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创业者网络能力与创业机会_网络位置和网络跨度的作用机制_任胜钢

创业者网络能力与创业机会_网络位置和网络跨度的作用机制_任胜钢

摘要?在创业初期,创业者对创业资源和创业机会的获取都依赖于其社会关系网络。而社会关系网络的有效构建、发展和管理能力成为制约创业者获取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提出创业者网络能力的概念,将其划分为三个维度:网络愿景、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创业者网络能力通过不同的外部社会资本(网络位置、网络跨度)对创业机会识别和开发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者网络能力对创业机会识别和开发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创业者网络能力与网络位置在作用于创业机会识别时,发挥替代作用;网络跨度在创业者网络能力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

关键词?网络能力;创业机会;网络位置;网络跨度*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206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0542)资助

引言

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社会资本在创业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3]创业者的社会资本是指创业者所拥有的嵌入于外部关系网络中的一切资源的总和。[4]创业企业通常由于缺乏以往的经营记录以及信用记录,而难以从资源供应者那里获取资源,这种“新进入缺陷(Liability of Newness)”就导致了创业企业不得不面临较高的失败风险。[5]因此,面对这样的资源约束,创业者通常可以有以下两种选择:一是创造性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二是努力从外部网络寻找新资源。[6]社会资本可以作为创业者的外部环境对创业行为产生影响。[2]对于中国的创业者来说,对其外部社会资本的研究有助于帮助他们应对转型经济发展所引致的创业壁垒。

社会资本对创业机会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挖掘网络结构特征与创业机会之间的因果关系上。社会资本作为创业者外部网络的环境特征主要包括了:网络规模、网络位置、网络跨度、网络密度等维度。这些网络特征已经被学者们证实对创业机会识别、创新、创业成功均有显著影响。[7,8]这些研究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创业者拥有什么样的社会资本构成特征更有助于实现创业。然而,通过对这一领域的大量文献进行梳理,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现有研究对社会资本的来源问题研究较少。[9]尽管Adler等[10]提出创业者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资本的一个主要来源,从创业者的微观层面对个体关系才能和网络管理能力的研究还比较匮乏。[11]

第二,学术界有关网络结构对创业的作用方面还存在许多相互矛盾的结论。例如,有学者认为高密度网络能够带来信任、互惠性等优势、促进创业机会的开发;[12]而有学者则支持稀疏性的高跨度网络可以提供多元化的信息,促进创业和创新的发展。[13]针对这一争议,有学者提出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网络结构在创业不同阶段发挥着差异化的作用。[14]

第三,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作为一种创业者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与反馈行为,不仅受到创业者外部网络结构的影响,同时也与自身对网络关系的驾驭能力有关。尽管大量文献强调了创业者通过外部关系来获取创业资源和机会,但一个缺乏内部能力的个体或组织显然无法实现有效的机会开发和资源整合。[15]而善于利用社会关系网络的创业者显然有助于积极改善自身的外部网络特征,因此,基于创业者内部关系能力和外部网络结构的互动研究具有一定实践价值。

本文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创业者网络能力的概念及构成;第二,创业者网络能力对创业机会

创业者网络能力与创业机会:网络位置和网络跨度的作用机制*

○?任胜钢 舒睿

识别与开发的影响;第三,创业者网络能力与网络位置的互动关系;第四,创业者网络能力通过网络跨度的中介作用对创业机会识别和开发的影响机制。

一、理论假设

1.创业者网络能力

网络能力的概念最早由H?kansson在企业和组织层面提出。由于企业与供应商、顾客和竞争对手等外部组织间的关系从单一的二元关系发展成为多组织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的网络关系,良好的企业间关系能够帮助企业通过资源整合、知识共享来迅速占领市场,创造价值。这种情况下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应运而生,并在随后被M?l l e r和R i t t e r等人进一步完善。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与测度通常关注于与供应商和客户和竞争对手的关系,因此实证研究多以已成立的成熟企业作为研究对象。[16-18]由于新创企业成立前往往以创业者个人作为主体,组织层面的测量难以执行,因此网络能力并没有在创业研究中获得足够的重视。尽管G u o等[11]认为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可以运用到微观的个人层面,但是至今还没有学者将其扩展到创业者层面。另一方面,在对社会资本来源问题的讨论中,多数学者主要关注于个体的先赋性因素,如家庭背景和认知偏差等,这种观点难以解释社会资本的动态性。少数一些学者认为,应该从能力的视角探讨社会资本的来源。[10]这种观点能够较为全面的解释个体间社会资本的差异性以及动态性,但是还很少有学者将其进行延续和发展。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认为,创业者的个人因素可能影响新创企业的创业进程。因此,我们以企业层面的网络能力作为理论基础,从个体动态行为视角提出创业者网络能力的概念。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我们认为,创业者网络能力是创业者通过识别他们自身的关系网络价值,开发、维护和利用网络关系来获取信息和资源的动态能力。

社会网络的动态性特征导致了嵌入于个体网络本身的二元关系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19]因此,对于创业者网络能力的维度划分同样采用动态的行为视角。M a n 等[20]学者基于行为过程视角认为,创业者网络能力应包括对信息的感知、搜寻以及对有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他们的描述我们认为,创业者网络能力应包括从意识到行动的一系列有计划行为。首先,一些学者认为,具有网络导向的企业能够更加积极的利用网络关系。例如,我国学者徐金发等[21]在构建企业网络能力测度中就提出了网络构想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对网络

的战略和构想是他们能够进入新的网络组织的首要条件。其次,网络能力是一个活动过程,R i t t e r[17]认为这个过程中需完成特定的任务,包括启动、交流和协调。最后,Wa l t e r等[22]提出,网络能力的四个关键因素分别为协调、关系技巧、合作者知识和内部交流,这四个方面反映了个体对已存在关系的有效管理和深化。因此,基于学者们对这三个方面的探讨,本文将创业者网络能力划分为以下三个维度:网络愿景能力、网络构建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

网络愿景能力(Net work Vision i ng)是创业者积极主动构建和利用关系网络的意识。它主要表现为:在日常活动中从事互惠性活动,主动提供人情,维护他人的面子以及偿还人情来保持长期合作的意识。[23]网络构建能力(Ne t wo r k E s t a bl i sh me nt)是创业者利用关系技巧拓展新关系的能力。[24]它通过人际间的相互行为,比如活动、馈赠、帮助以及分享内心感受等来增注彼此间的良好印象,建立潜在的合作关系。网络管理能力(Ne t wo r k M a n a ge m e nt)是创业者能够协调和管理个体对个体、个体对群体的良好互动关系的能力。二元的个体关系是关系管理的基础,因此创业者应注重二元关系的交流和沟通,不断改善和调整二元关系的质量,使双方能够相互适应,同步发展。对多元关系的管理应建立在良好的二元关系管理基础之上,使得嵌入于关系网络中的资源最优化。总的来说,网络愿景能力侧重评估创业者的网络“潜力”,网络构建能力侧重衡量创业者的网络“行动力”,网络管理能力则是评估创业者的网络“控制力”。三个维度之间相互独立,缺一不可,且由行为和时间的先后共同关联。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创业者网络能力的理论内涵。

2.创业者网络能力与创业机会

创业是识别、评价与开发创业机会从而实现在经济社会层面的价值创造过程。[25]创业机会识别是指个体获取、处理并解读创业机会的过程。[23]先前知识经验以及评价这些机会所表现出的认知特征[26]会影响不同个体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机会开发是创业者收集和重组必要的资源将已识别的机会予以实现的过程。[23]机会本身性质和个体差异是影响创业机会开发的关键因素,个体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人们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的过程。[26]关系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资源,搭起了创业者和资源拥有者之间的桥梁,并能消除合作者之间信息与资源流动的差距。[27]由于创业者的网络联系对于资源的获取至关重要,创业者必须通过有效地构建、调整和管理自身的网络联系以获取互补性的必要资源。因此,对于创

业者在构建、扩展和管理个体关系网络方面的差异性的研究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只有少数人可以发现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并对其进行成功地开发。

首先,创业者的网络愿景反映了他们对环境和信息主动感知的意识。[23]拥有较高网络愿景的人更倾向于将个人的关系资本化,从而能更好地感知嵌入于社交网络活动中有价值的资源。其次,网络构建能力反映了创业者利用关系技巧与处于较高社会层级的人建立联系的能力,比如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等。通过自身的网络能力,创业者可以构建并发展自身的关系网络,进而为其提供信息的源泉来帮助定位和评估机会。[28]在机会开发过程中,创业者还可以通过建立新的关系来获取创业必需的信息和资源。在中国,创建新企业往往要涉及复杂的官方批准程序,如果创业者具备较高的网络构建能力,它会更容易获得官方的认可,即合法性的要求。这些便利有助于创业者更好地开发创业机会。另外,高的网络能力意味着创业者具备处理、协调二元和多元关系组合的能力,如构建合作与信任的氛围,沟通能力以及组合管理能力等。[20]基于以上理由,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a:创业者网络能力与创业机会识别正相关

假设1b:创业者网络能力与创业机会开发正相关

3.网络位置的调节作用

网络位置是指个体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它描述了主体获得资源的可接近性。[29]高的网络位置表明创业者拥有获取有价值资源的机会。在中国,网络位置通常与个体的社会地位、财富、声望、职位和面子息息相关。[27,30]基于社会资源理论,社会网络位置呈现金字塔的层级形状,占据最高网络位置的人数最少,但他们在网络结构中的视野最开阔,最容易获得有价值的资源。[30]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有价值资源的控制降低了主体跨越网络的欲望,因为对于网络位置高的创业者,不论他们的网络能力如何,他们都能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中获得对关键资源的控制权。[31]另外,处于较高网络位置的人通常充当着信息接收者的角色。这种特殊的网络位置使得他们占据着大量的结构洞,因此网络中的其他合作者愿意向这些人寻求帮助,同时作为回报,处于较高网络位置的人也会获得很多高质量的信息和资源,久而久之,这些人会成为信息和资源的分配中心,占据大量的优质资源。这种结构性优势来源于其较高的网络位置,而并非自身能力的结果。因此,创业者占据越多的结构洞位置,他们会在机会识别期和开发期越少地依赖自身的网络能力。

相反,处于较低网络位置的创业者可能需要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网络能力去识别和开发创业机会。此时,利用关系技巧扩展外部网络可以帮助创业者跨越不平等的层级,获取自身层次的网络位置无法获得的资源。

G a r g i u l o等[32]的研究发现,管理者应对新挑战的能力一部分由网络结构决定,而最有效的管理者通常较少地依赖于网络,此时他们自身的能力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因此,创业者网络能力和网络位置都能分别影响创业者对机会的有效识别和开发。基于上述论述,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a:创业者的网络位置负向调节创业者网络能力和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即和处于高网络位置的创业者相比,处于低网络位置的创业者的网络能力和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关系要强

假设2b:创业者的网络位置负向调节创业者网络能力和创业机会开发的关系,即和处于高网络位置的创业者相比,处于低网络位置的创业者的网络能力和创业机会开发之间的关系要强

4.网络跨度的中介作用

网络跨度是指个体的网络联系跨越制度、组织和社会边界的程度。[33]它反映了主体的关系组合跨越不同网络的程度。[34]网络成员跨越的网络数量越多,就越可能促进创新的产生。[35]

创业者的网络能力可以帮助创业者提高自身的网络跨度水平,为创业者提供与那些掌握着关键资源的人建立联系的机会,比如政府官员等。网络能力高的创业者经常有意识地扩展自己的社会网络,相对其他人来说他们更愿意与以前不认识的人建立联系,扩大自己的交际圈。F u等[36]的研究发现,善于运用关系网络的个体更有可能通过自身的网络能力与先前不认识的人成为朋友。同时,网络能力高的主体还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在不同的领域寻找潜在的网络联系人,有针对性地扩展自己的网络范围,促进对关键资源的获取。

高的网络跨度通常可以为创业者带来异质性的资源和信息,提高主体学习的机会。[37]跨越多样化网络的个体比网络单一的个体能够接触到范围更广的观点和机会。[38]尤其是对于创业新手或新生创业者来说,多样化的网络构成可以为他们提供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指导,[39]扩大他们的知识存储,提高识别机会的能力。除此之外,多样化网络带来的信息优势还能帮助创业者快速地识别环境的变化,提高创业者对市场需求和问题的敏感度。[40]同时,创业者的交往范围越广,交往对象越趋于多元化,那么创业者可能获得的新信息数量越大,质量也越高,[41]并且更容易发现创新性更强的机会。[3]

由于多样化的网络有利于创业者接触到不同的社

会领域,进而能够避免获取冗余的信息,[42]

因此创业者

可以通过多样化的网络获取开发机会所必要的资源和信息,提高开发机会的效率。同时,多样化的网络可以为创业者提供特定的信息,免去了因搜寻信息而花费的大量时间和成本。然而,如果创业者仅局限于一个网络中,那么就会加剧新信息和资源流入的困难,不利于创新观点的产生。因此,高的网络跨度不仅能为创业者提供大

量有用的资源,

[13,33]

同时还能帮助创业者最有效地开发创业机会。除了信息和资源优势,已有研究表明,高的

网络跨度还能为创业者提供财务支持,

[43]

为商业机会的成功转化提供有力的保证。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a :创业者网络能力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被网络跨度所中介

假设3b :创业者网络能力对创业机会开发的影响被网络跨度所中介

图1给出了本文的研究模型图。

?ˉ ?? ? ?ˉ ??

) C

) B

) C ) B ?? ? ?

?

?? ?

?

? ?

) C

) B

) B

) C

二、数据搜集与变量测量

1.样本选取与数据搜集

本研究以创业者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搜集数据。我们根据先前的研究确定了初步的量表题项,对于英文题项,我们采用翻译与回翻的程序,以确保问卷题项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含义相同。根据相关专家的指导意见,我们对问卷的题项设置和措辞做了修改。随后,我们选取了湖南省长沙市的十家新企业的创业者进行了预测试,这些结果没有包含在最终的调查样本中,根据这些预测试的反馈,我们对量表题项的相关措辞进行最后一轮的修改,使之更加符合中国的语境,便于应答者的理解和填写。

本研究调研时间从2010年11月持续到2012年4月。本研究采用两阶段的调查方法,问卷发放方式包括投递

信件和发送电子邮件等。之所以采用两阶段的调查方法,主要是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的考虑:(1)通过将自变量

和因变量进行拆分,缓和共同方法变异的问题。[44]

(2)

提高问卷作答的质量,有效降低应答者因填写问卷全部内容产生的疲劳感等,提高应答者对问卷的兴趣。本研究旨在调查处于创业成长期之前的新企业的创业者,根据张玉利等

[45]

的研究,创业期应为从企业创业创建到

其后42个月的阶段。同时,Lit t u nen [46]指出,企业创立的前三年为创业企业的创建期,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纳其新企业成立时间为三年以下的创业者为研究对象。为了确保样本质量,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收集数据:(1)中南大学的本科毕业和MBA 的创业学员;

(2)咨询公司。本研究通过向中南大学本科毕业和M B A 的创业学员直接发放问卷的方式搜集数据。我们在课题组团队的帮助下,发放了177份问卷。同时,我们记录下所有填写问卷的学员的联系方式,以便第二轮问卷的发放。另外,我们还通过上海市某咨询公司提供的新企业的名单,筛选出全国397位新企业的创建者作为第二部分样本来源。

通过上述两种渠道,我们总计发放问卷574份问卷。第一轮问卷回收持续到2011年6月份,总计收到462份问卷。接下来,我们将第二部分问卷通过信件或邮件

的方式发放给这462位创业者。到2012年3月份,总计收到304份问卷,剔除其中缺失项大于20%的97份问卷,最终有效问卷达207份,有效率为36.06%。表1

是样本特征的分布情况。

表1?样本基本统计信息(N=207)

创业者特性

分类标准

有效样本数

有效百分比(%)

性别

男13263.8女7536.2年龄

18-39岁18790.340-59岁209.7所在地区

东南沿海

10148.8华北及东北5526.6中部4119.8西部10 4.8所在行业

农业

6 2.9传统制造业4320.8高新技术产业7234.8服务业

86

41.5

由于本文样本的来源渠道不同,因此需要检验样本来源的差异性问题。我们用一个虚拟变量控制了问卷获取的两种渠道,t 检验的结果表明通过两种渠道所获取的样本没有显著性差异。接下来,我们采取了相关措施检验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变异(Common Methods Bias )的问题。我们

对所有变量进行了Har man 单因素检验,[47]

结果发现,在

未旋转的情况下只出现一个单独的因子,并且第一因子仅解释了21%的方差。除此之外,本研究验证了创业者网络能力与网络位置的交互项对创业机会识别的显著作用,这

也意味着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变异的问题并不严重。[48]

另外,

本文对变异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VIF )进行了检验,其值介于1.06至2.68之间,表明本文的控制变量和预测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不明显。

2.变量与测量

(1)创业机会识别和开发。创业机会识别主要借鉴O z g e n 等

[49]

的研究,用三个题目来测度。创业机会开

发主要借鉴Simon 等[50]

的研究,用三个题目来测度。

(2)创业者网络能力。由于本模型并不涉及创业者网络能力下属的三个维度,因此,为了确保内容效度,我们采用C h a n [51]的建议,用七个条目来直接测量网络能力。这七个条目分别反映出了网络能力的三个维度,其中,借鉴Su 等

[23]

的研究,用两个条目反映网络愿景。

借鉴B o n n e r 等、[52]

L i u 等

[53]

的测量思路,用三个条目反映网络构建。借鉴Peng 等[54]

以及Ruef 等

[55]

的研究,

用两个条目反映网络管理。

(3)网络位置。在对网络位置的测量中,有的学者采用问卷调查设计方法,有的学者采用了自我中心测度法。本文认为,问卷调查设计的方法能够更灵活的反映出网络位置在中国的特殊性,因为此方法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个体在网络中与结构洞的接近性。例如,R e a g a n s 等

[56]

就用此方法进行测量,并且发现了网络位置的“层

级性”。测量条目主要借鉴Fu 等 [36]以及Klein 等[57]

研究。

(4)网络跨度。本文借鉴L i n 等

[58]

对网络跨度的

测量,将网络跨度度量为网络参与者的职业层级的多样

性。最高职业层级表示在网络中拥有“最好的”资源。

[58]用职业层级度量的网络跨度既反映了个体在网络中的资源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个体拥有的社会资源的纵向深度。因此,为了更好地获取创业者的网络跨度,我们请创业者回忆出10-15位在他们的创业过程中作用最大的人(以符号或数字代替人名即可),然后请每位应答者根据以下选项填写上述10-15位的职业层级,职业层级标准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年发布的社科院调查报告。借鉴Pat el 等

[34]

对网络跨度的测算公式,我们采

用以下公式对网络跨度进行测算:

()H L H

Network Range OC OC OC =?+0:失业和半失业人员;1:农业劳动者;2:产业工人;3:商业服务人员;4:个体工商户;5:办事人员;6:专业技术人员;7:私营企业主;8:经理人员;9:

国家与社会管理人员。

其中,O C 表示职业层级;()H L OC OC ?和H OC 分别表示最高职业层级与最低职业层级间的差别以及最高的职业层级。

(5)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了创业者的性别、年龄、企业所在地以及企业所属行业四个控制变量。创业者的性别和年龄均设置为哑变量;地区划分为东南沿海、华北及东北、中部和西部四个区域;企业所属行业划分为农业、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表2?测量条目和信效度检验

构念及测量条目

标准因子

载荷

信度系数

创业者网络能力

0.872

网络愿景能力

1.我非常重视关系在商业活动中的作用0.74

2.我认为知恩图报是商业往来的一部分0.75

网络构建能力

3.我能根据需要来制定发展关系网络的目标

0.684.我经常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潜在合作伙伴的信息

(例如展览会、行业会议、数据库、出版物、互联网等)0.795.我常以正式和非正式的形式与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如会议、电话、聚餐、健身等)0.75

网络管理能力

6.我善于改进和优化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0.817.我善于有效整合多元合作伙伴之间的技能或其它资源0.76网络位置

0.782

1.我经常依靠合作伙伴来建立其它的合作关系和新伙伴

0.652.我经常为合作伙伴拓展其它关系网络时牵线搭桥0.693.我在合作网络中拥有较高的声望0.71

创业机会识别

0.883

1.我能很快掌握各种创业机会的信息0.82

2.我能很快识别新信息可能带来的变化0.73

3.我获得的创业机会具有很强的新颖性0.80

创业机会开发

0.825

1.我拥有开发新创业机会的资源0.84

2.我能解决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0.80

3.我能将新的商机快速融入到创业活动中

0.73

本研究运用LISR EL 8.52软件对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指数如下:χ2/Df =2.18,GFI=0.96,CFI=0.94,I FI=0.90,N N FI=0.95,R MSEA=0.052,表明

模型有良好的拟合度。各潜变量AV E值的平方根均大于与其它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各条目的标准因子载荷值均高于0.65,一致性系数均高于0.7,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如表2所示。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本模型主要通过逐步加入变量进行层级回归分析,从而验证创业者网络能力对创业机会识别和开发的影响,以及网络位置的调节效应和网络跨度的中介效应。针对网络位置的调节效应,本文构造了网络能力与网络位置的乘积项,检验其显著性和系数符号。针对网络跨度的中介效应,本文主要采用M u l l e r[59]提出的检验方法进行:首先,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其次,检验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最后,将中介变量加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模型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减少或者消失。

表3?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

变量均值标准差123456789 1. 创业机会

识别

3.7360.7441

2. 创业机会

开发

3.7550.7080.432**1

3. 性别 1.3640.482-0.0010.0041

4. 年龄 1.10.301-0.09-0.0090.0371

5. 所在行业 3.130.853-0.034-0.10.140*0.0151

6. 所属区域 1.80.939-0.139*-0.065-0.129*-0.0040.0431

7. 创业者网络

能力

4.1640.5160.472**0.469**-0.034-0.041-0.057-0.130*1

8. 网络位置 3.8570.5660.577**0.631**-0.215**0.148*-0.099-0.0160.523**1

9. 网络跨度13.82 2.2520.359**-0.042-0.0710.045-0.0780.021-0.0550.102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表3是本研究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表。创业者网络能力、网络位置和网络跨度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层级回归分析见表4。模型1是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控制变量对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不显著。模型2是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增加了创业者网络能力对因变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创业者网络能力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0.566,p<0.01),假设1a得到验证。模型3中纳入了中介变量网络跨度,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网络跨度对创业机会识别有显著的正向作用(β=0.247,p<0.01)。模型4中添加了调节变量网络位置,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网络位置和创业机会识别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β=0.337,p<0.01)。模型5检验了网络位置对创业

者网络能力和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的调节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者网络能力与网络位置的交互作用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β=-0.185,p<0.01),因此,假设2a得到验证。模型6检验了自变量创业者网络能力和中介变量网络跨度的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者网络能力与网络跨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0.375,p<0.01)。结合模型3的结果,当把网络跨度纳入模型之后,网络跨度的效应显著,且创业者网络能力的系数由0.566降到0.269(△β=0.297, p<0.05),但创业者网络能力的系数仍显著(β=0.269,p<0.01),表明网络跨度的作用为部分中介。因此,假设3a得到部分验证。

表4?创业者网络能力、网络位置和网络跨度对创业机会作用的

层级回归分析表

变量

创业机会识别

网络

跨度

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 1.控制变量

性别-0.0780.0010.0100.0240.0240.041

年龄0.1240.0360.0270.0280.0220.012

行业-0.082-0.122-0.050-0.084-0.087-0.074

区域-0.065-0.065-0.022-0.014-0.0160.011

2.自变量

创业者网络能力0.566***0.269***0.354***0.370***0.375*** 3.中介变量

网络跨度0.247***0.225***0.203***

4.调节变量

网络位置0.337***0.338***

5.调节效应

创业者网络能力

×网络位置

-0.185***

R20.0520.3560.3960.4220.4370.227 Adjusted R20.0290.3360.3740.4010.4130.187

△R2---0.3040.0400.0260.015---

F 2.238*16.894***17.583***18.536***18.752***9.659***

注:*表示p<0.1,**表示p<0.5,***表示p<0.01

创业者网络能力、网络位置和网络跨度与创业机会开发的层级回归分析见表5。模型1是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控制变量对创业机会开发的作用不显著。模型2是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增加了创业者网络能力对因变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创业者网络能力与创业机会开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0.539,p<0.01),假设1b得到验证。模型3中纳入了中介变量网络跨度,回归结果显示,网络跨度的作用不显著(p>0.1),表明创业者网络能力对创业机会开发的作用不是以网络跨度为中介的,因此,假设3b没有

得到验证。模型3将调节变量网络位置纳入到了模型中,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网络位置对创业机会开发有显著的正向作用(β=0.453,p<0.01)。模型5为包含了控制变量、调节变量、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交互项的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创业者网络能力与网络位置的交互效应在统计上不显著(p>0.1),表明网络位置不能替代创业者网络能力对创业机会开发的作用,因此,假设2b没有得到验证。表5?创业者网络能力、网络位置和网络跨度对创业机会开发作

用的层级回归分析表

变量

创业机会开发

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

1.控制变量

性别-0.0700.0050.0180.0330.035

年龄0.0830.008-0.025-0.016-0.019

行业-0.021-0.006-0.0040.069-0.001

区域-0.053-0.053-0.009-0.012-0.012 2.自变量

创业者网络

能力

0.539***0.389***0.376***0.397*** 3.中介变量

网络跨度0.0980.0790.062 4.调节变量

网络位置0.453***0.449*** 5.调节效应

创业者网络

能力

×网络位置

0.052

R20.0800.3490.3860.4110.421 Adjusted R20.0570.3230.3590.3960.388

△R2---0.2690.0370.0250.010

F 3.523***17.877***16.753***18.683***17.752***注:*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

? ?ˉ ???ˉ ? ?

为了更直观地揭示网络位置对创业者网络能力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调节作用,我们给出了两个变量的交互作用图,如图2所示。网络位置对创业者网络能力与创业机会识别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具体而言,网络位置高的创业者,其网络能力对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较弱;而对于网络位置低的创业者,其网络能力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呈现出强的正向关系。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者的网络能力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并且有助于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开发。更进一步地,网络能力对创业机会识别和开发的影响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

首先,本文结合相关理论研究界定了创业者网络能力的概念,并提出创业者网络能力由网络愿景能力、网络构建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三个维度构成。同时,本文结果证实了创业者网络能力有助于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开发。这就意味着,创业者运用关系网络的能力对于创业初期活动的发起和执行至关重要。具备较高的网络能力可以帮助创业者有效的识别创业机会,并利用资源对其进行开发,进而促进创业的成功。

其次,本文发现,网络位置负向调节了创业者网络能力对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这一结果表明,个体所处的网络位置越优越,网络能力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小。更进一步,根据回归分析结果,网络位置对机会识别同样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网络能力与网络位置在创业机会识别中是一种相互替代作用,即在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网络能力能够有效弥补网络位置的不足,反之亦然。然而,本文发现,网络位置在网络能力对创业机会开发的影响中的负向调节作用并不显著。这一结果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创业机会开发期的主要任务是整合分散的资源,[23]这时,依靠创业者的网络能力来提高整个创业团队的凝聚性比创业者个人所占据的优势网络位置更加重要;另一方面,高网络位置意味着对资源和信息的控制,这有可能导致创业者的盲目自信和控制错觉,即相信自己拥有开发创业机会的所有资源并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开发机会。然而有研究指出盲目自信和控制错觉不利于创业机会的开发,[2]因此网络位置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是导致它无法替代创业者网络能力对创业机会开发作用的一个原因。

创业者网络位置的不同作用机制,说明了机会识别和机会开发的显著差异,机会识别过程的关键是信息和资源的获取。创业者的网络位置由于与家族背景、社会

威望、过往工作经历等密切相关,属于创业初期的先赋性条件,这种条件提供给创业者渠道优势,使得具有高网络位置的人在创业初始能够更轻易的接触到重要信息和关键资源,因此即便网络能力不足,亦能促进机会识别。然而,机会开发的关键则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这时候先赋性条件不再起作用,而是个体对网络的控制和利用决定着机会能否成功的被开发。因此,对于创业机会开发,网络能力无法被网络位置所替代。

再次,本研究发现创业者网络能力与创业机会识别的关系,部分被网络跨度所中介。这一结果表明,高的创业者网络能力通过扩展创业者的网络范围,提高创业者网络的多样性来获得丰富的优势资源,从而对创业机会识别产生作用。然而,创业者网络能力与创业机会开发的关系,没有被网络跨度所中介。这一结果表明,创业者网络能力对创业机会开发的作用不是以网络跨度为作用机制的。尽管网络跨度反映了关系数量及关系对象的多元化,但并不能体现关系的质量。在机会开发期,创业者可能更依赖于封闭性较高的密集网络,因为网络中的强联系可以通过频繁的交流和情感支持帮助创业者提高创业团队的凝聚性和亲密度,[60]从而提高创业团队的资源整合能力和效率,最终作用于创业机会的开发。

网络研究领域一直对网络跨度的作用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网络跨度能够促进创业绩效,有学者则认为高网络聚合才具有促进作用,近年来有少数学者提出跨度和聚合可以共存,例如Phelps[61]发现,网络多样性与网络密度共同影响了企业的探索式创新。本文则是从能力的的角度进一步支持了这种共存观点,即当创业者具有较高网络能力时,其既能够突破网络边界,扩大网络跨度,从而有利于机会识别,又能够增加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系密切性,提高网络凝聚,从而有利于机会开发。

本文的理论贡献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我们从个人能力的视角探讨了社会资本的来源,提出了创业者网络能力的概念,扩展了A d l e r等[10]有关个体的关系能力是社会资本来源的研究。此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检验创业者在运用关系技巧和网络能力上的差异,扩展了从微观层面对个人的关系才能和网络能力的研究。[11]第二,本文将创业者内部的网络能力和外部的社会资本结合起来,对创业者网络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同时,本文也为社会资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社会资本作为创业者的外部环境,既受到创业者网络能力的影响,又与网络能力之间具有交互作用对创业行为产生作用。第三,通过将能力和结构视角进行整合,本文发现网络能力和网络结构在某些情况下有相似的效果(比如,对机会识别的替代作用)。一方面,本文的结果证实了有关网络位置具有帮助获取信息和吸收知识的能力的观点;[62]另一方面,本文发现,网络结构在特定的创业阶段(比如,创业机会识别期)可以替代网络能力的作用,然而在其它阶段(比如,创业机会开发期)没有相似的作用。这一结论验证并深化了Adler等[10]的观点:不是所有替代性和互补性的作用都是对称的。第四,本研究发现,不同的社会资本在不同的创业阶段作用不同,这一结果能够部分地解决有关网络跨度的争议性结论,进一步深化网络结构对创业影响的重要作用。

本文对创业者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第一,我们的研究证明了创业者网络能力在创业初期的重要性。因此,创业者应将培养网络能力视为创业前期准备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来讲,创业者应制定专门的网络发展计划,有意识地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和关键资源拥有者,丰富外部网络的资源。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注意关系技巧的运用,并根据创业发展的不同需要及时调整行动方针。合理地配置自己的关系资源,完善二元关系和多元关系的组合,以充分地利用不同关系网络所带来的优势。

第二,我们的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化创业者网络能力与网络结构的配置,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在机会识别期,网络位置和网络能力具有相互替代效应,因此,创业者在这个时期应该首先认清自身所处的网络位置以及自身的网络能力,扬长避短,平衡两者关系,从而更高效的撬动网络中的嵌入性资源。而在创业开发期,网络位置无法代替网络能力对机会开发的作用,这一结论告诫正处于机会开发阶段的创业者们,要摒弃对网络位置的依赖,尤其是处在较高网络位置的创业者,他们往往掌握着大量关键性资源,并有着一定的心理优越性,他们应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培养自身网络能力上面,建立一支和谐、凝聚和具备高执行力的创业团队,进而提高机会开发的成功率。

第三,我们的研究表明,网络跨度在创业者网络能力与创业机会的关系之间作用机制不同。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应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对网络进行管理。在机会识别期,创业者应积极地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与具有不同背景、经验、技术和知识的人建立联系。在机会开发期,由于多样性的网络大多数是由弱联系构成,而此时,创业者更需要稳定的强联系来帮助其开发机会。因此,创业者更应注重创业团队的建设,通过加强内部沟通,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加强核心成员间的密切交流与合作,进而提高团队内部的凝聚力来促进对创业机会的

有效开发。

本文的研究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本文只关注于创业机会识别期和开发期,并没有检验自变量对创业成长或新企业成功的影响,然而创业者外部关系的发展和内部能力的构建情况可能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有所不同。[15]因此未来研究可以检验创业者网络能力和相关网络结构变量对创业成长或新企业成功的影响。其次,本文虽然验证了创业者的网络能力是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未讨论创业者网络能力的影响前因。因此,未来研究可以探讨影响创业者网络能力的前因变量,比如家庭背景、学历和父母的社会经历等。再次,本文的研究是基于特定情境的,因此可能存在研究结论在其它文化和背景下的普遍性的问题。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在其它文化和背景下的创业者网络能力对创业机会的影响研究。最后,本文关于网络跨度对创业者网络能力和创业机会开发关系的中介作用并未得到验证,后续研究可以做进一步调查,探索创业者网络能力对创业机会开发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 Davidsson, P., Honig, B.. The Role of Social and Human Capi-

tal Among Nascent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 18(3): 301-331.

[2] De C., D. M., Saparito, P.. Social Capital, Cognition, and Entre-

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6, 30(1): 41-56.

[3] 张玉利, 杨俊, 任兵. 社会资本、先前经验与创业机会——

一个交互效应模型及其启示. 管理世界, 2008, (7): 91-102. [4] 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2): 242-266.

[5] Smith, D., Lohrke, F.. Entrepreneurial Network Development:

Trusting in the Pro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8, 61(4): 315-322.

[6] 柳青, 蔡莉. 新企业资源开发过程研究回顾与框架构建. 外国

经济与管理, 2010, (2): 9-15.

[7] Stam, W., Elfring, T..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tra-and Ex-traindustry Social Capit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51(1): 97-111.

[8] Baum, J., Calabrese, T., Silverman, B. S.. Don’t Go It Alone:

Alliance Network Composition and Startups’ Performance in Canadian Biotechnolog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3): 267-294.[9] Borgatti, S. P, Foster, P. C.. The Network Paradigm in Organi-

zational Research: A Review and Typology.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29(6): 991-1013.

[10] Adler, P. S., Kwon, S. W..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1): 17-40.

[11] Guo, C., Miller, J. K.. Guanxi Dynamics and Entrepreneurial

Firm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10, 6(2): 267-291.

[12] Obstfeld, D.. Social Networks, the Tertius Iungens Orientation,

and Involvement in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5, 50(1): 100-130.

[13] Zhao, L., Aram, J. D.. Networking and Growth of Young Tech-

nology-intensive Ventures in China.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5, 10(5): 349-370.

[14] Soda, G., Usai, A., Zaheer, A.. Network Memory: The In?u-

ence of Past and Current Networks on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6): 893-906.

[15] 李新春, 梁强, 宋丽红. 外部关系—内部能力平衡与新创企

业成长——基于创业者行为视角的实证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12): 97-107.

[16] M?ller, K. K., Halinen, A.. Business Relationships and Net-

works: Managerial Challenge of Network Era.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9, 28(5): 413-427.

[17] Ritter, T.. Network Competence 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Suc-

cess and Its Antecedent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3, 56(9): 745-755.

[18] 任胜钢. 企业网络能力结构的测评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

响机制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 2010, 13(1): 69-80.

[19] 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 (7): 509-533.

[20] Man, T. W. Y., Lau, T., Chan, K..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 17(2): 123-142.

[21] 徐金发, 许强, 王勇. 企业的网络能力剖析.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 23(11): 21-25.

[22] Walter, A., Auer, M., Ritter, T.. The Impact of Network Capa-

bilities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University Spin-off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6; 21 (4): 541-567.

[23] Su, C., Yang, Z., Zhuang, G., Zhou, N., Dou, W.. Interpersonal

In?uence as An Alternative Channel Communication Behavior in Emerging Markets: The Case of Ch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8, 40(4): 668-689.

[24] Shou, Z., Guo, R., Zhang, Q., Su, C.. The Many Faces of Trust

and Guanxi Behavior: Evidence from Marketing Channels in China.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1, 40(4): 503-509.

[25] Yen, D. A., Barnes, B. R., Wang, C. L.. The Measurement of

Guanxi: Introducing the GRX Scale.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1, 40(1): 97-108.

[26] Shane, S., Venkataraman, S.. The Promise of Enter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5(1): 217-226.

[27] Park, S. H., Luo, Y.. Guanxi and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 in Chinese Firm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5): 455-477.

[28] Elfring, T., Hulsink, W.. Networks in Entrepreneurship: The

Case of High-technology Firm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3, 21(4): 409-422.

[29] Tsai, W..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

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5): 996-1004.

[30] Lin, N.. Social Networks and Status Attainment. Annual Re-

view of Sociology, 25(1999): 467-487.

[31] Arenius, P., Clercq, D. D.. A Network-based Approach on Op-

portunity Recognition.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5, 24(3): 249-265.

[32] Gargiulo, M., Benassi, M.. Trapped in Your Own Net? Network

Cohesion, Structural Holes, and the Adaptation of Social Capi-tal.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0, 11(2): 183-196.

[33] 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

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34] Patel, P. C., Terjesen, S.. Complementary Effects of Network

Range and Tie Strength in Enhancing Transnational Venture Performance.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1, 5(1): 58-80.

[35] Ahuja, G.. Collaboration Networks, Structural Holes, and Inno-

v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0, 45(3): 425-455.

[36] Fu, P. P., Tsui, A. S., Dess, G. G.. The Dynamics of Guanxi In

Chinese Hightech Firms: Implications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6, 46(3): 277-305.

[37] Reagans, R., McEvily, B.. Network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Transfer: The Effects of Cohesion and Rang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3, 48(2): 240-267.

[38] 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

nal of Sociology, 1973, 78(6): 1360-1380.

[39] 朱秀梅, 李明芳. 创业网络特征对资源获取的动态影响——

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的证据. 管理世界, 2011, (6): 105-115. [40] Ardichvili, A., Cardozo, R., Ray, S.. A Theory of Entrepre-

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cation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3, 18(1): 105-123.

[41] 杨俊, 张玉利. 社会资本、创业机会与创业初期绩效理论模

型的构建与相关研究命题的提出.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8,

(10): 17-24.

[42] Renzulli, L. A., Aldrich, H., Moody, J.. Family Matters: Gen-

der,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ial Outcomes. Social Forces, 2000, 79(2): 523-546.

[43] Batjargal, B., Liu, M.. Entrepreneurs' Access to Private Equity

in China: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4, 15(2): 159-172.

[44] Morrison, E. W.. Newcomers' Relationships: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 Ties During Socializ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45(6): 1149-1160.

[45] 张玉利, 薛红志, 杨俊. 论创业研究的学科发展及其对管理

理论的挑战.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29(1): 1-9.

[46] Littunen, H.. Networks and Local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

tics in the Survival of New Firm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0, 15(1): 59-71.

[47] Podsakoff, P. M., Organ, D. W.. Self-reports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Problems and Prospects.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86, 12(4): 531-544.

[48] Kotabe, M., Martin, X., Domoto, H.. Gaining from Vertical

Partnerships: Knowledge Transfer, Relationship Duration, and Supplie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 the US and Japanese Automotive Industr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4): 293-316.

[49] Ozgen, E., Baron, R. A.. Social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 Op-

portunity Recognition: Effects of Mentors, Industry Networks, and Professional Forum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7, 22(2): 174-192.

[50] Simon, M., Houghton, S. M., Aquino, K.. Cognitive Biases,

Risk Perception, and Venture Formation: How Individuals De-cide to Start Compani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 15(2): 113-134.

[51] Chan, D.. Functional Relations among Constructs in the Same

Content Domain at Different Levels of Analysis: A Typology of Composition Model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8,

83 (2): 234.

[52] Bonner, J. M., Kim, D., Cavusgil, S. T.. Self-perceived Strate-

gic Network Identity and Its Effects on Market Performance in

Allianc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10): 1371-1380.

[53] Liu, Y., Li, Y., Tao, L., Wang, Y.. Relationship Stability, Trust

and Relational Risk in Marketing Channels: Evidence from China.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8, 37(4): 432-446.

[54] Peng, M. W., Luo, Y.. Managerial 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a Transition Economy: The Nature of a Micro-Macro Lin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3): 486-501. [55] Ruef, M.. Strong Ties, Weak Ties and Islands: Structural and

Cultural Predictors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2, 11(3): 427-449.

[56] Reagans, R., Zuckerman, E. W.. Networks, Diversity, and Pro-

ductivity: The Social Capital of Corporate R&D Teams.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1, 12(4): 502-517.

[57] Klein, K. J., Lim, B. C., Saltz, J. L., Mayer, D. M.. How do

They Get there? An Examination of the Antecedents of Cen-trality in Team Network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6): 952-963.

[58] Lin, N., Dumin, M.. Access to Occupations Through Social

Ties. Social Networks, 1986, 8(4): 365-385.

[59] Muller, D., Judd, C. D., Yzerbyt, V. Y.. When Moderation Is

Mediated and Mediation Is Moderat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5, 89(6): 852-863.

[60] Brüderl, J., Preisend?rfer, P.. Network Support and the Success

of Newly Founded Busines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998, 10(3): 213-225.

[61] Phelps ,C. C..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In?uence of Alli-

ance Network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n Firm Exploratory Inno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53(4): 890-913.

[62] Cross, R., Cummings, J. N.. Tie and Network Correlates of In-

dividual Performance in Knowledge-intensive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6): 928-937.

作者简介?任胜钢,中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与创业网络、产业发展战略;舒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Entrepreneurs’ Network Capabilities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The Effect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Network Range

Ren Shenggang1, Shu Rui2

1. Business Schoo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 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bstract Social capital has been adequately confirmed to make profound effect on entrepreneurial firms from survival to success.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phase of entrepreneurship, the access to entrepreneurial resources and opportunities to create are depended on entrepreneurs’ social networks. As the first employee of the new firm, entrepreneur carries the task to discover and exploit the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However, an obvious gap in the literature is why some people can find and apply the appropriate opportuni-ties while others do not. Draw on the capability view, we propose that the entrepreneurs’ capabilities to establish, develop and manage the social networks become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to the success of entrepreneurship.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cept of entrepreneurs’ network capabilities, which refers to individuals’ dynamic capabili-ties to identify the value of their networks and to develop, maintain and exploit network ties to get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We incorporate aspects of network visioning, network establishment and network management as three dimensions of network capabil-ities. Using a sample of 207 entrepreneurs, we find that entrepre-neurs’ network capabilities have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effect on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discovery and exploitation. Fur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capabilities and opportunity discov-ery is negatively moderated by network position, which indicates the alternative role of network capabilities in a changeable network position. However, the negative interaction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opportunity exploitation. Last,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influences of entrepreneurs’ network capabilities on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discovery and exploitation were mediated by network range. The study makes three main contributions: (1) we raise the conception of entrepreneurs’ network capabilities and provide its three components, which allows a new perspective to explore en-trepreneurial initial behaviors from individual level; (2) identified entrepreneurs’ network capabilities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ocial capital by test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network range, which re-sponded to Adler and Kwon (2002)’s propose; (3) by incorporating the entrepreneurs’ network capabilities and core social capital vari-ables, we find the substitution of network capabilities and position in achieving the opportunity discovery.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Network Capabilities;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Network Position; Network Rang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