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要素禀赋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要素禀赋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要素禀赋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要素禀赋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要素禀赋论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相关概念: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与数量,如果某种要素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那么该种要素相对价格就应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我国要素禀赋:

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人均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劳动力就业压力形成了以消耗资源为基础的低层次、低盈利的产业竞争,形成粗放式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物质资源要素制约。

要素禀赋理论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该要素市场价格的高低,相对稀缺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高昂;相对丰裕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低廉。要素禀赋的丰裕程度会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生质与量的变化,导致其市场价格的相应变化,从而影响着经济体中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如果一个经济体相对于其它经济体而言使用了自身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无疑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增长,反之则相反。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对我国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依托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巨大优势,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比重的变化,要素禀赋理论在指导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上越来越显示出它所遇到的瓶颈。第三,打破理论瓶颈,采取相应战略措施,培育区域的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外贸结构优化。

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要素禀赋的最大特点,因此造就了中国极为庞大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以制造业为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这在制造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制造业不仅对本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几乎成了全球生活消费品的供应者。“中国制造”已经超越了本土概念,成为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中国制造”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对解决就业压力有着巨大的正面效应。

但从整个制造业分工体系的价值链结构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制造业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哑铃型”结构。“哑铃型”结构:其前端与末端分别由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和跨国公司的品牌组成,两者均有着高比例的附加价值;中国承担的则是中间加工环节,这一环节由于劳动密集特点而处于分工价值体系的中低端,所获利益只是“哑铃型”价值结构中间最为薄弱的部分。因此,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制造业意欲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获得持续性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全面促进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把握好中间环节要素禀赋优势的同时,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

力和市场运作能力而不断累积内生的比较优势。否则,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不仅难以把握自身命运,而且通过发挥要素禀赋优势所获取的比较利益也会在短期内丧失殆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主要以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参与的国际分工。因此,制造业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就主要取决于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发挥、产业转移的成本降低导致市场容量扩大、模仿差距导致的后发优势、外溢效应导致的创新能力的提高,等等。为此中国制造业需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全面介入跨国公司的全球资源配置战略,能够有力地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制造业禀赋结构升级。其中,外溢效应、外资向资金和技术密集产业倾斜都十分明显地提升了制造业的要素禀赋结构。其二,制造业应充分利用产业全球化转移的时机,在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获得较大发展空间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技术创新资源,在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实现由要素结构“跨越式”提升所产生的技术赶超。基于上述的思路,就是将制造业全面、深入地纳入跨国公司全球化的资源布局,能够有效地促进制造业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

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其它要素资源而言较为丰裕,但密集使用这两种要素生产的产品所附加的价值,要远远低于密集使用资本要素所附加的价值;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要素相对于其它要素资源而言较为丰裕,则密集使用这两种要素生产的产品就能在该经济体中附加更高的价值。如果这两类经济体都使用了各自相对丰裕的要素进行生产,它们之间的产品交换却会面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趋向恶化的局面。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

1.重视培育国家竞争优势

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于国家的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要以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为基础,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优化产业结构。我国创造产业的竞争优势,首先需要用科技对原有的比较优势产业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竞争优势,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成为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头产业;其次是发展新的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带动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获得国家的竞争优势。所以,我国的对外贸易,不管是实施出口替代战略,还是进口替代战略,都始终要把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做为重点。

2.重视国内市场

巨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形成的规模经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可以缓冲出口不利时的风险,也可以容纳下大量进口商品以免国内产业受到毁灭性的冲击。对国内市场的适度保护有利于培育本国战略产业的竞争能力。我国的外贸发展必须以努力保护而非损坏国内市场为代价,即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同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对国内市场进行适度保护。

3.重视规模经济的作用

从实际情况来看,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培养和获得:资源禀赋竞争力、规模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可以增强国际竞争的能力,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规模小、相互分工缺乏、平均成本很高,这削弱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国际竞争能力下降。所以,培育我国外贸企业的规模经济迫在眉睫。

4.重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国家对主导产业的支持,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有利于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的

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保护国内市场,促进外部经济产业的发展,重视对高级要素的培育,有利于尽快获得强大的国际竞争能力。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doc5)(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X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整个世界X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一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X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与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一)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一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X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X的X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 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实际上,WTO在本质上只是一套管理国际经济的机制,与实际上实行的国际贸易是否自由无关。而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是自由还是保护其关键取决于一些贸易大国的国际贸易行为。历史已经证明,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只有当他们的经济竞争力足以称雄世界以后,才会愿意推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同时大力鼓吹自由贸易的论调。由于各国国家利益的不同,21世纪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路途并不会非常平坦,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交织在一起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

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附录一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一、模型假设 (1)生产要素禀赋为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并且总量不变;(2)两种产品——棉布和粮食,生产需要土地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可以互相替代,并且其生产函数都是线性齐次的; (3)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即不存在“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某些要素价格下大于另一种产品,但在另一些要素价格下又小于另一种产品”的情况; (4)在一国市场范围内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并且经济总量处于均衡状态; 产品:棉布(以码为单位)和粮食(以卡路里为单位); 要素:劳动(以小时计)和土地(以英亩计); 定义以下表达式: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C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C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F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F L;一国的劳动总供给 T;一国的土地总供给 二、要素价格与投入选择 图2.1 粮食生产的投入组合

图2.2 最佳投入选择 生产1卡路里粮食的成本:C=w LF a +r TF a ,变形为等成本线:TF a =C/r-(w/r )LF a 。 图2.3 工资-租金比率(w/r )与要素投入比率(TF a /LF a )

FF CC (w/r)1 (w/r)2 图2.4 工资-租金比率(w/r)与两种产品的要素投入比率( TF a/ LF a) 补充:要素密集度逆转例子 土地投入 劳动投入 三、商品价格比率与要素价格比率 图2.5 工资-租金比率(w/r)的确定

等产量线CC和FF分别表示了生产1元价值的棉布和粮食所需要的要素投入组合,所以也称为单位价值等产量线。 P上升与要素价格比例 图2.6 棉布价格 C 注:两种商品价格的等比例变化不会影响要素价格比例 图2.7 商品价格比与要素价格比 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会导致其密集使用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

要素禀赋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要素禀赋论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相关概念: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与数量,如果某种要素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那么该种要素相对价格就应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我国要素禀赋: 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人均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劳动力就业压力形成了以消耗资源为基础的低层次、低盈利的产业竞争,形成粗放式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物质资源要素制约。 要素禀赋理论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该要素市场价格的高低,相对稀缺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高昂;相对丰裕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低廉。要素禀赋的丰裕程度会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生质与量的变化,导致其市场价格的相应变化,从而影响着经济体中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如果一个经济体相对于其它经济体而言使用了自身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无疑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增长,反之则相反。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对我国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依托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巨大优势,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比重的变化,要素禀赋理论在指导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上越来越显示出它所遇到的瓶颈。第三,打破理论瓶颈,采取相应战略措施,培育区域的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外贸结构优化。 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要素禀赋的最大特点,因此造就了中国极为庞大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以制造业为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这在制造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制造业不仅对本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几乎成了全球生活消费品的供应者。“中国制造”已经超越了本土概念,成为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中国制造”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对解决就业压力有着巨大的正面效应。 但从整个制造业分工体系的价值链结构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制造业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哑铃型”结构。“哑铃型”结构:其前端与末端分别由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和跨国公司的品牌组成,两者均有着高比例的附加价值;中国承担的则是中间加工环节,这一环节由于劳动密集特点而处于分工价值体系的中低端,所获利益只是“哑铃型”价值结构中间最为薄弱的部分。因此,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制造业意欲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获得持续性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全面促进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把握好中间环节要素禀赋优势的同时,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全球贸易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国市场的相互依赖也不断加深,贸易规则日益趋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使得全球贸易呈现出了以下的变化: 1.1贸易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国际贸易结构也随之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 1.2投资与贸易互动性增强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紧紧联系在一起,两者的互动性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张,公司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公司内贸易是跨国公司各个分支机构间的贸易。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内贸易是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目前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各国不再追求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而是选择本国最具优势的环节,以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1.3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贸易保护出现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相互交织和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当今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 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和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国 际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希望依靠贸易保护来维护其原有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贸易保护主义还会有市场。由于传统的关税等保护手段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削弱,目前的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制定歧视性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这几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国家采取歧视性的保护措施。 2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对外贸易的现状和前景

随着我国货物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不断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领域、对外放进一步扩大,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由于目前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到位,加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还在发展,如能源短缺、利用率不高、对外贸易的摩擦,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是,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预计,2007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较快增长平台,但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一、货物贸易发展状况。 货物进出口贸易高速发展,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上升。贸易主要对象和贸易差额对象变化不大,但对日本却从贸易顺差变为贸易逆差。中国贸易的十大对象顺次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地区、东盟、韩国、台湾盛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其中,日本、美国、欧盟和香港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能否顺利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入乡贫富差距。农业谈判能够有效地纠正国际农产品市场及农产品贸易领域存在的扭曲现象,有力地推动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欧美农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从我国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和农产品品质来看。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将由以前高补贴下的价格转向以品质为中心的非价格竞争,然而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部分农产品价格却因其成本和管理流通费用的增加而上涨。从总体上讲,90年代以前我国粮食和棉花的国内价格水平均低于国际市场水平,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近1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价也随之快速增长。据匡算,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水平已经高于国际平均价格的二至七成,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另外,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是质量低劣、档次偏低、高附加值少的初级品,其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来源于价格优势,而其价格优势又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上,面对发达国家优质廉价的农产品,中国的优势农产品如果不及时增加科技含量,迟早将被国际市场所淘汰。 目前,美国和欧盟对削减工业产品关税均表示支持。建议提出削减发展中成员七大领域的主要出口产品关税,其中包括目前关税普遍较高的服装、鞋、纺织品,皮革制品等,对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中国来说还是有利的。但对于贸易方面的摩擦仍需通过谈判,协商。工业产品关税委员会希望这些要点的提出可以进一步促进各成员对此展开具有建设意义的讨论以使市场准入委员会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谈判模式上取得一致。同时,还希望在讨论上述内容时,各成员能够遵守世贸组织协议并从维护基于市场开放的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系出发发表各自的观点。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最主要贸易增长点。 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初级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大量机电产品的进口加快了中国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出口的商品主

第四章要素禀赋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论 一、名词解释 1、要素密集度 2、要素丰裕度 3、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4、里昂惕夫悖论 5、要素密集度颠倒 6、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二、单项选择题 ()1、在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中______ A、提供曲线与李嘉图理论相同,都是一条直线 B、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C、一国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等特定要素相对于其贸易伙伴的拥有情况 D、拥有充裕劳动力的国家将在劳动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如果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与另一个资本丰富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则______ A、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于资本成本上升 B、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于资本成本下降 C、前一国家的工资水平会相对于后一国家上升 D、前一国家的工资水平会相对于后一国家下降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导致不同国家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 A、要素禀赋 B、国民收入 C、技术 D、消费偏好 三、多项选择题 ()1、对里昂惕夫悖论的解释包括______ 。 A、美国对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B、美国实际比其贸易伙伴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C、美国的出口产品密集使用了熟练劳动力 D、美国倾向于出口需要大量科学和工程技术投入的高技术产品 ()2、假定每单位A 产品的生产需要20 单位劳动与4 单位土地,每单位B产品的生产需要1单位劳动与4 单位土地,如果本国有1200单位劳动与2000 单位土地, 外国有400 单位劳动与500 单位土地,根据H-O 理论可知______ 。 A. 本国出口A 产品、进口B产品 B. 本国出口B产品、进口A产品 C. 外国出口A 产品、进口B产品 D. 外国出口B产品、进口A产品 四、判断题 1、根据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若一国工人平均占有的资本量多于其他国家,那么该 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里昂惕夫悖论是指工业化国家间比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间更容易发生贸易 3、如果各国的生产技术不同,贸易便不会使要素价格均等化。 4、发达国家的非技术工人会比技术工人更加反对贸易自由化。 5、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是建立在规模报酬递增基础上的。 五、计算题 1、假设仅有劳动力和土地良种生产要素,A国拥有800万英亩土地和200万个劳动力,B 国有200万英亩土地和40万个劳动力;如果劳动力占甲商品生产总成本的80%,占乙商品生产总成本的20%,那么: (1)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哪个国家为劳动充裕的国家?为什么? (2)哪个国家会出口甲商品?哪个国家出口乙商品?为什么? 六、论述题 1.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试比较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3.里昂惕夫之谜是指什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发展战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对外贸易 发展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且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壹、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壹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能够带来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壹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能够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和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参和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壹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和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壹)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壹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壹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和国际贸易发展。WTO是壹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范各国对外贸易立法和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范的范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仍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和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且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壹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

最新浅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浅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摘要: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关键词: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一、中国对外贸易特点 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三)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比较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增长,占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带动出口增长主要因素。 (四)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五)我国的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由于我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并积极的推进区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六)虽然外资企业仍然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军,但随着民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力量,他们在对外贸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七)出口加工区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了推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国家加强了对出口加工区的政策支持和管理,促进了出口加工区的健康发展。国的外贸出口的增长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斯托尔珀——萨谬尔森定理 2、要素密集度 3、里昂剔夫之谜 二、是非判断题 1、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它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2、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3、要素价格的均等化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但在现实中一般很难实现。() 4、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 5、无论是技术差异,还是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它们都是以两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为前提的。因此,只要存在价格差,各国间就有开展贸易的动力。() 三、单项选择题 1、率先针对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家是() A、斯托尔泊 B、萨谬尔森 C、里昂剔夫 D、俄林 2、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分配的影响来看,国际贸易有利于() A、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B、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C、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D、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3、俄林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A、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B、成本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C、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D、价格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4、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认为要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最好是执行() A、自由贸易政策 B、保护幼稚产业政策 C、超保护贸易政策 D、执行哪种政策,视具体情况而定 5、认为土地、劳动、资本的比例关系是决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

最重要的因素,这种观点来源于() A、绝对优势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 D、以上都不是 6、俄林解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据的是() A、绝对成本差异 B、比较成本差异 C、要素禀赋相对差异 D、规模经济效益递增 7、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每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 A、它们的国际价格决定 B、它们的有效使用价值决定的 C、它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D、它们的国内价值决定的 8、不改变贸易结构,只改变贸易规模的增长方式有() A、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B、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C、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 D、悲惨的增长 9、斯脱尔波——萨谬尔森定理认为,某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10、罗伯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四、简述题 1、生产要素禀赋论是如何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的? 五、论述题 1、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在战后的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此变化进行解释。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范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

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范的范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 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实际上,WTO在本质上只是一套管理国际经济的机制,与实际上实 世纪国际 1987年 。1995 出口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废弃物处理的成本逐步提高,会利用贸易形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996年发现多起工业垃圾运到我国的事件。另外,我国环保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服务范围、服务质量、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装备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缺少市场竞争机制,法规管理不健全,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出口实施的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数量型模式。外贸适应超前增长与国民经济的约束条件之间的矛盾,发展速度与效益的矛盾,外贸宏观效益与企业微观效益的矛盾,出

我国国际贸易现状与发展趋势

论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发展方向 四大因素支撑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本国经 济的最初推动力。世界自由化政策的效果,世界经济保持较高增长 速度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以及 9%左右的实际增长率为外贸发展 创造了良好内部环境,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加快了贸易和投资 政策的改革。我国在劳动力资源、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潜力上又具 有比较优势。外资对我国增加出口,改善国际贸易地位起了积极作 用。 利用世界产业转移的契机我国外贸从初级产品出口转换为轻工纺织品的出口,再到机 电制品的出口,目前利用世界高科技产业转移的机遇正向高科技制品为支撑点转变。改革开 放以前一般贸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后加工贸易异军突起,超 过一般贸易的增长,目前已经占到出口总额的 55%,进口总额的 39%,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尤为迅速。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 ,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升级 , 人们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遍及各个传统服务 部门和新兴服务行业 , 从商务、旅游、运输、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 到信息、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经纪、通讯和各种专业服务 , 都成为各国谈判和扩大市场准入的对象。由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 国际分工的深化 , 各国政府逐步开放服务市场 , 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 , 服务贸易将越来 越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 国际货物贸易以高新技术为载体 , 高新技术产业在当今世界经 济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制造业在世界 范围内正在朝着更高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增长 , 低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货物贸易正在萎缩 , 高知识 密集型产业贸易的上升诱发当代知识贸 易。知识不再仅仅是生产要素 , 而是一种重要的企业战略资源 , 在价值创造活动中正逐渐显示其核心地位 , 日益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必要的核心优势资源。 世界产业结构信息化进一步刺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在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中 , 信息技 术的飞速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 , 产生了大量新的服务贸易门类 , 刺激了整 个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 ; 同时也将使世界服务结构进一步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 与信息高速公路等高新技术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新 1

自考-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选择题重点

选择题重点 1、从进出口综合来看,我国第一至第五大贸易伙伴依次是:欧盟、美国、日本、香港地区、 东盟。 2、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万亿美元是在2004年。 3、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首次实现年度顺差是在2004年。 4、把对外贸易统制确定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是在1949年。 5、世贸组织对中国进行次贸易政策审议是在2006年4月。 6、《对外贸易法》颁布于1994年。 7、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 8、中国承诺到2008年过渡期结束时,关税总水平将降到10.17%。 9、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成立于2001年12月18日。 10、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出口卖方信贷的贷款种类有:中短期额度贷款、境外投资贷款、境外加工贸易贷款、对外承包工程贷款、出口卖方信贷项目贷款。 11、对于实行“非一批一证”管理的货物,同一份《自由进口许可证》在有效期内累计使用不得超过6次。 12、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最大顺差来源地是中国香港和美国。 13、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正式启动的时间是2000年。 14、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的第二阶段主要谈具体承诺议题。 15、2003年,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国是德国。 16、属于《服务贸易总协定》条款中规定的普遍性义务的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17、国际经济合作在战后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是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及其影响。 18、战后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发展。 19、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是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1、中国进行中外合作开始的主要方式是风险合同形式。 22、中国开始借用外国贷款始于1979年。 23、中国向境外发行债券始于1982年。 24、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海外开办的第一家合营经营企业是京和股份有限公司。 25、自1999年开始,成为我国海外投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境外加工贸易。 26、截止2004年年底,我国经商务部批准具有对外劳务经营资格的企业超过2000家。 27、为了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其中税负最重的是扣除法。 28、完全放弃居民(自然居民和法人居民)税收管辖权而只实行地域税收管辖权的国家或地区有:香港、巴拿马、阿根廷。 29、一般适用于缺乏可比对象的某些工业品销售及特许权使用费之类无形资本转让收入的分配方法是:成本利润推算法。 30、1978-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6%。 31、2004年,我国货物出口排名第一位的国家或地区是美国。 32、我国被批准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时间为2001年11月。 33、“WTO后过渡期”是指自2005年1月1日直至中国所承诺的行业全部开放。 34、根据修订后的《外贸法》的规定,2004年7月1日前发生的对外贸易行为不适用该法。 35、承保出口企业所有以非信用证为支付方式出口的收汇风险的是统保保险。 36、对进口许可证,凡符合要求的申请,发证机构一般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发放。 37、无商业价值的广告和货样属于法定减免税范围。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姓名:郑玉霜 班级:工商管理132 学号:1311020213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 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 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 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 6 倍,进口额从 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 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 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有所折冲。一直不断扩大的进出口贸易差额 2009 年首次出现减少,为 1961. 07 亿美元; 2010 年进出口贸易差额延续 2009 年的低迷为 1831. 0 亿美元。 (三)外贸依存度迅速下降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舞台,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依靠世界性资源,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国际间经济与贸易合作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外贸依存度的急剧攀升。外贸依存度( 又称对外贸易系数) 是一国在一定时期( 通常为一年) 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扩大,中国外贸依存度也大幅度提升,表明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在金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摘要】贸易,早在古代就出现了萌芽,随后慢慢地在我国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但是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出口商品价格低廉、外贸增长额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与新兴市场贸易加快和贸易出口额主要依靠外资企业拉动等问题和特点。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从这些问题点出发,研究制定出一些针对我国贸易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市场产业结构进出口额区域合作人才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一)古代经济的对外交往 古时候的中国,虽然历代朝廷不太看得起商人,但是并不轻视贸易,很早就开始了与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公元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等贵重物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及其后最具盛名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我国开启了与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的新纪元。秦汉时期以及宋元时代,中国的对外贸易都是比较发达的。而到了明朝统治者过度依赖农业生产,中国就逐渐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二)近现代贸易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改变了闭关锁国情况,大力发展生产力,慢慢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发展经济贸易。自我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的贸易就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几个历史新阶段。从而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从初代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 第一阶段:1978—1991年,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它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支撑我国度过了经济体制改革最为关键和艰难的时期。 第二阶段:1992—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的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贸易发展步入历史新阶段。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以IT为代表的高科技出口产业。这一阶段是我国30年来外贸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不仅顺利度过了WTO过渡期,而且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不仅出口贸易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也明显优化。从最初的初级原材料产品占大多数到之后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要素禀赋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表明,一个国家将出口使用大量相对丰富的和便宜的要素的商品?() A.林德理论 B.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C.麦克杜格尔理论 D. 赫克歇尔 - 俄林理论 2.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将会() A.出口大量使用相对稀缺资源的产品 B.进口使用相对丰富的资源产品 C. 进口生产中使用相对稀缺资源的产品 D.同时进口和出口使用大量相对稀缺资源的产品 3.里昂惕夫之谜质疑()有效性: A. 比较优势理论 B. 要素禀赋理论 C. 重叠需求理论 D. 绝对优势理论 4.根据H-O定理,()的差异决定了相对价格水平和交易模式。() A. 技术水平 b.消费者偏好 C. 资源的相对丰富 D. 交通费用 5。假设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A国的劳动力相对丰富,土地相对稀缺。要素禀赋理论认为,通过自由贸易,A国的国民收入的内部分配将改变为有利于(有利于):() A.劳动力 B.土地 C.劳动力和土地 D.既不是劳动力也不是土地

6。瑞典经济学家Heckscher和Ohlin的贸易模型维持着认为:() A.绝对优势决定了贸易收益的分配 B.比较优势决定了贸易收益的分配 C.劳动分工受到世界市场规模的限制 D.一个国家出口最适合其资源禀赋的货物 7.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相对价格水平因国家而异() A.各国有不同的相对禀赋因素 B.国家有不同的市场规模和市场规模 C.这些国家的人口规模不同 D.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不同 8.简单来说,Stolper-Samuelson定理(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指出:() A.出口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资源的收入 B.出口价格的上涨减少了在生产中集中使用的资源所带来的收入 C.出口价格的上涨减少了它在生产中使用的所有因素的收入 D.出口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其生产中使用的所有因素的收入 9。 Stolper-Samuelson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认为,即使自由贸易可能为一个国家提供整体收益,但也有赢家和输家。鉴于此结论,这并不奇怪() A.相对丰富资源的所有者和相对稀缺的资源的所有者都赞同自由贸易 B. 相对丰富资源的所有者和相对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往往倾向于贸易限制 C.拥有相对丰富资源的所有者倾向于支持自由贸易,然而相对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倾向于支持贸易限制 D.资源相对丰富的所有者倾向于限制贸易,而相对稀缺资源的所有者则倾向于自由贸易 10.研究人员越来越关注工人技能在创造比较优势方面的重要性。在技能、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资,提高了工人的生产力,创造()的方式与机械投资创造物质资本的方式大致相同。() A.人力资本 B.人力资源 C.物质资本 D.新口味和偏好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WTO之后更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已俨然成为了一个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并不等于贸易强国,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分析现状、制定对策,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2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 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跨国直接投资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也将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还将积极推动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对外投资的扩大,必将带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技术创新和金融改革将为外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产业转移的加快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获得外部技术和提高研发能力的机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后发优势”,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金融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国内经济贸易发展。

2.2 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挑战 能源资源安全问题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我国能源供应受国际制约较大,经常因价格变动遭受巨额损失。我国海外能源保障还存在较大的地缘政治安全风险和运输安全风险。 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亟需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说,我国外贸仍然没有改变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与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相比,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差距。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首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出口商品所占的比重不高。其次,服务贸易出口发展严重滞后。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0%,明显低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1995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而且逆差规模总体呈不断扩大的态势。第三,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缺乏科技创新意识,我国企业长期满足于引进和模仿,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虽然成为世界彩电、计算机、手机和DVD等第一生产大国,但并不拥有核心技术,仅仅是世界的“加工车间”,无法分享到更多利润。这种粗放型增长如果得不到根本性改变,我们将付出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也难以为继。 贸易摩擦持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在很多领域与世界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中外贸易摩擦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本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自身在经济结构、体制和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容易诱发贸易摩擦。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