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阶级、国家的起源

论阶级、国家的起源

论阶级、国家的起源
论阶级、国家的起源

再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兼论阶级、国家的起源

前文末后说到:“如果说,在有阶级社会以来,它们(剥削所有制关系)至今还未被铲除掉,那决不是单纯的生产力不发达的过错!”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要厘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明白剥削所有制关系的起源及其实质。在这方面我们有一本很好的参考书——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这本书也是马列主义者据以坚持他们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有制)”的经典理论依据。

由于在“生产关系”这一概念上我们与经典马列主义者发生了分岐,那么,我们现在就不妨沿着这两条线来分述。即:一、生产力与所有制式生产关系的关系;

二、生产力与分工合作式生产关系的关系。

我们首先从《起源》一书的“氏族社会”中生产力与两种生产关系的关系讲起。氏族社会组织的确凿存在本身,使其作为人类文明社会的雏形应该是无可争议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恩格斯在该书中对此有关的重要论述,亦即,经典氏族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分工关系、所有制关系——

“人口是极其稀少的;只有在部落的居住地才比较稠密,在这种居住地的周围,首先是一片广大的狩猎地带,其次是把这个部落同其他部落隔离开来的中立的

防护森林。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它只存在于两性之间。男子作战、打猎、捕鱼,获取食物的原料,并制作为此所必需的工具。妇女管家,制备衣食——做饭、纺织、缝纫。男女分别是自己活动领域的主人:男子是森林中的主人,妇女是家里的主人。男女分别是自己所制造的和所使用的工具的所有者:男子是武器、渔猎用具的所有者,妇女是家内用具的所有者。家户经济是共产制的,包括几个、往往是许多个家庭。凡是共同制作和使用的东西,都是共同财产:如房屋、园圃、小船。所以,在这里,而且也只有在这里,才真正存在着文明社会的法学家和经济学家所捏造的‘自己劳动所得的财产’——现代资本主义所有制还依恃着的最后一个虚伪的法律借口。”(见该书124页“正文+四号+宋体”下同)

以上是当时遗留下来的美洲红种人即印第安人的真实生存状态。也是野蛮时代①低级阶段的写照。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分工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男子作战、打猎、捕鱼,获取食物的原料,制作为此所必需的工具。妇女则负责管家,制备衣食等等。与这一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真正的分工关系只存在于男女之间。男子与男子之间仅仅是同一工种的合作关系,比如作战、打猎、捕鱼等等,谈不上分工。家户经济则应当是当时的所有制关系。之所以表现为这种家户经济形式,是因为上述生产只需由一定数量(并非全体)的人构成的群体来共同完成,这样的群体(家户)当然可以有大小不等的若干个。而显然,在生产工具更其低下的早期可能需要全体来完成,那时,或许就是一种原始的完全的共产公社形式,而不是这种半共产的家户经济了。其中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地位关系,因为在生产中缺一不可,也就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不像现在,酒馆旅馆林立,

男人只要有钱,到哪儿都可以吃饭、睡觉,做全职太太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氏族社会到底说明了生产力与分工、所有制之间的什么关系呢?那就是生产相对简单、落后,人与人之间的分工也简单纯粹不分高下,由无差别的分工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地位(所有制关系)也完全平等。

接下来便是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如恩格斯所说,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交换产生的巨大意义在于:1、相邻或相近各氏族部落之间不再画地为牢;它们相互之间发生的关系不再经常是为了争夺天然资源的战争。因为这时的人已经可以靠自己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的生产了。它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更大的范围内进一步密切起来提供了广阔空间,并从对手和天敌状态逐渐变为合作伙伴关系。当然,与此同时,互为敌人的集团也越来越大。2、不等价交换使分工产生了日益巨大的差别。这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埋下了隐患。野蛮的掠夺更把这种差距直接上升到政治差别了。恩格斯写道:

“一切部门——畜牧业、农业、家庭手工业——中生产的增加,使人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同时,这也增加了氏族、家庭公社或个体家庭的每个成员所担负的每日的劳动量。吸收新的劳动力成为人们向往的事情了。战争提供了新的劳动力:俘虏变成了奴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使生产领域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

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第126页)

这是一段非常重要也是最容易产生岐义的论述。按马列主义者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经典理解,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正是适应着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状态或要求的。那么我们仔细研究这段话后能不能得出这种结论呢?按这段话的字面意思,“一切部门中生产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日益繁琐和繁重的劳动分工,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分担,而在一时无法得到更多的劳动力(靠生育来添加劳动力的做法效率显然是太低了)之前,为了减轻或免于这种繁琐繁重的劳动,人们选择了战争。那么问题也正在于此:究竟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是人的好逸恶劳的本能要求,导致了奴隶制的产生?

对此,我们不妨来作如下分析:

假如,人们没有选择战争来获得劳动力,而是选择了部落间的不断扩大融合,吸纳一切闲散人员或相对落后的部落成员的参加,来实现生产的扩大化,产品的多样化,以减轻劳动强度并更好地满足每一个劳动者,情况又会怎样呢?实际上这并非假设,它完全是生产进行的另一种主要方式。因为战争毕竟是残酷的,它对于纯朴的劳动者来讲,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这一点或许连恩格斯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因为他接着如实地写道:

“住得日益稠密的居民,对内和对外都不得不更紧密地团结起来。亲属部落的联盟,到处都成为必要的了;不久,各亲属部落的融合,从而分开的各个部落领土融合为一个民族[Volk]的整个领土,也成为必要的了。

“民族的军事首长——勒克斯,巴赛勒斯,狄乌丹斯,——成了不可缺少的常设的公职人员。还不存在人民大会的地方,也出现了人民大会。军事首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构成了继续发展为军事民主制的氏族社会的各机关。其所以称为‘军事’,是因为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经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功能。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在这些民族那里,获取财富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他们是野蛮人:掠夺在他们看来比劳动获得更容易甚至更光荣。以前打仗只是为了对侵犯进行报复,或者是为了扩大已经感到不够的领土;现在打仗,则纯粹是为了掠夺,战争成了经常性的行当。”(第129页,笔者分为两段)

前一段为我们的假设作了非常好的注解,后一段用红字标出的论述就彻底揭开了奴隶制的真面目: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产生并非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是人的好逸恶劳的本性导致的恶果。生产力的发展仅仅是使人的这种本能有机可趁罢了。生产力发展本身需要的是劳动分工,只有好逸恶劳的天性才需要奴隶。在同一页中恩格斯更加不容置辩地写道:

“掠夺战争加强了最高军事首长以及下级军事首长的权力;习惯地由同一家庭选出他们的后继者的办法,特别是从父权制实行以来,就逐渐转变为世袭制,

他们最初是耐心等待,后来是要求,最后便僭取这种世袭制了;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的基础奠定下来了。于是,氏族制度的机关就逐渐挣脱了自己在民族中,在氏族、胞族和部落中的根子,而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近部落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独立的、压迫和统治自己人民的机关了。但是,如果不是对财富的贪欲把氏族成员分裂成富人和穷人,如果不是‘同一氏族内部的财产差别把利益的一致变为氏族成员之间的对抗’(马克思语),如果不是奴隶制的盛行(局部——笔者注)已经开始使人认为用劳动获取生活资料是只有奴隶才配做的、比掠夺更可耻的活动,那么这种情况是决不会发生的。

“这种情况”是什么情况呢?即统治阶级和统治机器——国家的产生。就是说,如果不是人的好逸恶劳的本能带来的赤裸裸的掠夺行为,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为这种行为的实现提供了机会,阶级和国家是不会产生的。在前面第111页中恩格斯非常详细地为此提供了佐证:

“有一种设施促进了王权的产生,这就是扈从队。我们在美洲红种人中间就已经看到,与氏族制度并行,还形成了一种独立自主地从事战争的私人团体。这种私人团体,在德意志人中间,已经成为经常性的团体了。博得了声誉的军事领袖,在自己周围集合一队掠夺成性的青年人,他们对他个人必须忠诚,而他对他们亦然。首领供给吃喝并奖赏他们,把他们编成等级;对于小规模的征战,他们充当卫队和随时可以战斗的队伍;对于大规模的征战,他们是现成的军官团。不管这种扈从队必然是多么弱小,像后来例如在意大利奥多亚克麾下所表

现的那样,但是他们仍然成为古代的人民自由走向衰落的开端;在民族大迁徙时期和迁徙以后,他们也表明自己的作用正是这样。因为,第一,他们促进了王权的产生;第二,如塔西佗已经指出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战争和抢劫,才能把他们纠合在一起。掠夺成了目的。如果扈从队首领在附近地区无事可做,他就把自己的人马带到发生了战争、可以指望获得战利品的别的民族那里去;由德意志人组成的辅助军,在罗马的旗帜下,甚至大举对德意志人作战,这种辅助军有一部分就是由这种扈从队编成的。德意志人的耻辱和诅咒——雇佣兵制度,在这里已经初具雏形。在罗马帝国被征服以后,国王们的这种扈从兵,就同非自由人和罗马人出身的宫廷奴仆一起,成了后来的贵族的第二个主要组成部分。”

以上事实雄辩地证明了,战争是掠夺者的专利和职业。普通劳动者不可能选择战争来为自己添加劳动力。阶级的产生完全是掠夺——争夺生产力支配权——即政治斗争的产物。它与社会分工毫无关系。统治者阶级源自游离于社会生产之外的掠夺集团。游牧部落从野蛮部落中分离出来,并不能说从此构成了游牧阶级,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也不能据此说构成了手工业者和农业劳动者阶级,第三次社会分工产生的商人也一样,也不能就此说形成了商人阶级。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发展下的劳动分工合作关系。所有这些只有分工不同的劳动者集团只有与掠夺者集团相比较才具有政治意义上阶级划分。单纯分工上不同的商人仅仅是以赚取适当差价谋生的一种职业而已。只有与权力相勾结的商人才成为政治意义上的剥削者阶级。对此,恩格斯做了同样精辟的不自觉的证明:

“罗马国家变成了一架庞大的复杂机器,专门用来榨取臣民的膏血。捐税、国家徭役和各种代役租使人民大众日益陷于穷困的深渊;地方官、收税官以及兵士的勒索,更使压迫加重到使人不能忍受的地步。罗马国家及其世界霸权引起了这样的结果:它把自己的生存权建立在对内维持秩序对外防御野蛮人的基础上;然而它的秩序却比最坏的无秩序还要坏,它说是保护公民防御野蛮人的,而公民却把野蛮人奉为救星来祈望。

“社会状况同样也是绝望的。从共和制的末期起,罗马统治的目的已经放在残酷剥削被征服的各行省上了;帝制不但没有消除这种剥削,反而把它变成了常规。帝国越是走向没落,捐税和赋役就越是增加,官吏就越是无耻地进行掠夺和勒索。商业和工业向来不是统治着各民族的罗马人的事业;只有在高利贷方面,他们做到了空前绝后。商业所得到所保持的东西,都在官吏的勒索下毁灭了;而残存下来的东西,仅在帝国东部的希腊部分才有,不过,这一部分不在我们研究范围之内。普遍的贫困化,商业、手工业和艺术的衰落,人口的减少,都市的衰败,农业退回到更低的水平——这就是罗马人的世界霸权的最终结果。”(第115页)

以上红字部分可以看到,没能与权力相勾结的商人同样是被残酷剥削的对象。实际上,直到十九世纪末期,商人的地位也是卑微的。就连巴尔扎克这样的人也以有着贵族的姓氏而感到光荣。商人是以登上政治舞台——勾结、猎取权力——而变身为资本家成为资产阶级的。

既然统治阶级是由专门从事掠夺的大小集团组成,那么为了使这种掠夺成为家常便饭,为什么不把这种活动变成一种制度呢?如此,又有什么理由认为国家不

是由这些掠夺者强加而来的呢?劳动分工的差别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纷争不是根本性的矛盾,它绝不会导致一个完全与劳动相脱离的统治阶级的产生。因为它自身担负着社会分工的职能。正如从事农业的农民,可能与从事手工业或商业的手工业者或商人有不等价交换上的种种纠纷矛盾,但农民决不会想到脱离农业工作去统治对方,因为他们一旦脱离了自己的岗位,必然带来自身和全体的灭亡。只要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出自需要的自然进步,那么必然会有与之相配套的自然的社会分工形式(前面那种认为生产的增加一下子带来劳动力的大量需要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他们之间所谓不可调和的矛盾就无从说起。反之,只有大量闲散的掠夺者与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之间才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如我国有记载的春秋战国及以后历次的改朝换代一样,都是赤裸裸的吞并和反吞并、掠夺和反掠夺、压迫和反压迫的斗争史。人类早期的国家形成也是如此,一种掠夺集团强行统治奴役了本部落或民族,再继续扩张吞并其它部落(民族)或被其它掠夺集团所吞并。后者如蒙古人灭宋朝、德意志人吞并罗马帝国等等。那种认为: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第134页)之说完全是一种形而上学。典型的国家不可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突然降临的产物,它是掠夺者的掠夺实践不断丰富完善的结果。国家一直都在掠夺者的掠夺实践下不断地孕育发

展着。起初是以氏族中无权的酋长和酋帅们为代表的部落议事会机关,然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偶尔的掠夺行为变为以掠夺战争为职业,而最后“掠夺战争加强了最高军事首长以及下级军事首长的权力;习惯地由同一家庭选出他们的后继者的办法,特别是从父权制实行以来,就逐渐转变为世袭制,他们最初是耐心等待,后来是要求,最后便僭取这种世袭制了;世袭王权和世袭贵族的基础奠定下来了。于是,氏族制度的机关就逐渐挣脱了自己在民族中,在氏族、胞族和部落中的根子,而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近部落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独立的、压迫和统治自己人民的机关了。”(见本文第3页)可以看出这段话与前面那段“经典”的国家起源论述相去多么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阶级或国家来源于掠夺者的掠夺实践,而掠夺行为的产生是因为人有好逸恶劳的生理本能,在物化劳动力——科学技术——低下的历史时期,艰苦的劳动使这种受本能控制的野蛮行为很容易发生。道德或良知的建立是来源于互相帮助的劳动实践中的。陶渊明有一句诗说得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像陶渊明这样的有识之士都知道,官场险恶,那些靠剥削和压迫为生的掠夺者也同样受到反剥削反压迫以及内部的倾轧排挤作用而寝食难安,甚至朝不保夕。他们同样没有幸福可言。所谓伴君如伴虎、高处不胜寒正是他们的经验之谈。

同样,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导致的不同劳动分工(集中表现在劳动强度上)带来

的劳动报酬差别,也是一个破坏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一个客观事实。只有彻底消灭了劳动强度上和工作待遇上的差别,人才能进入真正的大同世界。或者如恩格斯所正确推论的,只有当生存竞争停止了,当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后,人才能从根本上脱离动物界。那时,工作像面包一样成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而不再是一种苦差,只有达到那种程度,一切无谓的纷争才会彻底结束。

笔者认为,以上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真正关系。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物化劳动力将逐步替代劳动者的劳动,使劳动人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去从事自己喜爱的,对社会有益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探索太空等公益活动。这正是实现现代化的目的意义所在。事实上,今天有限的艰苦的体力劳动正在退出分工的舞台,无限的无差别的脑力劳动开始普及开来。日益细致的分工使劳动者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人们开始用科学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知道每天的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对身体并无好处,一切以符合生命科学为准绳。这当然是社会中好的一方面。可是另一方面呢?无限丰富的物质更加刺激了那些营寄生生活的统治者和剥削者的愚昧可怕的野心、虚荣心和贪欲。他们正在把人类世界推向灭亡的深渊。如果我们这些先行懂得了科学知识的人不去努力普及这种科学知识,唤醒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一道去制止那种暴行,那么人类的未来将不堪设想。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博弈论是研究两人或多人谋略和决策的理论。 ?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正式发展成一门学科则是在20世纪初。1928年冯·诺意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意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的学科。 ?参与者:参与者是指一个博弈中的决策主体,通常又称为参与人或局中人。 参与人的目的是通过合理悬着自己的行动,以便取得最大化的收益。参与者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团体。 ?信息:信息是指参与者在博弈过程中能了解和观察到的知识。信息对参与者是至关重要,每一个参与者在每一次进行决策之前必须根据观察到的其他参与者的行动和了解到的有关情况作出自己的最佳选择。完全信息是指所有参与者各自选择的行动的不同组合所决定的收益对所有参与者来说是共同知识。

?策略:策略是参与者如何对其他参与者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行动规则,它规定参与者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通常用s i表示参与者i的一个特定策略,用S i表示参与者i的所有可选择的策略的集合(又成为而i的策略空间)。如果n个参与者没人选择一个策略,那么s=(s1,s2,…,s n)称为一个策略组合。 ?收益:收益是在一个特定的策略组合下参与者能得到的确定的效用。通常用u i表示参与者i的收益,它是策略组合的函数。 ?均衡:均衡是所有参与者的最优策略组合,记为s*。 几个经典的博弈实例 ?例一囚徒困境两个共同作案的犯罪嫌疑人被捕,并受到指控。除非至少一人认罪,否则警方无充分证据将他们按最论刑。警方把他们隔离审讯,并对他们说明不同行动所带来的后果。如果两人都采取沉默的抗拒态度,因警方证据不足,两人将均被判为轻度犯罪入狱一个月;如果双方都坦白,根据案情两人将被判入狱六个月;如果一个招认而另一个拒不坦白,招认者因由主动认罪立功的表现将立即释放,而另一人将被判入狱九个月。

全国2010年1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解析

全国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解析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同富裕 B.实现共产主义 C.实现民主自由 D.实现公平主义 正确答案:B 注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A.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正确答案:A 注解: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精神。 3.设想没有物质运动的观点是【】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心主义 正确答案:D 注解:唯心主义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4.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 A.同一性 B.普遍性 C.客观性 D.特殊性 正确答案:A 注解: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5.对外国文化要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这种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对立统一的原理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 D.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 正确答案:B 注解: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6.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B.前者是绝对是,后者是相对的 C.前者是通过自然力量相互作用实现的,后者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D.前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后者是可以随人的意志改变而改变的 正确答案:C 注解: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自然规律是自发形成的;社会规律是在人的自觉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离不开人的参与。 7.“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是生物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正确答案:D 注解: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是直观反映”,这是一种【】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的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1 1.单选题 1.1 2.5 除了《哲学笔记》这本著作外,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还包括() 您没有作答 a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c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d 《国家与革命》 该题考查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国家与革命》《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论我国革命》等著作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2 2.5 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这是()。 您没有作答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该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1.3 2.5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您没有作答 a 波兰人民共和国

巴黎公社 c 苏维埃俄国 d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本题是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知识点的考查。1917年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状况的科学分析,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且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本题正确答案为C。 1.4 2.5 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两个阶级之间() 您没有作答 a 物质利益的对立 b 政治立场的不同 c 思想观念的对立 d 社会分工的不同 本题主要是对阶级斗争知识点的考查。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开展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社会分工的对立和不同不是阶级斗争的根源,故排除BCD,选择A选项。 1.5 2.5 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错误在于() 您没有作答 a 否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 否认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 否认少数英雄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西方语言学史重点

西方语言学史重点 一、语言学的分类 (一)功能角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二)具体研究对象:普通(一般)语言学/个别(专语、具体)语言学 (三)研究时段: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四)研究方法: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五)研究对象的状态: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 (六)研究角度和范围: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 二、应用语言学类别 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统计语言学 三、西方语言学史的分期 1.一般的划分方法 (1)古代语言学(19世纪以前) (2)近代语言学(19世纪) (3)现代语言学(20世纪上半叶) (4)当代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 ——“五段两线三解放 “五段”指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语言学、交叉语言学等五个阶段;“两线”指“整齐论”和“参差论”两条路线的斗争;“三解放”指历史比较语言学、索绪尔、社会语言学这三个有代表性的里程碑。 2.传统语文学的定义、性质、局限性 定义:传统语文学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三大语文传统,分别是古希腊传统、古印度传统,以及中世纪阿拉伯传统。 传统语言学是一个与现代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前的各种语言学理论。那么,与它相对的现代语言学就是指20世纪以来,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种语言流派及其分支学科的总称。 性质:“依附性”是传统语文学重要的性质。传统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只能称为语言学的前奏。 局限性: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材料,而传统语文学并不具备。 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 四、古希腊语言研究

博弈论战略分析入门

当当网购买 货到付款 点击查看详情 市场价:¥42.00 当当价:¥36.30 点击查看 本书简介 本书主要针对经济学专业入门课程和非经济专业学生编写,是一本全面介绍博弈论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入门教材。 阐释清晰:本书以基础性知识作为重点,以清晰的思路和简洁明了的方法阐述了博弈论知识及其应用,并覆盖了所涉及的各个学科。全书讲解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每章开头的“预备知识”介绍了学习该章之前应该经已掌握的内容,增加了章节安排的灵活性;同样位于各章开头的“本章主要概念”介绍了该章将会出现的关键概念,以使学生对整章内容有所准备。 案例生动:案例是本书的一种重要讲解工具,涉及商业、拍卖、军事、生物学和博彩等方面,不仅使概念的引出更加出动,而且能够激发读者的全面思考。方便学生理解的应用实例及各章后面的“练习与讨论”,不仅进一步阐释了博弈理论,而且涉及不同的学科领域,既可以用来检验学生的

知识掌握程度,也可以作为教师的课堂问题。 结构科学:对一般的导论性教材中关未特别说明或不会涉及的概念、容易混淆的概念,本书也做了必要的解释。书中没有涉及过多、过于复杂的数学计算,而是设置了部分选修章节,介绍一些与概率相关的概念,详细分析解读,对于只想简单了解博弈论的读者来说,略去选修章节,其中,不会影响全书逻辑的连贯性。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基本原理 第1章 冲突、战略与博弈 第2章 护展式博弈与标准式博弈 第二部分 标准式博弈的非合作均衡 第3章 占优战略与社会两难 第4章 纳什均衡 第5章 博弈论中的经典例子 第6章 三人博弈 第7章 概率与博弈论 第8章 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第9章 非合作均衡的深入讨论 第10章 双寡头垄断的战略与定价 第11章 多人博弈 第三部分 博弈的合作解 第12章 合作博弈的要素 第13章 核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 序贯博弈 第14章 序贯博弈 第15章 嵌套博弈 第16章 重要博弈 第17章 无限重要博弈 第五部分 博弈论的应用 第18章 博弈论、法律与社会机制设计 第19章 投票博弈 第20章 博弈与实验 第21章 拍卖 第22章 演进和有限理性学习 术语表 当当网购买 货到付款 点击查看详情

真题版2016年10月自学考试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

全国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答案请百度搜索自考一点通论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 A.理论特征 B.理论核心 C.理论品质 D.理论前提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 3.客观实在性是【】 A.自然物质的个性 B.一切物质的共性 C.物质的具体形态 D.物质的存在形式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说法,都是要在实践中坚持【】A.适度原则 B.辩证否定观 C.实事求是 D.科学发展观 6.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一种【】 A.辩证法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7.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 A.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 B.实现对自身能力的改造 C.满足人类的求知欲望 D.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8.“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句话强调的是【】 A.仅同事物的现象相符合的不一定是真相

B.只要同事物的现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 C.只要观察事物的外部联系就能获得真理 D.只要观察事物的偶然联系就能获得真理 9.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时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A.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的凝练 B.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的凝练 C.从家庭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的凝练 D.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论的凝练 10.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经济管理和预测决策属于【】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11.下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心理的是【】 A.政治与法律 B.哲学与宗教 C.科学与艺术 D.风俗与习惯 12.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两个阶级之间【】 A.物质利益的对立 B.政治立场的不同

1 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整理

1 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 ?语言学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它是语言学学科的历史,人们语言研究的历史,也就是过去人们是如何研究语言的,把语言学这门学问一直追溯到它的开端,回到先民开始对自己的语言产生兴趣的时候,观察各个时期的人们怎样思考语言问题,怎样研究各种语言,这样的考察就是“语言学史”了。 ?在古人眼里语言是极神圣的东西,以为它一定是天赐的。比如像《圣经·创世纪》里说的那样,上帝不但造世界、造人,还帮助人造了语言。因为,假如不把语言给予人,他就不是完整意义的人。这是西方的神话。世界很多民族都有类似的神话,说到语言是怎么来的。我们汉民族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神话呢?似乎没有。大家想必都听过女娲造人的传说: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应劭《风俗通义》)可是造出了人,故事便完了,不提语言的由来。 ?2语文学 ?从古代就开始的语言研究,目前能见之于史册而又有显著成绩的主要是印度、中国、阿拉伯、古希腊罗马。它们被认为是语言研究的四大发源地。不过当时的研究并不是以研究语言为直接目的的,而大多数是局限于本族语言的范围,重在对前人的典籍文献作注、考证、诠释,旨在让人读懂。虽然当时的研究在方法上多失之零散、静止、片面,但它们却为以后的语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欧洲在19世纪以前,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的语言研究,都属于这一范畴。这一阶段被人们称为“语文学”阶段或语言学的“前科学期” ?2)19世纪的历史语言学 ?从1786年英国爵士琼斯提出印欧语有共同来源,标志着语言学诞生,语言学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了。 ?琼斯的发现,启发了语言研究者的想象。此后的100多年里,除了语言历史比较研究外,其他方面的研究都黯然失色了。学者们的著述大多是比较语法方面的,接着开始构拟原始印欧语。在这种风尚的影响下,19世纪的语言学家都忙于印欧语各语言间的历史比较,并重建那个假拟中的母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三大奠基人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语言进化的理论也自然包括其中了,运用进化论研究语言的代表人物是施莱赫尔。 ?重视语言历史变化的学风推动了语言理论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德国莱比锡大学为中心的一批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变化是有规律的,,进而认为语音变化无例外。被人们戏称为“青年语法学派”的理论,他们这种重视客观材料的研究方法,的确把语言学向前推进了一步。 3)20世纪初期到中叶的描写语言学 ?到了20世纪,语言研究的重点开始从语言变化转向语言描写。这种转变的发起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在1915年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反复并明确地强调了前人从未有过的观点: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语言要素的价值是由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语言就是由这些要素精密交织而成的一种结构。从而创立了结构语言学。 ?索绪尔之后,结构语言学迅速发展,不久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

历史的制度分析:博弈论分析方法

历史的制度分析:博弈论分析方法 把博弈论作为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应用于经济体制与制度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进化博弈论方法”(evolutionary game approach)。经济学中的进化博弈论是在生物学的进化博弈论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它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竞争性经济行为同生物的进化相类比,研究人类经济行为中的策略和行为方式的均衡,以及向均衡状态调整、收敛的过程与性质。采用这一方法的研究者认为,社会制度并不是由什么人有意设计出来的,而是在那些适应环境和社会变化的新的制度结构不断被发现、更为理想的制度结构不断被保存的过程中产生的。这就是所谓的“适应性进化”过程。进化博弈论的引入,就是为了分析和说明社会制度的这一适应性进化过程。进化博弈论之所以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它是在不严重依赖决策者计算能力的前提下来说明均衡选择过程,从而在纳什均衡的理性主义解释遇到理论困难时,显示出了通过进化机制实现纳什均衡的可能性。 应用博弈论研究制度变迁的另一种新方法是“重复博弈论方法”(repeated game approach),它运用更精细的均衡概念,如“子博弈精炼均衡”(subgame perfect equilibrium)来分析历史与现实中的制度选择与变迁过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格瑞夫进行的“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 所谓的重复博弈,实际上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地进行多次。与一次性博弈不同,它是由若干个阶段博弈(stage game)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和相对长期的博弈过程。因此,在重复博弈中,各博弈方的着眼点就不是其在某一阶段上的局部利益或短期利益,而是他们在整个博弈过程中的总体利益和长期利益。当各博弈方面对不同的策略选择时,他必须考察到其在当前阶段的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不致在随后阶段中引起其他博弈方的对抗、报复或恶性竞争。也就是说,他不能像在一次性博弈中那样,毫不顾及其他博弈方的利益。有时,一方若作出一种合作姿态,可能会使其他博弈方在随后的阶段中也采取合作态度,从而实现共同的长远利益。这样,在重复博弈中就存在着比一次性博弈更大的合作的可能性,也有可能实现比一次性博弈更有效率的均衡。重复博弈论的这一特征,为它说明人类之间的合作行为,特别是说明历史与现实社会中体制与制度的演变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那里,制度被定义为本身是“自我实施的对行为的非技术决定的约束” ,即所谓的自我实施制度(self-enforcing institution )。自我实施制度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自发产生和自我实施的性质。与那些由国家和法律强制实施的制度不同,自我实施制度必须是参与人各方经过协商、谈判、讨价还价后自愿达成一致的结果。因此,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将自我实施制度视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度博弈的一种均衡状态或均衡结果。自我实施制度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制度博弈各方在特定的战略局势中,根据自己不同的目标自主地选择各自的最优策略与对手进行博弈,最后求得制度均衡的过程。而所谓的“子博弈精炼均衡”,恰恰是指在构成动态博弈的所有子博弈阶段上都实现了纳什均衡。这就是说,一个子博弈精炼均衡,必须是各博弈方在整个博弈的每个阶段(子博弈)都选择了不愿单独改变的策略(纳什均衡)的最终结果。如果我们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观察自我实施制度,就会发现自我实施制度与子博弈精炼均衡之间的内在联系。简单地说,自我实施制度所具有的自发产生和自我实施的基本属性,说明了它必定是制度博弈各方在每个子博弈中都选择了不愿单独改变的最优策略的结果,也即实现子博弈精炼均衡的结果。更直接地说,自我实施制度的产生,必定是一个制度博弈实现了子博弈精炼均衡的结果。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制度博弈实现了子博弈精炼均衡的结果,那它也应该是自我实施的。

福师11春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附答案)

福师11春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35道试题,共70分。) 1.“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 A. 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 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 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 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满分:2分 2.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 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D. 地理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统一 满分:2分 3.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原理 C. 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满分:2分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满分:2分 5.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 A. 政治关系 B. 经济关系 C. 思想关系 D. 家庭关系 满分:2分 6.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A.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B. 社会制度的更替 C. 阶级斗争 D. 精神文明的发展 满分:2分

7.决定社会形态性质的主要是()。 A. 上层建筑 B. 经济基础 C. 国体 D. 意识形态 满分:2分 8.有人认为世界上各种生物物种是永恒不变的。这是一种() A. 形而上学观点 B. 相对主义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满分:2分 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 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式 D. 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满分:2分 10.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 A. 主要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B. 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C. 由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 D. 由各矛盾的次要矛盾方面共同决定的 满分:2分 1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 阶级斗争 B. 改革开放 C. 科学技术革命 D. 社会基本矛盾 满分:2分 12.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 纯粹是必然的 B. 纯粹是偶然的 C. 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 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 满分:2分 13.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指()。 A. 一定社会中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B. 一定社会中生产方式各方面的总和 C. 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各方面的总和

《中外历史纲要》(上)导学案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存在的时间、分布的空间、分布的特点,从而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认识石器时代中国的文化遗存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3、运用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对早期国家的特征等史实进行历史解释。【教材研读】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3、生产关系的变化 ⑴原始社会分期 ⑵生产关系的变化 ?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说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而也推动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原始社会分期 按组织形式划分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按石器制作技术划分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

二、从部落到国家 部落 (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大约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阶段(特征)代表人物制度 三皇时代(名称众说 不一,神话色彩浓厚) 伏羲氏、燧人氏、神 农氏 尧年老时,根据各部 落首领的推举和考 察,由舜继承其位。 这种称为“禅让制”。五帝时代(五帝后期 和龙山文化时代,史 称“万邦时代”) 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帝 尧、帝舜。 国家 (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夏(约公元前2070 年—约公元前1600 年;我国最早的奴隶 的制国家) 禹建立(禅让方式— 公天下) 启继位(父死子继— 家天下) 桀亡国(约公元前 1600年) 王位世袭制; 夏王(最高统治 者),中央设有行政机 构、军事机构、司法 机构、宗教机构; 对夏部落实行直 接统治,其它部落间 接统治。 三、商和西周 1、商朝 纣亡国(约 公元前 1046年)商朝 时间人物制度势力范围重要成就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年汤建立(约 公元前 1600年) 内外服制 东到大海, 西及陇山, 南跨江汉, 北及燕山。 甲骨文、青 铜器等 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商代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辩论的起源与发展

辩论的发展与起源 只要有人与人相处的地方,就有辩论;只要有辩论的地方就有雄辩。雄辩,作为人类语言沟通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寓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寓于人们本能的竞争潜意识之中;雄辩,作为辩论中一种独特的语言交流形式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雄辩在辩论中的特殊地位。 既然说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形式之一,那么,就可以说“辩”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雄辩作为辩论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的语言沟通中所起的作用也就非常重要了。 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正是人与人在相处之中无法躲避的竞争性、排他性和残酷性的反映。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胜与败的结果大抵是出于谋略加枪炮的对话;而在和平年代,枪与炮似乎不再为人们所崇仰。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因此就没有竞争了,人人都可以高枕无忧地去尽享天伦之乐了。 有赞成就会有反对;有建设就会有破坏;有深度就会有浮躁;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一样东西——语言。 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即使把世界分成无数个具象的分支,那么,这无数的分支也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矛盾体彼此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排斥和互相依存中的一种载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属性,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导致不同的观点。这一切,都是产

生辩论的温床,也都是产生通过雄辩来宣扬某中立场观点的正确性的一种手段。 1. 西方之辩 其实,雄辩并不是近几年才发明出来的产物。仅就西方而言,早在古希腊时代,演说和辩论就破手社会重视,乃至连学校的教育也注重了多学生在演说能力方面和背诵名家警句方面的培养。这样,口若悬河者开始逐渐在社会上崭露头角。当时的雅典是比较开明的奴隶制城邦,政治上的民主、经济上的繁荣带来了思想领域的活跃。雅典学派林立,各种学说之间相互论辩极为盛行,因而,对有关“谈说之术”的研究也居于重要的地位。 公元前390年,苏格拉底在雅典创立了第一所修辞学校,对后世影响很大。 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其《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酥》一书中曾经指出:苏格拉底的一生是“谈话的一生”。这位自诩为“雅典牛虻”的哲学家成天蓬头垢面,到处找人辩论,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记录苏格拉底辩论的一部分精彩的实录。 古罗马人先是传承了古希腊人的论辩风格,并将其推至各种领域,能言善辩、巧言令色者俯拾皆是,后经教育家们去粗取精,自成一体,使得演说论辩发展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不仅如此,古罗马还造就出一大批在语言修辞方面具有很高水平的雄辩家。西塞罗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演说和论辩造就了无数的辩士,辩士所及之处,也从先前的

2013 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显著特征的是( D ) A.按生产要素分配 B.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C.按能力大小分配 D.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D ) A.集体领导制 B.个人负责制 C.民主监督制 D.民主集中制 3.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下列不正确的选项是( C ) A.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B.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C.人民群众完全自由 D.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4.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开始于( B ) A.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B.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D.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国家之后 5.一般而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D )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资本全球化 D.劳动力流动全球化

6.由资本主义国家收购部分股权后的私人企业属于( B ) A.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B.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C.资本主义国有经济 D.资本主义私人经济 7.近几十年来垄断组织国际化的最主要形式是( D )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辛迪加 C.国际康采恩 D.跨国公司 8.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是( D ) A.级差地租 B.绝对地租 C.垄断地租 D.平均利润 9.在平均利润率不变、借贷供求大体平衡的条件下,影响利息率的最重要因素是( B )A.社会心理因素 B.习惯和法律传统 C.历史和道德因素 D.商品市场的供需状况 10.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本质与真正来源是( C ) A.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加价 B.商业店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C.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D.商业店员实现的剩余价值 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最典型的现象是( A ) A.生产过剩 B.商品短缺 C.长期萧条 D.持续高涨 12.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 D ) A.提高平均利润率 B.提高剩余价值率 C.提高资本积累率 D.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13.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 A ) A.议会制 B.普选制 C.三权分立制 D.民主共和制 14.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B ) A.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B.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C.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D.降低劳动力价值 15.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C )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D.贮藏手段职能 16.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D ) A.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17.唯物史观认为,杰出人物的出现是( C ) A.历史命运的安排 B.纯粹的历史必然 C.时代发展的需要 D.纯粹的历史偶然

语言的起源和演变

语言的起源和演变 2011040910326 英语3班封怡帆 内容摘要:语言是离不开语言是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变化对语言的变异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越来越细致复杂,向社会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的不断丰富,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一、语言的起源 1、18世纪以前——语言神授说 自远古以来,人类就一直为这个问题所困惑。初民社会普遍相信,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是某种神力的创造,所以人的语言理所当然地被看作这一神力的恩赐。在西方,典型的语言神授说见于《圣经》,并且由于《圣经》不可动摇的地位,而成为从宗教到学术各界的正统说法。直到17、18世纪,语言神授说仍主导着大多数学者的思维。 2、18世纪——语言起源的科学探讨的开始 同时,一些有头脑的学者开始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其中最有名的三位是:孔狄亚克(E. B. de Condillac 1714-1780),卢梭(J. J. Rousseau 1712-1778),赫尔德(J. G. von Herder 1744-1803)。孔狄亚克在《人类知识起源论》(1746)中探讨了语言起源问题;卢梭在1754年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论及同一问题,后来又专门写了一本《论语言的起源》,在他逝世四年后问世。 18世纪中叶以后,语言起源问题已成为欧洲学界关注的焦点,许许多多学者加入了辩论的行列。1769年,柏林普鲁士皇家科学院甚至决定设立专奖,以征求有关语言起源问题的最佳解答。来自欧洲各国的数十位学者参加了这场竞争。一年后,最终有三十篇论作呈交科学院。在这些用德文、法文、拉丁文等写成的作品中,有六篇受到评审人士称赞,还有一些被认为写得不错,但是获得科学院奖并由科学院指定出版的只有一篇,那就是赫尔德的《论语言的起源》。 3、19世纪——“一项不体面的活动” (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使得人们对语言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对具体语言的特点及语言亲属关系的关注上。 (2)人们逐渐意识到语言起源的不可论证性,所以,1866年巴黎语言学会规定,不

简述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简述运筹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应用博弈论思想分析团队合作中个人理性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作者:张舒悦 日期:2015年1月19日 [摘要] 我们说理性表现为参与人为自己的目标进行推理或计算。因此·在博弈对峙的局面中,每个人的理性判断最终导致的行为选择,也许反而会使导致集体利益的最差,当然。也许两个参与者之间不能被看做集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集体特点的分析,从而对每个人理性策略选择所构成的集体后果关联从而对个人理性与集体利益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囚徒困境;集体;理性;利己主义 [正文] 一、运筹学科的起源发展与分支概括 运筹学的起源 运筹学(英国用operational research,美国用operations research,简称OR),从它的英文名称和中文翻译可以看出它与作战相关。中文“运筹”一词来源于《史记——留侯世家》,刘邦夸奖张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一翻译不但传达了运筹学的渊源,而且反映了它的内涵,是翻译“信、达、雅”的最高境界。运筹学是一门内容广泛、应用广泛的交叉学科,它汇聚了数学、物理学、统计学、管理学、心理学、仿生学等众多的学科。有些分支的起源,如图论这一重要的分支的起源甚 至可以追溯到16世纪;即使是在现代通信领域广泛应用的排队论,也可以追溯到20世 纪初。但是,运筹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确实要归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这样一个时期,科学发展从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向学科交叉发展,从“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向系统综合研究的方向发展,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 科学开始了它的早期发展。这个良好的发展时期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暂时中断,大量的科 学家为了国家利益投入到了为战争服务之中。在德国一方,科学家更多地投人各种杀伤 武器的研究;而在英美一方,科学家被组织成为作战研究小组,专门研究作战中的一些 特殊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数学模型和方法来解决。如雷达的部署问题、运输船队的护航 问题、反潜深水炸弹投掷问题、飞行员长机僚机配对问题、太平洋岛屿军事物资存储问题、项目管理问题等等。这些研究保障了英伦三岛免遭德军的蹂躏、美军在太平战争的 胜利。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追寻生命的起源》教案。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二. 追寻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类对生命起源认识的基本历程。 2.了解在生命起源问题上科学和宗教的区别,了解人类认识不断提高是科学进步的结果和表现。 3.通过学习能用正确的观念解释生命的起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能用相对客观和正式的关于生命的认识,去批驳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的艺术化、故事化,甚至是被歪曲、被伪造的关于生命起源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激发学生探索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奥秘的兴趣。 2.通过人类对生命认识的相关知识的初步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反对伪科学和愚昧,为科学进步不惜奉献自己的精力和智慧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 1.近代生命科学的主要成果。 2.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难点: 纠正传说和民俗中关于生命起源的伪科学观点,分析科学和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和实证说明有关生命起源问题的认识上的偏差。 教学过程: 一.千年话题——谁创造了万物 1.古代传说:神创说 2.现代两种认识:生命起源于其他星体;起源于地球自身。 3.一次实验:证明生命起源在早期地球上已存在。 【指导】学生完成学习思考。原因:生产力落后,对自然界的认识非常有限;生物知识缺乏;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宣扬神秘主义,推行愚民政策;宗教盛行,推行精神独裁。) 【过渡】古代生产力落后,使神创说得以影响深远。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神创说受到质疑。由此形成两条研究路线。 二.近代生命科学的成果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 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圣才出品

第13章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 13.1 考点归纳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1.阶级的起源和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 (1)阶级的起源(简言之:物质利益的对立) 阶级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而只是在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生产不足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上存在的现象。 ①根本原因: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 ②直接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 ③必要条件:剩余产品的产生——物质基础;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 (2)阶级的实质 阶级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它是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是经济上的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掠夺。简言之,就是物质利益的对立。 (3)关于阶级的科学定义 ①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②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经济实体,具有多方面特征。 ③其产生的经济前提是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 ④经济上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是阶级划分的基本标志。 (4)阶级结构

除原始社会外,到目前为止,社会的经济结构总是体现为阶级结构。特定的经济结构产生特定的阶级结构,阶级结构的变化是经济结构变化的反映。 2.阶级斗争的根源和历史作用 (1)阶级斗争的根源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2)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从历史上看,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统治阶级,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落后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③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在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与以往所有的阶级不同,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下解放出来。 3.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历史作用

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及答案

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35道试题,共70分。) V 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 深入实际,了解情况 B. .认真思考,形成理论 C. 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 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满分:2分 2.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D)。 A.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 类似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满分:2分 3.现象是(C)。 A. 事物内在的联系 B. 事物稳定的联系

C.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D. 不包含假象在内的事物的真实的联系 满分:2分 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B)。 A. 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 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式 D. 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满分:2分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 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满分:2分 6.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B)。 A. 两种不同的道路

B. 两种不同的状态 C. 两种不同的方式 D. 两种不同的结果 满分:2分 7.认识的客体是(A) A. 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 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C. 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D. 外部自然界 满分:2分 8.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C)。 A. 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 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 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 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满分:2分 9.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A)。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