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

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

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
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XXXX--XX

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

Terms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1 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球物理勘查(包括重力勘查、磁勘查、电勘查、地震勘查、测井及核物探)中常用的、主要的、本学科专有的名词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的语言和文字交流。

2 基本术语

2.1 地球物理勘查geophysical exploration

运用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和仪器以研究地质情况或寻查埋藏物的一类勘查。

同义词物探;地球物理勘探:(勘探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探矿)

注:1.取决于使用场合,该术语可附加后缀“法”或“学”。

2.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使用“航空物探”,“海洋物探”,“地面物探”,“地下物探”,“深部物探”,“区域物探”,

“工程物探”,“环境物探”,……等术语。

2.2 正常场normal field

物理场的相对平稳部分。

2.3 异常anomaly

物理场对正常场的偏离。

2.3.1 理论异常theoretical anomaly

正演所获得的异常。

同义词计算异常

2.4 物性physical properties

岩(矿)石或其它探测对象的物理性质。

2.5 异向性系数coefficient of anisotropy

描述介质垂直层理(片理、节理等)方向与平行层理方向的物性差异的一种参数。

同义词(各向异性系数;非各向同性系数)

2.6 地球物理正演geophysical direct problem

根据地质体或其它探测对象的几何参数和物理参数计算地球物理场值。

同义词物探正演

2.7 地球物理反演geophysical inversion

根据地球物理场值,计算地质体或其它探测对象的几何参数和物性参数。

同义词物探反演

国家技术监督局XXXX—XX—XX批准 XXXX—XX—XX实施

2.7.1 交互解释interactive modelling

直接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反复修改地质体或其它探测对象模型的参数,使模型的理论异常逐步逼近于实测异常的一种反演方法。

同义词人机交互解释

2.7.2 最优化反演inversion by optimization

不断地修改地质体或其它探测对象模型的参数,使其计算的理论异常与实测异常偏差最小,以求出模型的一种反演方法。

2.7.3 选择法curve--matching method

根据探测对象的模型理论异常与实测异常的比较,以目视吻合的准则选择探测对象参数的一种反演方法。

2.7.4 线性反演法linear inversion method

求解由物探异常与相应异常体的物性参数的关系构成的线性方程组的一种反演方法。

2.7.5 积分法integral method

直接利用剖面或平面上异常的分布,通过积分运算求地质体参数的一种反演方法。

2.7.6 特征点法characteristic point method

利用异常特征点的座标值及异常值计算地质体参数的一种反演方法。

2.8 异常体anomalous body

引起物探异常的探测对象。

同义词异常源

2.9 数据采集data acquisition

用仪器记录各种地球物理勘查的数据。

2.10 测网survey network

按一定密度分布的测点组成的网。

根据测点分布的形式,可分为自由测网和矩形测网。

2.11 数据处理data processing

对采集的数据作各种处理,以获得便于解释的数据形式。

2.11.1 位场换算potential field transformation

位场延拓、曲化平、分量转换、导数计算、磁极归化、假重力异常计算等一类运算方法总称。2.11.2 位场延拓continuation of potential field

根据一个面或线上的一组位场值,计算另一个面或线上的位场值。

2.11.3 频谱分析法frequency analysis method

将空间域或时间域分布的物理场变换到频率域中进行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

2.12 资料解释data interpretation

分析物探数据特征,反演探测对象的几何参数和物性参数,综合研究多种勘查资料判断引起异常的原因,对所研究的地质及勘查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过程。

2.13 量板chart

为定量解释或校正而构制的工具性图件。

2.14 异常查证

为查明引起物探异常的地质原因而布置的检查和工程验证的工作。

2.15 剖面图profile

在二维座标中以座标轴之一表示距离,另一表示其它物理量,用曲线形式反映这两者关系的一种图件。

2.16 剖面平面图plane--profile

由多条异常剖面图组成的一种平面图件,其表示距离的座标轴对应于剖面的实际位置。

2.17 等值线图contour map

用以反映某种参量在平面上分布特征的、由一系列等值线组成的图件。

2.18 拟断面图pseudosection

以横座标表示距离,以纵座标表示与深度有关的参量,以反映某种物理量在断面上分布特征的一种图件。

2.19 地温勘查geothermal prospecting

测量地温变化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查。

2.20 地下物探underground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在地表以下空间中进行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的总称。

它包括测井、井中物探及坑道物探。

同义词地下地球物理勘查

3 重力勘查

3.1 重力勘查一般术语

3.1.1 重力勘查gravity prospecting

以地下介质密度差异为基础,观测研究重力场变化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查。

同义词重力勘探

3.1.2 重力测量gravity measurement

测量重力场强度或其增量的一种工作。前者称为绝对重力测量,后者称为相对重力测量。

3.1.3 重力场强度intensity of gravity field

在重力场中,单位质量的质点所受到的重力。

同义词重力

3.1.4 正常重力值normal gravity

假设地球为质量均匀分布的旋转椭球体,按照国际通用的理论公式得出的重力值。

3.1.5 剩余密度≈density contrast

重力异常体与其周围介质的密度差。

3.1.6 剩余质量residual mass

重力异常体的剩余密度对整个异常体的体积分值。

3.1.7 重力基点gravity base

为传递重力值和进行重力仪混合零点位移校正而建立的控制点。

3.1.8 重力基点网gravity base network

由一系列重力基点组成的网。

3.1.9 重力总基点gravity total base

在未与国家重力控制点联测的(尤其大比例尺的)相对重力测量中,在一个测区内,计算各测点相对重力值的起算点。

3.1.10 潮汐效应tidal effect

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以及它们所引起的地球形变而造成的重力变化。

3.1.11 重力剥除法gravity stripping

基于正演计算从实测异常中去掉某一地质体重力异常而得到其它地质体重力异常的方法。

同义词(重力剥层法)

3.1.12 圆周法grid residual method

以圆周上重力异常平均值作为圆心上的区域异常值以分离局部异常和区域异常的方法。

3.2 重力校正

3.2.1 纬度校正latitude correction

消除测点在不同纬度时由于正常重力值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而进行的校正。

同义词正常重力值校正

3.2.2 高度校正free--air correction

为消除测点高程不同对重力值的影响,按正常重力垂向梯度而进行的校正。

同义词(自由空间校正)

3.2.3 中间层校正Bouguer correction

为消除测点与总基点或其它起算点间的物质层(水平层或同心壳层)对测点重力值的影响而进行的校正。

3.2.4 布格校正elevation correction

高度校正和中间校正之和。

3.2.5 地形校正terrain correction

为消除测点周围地形起伏对测点重力值的影响而进行的校正。

3.2.6 固体潮校正earth--tidal correction

为消除潮汐效应影响而进行的校正。

3.2.7 均衡校正isostatic correction.

跟据地壳均衡假说补偿地壳块之间密度或厚度的横向变化的校正。

3.3 重力异常

3.3.1 布格异常Bouguer anomaly

地表实测的重力值,经过布格校正、纬度校正,有时还经过地形校正,所得到的值。

3.3.2 (自由)空间异常free-air anomaly

地表实测的绝对重力值,经过高度校正(以大地水准面为起算点)后,再减去正常重力值,所得到的值。

3.3.3 均衡异常isostatic anomaly

布格异常经均衡校正后的异常。

3.3.4 局部重力异常local gravity anomaly

在区域异常背景上出现的,由埋藏较浅、分布范围较小的地质因素引起的重力异常。

3.3.5 区域重力异常regional gravity anomaly

由分布范围较广的区域地质因素所引起的重力异常。

3.3.6 重力梯度带gravity gradient zone

重力异常等值线图中,一组彼此大致平行的密集的等值线所表示的异常带。

同义词重力梯级带

3.3.7 重力高closed gravity maximum

重力异常等值线图中,圈闭中心处重力值比周围高的异常。

3.3.8 重力低closed gravity minimum

重力异常等值线图中,圈闭中心处重力值比周围低的异常。

4 磁勘查

4.1 磁勘查一般术语

4.1.1 磁勘查magnetic prospecting

以地下介质磁性差异为基础,观测研究磁场变化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查。

4.1.2 磁梯度测量magnetic gradient measurement

观测相距很近两点的磁场强度(或其分量)的增量,以研究磁场梯度的一种测量。

4.1.3 三分量磁测tri-component magnetic survey

观测磁场的三个互相垂直的分量的一种测量。

4.1.4 线磁荷

沿直线紧密排列的磁荷。

4.1.5 面磁荷

沿磁性体表面分布的磁荷。

4.1.6 科氏比Koenigsberger ratio

剩余磁化模量对感应磁化模量的比值。

同义词(Q值)

4.1.7 磁性基底magnetic basement

与沉积地层相比具有较高磁化率、范围宽广岩层的上表面,一般常指前震旦纪磁性结晶基底。

4.1.8 居里深度Curie depth

地壳内温度为居里点的深度,即地壳磁性层的下界面深度。

4.2 磁参数

4.2.1 剩余磁化remanent magnetization

当外磁场取消时,岩(矿)石所保留下来的磁化。

4.2.2 热剩磁thermoremanent magnetization TRM

在地磁场(或外磁场)作用下,岩(矿)石从居里点以上的温度冷却下来时所产生的剩余磁化。

同义词温差顽磁性

4.2.3 有效磁化强度

二维体的磁化强度矢量在垂直于其走向的平面上的投影。

4.2.4 有效磁化倾角

有效磁化强度矢量与水平面的夹角。

4.2.5 消磁作用demagnetization

有限物体被外磁场磁化时,在其内部除存在外磁场外,还能产生一个与磁化方向相反的磁场,称为消磁磁场,抵消一部分外磁场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消磁作用。

4.2.6 消磁系数demagnetizing factor

有限物体受磁化时,其消磁磁场与其磁化强度成比例的系数。它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同义词退磁系数

4.2.7 消磁校正demagnetization correction

在测定标本磁参数时,为消除消磁作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而作的校正。

4.2.8 视磁化率

测定标本的磁性时,未经消磁校正的磁化率。

4.2.9 定向标本oriented sample

标有指北箭头以反映其现场赋存方向的岩矿石标本。

4.3 磁测数据校正

4.3.1 日变校正correction for diurnal variation

为消除日变对磁测数据的影响而进行的校正。

4.3.2 正常梯度校正correction for normal gradient

为了消除地磁场正常水平梯度对磁测数据的影响而进行的校正。

4.3.3 混合校正complex correction

将日变、温度和零点位移等多种因素混合在一起进行的校正。

同义词(综合校正)

4.4 磁异常

4.4.1 矢量总磁异常(a) total intensity of magnetic anomaly

某点磁场强度与该点正常地磁场的磁场强度的矢量差。

同义词磁异常矢量a

4.4.2 标量总磁异常total-field anomaly ?T

某点磁场强度模量与该点正常地磁场强度的模量之差。

同义词?T磁异常

4.4.3 垂直磁异常(Za) vertical magnetic anomaly

矢量总磁异常(a)的垂直分量。

4.4.4 水平磁异常(a H)horizontal magnetic anomaly

矢量总磁异常(a)的水平分量。其沿测线(x)方向的分量为Hax,沿垂直测线(y)方向的分

量为Hay。

4.5 磁测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

4.5.1 磁异常曲化平reductoon to a horizontal plane

由起伏观测面上的磁异常值换算出磁源外上部空间任一水平面上的磁异常值。

4.5.2 磁极归化reduction to the pole

将斜磁化的磁性体产生的磁异常换算成该磁性体为垂直磁化情况下产生的磁异常的一种换算。

同义词(化极、化到地磁极)

4.5.3 假重力异常pseudo-gravity

对平面(或曲面)上分布的磁异常,经换算而得到的同异常源的重力异常。

同义词磁源重力异常

4.5.4 切线法method of tangential lines

在磁异常曲线的拐点、极大点和极小点等处作切线,切线交点的座标值,计算磁性体埋藏深度

等参数的解释方法。

4.5.5 矢量法vector method

用矢量图方式表现矢量总磁异常强度,研究其空间分布规律,求解磁性体的几何参数的解释方法。

5 电勘查

5.1 电勘查一般术语

5.1.1 电勘查electrical prospecting

以地下介质的电学和电化学性质差异为基础的一类地球物理勘查。

5.1.2 一次场primary field

用于激励地下介质的电场、磁场或电磁场。

5.1.3 二次场secondary field

地下介质受一次场激励而产生的电场、磁场或电磁场。

5.1.4 总场total field

一次场与二次场之合。

5.1.5 实分量real component

二次场或总场与一次场同相位的分量。

同义词(同相分量)

5.1.6 虚分量imaginary component

二次场或总场与一次场相位差为90度的分量。

同义词(异相分量)

5.1.7 视电阻率apparent resistivity

在地下介质电阻率不均匀的情况下,用均匀介质的电阻率的理论表达式计算得到的一种电阻率。5.1.8 纵向电导longitudinal conductance

某一电性层的厚度除以电阻率之商。

5.1.9 横向电阻transverse resistance

某一电性层的厚度乘电阻率之积。

5.1.10 电极排列electrode configuration

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排列关系。常用的排列有:对称四极排列,偶极排列,联合三极排列,中

间梯度排列等。

5.1.11 发送—接收排列transmitter-receiver configurations

在主动源电磁法中,发送装置的类型(长导线源、大回线源、电偶源、磁偶源等)和接收装置的

类型(观测电场或磁场分量、地面或地下等)及其排列关系。

5.1.12 观测装置排列

在被动源电磁法中,观测装置的类型(观测电场或磁场分量)及其排列关系。

5.1.13 无穷远极remote electrode

离测量电极足够远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的供电电极,或离供电电极足够远其电位可视为零的测量极。

5.1.14 接地电阻ground resistance

从电极表面到大地无限远处之总电阻。其量值是电极与无穷远点之间的电位差除以通达它的电流之商。

5.2 电磁法

5.2.1 电磁法electromagnetic method(EM)

研究地下介质电磁感应及电磁波传播为基础的一类电勘查法。

5.2.2 瞬变电磁法TEM method

用脉冲电流产生一次磁场,在断电间隙观测地下介质感应的瞬变二次磁场的一种时域电磁法。

同义词(过度场法:脉冲瞬变法:因普特法)

5.2.3 频率测深法

根据频率与趋肤深度的关系,通过改变频率研究地下介质电阻率沿垂向变化的一种频率域电磁测深法。分电偶源和磁偶源两种,前者观测电场分量,后者观测磁场分量。

5.2.4 大地电流法telluric method

观测地壳中天然存在的大地电流产生的电场的变化的一种被动源电磁法。

5.2.5 大地电磁测深法magnetotelluric method(MT)

同时观测天然电磁场的电场分量和磁场分量的一种被动源电磁法。

5.2.6 可控源大地电磁法CSAMT

同时观测人工场源电磁场的电场分量和磁场分量的一种主动源电磁法。

5.2.7 振幅比相位差法Turam method

观测两点垂直磁场的振幅比和相位差的一种人工场源的电磁剖面法。

同义词(双框法:土拉姆法)

5.2.8 虚实分量法

观测磁场的虚分量和实分量的一种电磁法。

5.2.9 偶极电磁剖面法

发送为偶极装置,且与接收装置同时移动的一类电磁剖面法。

5.2.10 倾角法dip--angle method

观测磁总场矢量的极化椭圆长轴相对于一次场的倾角的一种偶极电磁剖面法。

5.2.11 地下电磁波法radiowave shadow method

在勘查工程中观测研究电磁波穿透介质后强度衰减等规律的一种高频电磁法。

同义词(电磁波透视法;无线电波透视法;阴影法)

5.2.12 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tadar

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波束,观测研究反射波的时间滞后及强弱特征的一种高频电磁法。

同义词(地质雷达;透地雷达)

5.2.13 甚低频法very low frequency method (VLF)

以长波电台发射的电磁波为场源的一种高频电磁法。

同义词(长波电台法;甚低频辐射场系统)

5.2.14 长导线源long wire source

谐变或脉冲电流通过两端接地的长导线所构成的场源。

同义词双极源

5.2.15 大回线源closed loop source

谐变或脉冲电流通过矩形闭合大回线所构成的场源。

5.2.16 偶极源dipole source

场源尺寸远小于它与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可视为偶极子的场源。

5.2.17 波阻抗wave impedance

在平面电磁波垂直入射条件下,相互正交的电场和磁场水平分量的比值。

5.2.18 卡尼亚电阻率Cagniard resistivity

用波阻抗定义的电阻率。

5.2.19 趋肤深度depth of penetration

电磁波垂直向下入射,振幅衰减到其地面值的1/e=2.71828)时的深度。

同义词穿透深度

5.2.20 近场区near field

在人工源电磁测深法中,观测点离场源的距离比波长小得多的区域。

5.2.21 远场区far--field

在人工源电磁测深法中,观测点离场源的距离比波长大得多的区域。

5.2.22 过渡场区

在人工源电磁测深法中,介于近场区与远场区之间的区域。

5.2.23 椭圆极化elliptical polarization

在频域电磁法中,若总场的矢量末端随时间变化的轨迹呈椭圆形,则称该现象为椭圆极化。

5.2.24 静态效应static effect

在电磁测深中,如果浅部存在电阻率局部变化,则导致测深曲线沿视电阻率轴平移。这种现象称

为静态效应。

同义词(静位移)

5.3 传导电法

5.3.1 传导电法

以地下介质电导率差异为基础,观测和研究传导电流的场的一类电勘查法。

5.3.2 电阻率法resistivity method

以观测和研究视电阻率为基本特征的传导电法。

5.3.2.1 电阻率剖面法resistivity profiling

用固定电极距,研究一定深度上地下介质电阻率沿水平方向变化的一种电阻率法。

5.3.2.2 电阻率测深法resistivity sounding

用不同电极距,研究地下介质电阻率沿垂向变化的一种电阻率法。

5.3.3 充电法“mise-a-la-masse” method

将一个供电电极置于导电的研究对象上或其附近,对其充电,另一供电电极置于无限远处,观测研究该充电对象周围的电场分布特征,或电场随时间变化特征的一种传导电法。

5.4 电化学勘查

5.4.1 电化学勘查electrochemical prospecting

以地下介质电化学性质差异为基础的一类电勘查。

5.4.2 自然电场法spontaneous polarization method (SP)

以氧化还原、渗滤和吸附等电化学作用形成的自然电场为基础的一种电化学勘查法。

5.4.3 激发极化法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 (1P)

以地下介质极化率差异为基础的一类电化学勘查法。

同义词激电法

5.4.3.1 时域激电法time--domain IP method

向地下介质供以稳定电流并观测总场,在断电后观测二次场,以求得极化率和充电率等参数的一种激电法。

5.4.3.2 频域激电法frequency domain IP method (FIP)

向地下介质供以不同频率的超低频电流,研究视电阻率随频率的变化,以求得频散率的一种激电法。

5.4.3.3 频谱激电法spectral 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

在一系列频率电流激励下,观测介质复电阻率值(实、虚分量或相位)的变化规律的一种激电法。用于对异常源性质的研究。

同义词复电阻率法

5.4.4 极化率polarizability

在时域激电法中,二次场某时刻的瞬时值与总场的百分比。

5.4.5 充电率chargeability

在时域激电法中,某段时间间隔内,二次场对时间的积分值与总场的百分比。

同义词(荷电率)

5.4.6 衰减时decay time

在时域激电法中,二次场由最高值衰减到某一相对值所需的时间。

5.4.7 频散率percent frequency effect

在频域激电法中,以相对高频与相对低频分别测得的视电阻率之差与相对高频视电阻率的百分比。

5.4.8 复电阻率complex resistivity

在频域激电法中,以电场实分量和虚分量分别求得的视电阻率所构成的复数量。

5.5 其它电勘查法

5.5.1 压电法piezoelectric method

以地下介质压电效应为基础的一种电勘查法。

6 地震勘查

6.1 地震勘查一般术语

6.1.1 地震勘查seismic prospecting

基于人工方式激发弹性波,观测弹性波(包括纵波和横波)在地下传播的旅行时及波形特征的一

种地球物理勘查。

注:根据观测纵波或横波可称为纵波地震勘查或横波地震勘查。

同义词地震勘探

6.1.1.1 反射法reflection survey

基于观测反射波的地震勘探方法。

6.1.1.2 折射法refraction survey

基于观测折射波的地震勘探方法。

6.1.1.3 二维地震勘探two-dimensional seismic survey

对每一个激发点,沿一条测线采集数据的一类地震勘探。

6.1.1.4 三维地震勘探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survey

对每一个激发点,在面积上(而不仅是剖面上)采集数据,经三维处理得到三维数据集,以反映

地质情况的三维空间分布。

6.1.1.5 垂直地震剖面VSP

在地面激发地震波,在井中的不同深度测点上观测下行波和上行波的旅行时和波形特征的一种地

震勘查。

6.1.1.6 槽波地震技术channel seismic

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由于纵波在煤层中传播的速度低于周围围岩的速度,因而地震波的主要能量

都被局限在煤层中形成了槽波。沿着煤层激发和接收槽波来研究煤层构造的技术称槽波地震技术;又称同层地震技术。

6.1.7 地震速度测井seismic velocity logging

在井口附近激发地震波,在井中布置检波器,采用记录波的初至时间来计算平均速度和层速度的

一种测井方法。

6.1.2 时距曲线time distance curve

地震波走时与检波点到爆炸点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曲线。也称t—x曲线。

6.1.3 时间场time field

在地震波传播的介质范围内,每点都在一定时刻有波前通过,亦即每点都对应一定的波至时间。

仿照物理场的概念,把每点对应一定时刻的空间叫做时间场。

6.1.4 法向反射时间

地震波由震源点出发沿界面法向入射到界面并返回到震源点的时间,也就是反射波到达震源点处

的检波器的双重垂直时间,常称t0时间。

同义词双程时间

6.1.5 正常时差normal moveout

对于同一水平界面,反射波到达离激发点一定距离的检波器的时间与垂直返回到激发点的时间之差。

6.1.6 倾斜时差dip moveout

由于反射界面倾斜引起的反射波到达时间的变化。

6.1.7 虚震源image point

震源点关于平面反射面的镜像点。

6.1.8 速度界面velocity interface

具有不同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相邻两层介质的接触面。

6.1.9 声阻抗accoustic impedance

地震波速度乘以密度的积。反射系数取决于声阻抗的变化。

6.1.10 反射系数reflection coefficient

反射波振幅和入射波振幅之比值。

6.1.11 透过系数transmission coefficient

分界面上透过波振幅和入射波振幅之比值。

6.1.12 广角反射wide angle reflection

入射角大于临界角的反射。

6.1.13 多次反射multiple reflection

存在多个声阻抗分界面时,经不止一次反射的地震波。

6.1.13.1 虚反射ghost

从激发点向上传播,在低速带底面或地面向下反射,而后又从下面的反射界面反射至地面的波动。它伴随在一次反射的尾部,故又称伴随反射。

6.1.14 子波wavelet

由1.5至2个周期组成的、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能量的地震脉冲。

6.1.15 时间剖面time section

对经动校正和静校正后的地震数据,以垂直座标表示时间的地震剖面。

6.1.16深度剖面depth section

以垂直座标表示深度地震剖面。

6.1.17 屏蔽层shielding layer

对地震波产生屏蔽效应的高速层。

6.1.18 低速带low velocity layer

地表附近常存在的、地震波速度很低的(一般为数百米每秒)物质构成的带。

同义词(风化层)

6.2地震波

6.2.1 地震波seismic wave

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

6.2.2 直达波direct wave

从爆炸点沿近于直线直接传播到观测点没经过反射的波。

6.2.3首波head wave

以临界角入射到高速地层,并沿界面传播,然后又以临界角出射到地面的波。

同义词折射波

6.2.4 初至first arrival

在地震记录上,第一个到达的波。

6.2.5 续至波second arrival

在地震记录上,继初至波之后出现的波。

6.2.6 有效波effective wave

能用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人工激发的地震波。

6.2.7 干扰波noise wave

地震勘探中妨碍分辨有效波的振动都属于干扰波。

6.2.8 地滚波ground roll

沿着或接近地表面传播的面波和其它扰动,通常具有较低速度,较低频率和大的振幅。

6.2.9 瑞得波Rayleigh wave

沿地面传播的地震波的一种类型,其质点运动轨迹是在包含波传播方向的垂直平面内的椭圆形(长轴垂直于地表),质点运动方向为逆行(顶部向后)。

6.2.10 槽波channel wave

被限制在速度比上下介质都低地层中传播的地震波。

6.2.11 波型转换mode conversion

在地震波向界面倾斜入射的情况下,纵波、(P波)能量部分地转换成横波(SV波),或者横波(SV) 能量部分地转换成纵波。

6.2.12 转换波converted wave

在发生波型转换时,与入射波类型不同的波。

6.2.13异常波abnormal events

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遇到断层或界面挠曲等特殊的地质体而产生的波,例如绕射波、回转波、断面反射波等。

6.2.14 频散dispersion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频率而变化,从而多频率复合波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分散,使波形畸变以至发生波列现象。

6.3地震波速度

6.3.1 视速度V*apparent velocity

波前到达两个相邻检波器的时间差除以其距离之商。

6.3.2 层速度interval velocity

在单一地层中,地层厚度除以地震波垂直地层传播时间之商。

6.3.3 平均速度average velocity

在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地层的总厚度除以地震波垂直地层传播时间之商。

6.3.4均方根速度root mean square velocity

对于层速度为Vi的一系列平行地层,若地震波垂直通过各层的旅行时间为ti,则均方根速度Vrms 为:

Vrms=[(∑V i2t i)/(∑t i)]1/2

6.3.5 叠加速度stacking velocity

在作动校正中,使共中心点叠加的同相轴的能量达到极大时的速度。

6.3.6 相速度phase velocity

地震波的任何一个相位(如波峰或波谷)的传播速度。

6.3.7 速度谱velocity spectrum

假定各种正常时差时的一种相干性显示方法。表示为地震波能量随传播速度变化的关系曲线。6.4 地震数据采集

6.4.1 观测系统layout

激发点与接收排列之间相对位置的关系。沿纵排列观测时,常用综合平面图表示观测系统。

6.4.1.1 相遇系统reverse control

在同一排列上两端分别激发获得相反方向的两张地震记录的观测方式。

6.4.2 多次覆盖multiple coverage

在野外工作中对同一地下界面进行多次重复追踪。在数据处理中,把共反射点的道进行叠加以压制干扰。

6.4.3 偏移距offset

激发点到最靠近的检波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6.4.4 排列spread

在地震勘探工作中,检波器、激发点形成一定距离的布置形式。

6.4.5 混响reverberation

在一个层(通常指水层)内发生的多次反射波。有时这个术语专门指相继到达的多次波相互混合

在一起,变成几乎是稳定的振荡:偶而它也包括海水非常深,使得多次波断断续续出现的情况。在海洋地震勘探中它是一种严重干扰。在陆地记录上有时也会出现。

同义词交混回响

6.4.6 组合法pattern

组合激发和组合检波的统称。

6.4.6.1组合激发pattern shooting

按一定形式布置的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总的震源的一种激发方法。

6.4.6.2 组合检波pattern of geophones

按一定形式布置的多个检波器并且联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地震道的输入的一种接收方法。

6.5 地震数据处理

6.5.1 数据解编data demultiplexing

将按时序排列的野外磁带纪录数据转换成按道序排列的数据。简称解编或重编。

6.5.2 增益恢复gain recovery

将数字地震仪经增益控制后记录到数字带上的振幅值恢复到地面检波器接收到的振幅值。

6.5.3 真振幅恢复true amplitude recovery

消除在野外收录过程中增益变化的影响、球面发散的影响和其它与时间有关的能量衰减的影响的一种处理。

6.5.4 道集gather

在地震数据处理中,按某一特征组合在一起的地震道的集合。常用的道集有:共深度点道集,共检波点道集,共炮检距道集,共炮点道集,共中心点道集等。

6.5.5 静校正statics

为消除表层因素对原始地震数据的影响而进行的校正。包括地形起伏、激发深度、低速带等校正。

6.5.5.1 基准面校正datum correction

将野外随地形而布置的检波器和激发点移到选定的某一水平面或斜面上的一种处理方法。

6.5.5.2 低速带校正low velocity laver correction

为消除地震波在低速带中传播所造成的时间延迟,而对反射波到达时或折射波到达时所作的校正。

6.5.5.3 剩余静校正residual statics

对地震记录作过静校正处理后,由于低速带速度和厚度本身之误差,使得校正后相对基准面还有剩余静校正量,对剩余静校正量所进行的校正称剩余静校正。

6.5.6 动校正dynamic correction

将反射波到达排列上各观点的时间值变成激发点处的法线反射时间(t0)的校正,即消去正常时

差的校正。

同义词正常时差校正

6.5.7 时变滤波time--variable filtering

频率特性随记录时间而变化的滤波。

6.5.8 二维滤波two--dimensional filtering

利用有效波和干扰波频波(频率和波数)成分的差异在频率波数域(或时间—空间域)内压制干

扰增强有效信号的多道滤波方法。

6.5.9 τ-p变换tau--p mapping

把时间—空间(t-x)域的地震记录变换到射线参数p=dt

dx和截距时间τ(τ-p)域中表示。

6.5.10 子波处理wavelet processing

确定基本子波形状或对基本子波整形的反褶积处理技术。

6.5.11 反褶积deconvolution

为消除信号在传播过程中所受到的滤波作用而做的数据处理。

6.5.12 共深度点叠加common--depth--point stack

共反射点(或共反射面元)道集经过动、静校正后的叠加。

同义词共中心点叠加

6.5.13 时深转换time-depth conversion

将地震勘查的时间剖面转换为深度剖面的一种处理,

6.5.14 偏移migration

将反射波或绕射波归位到产生它们的反射界面或绕射点(而不是其视位置)的一种处理。

6.5.15 共反射面元bin

在三维地震勘查中,按一定精度要求将反射层划分为一定大小的面积元,将落在同一面积元内的反射点所对应的道视为“共反射点道集”,该面元称为共反射面元。

6.5.16 道内均衡dynamic equalization

在一个记录道内,对深、浅层反射波振幅进行均衡处理,使各反射层在剖面上能均匀地显示出来。

同义词动平衡

6.5.17 相干滤波coherence filtering

根据波形相似性而设计的增强有效波、消弱干扰波的一种处理。

6.5.18 相对振幅保持剖面relative amplitude preserved section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经过真振幅恢复处理保持了反射波的相对振幅关系的时间剖面。

6.6 地震资料解释

6.6.1 同相轴event

地震记录上各道相同相位(波峰或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

6.6.2 纵向分辨率longitudinal resolution

沿纵向能够区分从两个相邻界面上相继到达的地震波的最小时间间隔。又称垂直分辨率。

6.6.3 横向分辨率lateral resolution

地震勘探在水平方向上可区分开的地质体、界面的最小间距。又称水平分辨率。

6.6.4 合成地震记录synthetic seismogram

在一定假设前提下人工制作的理论反射地震记录。通常指一维合成地震记录,即地震子波与地下反射系数序列的褶积形成的反射地震记录。

6.6.5 复地震道complex trace

实地震道与其90度相移的虚地震道构成的复数道。

6.6.6 地震层序分析seismic sequence analysis

在地震剖面上根据不整合面和相对整合面定义不同时代沉积单元(沉积层序)所进行的分析。

6.6.7 地震相seismic facies

具有相似的地震地层参数的地层单位称为地震相。

6.6.8 亮点bright spot

地震勘探资料经过真振幅恢复处理所得的记录剖面上出现的特别强振幅的反射波。

6.6.9 暗点dim spot

地震反射波同相轴上振幅的局部减弱。

6.6.10 平点flat spot

气水接触面、气油接触面上产生的水平的反射。

6.6.11 三维偏移three-dimensional migration

用三维地震数据进行的偏移校正。

6.6.12 层切片horizon--slice

三维数据集沿同一反射层面的切片,可显示振幅或其它属性的区域性变化。

6.6.13 时切片time-slice

对应某个固定的时刻切割地震三维数据集所得到的平面图形,其上通常显示的是振幅。

7 测井

7.1 测井一般术语

7.1.1 测井geophysical logging

沿钻孔对井壁进行探测的一类地球物理勘查。通常用来划分钻孔地质剖面,获取介质的各种参数,研究钻孔技术状况。

同义词地球物理测井

7.1.2 标准测井standard logging

在一个特定地区内,为划分和对比地质剖面,以相同最佳测井方法组合和最佳技术条件进行的测井。

7.1.3 井温测量temperature logging

沿钻孔观测井内温度的一种测井。

7.1.4 地层倾角测井dip logging

沿钻孔测定井内地层界面的倾角和倾斜方位角的一种测井。

同义词地层产状测井;产状测井

7.1.5 井斜测量directional survey

沿钻孔测量井身倾斜方位角和倾角的一种测井。

7.1.6 井径测量caliper logging

沿钻孔测量井眼直径的一种测井。

7.1.7 电视测井borehole televiewer

用电视摄像机沿钻孔扫描,在地面的荧光屏上显示井壁图像的一种测井。

7.1.8 套管接箍测井collar logging

测定套管接箍的准确位置的一种测井。

7.1.9 磁化率测井magnetic susceptibility logging

沿钻孔测定介质磁化率的一种测井。

7.1.10 井液电阻率测井mud log

沿钻孔测量井内泥浆的电阻率的一种测井。

同义词泥浆电阻率测井

7.1.11 扩散法diffusion method

在井内液面保持静水位高度的条件下,观测井液物理参数随时间及空间变化的一种测井法。

7.1.12 提捞法winthdraw method

通过抽水加速地下水的渗出,观测井液物理参数随时间及空间的变化的一种测井法。

7.1.13 注入法injection method

通过向井内注入与井液物理参数有差异的一段液柱,并不断注水观测注入液柱移动情况的一种测

井法。

7.1.14 流量测井flow logging

直接测量井内流体沿井孔方向的流速或流量的一种测井。

7.1.15 数字测井digital logging

采用电子计算机来控制测井数据的采集、完成测井数据的处理、成图和解释的总称。

同义词计算机化测井

7.1.16 双水模型dual water model

把地层水看作是由“束缚水”和“自由水”组成的一种砂泥岩剖面测井解释模型。

7.1.17 地层因数formation factor

饱含水的纯砂岩的电阻率与该砂岩中地层水电阻率的比值。

7.1.18 双矿物法dual mineral method

假设岩石骨架是由两种矿物成分组成,利用声波、密度、中子等测井参数响应来确定岩性及孔隙

度的解释方法。

7.1.19 岩石体积物理模型bulk--physical model of rock

根据测井方法的探测特性和组成岩石的各种物质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按体积把岩石分成几部分,然后研究每一部分对岩石宏观物理量的贡献,并把岩石的宏观物理量看成是各部分贡献的总和。简称岩石体积模型。

7.1.20 测井曲线log curve

以钻孔深度为纵座标,以某种测井方法获得的岩层物性响应数据为横座标形成的一种曲线。

7.1.21 测井参数logging parameter

以测井方法观测的介质的物理参数种类。

7.1.22 横向比例unit scale

测井曲线图上横座标每厘米所代表的物性响应值。

7.1.23 层厚校正

为消除围岩对目的层测量结果的影响而进行的校正。

同义词围岩校正

7.1.24 井眼校正

为消除井眼直径及井液变化对目的层测量结果的影响所进行的校正。

7.2 电测井

7.2.1 电测井electrical logging

以研究钻孔剖面上介质的电学性质为基础的一类测井。

7.2.2 电阻率测井resistivity logging

以研究钻孔剖面上介质的电阻率差异为基础的一类电测井。

7.2.3 侧向测井laterolog

采用聚焦电极系,使主电极电流沿近似垂直井轴的方向进入地层,从而大大减小泥浆及上下围岩

的影响的一种电阻率测井。按探测深度的不同,又分为浅侧向、深侧向测井。按所使用电极系的不同,

可分为三侧向、七侧向测井等。

7.2.4 感应测井induction logging

在一次电磁场作用下,观测介质受感应产生的二次磁场,以研究介质的电导率的一种电阻率测井。

7.2.5 电极电位测井electrode potential logging

以电子导电矿体的电极电位为基础的一种电测井。

7.2.6 自然电位测井spontaneous potential logging

沿钻孔测量介质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电场的一种电测井。

7.2.7 激发极化测井induced polarization logging

以钻孔剖面上介质的激发极化特性为基础的一种电测井。

7.2.8 介电测井dielectric logging

利用电磁波在介质中产生的位移电流,以研究介质的介电性质的一种电测井。

7.2.9 电极系sonde

电测井中,供电电极、测量电极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电极组合。

7.2.9.1 电位电极系normal device

成对电极之间的距离,远大于不成对电极至成对电极的距离的一种电极系。

7.2.9.2 梯度电极系lateral device

不成对电极至成对电极的距离远大于成对电极之间的距离的一种电极系。

7.2.9.3 微电极系microsonde

电极镶在绝缘板上、电极距很小(几个厘米量级)、并籍助机械装置将其紧贴井壁的一种电极系。7.2.9.4 聚焦电极系focused sonde

使用屏蔽电极使主电极电流沿近似垂直井轴的方向进入地层的一种电极系。

7.2.9.5 微球形聚焦电极系micro-spherically focused sonde

具有聚焦性能使等位面在小范围内近似球形的一种电位电极系。

7.2.9.6 单电极系monoelectrode sonde

用于观测供电电流强度随电极接地电阻而变化、只有一个供电电极的一种电极系。

7.3 核测井

7.3.1 核测井radioactive logging

沿钻孔对天然的或人工的核辐射进行测量的一类测井。

同义词放射性测井

7.3.2 伽玛测井gamma--logging

沿钻孔观测自然伽玛射线照射量率的一种核测井。包括伽玛总量测井和伽玛能谱测井。

同义词(自然伽玛测井;天然伽玛测井)

7.3.3 伽玛—伽玛测井gamma--gamma logging

根据康普顿效应,观测由于伽玛源照射岩石而引起的散射伽玛射线照射量率的一种核测井。

7.3.4 视密度apparent density

在非均匀介质中用伽玛—伽玛测井法测得的数据,按均匀介质的密度刻度求得的一种等效密度。7.3.5 选择伽玛—伽玛测井selective gamma-gamma logging

根据光电效应,使用低能伽玛源观测散射伽玛射线照射量率的一种核测井。

同义词低能伽玛-伽玛测井

7.3.6 中子—中子测井neutron-neutron logging

以井壁上介质对中子的减速特性及俘获特性为基础,在中子源照射介质条件下,观测热中子(或

超热中子)通量的一种核测井。

注:按照观测热中子或超热中子,可区分为“中子—热中子测井”和“中子—超热中子测井”。

7.3.7 中子寿命测井neutron life time logging

在脉冲中子源照射介质条件下,通过测定热中子空间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研究介质对热中子的吸收性质的一种中子—热中子测井。

7.3.8 视灰岩孔隙度

把岩石看成纯灰岩时(经纯灰岩刻度),根据中子—中子测井资料求得的孔隙度。

7.3.9 岩性密度测井lithodensity logging

能同时测量地层密度和光电吸收(截面)指数的一种核测井。

7.3.10 中子—伽玛测井neutron--gamma logging

以井壁上介质对中子的减速特性及俘获特性为基础,在中子源照射介质的条件下,观测伽玛射线的一种核测井。

7.3.11 活化测井activation logging

用人工源照射的办法使介质内部某些待测原子核转变为人工放射性核素,并通过观测这些核素的特征射线确定介质中待测元素含量的一种核测井。

7.3.12 碳氧比测井carbon/oxygen ratio logging

测量高能快中子与地层中碳和氧原子核发生非弹性散射而产生的伽玛射线,以确定地层中碳和氧

元素的含量及含量比值的一种核测井。

注:用相同原理测定硅和钙的比值时称为“硅钙比测井”。

7.3.13 X射线荧光测井X-rays fluorescence logging

观测介质中待测原子受外部射线作用后,由于电子跃迁产生的特征X线的一种核测井。

7.3.14 同位素测井radioisotope logging

以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的一类测井。

同义词放射性示踪测井

7.4 声测井

7.4.1 声测井acoustic logging

以研究岩石声学性质为基础的一类测井。

同义词声波测井

7.4.2 声速测井acoustic velocity logging

观测声波传播时差(通常指纵波速度的倒数)的一种声测井。

7.4.3 声幅测井amplitude logging

以研究声波传播过程中幅度的衰减为基础的一种声测井。

7.4.4 全波列测井full--wave logging

采用长源距声系,并记录整个声波列的一种声测井。

7.4.5 超声成象测井ultrasonic image logging

利用井壁(或套管内壁)对超声波的反射特性,直观地展现井壁(或套管内壁)的平面图象的一

种测井。

7.4.6 纵横波测井P-S logging

在钻孔中同时记录压缩波(P波)速度和剪切波(S波)速度的一种声测井。

8核物探

8.1 核物探一般术语

8.1.1 核物探nuclear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观测研究介质天然的和人工的核辐射场变化规律的一类地球物理勘查。

同义词核地球物理勘查:放射性方法勘查(放射性物探;放射性勘探:放射性勘探方法;核地球物理勘探)

8.1.2 核衰变nuclear decay

由一种核素的原子核转变成另一种核素的原子核,并伴随放出射线的进程。

同义词放射性衰变

8.1.3 射气能力emanation power

单位岩石或矿石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放出的射气量。

8.1.4 射气系数emanation coefficient

在某一时间间隔内,由岩石或矿石析出的射气量与同一时间间隔内,产生的全部射气量的比值。

8.1.5 核辐射场nuclear radiation field

介质中核辐射的空间一能量分布。(主要有γ辐射场、射气辐射场和中子辐射场等)。即每一点都对应核辐射的特征值的空间。

8.1.6 核辐射正常场normal field of nuclear radiation

介质中核素的(放射性)活度等于区域背景值的核辐射场。

同义词介质底数

8.1.7 核辐射场异常anomaly of nuclear radiation field

核辐射正常场中的偏离部位。

8.1.8 自然底数natural background

由介质底数、仪器底数和宇宙射线底数三部分组成的底数。后两者称仪器自然底数。

同义词自然本底

8.1.9 饱和厚度saturated thickness

介质增大到一定厚度时,其测量值保持恒定的厚度。

同义词饱和层

8.1.10 放射性平衡系数radioactive equilibrium coefficient

介质中有内在联系的两种放射性元素或同位素的含量或质量的比值与其在正常情况下比值的比例系数。

8.1.11 钍的伽玛铀当量gamma-ray uranium equivalent of thorium

以伽玛测量值,相当于铀的含量来衡量的钍的含量。

8.2 核测量方法

8.2.1 伽玛测量gamma--ray survey

观测天然放射性核素的伽玛射线变化规律的一类核物探。(按测量的能阈分为伽玛总量测量和伽玛能谱测量;按测量的方式有航空、汽车、徒步、井下、水下等伽玛测量和伽玛能谱测量。)

8.2.1.1 航空伽玛能谱测量airborne gamma-ray spectrometric survey

用机载伽玛能谱仪,在飞行过程中测量地面岩(矿)石核辐射场分布特点的一种伽玛测量。

8.2.2 氡气测量radon survey

观测介质氡分布规律的一类核物探。

8.2.2.1 常规氡测量ordinary radon survey

用闪烁室(或电离室)观测介质中氡分布规律的一种氡气测量。

同义词经典氡测量;一般氡测量(爱曼测量;射气测量)

8.2.2.2 α径迹蚀刻测量a-track etch survey

通过核径迹探测器(SSNTD)记录氡及其子体衰变的α粒子来研究氡在介质中变化规律的一种氡

气测量。

同义词α径迹找矿法;径迹蚀刻法

8.2.2.3 活性炭测量activated charcoal survey

通过活性炭吸附氡,而后测量其γ总量(或γ或β能谱)的一种氡气测量。

8.2.2.4 钋210测量:2l0Po survey

采集待测介质的样品,经过化学处理,尔后测量其附着在镍(或铜)片上的粒子的一种氡气测量。

8.2.2.5 钋218测量218po survcy

通过仪器直接测量吸附物上的钋218的一种氡气测量。(包括:α卡法、薄膜法、“α活性炭”

法、α管法等)。

8.2.2.6 α卡测量αcard survey

通过测量特制α卡片上的氡子体沉积物218Po的一种钋218测量法。

8.2.2.7 热释光测量thermoluminescence survey

利用灵敏的剂量探测器或某些天然矿物来累积测量α粒子或γ射线的热释光效应的一种氡气测量,相应称α热释光法,γ热释光法和天然热释光法。

8.2.3 地面中子测量ground neutron survey

测量由中子原轰击岩石(或土壤)中的待测元素后,产生的二次射线的一种核物探。

8.2.4 X射线荧光测量X-ray flourescence survey

通过测量岩(矿)石受激后产生的特征X射线来确定待测元素及其照射量率的一种核物探。

8.2.5 核辐射取样nuclear radiation sampling

为确定待测元素的含量和进行储量计算,而在岩石表面上进行的一类核物探。(包括:伽玛辐射取样、(β+γ)辐射取样、β辐射取样、X射线荧光取样,以及近期发展起来的中子活化取样等)

8.2.6 裂变径迹测量fission track survey

通过反应堆对附着在核径迹探测器上的待测元素进行轰击,尔后观测其裂变碎片密度的一类核物探。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物探化探分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地质矿产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参加编写单位有地质矿产部物化探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物探系,地质矿产部航遥中心、西安地质学院物探系、冶金工业部地球物理勘查院、国家建材局地质研究所、石油物探局物探地质研究院、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等。

本标准编制组成员:

主编:王忠敏林振民

成员:赵敬宣、李金铭、曾华霖、黄智辉、陆克、管志宁、章晔、陈玉玺、朱兵、闰立光、马之平、程方道、潘作枢、周思明、丁风仪、方文藻、胡建平、牛毓荃、陈学兴、段铁粱、武胜利等。

本标准已由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批通过,待发布。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将此标准作为内部标准使用。

地球物理勘探与工程物探

地球物理勘探与工程物探 一、地球物理勘探分类 (一)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是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地球的学问,是一门横跨物理学和地质学的边缘、交叉科学。地球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极为广泛,上达数百公里高空的游离层,下至地球深处,包括重力、电场、地磁、地震和放射性等物性特征,都属于其研究的领域和对象。 (二)地球物理勘探 将研究地球的各种物理方法用来寻找地下矿藏,或者用来探测岩体的赋存状况,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就产生了应用地球物理学,或称为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地球物理勘探是以地下岩体的物理性质的差异为基础,通过探测地表或地下地球物理场、分析其变化规律,来确定被探测地质体在地下赋存的空间范围(大小、形状、埋深等)和物理性质,达到寻找矿产资源或解决水文、工程、环境问题为目的的一类探测方法。 (三)地球物理勘探分类 (1)按探测对象、应用领域的不同,物探可分为: ①石油物探 ②煤田物探 ③金属非金属物探 ④放射性物探 ⑤水文物探 ⑥工程物探 ⑦环境物探 (2)按工作环境的不同,物探可分为: ①地面物探 ②航空物探 ③海洋物探 ④地下物探 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根据所探测对象(如岩溶、构造、矿体等各类目的体以及地层等)的物理性质的不同,可将地球物理勘探分为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放射性勘探、地震勘探、地球物理测井和地热勘探等多种方法。 (一)重力勘探 重力勘探是研究由地下岩层与其相邻层之间、各类地质体与围岩之间的密度差而引起的重力场的变化(即“重力异常”)来勘探矿产、划分地层、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物探方法。重力异常是由密度不均匀引起的重力场的变化,并迭加在地球的正常重力场上。 重力观测方法主要有动力法和静力法两种。 ⑴动力法是观测物体的运动,直接测定的量是时间。 ⑵静力法是观测物体的平衡,直接测定的量是线位移或角位移。静力法只能用于重力的相对测

《地球物理勘探》基本特点

《地球物理勘探》基本特点 (1)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方法 用钻机或其它的机械手段从地下取出岩样来认识地质构造是直接的勘探方法(或称为侵入方法,invasive method)。 地球物理勘探无须从地下取出岩样,而是通过使用专门的仪器在地面(或钻孔中)观察由地下介质引起的某种物理场的分布状态,

收集和记录某些物理信息随空间或时间的变化,并对这些信息的分布特征作出解释和推断,从而揭示地球内部介质物理状态的空间变化和分布规律,以此来了解矿产资源的分布及赋存状态、查明地质构造。

(2)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以往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为矿产资源的调查、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获得实践检验的重要资料;尤其是在覆盖地区对研究地质构造、指导勘探、成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了勘探速度,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水文地质钻孔的成井率。

(3)地球物理勘探能更全面了解勘探目标的全貌,避 免钻孔勘探‘一孔之见’的弱点 在工程勘察中,尤其是在浅层岩溶勘察中,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能提供勘探区域内二维、甚至三维的地下岩溶分布状态,克服钻孔‘一孔之见’的局限性。 跨孔声波、电磁波透视法能了解两孔之间的岩体的完整性,能从整体上评价岩体的完整性与基础的稳定性。

(4)地球物理勘探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一)必要条件: 要有物性差异; (二)充分条件: 1、目前仪器技术条件下,能测出异常: (1)场源体要有一定的规模, (2)场源体要有一定的埋深比, (3)仪器灵敏度要高; 2、干扰要小或能分辨异常; 3、环境条件允许。

(5)反演解释具有多解性 同一物理现象(或者说同一性质的物理场的分布)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因素引起。 例如,在电法勘探中,视电阻率的变化可以由被测目标体电阻率值的变化引起;也可能由于地形,产状等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这反映了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解释具有多解性。 要克服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解释的多解性,就必须将其与钻井资料或地质资料相结合进行推断解释,必须掌握一定的地层岩矿石的物性参数。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球物理探矿法 一、地球物理探矿法的基本原理 物探的基本特点是研究地球物理场或某些物理现象。如地磁场、地电场、放射性场等,而不是直接研究岩石或矿石,它与地质学方法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通过场的研究可以了解掩盖区的地质构造和产状。它的理论基础是物理学或地球物理学,系把物理学上的理论(地电学、地磁学等)应用于地质找矿。因此具有下列特点和工作前提: (一)物探的特点 1.必须实行两个转化才能完成找矿任务。先将地质问题转化成地球物理探矿的问题,才能使用物探方法去观测。在观测取得数据之后(所得异常),只能推断具有某种或某些物理性质的地质体,然后通过综合研究,并根据地质体与物理现象间存在的特定关系,把物探的结果转化为地质的语言和图示,从而去推断矿产的埋藏情况与成矿有关的地质问题,最后通过探矿工程验证,肯定其地质效果。 2.物探异常具有多解性。产生物探异常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这是由于不同的地质体可以有相同的物理场,故造成物探异常推断的多解性。如磁铁矿、磁黄铁矿、超基性岩,都可以引起磁异常。所以工作中采用单一的物探方法,往往不易得到较肯定的地质结论。一般情况应合理地综合运用几种物探方法,并与地质研究紧密结合,才能得到较为肯定的结论。 3.每种物探方法都有要求严格的应用条件和使用范围。因为矿床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自然地理条件因地而异,从而影响物探方法的有效性。 (二)物探工作的前提 在确定物探任务时,除地质研究的需要外,还必须具备物探工作前提,才能达

到预期的目的。物探工作的前提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1.物性差异,即被调查研究的地质体与周围地质体之间,要有某种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2.被调查的地质体要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合适的深度,用现有的技术方法能发现它所 引起的异常。若规模很小、埋藏又深的矿体,则不能发现其异常;有时虽然地质体埋藏较深,但规模很大,也可能发现异常。故找矿效果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3.能区分异常,即从各种干扰因素的异常中,区分所调查的地质体的异常。如铬铁矿和纯橄榄岩都可引起重力异常,蛇纹石化等岩性变化也可引起异常,能否从干扰异常中找出矿异常,是方法应用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地球物理探矿法的应用及其地质效果 (一)应用物探找矿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1.物探找矿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因物理场是以水平面做基面,越平坦越好;矿体形态规则;具有相当的规模,矿物成分较稳定;干扰因素少;有较详细的地质资料。最好附近有勘探矿区或开采矿山,有已知的地质资料便于对比。 2.物探找矿的不利条件:物性差异不明显或物理性质不稳定的地质体;寻找的地质体或矿体过小过深,地质条件复杂;干扰因素多,不易区分矿与非矿异常等。 (二)物探方法的种类、应用条件及地质效果简要列于表4—5。 物探方法的选择,一般是依据工作区的下列三方面情况,结合各种物探方法的特点进行选择:一是地质特点,即矿体产出部位、矿石类型(是决定物探方法的依据)、矿体的形态和产状(是确定测网大小、测线方向、电极距离大小与排列方式等决定因素);二是地球物理特性,即岩矿物性参数,利用物性统计参数分析地质构

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XXXX--XX 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 Terms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1 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球物理勘查(包括重力勘查、磁勘查、电勘查、地震勘查、测井及核物探)中常用的、主要的、本学科专有的名词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的语言和文字交流。 2 基本术语 2.1 地球物理勘查geophysical exploration 运用物理学的原理、方法和仪器以研究地质情况或寻查埋藏物的一类勘查。 同义词物探;地球物理勘探:(勘探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探矿) 注:1.取决于使用场合,该术语可附加后缀“法”或“学”。 2.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使用“航空物探”,“海洋物探”,“地面物探”,“地下物探”,“深部物探”,“区域物探”, “工程物探”,“环境物探”,……等术语。 2.2 正常场normal field 物理场的相对平稳部分。 2.3 异常anomaly 物理场对正常场的偏离。 2.3.1 理论异常theoretical anomaly 正演所获得的异常。 同义词计算异常 2.4 物性physical properties 岩(矿)石或其它探测对象的物理性质。 2.5 异向性系数coefficient of anisotropy 描述介质垂直层理(片理、节理等)方向与平行层理方向的物性差异的一种参数。 同义词(各向异性系数;非各向同性系数) 2.6 地球物理正演geophysical direct problem 根据地质体或其它探测对象的几何参数和物理参数计算地球物理场值。 同义词物探正演 2.7 地球物理反演geophysical inversion 根据地球物理场值,计算地质体或其它探测对象的几何参数和物性参数。 同义词物探反演 国家技术监督局XXXX—XX—XX批准 XXXX—XX—XX实施

环境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方法探究

环境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方法探究 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成为各个技术领域面临的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靠积极的预防,更要对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及危害进行治理,而作为一种环境监测方法,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应用为环境监测与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就环境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方法进行探讨,希望会对我国的环境建设起到一定作用。 标签:环境保护地球物理勘查 0前言 科技的不断发展带来各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环境治理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支撑。环境地球物理方法充分的发挥着环境科学与物理技术的两项优势,无论是进行大区域的环境物理变化,还是区域性的环境污染都具备了实用性及实效性的优势,为我国的环境监测以及保护提供科学的技术参考。 1对地下水污染的勘查技术 工业的发展与人类各种生活垃圾的出现,直接影响到了地下水源的质量,地下水污染问题也受到各个学术界的关注。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还是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以及工业垃圾没有进行进一步处理,其中还包括城市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对垃圾的填埋直接影响了地下水质。地下水的质量直接与我们的生活用水息息相关,如果地下水一直受到污染,会使我们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所以,对地下水污染的治理与预防是各个领域都在研究的问题。而在对地下水污染进行防治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地下污染源的所在地点、污染的严重程度、地下水的流向以及污染源的分布等因素,才能在治理当中制定相应的方案。 1.1对垃圾填埋场的渗漏检测 大型的垃圾填埋场会对本地区的土质以及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垃圾渗滤液在渗入地下后会使地层中介质的物理性能发生改变。通过对地球物理仪器设备的应用,可以检测出垃圾渗滤液导致的介质变化,进而分析出渗漏的范围以及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这种方法方便快捷,不需要进行大量的采样和打钻。 而针对不同的垃圾填埋状况以及工作目的,应该选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常用的方法有雷达法、电磁法、放射性法等,可以用来进行污染治理的前后对比当中。而对小范围内的垃圾填埋产生的影响做检测的话,可以采用激发极化法、探地雷达法等。在进行不同物理检测方法选择时,应该根据实地需要选择可行性的对策,具体为使污染体育背景之间具有明显的物性差别,也就是根据仪器的检测数据能够明显的得到相应的结论,使检测结果更科学。 1.2对地下运输管道的检测

地球物理名词解释

1布格校正:因测点和基准面(通常是海平面)高度不同所进行的校正。当测点高于基准面时,校正值是由两者之间岩石的引力造成的;当测点低于基准面时,校正值因基准面所缺岩石而引起。布格校正值是0.0417 毫伽/米,其中是岩石的密度,h为测点与基准面的高差。完全的布格校正包括地形校正。 2布格重力异常:(1)从进行纬度校正、地形校正、自由空气校正和布格校正的观测的绝对重力值中,减去按国际椭球公式计算出的理论重力值,所得到的剩余异常值。(2)经过上述校正的重力图上的异常。 3自由空气异常:经地形校正、自由空气校正、潮汐校正后的重力观测值与相应参考椭球体面上的正常重力值之差。有时也称法依异常。 4重力异常:在重力勘探中,将由于地下岩石、矿物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称为重力异常。 5正常重力值:p52 6磁法勘探:通过观测和分析由岩石、矿石(或其他探测对象)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异常,进而研究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或其他探测对象)的分布规律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7磁异常:磁异常即“地磁异常”,又称“磁力异常”。地磁场的理论分布是有变化的。而实际上测得的地球磁场强度和理论磁场强度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称地磁异常。它主要是由地壳内磁性不同的岩石受地磁场磁化而产生的附加磁场。一般把地磁异常按面积大小分为大陆性异常、区域性异常和局部异常。 8磁化率:磁化率,表征磁介质属性的物理量。常用符号cm表示,等于磁化强度M与磁场强度H之比引,即M=cmH对于顺磁质,cm>0,对于抗磁质,cm<0,其值都很小。对于铁磁质,cm很大,且还与H有关(即M与H之间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对于各向同性磁介质,cm是标量;对于各向异性磁介质,磁化率是一个二阶张量。 9等温剩余磁化强度:是岩石(或其他磁性材料)在外磁场作用下所获得的磁化强度是表示岩石磁化程度的物理量。如果在岩石获得磁化的整个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种磁化过程就叫等温磁化过程。在等温磁化过程中获得的剩余磁化强度称等温剩余磁化强度。 10粘滞剩余磁化强度:岩石生成后,长期处在地球磁场作用下,随时间的推移,其中原来定向排列的磁畴,逐渐的弛豫到作用磁场的方向。 11碎屑剩余磁化强度:在形成沉积岩的沉积过程中,其中铁磁性矿物碎屑沿着、与时地磁场的方向作定向排列。当沉积物固结成岩后,这种定向排列就会保留下来。成岩矿物所保留的剩余磁化强度,就叫做碎屑沉积剩余磁化强度。 12电法勘探:通过对自然的或感生的电场或电位差的测量,绘制矿藏分布图,或用于地质填图、基底填图。 13射线速度:地震波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沿不同的射线路径有不同的传播速度。 14层速度:是波在不同岩性地层中传播的速度。 15均方根速度:对于水平层状介质的共反射点时距关系,可用双曲线的时距曲线公式近似地代替。 16面波勘探:p324 17应力:物体由于外因(受力、湿度、温度场变化等)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并力图使物体从变形后的位置恢复到变形前的位置。 18应变:应变在力学中定义为一微小材料元素承受应力时所产生的变形强度(或简称为单位长度变形量)。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应用范围

M D 模型空间数据空间地球物理探测空间变换示意图 球物理探测方法简介及应用范围 地球物理学是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地球的各种物理场分布及其变化进行观测,探索地球本体及近地空间的介质结构、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为探测地球内部结构与构造、寻找能源、资源和环境监测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灾害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总体上可分为应用地球物理和理论地球物理两大类。应用地球物理(又称勘探地球物理)主要包括能源勘探、金属与非金属勘探、环境与项目探测等。勘探地球物理学利用地球物理学发展起来的方法进行找矿、找油、项目和环境监测以及构造研究等,方法手段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和放射性勘探等,通过先进的地球物理测量仪器,测量来自地下的地球物理场信息,对测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反演、解释,进而推测地下的结构构造和矿产分布。勘探地球物理学是石油、金属与非金属矿床、地下水资源及大型项目基址等的勘察及探测的主要学科。 从数学角度讲,地球物理勘 探的过程可以抽象成从模型空 间通过某种映射关系,映射成可 以感知的数据空间,再通过逆映 射变换到模型空间,其映射关系 见右图。这种映射关系遵循地球 物理学的两大模型原理:滤波器 模型原理和场效应模型原理。因 此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一是基于 信号分析理论的信号处理技术, 主要目的是去杂、增益、提取有效信号;二是基于物理场效应理论的反演技术。 地球物理反演,就是在模型空间寻找一组参数向量,这组向量通过某种映射关系,能再现数据空间的观测数据,因此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反演问题可以表示为某种误差泛函的极小化问题 min ‖G cal (M)-D obs ‖2 也就是地球物理反演是利用模型参数和模型正演来获取合成数据,再通过合成数据与观测数据的匹配估算出最佳M 参数。由此可见,地球物理反演实质上是正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重点

第二章重力勘探重点 第一节重力勘探方法的理论基础 1、重力场、重力场强度与重力加速度关系 2、重力的单位 SI制和CGS制换算 3、地球的正常重力场正常重力场随纬度和高度变化规律 4、重力异常的实质 5、产生重力异常的条件 第二~五节岩矿石密度、重力仪、野外工作与资料整理 1、岩矿石的密度特征、影响岩矿石密度的因素 2、重力仪的平衡方程、角灵敏度 3、影响重力仪精度的因素与消除措施 4、确定重力测量精度和比例尺、布置测网的原则 5、野外重力观测资料整理 6、布格重力异常 第六~七节正反演 1、重力勘探正演、反演与反问题的多解性 2、球体重力异常的平面特征与剖面特征 3、水平圆柱体重力异常的平面特征与剖面特征,并与球体重力异常作比较 4、台阶重力异常的平面特征和剖面特征 5、计算几何参数与物性参数的特征点法 6、密度界面反演方法 第八节转换处理,应用 1、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说明它们的相对性 2、划分区域与局部重力场的方法与原理 3、重力异常的解析延拓,向上与向下延拓的作用 4、重力高次导数法,重力高次导数作用 第三章磁法勘探重点 1.地磁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图示之。 2.地磁场的构成。 3.解释名词:正常地磁场,磁异常。 4.世界地磁图分析:(1)垂直强度(2)水平强度(3)等倾线(4)等偏线等的特征。 5.解释名词:偶极子磁场、非偶极子磁场 6.解释名词:地磁场的“西向漂移” 7.太阳静日变化特征,它对磁法勘探作用 8.解释名词:磁暴和地磁脉动 9.总磁场强度异常ΔT,ΔT的物理意义及ΔT与Za、Xa、Ya三个分量的关系。 10.解释名词:感应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总磁化强度,它们之间的关系。 11.岩矿石磁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2.解释名词:热剩磁,它在磁法勘探中有什么意义 13.质子磁力仪的工作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振动:振动—是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往返运动 波动:是介质在运动,一质点振动会带动相邻质点振动,各质点振动幅度(位移)如同波浪一样的运动(横波),即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整体运动),波动伴随着能量传播。 射线平面(三线所决定平面)、入射线、(过入射点的界面)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此面称为射线平面或入射平面 振动图:固定空间位置,观察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 波剖面:固定某时刻,观察质点位移随距离变化规律的图形。 时距曲线:就是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与炮检距x(offset)之间的关系曲线。 2、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它没有考虑波在层状介质中按折线传播的事实。 3、均方根速度:波沿折射线传播的速度,即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而求出的速度。 3、叠加速度:由速度谱求得的速度。 3、层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层的波速叫该层的层速度。 4、等效速度:在均匀介质条件下,理论双曲线与实际反射波时距曲线最佳拟合的介质速度。 4、视速度:不沿射线方线测得的传播速度为视速度。 5、视周期 6、视频率 7、视波长:视波长是指从一个检波器排列见到的一个波列的相邻周期上对应点之间的距离。如果波列方向与排列成一夹角,它就不同于真正的波长 8、视波数: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相邻两峰或谷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其倒数为视波数。 9、地震地质条件:在一个地区能否有成效地应用地震勘探,来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的条件。 10、激发条件:是指震源种类、能量、周围介质的情况等与激发地震波密切有关的各种条件。 11、接收条件:是指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 地震子波:人工炮点激发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发生反射、折射等,之后被布设于地面上的检波器所接受到的脉冲信号,它具有有限的能量和确定的起始时间,并且有1-2个非周期 3、反射波:波沿第一条传输线传播到与第二条传输线相交结点处,从结点返回到第一条传输线的那部分行波。 4、折射波:地震波在传播中遇到下层的波速大于上层波速的弹性分界面,而且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透过波将沿分界面滑行,又引起界面上部地层质点振动并传回地面,这种波称为折射波。 5、面波:沿介质的自由界面或界面传播的波。 6、声波:由激发方式引起空气强烈震动造成的。 7、多次波:经界面多次反射后被观测到的波为多次反射波,简称多次波。 8、50Hz干扰波:工业电干扰频率固定(通常50Hz 9、随机噪声:在未来任一给定时刻,其瞬时值都不能精确预知的噪声 10、绕射波:在岩性突变点处产生的地震波。 11、回转波:凹曲界面的反射波 12、断面波:断层产生的反射波 13、侧面波 14、转换波:与入射波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称为同类波,改变了类型的反射波或透射波称为转换波 15、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 16、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不同。 4、正常时差:把任意反射波旅行时与同一反射界面的双层垂直时之差,定义为正常时差 5、倾角时差:由地层倾角引起的时差,称为倾角时差。 6、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 7、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 8、静校正:消除表层因素(低降速带厚度、速度变化、地表起伏不平)造成的时差影响;对同一道而言,从浅到深,有相同的校正量,故称静校正。 9、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x/2处的to时间,此过程叫动校正。 9、闭合差 10、空间校正 11、三个角度:反射界面真倾角,反射界面视倾角,测线方位角。

地球物理勘探考点汇总

地球物理勘探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动校正:校正因炮检距不等而存在的正常时差的影响。 2.时距曲线:若测线是沿一条线进行的,则测线上各观测点坐标与波至时间的关系图称为时距曲线。 3.多次覆盖:指采用一定的观测系统获得对地下每个反射点多次重复观测的采集地震波讯号的方法。 4.电阻率剖面法:当保持供电电极距AB不动时,电极系探测深度一定,移动电极系时就可以反应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地下电阻率的变化情况,这种方法称之为电阻率剖面法。 5.电法勘探:是以岩石、矿石的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介电性和导磁性的差异为物质基础,使用专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地壳周围物理场的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的一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6.转换波:与入射波波形不同的反射波和透射波。 7.高密度电法:是集电测深和剖面法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多极距的组合方法。 8.槽波地震勘探:是在井下煤层开采工作面内进行的,地震测线接受点和激发点沿煤巷布设,直接探测煤层内地质构造或其他地质异常体的勘探方法。 9.温纳四极装置:一种三电位电极装置,一次组合,可以获得三种电极排列的测量参数。 10.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11.地电断面:根据地下地质体电阻率的差异而划分界限的断面。 12.视电阻率:在电场有效作用范围内各种地质体电阻率综合反映。 13.正常时差:各观测点有不同的炮检距,因而有不同的旅行时,他们相对于自激自收时的差称为正常时差。 14.静校正:设法消除地表因素影响的校正过程。 15.观测系统:测线上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 16.同类波:与入射波波形相同的反射波和透射波。 17.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18.电测深:电测深法是根据岩石和矿石导电性的差异,在地面上不断改变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位置,观测和研究所供直流电场在地下介质中的分布,了解测点电阻率沿深度的变化,达到测深、找矿和解决其他地质问题的目的。 19.瞬变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电极向地下发送脉冲式一次电磁场,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由该脉冲电磁场感应的地下涡流产生的二次电磁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从而来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时间域电磁法。 20.水平叠加:又称为共反射点叠加或共中心点叠加,就是把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上接收到的来自于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进行叠加。 二、填空题 1.地震勘探的三个主要步骤是采集、处理、解释 2.地震勘探的横波有SV波、SH波 3.联合剖面法曲线中的正交点和反交点分别反映低阻和高阻特征 4.常用电阻率法测量方法有:电阻率测深法、电阻率剖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 5.观测系统图示方法有视距平面法、普通平面法、综合平面法 6.从实用性出发,地震波可分为有效波和干扰波

物探名词解释

1、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时,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它是用各分层的层速度加权再取均方根值得到的。VR 2、射线速度:波沿射线传播的速度,Vr 3、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单程传播所需的总时间之比 4、自激自收时间:时距曲线在t轴上的截距,在地震勘探中称为t0时间,表示波沿界面法线传播的双程旅行时间,t0=2h0/v 5、真速度:波沿射线方向传播的速度,也称射线速度。 6、视速度:地震勘探中,一般是在地面或海面观测波的传播,观测方向往往和波射线方向不一致,这时沿观测方向测得的波速度称为视速度。 7、倾角时差:这种在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由界面倾角引起的,称为倾角时差。 正常时差:任一接收点的反射旅行时间tx和同一反射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t0的差,用△tn 表示 8、波的对比:在时间剖面上根据反射波同相轴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就叫做波的对比。波的对比是地震资料解释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对比工作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地质成果的可靠程度。 9、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 概念:---动力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波的振幅、频率、极性等; ----地震剖面上反射波总的特征如同相轴的连续性、反射波的内部和外部几何形态等信息; ----地层岩性解释可分为地层解释和岩性解释两方面(即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岩性学);10、构造发育史图:又称为古地理-古构造恢复剖面,就是将某些有地质意义的层位认为是古时期的沉积平面,然后将这一层位向上时移拉平,就可得到古构造剖面,其目的是研究这一层在其沉积时期与其它各层之间的关系。 11、振动图:在某一确定距离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 12、波剖图:在某一固定时刻t,介质中不同位置处的质点的位移状态变化曲线 13、多次覆盖技术:多次覆盖技术也称共中心点叠加,共深度点叠加,共反射点叠加,其基本思想是在地面上不同的观测点或以不同的方式对地下某点的地质信息进行重复观测,这样可以保证即使个别观测点受到干扰也能得到地下每一点的信息。 14、时距图(时距曲面):如果在一点激发,而同时在一个面上的许多点进行接收,就可以记录下某一个波到达观测面上的各点的时间,若观测面是平面,在直角坐标系中此面上每一点的位置可用它的坐标(x,y)表示,这样,波的到达时间t就是观测点坐标(x,y)的二元函数t = f(x,y),显然,函数t = f(x,y)的图形是一个曲面,称为时距曲面,函数t = f(x,y)称为时距曲面方程。 15、介质吸收 概念:实际地层介质并非完全弹性介质,弹性波在非完全弹性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质点振动的能量因质点之间相互摩擦,有一部分能量要转化为热能而损失掉,这种现象称为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这种具有吸收性能的非理想弹性介质就是前面所讲的“粘弹性介质”。 表明:①吸收作用使振幅按指数规律衰减,衰减程度取决于α的大小 ②介质吸收对频率具有选择性,高频吸收强,振幅衰减快。所以波在传播距离较远时,高频损失多,相对低频较丰富。 ③频谱频带变窄,分辨率降低。 大地(低通)滤波作用

地球物理勘探部分知识点

????????????????? ????????????????????????????????????????????????????????????????????????????????????????????梯度法电位法充电法激电测深法各类剖面法激发极化法多级测深法偶极测深三级测深法对称四级测深法电测深偶极剖面法复合对称四级剖面法对称四级剖面法联合剖面法电剖面电阻率法充电法电位法天然场法直流电法法)无线电波透视法(阴影变频法(交流激电法)甚低频法(长波法)电磁法低频点测法 天然场法交流电法电法勘探???????????声波法横波法纵波法面波法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地震勘探 测量均匀大地的电阻率,原则上可以采用任意形式的电极排列来进行,即在地表任意两点(A 、B)供电,然后在任意两点(M 、N)测量其间的电位差,根据 (5.2.10)式便可求出M 、N 两点的电位. AB 在MN 间产生的电位差由上式解出大地电阻率,大地电阻率的 计算公式为 上式即为在均匀大地的地表采用任意电极装置(或电极排列)测量电阻率的基本公式。 其中K 为电极装置系数。 电法勘探的基本概念 电法勘探是以研究地壳中各种岩石、矿石电学性质之间的差异为基础,利用电场或电磁场(天然或人工)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来解决地质构造或寻找有用矿产的)11(2BM AM I U M -=πρ)11(2BN AN I U N -=πρ)1111(2BN BM AN AM I U MN +--=?πρI U K MN ?=ρBN BM AN AM K 11112+--=π

一类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称为电法。 场源 稳定电流场:点电源电场、两异极性点电源电场、偶极子源电场。 变化电流场:电磁场 装置类型:对称四极、三极、偶极 视电阻率均匀介质电阻率计算公式 实际上大地介质常不满足均匀介质条件,地形往往起伏不平,地下介质也不均匀,各种岩石相互重叠,断层裂隙纵横交错,或者有矿体充填其中,这时由上式得到的电阻率值在一般情况下既不是围岩电阻率,也不是矿体电阻率,我们称之为视电阻率。用ρs 表示 视电阻率与真电阻率在概念上有本质的不同,决定视电阻率值大小的因素有: 1) 不均匀体的电阻率及围岩电阻率; 2) 不均匀地质体的分布状态(形状大小、深浅及产状等); 3) 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间的相互位置; 4) 工作装置和地质体的相对位置 电测深 电测深法是根据岩石和矿石导电性的差异,在地面上不断改变供电电极和测置电极的位置,观测和研究所供直流电场在地下介质中的分布,了解测点电阻率I U K MN ?= ρ

物探专业术语

物探专业术语

物探专业术语 1、观测系统 测线上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 为了得到能够系统地追踪目的层有效波的地震记录,在野外资料采集时必须适当地安排和选择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即要选择合理的观测系统。 2、二维地震勘探 沿着地表的一条直线进行勘测,就能够研究该测线下面不同地层界面的形状和位置,这种勘测方法称为二维地震勘探,相应的观测系统称为2D观测系统。 3、三维地震勘探 如果在地表的某一平面内连续地进行观测,就能够最佳地研究该平面下不同地震界面的形状和位置,这种勘测方法称为三维地震勘探,相应的观测系统称为3D观测系统。 4、多次覆盖 对界面上某一点进行观测称为采样或覆盖。若对每个点只观测一次,称为单次覆盖,如观测多次,则称为多次覆盖。 5、覆盖次数 对界面上某一点进行观测的次数。 覆盖次数的设计:假如目的层反射波能量强,连续性好,能够可靠地追踪,那么每个反射点只需要勘测一次就足够了。但是实际情况

并非如此,有效反射波总是与各种干扰波重叠干涉。当勘探深度增大时,由于多次波和散射波相对加强,信噪比变得更低,单次覆盖效果不佳,因此现在广泛采用多次覆盖系统。基本思路:用一组单次覆盖系统,其中每一种都可以沿侧线连续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当资料处理合适时,反射层应该位于每个地震剖面的相同地段。 6、炸药震源 炸药震源是脉冲震源。炸药在外界的影响下迅速放出气体和高热,形成高压气团而急剧膨胀,在很短的瞬间将冲击力作用于周围物体,即形成所谓的冲击波。在爆炸中心,物体被粉碎、破坏或产生非弹性形变。在破坏带及非弹性形变带外,形成岩石的弹性变带,此时冲击波变成弹性波传播出去。常用的炸药是硝氨炸药。经验表明,炸药激发的地震振动是衰减很快的似正弦脉冲,脉冲的前缘很陡,能量高度集中。在均匀介质中爆炸时形成中心对称的膨胀型震源,主要产生纵波。 7、可控震源 这是50年代问世的一种新型震源,因为它产生一个延续时间从几秒到几十秒,频率随时间变化的正弦振动,故称为连续振动震源;又因为扫描的频率范围及振动的延续长度都可以事先控制和改变,故称可控震源。 8、时序 在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过程中,因为是多通道同时记录,记录数据是以时间为顺序的,所以保存在磁带介质上的数据也是按时间顺序

我对地球物理勘察技术的认识

我对地球物理勘察技术的认识 1 地球物理勘探的实质 地球物理勘探是通过观察和研究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勘查方法。它是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为研究基础用不同的物探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通过分析、研究所获得地球物理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 2 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内容 利用相适应的仪器测量、接收工作区域的各种物理信息,应用有效的处理从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并根据岩(矿)体或构造和围岩的物性差异,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做出地质解释,推断探测对象在地下赋存的位置、大小范围和产状,以及反映相应物性特征的物理量等,作出相应的解释推断的图件。地球物理勘探是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3 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根据其所研究地球物理场的不同,物探方法通常可分为以下几大类:(1)以介质弹性差异为基础,研究波场变化规律的地震勘探和声波探测;(2)以介质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天然或人工电场(或电磁场)的变化规律的电法勘探;(3)以介质密度差异为基础,研究重力场变化规律的重力勘探;(4)以介质磁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地磁场变化规律的磁法勘探;(5)以介质中放射性元素种类及含量差异为基础,研究幅射场变化特征的核地球物理勘探;(6)以地下热能分布和介质导热性为基础,研究地温场变化的地热勘探等。 地震勘探是近代发展最快的物探方法之一。它的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的传播规律来勘探地下的地质情况。在地面某处激发的地震

波在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地层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用专门得仪器可以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一起处理,能较准确的确定这些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是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是直接找油的主要物探方法,也可以用于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 电法勘探是根据岩石和矿石电学性质(如电性、电化学活动性、电磁感应特性和电性差异)来找矿和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是通过观测人工的、天然的电场或交变的电磁场,分析、解释这些场的特点规律达到找矿勘探的目的。电法勘探分为两大类,直流电法,包括电阻率法、充电法、自然电场法、直流激发极化法等;交流电法,包括交流激发极化法、电磁法、大地电磁场法、无线电波透视法和微波法。 重力勘探是利用组成地壳的各种岩体、矿体间的密度差异所引起的地表重力加速度值得变化而进行地球物理勘探的一种方法。以牛顿万有引力为基础。只要勘探地质体与周围岩体有一定的密度差异,就可以用精密的重力测量仪器找出重力异常,然后结合当地的地质和其他物探资料,对重力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定量解释,便可以推断覆盖层以下密度不同的矿体与岩层的埋藏情况,进而找出隐状矿体存在的位置和地质构造情况。 磁法勘探是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自然界的岩石和矿石具有不同的磁性,可以 产生各不相同的磁场,它使地球磁场在局部地区发生变化,出现磁异常。利用仪器发现和研究这些磁异常,进而寻找磁性矿体和研究地质构造的方法称为磁法勘探,她包括地面、航空、海洋磁法勘探及井中磁法勘探等。磁法勘探主要用来寻找和勘探有关矿产;进行地质填图;研究与尤其油漆有关的地质构造及大地都造等。我国建国以来大多数铁矿区、多金属矿区及油气田等都进行了大量的磁法勘探。效果显著。

关于地球物理勘查技术重要应用分析

关于地球物理勘查技术重要应用分析 摘要: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包含内容诸多,其包括航空放射性技术、航空重力技术、航空电磁法、航空磁法、深地震主动源剖面法、地面电磁法、天然地震流动 台阵观测法、井中物探技术以及金属矿地震技术等,鉴于现实情况的考虑,本文 基于“代表性、针对性和透彻性”的论述原则,以括航空放射性技术为研究对象实 施分析。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查技术;重要应用;分析 1导言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应用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其不但能够准确的调查和现 实地球地质构造的分布情况,还能在地质工程中,对出现的病害问题进行详细的 检测分析,帮助工作人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备受众多领 域工作人员的青睐,为很多重要的社会建设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由此,在社会 的发展进程中,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应用将愈加广泛,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 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基本特点 (1)直接性寻找矿产资源以及地层,以矿体为勘察对象,比如:利用磁法勘探磁铁矿,利用重力法进行盐岩的勘探工作,以及运用激电法对硫化物矿体进行 探测工作等。(2)间接性寻找矿产资源以及地层,在这一工作中以控矿地质体 为勘探对象,比如:在寻找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时可以采用磁法进行勘探工作, 在寻找钾盐资源时可以采用重力法进行勘探工作,在对油气资源进行探测时可以 采用地震法进行勘探工作。(3)地球物理勘查资料解释的多解性。对于不同的 地质体来说,常常存在很多相似的异常,比如:磁铁矿与基性火山岩容易引起强 磁异常,铜多金属矿与黄铁矿、石墨容易形成激电异常等。(4)地球物理勘查 成果的等效性。在一定的埋藏条件下,地质较小、物性差异大与地质体规模较大、物性差异小的地质体也可以形成相似异常的结果,从而对异常解释形成一定的影响。 3关于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分析 3.1重力勘测 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中,重力测量技术较为普遍,重力仪的重力测量技术精 度主要用于矿体,并对密度差重力变化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这是一种运用 起来较为便捷的矿产勘查方法,同时也可以对地质进行研究。在应用方面,重力 勘测技术多应用于岩浆岩体、沉盆基地、划分断裂等基础物质上,重力勘测技术 还为与金属相关的花岗岩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2磁法勘探 在对矿石和自然界岩石进行磁力勘查时需要用到磁法勘探技术,可以合理地 分析和检测磁场的变化。同时,磁勘探技术也是研究地质问题和勘探资源的重要 手段。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磁性勘探技术是目前最简单的一种勘探方法,它具有成本低、携带方便、工作效率高、勘探结构准确等优点,尤其是在有色金 属的勘探中。此外,在飞机的运行中,飞机磁力仪对航空磁力测量,能在短时间 内实现大范围大范围的区域磁扫描,为飞机的正常运行提供一定的保障。 3.3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技术是根据矿石与岩石之间的电性差异对矿产的勘查进行分析与找寻。电法勘查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法。(1)直流电阻率法。这一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考题

1、视电阻率:若进行测量的地段地下岩石电性分布不均匀时,上式计算出的电阻率称为视电 阻率,它不是岩石的 真电阻率,是地下岩石电性不均匀体的综合反映,通常以rs表示 2、纵向电导:是指电流沿水平方向流过某一电性层时,该层对电流导通能力的大小。 3、各向异性系数:岩石的电阻率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沿层理方向和垂直层理方向岩石的导电性不同,称为岩石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岩石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可用各向异性系数λ来表示 4、视极化率:当地形不平或地下不均时,按式η=△U2/△U计算出来的参数称为视极化率。 5、衰减时:把开始的电位差△U2作为1,当△U2变为(30%,50%,60%)时所需的时间称为衰减时S 6、含水因素:测深曲线的衰减时与横轴在一起所包围的面积 7、勘探体积 :长为两个点电源之间距离AB,宽为(1/2)AB,深也为(1/2)AB的勘探长方体 8、扩散电位:两种不同离子或离子相同而活度不同的溶液,其界面上由于离子的扩散速度不同,而形成的电位。 9、卡尼亚电阻率:在非均匀介质条件下,以实测阻抗计算出的量称为卡尼亚视电阻率.它的数学表达式为:ρa=Z2(ωμ)(3)ρa—卡尼尔电阻率(Ω·m) 10、趋肤深度:电场沿Z轴方向前进1/b距离时,振幅衰减为1/e倍。习惯上将距离δ=1/b 称为电磁波的趋肤深度 11、振动图:某点振幅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称为振动图 12、波剖面图:某时刻各点振幅的变化称为波剖面 13、视速度:沿射线方向Ds传播的波称为射线速度,是波的真速度V。而位于测线上的观测者看来,似乎波前沿着测线Dx,以速度V*传播,是波的视速度 14均方根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取各层层速度对垂直传播时间的均方根值就是均方根速度15、动校正:反射波的传播时间与检波器距离爆炸点的距离远近有关,并与反射界面的倾角、埋深和覆盖层波速有关,由此产生的时差称为正常时差,需要进行正常时差校正,称为动校正。 16、静校正:对由于地表不同检波点的高程和地表低速层的厚度、速度变化等的影响所产生时差的校正称为静校正,它包括井深校正、地形校正、低速带校正。 17、瑞雷面波:在自由表面上产生的沿自由表面传播的面波。地震勘探中的面波指瑞利波。 18、同相轴:同一波相同相位的连线称为同相轴 19、时间剖面 :是地震资料经数字处理后的主要成果。纵轴为t0时间,横轴为CDP点在地面的位置排列,两个CDP 之间的距离为道间距的一半。 20、布格异常:通常,将中间层校正与高度校正合并进行,称为“布格校正”,其重力异常称为“布格异常”。 21、剩余磁化强度 :岩石受地磁场磁化而具有的磁化强度(Mi)。 22、感应磁化强度 :岩、矿石生成时受当时地磁场磁化保留下来的磁化强度(Mr)。 23、品质因素:地震波的吸收可以用品质因素描述。Q定义:在一个周期(或一个波长距离)内,振动损耗能量DE与总能量E之比的倒数。 24、观测系统:表示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相互位置,以及排列和排列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 25、正常时差:任一接收点反射波传播时间与它的t0时间之差,称为正常时差。 26、地电断面:是按电阻率差异来划分的断面,由不同电性层所构成的断面称为地电断面。 27、信噪比 :有效波振幅与干扰波振幅的比值称为信噪比。 28、纵向分辨率:同一接收点接收的薄层顶、底两个反射波的时差。 29、菲涅尔带:表示地震勘探中的横向分辨率,当地质体的尺寸大于菲涅尔带半径r时地震勘探中可以分辨该地质体,小于r则不能分辨。

地球物理学概论论文

地球物理学概论论文 地球物理学是地球科学中的新兴学科,也是人类深入认识地球的主要工具。地球物理学以物理学研究的发展为依托,运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地球内部的结构,动力系统及演化。其范围涉及地壳,地幔和地核,尤其是岩石层和软流层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成因及其过程。通过地球物理场的观测、资料处理和模型计算已达到深入认识地球、造福人类的目的。 地球物理学由固体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空间物理学、大气物理学、海洋地球物理学等分支学科组成。其中应用地球物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地球物理原理和方法开展能源、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地震灾害预测预防、地球环境的保护和污染检测。 地球物理学的主要学科有:地震、重力、磁法、电法、测井、遥感和海洋地球物理。 地震: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其中勘探地球物理学主要利用人工地震进行资源等勘探。地震勘探是近代发展变化最快的地球物理方法之一。它的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探地下的地质情况。在地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这些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是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直接找油的主要物探方法,也可以用于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

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近年来,应用天然震源的各种地震勘探方法也不断得到发展。 重力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是利用组成地壳的各种岩体、矿体间的密度差异所引起的地表的重力加速度值的变化而进行地质勘探的一种方法。它是以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的。只要勘探地质体与其周围岩体有一定的密度差异,就可以用精密的重力测量仪器找出重力异常。然后,结合工作地区的地质和其他物探资料,对重力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定量解释,便可以推断覆盖层以下密度不同的矿体与岩层埋藏情况,进而找出隐伏矿体存在的位置和地质构造情况。 磁法勘探也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自然界的岩石和矿石具有不同磁性,可以产生各不相同的磁场,它使地球磁场在局部地区发生变化,出现地磁异常。利用仪器发现和研究这些磁异常,进而寻找磁性矿体和研究地质构造的方法称为磁法勘探。磁法勘探是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它包括地面、航空、海洋磁法勘探及井中磁测等。磁法勘探主要用来寻找和勘探有关矿产;进行地质填图;研究与油气有关的地质构造及大地构造等问题。我国建国以来大多数铁矿区、多金属矿区及油气田等都进行了大量的磁法勘探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磁法勘探也是基本地球物理手段,国家已纳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系统测量的计划,并已基本覆盖了全国重要地区。 电法勘探是根据岩石和矿石电学性质如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电磁感应特性和介电性,即所谓“电性差异”来找矿和研究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是通过仪器观测人工的、天然的电场或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