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

史试题

一、选择题(40道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书序》说:“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这里所说的“诸侯”

①臣服于商王朝②相对于材料中的武王是小宗

③可以拥有军队,可以自己任命官员④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从材料的内容可知,应是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情况,故①,含有此项均可排除,即排除B、C、D三项。所以应选A。

2.《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意是周虽然是个古老的国家,但上天赋予了新的使命,那就是要求他不断革新。西周为进行有效的统治并使等级秩序稳定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各种礼乐制度。④王位世袭制始于夏。故应选C。

3.太尉是秦朝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秦始皇这样做是因为

A.没有合适人选

B.加强皇权的需要

C.中央官制尚不成熟

D.统一战争已结束

【答案】B

【解析】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是其核心。虽然设立了三公九卿,但负责军事的三公之一却始终没有任命,体现了加强皇权的需要。故应选B。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A.分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宗法制的确立 D.三省制的确立【答案】B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郡县制。材料中“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农民起义之时各地官员不敢随农民军一同造反,因为郡县制推广后各地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反叛中央有极重的惩罚,这体现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应选B。

5.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答案】B

【解析】考查宰相制度的废除。材料“统政府于王室之下”说明在废除宰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故B项符合题意。古代是皇权专制,不可能和宰相分权,故A、C排除;D与史实不符。故应选B。

6.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

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答案】D

【解析】考查三省六部制。唐代的时候,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掌国家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之权。材料所反映的情况这说明在三省六部制之下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但是并未达到民主的程度。故A、B、C均不符合史实。所以应选D。

7.有论者称,虽说是“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但秦王朝却以其浑厚刚强的气魄,开创了其后持续二千年之久的封建国家方方面面的基本模式。下列各项中能够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实行男耕女织经营方式 B.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C.开创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D.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考查秦代的政治制度。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战国时期在小农经济出现后形成的;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是秦朝开创的,延续了两千多年,以后历史长河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所以B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就确立;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故应选B。

8.史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这一变化A.提高了清朝行政效率B.消除了皇权相权矛盾

C.扩大了清朝统治基础D.增加了政务处理环节

【答案】A

【解析】考查军机处。清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一般都由皇帝亲信组成。宰相制度早在明代就已废除,清沿革明制。故B、C、D表述错误,所以应选A。

9.《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等人,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答案】A

【解析】考查明代的内阁制度。依据所学可知,张居正为明中期的大臣,宰相制度在民簇已废除,故C错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全在皇帝的信任与否,故A正确,B错误;六部直属皇帝,故D错误。所以应选A。

10.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熟于上耳,固于上心,上持下执,坚如金石,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A.层层推荐B.注重门第C.唯才是举D.打击贵族

【答案】D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材料中的关键词“宜与寒士”“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反应的是该制度中使庶族地位提高,官宦子弟不可混入,显然是对贵族特权的限制,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应选D。

11. “朕惟祖宗肇造区宇,有四方,开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新朝立纲陈

纪,当以国朝之成法,据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据此判断“朕”创立的政治

A.中央集权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度D.三司制度

【答案】C

【解析】考查行省制度。以及材料中“据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可知,该制度创立的时间必晚于唐宋辽金四个朝代,而在备选项中只有行省制度是在元代,出现的时间是晚于以上四朝。A项出现在秦代;B项创立于隋唐时期;D项出现在宋代。故应选C。

12.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播出使人们开始关注了这位特殊的皇帝。下列的重大事件属于这位皇帝开创的是

A.三省六部制 B.内阁制 C.军机处 D.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答案】C

【解析】考查清代的军机处。依据所学,A是隋唐时期;B是明代明成祖时;C是清代雍正帝;D是皇太极时期形成的。故应选C。

13.杨家将的故事是根据宋太宗时期,西路军副帅杨继业的故事改编的。杨继业是前方打仗的将军,本应该具有较大的自由权,但是却受到皇帝、、主帅和监军等多方面的制约,只能绝对服从,不得应变,最后战死沙场。文中“”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丞相 B.知州 C.枢密使 D.通判

【答案】C

【解析】考查宋代的政治制度。宋代的时候,为加强君权,削弱相权,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丞相的行政权、君权和财权。BD都是地方官吏,与题意不符。故应选C。

14.南京静海寺安置着一尊高1.842米的警世钟,钟身铸“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该钟提醒的不能忘记的“前事”是指

A.《南京条约》签订B.太平天国变乱

C.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D.国民政府垮台

【答案】A

【解析】考查《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咋鸦片战争战败,与1842年8月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故应选A。BCD与题意不符。

15.某檄文写道:“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

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全输之倭奴。”该檄文与下列哪次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结局有关?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依据所学,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个台湾等给日本的情况。故应选C。

16.“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

【答案】B

【解析】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抓住材料中的要求“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A虽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符合题意;C没有实践;D未促进中国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故应选B。

17.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

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使这位诗人感到愤闷的历史事件是

A.火烧圆明园 B.清政府割让台湾 C.八国联军侵华 D.国民党败退台湾

【答案】B

【解析】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依据材料的关键词句“近代”、“瀛东”、“辽阳”并联系所学可知,“瀛东”指日本,“辽阳”是辽宁的一地名,而“筹海患难防”指的是洋务派筹办海防不能救中国,即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实践上的破产,故材料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等给日本。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所以“故乡”指的是台湾,所以诗人感到愤闷的历史事件是清政府割让台湾,故应选B。18.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所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

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上海兴”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考查《南京条约》。“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联系《南京条约》的内容,在条约中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自此之后上海发展速度加快。故应选A。

19.“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对该条文的评述,错误的是

A.根本目的是维护共和制度 B.直接目的在于加速清王朝灭亡

C.体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D.具有革命性和民主性

【答案】B

【解析】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20.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中B.辛亥革命中

C.义和团运动中D.新文化运动中

【答案】C

【解析】考查义和团运动。从题中“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可知因中国近代长时期受列强侵略,民众激起对洋人的仇恨,出现了盲目统统排外的情绪,这是不理智的思想。结合史实,比较符合义和团运动时期的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憎恨洋人的情形。所以应选C。21.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了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为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孔子改制考》【答案】C

【解析】考查《资政新篇》。依据时间“1861年”及材料“……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可知应是太平天国的相关内容,再结合材料“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可知应是《资政新篇》。故应选C。

22.日本右翼势力认为:“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

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下列各项有力驳斥了以上言论的是

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②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③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占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④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③

【答案】B

【解析】考查日本的侵华。回答时注意时间限制“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故②不合题意;④与侵占领土无直接关系。故应选B。

23.英国《泰晤士报》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发表社论说:“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该)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该战役是指

A.淞护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考查淞沪会战。材料中“十周之英勇抵抗”说明此次重要战役持续时间长达三个多月,又是抗日战争爆发后,这符合抗战中淞沪会战的时间特征,该次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速战速决的企图,对中国的长期持久抗战产生重要影响,故应选A。

24.1940年9月4日蒋介石发出一则通电:“迭电获悉。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此电文嘉奖的是

A.淞沪会战B.台儿庄战役C.皖南事变D.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考查百团大战。A是1937年;B是1938年;C是1941年且内容不符;D是1940年8月至12月,符合题意。故应选D。

25.“……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该歌词描述了

A.北伐战争的革命洪流B.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

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D.人民群众支援解放战争的豪情

【答案】C

【解析】考查抗日战争。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赴国难,进行英勇的抗日斗争。故应选C。

26.右图是民国15年7月9日台湾地区发行的一枚周年纪念封

的局部邮票处,依据图中信息判断其是为纪念下列哪件事情而

发行的?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北伐战争开始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D.抗日战争胜利

【答案】B

【解析】考查北伐战争。解题时注意时间“民国15年7月9日”是1926年7月9日,正是北伐一周年纪念日。故应选B。

27. 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

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C.英国、美国、俄国、德国等多国参与了条约的签订

D.列强互相承认了在华利益,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答案】C

【解析】考查《辛丑条约》。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列强有权在北平附近驻兵。A是《南京条约》;B是《马关条约》;C符合题意;D“门户开放”政策。故应选C。

28.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军备落后 B.政府腐败 C.军费匮乏 D.军纪松弛

【答案】B

【解析】考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材料“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

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体现了政

府的腐败。故应选B。

29.右侧图片是辛亥革命期间的漫画,下列选项中符合漫画主题的是

A.武昌起义的爆发 B.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C.清帝退位 D.清朝的强大,光芒四射

【答案】B

【解析】考查辛亥革命。漫画是一个分崩离析的“清”字,正是武昌起义后,各省

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故应选B。

30.右图是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为了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于1911年10月15日在《中华民国公报》以大总统孙中山名义发布的文告。有人认为该文

告不符合历史真相,他指的是()

A.辛亥革命的时间不是1911年

B.当时“中华民国”这一叫法尚未出现

C.孙中山在革命过程中的威信并不高

D.孙中山当时并不是大总统

【答案】D

【解析】考查古代辛亥革命。解题时注意时间“1911年10月15日”。 1911年

12月,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正式在南京宣誓就职,所以1911年10月15日孙中山尚不是大总统,。故应选D。31.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

【答案】B

【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迁。依据所学,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就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及改革传统用的婚姻制度。民国时期,政府政府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等法令。故应选B。

32.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该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材料中“由人民直接行动”可以反映该云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故可以排除B、D;依据“社会国家的黑暗”可以排除A。故应选C。

33、“大革命失败了,现实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上了残酷的一课。”(大型电视记录片《复兴之

路》解说词)中国共产党从“残酷的一课”中学习到

A.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B.进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