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即研究者

教育即研究者

教育即研究者
教育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

一、“教师即研究者”探源

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校委员会和拉菲尔德基金会为培养青年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兴趣和爱好,联合发起了“人文课程研究”运动。斯腾豪斯作为这个中心的负责人,在这次运动中首次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概念,要求把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力图改变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的原有定位。后来他的学生埃利奥特和凯米斯推广了他的这种思想,分别提出“教师即行动研究者”和“教师即解放的行动研究者”的命题。20世纪80年代,“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从西方传入我国,开始融入我国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运动之中。二、肯定“教师即研究者”

我认为,“教师即研究者”,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师都是研究者,而是说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且必须成为研究者。史密斯将“教师做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这一界定清楚地将教师做研究与专家学者做研究区分开来。实践中,教育专家的研究对象更多的是普遍意义上的或宏观层面上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因此,他们的研究不可能有效解决教师面对的一些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而教师做的研究则直接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关,是为了实践、通过实践和在实践中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与学校教学相关的人、事、物和观念等。教师做研究表现为教师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观念并改变它;探讨自己或他人成功的教育经验等。理查德·普林格在《教师是研究人员》一文中说:“当我谈到教师是研究人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同那些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复杂试验,并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验证和测量成果的人相比,而只是想到他们是那种认真地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系统而严格地考虑本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人。”由此可见,教师做研究实际上包含了两类主体和两种过程:两类主体即“教师”和“研究者”;两种过程即“教学”和“研究”。在教师做研究中的两类主体实际上合并成了同一主体,那就是“教师,即研究者”;在教师做研究中两种过程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即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教学。

教师成为研究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是时代的要求

当代社会,信息的多源化,使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发生了动摇;信息的爆炸式增殖,使教师的“知识贮备”受到了严峻挑战;信息的自我选择、自我加工、自我运用,已成为不少学生最普遍、最有效的学习形式。网上查阅、网上下载、网上咨询、网上讨论,使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力大大弱化。教师如不及时自省、自励、自学、自强、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长足的进步,就会落伍,就会被时代大潮淘汰。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学习化的今天,教育处在科学知识剧增、技术革新不断、国际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若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教育就会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不可能实现社会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不做研究型教师就不可能成为高素质的教师。

2.教师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

许多教师把研究视为某些人的特权,对研究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早期倡导者Bnckinghan,曾经表述:教育研究小应该是专业人员专有的领域,它没有小同于教育自身的界限。的确,研究小是一个特权领域、而是一种平常的态度。在有教育的地方都应该有研究。教育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参与,需要每一位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否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新时期的教师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以学校为研究的主题,共同开展研究。这些问题与学校的教学实际是紧密相关的,是从教学中来,又服务于教学的。这样的研究将改变以往学校改革由校外专家提出意见、制订方案,学校教师只是政策执行者的状况。在新的研究过程中由教师自己发现问题,与教育专家一起研究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再由教师在实践中检验方法,教师、教育专家及管理者形成了平等合作的关系。

3、培养研究型教师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自身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不仅传统的理解总是把学校仅仅作为学生发展的场所,甚至在许多重要的教育理论和改革运动中,在强调学生的发展,学生自主地位时,也没有关注到教师发展的问题。学校应当具有教师发展的功能,也应当是教师发展的场所。

做研究型教师是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学处于一种流变状态,教师的工作永远充满未知的因素,永远需要研究的态度。英国课改专家斯坦豪斯说:“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研究共同体的成员。”教师成为研究者,能够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进修,而是靠研究,边工作边研究,边研究边学习,缺什么学什么,这是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

如果仅仅从知识的传递出发去理解教育,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角色。如果从每个学生的成长出发,那么,教师的工作就总是在实现着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永远充满着研究和创造的性质。当我们把研究看作是教育实践的一种态度、方式,体现着教育的根本意义,那么教师就是教育研究的主体。教师上课前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后的反思,既是感性经验的积累过程,更蕴含着理性研究的契机。教师的研究是一个真正学习的过程,而学习永远是社会过程,应当把教师的研究活动作为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4、建设研究型教师队伍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结果

“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义语。如果你赞同“教师专业化”的话,就不至于反对“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研究者”是“专业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专业不可替代性”。这就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我国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教师成为研究者”民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不能停留在“经验型”上,而应该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三、应对“教师即研究者”的职业准备

我认为应对“教师即研究者”的职业准备主要分两方面:一是我成为教师前

的准备;二是我成为教师后的准备。成为教师后,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树立教育新理念。

作为教师,不仅需要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且需要把新理念内化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面对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由实践型向研究型转变,我应该开展课题研究,进而学会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对隐藏在教学背后的教育哲学理念进行提升,从而进一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我的教学成为“自觉”行为。因此,我要认识到科研就在教学中,教学的过程加上自己的行动与反思就是自己搞研究的过程。

2、通过校本研究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校本研究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实际状况促使其发生改变的研究活动。所以,我可以通过对学校范围内的各种教育教学现象、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仔细的、系统的观察,深入、细致地研究课标和教学方法进行经验研究、个案研究和教学实验研究等。

3、培养反思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在新课程实施中,我要将反思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其主要内容有三方面:(1)程实施前的反思,主要是指不仅要对教材的内容、结构和课程标准有全而深入的认识,还要透过教材所展不的内容联系生活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挖掘出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发展的因素,创造性和科学性地设计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2)课程实施过程的应急反思,主要是具有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随时根据当时的情景调整教学进程,使其朝着最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的方向发展,并做出正确评价。(3)课程实施后的总结反思,主要是通过对课程实施结果的分析,总结成功和失败之处。再反思、再实践,这样,我的反思能力就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实践中逐步提高和成熟的。

4、关注教育科研信息,走研教结合之路。

首先,我必须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沉下心来、下定

决心,认认真真地研读儿本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对现代教育理论的产生发展及主要思想、理念等有一个自己内化的过程,从而夯实自己的理论功底。其次,学习他人的研究方法,可以凭借图书馆、阅览室及网络等渠道获得教育教学方而的信息,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进行研读,吸取他人教育教学成果中的精华,把握当前教育科研的方向,从中去领悟、去发现、去创新。最后,我要结合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学会合作,在多方交流合作中获得提高。

教师成为研究者需要教师有合作意识,它要求教师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课程专家、学者构成合作的共同体,从而使双方的工作相互补充、完善和提高。因此,我要做到以下两点:

(1).与专家、教师群体、教师个人合作。

由于我自身缺乏必要的技能和足够的理论准备,同时对理论的语言又不很熟悉。这就为我深入分析问题、准确表述观点造成一定的困难,从而妨碍其成长进程。另外,我个人受认识水平和价值观念等的局限,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也有限。因此,我要与教育研究者、教师协作群体和教师个人共同组成研究集体,精诚合作,和谐的协作关系能有助于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和愉快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我的科研水平。

(2).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通过现场观摩和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然后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而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而我现在要准备的就是加强自身修养,加深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熟练掌握教师职业技能,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成为一个有理性思考的人,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职业和发展。只有达到这些要求,我才完成成为教师后要做的那些准备。

综上所述,“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解和实现教育意义的必然结果;“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现实的、可能的,也是必然的。而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校园,以“探究”的姿态从事教育,以“反思”的襟怀走进课堂时。

[笔试]-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VS杜威“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VS杜威“教育即生活” 在中外教育史中,关于陶行知和杜威的思想很相似,下面我们就进行梳理和区分。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 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 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2.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 杜威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作准备,必然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②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③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 3.两者比较 共同之处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陶行知师从杜威,他与杜威都注意到了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本身,学校与社会生活不可分离,重视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才是合理的教育。

不同之处在于:①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杜威所处的社会状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高度发展,而美国又是一个崇尚个性、强调实用文化的国家。西方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受机器大生产体制影响的强调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已存在问题,由此决定了杜威对教育的新理解和新设想。陶行知所处的社会状态是,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和政治水平低下,中国广大民众缺少教育机会。另一方面,中国学习西方经过半个世纪所建设的新教育,却又存在脱离社会生活发展、脱离儿童发展的缺陷,由此决定了陶行知在吸收包括杜威在内的西方当代教育思想,并加以改造,而提出适应中国实际的主张。杜威和陶行知两人的其他教育思想是由这一基本点推演而来的。这也是进行比较二者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②对“生活”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现实社会生活,他基于中国社会当时的状况,以及当时教育脱离实际的国情,提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实际生活需要什么,教育就为了生活的需要确定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法。杜威则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体现社会的民主、体现学生对生活的探索与热爱,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些是社会需要人应该有的精神,也就是我们教育应该给予学生的内容与精神。 ③对教育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我们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难以办好学校教育,陶行知就把教育的重任交给了生活本身,让人们在生活中受启发。杜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杜威希望学校教育更加贴近生活需要和实际,贴近儿童当前的生活。 【多选题】 关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异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者都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B.两者都强调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C.前者强调的“教育”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后者强调的“教育”是学校教育

做真实的自己初三作文600字

做真实的自己初三作文600字 做真实的自己初三作文600字篇一 有人说过,人生就是一场戏,我们都是戏中的一个过客,在这短 暂的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可能有时候会身不由己,但只要我们 做到最真实的那个角色,就会发现,人生虽然带着脸谱,但绝对是最 美丽的一个!人生道路上的得到不是目的,而是过程。虽然苦,虽然绝 不会想再来一次,但在回忆中是甜美的信心之旅,彷如人生。 如果你能成为山顶上的劲松,那就当一棵山谷里的小树吧。—— 但要当一棵溪边的小树。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那就当一丛灌木,如果你不能成为一 丛小灌木,那就当一片小草地。 如果你不能是一只香樟,那就当一尾小鲈鱼——但要当湖里最活 泼的小鲈鱼。 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 那就当一颗星星。 我们不能全是船长,必须有人来当水手。生活中有很多事让我们 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旁的事。 理解自己,扮演自己,实践自己,即是天堂:不理解自己,想扮 演别人,即是地狱。无知会痛苦地走一辈子冤枉路,自知,是人生的 第一步!人生的目的就是尽情的做自己。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这虽然可 能有一定的困难,但并不代表着做不到。我们应该树立起这样的观点:一辈子只做有意义的事,只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戏。只要认真、用心、真情、无愧,就不必 计较角色的分量与表现了。你认真做了应该做的,你能用心对待他人,

你无愧天地良心,这就非常充足了。能够说这样你就是个称职的人生 舞台剧演员了。 不要勉强自己,不要给自己压力,按照良心的剧本,演一场人生 舞台的戏。 做真实的自己初三作文600字篇二 世间美好的事物繁多,其中最让人向往的却是虚幻的水中月镜中花。因为它们神秘美丽而令人向往。于是在追求中我们常常迷失了方向,忘记了时间,并为此乐此不疲,直至追求破灭。追求如此,人的 心态更是如此,常常为了一些华而不实的事物,而忘记了做真实的自己。 做真实的自己,过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李白,一直做真实的自己。受皇帝亲诏上京,他自信地写下了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壮语。在官场黑暗斗争,报国无门是,他毅然离去,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的洒脱。 李白,用他的超凡的才华诠释了大唐才子的真性情。即使平步青云,即使沦为布衣,他依然做真实的自己,挥毫舞墨,书写自己昂扬 的斗志,失落的郁闷,使然的豁达,他用千古诗句书写自己真实的人生,毫不做作,做真实的自己。 做真实的自己,卸去外表的包装,会让人更加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一直被誉为“台湾之子”的陈某某,在一夕之间沦为“台湾之耻”,原因竟是他在任期间...。作为一名公务员,他起先的目的的确 是单纯的,就是为了百姓做事,谋幸福,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导致 一直不坚定,放弃了真实的自己,与追求各种名利,到头来迷失了自己,连同那虚假的“台湾之子”的包装也被扯下。可见,只求过度的 钱财名利的包装,不但摧毁了自己的真实,最终也迷失了自己。

教育案例(用宽容温暖学生的心灵)

[国家案例] 用宽容温暖学生的心灵 杨彦广 宽容是最美丽的一种情感,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宽容也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对于一名教师,宽容更是一种博大无私的爱。 当然,宽容不是一种无原则的纵容,不是漠视学生的缺点和过失,宽容是要求我们将心比心去包容、去化解、去引导他们,教育他们。 2009年冬天,一个很寻常的星期三,与平时一样,在学生早自习前我就来到了教室。和往常不一样的是,我发现班级有一个座位空着。我看了一下时间,7点29分。 “谁知道咸程伟为什么还没来?”我问道。 半天没人应声,最后和他关系比较好的一名同学——梁小明说,不知道什么情况,他没和任何人打招呼。 我回到办公室,给咸程伟打了个电话,电话关机。我又给他母亲打,他母亲说孩子已经去上学了。 “也许是堵车?等等再说。”我只能这样想。 第一节下课,他还没有来。这时我感觉情况有点不对,又给他家长打了一个电话。他的妈妈跟我说,孩子现在痴迷上网,最近又开始网恋,怎么说都不听,昨天她和孩子大吵了一顿,随后把家里的电脑收了起来。咸程伟丢下一句:“没有人理解我!家里不让我上网我就出去上!”的话后,就走出了家门。当时,他的妈妈也没当回事儿。 “不能是离家出走了吧?”他的妈妈担心地问我。 “他手里有多少钱?”我问。 “几十块钱吧,不会超过100元。”他的妈妈回答。 “先在网吧找找看,我再问问和他要好的同学,看看他最可能到哪个网吧。”我建议到。 随后我到班级把平时经常和他在一起的几个同学叫了出来,详细问了一下他爱去的网吧,然后又打电话告诉了他的母亲。同时我又发动几个学生到附近的网吧寻找,但大家都空手而回。下午,他妈妈给我来电话说也没有找到。其后几天,我利用午间和下班时间,按照学生提供的线索,在学校周围的网吧继续寻找。到了周五,接到他的妈妈电话,在一个网吧找到了咸程伟。但在回家的路上又被他跑掉了。她现在非常着急,已经

高等教育重要性

浅谈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服务科技,促进社会高速发展。 大力发展高科技生产,是许多国家经济腾飞的致胜法宝。中国正在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之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新型工业化发展必由之路”。高等教育成为走在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领军力量。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文化传播中心在开辟社会新产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近些年来,高等学校的科研力量注重了科研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的在逐年增加,不断为社会开辟新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职业领域的新发展。高等教育就业体制进一步发展,学生就业从“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开拓了新的职业岗位,减少社会就业压力。高等学校通过技术咨询和服务、专利、专有技术转让等形式使科学技术间接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兴办高科技企业形式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以上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文化建设。 高等教育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氛围、价值取向等对社会产生强大辐射作用。高等教育所传播的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是一种理念、观念等核心层面的文化,因而对社会的影响深刻而久远。高等教育传播文化具有一种文化整合的效应,传播的是一种不同特质文化的精华。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播不同于偶然的、个别的文化传播,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是一种经常的交流,进行的是稳定而长期的接触。因而高等教育对社会文化产生深刻、综合、持久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教育已成为现代文化的创造中心,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龙头。 3、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经济成为知识化和技术化的经济,知识变成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高等教育在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培养的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对于社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高等教育在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开展继续教育,营造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区域、学习型城市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在创造新知识,构建社会创新系统方面有它自己独到的作用。 4、高等教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因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人,是全面发展的人,而教育是培养和塑造这种全面发展的人主要力量。高等教育确立通过教育来培养各类高等专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他们具备投身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知识和能力,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合格公民,来造福于后世,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高等教育还为人们提供接受教育的各种机会,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幼儿阶段:“生活即教育,游戏即生活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幼儿阶段:“生活即教育,游戏即生活学习内容在运动中的延伸落实尝试 朱欢 2012-12 陈鹤琴先生在解释“活教育”的时候说到“什么是活教育,简单的说一句话,就是“不是死的教育”,书本注意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 徐老师将集体活动的内容延伸到运动当中,不但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复习巩固又提升了幼儿运动的兴趣,这是对“活教育”的一种诠释。 在进入《我们的城市——我在马路边》主题的第三周,我们的学习活动围绕着“附近的路”小主题展开,组织的集体活动有“街心花园”、“路灯”、“我看见了什么”、“废物箱、废物袋”,徐老师因为是与我们运动分组,所以她非常负责的先了解我们的周计划和学习活动的内容设计了与学习活动紧密结合的运动活动内容。在学习了徐老师的运动活动精神后我也将自己组织的运动活动进行了调整,儿歌“路灯”与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室内运动游戏“马兰花”相结合。在学习活动的时候孩子们玩了数路灯的游戏,对儿歌的内容有所了解。我和孩子们一起围成圈,边念儿歌边兜圈“太阳刚下山,路灯亮一串,一、二、三、四、五,数呀数不完。风里站得稳,雨里亮闪闪,一盏又一盏,一直到天边。几盏路灯站一起,X盏路灯站一起。”听到数字孩子们马上就开始找朋友抱在一起,边抱边数,抱好了再数一数检查一遍,在一次次重复游戏中改变数量增加难度。游戏结束后孩子们对儿歌已经非常熟悉了,如何与数字相对应有目的地找朋友抱在一起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后面的数字比较大,但是出错的概率越来越 小了。 有了这一次成功尝试周五的“垃圾分类”也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运动游戏。通过一次集体活动对“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的理解和区分没

做真实的自己作文(优秀作文)

做真实的自己作文 笋,惟知节节向上,以直冲云天之势生长着,做自己惟一的自己。相信自己拥有独一无二的个性。 ——题记 鸟儿长大了,要脱离温暖的窝穴展翅翱翔;鱼儿长大了,要离开浅浅的池塘,游向广阔的大海;人长大了,要挣脱父母长辈的怀抱,以鹰击长空、鱼跃龙门的信念走出去,拼搏属于自己的未来。 随着人们走进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山寨”、“模仿”词汇四处可见,然而,真的有必要去一味地模仿别人的做法吗?我听到这些总会不住摇头,“No!”这就是我的意见。叛逆的孩子总会听到父母嘴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他只是每天看书写作业,不喝不睡,这是每个父母眼中完美的孩子,然而,真的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吗?残缺才是真正的美!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鹰在树上栖息着,树下经过一只兔子,它抬起头问鹰:“鹰先生,我能不能像你一样安详得一动不动地休息?”鹰答:“当然可以。”兔子听后便躺在树下休息,不一会儿,一只狐狸经过,狐狸看到熟睡的兔子,饥肠辘辘的它便扑上去把兔子吃掉了。这则寓言本身的寓意不是这样,但我却领略到了其它的东西:一味地去模仿他人,却忘记自己是否有那能力,终会自取灭亡罢了。 在网上曾看到过相似的一则故事:在一个繁华的城镇里,有一位路过的商人建起了一家餐饮业大型超市,由于人们对那里感到新奇,又十分便利,便都去那里消费,这个店铺的生意便如日中天,愈加火爆。同城的商贩都看到了莫大的商机,纷纷效仿建起了餐饮超市,城镇内的超市顿时多了起来,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物以稀为贵”这一点果然不错,由于城镇内的餐馆太多,人们大多习以为常,生意便渐渐冷落下来。后面效仿而为的商贩都赔了本,负债累累。商贩们的可笑而可悲的行为同时也深深地引起人们反省:是否模仿便是错?不,并不是全错,你或许可以在前的行为上加以变通再行之,便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网络”,如幽灵一般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也从此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交流只是在聊天框里的一串文字,开始展露“真正的自己”。“现实”也成为了人们的口头语,仿佛自己不在现实里似的。人与人之间开始隔起了一层膜,交往少了一份信任,多了一份谨慎。我还记得“真实是待人之道”这句话。只有你毫无保留地以真诚去对待他人,别人才会以同样的方式与你交朋友。 伪装,在现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真性情的人越来越少,而真性情的人只会得到其他人的中伤、嘲笑。开始那一块有棱有角的石头,终会在岁月的河水中被打磨、冲击,变成一块圆润的“鹅卵石”。

高中生满分作文:传递奉献的温暖

传递奉献的温暖 传递奉献的温暖 当今社会无偿献血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似乎成了社会的焦点。无偿献血是爱的传递、是奉献的载体、是勇气的体现。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血液都重关生命,但对于有爱心的人们来说,这种义务献血的方式正是他们传递奉献精神的载体,可定为人生的一大快事。 血液作为人类自身的重要生命资源,维持着一个人的生命,也可以挽救更多的人。无偿献血是"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献血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是全社会的义务。这样的奉献是一种幸福,既利人也利己。因为我们知道每次献血所抽取的200CC血液,仅占人体血液总量的5%。间隔半年以上的献血,不但绝对无损健康,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而且还可以增进血细胞新陈代谢,有益身心健康。所以,略费吹灰之力挽起袖子,献出“爱的载体”,或许400毫升血液就能从死神手里夺回一条生命,或许可以将一个悲观厌世的灵魂拯救。一种荣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起码说明不虚此生,这是推辞不掉的回报,即为救人,也能利己。胸怀再敞开一些,爱心再博大一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尘封的古训予以翻新,就是博爱了。 我觉得:献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作为一个健康人,我们能在自己不受到伤害的同时,又给他人带来很大的帮助,这不是一件很值得去做的事吗?曾经看到过许多无偿献血的志愿者们无私地奉献出自己宝贵的鲜血,一时被他们的行为所感动,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博大的爱心,他们秉着“奉献”的精神,为需要的人们送上无微不至的温暖。如接力一样,让燃烧着“奉

献、友爱、团结、互助”精神的火炬在社会代代传承,发扬光大。他们用真情去温暖着身边的或素不相识的人们,让奉献和爱传递人间。多一个人义务献血,就可能多挽救一条垂危的生命!为生命垂危者献血,作为一种衡量公民基本道德和操守的高尚行为,为整个社会所认同及倡导,这种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被给予了肯定与赞许。 这殷红的热血是志愿者奉献精神的体现,越来越多的人们被他们的精神感召着,越来越多的心灵被他们的温暖所吸引着,络绎不绝的献血者将共同传递这奉献的温暖。心系天下、关爱生命,希望更多人参加到义务献血中来,参加到互助奉献的精神中来。用爱心浸润感染人间,让社会充满爱的气息!

杜威的生活即教育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 姓名:吴钰莹学号:0905010038 班级:中文092 【摘要】约翰·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本文通过探讨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关注实用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即生活实践性无目的性 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秉承实用主义哲学思想,重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反对机械教育,主张把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试图解决学校与社会脱节,学生所学知识不能解决社会的教育弊端。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延续的工具,它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必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 一、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活即教育 杜威认为:(1)生物与非生物不同,只有通过更新才能维持自己。社会生活也和生物一样,是个在适应与改造环境中更新的过程。自我更新而维持生命的原理,不仅可用于生理意义上,而且可用于经验上。这是说,社会生活是社会经验的更新过程。(2)所有人之间的沟通和不同世代之间的传递是经验更新的必要条件。(3)所以经验的传递与沟通是社会生活的必需。如果说:“教育在广义上是沟通和传递过程。是社会生活之必需。” 二、教育本身没有目的(1)在名主社会里,教育的目的即是使人能继续不断地生长,也是 不断地改造社会的习惯与制度。(2)“教育本身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有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一个目的所指的是人和自然过程所发生的结果,这个过程是被意识到的,并成为决定当前贯彻选择行动方式的一个因素。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干给学生下一道道指令让学生去机械地完成,这样的行动没有经过学生的思考和筹划,因而只是一个个生硬的插入的断片,不能让学生很好地进行知识体系构建和经验的整合。 同样教育的无日的也不等于放纵学生的任性活动,这种活动缺乏内在的连续性。真正的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内在的、连续的行为,外部强加的目的是断裂的、呆板的。教育的目的存在于儿童生长、发展的过程之中,教育本身就是报酬,就是日的。无论是教育行政人员、教师、还是家长,提出自己想当然的目的,作为儿童发展的目标都是实质上的无意义。 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是针对教育的施者即整个教育体系,他的这种思想是他实用 主义的代表。他说:“我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边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凡是最有效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及为了社会的目的而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起来。”四、诞生的背景:由于美国的传统教育存在学校与社会生活隔离、课程与儿童现实生活需要 脱节、灌输式教学等弊端,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认为,传统教育是在学校这种人工环境下以正规课程的形式传授书本知识,而书本知识的传授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经验做基础,则所学的知识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日趋与社会生活相分离。“学校必须呈现现实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所以学校应当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学校生活成为简化的社会生活。所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在特殊的背景下诞生的,当时的美国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经济已经相当发展,初等教育也已经普及,教育基础比较牢固,但依旧落后于飞速发展的经济,教育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杜威顺应时代潮流,不仅抨击了传统教育的一的弊端,指出当前的教育是“学校与生活隔离开来”,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并认为“学校最大的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不能完全自由的运用他在校所得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不能完全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运用于日常生活。这样的传统

安静做真实的教育读书心得

安静做真实的教育读书心得 在急功近利、浮躁喧嚣的教育现实中,姚**老师的“静做真教育”就像一股清流,沁入读者的心田。 他从学校生活的脉搏出发,展示自己的教育经历,让我们面对真正的教育,产生巨大的共鸣。 他站得高看得远,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离安静中,离真实有多远,离真正的教育有多远,从而启迪我们教育者重新发现迷失已久的教育知识,做学生真正喜欢的教育。 想在教育中做学生喜欢做的事情的教育者应该从“安静”开始。 面对社会潮流,如何做一个“安静”的老师?我想首先要“专注”。 正如姚**老师所说:“专注是一种缓慢的艺术,接近静止,有自己的节奏,不容易被外界的节奏干扰。”专注不是强迫的结果,它是一种意识状态。 教师是一份辛苦、安静、细心的职业。只要学校和老师,像姚**一样,敢于放弃名利诱惑,自觉保持与纷扰的世界合理的距离,坚持一个安静的心,关注作为一个“人师”,就可以让学校和教室保持安静,还可以让自己得到教育的幸福,提高教师职业的幸福指数。 第二个是“挚爱”。姚老师想:“……”一个教师要想从称职到卓越,无论如何都不能缺少“挚爱”:对学生和事业的诚挚的爱。这就是姚老师所说的和所做的。 作为校长,为了确保厦大附中十年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他表现

出了高瞻远瞩的精神,投入了一定的精力,积极举办各种论坛和比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这就是对教育事业最真挚的爱。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热爱教育事业,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做好“人师”,才能赢得家长、学生、全社会的尊重。 最后,让我们回归宁静,倡导平淡,遵循规律,用温暖去做真正的教育。让它成为我们对姚老师优思的积极回应。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请按实际情况需要自行编辑

双机容错系统方案

双机容错系统方案 1.前言 对现代企业来说,利用计算机系统来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和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故障,这些故障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损失,甚至整个服务的终止,网络的瘫痪。可见,对一些行业,如:金融(银行、信用合作社、证券公司)等,系统的容错性和不间断性尤其显得重要。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容错性和不间断性,以维护系统的高可用性和高安全性,提高企业形象,争取更多的客户,保证对客户的承诺,减少人工操作错误、达到系统可用性和可靠性为99.999%。 2.双机容错系统简介 根据用户提出的系统高可用性和高安全性的需求,推出基于Cluster集群技术的双机容错解决方案,包括用于对双服务器实时监控的Lifekeeper容错软件和作为数据存储设备的系列磁盘阵列柜。通过软硬件两部分的紧密配合,提供给客户一套具有单点故障容错能力,且性价比优越的用户应用系统运行平台。 3.Cluster集群技术 Cluster集群技术可如下定义:一组相互独立的服务器在网络中表现为单一的系统,并以单一系统的模式加以管理。此单一系统为客户工作站提供高可靠性的服务。 Cluster大多数模式下,集群中所有的计算机拥有一个共同的名称,集群内任一系统上运行的服务可被所有的网络客户所使用。Cluster必须可以协调管理各分离的组件的错误和失败,并可透明的向Cluster中加入组件。 一个Cluster包含多台(至少二台)拥有共享数据储存空间的服务器。任何一台服务器运行一个应用时,应用数据被存储在共享的数据空间内。每台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文件存储在其各自的本地储存空间上。 Cluster内各节点服务器通过一内部局域网相互通讯。当一台节点服务器发生故障时,这台服务器上所运行的应用程序将在另一节点服务器上被自动接管。当一个应用服务发生故障时,应用服务将被重新启动或被另一台服务器接管。当以上任一故障发生时,客户将能很快连接到新的应用服务上。 4.工作拓扑图

以温暖为题的作文12篇优秀版

《以温暖为题的作文》 以温暖为题的作文(一): 亲情。温暖。爱 亲情是一把结实的伞,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件厚厚的棉衣,为你抵御严寒;亲情是一张柔软的床,你累了,让你忘记疲惫;亲情是一条干爽的毛巾,你哭了,为你拂去心中的泪水;亲情是一杯甜甜的冰红茶,你笑了,让你从嘴里甜到心里 我说:人生如歌,谱写出与众不一样的乐谱,每一个符号都代表了酸甜苦辣;人生如画,记载了我们的人生,每一个线条都描述了我的思想与感情;人生如舞台,感情主宰我们,每个旋转和跳跃都代表了我们的青春活力! 孟郊曾说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成绩,学业,报答您,只要您那会心一笑,在那一瞬间,我就满足了,跌倒时,您用双手搀扶起我,用粗糙的手替我擦拭眼泪;孤单时,您用臂膀温暖我,用感动的语言填补我的心;脆弱时,您用微笑给我自信,用哲理的话在慢慢的将我扶起 最近成绩的下降,您也跟着我担心起来,那皱在一齐的眉头,我真想用熨斗把它熨平,卷子的成绩,让我原有的信心不知所终,换来的是烦躁的情绪。 夜,清冷,点点星光缀于天幕。 月,皎洁,灼灼光华淡雅弥漫。 风,微凉,丝丝寒意渗透而来。 孤单失望的我,对这个原味的人生,有了一丝丝的厌烦,她渐渐地走来对我说:竞争的社会,是不会留下失败的人心中猛的一颤,是啊!我就应用行动来超越别人,就应一向向前走,懦弱的人,没有资格存留。一句不起眼的话,却让我的受益匪浅。多谢您,从您的话中让我感到了亲情的温暖,和你那无私的爱。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那么苦难则是一个务必经历的过程;如果说人生是展现的舞台,那么受伤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路途。 亲情的温暖和爱是世界上最宝贵的,拥有它的人将会一生幸福,你拥有了吗? 以温暖为题的作文(二): 一颗糖的温暖 如果世界是一片碧蓝的天空,那么每个人都是天空中的片片云朵;如果世界是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那么每个人都是小溪里的滴滴清泉;如果世界是清澈见底的池塘,那么每个人都是池塘里自由自在的鱼儿;如果世界是一朵色彩缤纷的花朵,那么每个人都是花朵中的丝丝花粉;如果世界是一滴清澈的水滴,那么每个人都是水滴中永不停息的水分子;如果世界是一个和谐完美的家,那么每个人都是家中息息相关的亲人。

杜威教育即生长生活经验

杜威教育即生长生活经验 杜威从心理学、教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不同角度,论述了教育的本质。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三个重要论点。以下是WTT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杜威教育即生长生活经验 (一)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程。 它有三个从低到高的层次。一是指因为儿童从未成年到成年,就其生理方面来看,儿童“有机体”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二是儿童从未成年到成年,他们的智蕙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个人从经验中学习而获得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儿童虽然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但是成人和教育者对他们进行 “辅助”也是必要的。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儿童具有“不断生长”的欲望,学校教育价值怎样,要看他能将这事办到什么程度。三是儿童的习惯与道德也是在生活与适应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成人和教育者要利用各种条去促进儿童习惯与品性的形成。 (二)教育即生活 杜威指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儿童现有的生活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应把教育与儿

童眼前的生活结合起来,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他把教育与生活、生长与发展视为同一意义的概念,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集体生活、社会生活都是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教 育既始于社会又将归于社会。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三者之中,社会生活是整合其它两种生活的关键。各种场合的教 育实质上进行的是不同形式的生活。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 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 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 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生长的基础。教育上的许多失败 就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原 则,教育丝毫也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了道 德的目标,也没有了什么目的。如果关闭在一个孤立的学校里, 我们就没有指导原则。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因为 “一切生活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的一面、艺术和文化的一面以及相 互交往的一面”,就能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他认为整个生活的东 西就是教育的东西,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教育的范围。 (三)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 在杜威看来,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教育就是通过儿童自身活动去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教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要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取经验。“经验是世界基础”的观点引申出他“一切学习来自经验”的看法。他认为,

计算机容错技术课后习题

第1章绪论 1、为什么说可靠度高的系统其安全度必然高,但安全度高的系统其可靠度不一定高? 答:可靠度:设在时刻t0系统正常运行,则系统在整个时间区间[t0 ,t]内正常运行的条件概率,称为系统在时刻t的~,记为R(t)。 安全度:设在时刻t0系统正常运行,则系统在时刻t的安全度S(t)指系统在[t0 ,t]内正常运行的条件概率加上系统在时刻t处于失效安全状态的条件概率,即S(t) = R(t) +FS(t)。 由二者的定义可以看出,当R(t)的值越大,即可靠度越高,且FS(t)值一定时,S(t) = R(t) +FS(t)的值必定会越大,即安全度会很高;反之,安全度高的系统是由R(t)和FS(t)两项参数共同决定的,R(t)的值可以是一个定值,而FS(t)的值可以取一个较高值时,可以满足高可靠度的要求。 2、可靠度高的系统是否可用度一定高?可用度高的系统是否可靠度一定高,为什么? 答:设在时刻t0系统正常运行,则系统在整个时间区间[t0 ,t]内正常运行的条件概率,称为系统在时刻t的可靠度,记为R(t)。系统在时刻t的可用度:指系统在该时刻正确执行其功能的概率,记为A(t),瞬时可用度。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其可用度不再随时间变化,称为稳态可用度,记为Ass。 可靠度高的系统,可用度一定高,而可用度高的系统,可靠度不一定高。 注意:可用度与可靠度的区别,可用度只考虑时刻t系统正确执行功能的概率,并不关心时刻t以前系统是否发生过时效。而可靠度则要考虑在整个时间区间【t0,t】内系统正常运行的概率。 3、系统可维度是如何影响系统的可用度的,试用公式予以说明。 答:系统的可维度M(t)是指系统失效后,在时间间隔t=Tf内被修复的概率。可用度A=T0/(T0+Tf),T0:正常运行时间,系统完成功能的时间。Tf:故障时间,故障修理时间之和。 4、实现冗余有哪几种方式? 答:(1)硬件冗余:应用附加硬件来实现故障检测及容错:典型的列子如双机比较系统,三模表决系统等。 (2)软件冗余:应用附加软件来实现故障检测及容错。典型例子如故障诊断程

《做温暖的教育者》读书笔记(精选3篇)

《做温暖的教育者》读书笔记(精选3篇)《做温暖的教育者》读书笔记(精选3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做温暖的教育者》读书笔记(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做温暖的教育者》读书笔记1自从上了班以后,发现自己的生活规律给全部打乱了。每次下班之后就不知道干些什么,无奈之中跑到书店去看看有什么书可以消磨时间的。在书店打转了很久,无意间看到一本《做温暖的教育者》这本书和我的工作很有像,用该说很符合才对! 依稀的还记得书上写的作者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形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面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

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我觉得要是我想做好我现在的本职工作,就应该和他学习,同样也要看看他的书,我想以后一定对我的工作会有一定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育者,自己本身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工作姿态,有一种寻求的境界。还记得书中的第一段写道:站在冬日的阳光下,倍感身体的温暖;躺在母亲的怀抱里,享受母爱的温暖;手捧一本书,触摸文字的温暖;观看陶妙如教授的讲座,感受心灵的温暖;学生进入校园,自然要得到教育的温暖。温暖是一种感觉,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呢? 就是这么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兴趣,同时也感动了我。我在想,里面的指认公也是一位老师吗?就是一个个的问题,让我把这本书看下去。 教育教学是一项既简单又复杂的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首要条件是教师应具有爱心。教育要用爱来温暖,热爱学生是师德教育的核心。 书里说到了很多对教育和的建议,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形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努力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幼儿阶段:“生活即教育,游戏即生活

学习内容在运动中的延伸落实尝试 朱欢2012-12 陈鹤琴先生在解释“活教育”的时候说到“什么是活教育?简单的说一句话,就是“不是死的教育”,书本注意的教育就是死的教育”。 徐老师将集体活动的内容延伸到运动当中,不但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复习巩固又提升了幼儿运动的兴趣,这是对“活教育”的一种诠释。 在进入《我们的城市——我在马路边》主题的第三周,我们的学习活动围绕着“附近的路”小主题展开,组织的集体活动有“街心花园”、“路灯”、“我看见了什么”、“废物箱、废物袋”,徐老师因为是与我们运动分组,所以她非常负责的先了解我们的周计划和学习活动的内容设计了与学习活动紧密结合的运动活动内容。在学习了徐老师的运动活动精神后我也将自己组织的运动活动进行了调整,儿歌“路灯”与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室内运动游戏“马兰花”相结合。在学习活动的时候孩子们玩了数路灯的游戏,对儿歌的内容有所了解。我和孩子们一起围成圈,边念儿歌边兜圈“太阳刚下山,路灯亮一串,一、二、三、四、五,数呀数不完。风里站得稳,雨里亮闪闪,一盏又一盏,一直到天边。几盏路灯站一起?X盏路灯站一起。”听到数字孩子们马上就开始找朋友抱在一起,边抱边数,抱好了再数一数检查一遍,在一次次重复游戏中改变数量增加难度。游戏结束后孩子们对儿歌已经非常熟悉了,如何与数字相对应有目的地找朋友抱在一起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后面的数字比较大,但是出错的概率越来越

小了。 有了这一次成功尝试周五的“垃圾分类”也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运动游戏。通过一次集体活动对“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的理解和区分没有办法落实。而运动游戏中的不断练习、区分起到了进一步巩固的作用。同样是室内游戏,我依然采用了“马兰花”的形式,邀请了三只不同的垃圾桶放在中间,每次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当的垃圾,儿歌结束后去寻找对应的垃圾箱抱住。前几次有的孩子会找错垃圾箱,如“报纸”放在了“其他垃圾”里,“油漆桶”放在了“可回收垃圾”里,每次游戏我们都会逐一检查和纠正,慢慢地出错的现象越来越少了,经过运动游戏,孩子们对垃圾的分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这两次运动活动都是将学习活动的内容融入运动游戏中,很多学习目标单靠一次集体活动时无法很好的落实的,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反复练习和巩固,运动游戏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好的落实途径。“活教育”,老师先需要一个“活思路”!

《让教育真实地发生》读后感

《让教育真实地发生》读后感 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读《让教育真实地发生》一书后,我有新的感悟:“是教师总会有智慧的"。每位教师都有无穷的潜能,只是未被发现和挖掘而已。作为学校,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激发教师的潜能,为教师提供展示智慧的舞台,一旦教师的智慧细胞被激活后,他就会尽其所能去教育和影响他的学生。 首先,让我耳目一新的就是本书的序言部分。该书打破了专家、名家作序的方式,而是通过往届学子的亲身感悟拉开本书的序幕。这些发自内心的“真”序言,从侧面反映出十一学校的课程特征、教师智慧以及教育故事。我一口气读完六位学子对十一学校的感受,尽管他们以不同的口吻回忆自己在十一学校的真实情景,但都流露出了对学校的感激之情,他们一致认为十一学校为他们提供了自己喜欢的课程,为他们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舞台,他们所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多的是做人所需要的品质和素养。 “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它应该成为教育家成长的沃土"。校长李希贵在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十分佩服李校长的高瞻远瞩。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今的学校中,一味关注学生发展而忽略或轻视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成长的现象普遍存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种口号式的办学理念比比皆是,屡见不鲜。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观无可厚非,但如果静下心想一想,在学校能够担当如此重任的主体是什么?当然不是校长,不是中层,而是广大的一线教师。“皮之不错,毛将焉附",没有优秀的教师,没有一定数量的教育家,又怎能让我的学生变得优

秀呢?又怎能兑现“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承诺呢?李校长髙屋建飯,抓本治源,他从开釆教师的“富矿”入手,通过课程开发、经验交流、技能展示等多种途径为教师搭建走向成功的舞台。当一位老师能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经验价值、教学风格和优势潜能时,他的内在自我意识就会被激发,这样他才会规划出教学生涯的目标,进而提出自身的专业发展要求。 本书从教育年会的海报切入,鲜活的呈现出课堂的真实情景。海报覆盖了各类各科课程,简单明了,图文并茂,这种形式的书籍并不多见,当然这就是该书最大的亮点。文本没有华丽的语言,打破了一成不变的排版设计,处处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而且对于读者来说十分受用。相比纯理论说教的教育书籍来说,本书的内容安排更加浅显易懂,且可借鉴性强。书中每张海报都是饱含了教师们智慧的真实课例,给予同行教师很好的参考。比如说教学篇第55页《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一文就是一例很好的教学素材。课例从一元二次方程授课为例,详细地呈现了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生根。从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思考的趣味问题,文中一一地进行了说明。把数学核心素养与课堂的相关环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思路清晰, 而且逻辑性强。除此之外,该文还将在落实过程中的难点和设计亮点均呈现出来,以便授课教师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从未看到这种高水平的设计思路,不仅让我开阔了眼界,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设计教学简稿。 书本的课例尽管有学科和学段上的差异,但几乎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思路新颖,二是思想方法和价值观渗透到位。事实上,也只有具备这两点的课程才是优秀的课程,单纯传递知识的课基本上是无用的, 因为知识永远

读《做温暖的教育者》有感

读《做温暖的教育者》有感 最近,我读了《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书中收集了作者从教30多年对为师、做人、教育感悟的153篇随笔,内容丰富,论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作者从生活中采撷教育智慧、在教育中追求人生的姿态,正是这种姿态形成了作者独特的教育观、教师观、教学观;举例生动形象,比喻独到精确,提出了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人生阅历和教育思想。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中进一步理解了教育的内涵,并启迪我站在新的视角审视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如:“…格律诗?教育与…自由诗?教育”、“本地货·家常菜·海鲜味”、“鲜花、干花与塑料花”等等。其中《教师读书的N个理由》《读书的“二为”“三式”》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我思索着,对照着,感悟颇多。 作者剖析了当前教师读书的现状,阐述了教师读书的N个理由,并指出为教师读书寻找理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教师的讽刺,因为教师天生应该是读书人。是啊,在信息量特别大的当今社会,在大力提倡教育走向生本的今天,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有了书籍才使我们的话语有了意义,让我们的存在有了价值。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是教育的责任。读书是我们的职业使然,是我们的事业使然。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应该把读书视为生活中的平常事、必做事、份内事,不需要任何理由,不作为任务安排,而应该自觉文秘杂烩网阅读,持之以

恒地阅读,日积月累地阅读,整本著作地阅读,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习惯,使读书成为我们主动自觉的行动,使我们的心灵充满书香。“教师不读书,何以提升自己,立足于学校?教师不读书,何以示己之范,要求学生去读书?” 回顾历史,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爱读书的人;再看看周围,那些明智的人也都是手不释卷的。显而易见,读书能提高个人素养,能明心志,能冲走灵魂中的沙砾。读好书有如品尝美味食品,细细咀嚼精心细读,细心品味,充分享受其味,充分吸收其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读书就没有教育。”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其读书史。”可见,书籍能浸染人的灵魂,书籍能陶冶人的情操,书籍能影响人的气质。书籍是人的精神营养液。而学校是提供精神营养的地方。读书不仅是学生的事,更是教师的专业,读一些经典,与大家对话;读一些人文,陶冶情操;读一些学生喜欢的书籍,拉近师生距离;读一点生活书籍,享受生活的多彩。读书是自己成长的必需,读书是精神成熟的必需,读书是修养高洁的必需。“多读点书,即使你不能成功,也可以在失败的时候知道自己跌倒在哪里。”教师不但要读教学的书,要读教科的书,要读教辅的书,要读专业的书,要读教育的书,还要读政治的书;要读自然的书,要读人文的书,还要读科技的书;要读有文字的书,要读经典的书,还要读生活的书。“每天读书”并不难,贵在坚持。长此以往,也许成不了“大气候”,但至少能成就“小气候”——儒雅渊博的饱学之士!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需要读书,在书籍的海洋里泛舟,品味生命的芳香;在精神的宇宙中徜徉,放飞教育的理想;在阅读的体悟中提升理念,更新自己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