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GWR模型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主导因素研究

基于GWR模型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主导因素研究

基于GWR模型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主导因素研究
基于GWR模型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主导因素研究

基于GWR 模型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主导因素研究

俞 路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1306)

摘 要 本文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方法,对2003年、2008年两个年度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主导因素的空间非稳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传统的OLS 只是对参数进行 平均 或 全局 估计,不能反映参数在不同空间的空间非稳定性;GWR 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技术,可以反映参数在不同空间的空间非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对长三角经济增长各主要因素进行参数估计时,GWR 模型与OLS 模型有显著的差异;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存在空间变异。

关键词 区域发展 空间效应 地理加权回归 长三角地区DOI:10.3969/j.issn.1004-910X.2011.08.001 中图分类号 F061 5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11 05 11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2010年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编号:10YS120);上海市908项目 上海市海洋经济现状分析及海洋产业发展战略

研究 (项目编号:PJ13)

作者简介:俞路,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引 言

目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活动最活跃、增长最具潜力的区域,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在其龙头城市上海的带动下,长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的第六大都市群。近年来,长三角地区GDP 占全国比重的22 37%,故而长三角被誉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 发动机 。对于这个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地区,研究其内在的经济发展动力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对于区域发展数据而言,有种情况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即区域发展数据属于空间数据。空间数据与其他类型数据相比,存在着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这两种特别的性质,这些都违反了传统统计方法的假设要求[1],会使得回归模型失去了有效性,导致模型参数估计量非有效、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失去意义和模型的预测失效。

对于普通回归模型(OLS)而言,其计算得到的参数只是代表了整个区域的总体平均状况,并不能反映出局部地区的情况

[2]

。对于区域发展

数据而言,由于各个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总体

的情况并不能代表个别。为了研究复杂的空间参数变化或空间非平稳性,Brunsdon 等提出了简单而实用的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简称GW R)分析方法,它允许不同的地理空间有不同的空间关系的存在[3]。因此,其结果是区域性的并非全域性的参数估计,从而就能够探测到空间数据的空间非平稳性。本文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来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数据,通过该模型来探析长三角地区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特点有以下二点:(1)本文对长三角地区进行县域层面的区域经济分析。由于数据限制以及计算的复杂性,大多数有关中国地区发展的文章仅限于省级水平,而很少详细到县域水平。但正如Le Callo 和Ertur 所述,空间效应在小尺度范围内表现得更为清楚[4]。因此,忽视详细尺度的分析将会产生误导或者不正确的分析结果。对于发展日新月异并在中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长三角地区来说,更需要进行详细尺度的分析。

27

(2)本文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构建出相应的人均产出模型,分析固定资产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地方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得到相应的产出弹性。本文挑选2003年和2008年两个年份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投入要素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动态区域变化过程,这样就可以披露出更为详细的局部发展特点。

本文中的基础数据来自相应年份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

1 研究方法概述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发展取决于各地区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量[5],因此,根据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得:

Y=AL K (1)

上式中,Y为地区生产总值,K为各地区投入的资本量,L为各地区投入的劳动量。两边同除以L,可得:

y=Ak (2)

y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k为各地区人均投入资本量,上式说明人均产出取决于人均资本量。而地方资本的投入有多种来源,有的来自地方政府,有的来自国内经济主体,有的来自海外资金。因此,对于人均产出而言,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如下所示:

1 1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被认为是主导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它是地区发展投入的基本因素,对工业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马润潮(2005年)指出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关键的影响因素。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当中包含外商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因此本文中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扣除了外商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后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1 2 人均外商直接投资

对于中国经济改革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对外开放程度,这直接导致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国内外经济交流的扩大。Fujita(2001年)表明FDI 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沿海地区。因此,本文采用人均FDI作为衡量长三角对外开放政策和全球化水平的指标。

1 3 人均地方财政支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央政府下放了一定的权力,允许地方政府使用一定的财力和资源来支持本地方的发展,魏也华(2000年)称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当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使用人均地方政府支出作为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发挥作用的指标。

上述3个指标均是各地区人均资本的主要来源,本文继续基于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构建相应的模型。在模型中,人均GDP(y)作为因变量;而人均固定资产投入(FIXINV)、人均外商直接投资(FDIPC)、人均地方财政支出(FIN-EXP)。因此,地区发展的生产函数模型定义如下:

y=A*FIXINV 1*FDIPC 2*FINEXP 3(3)

上述模型通过两边取对数转变为常见的线性模型:

lny i= 0+ k k lnx ik+ i(4)

在(4)式中,对于某县市i来说,y i即人均GDP;x i k为生产投入,包括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人均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均地方财政支出, k为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 i为误差项。(4)式为常见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OLS)模型,在满足了线性、正态和方差齐等假设条件下,OLS的结果被认为是可靠的。

但由于空间数据的性质都违反了传统回归方法的假设要求,因此对于区域经济数据应使用特定的空间回归模型,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则是其中的代表。(1)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能够反映出系数的空间变化,因此它能够克服空间数据的异方差问题,而且体现出局部地区对各自变量的反映。在本模型中,它能够捕获到每个市县人均固定资

28

产投入、人均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均地方财政支出对人均产出的产出弹性。(2)它使用移动窗口来进行回归分析,并对距离较近的数据点赋予较大的权重,因此处理得当,它也能克服空间数据的自相关问题。

GWR是一种特定的空间回归模型,它允许回归系数随着空间而变化,从而反映出因变量和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局部关系。本文应用GWR模型拓展了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这使得每个县市都可得到其局部参数估计,(4)式可改写为: lny i= 0(u i,v i)+ k k(u i,v i)lnx ik+ i(5)

本式中,对于某县市i,(u i,v i)为该县市质心的坐标, k(u i,v i)为连续函数 k(u,v)的具体实现,即为每一个县市的局部参数值。这也就是说,通过一个连续的参数表面,GWR模型就可以展现出人均产出和投入要素关系的空间变动性,即空间非平稳性。不同的地区对相同的因素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例如有的地区海外投资对本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非常明显,而其他地区却是地方财政支出对本地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就导致所谓的空间非平稳性。这种空间非平稳性往往又和距离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距离较近的地区往往对某一因素具有相同或者近似的反映。GWR使用移动窗口来进行回归分析,并对距离较近的数据点赋予较大的权重,因此它能够体现出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空间变动。因此,通过GWR模型可以得到每个县市不同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即 k(u i,v i)。

2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分析

前文为本文研究方法的具体阐述,接下来本部分将分别使用OLS和GWR模型来分析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并比较两个模型的优劣,从而更好地理解本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本部分所有的统计量和统计检验均使用Arcgis9 3和Geoda0 95i实现。

表1 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OLS)的统计结果,2003年和2008年

系 数

2003年2008年

系数值t值p值系数值t值p值CONS TANT0 0130 2010 841-0 009-0 1940 846 FIXINV0 446***4 6561 28E-050 252***3 4788 84E-04 FDIPC0 261***2 9733 91E-030 418***5 1192 71E-06 FINEXP0 244***2 6888 75E-030 415***4 7711 01E-05 Multicollinear i ty

Condition Number

2 799

3 412

Jarq ue-Bera test2 3012 074

Breusch-Pagan test38 917***2 829

Residual SS25 82011 317

Adust R20 6820 838

F-statistic59 696***124 287***

AIC146 62679 103

Moran s I(Residual)0 313***0 181**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表示显著性水平为5%,***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下同。

29

表1是两个年份OLS模型的统计结果,从中可以发现以下情况。(1)OLS模型的Multicollinearity Condition Number小于30,说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OLS模型的Jarque-Bera检验不显著,说明模型满足了正态性要求。(2)从Adust R2和F检验的结果来看,OLS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这说明本文根据经济理论建立的模型对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解释程度。此外,在2008年,模型对实际情况的拟合程度更高,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深入发展,地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符合经济理论,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越来越小。

以上情况说明OLS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情况,但是OLS模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OLS模型的B reusch-Pagan检验显著性水平很高,说明模型存在着异方差问题,这也是本文使用GWR模型的主要原因。(2)根据两个年份模型残差的Moran s I检验,两个年份的Moran s I值均高度显著,说明模型存在着严重的空间自相关问题,这将导致OLS模型的结果不准确。

表2 GWR模型的统计结果,2003年和2008年

系 数

2003年2008年

范 围平均值标准差范 围平均值标准差CONS TANT-0 482to0 5880 0010 287-0 254to0 027-0 03080 058 FIXINV-0 287to1 4440 3550 4550 129to0 9510 2510 163 FDIPC-0 936to1 0730 2640 3710 256to0 5440 3940 061 FINEXP-0 274to0 9690 3450 3040 134to0 6210 4440 110 Band width(b)69737米149489米

Adjusted R20 8800 845

Residual SS5 7789 363

AIC106 27184 37

Moran s I(Residual)0 0300 134*

表2是GWR模型的统计结果,从中可以得知:(1)3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范围变动幅度相当大,这说明由于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导致不同地区对相同因素的反映差别较大。而OLS的回归系数仅代表总体的平均状况,在解释局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时,就会出现预测结果与真实情况的较大差别。当研究的地域范围越大时, OLS对局部地区的预测效果就越差。(2)从Ad-justed R2、Residual SS和AIC的统计结果来看, GWR模型要明显要优于OLS模型,说明对于区域发展数据来说,GW R回归方法是更为犀利的工具,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预测结果。(3)两个年份GW R回归残差的Moran s I值均很低,且都不显著,说明通过使用GWR回归方法,使得OLS 模型存在的空间自相关问题基本得以消除,回归方程就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预测结果。(4)弹性分析说明,在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对人均产出的作用最大,其次为外商投资和地方财政支出,而到了2008年,情况则有所变化,外商投资和地方财政支出的作用加强,而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有所减弱。这说明外商投资和地方政府对本地经济作用日益加大,有效地促进了人均产出的提高。

根据计算,综合各市县区域经济空间变化的特点,大致可将长三角地区分为5个地区: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杭州及其周边地区、宁波及其周边地区和苏北地区。从2003 ~2008年,5个地区的3种产出弹性变化如下:

30

表3 不同地区GWR局部参数的统计结果,2003年和2008年

地 区

2003年各系数平均值2008年各系数平均值

FIXINV FDIPC FINEXP FIXINV FDIPC FINEXP 上海及其周边地区

(上海市、苏州市、嘉兴市)

-0 1050 6050 3010 1700 4510 424

南京及其周边地区

(南京市、镇江市、无锡市、常州市)

0 0930 4770 4710 1710 3560 541

杭州及其周边地区

(杭州市、湖州市)

0 357-0 0030 4550 3130 3480 433

宁波及其周边地区

(宁波市、绍兴市、台州市、舟山市)

1 034-0 089-0 0600 4240 4040 303

苏北地区

(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

0 2370 3470 6260 1480 3950 549

从上表中可以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和地方财政支出对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简称为上海地区,以下同)经济发展的作用非常大,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大,不过这种趋势在近些年有所减弱。南京地区同上海地区的情况比较近似,也是外商直接投资和地方财政支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大,不过地方财政支出的作用要更突出一些。杭州地区的情况不同年份有一些变化,在2003年时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很弱,但到了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很明显,这说明近年来杭州地区重视外商投资,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由此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从而较快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到2008年时,3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都很强,说明杭州地区利用多方面的资金优势,大力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宁波地区的特点又与上述地区不同,在2003年时,仅有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起到很大作用,其他因素都相当弱。当到了2008年,其特点又与杭州地区相近,3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都很大。这说明宁波地区同杭州地区一样,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多方面吸引资金,高度重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托本地区的地方财政支出,外商投资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与其他地区的外商投资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都有一定的差距。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影响力不是太大。

3 结 论

本文使用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 R)来研究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重点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局部空间变动。本文通过空间数据分析披露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点,并展示出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动态变化。

为了理解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本文使用县级尺度的相关数据构建了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和GWR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长三角区域发展研究而言,GWR模型要明显优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此外,通过弹性分析发现,在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对人均产出的作用最大,其次为外商投资和地方财政支出,而到了2008年,情况则有所变化,外商投资和地方财政支出的作用加强,而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有所减弱。这说明外商投资和地方政府对本地经济作用日益加大,有效地促进了人均产出的提高。

根据各市县区域经济空间变化的特点,本文可将长三角地区大致分为5个地区来观察其局部特点。这5个地区分别是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南

31

京及其周边地区、杭州及其周边地区、宁波及其周边地区和苏北地区。通过对这些地区的产出弹性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地区对相同的因素体现出不同的反映,显示各自独特的地域经济特色。

参 考 文 献

1.Anselin,L.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 [M].Bos ton:Kluwer,1988

2.Fotheringham AS,Brunsdon C,Charlton M.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The analysis of spatially varying relationships[M].West Sussex,England:John Wiley&Sons, 2002

3.Brunsdon C,Fotheringham AS,Charlton M.Geo-graphically weigh ted regression:A method for explori ng spatial non-stationarity[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6,28(4): 281~298

4.Le Gallo J,Ertur C.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 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per capita GDP in Europe,1980~ 1995[J].Papers i n Regional Science,2008,82:175~201

5.Barro R,Sala-I-Martin.Economic growth[M]. New York:M cGraw-Hill,1995

6.Fotheringham AS,Brunsdon C.Local forms of spatial analysis[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9,31:341~358

7.Cleveland W S.Robust lo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and s moothing scatterplo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79,74:829~836

8.俞路,蒋元涛.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 基于全国与三大都市圈的对比研究[J].财经研究, 2007,33(3):17~28

9.Fujita M,Hu D,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1985 1994: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1,35:3~37

10.Ma LJC,Wei YH.Ideology,national defense,and economic pragmatis m:Determinants of state investment in China [J].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2005, 88:211~225

11.Wei YHD.Regiona development in China:States, globalization,and inequality[M].London:Routledge,2000

Exploring the Leading Factor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ased on 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 Model

Yu Lu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Shanghai201306,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using method of geographic weighted regression,we analysis empirically spatial non-stabili ty of the lead-ing factor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n2003and2008.Traditional OLS parameters is only average or global esti mate,does not reflect spatial instability of the parameters at different space;On the contray,GWR is a simple,effective techniq ue that can reflect spatial instability of the parameters at different space.The results show,through estimate parameters of the main factor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there have apparent spatial variation(spatial instabili ty)on the leading fac-tor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GWR regression model is superior to ordinary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model.

Key words the leading factors of economic growth;spatial instability;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Yangtze River Delta Re-g i on

(责任编辑:杨 楠)

32

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对沿海的部分重点地区和城市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部资源,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总的发展思想是:鼓励先富、带动后富、东西联合、共同富裕、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了明显的差异。总的趋势就是: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又了明显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比价缓慢。各地区经济差距呈拉大的趋势。 以下通过对经济增长率、人均GDP的分析,围绕经济增长下的地区差异现状,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发展规律、区位资源、文化意识、思想观念、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地区差异的影响。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经济增长率 GDP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通常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县市都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区域差距也迅速扩大,沿海与非沿海、沿海内部区域差异都构成了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影响区域差异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均对浙江沿海区域经济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得出实际使用外资、产业结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区域差异 agdp 发展不平衡面板数据 根据对有关资料分析,浙江经济在原有区域经济水平静态不平衡的基础上,经过动态不平衡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广泛的新增长极,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经历了先有所扩大又逐步收敛的过程。总体上是一种非极化性不平衡发展。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增长11.8%。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浙江省2010年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dp列各省之首。但浙江是地域小省、人口小省、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1997

年消灭了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2009年杭州市的人均gdp达到74924元,而温州市的泰顺县只有9554元,前者竟是后者的7.6倍之多。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将会产生诸多消极的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首先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采用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然后对影响nich的因素(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找出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浙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的描述分析 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划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用绝对表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是一种等级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这两种指标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同等重要,二者所包含的意义不一样,不可能相互替代。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同时重视绝对与相对差异的研究。为了能全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地理062 06980130 王一龙 长三角指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 市,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 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而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杨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上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海安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 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按照国务院2008年关于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 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上海市。这个战略性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和互补,将 苏北和浙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在土地、资源、人才等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实 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 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 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8年的GDP为53952.91亿人民币。 合7877.1249亿美元。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 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长三角的比较优势有: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产业园区适应了当代工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需求,适应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大趋势,特别是园区又有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品牌效益,也利于对产品和行业进行整合,已经成为发展工业与高科技产业的主要支撑。作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沿和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必须把园区作为今后制造业发展的中心支撑。产业园区的推进有两点应引起注意,一是由于乡镇工业早期发展的分散性,使得原有乡镇企业延续不下来的多数企业缺少集聚效应,应当用工业园区加以整合。二是农业产业化是今后的方向,而在农业产业化中,必须以工业化思路和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因此,农业产业化也应注重规划和培植农业园区。与产业园区紧密相关的是产业集群战略。产业集群具有区域的集中性、产业的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大形势是积极上扬的,经济一直在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也能做到去旧迎新,不断调整,各个区域的经济差异已经在不断缩小,因此经济增长有质量保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呈现一种区域间不平衡的状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也处于不平衡状态,使这种不平衡逐渐变大。国内生产总值与总量的差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差异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差异的具体表现。 1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1.1资本因素。资本因素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进行概念界定的因素,但它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因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的方面来看,资本要素包含很广,人力、物质、土地等资本都是资本要素的一部分。但是一般意义上都用这一要素的狭义概念,抛去其他内容,仅留下物质这一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物质资本又可以进行划分,其中可以划分出流动性的资本与固定化的资本两种。一般在进行研究时,常常需要用“资本形成总额”这一概念进行衡量,这个数值是取存货增加额的数量与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累加而得来。这个概念指的就是这两种计算因素的变动值相加带来的总数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的表现。1.2劳动因素。劳动因素也是干预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差异也产生较大影响。现阶段的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就业人数的权衡和分析进行对劳动因素的衡量。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力数值是计算劳动力因素的现实数据。就业人数的计算,一般来说,不仅包括了现阶段有城市中的在岗职工与个体业主、再就业离退休的人员,也包括乡村中的农村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等就业人员。这些具体有工作就业人员的数量相加,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劳动力具体实际使用情况。1.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推动力量,它不仅促进现阶段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技术这一要素本身具有的特征,可以完整的知道这一要素本身内容的广泛性和可以

长三角发展现状论文word版

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以下是本站分享的长三角发展现状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长三角发展现状论文 【摘要】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三十多年的发展,使得长三角区域从一个不起眼的区域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区域之一。但是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如今的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发展中一些问题以及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发展遇到了瓶颈。只有深刻剖析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的动力,才能真正提出相应的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结构;问题;对策 一、长三角区域的基本概况 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长三角区域是指我国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一片平原区域,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滨,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之一。2008年后,为了适应国家区域发

展的需要,再考虑到行政区划整体性的内在要求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广义的长江三角洲进一步扩大到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全部,简称“江浙沪二省一市”或“大长三角区域”,其地域面积将超过20万平方公里。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以及后期2014年12月28日上海自贸区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则更加促进了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使之制度上的优势更加明显。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区域规划出现端倪,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从经济的整体规模、人口数量和质量、城市化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和国际化等等方面来分析,长三角区域已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 30年来,在上海的带动下,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大中小城市体系齐全,城乡比较协调发展,经济实力强,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高的城市群。城市群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 (二)科教水平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以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例,运用全要素生产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劳动、资本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量,并就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的培育与发展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即实行区域金融优惠政策,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 关键词:区域经济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区域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产品与服务总产出量的增加,可以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计量。而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指产出的增加,还要伴随着产出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投入结构)的优化,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社会体制进步、收入分配的合理化、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区域市场结构的优化、居民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我们认为,要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找出影响该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如图1所示。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生产要素的种类及其质与量。其主要作用是形成原始生产要素的供给。斯密认为劳动、资本、土地的数量决定一国的产出。生产要素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投入要素的种类。主要包括:一是资本要素,主要来源于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二是劳动力要素,主要来源于区域内自有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如迁移和打工等因素;三是自然资源要素,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产的种类及丰富程度、气候等因素。 投入要素的数量。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资本形成规模的最重要因素。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投资又全部形成资本的前提下,资本形成规模便完全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及相应的储蓄率,而储蓄率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对应的收入水平。 投入要素的质量。资本要素的质量主要指内涵型资本的形成,即在资本形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 nin 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 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 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 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 n econo 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 nee of area developme nt con diti ons, the imbala need resources distributi ons, the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has become eve n more serious. The in flue nee of enlarging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 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 alysis to the regi onal economy differe ne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 alysis in 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 nee has eon ti nu 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 alyzes the reas 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 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 onal economy; regi onal econo mic differe nee; bala need developme nt; statistical an alysis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2011-2015年长三角经济区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释放。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市场的、产业的和制度的一体化,三个一体化必须同时推进才能切实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创新一体化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它以全国1/50的土地、1/1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财政收入和进出口额,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的都市圈相比,长三角都市圈的经济实力还有较大的差距,经济一体化程度低,区域城市间经济联系不紧密,还没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合理布局。 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释放。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市场、产业和制度的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产业一体化是核心,制度一体化是保障。三个一体化必须同时推进才能切实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有序、高效地发展。没有区域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没有区域城市间合理的产业链条,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运行的制度保障,区域城市就只能是群而散布,无法发挥集聚性的经济能量。 二、现阶段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挑战 1、地方本位主义和不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 经济体制转轨以来,对地方干部的政绩考核,经历了一个由“政治挂帅”到“经济增长”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成了政府绩效、官员政绩评价和奖惩的直接依据,这导致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只顾辖区利益,对经济的运行进行不正当的行政干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设置区域贸易壁垒,不允许其他区域的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或提高其进入成本,并限制本地企业把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向外转移,造成区域市场的行政分割。二是在经济管理和执法方面,地方政府在发生跨区域纠纷时偏袒本区域的企业。三是为招商引资而恶性竞争,最突出地表现在对土地进行甩卖式“杀价竞争”,“以土地换GDP、以优惠换外资”,各地区不仅用足国家允许的政策,还不断创新各种优惠政策,大打“政策倾销”战。 2、基础设施重复低效建设 机场、港口、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正由于此,在长三角都市圈范围内,各城市往往只着眼于本地行政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区域内高等级基础设施尚未形成网络;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港群内部竞争十分激烈;航空运输市场空间不平衡,缺乏高质量的国际空港和机场群;各级物流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不明确,这些中心大多自成体系,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方封锁。例如,嘉湖高速公路全长102公里,宽阔的6车道横贯湖州、嘉兴两市,是浙北地区连接上海的主要高速通道,然而,由于交通发展布局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申嘉湖高速在沪浙交界的上海市枫泾镇停止延伸,“断头”处距离上海高速公路网仅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 3、各城市产业结构趋同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刘文婷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 效应,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关键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区域经济一体化 1.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在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问题提出的,在比较纯粹的国际贸易领域中, 讨论得较多的是贸易壁垒与贸易利益, 再進而转向生产领域某些方面的联合, 乃至消除各国 经济活动中种种障碍的措施。 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障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清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学者贝拉.巴拉萨1973年则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认为作为一个过程,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 经济学家利兹·马克鲁普则认为该定义过于狭隘,“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可以有一国之内的各个地区的,也可以有各国之间的”。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参与成员范围内减少与取消歧视性的贸易壁垒以及采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期消除成员间的差异,促进资源的最佳利用,求得整体最优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其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个时更大的利益。 1.2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 1.2.1关税同盟理论 西方学者将关税同盟当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因此,对关税同盟的研究与探讨 也就比较广泛而深入。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利益。关税同盟成立后,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化的生产,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从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结果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贸易量。同时,使本该用于该种产品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

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 摘要:现如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展不平衡。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都在转变,所以在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各个区域的经济进行协调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平衡。一方面要强化各个区域经济,另一方面要提高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字:区域经济;现状;发展分析; 国务院在2005年,将我国的经济划分为“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其中在全国范围内按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东部是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中部是由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这些省份共同组成;西部是由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东北是由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这些省份共同组成。在这样一种划分的前提下,我国的区域经济就很自然的凸显出来了。本文就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现状,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一番分析。 一、我国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东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部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6%,为全国创造了56%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698元,这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平均水平的1.6倍,在我国四大经济板块中排名第一。 东部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带动了东部沿海的整体经济发展,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的2倍;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总比例的1/5;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珠三角地区,其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的1.6倍; 众所周之,上海是我们国家的经济中心,它也是东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一。今年,我们国家在上海举办了万人瞩目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更加是快速的带动了上海地区以及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加的超过其它各个地区,成为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 2.中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很明显,我们国家中部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东部而言要弱些,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2%,为全国创造了23%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223元,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仅是平均水平的0.78倍。 3.西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中部而言要弱些,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23%,为全国创造了21%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565元,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仅是平均水平的0.61倍。贵州省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100元,在全国最低。只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其大西部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要高于大西南经济区,也就是说大西北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大西南地区要稍高。 4.东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北是我国的老的革命根据地,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8.4%,为全国创造了9%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200元,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稍高一些,在四大板块中排名第二。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d17756480.html,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 作者:汪飞何海军 来源:《北方经济》2010年第08期 摘要:本文回顾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过程,结合前人对长三角产业同构和行政区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形势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遇到的阻碍分析得出了目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主体进行的一体化过程:而产业同构现象随着长三角产业的细化分工,将会逐渐缩小;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同构行政区经济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与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动态过程。主要包括产业发展一体化、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城市发展一体化三个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实质上就是区域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加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即从宏观(地区)层面要建立有权威的组织保障体系;中观(行业)层面要建立跨行政区的行业协会;微观(企业)层面要加快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制度整合。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综述 (一)长三角产业同构现象 原长三角各地争相把电子、机械、化工与医药等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15个城市中,选择汽车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8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城市,产业同构现象较为明显。许多学者从产业分工,主导产业选择等角度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进行了分析。陈建军(2004)通过计算得出2002年上海与浙江、上海与江苏、浙江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7、0.84、0.91,因而明确指出长三角地区在产业经济层面上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产业同构。靖学青(2004)也发现了类似现象,但他认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主要存在于三次产业这样的宏观结构,并未发生在制造业这样的中观结构,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相似程度明显小于三次产业结构。尽管从相似系数来看存在相当程度的产业同构现象,但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 响因素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用SWOT方法分析 摘要:虽然河南省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省内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均衡性。本文用SWOT分析方法,从区域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河南区域发展的优势和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从而实现河南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区域经济 SWOT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发展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地理位置、技术条件等)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经济综合体。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的经济大省,区域发展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大提高,但随着河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省内的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增大,这又进一步制约了河南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缩小各区域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SWOT分析法是综合考虑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并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而选出最佳经营战略的一种分析方法[1]。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中,通过SWOT方法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 二、文献综述 曾国良[2]从自然条件、文化意识观念、教育以及人才因素、资本因素、政策因素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认为消除区域差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共同富裕和社会的稳定。朴银哲,金兆怀[3]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提出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发挥优势,利用机遇,规避风险,迎接挑战,实现延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代琳琳[4]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基础条件和社会发展是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河南省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以及利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三、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河南省全省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增长。由表1可知,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亿元,较上年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继续处于合理区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工业效益也取得较高的水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亿元,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下降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处于平稳运行状态。由其他资料可知,2014年,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增长率分别

长三角概况

1 引言 1.1长三角概况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排名评价显示,位于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分别名列一、五、六位;从GDP总量来看,长三角地区以仅占全国2%的土地面积、10%的人口,产生了全国GDP总量的近30%;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一半;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此落户。 1.2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99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上海、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发展的战略构想,从此拉开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序幕。 然而长三角区域江、浙、沪三部分分属三个独立的省市,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该地区分别形成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上海模式”等不同的经济格局,其中上海是当之无愧的“国营龙头老大”。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各地各级政府确立新的发展模式,谋求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这必将促进苏浙沪三地范围内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和合理配置,同时充分利用外部及国际资源要素、市场,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形成长三角地区新的竞争优势,提高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看到,政府经济行政行为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改革开放使得江、浙、沪根据自己的特色,各自在不同的经济领域取得了重大发展。正是由于此,三省市政府对各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偏爱有加,对自己区域形成的产业结构也是衷心耿耿、不愿释怀。到目前为止,江、浙、沪三地的分工与合作仍然相对封闭,甚至有所排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探析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探析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探析 摘要: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本文就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作用;影响 中图分类号: F061 文献标识码: A 一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这种规则可能起始于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的环境情势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虽然人们对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普遍认识到文化是由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多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 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并进而形成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某些地理区域出现了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质,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长三角区域经济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排名评价显示,位于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分别名列一、五、六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一半;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此落户。 长三角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以全国1/50的土地、1/1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财政收入和进出口额,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优越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底蕴是造就长三角辉煌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长三角是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长江三角洲由位于我国东部,面积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入海口的周边地区,其家族成员: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杭州、宁波、泰州、绍兴、嘉兴、湖州、舟山。 同时,在过去47年和2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高,夏季最低。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该区域的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产床。长三角区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长江三角洲形成初期,人类就在这里从事渔猎和农耕。经公元4~6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用SWOT方法分析 摘要:虽然河南省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省内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均衡性。本文用SWOT分析方法,从区域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河南区域发展的优势和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从而实现河南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区域经济SWOT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发展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地理位置、技术条件等)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经济综合体。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的经济大省,区域发展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大提高,但随着河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省内的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增大,这又进一步制约了河南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缩小各区域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SWOT分析法是综合考虑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并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而选出最佳经营战略的一种分析方法[1]。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中,通过SWOT方法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 二、文献综述 曾国良[2]从自然条件、文化意识观念、教育以及人才因素、资本因素、政策因素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认为消除区域差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共同富裕和社会的稳定。朴银哲,金兆怀[3]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提出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发挥优势,利用机遇,规避风险,迎接挑战,实现延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代琳琳[4]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基础条件和社会发展是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河南省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以及利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三、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河南省全省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增长。由表1可知,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4939.38亿元,较上年增长8.9%(按可比价格计算),继续处于合理区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工业效益也取得较高的水平;城镇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