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作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作文教学

148

周刊

教育科学

2012年第9期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是让相当一部分教师感到头痛的事。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写作时求助于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一次次的作文写下来,思想空洞,情感苍白,语言贫乏,积重难返,丧失了最初的效果和意义。于是教师怨天尤人、灰心丧气。其实,我们要树立联系的、系统的、全面的作文教学观,不能把作文同生活、同语文教学独立出来、割裂开来。否则,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永远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一、积累——作文的源头活水

积累是人们生活中必要的一种能力和习惯。从作文来看,没

有一定的积累是不行的。“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说明了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是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根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将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稀奇事、新鲜事、亲身经历的事……若把它们简要地记录下来,对今后写作文在选材时很有帮助。我们要带领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亲朋邻里的和谐对话、互帮互助的田园生活。

应鼓励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好习惯,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梗概,对写好作文也是有帮助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语言是习得

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要让学生多读多背。我们要组织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设读书角,上阅读课,让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积累材料的形式灵活多样化,可以将自己的观察、实践、课外阅读所得记录下来,做好阅读的交流,上好阅读成果交流课,让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读书心得。要严格要求学生,将优美诗文熟读成诵,开展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热情。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后,作文的语言又怎么会单调贫乏、味同嚼蜡?

二、模仿——作文的必由之路

从模仿到创造,是写作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作品主旨的前提下,用贴近生活的材料来写与原作主旨相同,角度有别,更具时代特色的文章。大凡作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课文,就是提供给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学生从课堂学习中,积累了语言材料,懂得了文章的写作方法,然后仿写。当语言材料的积累、听说读写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就进入了创造的阶段。模仿,是作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对学生模仿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语言的模仿、结构的模仿、表现手法的模仿。在多次的作比如《小站》一文,教师可以先提出:作者为什么是复制,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要在深入把握作品内涵,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品线索和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再创作。从《小站》给人们带来温暖的春意到《市场一角》向人们展示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兴旺,它给老师的启发是:只要模仿指导得当,学生会从借鉴中尝到甜头,从而有了信心,作文不再感到那么困难和束手无策了。不同时代的作品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风格、精神,模仿写作

时不能盲目照搬。三、激励——作文的不竭动力教师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他们证实自己的实力,体现自己的价值,品尝成功的快乐,产生成就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感。对一篇成功的文章,甚至一个贴切的用词、一个新奇的句子、一个精彩的段落、一个典型的选材,教师都要不吝赞美。作文一定能使他产生很强的自我激励作用,产生强大的习作内驱力,一旦这种自我激励作用和内驱力得以产生,就能迅速有效地从根本上打实作文功底,

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对语文素质和情感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当学生理解了你的关怀和帮助是真诚和善意的,懂得了你的指引和点拨是无私和真挚的,就没有理由不好好写作。

教师只有从学生思想意识的深度上、情趣和习惯的高度上,彻底改变学生对待作文的心理和态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写作中去,才算达到了目的和效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常用激励性评语,激活学生的写作热情,促进其写作水平的提高。激励性评语就是对学生的作文用激励、鼓励性的语言描述其写作的优点和成绩,对其努力的结果充分地肯定和赞许,激起学生的进取心。一段好的作文评语,不仅能评定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起到一种唤

醒、鼓舞与激励的作用。总之,教师的“引”与学生的“作”之间,如同隔着一道窗户纸,只要引导得法,学生便会“情动而发”,自己将窗户纸点破,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一旦小学生能做到“有意而仔细”“有序并深入”地观察和想象,那么他们作文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时刻关注它的发展过程,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只要我们标本兼治,训练科学,学生的优秀作文之花定会蓬勃绽放,四季长春,学生就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你的培育进行回馈和报答,逐步走向乐写、善写的健康发展的轨道。

难题,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旧的教学模式和思想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在自由写作中言之有物、叙之有序、立意新颖,作文教学必须走开放创新之路,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拓展学生写作空间,提高作文创新能力。

一、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写作课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使学生学到写作技巧,又可以丰富语言积累,还可以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创作灵感。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富,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经过长时间的训练,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感受,注意摄取身边新的、美的题材,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反映生动的社会生活。如在教学《难忘的一件事》时,笔者启发同学们回忆自己所经历的事,如与他人交往发生的“难忘”的事,参加活动发生的“难忘”的事,在

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对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进行表达,建立起语文教材与生活之间的“纽带”。 “生活是滋养情感的土壤,情感是酝酿佳作的底料,写作是根植于生活土壤的果实。”这话无疑道出了写作的真谛。如果切断作文与丰富多彩的生活之源的联系,只按照“命题——指导——作文”这一传统程式去训练,学生难免才思枯竭,恐怕只有抓耳挠腮、眉头紧锁的份,即使冥思苦想,最终也只能东拉西扯,胡乱交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做好“开沟挖渠”的工作,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生活,关注社会,体验人生,用生活的清泉滋润学生心田,让他们的情绪在生活的浪花中涌动,思维在生活的浪尖上锤炼,这样,才能写出感受独特、个性鲜明的文章。

三、感悟生活,写出真实

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生活,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从身边的生活中获取第一手材料,作为写作素材,并从中领悟饱含的亲情、友情。

学科教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