独立自主和经济成长,还将为世界上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及其尽可能平等的交流提供必要保障。在现代国际体系初创年代即所谓欧洲国家体系的生成时期里,由荷兰和英国领头的欧洲多数国家联盟以“欧洲自由”(the Liberty of Europe)为道义依据,凭借与之休戚相关的均势机制,先后挫败了一度占有巨大优势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法王路易十四建立“普遍君主国”(universal monarchy)的称霸努力。〔3〕与此相似,即将步入21世纪的人们有理由期望和追求并非两极、更非单极的世界自由和世界均势,虽然此类目标的实现不像过去那般往往有赖于战争。 二、xx面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态度: 从拒斥到不情愿的接受 在观察和思考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时,必然碰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亦可称为唯一的世界强国)美国对这一趋势持什么态度。在冷战时代,除了主要从冷战需要出发支持西欧、日本经济成长和同样从冷战需要出发改善对华关系外,美国根本不愿接受任何真正的多极化动向,以至于社勒斯把第三世界国家的中立主义和不结盟——世界多极化的萌芽之一——斥责为“不道德的”。〔4〕即使那赋予美国空前的世界政治和战略权势的两极格局,也是美国鉴于严酷的美苏军事对峙逻辑(尤其是核恐怖平衡逻辑)很不情愿地忍受的,哪怕这一格局在美苏关系相对缓和时期里,因其包含的超级大国共同控制机能而使美国获得不少额外便利。苏联解体加上海湾战争大胜造就的兴奋感和陶醉感,导致美国朝野当真规划起美国权势及其价值观一统天下的图景来,其状若撇开威尔逊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当政末期不谈,肯定为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正如思想颇为激进的著名国际法学者理查德·弗尔克不无厌恶地描述的那样,从行政当局领导到大多数政治家,精英们“容光焕发地谈论全球安全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浅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浅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总的来说,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呢,就是政治制度决定教育,教育的发展呢,也会相应第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简单地讲就是,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必将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与之相适应。纵观古今中外,从历史到今天,有哪个朝代、时期的教育是脱离政治制度而单独存在的呢?几乎是没有,甚至是似乎政治体制就完全成就了教育的存在。 历朝历代的教育,都是为当时当朝的统治阶级服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他们所需要的社会“人才”罢了。 政治的更替,时代变迁,也就必将促使教育制度,政策,方式等都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皇拥有了政权,掌握了政治,相应地传播的就是教皇们宣传的宗教神学文化,又主要表现为上帝文化.上帝文化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天国主义文化和来世主义文化。他们的思想就是当时的教育思想。虽然也有坚持所谓真理存在的人物文学三杰如但丁、皮特拉克、薄伽丘啊,他们是在文学方面为我们后世研究文化发展期了很大作用;文化文学价值也只等他们都离开人世千百年后才被人们所赞同,因为在当时的教皇统治时代,人们是不敢与教皇直接对抗的,再如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出版《天体运行论》,提出与教皇所宣扬的地球中心说相抵,再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在《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论原因、本原和统一》等书中宣称,宇宙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太阳只是太阳系而非宇宙的中心,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通过对其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数据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学》和1619年的《世界的谐和》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绕太阳运转是沿着椭圆形轨道进行的,而且这样的运动是不等速的。这些在天文学方面为我们后世人研究天文,宇宙都起到莫大的帮助,但是他们这些人的思想在当时是遭到教皇的抨击,遭迫害的。因为在那时候只有教皇的思想才是真的,他宣扬他们就是代表上帝来领导人民的,他就是上帝,人们只有对他的绝对服从才有可能在那个社会生存下来。 再则到近代吧,日本明治天皇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在政治教育方面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为减轻因“版籍奉还”而连带的财政负担···教育方面,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日本教育蓬勃发展起来了,也就是在这样的教育制度里,促使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展壮大,就到后来军国主义势力扩大逐渐掌握国家政权,军国主义思想毒化并控制国民,借此走上对外扩张、侵略亚洲各国的道路,同时也将日本拖入战争-二战。

中美关系发展历程

中美关系发展走向 (空一行)摘要(居中) 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之中,各种全球性挑战明显增多。中美无论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方面,还是在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世界各平与安全方面,都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 关键词:发展,合作,战略布署,竞争(下面空一行) 一、稳定的中美关系是发展的需要(居中) 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中方愿同美方一道,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加强对话和交流,增进互信和合作,相互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双方决定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是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重大举措。相信在双方国家元首特别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一定会取得积极成果。 中美关系新定位立足新起点,面向未来,它要求双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审视和处理两国关系,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抓住机遇,共迎挑战。正如美国重要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委员会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所言,“要解决21世纪的许多重大挑战,美中伙伴关系不可或缺”,“美中关系向前发展的前提必须是一种致力于为全球福祉而努力的共同承诺”。 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是中美关系新航程的显著特色。中美都强调了两国同舟共济的重要性,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前不久还引用中国古语“毋临渴而掘井”来形容中美携手合作的紧迫性。两国决定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这是推动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重大举措,双方将继续加强就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问题的讨论,不断增进互信与合作。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的形势下,中美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相互支持、共渡难关,这也是当前中美合作的重点。展望明天,即使世界经济的列车驶入较为平坦的地区,它也需要中美两国的引擎联手拉动持续前进。 新的航程展现新的前景。只要中美两国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关系就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就能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不断作出贡献。 二、竞争与合作 (一)发展历程(顶格)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实际上中美两国目前各自最主要的任务都是发展.只是美国的国内稳定和国家安全问题要弱一些.中国周边的稳定与安全问题是美国对中国的优势,也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这就是中美两国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一点. (二)竞争与合作(顶格)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和内容。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③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①教育通过培养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②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观点、道德风尚,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生产力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②生产力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③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内容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③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答:(1)学校教育能够引导儿童沿着特定的方向发展(2)学校教育能够给儿童较为全面、系统、深刻的影响(3)学校教育可以有效控制和利用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由专职教师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地培养(5)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答: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社会的道德、信仰、法律、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文化与教育相辅相成。(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①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培养规格②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内容③文化影响着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广义的教育活动(2)教育的文化功能①保存和继承文化②传播和交流文化③选择和融会文化④发展和创新文化 4. 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答:(1)发展的统一性促进全面发展、和谐发展(2)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充分利用可塑性引导学生健康发展(4)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给予合理的教育和良好的影响(5)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是指进行教育工作所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主要是回答通过教育过程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是培养各种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质量标准。 . 教育方针的内涵?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什么是德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积极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品德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又称审美教育 我国当代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规定了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3)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 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应坚持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正确理解和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2)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3)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4.试述五育之间的辨证关系 (1)统一性(2)不可替代性(3)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谓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为: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文化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适应。 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相反,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发生大的反作用。这一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巩固和发

美国大中东战略和中东局势

美国大中东战略和中东局势 摘要:由于地缘政治、能源供应、宗教纠葛、民族矛盾、发展模式、历史恩怨等因素,大中东政治生态脆弱而复杂,外在因素一向严重影响大中东局势发展。由于美国等大国的介入,整个大中东地区局势出现结构性动荡,地区反美力量与美国及其盟友之间出现激烈碰撞,导致中东局势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之中。 关键词:中东局势能源地理位置宗教纠纷经济美国中东战略中国一.中东局势 1.大中东能源储备和产量充足,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冲。 该地区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素有“世界油库”之称,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其中62.1%蕴藏在大中东核心地区;该地区的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石油开发条件优越,油层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距海近,运输方便。该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周围环绕着黑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轨道。如放大至阿富汗、南亚、和巴基斯坦,则整个大中东地区涉及西亚、北亚、中亚、南亚,辐射欧洲、前苏联地区、东南亚和整个非洲,沟通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价值。 2.大中东地区的宗教纠纷、民族恩怨和领土争端错综复杂、异常敏感。 传统意义上的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三大宗教存有矛盾,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间的矛盾优甚。伊斯兰教内部宗教派别也矛盾重重,如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间的矛盾是导致两伊战争的重要因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极端主义与伊斯兰温和派别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政局动荡。该地区生活着阿拉伯人、波斯人、犹太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普什图人等民族,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曾制造了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巴勒斯坦与犹太人、塞浦路斯岛上希腊与土耳其两族间以及库尔德族与其他民族间的矛

地缘政治与中东问题

2011年以来,中东政治中最引人关注的一大事件,就是西方持续空袭利比亚。这场武力干涉从3月19日开始,至今没有结束迹象。从更宽视野看,从二战结束后,中东始终没有停止过动荡,仅阿以之间迄今就已爆发过6次战争,此外还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而当前的利比亚战争仅仅是半个多世纪来中东持续动荡的缩影和最新体现。由此产生一个问题:中东地区为何动荡不断?阿拉伯国家为何频频成为西方武力干涉和打击目标? 在谈及中东为何动荡、西方为何频频在中东渗透扩张时,人们很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所吸引,如争夺石油、民族教派分立、与西方文明差异等等。但实则不然。如果说中东动荡是“石油惹的祸”,西方是“为石油而战”,但这很难解释一个基本事实,俄罗斯同样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何西方国家却不敢打俄罗斯的主意?因此,石油因素只能是促使中东动荡的诱因,而非冲突根源;有人认为是中东民族教派矛盾复杂,以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文明间冲突”所致,但这很难解释,中东早就存在多种民族宗教,为何过去可以相安无事,而现在却纷争不断?同时这也很难解释土耳其与欧美的亲密关系。用存在了上千年的宗教信仰,解释当前地区动荡和西方干预,实际是将现实世界神秘化。在这一问题上,基辛格正确地指出:“中东的冲突并不像人们常说得那样持续了几千年。在很大程度上,它是我们20世纪的产物。” [1]本文认为,中东地区之所以动荡不断,阿拉伯国家频频遭受西方欺凌,与中东地缘政治版图“破碎化”直接相关。

一、制裁分裂:阿拉伯世界灾难性的建国史 从地缘政治角度阐释国家权力由来已久。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麦金德的“陆权说”,马汉的“海权说”,斯拜克曼的“边缘地带说”等,尽管这些学说强调侧重点不一样,但无不将国家权力与地理因素联系在一起。地理位置、版图大小、资源配置等地缘政治基本要素,对决定国家权力大小有着持久性影响。“(国家)实力取决于与全部领土有关的大小、位置,以及它所拥有的必要的物质和人力资源等因素。”[2]如果将权力比喻成肌肉,那么地缘版图就是骨骼,一个国家实力能强大到何种程度(即能长多少肌肉),说到底还要受骨骼(疆域)大小限制,它决定着国家实力增长的极限。[3]从经济角度看,经济发展规模同样取决于国家规模。亚当·斯密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分工的结果。而分工的水平和程度取决于市场范围的大小。“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4]因此国家规模大小直接决定经济发展潜力。斯大林一向以铁腕著称,曾使苏联短期内由使用木犁的国度,一跃成为拥有原子弹的超级大国,但他仍感叹“对于地理,我们无能为力”。[5]

地缘政治与大国崛起_以美国为例

理论导刊 2006#1 世界经济与政治 1.廉政专员由行政长官委任,并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廉 政专员要定期向行政会议汇报重要的政策事项。廉署的职责是调查和搜集证据,但无权指控与《防止贿赂条例》有关的罪行。一切所调查的材料均交由律政司全权决定是否检控。这种程序亦保障廉署不致滥用权力。 2.廉署在行使某种权力前,须先获法庭许可,只有法庭才 能对案件作出判决。在作出审判前,廉署会听取法官因顾及调查所用的方法而提出的意见和批评,从而谨慎地研究并对执行程序予以检查,以确保权力不会被滥用。按法例规定,廉署须向立法会呈交年报,汇报其工作,立法会议员亦可在需要时就重要事项传召廉署人员回答提问。 3.由社会各界贤达40人组成四个独立的委员会,专责监 查廉署各方面的工作,并向廉署提出意见。负责审议廉署整体政策的贪污问题咨询委员会。负责监察执行处工作的审查贪污举报咨询委员会。负责各项防贪研究并向廉署建议处理程序的防止贪污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市民传播反贪信息,提供意见,争取公众支持,打击贪污的社区关系市民咨询委员会。四个咨询委员会,每年均提交工作报告,有关报告亦须向市民公开,便于市民监督各委员会的运作。为确保运作独立和公正,各咨询委员会主席职位均由非官方人士出任。除四个咨询委员会外,还另设一个 独立的廉政公署事宜投诉委员会,专门监察及检查任何对廉署 的工作程序或廉署人员所作的投诉。该委员会由非官方人士担任主席。 4.传媒监察。香港享有高度的新闻自由与公开性,这使广 大市民通过大众媒介更加明了廉署的工作,以增加廉署工作的透明度(transparency),便于市民监督。腐败犹如瘟疫,不仅使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而且也扭曲了经济环境,破坏了民主,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国际社会一直在积极寻求根治腐败的良策。香港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仅仅依靠事后的惩戒是远远不够的,对腐败的全面预防,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也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毕竟预防优于治疗,防病胜于治病。参考文献: [1]香港廉政公署.香港特别行政区廉政专员二零零二年年报 [R].2002. [2]香港廉政公署、公务员事务局.持廉守正———公务员实务守 则[R].2001.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崔颖] !!!!!!!!!!!!!!!!!!!!!!!!!!!!!!!!!!!!!!!!!!! 100多年前,当欧洲即将跨入20世纪时,地缘政治学 说的奠基者麦金德曾说:“政治的进程是驱动和导航两种力量的产物。这种驱动的力量源于过去,它根植于一个民族的特质和传统的历史之中,而今天则通过经济的欲求和地理的机遇来引导政治的动向,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些不可抗拒的力量。”一个世纪以来的国际政治实践充分展现了他超凡的洞察力。各种国际事务中地理因素自始至终如影随形,各国制定的生存与发展战略中无不蕴含着对地缘的思考。人们发现,一国崛起为世界强国同地缘政治的成功运用存在着不解之缘。这一点在美国的崛起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地缘政治的涵义 地缘政治理论产生后,经历了历史性的兴衰演变。国内外学术界在对此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对其涵义长期以来争论不已。只有首先弄清这一概念的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地缘政治在国家崛起战略决策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对于“地缘政治”这一术语,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地缘政治家给予了不同的解释,使其具有许多内容各异的涵义,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第一种观点把地缘政治等同于政治地理学。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认为,地缘政治的涵义之一是用来“作为政治地理学的同义语,这样它就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描述个别国家的结构和世界政区的划分。”第二种观点认为地缘政治是研究权力与地理的关系。美国地缘政治学家索尔?科恩如此定义:“地缘政治分析的本质在于国际政治权力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三种观点认为地缘政治学是根据地理因素策划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或者说是研究国际关系和及其外交政策的空间逻辑。法国著名学者雷蒙?阿隆认为,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内容是“把外交—战略关系与资源作出的地理—经济分析以及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而引起的对外态度的解释,从地理角度加以系统化。” 对地缘政治学的涵义,我国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地缘政治与大国崛起:以美国为例 封永平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博士生,上海200062) [摘 要]从根本上说,地缘政治是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考察和策划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国崛起的成功同地缘 政治的娴熟运用密不可分。在美国崛起的实践中,以马汉、斯皮克曼和布热津斯基为代表的地缘政治理论,为美国的成功崛起和世界霸权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南。而这一点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无疑具有更深远的蕴涵与启示。 [关键词]地缘政治;美国;崛起战略[中图分类号]D77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6)01-0082-03 82

中美关系与大国政治 论文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中美关系与大国政治 论文题目:2012年的中美关系 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 班级 2011城市规划 学号 3111010081 姓名谭俊杰 指导教师齐顺利 2012年11月1 日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回眸中美建交30年,两国关系发展可谓沐雨经风、曲折迂回、恩怨交加。既饱含相互斗争、坎坷蜿蜒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重、相对平稳的一面。中美两国关系发展深受世界总体形势、各自国内政治文化因素以及台湾、人权、经贸等问题的牵制和影响。中美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只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高度重视,采取措施,中美是可以找到智慧和途径,推动双方关系平稳向前发展的。在美国新政府任内,中美关系总体趋势仍可望是积极的。中美关系的基础日益牢固。 中美关系是举足轻重的一组大国关系。它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美两国都是大国,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双方既有深刻的分歧矛盾也有切身的共同利益。但美国的两面言行始终对中美关系产生着决定性影响,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美关系好不到哪里去,也坏不到哪里去,对此要有清醒认识。 在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背景下,中美两国对彼此关系如何定位意义重大。胡锦涛主席多次表示,“中美关系的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双边范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今年初刚走马上任便声言:“中美关系决定了21世纪的国际关系是对抗的,还是和平的。”奥巴马也一再强调:“美中关系将塑造21世纪。” 由于中美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都负有很大的责任。中美关系的发展和深化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愿望。而且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绝大多数中美问题观察家认为,未来的中美关系主流将是积极的、向前的,尽管双方仍不得不面对一直存在的诸多分歧和矛盾,甚至会碰到一些新问题。从去年底至今,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双方意见不合、奥巴马会见达赖美国对台军售、中美贸易与汇率争端、伊朗核问题、出版领域的诉讼及谷歌事件,年初的中美关系并不乐观尽管中美关系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但并不意味着中美会爆发全面对抗,专家们认为六大因素决定了双边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一是两国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双边关系;二是双方存在许多共同利益;三是两国间解决问题的机制比以前好,目前存在数十个部长级对话机制;四是中美力量发生变化,美国不再能够单方面定义美中关系;五是在最敏感的台湾问题上,其可控性比以前大大增强;六是在反恐和朝核等问题上,没有中国的合作,美国无法独立解决这些问题。 总体来说,中美关系两国利益互相渗透,以及双方在全球问题上互相依赖,个别争端一般不会影响中美关系的大框架,因此中美关系将始终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目前中美之间的关系从一个比较简单的形态向比较复杂的形态发育,就如同一棵树由单一的树干向多枝多杈的大树发展,并可能日渐走向成熟。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和美国的合作。可以预见,中美利益交织将越来越紧,两国合作将不断取得进展,但同时必须正视双方分歧矛盾。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言,“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双方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尊重和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首先需要确立战略互信,需要两国政治家“有足够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共同努力,增进了解,扩大合作,妥善处理分歧,从而把中美关系推上新的水平。“中方愿同美方一道推动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胡锦涛主席所表达的不仅是中国的意愿,也是世界的期待 2011年年初胡锦涛访美为中美关系奠定了非常积极的基调,一年来,两国高层走门串户,往来不断;然而,在热络外交的背后,却也暗藏着交锋,特别是美方在对台军售、人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