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作者简介:姜秋霞(1962—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收稿日期:2001-01-11

2001年第8期

总第148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

2001,№8Serial №148

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

姜秋霞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本文着重对比词典文本与文学文本在翻译转换中词义层面的不同选择及不同的语境参照体系,论述了语境概

念中显性语境与隐形语境及其辩证关系,初步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文本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词典翻译;文学翻译;转换;显性语境;隐形语境;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of the differences involved in dictionary 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mainly in the trans fer 2ence of the meaning of w ords and the context they refer to.S pecifically ,it argues a transparent context and an opaque context ,and presents a discussion of their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K ey words :dictionary translation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 ference ,transparent context ,opaque context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1)08-0056-03

无论是词典翻译,还是文学翻译,都涉及词、句的转换,

都有大体一致的准则和要求,即尽可能准确传递原文的信息内容,尽可能保持形式结构的对等,也就是所谓在译文语言中寻求最大程度的对等语。然而不同体裁的文本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就词典翻译和文学翻译而言,词典文本是以词为核心,以词、短语、句为独立单位存在的;而文学文本则是以篇章存在的,其中的句子甚至段落只是相对独立的单位,单个的词语则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临时依附性。词典中各词的释义浓缩性强,涵盖面广,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即词义的共性特征;文学文本中的词、句受特定语境及艺术创作要求的限制,独特性强。词典的例句是以词头为中心生成的句式结构,文学文本中词与句是依据语境的要求发生的,因而两者的信息结构不同。由于两类文本有以上各种差异,致使两种语言文本的翻译在转换中有不同的选择取向。本文试就词义转换在两种不同文本翻译中的差异进行一些对比。

一、词义层面与选择角度

所谓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形式再现另一种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构成的各种信息,如语言符号所负载的概念,句子及篇章的结构意义,语篇的语言风格,以及语言所传递的情感、审美等艺术信息。在所有形式和内容的信息中,词语的转换是最基本的。关于在翻译转换中的词语意义,奈达、巴尔胡

达罗夫等早有过各种分类,大体可归纳为“指称意义”

(refer 2ential meaning )、“言内意义”(intralingual meaning )和“语用意

义”(pragmatic meaning )。“指称意义”指的是语言符号所代表

的含义,即索绪尔的“能指”(signifier )与“所指”

(signified )的语符关系;“言内意义”是指词语与共存状态下的其他语言成分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意义,即结构意义;“语用意义”则是指语言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即特定语境下所产生的意义。就词典文本和文学文本而言,词典中的词(尤指词目词)是以能指为主要特性的,语符主要传递其概念意义,所选例证是一组概念按一定逻辑形式所构成的语义,以体现词目词的概念或能指性为主;而众所周知,文学文本是言语(parole )的表现形式,因而主要体现其语用色彩;传递形象意义,主要体现形象性或表现性功能。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两种文本的转换过程中对词义的选择有不同的取向。请看下例:

11A :Her v oice was faint but steady.

她的嗓音低微然而深沉①。

B :Jane was forced to smile com pletely ,...and said in a

conscious ,low ,yet steady v oice ,....

(J.Austin :Emma )简再也忍不住了,笑了起来……她心中有数,然而不慌不忙地低声说:……。(张经浩译《爱玛》

)A 为词典文本例句;B 为文学文本例句。对比两个文本

中steady 对v oice 的描述,在译文中是不完全一样的。“深沉

的嗓音”很好地对应了该词条第5义项的“镇定的,冷静的,沉着的”的释义,具有该词在描述声音时最具概念化的表达方式。B 的译文则使“镇定、冷静、沉着”形象为“不慌不忙”。又如:

21A :in the open air 在户外②

B :But when she was there beside the sea ,abs olutely alone ,

she cast the unpleasant ,pricking garments from her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her life she stood naked in the open air,at the mercy of the sun,the breeze that beat upon her,and the waves that invited her.(K.Chopin:The Awakening)然而,当她来到海边,发现四下绝无一人时,她脱去了那件扎人的、穿着难受的泳衣,平生第一次赤裸裸地站在光天化日之下,任凭阳光戏弄,任凭海风拍击,任凭呼唤她的海浪泼溅。(刘新民译:《觉醒》) 31A:Y ou will see with y our own eyes cruelties and injustices.

你将亲眼看到种种残暴和不公正的行为。③

man’s inhumanity to man 人对人的残忍④

B:“I had not thought Mr.Darcy s o bad as this—though I have never liked him,I had not thought s o very ill of him.—I had supposed him to be despising his fellow-creatures in general,but did not suspect him of descending to such malicious revenge,such in2 justice,such inhumanity as this.”(J.Austin:Pride and Prejudice “我没有想到达西先生这样坏。我一直不喜欢他,却没有想到他这样恶劣。原来只当他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但没有怀疑他是个小人,会这样恶毒报复,伤天害理,良心丧尽!”

(张经浩译:《傲慢与偏见》) 词典中词的释义具有概括性,所选例句也尽可能直接反映词目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例证中词语(词目词)的翻译要尽量保持与释义接近的译文表达方式。例2中A的译文“在户外”是in the open air最基本的概念;而B的“光天化日”则带有很强的语用色彩。例3中,injustice译为“不公正的行为”和inhumanity译为“残忍”都是对这两个词义的概括;而“伤天害理,良心丧尽”则是特定情景中对人物感受的一种淋漓尽致的表达,是“不公正的行为”和“残忍”的一种,但更具体,程度更高。从结构语义学理论角度分析,这属于一种上义词和下义词的词义关系。词典中的例词例句除了说明中心词的用法之外,就是让读者了解最基本的意义,最具有概括性的功能,即词的上义概念;而文学文本的转换却可以运用形象性词语充分激发读者的审美情感,引发广阔的想像空间。在词典例词句的翻译中,E lle est m orte(She died)无论如何不可能发挥成“她魂归离恨天了”。

当然,概念意义和语用意义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语言的指称即概念意义使言语的使用成为可能,言语的使用和变化发展又赋予语符新的意义。为此,词典的编纂也从最初的基本概念释义到涵盖各种言语意义的释义。于是有些释义本身就带有语用色彩,一种被广泛使用后约定俗成的语用色彩。如:

41All right,now that we have covered the s ocial amenities, let’s talk turkey about what really happened.

好吧,大家既然寒暄已毕,那就让咱们来认真坦率地讨论实际发生的事情吧。⑤

例4中的talk turkey本指“谈论火鸡”,然而带上了“直截了当”、

“认真坦率”、“开诚布公”一类具有文化感情色彩的含义,这些含义已在长期的语言使用中完全取代了“谈论火鸡”。译文自然也要对应其语用色彩。但与文学文本相比,这种语用色彩是一种概念化了的语用意义;而文学文本中语用含义却具有特定性,是某一语用意义的特定语用度。换言之,其语用色彩共性成分低,特性成分高,文学之所以成其为

艺术,原因之一就是通过语言意义的特性来体现的。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词典文本翻译中“概念意义”的转换主要局限于例证中的中心词,至于中心词以外的其他语言成分,在相互组合下生成相对独立的句子结构时,既有各个语词的概念意义,又有组合而成的结构意义,甚至某种风格意义、情感意义等,译者在转换中也要作相应的体现。如: 51He’s aw fully decorative,but s ometimes he sim ply doesn’t connect.

他这个人样子挺帅,只是有时简直缺根弦儿。⑥

61The sun has sunk below the horizon.

太阳已沉落在地平线下。⑦

例5表现了某种语气、情感色彩;例6则勾画了一种景象。由此可见,词典例句的转换除了词目词的概念意义之外,还有以词目词为轴心生成的语义块,这个语义块也有形象,只是其文本脱离具体的言语环境,或者说脱离了作者的“本意”,又缺乏情景的特定性,因而较抽象化;而文学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形象色彩,来源于特定的情景范围,形象更具体,更具个性、独特性,更具有指向性。因而词语的意义及译文词义的选择还涉及到语境的大小问题。

二、语境范围与参照体系

所谓语境,是指语言文本中与词语有关、影响词语意义的各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文本内因素和文本外因素,即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言内语境包括文本的语言结构、文本发生的场景(时间、地点、场合)等;言外语境包括文化、社会背景等。一个文本的语境既决定一个词在特定场合的特定意义(因一词多义);同时又体现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色彩,政治、宗教色彩,包含特定的语气等。词典文本与文学文本在这个层面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词典文本的言内上下文最大的结构形式是句子;文学文本的上下文则是段、章、篇。从表面形式看,词典例句的语境范围小,决定各个词义变量的因素少,因而词、句在转换时词义的选择相对较容易。而文学文本的语境范围大,决定一个词义变量的因素多,故难度较大。如:

71The barbed shaft of love had penetrated his dull hide.S ix weeks—appropinquity—opportunity—had victimized him com2 pletely.(W.Thackeray,Vanity Fair)爱神的倒钩箭头把他身上的厚皮射穿了。一个半月来他和蓓基朝夕相处,亲近的机会很多,已经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杨必译《名利场》) appropinquity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英汉辞海》中只解释为nearness,即“接近”、“亲近”的意思,opportunity在词典中的释义是“机会,时机”,victimize则更是笼统地释义为“使牲牺”、“使受害”。在以上文学文本中,这几个词的翻译就需要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具体化的选择,使它们分别具体为“朝夕相处”、

“亲近的机会”、

“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然而深入对比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就会发现,语境范围的大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词典例证的言内上下文小,但言外语境却更大,决定某个词义的可见因素虽少,但无形因素的范围却很广泛。在进行例句翻译时,其中心词词义的选择需具有包容性、可替换性。词典相对浓缩的释义是无法完全包括一词多

义的,这就要求译者在转换中要尽可能使词目词的词义广泛化、更具有共性。也就是说,译者(词典编纂者)的脑中拥有无形的大语境,翻译时搜索语境中的各个选项,并使之归纳化、概括化。以上例1、2、3中A部分都说明了这种情况。如例3中的“不公正的行为”和“残忍”是译者对所有injustice和inhumanity对应的词义的归纳和概括。至于整个例句,由于它是多个语言成分构成的语义块,所包含的意义既有各个语词的概念意义,又有组合而成的结构意义,甚至某种风格意义、情感意义等。然而由于这一相对独立的语义块缺乏更大程度的可参考性语言文本,其主题意义往往缺乏依托,这就更要求译者在转换过程中具备一个大的隐形语境,从而在不同的变项中进行选择。文学翻译正好相反,体现个性是其特点,文本中的每一个个体成分都有特定的语境限定,可供译者参考,因而译者搜索变项的范围相对要小得多。例3中B 部分的“伤天害理,良心丧尽”以及例7中的“朝夕相处”、“亲近的机会”、

“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都是通过参照特定情景产生的,换言之,一个相对窄小的语境就能够有效地帮助译者选择词义。虽然文学文本也有言外语境,但由于其可视文本大,显性因素多,隐形语境的制约相对较弱。

由此可见,语境范围对译者主体在转换过程中词义选择的影响作用是辩证的。词典文本的上下文语境窄,但译者的联想范围更广;文学文本的上下文语境较宽,但译者的联想范围却是相对有限的特定情景。而从翻译的结果(译文)看,词典概念性词语似乎来源于简单的对应,文学文本的形象化词语则似乎来源于译者大脑更高程度的运作。而事实上,两种文本的语境范围和结构不同,译者在选择词义时参照的体系不一样,参照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

其次,词典文本与文学文本的语境不仅有大小的不同,而且有结构上的差别,即两种文本语境的信息结构不同。对于语言文本中的信息结构,布拉格学派的马泰休斯(V.Math2 esius)提出了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概念,根据他的主、述位理论,语言文本由主位(已知信息)和述位(新知信息)构成,文本结构是新旧信息的相对关系。句子中一般是已知信息在前(主位),新知信息在后(述位)。对比词典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主述位结构,发现两种文本的信息分布有所不同,即相互参照的上下文本语境有差异。文学文本所包含的新旧信息有一定的主述位分布规律,即主位的信息往往是对(语言文本)上文的直接或间接的重复,作为已知信息出现,述位的信息则通常是新的概念。翻译中,译文句子的构建要相应地体现,述位的新信息往往得到相应的突出和强调。但词典中的词条、例证的最大语言单位是句子,没有参照的言内上下文,一般不具备新旧信息之分。翻译转换时便没有强调与非强调的体现。如:

81She s oaked the clothes overnight in s oapy water.

她将衣服在肥皂水中泡过夜。⑧

例8中的she虽处于主位,但并无与s oaked the clothes overnight in s oapy water相对的“已知”含义,也不存在“新知”之说,译者无需突出或强调主位或述位的哪个部分。而假设这个句子出现在文学文本中的话,文中的“她”或因“太懒”,或因“无情”而“将衣服在肥皂水中泡过夜”,那么述位的成分就要相应地得以强调,句子就有可能根据上下文转换成“她竟然将衣服在肥皂水中泡过夜。”译文虽然只加了“竟然”一词,却体现了对“她”的一种情感态度。

从文本结构上说,任何一个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部分组合成整体,整体对各个部分又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同的文本结构对各个词语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不同的,这使译者在翻译中对词义进行选择时产生不同的心理运作方式。就译者的想像机制而言,在词典翻译中,科学想像发挥更多的作用;而在文学翻译中,审美想像发挥更多的作用。通过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对比就能发现:翻译的过程与结果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因果律关系。这些有趣的现象将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

注释:

 ①②③⑤⑦⑧选自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1989,上海译文出版

社.

④选自《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97,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

版社.

⑥选自《综合英汉大词典》(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参考文献:

[1]Chafe,W.L.G iveness,contrastiveness,definiteness,subjects,topics

and point of view,in Li,C.N.ed.Subject and Topic,New Y ork:Aca2 dem ic Press,1976,25-55.

[2]Halliday,M.A.K.Cohesion in English,London:Longman G roup Lim2

ited,1977.

[3]徐盛桓.语用问题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1

[4]张今,张克定.英汉语信息结构对比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

社,19981

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未来_苏珊_巴斯奈特访谈

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未来 ——苏珊·巴斯奈特访谈 [英]苏珊·巴斯奈特1黄德先2 (1、英国华威大学2、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广汉 618307;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上海 200083) 摘要: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这两个学科的交织,在苏珊·巴斯奈特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她对这两个学科的看法会引领学科的变动与发展。在她彻底否认这两个学科属性之后,它们该分别走向何方是学界迫切关心的问题。她对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未来的看法,无疑会再次推动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翻译 Abstract:The interweaving betwee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been best illustrated by Susan Bassnett’s academic research. Her views always determine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disciplines. Where to move next for the two disciplines has become the urgent concern among translation scholars and comparative scholars after her dethronement of the disciplinary nature of the two fields. Her views on the fu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ill undoubtedly push them forwards once again. Key words:translation stud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6101(2009)02-0015-8 苏珊·巴斯奈特不论是作为比较文学学者还是翻译研究学者,她的个人观点总是很容易变成这些学科的公共行为,引领这两个学科的变动与发展,这也足见其影响力。自1980年出版《翻译研究》以来,她一直是翻译研究这个学科的旗手,极力推动翻译研究的学科独立。1990年她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1998年提出了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这些都是翻译研究这个学科在上世纪90年代繁荣的标志。1993年她在《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中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死亡,竭力提升翻译研究的地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之后,她的研究兴趣转向新闻与传播研究,直到2006年再次回到比较文学,又彻底否定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学科属性,认为两者都只是研究文学、阅读文学的方法而已。这次彻底的否定到底是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

文学翻译论文

从形合与意合辩证法角度观古诗翻译策略 (潘静20084033042 英语师范三班) 摘要:形合( hypotaxis ) 和意合(parataxis)是英语和汉语篇章组织的常用手段,也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区别所在。本文提出应当运用哲学中的辩证法原理看待语言中的形合与意合,真正做到学术研究全面、客观、严谨以及科学。一方面,要重视句子及其以下层面的语言特点:英语侧重形合,汉语侧重意合;另一方面,更要研究英汉语的意合与形合在句子层面以上(段落、篇章)所具备的不同作用:英语篇章使用词汇手段等意合组织方式,而汉语篇章中则采用重复和骈偶等形合手段【1】。本文利用对《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的英译研究分析,强调辩证地、动态地看待英汉语中的形意合问题,改进汉语古诗翻译策略,使译作体现并契合原诗作者的思想与内容,使译作读者明白并理解原诗的内涵与文化。 关键词:形合意合辩证法古诗翻译 Abstract: The very common mea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are hypotactic and paratactic,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in a language should be researched in a dialectic way. Only in this way, can academic research become more complete and objective. On the one hand, ou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entences and structures below the sentences leve l–English is more hypotactic while Chinese is more paratactic.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study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hypotactic and paratactic structures at the level of paragraphs in the two languages. Lexically paratactic structures are often found in English paragraphs, and hypotactic structures in the form of repetition and parallelism are frequently employed in Chinese. The author attaches the high importance to research languages in a dialectic way by the analysis of Mooring at night by Maple Bridge. So that we can find some strategies about the poem translation and make the successful exchange of two kinds of people with various background. Key words: hypotaxis, parataxis, dialectic way, poem translation 1.引文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英汉语篇组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形合就是依仗形式(包括词的变化形态,词汇的衔接等)将语言符号由“散”(个体的词)到“集”(组织乃至语篇)的语言组织手段,具有外显性和刚性;而意合则是依仗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的手段,具有内隐性和柔性。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_史倩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史倩 (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 河南周口 466001) [摘 要]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又有了新的视角来审视翻译研究。译介学作为比较文学视野下迥异于语言研究的跨文化研究,是从跨语言、跨 民族的角度,从文学和文化的层面来研究翻译这一实践活动的,对于“文化转向” 下的文学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比较文学;译介学;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文学翻译 一、引言 由于翻译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流的必由之路,以对具有跨越 特征的文学关系的研究为己任的比较文学自然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 翻译研究。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翻译研究已发展成为比较文学(译 介学)的一个自成体系的、不可或缺的分支。然而,随着中外翻译 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翻译研究究竟应该自成一派还是被视为 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问题,仍然有很大的争议。 译介学属于比较文学中的媒介学范畴,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 的一门学科。从宽泛意义上来讲,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 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 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 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 在中国,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人对比较文学的认识 还不清楚,对于把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联系在一起也表示不可理解。 很多人至今尚未弄清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有何关系,或者说不明白 译介学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有何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译介学和 翻译研究这两门学科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二、何为译介学 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 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 行研究(谢天振,1999:1)。其意思是指,对文学翻译、翻译文学 及其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是一种跨文化研究。也可以说,译介 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 严格而言,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 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如 何转换的问题,而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 落、变形、增添、扩神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 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谢 天振,1999:1)。由此可见,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研究是比较文学 研究中语言、文字与文学性相结合的部分,主要指文学翻译、翻译 文学以及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也是把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交流 实践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由于原语和译语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是各自社会的文化载体,译介学从文化角度入手对翻译研究进行审 视。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译介学也因此越来越受到比较文学研究 学者的重视,成为比较文学中的热门分支学科之一。 三、翻译研究的文化视角与译介学 古今中外,传统的翻译研究都普遍认为翻译的实质就是语言间 的转换,是语言运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 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是把一种 文字材料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的过程。由此可见,传统翻译研究视 任何翻译行为的实质为不同语言之间的意义对等转换,视对原文语 言的对等转换为传统翻译研究的基本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文化理论家伊塔玛·埃文·佐哈尔提 出了“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出现“文 化转向”,改变了人们对“翻译”和“翻译研究”的传统观念,研究 视点从“以原文为中心”转向“以译本为中心”,研究内容从“如何 译”转向“为何译”、“为何如此译”等方面上来,注重异语文化对 翻译的操纵。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勒弗菲尔、巴斯奈特等比较文学学者为翻译研究引入了比较文学的视角和方法。 并且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人们也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每种语言都无可避免地带有某一民族文化的积淀印证,而作为对另种语言的理解和阐释的活动——翻译以及在此活动中产生的误译,也即对另一种语言的误解与误释,就必然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谢天振,1999:196)因此就要求翻译者要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根据译介学理论,由中国翻译家用汉语译出的、以汉文形式存在的外国文学作品为创造和丰富中国现代文学所做出的贡献与我们本民族的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国翻译史上,在译介文学作品方面一个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当属晚清时期的林纾,他不懂外语但却成为闻名中外的翻译大家。再如: 傅东华先生翻译的《飘》出版于1940年,吸引了几代读者,在翻译圈内占据近半个世纪的地位,直到1989年才有另一个新译本问世。谢天振先生认为,尽管现在新译本很多(至少5个),但是新译本是否真能超出旧译本仍有待时间的检验(1999:148)。该译本之所以如此富有生命力,除了傅先生优美的文笔,地道的译文以外——小说中的中国化倾向十分明显,如美国南方的人物与地点都统统“穿上中国服装”,从而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如南方庄园主的口里可以说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中国先哲的名句格言,而且出现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十足的“牌楼、大地主、营丁”等词语。因此译语读者面对大量的中国化的信息,恐怕会觉得在读一本中国的近代故事,而不觉得在读一本关于美国内战时期的小说。 翻译永远是对原作艺术现实的反映,译者只有尽可能接近原作所反映的艺术现实,并在译作中创造性地加以“再现”,才能使译作成为一件堪与原作媲美的艺术品。当然,若译者只精通原作语言而不了解原作所描写的生活,不熟悉作品中的人物,不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者缺少对原作内涵的感悟力就不可能胜任文学翻译工作,则不可能呈现给读者一部与原作具有大致相同价值的译作。因而就要求译者必须对原作进行重新创作,凭自己的创作天赋来再现其艺术魅力。 并且,从译介学的研究角度看,文学翻译毫无疑问是再创作,是译者在翻译的范围内进行的。这种再创作的结果就是把外国文学作品变成本国文学作品,同时还要保留其在原民族文学中的地位。一部译作,如果不能作为艺术品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那它就不会融入并成为译入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同样,如果不能保留其原民族作品的地位,它也就不能被称为译作。可以说,文学翻译不仅延长了原作的艺术生命,又赋予它第二个生命。 因而,译介学研究的实质是一种文学研究,是把翻译研究置于一个更大更广阔的民族和文化的背景之下,审视和阐发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是如何交流的。它的兴趣并不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不去研究翻译的标准和不同的翻译方法,而是把翻译中涉及的语言现象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加以考察。强调翻译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印象以及其艺术效果是否与原文有等同性和相同的感染力,翻译作品其影响与效果是否与原作品有一致性还是另有独创性,抑或是没有达到原作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 四、结语 正如前面所说,译介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它研究的是翻译的结果作为历史事实的译本,而不是翻译的过程。译介学描述分析译本,比较同一个作品的各种译本,但不是如传统翻译研究那样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评论其优劣;不是对翻译过程进行规范,而是从更广阔的背景上 136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精)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 ●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 ●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 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 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 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15.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 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比较文学例子整理

第二章第二讲译介学 二、译介学的研究对象 (一)、文学变异现象研究 对“归化”、“异化”、“误译”、“过滤”等翻译现象的研究。 原因:语言不只是字、词、句问题,更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文化模式问题。 1、误译、误读、误释现象研究 Surprised,Desert turmoil,Sea sun。 惊奇,沙漠的混乱,大海的太阳。 李白:惊沙乱海日 2、文化信息的减损、增值 Walk to the place where the water has its source;and,seated,await the birth of the cloud。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3、归化、异化现象 林纾译哈葛德小说23部,中有16部加上“史”、“传”、“录”、“志”、“记”为书名。 Joan Haste 《迦茵小传》 She 《三千年艳尸记》 Black Heart and White Heart,and Other Stories 《蛮荒志异》 林纾有意用中国传统诗文的词汇译外国小说。 The World Desire 《金梭神女再生缘》 王子——太子东宫 卫士——羽林蛇冠——龙冠 埃及宫殿——藻井、铜鼎、觞 (二)翻译文学研究 把翻译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把翻译文学作为国别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三)翻译文学史研究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文学史:描述翻译事件,记述翻译家活动,梳理翻译思想、理论等。 比较意义上的翻译文学史:文学交流史、文学关系史、文学影响史。 文学交流史:翻译文学是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与其他语种文学间进行交流的载体。 文学关系史:翻译文学是一国文学与他国文学产生联系的媒介。 文学影响史:翻译文学是一国文学在他国的传播、影响、变形和接受。 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一)翻译观念转变 原来: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内容,注重形式忠实。 后来: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注重文化内涵的准确转达,甚至于以本土文化视角重释。

文学翻译专题研究

文学翻译专题研究 ——散文跨句翻译和文学翻译语言表达 散文跨句翻译专题——以张培基先生译作为例 定义和必要性 跨句翻译是指把若干汉语句子看作一个整体,将其译成一个或若干个英语句子的翻译技巧与方法。 汉英对比研究的成果表明,汉语句子的断句有明显的弹性,而英语句子的界线则非常明确。用中文写作的人,不论他是多么有名的作家,都没有句子的概念。汉语中同一段话,各人的语感不同,可以断成不同的句子。相反,英语中的一段话,任何人都会把句号安放在相同的位置上,可见英语句子的断句缺乏弹性,句子的界线是明确的。 跨句翻译与译文表达效果 1.突出语义关系表义清楚明白 (1)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在好些人的行为里我发现了这个信条。巴金(《朋友》) Friends are transient whereas families are lasting-that is the tenet, as I know, guiding the behavior of many people.(张培基,1999:98) 译文的前后两半个句子由一个破折号(the em dash)连接,破折号把这两半句子的语义关系表达得很明确,即后半句是对前半句的总结。 跨句翻译与译文表达效果 2.呈现逻辑关系推理思路清晰 跨句翻译还可以把逻辑关系传达得更明确。西方人思维重理性、重逻辑,这一特征也体现在语言表达上(陈宏薇,1998)。 (2)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 (朱自清《匆匆》) 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 But who could it be and where would he hide them? (Transient Days by Zhu Ziqing)(张培基,1999:75) 译文体现了作者极强的逻辑性思维。既然有人偷,就存在另外两个命题:那个人是谁?偷去后如何处理?译文把这两个命题放在同一个句子,就把这种逻辑推理完美地再现出来了。 跨句翻译与译文表达效果 3.语句连贯层次更加分明 (3)祖父起得很早也睡得很早,每晚九点钟就上床了。他上床之前,就把电闸关上,于是整个大家庭就是黑沉沉的一片! (冰心《祖父和灯火管制》) Grandpa, who kept early hours, would switch off all lights when he went to bed at 9 o’clock in the evening, thus plunging the whole big house into deep darkness. (Grandpa and Nightly Blackout by Bing Xin)(张培基,1999:148)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使译文把祖父的作息特征描述出来了,他喜欢早睡早起。接下来译文说出了祖父早睡的表现,每晚九点上床并随手关灯。ING-分词短语把祖父早睡对全家人的影响讲明了,面对祖父的权威,全家人显得十分无奈。译文的语句很连贯,层次也分明。 跨句翻译法的具体运用 1.译成并列句 (5)佃农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却舒服。(朱德《母亲的回忆》) The life of a tenant farmer’s family was of course hard, but we somehow managed to scrape along because mother was a clever and able woman. (Loving Memory of Mother by Zhu De)(张培基,1999:335) “很苦”与“舒服”并存,故译成并列句。 跨句翻译法的具体运用

《中国翻译词典》序-季羡林

《中国翻译词典》序 现在颇有一些人喜欢谈论“中国之最”。实事求是地说,有五千年文明史是的中国“最”是极多极多的。几大发明和几大奇迹,不必说了。即在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中,在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中,“最”也到处可见。、 然而,有一个“最”却被人们完全忽略了,这就是翻译。 无论是从历史的长短来看,还是从翻译作品的数量来看,以及从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来看,中国都是世界之“最”。这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而是完全正确的。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中国先秦时代已有翻译活动。这是很自然的。只要语言文字不同,不管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华民族包括很多民族)内,还是在众多的国家或民族间,翻译都是必要的。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社会就难以前进。 至迟到了东汉末年,印度佛教就传入中国。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中国僧人和印度僧人,以及中亚某些古代民族的僧人,翻译了大量佛典,有时个人单独进行,有时采用合作的方式。专就一个宗教来说,称之为“最”,它是当之无愧的。从明清之际开始,中间经过了19世纪末的洋务运动和1919年开始的五四运动,一直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其中间有外国人)又翻译了其量极大的西方书籍。各种学科几乎都有。佛典翻译以及其他典籍的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如果没有这些翻译,你能够想象今天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吗? 这些话几乎都属于老生常谈的范畴,用不着在细说了。我现在想从一个崭新的,从来没有人提到过的角度上,来谈一谈翻译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世界上一些大国中,颇有一些有识之士,在认真的思考谈论人类文化的演变和走向问题。英国学者汤因比可以作为一个代表。他的大著《历史研究》已被译为汉文。他把世界上过去所有的文明分为23个或26个,说明没有任何文明能永存的。我的想法同这个说法相似。我把文化(文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诞生、生长、繁荣、衰竭、消逝。具体的例子请参看汤因比的著作。我在这里声明一句:他的例子我并不完全赞同。 汤因比把整个中华文化(他称之为“文明”)分为几个。这一件我认为有点牵强、机械。我觉得,不能把中华文化分成几个,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 但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你既然主张任何文化都不能永存,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为什么中华文化能成为例外呢?为什么中华文化竟能延续不断地一直存在到今天呢?这个问题提的好,提到了点子上。我必须的认真地予以回复。 倘若对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仔细加以分析,中间确能分出若干阶段,中华文化并不是前后一致地、毫无变化地发展下来的。试以汉唐文化同其他朝代的文化相比,就能看出巨大的差别。汉唐时代,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占领导地位,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文化的中心。其他朝代则不行。到了近代,世界文化中心西移,我们则努力“西化”,非复汉唐之光辉灿烂了。 但是,不管经过了多少波折,走过了多少坎坷的道路,既有阳关大道,又有独木小桥,

一个有效的科技翻译操作模式 - 上海交通大学翻译与词典学

一个有效的科技翻译操作模式 ———谈制约科技英汉翻译成功的几种关键技巧 ○冷冰冰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93) [摘 要] 科技翻译是非文学翻译的一种重要实用文体。本文依据法国达尼尔?吉尔的翻译序列模式,对科技英汉翻译实践的四个步骤———建立意义假设、对意义假设进行合理化检查、重新表达及核对译文忠实性,进行了技巧上的探讨,指出考虑到目前科技翻译教学的对象及科技文本的特点,科技翻译教学应强调查找相关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并提出把握科技英语修辞特点和英汉语言差异对翻译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科技翻译; 达尼尔?吉尔的翻译序列模式; 背景知识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9)11-0080-0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理工科大学的公共英语改革在不断深化,开展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引起了教学者的广泛关注。从近年来发表的教学论文来看,关于科技翻译教学理念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等方面的文章为数不少,这些论文为科技翻译学科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但就翻译技能的培养来说,教师们面对的相当多的文章或是教材却仍缺乏语言学理论指导,多从句法角度、按传统翻译方法进行译例堆砌,重结果轻过程,教学实用性不强。笔者通过本校大学英语科技翻译的教学实践认识到:将科技翻译的过程仍锁定在传统大学翻译的“理解、表达和校改”三个阶段,不突出查找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势必会使许多不懂专业的译者望而却步;而事实证明译者是一个杂家,许多不懂专业的译者经多年的翻译实践后会成长为该专业出色的译员。 本文将从法国翻译学教授达尼尔?吉尔(Daniel Gile)的翻译序列模式出发,详细谈谈在科技翻译教学中如何借助背景知识运用该模式进行四个步骤的教学。 一、达尼尔?吉尔的翻译序列模式 该翻译序列模式把翻译形式化,使之成为一系列处理“翻译单位”的循环过程,每个过程都必须检验并作出决定,都必须调动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背景知识)。下图所示: 根据图所示,在进行科技翻译实践时,首先,译者从阅读翻译单位、对其所涵盖的意义作出假设入手;如果缺乏足够的知识来建立一个假设,译者便查找书面材料或咨询相关人士,如果建立的这个假设不理想,译者就会作出另一个意义假设并检查其可行性。其次,一旦找到一个可行的意义假设,译者就进入再表达阶段。在这一阶段,首先要用译语组织一个与翻译单位意义相符的语句。如果译者由于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不足,无法完成这一步,他就搜集相关信息。最后,语句完成后,还要检查语言是否规范,是否忠于原文。 基于这一模式,对一个翻译单位所进行的翻译过程应包括:1.建立意义假设;2.对意义假设进行合理化检查;3.重新表达;4.核对译文忠实性四个步骤。 二、科技翻译的四个必要步骤 (一)建立意义假设 根据达尼尔?吉尔的翻译序列模式,阅读翻译单位,建立一个意义假设,这是翻译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中我们至少需要考虑两个问题:1.恰当的翻译单位;2.借助语言外知识建立意义假设的必要性。 1.恰当的翻译单位。关于科技语篇的翻译单位问题许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09年第11期 [作者简介]冷冰冰,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专门用途英语、科技翻译。

比较文学四套试题及答案(1)

一、填空:(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世纪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和戏剧类三大类。 8、《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和 两方面。 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 的。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2、什么是“期待视野”?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 三、论述:(54分) 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一、填空:(16分) 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 世纪年代。 3、渊源学分为,,, 和集体的渊源。 4、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和三大类。 5、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跨越性和三个条件组成。 6、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括、 和三个方面。 7、《管锥编》的作者是。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题材研究? 2、什么是“文学误读”? 3、什么是“套话”? 三、论述:(54分) 1、试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谈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年由在一书中确定并使用的。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 世纪年代。 3、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和三大学派。 4、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 的。 5、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包 括、、、接受学 和。 6、梵·第根的代表作是。 7、中国大陆第一部以“比较诗学”为名的著作是。 8、《原始文化》的作者是。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 2、跨文明阐发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3、在文学的他国化过程中,接受国如何以本民族的文化规则和思维方式为主? 4、跨文明对话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试述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2、试论述诗学与比较诗学的区别和联系。

附录二:谭载喜主要著述一览_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视角课题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中译翻译文库 ·翻译思想与理论研究丛书 中译翻译教材 ·翻译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 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 ——认知 ·视角 ·课题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Perceptions,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y ???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视角·课题 /谭载喜著.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11 (中译翻译文库?翻译思想与理论研究丛书) (中译翻译教材·翻译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 ISBN 978-7-5001-3382-7 Ⅰ.①翻… Ⅱ.①谭… Ⅲ.翻译理论-研究生-教材②翻译-研究- 研究生-教材 Ⅳ.①H05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25964号 出版发行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地 址 / 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甲4号物华大厦6层 电 话 / (010) 68357328 68359287 68359376 68359303 68359719 邮 编 / 100044 传 真 / (010) 68357870 电子邮箱 / book@https://www.wendangku.net/doc/0e16170610.html, 网 址 / http: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e16170610.html, 出版策划/张高里 策划编辑/林国夫 责任编辑/袁仁辉 特约编审/谢天振 胡安江 排 版 / 竹页图文 印 刷 / 北京天来印务有限公司 经 销 / 新华书店 规 格/700×960毫米1/16 印 张/23.5 版 次/2012年11月第一版 印 次/2012年11月第一次 ISBN 978-7-5001-3382-7定价:48.0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文学翻译变异研究

文学翻译变异研究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以其巨大的理论魅力影响着人类发展的 各个领域。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变异现象在语言、文化乃至纷繁复杂的翻译活动中也比比皆是。本文通过总结其他学科对生物变异的引用规律,将生物变异相关理论有效的纳入到翻译研究中,试图通过生物科 学的研究成果为翻译研究找到新的突破口。我们将努力证明,翻译变异发展规律可以找到生物变异发展规律的痕迹,它同生物变异一样具有自身的相关性、历史性和连续性特征。翻译变异的相关性体现在,当我们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时候,文本中无论是形式、结构或者内容上的改变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诸如风格、韵味等的相关变异。翻译变异的历史性体现在,翻译变异蕴涵着时间的概念,它可以把跨 越几百年、甚至几个世纪的翻译活动用时间的链条串在一起,对其历史性的认同可以使我们避免孤立的看待翻译活动。翻译变异的连续性体现在,各种翻译变异并不是孤立、杂乱无章的,它们彼此之间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相互联系的地方,这些变异虽然并存,但不互相排斥,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文本自身的开放性、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和译者个性是引起翻译变异的原因,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翻译变异不是天马行空的随意行为,而是受到文本自身的确定性、翻译规范限制的翻译行为。换句话说,翻译变异是一种有限度的变异。翻译变异对翻译对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受到生物变异和生物遗传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的启示,我们认为翻译对等和翻译变异不应该是非此既彼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转化的关系,

翻译对等是以大量的翻译变异为基础的。这样,当翻译变异和翻译对等完成多次转化以后,一部部优秀的翻译作品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目的语文本和源语文本关系问题一直翻译理论研究的焦点,而翻译变异的存在使我们意识到目的语文本和源语文本之间应该是一种既同又异的关系。同时,由于翻译变异自身的连续性属性将那些浸润着无数翻译变异的不同目的语文本联系在一起,使不同的目的语文本之间呈现出互为补充的关系。本论文共分前言、正文、结束语、参考文献四部分。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动机、本文的任务、本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绪论 一、从研究对象和范畴看:三个阶段: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布吕奈尔三人主义 二、从价值取向着眼 三、比较文学的价值 1、对文学研究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确立于19世 纪七八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处于对狭隘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不满,后者滞后于当时文学的全欧性与全球性交流的事实。 新的视角: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关系的角度 新的领域: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 2、对文学创作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了解与欣赏其他民族文学的理论指导。 比较文学可以提醒创作者注意吸取他国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写作技巧,以推动自己与本国文学的发展。 3、对文化交流而言,比较文学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体系互识互证互补,最终推 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 全球化趋势使不同民族、不同体系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与包容势在必行,比较文学有助于缓解文化霸权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矛盾,促进文化多元化。 比较文化是“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语)“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之道(孙景尧语)四、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 文学:1、两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 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促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研究的形成于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3、文学发展方面,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促使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学应运而生。 (美)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兴起时为反对大部分19世纪学术研究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抵制法德意英等各国文学的许多文学史家的孤立主义。 二、学科确立的标志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16年法国两位中学教师编录的书中。1829年,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开设比较文学课程,被公认为比较文学之父。 比较文学确立于19世纪70—90年代,其标志如下: 1、理论体系的建立与研究成果的问世。 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86 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 法国学者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03 总结了早起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72—1884)是影响研究的范例,法国戴

对于英国文学翻译研究

对于英国文学翻译研究/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英语论文英美文学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于英国文学翻译研究 伽达默尔是德国最着名的哲学家、翻译家、理论家,1960年以出版着作《真理与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因其在哲学、翻译学等领域的重要成就而闻名于世。他对诠释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哲学精神和人生实践统一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伽达默尔认为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并不是一种向作者原意的回溯运动,相反,它是一种借助于文本而实现的此在的存在方式。伽达默尔认为关键不在于把握作者的原意或重建作者的思想,而在于如何在理解中实现过去真理与现时态生命的思维性沟通。沟通是伽达默尔最大的成就,也是他一生的追求,《真理与对话》强调对话和沟通是翻译的真实存在,在翻译过程中只有注重了对文本对话和真实的梳理,才能驾驭文本。原着是作者通过对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和智慧的结晶凝结成的结果,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写照,尤其是小说等大框架作品,更需要作者去发现自我,发现生活的本质。这表明译者在重新唤醒对原作者和文本意义的时候,也会把自己的思想灌注于他的理解中。哲学诠释学代表伽达默尔认为“理解的本质不是施莱尔马赫所说的对作者意图的单方面理解、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由于理解的历史性,理解应该是相互理解,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理解的双方,即作者和译者有各自的视界。这种视界是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历史理解。源语文本代表的总是作者的视界,而译者的视界是在其自身的时代氛围中形成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隔离,两种视界肯定存在着一定差距。伽达默尔主张译者应在理解过程中,使两种视界融合在一起,达到“视界融合”,从而使译者和原作者都得到提升,到达一个全新的视界境界。因此,翻译时已不是以文本为主体,而是以译者为主体。英国文学的代表作莎士比亚为例,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剧作家,同时,莎士比亚也是诗人,他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触和理解创作出很多优秀的剧作,这些剧作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莎士比亚所生活的环境以及莎士比亚本人的思想活动,只有了解了这些全部译者才能通过伽达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