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名词解释:

1、甲骨卜辞

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甲骨文记事简略还不是有意识的历史记载,甲骨文的记载反映了盘庚迁殷以后自武丁时期直至殷商灭亡的一些活动,内容涉及阶级状况、国家制度、农事畜牧、年成丰歉、天文历法、战争田猎、神祖祭祀、王朝世系等这些都是占卜的某种结果和极简单的记事相结合,以示他们都是上帝的安排。

2、春秋书法

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经学家认为《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孔子用春秋笔法来写史书主要目的在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3、《春秋》

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学著作,儒家经典之一。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是春秋末期由孔子依鲁国国史整理而成的,兼采列国史料,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4、《左传》

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丘明为其作者。成书年代约在战国初年。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5、《竹书纪年》

是我国迄今所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战国时魏国史书,该书原无名题,后世以所记史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又以原书为竹简,也称为《竹书》,一般称为《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汲冢古文》或《汲冢书》《竹书纪年》凡十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年编次。其文简要如《春秋》,记事则多同于《左传》。

6、五德终始说

是邹衍学说的重要部分,认为历史是按照五行相胜相生的原理循环转移的,每个朝代受五行中的每一行支配,这一学说是在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五行”说,用类推逻辑的方法加以推衍,并以“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他是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统一封建政权的理论武器。

7、司马迁

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班固

中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编撰者。完成其父班彪所撰《史记后传》,历20余年,撰成《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元年至230年间主要史事,内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凡100 篇。继司马迁之后,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写作形式,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叙事自章法,尤其注意行文遣词。

9、《汉书》

又称《前汉书》,有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想通过歌功颂德,宣扬正统思想来为现实政权服务的,是以封建正

统思想为主导。

10、著作郎

魏明帝太和年间在中书省设置著作郎。西晋元康元年,改属秘书省,称大著作,著作郎负责撰写史书,宋齐以来,不置著作郎。著作郎是最早完全意义上的史官。

11、《三国志》

它是纪传体史书,西晋陈寿撰写,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记事起于东汉灵帝光和末年黄金起义,止于晋武帝太康元年统一全国。《三国志》仅有纪,传,而无表志。《三国志》所体现的封建正统思想比较薄弱,而品题人物之风却很浓厚,书中开创“回护曲笔”书法。12、《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是常璩在吸收前人有关巴蜀,汉中,南中史事记述的基础上,又参考《汉书》《东观汉记》《三国志》及成汉档案资料,加以个人见闻,对西南地区的历史,地理,人物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综合,写成一部涉及上千年的西南地区历史。12卷,附录1卷,起于远古,止于东晋穆帝永和三年。

13、起居注

编年体史书,以年时月日为序,记录君主言行法令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是编修实录的重要依据。始于汉朝,历代相袭,流传至今仅存《大唐创业起居注》

14、实录

中国封建时代记载皇帝在位期间重要史实的资料性编年体史册名称。一般以所记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以某一王朝命名的合刊本,起源于南朝。

15、史才三长说

刘知几提出,史学家应才、学、识兼备。史才,指搜集择组织史料和叙述史事编次史籍的能力,要求做到“善择”、“辨疑”、“考伪”,言简意赅。史学,指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熟悉史事及具有大量的相关知识。史识,指对历史的见解和态度以及高尚品德。

17、《通典》

作者是唐代杜佑。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在中国史书的编撰和史学的发展上是有深远影响的,又为史料辑佚和校刊工作提供了珍贵的来源和依据,编撰者为满足统治者的需要而编,是史学学术发展的产物。

18、“三通”

宋代史学家郑樵、马端临以《通典》为楷模,分别撰成《通志》和《文献通考》,习称“三通”。

19、司马光(1019-1086)

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宋代宰相,代表作《资治通鉴》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20、《资治通鉴》

作者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的一个新发展。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讫五代周世宗显徳元年(959)其中1362年的历史,以治乱兴衰的整治内容为中心,囊括重大事件,人物活动、典章制度等多方面历史内容,正文294卷,《目录》30卷,《考异》30卷,共354卷,300余万字,是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21、《资治通鉴音注》

宋元之际胡三省著。共294卷,300余万字,是《通鉴》注释学的钧天大成之作。名曰《音注》,实则包括文字解释、地理考证、古代典章制度、文化、少数民族、四邻各国的补充说明及史事评论等各个方面,并纠正了《通鉴》的一些错误。

22、《续资治通鉴长编》

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作者李焘(1115~1184),李焘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体例,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近代治宋史者对该书史料价值评价甚高,《长编》记述详赡,史料丰富,为研究辽、宋、西夏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

23、《通鉴纪事本末》

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四十二卷。作者南宋袁枢(1131~1205),袁枢于两体外,创立纪事本末一体。这种体裁因事命篇,不拘常格,与现代史书的体裁颇为接近,是对历史编纂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24、《文献通考》

中国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宋末元初马端临撰。对两宋典章制度尤详,并多为《宋史》各志所无,按语亦多能融汇古今,较郑樵《通志》更为详瞻,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25、《伊洛渊源录》

中国南宋哲学家朱熹所辑理学家传记汇编。朱熹把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及其弟子的行状、墓志铭、遗事等传记资料,排成理学谱系并以二程为中心,溯源探流,所以称此书名。确立了理学的道统,规定了理学道统谱系,被认为是专记学术思想史的学案体著作的滥觞。简述题

1、《春秋》产生的历史条件

(1)、资料积累。商周以来积累的各种档案、编年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2)、编纂经验的积累。历代史官关于历史记叙方法、历史资料的整理和排列方法、文字表达方法积累了许多经验,提供了技术借鉴。

(3)、官府垄断学术局面被打破,为私人治史提供了需求和可能。

2、《春秋》在史学史上的地位

(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的雏形;

(2)、最早的带有鲜明政治目的写作的史书;

(3)、其中的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4)、开私人修史的先河;

(5)、略古详今成为传统;

(6)、也自然科学内容是宝贵资料。

3、《春秋》书法的主要特点

(1)对用字的谨慎

(2)用委婉之词叙述不合于礼的事件

(3)用特定的剪裁排列方式表达观点

4、《左传》的编纂特点

(1)广泛取材

(2)立体建构

(3)多种手法叙事

(4)创多种史学评论方式

(5)文字通俗准确精练细腻擅长描写。

(6)我国第一部完备的编年史书是《左传》。

5、战国时期诸子历史观的主要内容

孟子:循环论;英雄史观;民本思想。

荀子:天人相分;明分使群;英雄史观;循环论。

道家:人类不是宇宙的价值中心;历史的本质是道;历史退化论。

邹衍:大九洲;五德终始循环论。

6、汉初史论的历史地位

①将史学著述与政治治理密切联系起来,注意对国家兴衰存亡原因的探讨,充分发挥史学的鉴借功能。

②将历史与现实密切联系起来,在歌功颂德、维护封建统治的同时,对社会问题敢于揭露批判,从而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③承前启后,继承先秦史学的优秀传统,所创新,为史学发展到又一个高峰创造条件。

7、纪传体史书兴起的过程

《世本》——初建;

《史记》——创立;

刘向、刘歆——表彰杰出人物、艺文志经籍志先河;

《汉书》——正统化规范化

8、《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1、从编纂学上看

(1)创立了规模宏大,组织完备的纪传体例,成为历代正史的专用的体例。

(2)成为以实录著史的榜样。

(3)为后世著史创立了序论赞的史论形式。

(4)确定详近略远的编纂原则。

(5)收集和使用史料广泛

2、从史学思想上看

积极方面

(1)重视人为作用

(2)探讨历史演变及规律

(3)重视经济活动

消极方面

(1)血统论

(2)尊孔尊儒

(3)循环论

3、从文学成就看

(1)善叙事理

(2)善于描写

9、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的特点;

1)摆脱附经立学的地位

2)史家,史书数量,史书种类多

3)士族门阀烙印

4)各民族史学兴起

5)文胜于质

10、“前四史”是哪四部史书,作者是谁?

《史记》司马迁

《汉书》班固

《后汉书》范晔

《三国志》陈寿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修成哪几部正史,作者是谁

《三国志》陈寿

《后汉书》范晔

《宋书》沈约

《南齐书》萧子显

《魏书》魏收

12、唐修八部正史

1、《梁书》《陈书》姚思廉

2、《北齐书》——李百药包括东魏北齐

3、《周书》——令狐德棻包括西魏北周后梁

4、《隋书》——魏征十志包括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的典章制度

5、《晋书》——房玄龄(史馆集体以“载记”记十六国历史

6、《南史》《北史》——李延寿

13、五代和宋修的哪几部正史,作者是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奉敕撰

《新五代史记》宋欧阳修撰

《旧唐书》后晋刘昫

《新唐书》宋欧阳修

14、《史通》一书关于历史编纂学的内容。

1·史书体裁---六家二体

2·史书语言---时代语言

3·史料---广泛收集;精选;重“国史”

4·编篆方法:1 遵守“断限”。2 标题既要概括内容又要符合当时习惯。 3 大块文章从传记中拿出另立体例4叙事要简要、隐晦、确实。

15、《通典》的思想和学术特点。

1)经世的宗旨

2)通变思想

3)反对空言,注重实学

4)创典制体通史

5)对国家职能认识的新发展

16、宋代史学进一步繁荣的主要表现

1)完善的修史机构

2)名家辈出,史书数量空前增多,对后世影响极大

3)史书题材的日趋完善

4)史学范围进一步增大

5)长于论史

6)历史文献学显著发展

17、《通鉴》学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各举一部代表性著作

1续作和编年史著

《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

2改编

《通鉴纪事本末》——袁枢

3注释和研究

《资治通鉴音注》——胡三省

论述题

1、孔子史学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1)第一次从理论上区分了历史和史学,明确了历史客体和史学主体的界限。他认为,历史

是人群活动的陈迹,而史学则必须在描述历史过程中突出作者的主体意识。史学主体不可脱离历史事实,但可以对历史事实进行详略取舍和价值判断。

2)他对历史演变规则和历史发展的本质做了比较深入地思考,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制度也不断的调整和变化,但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根本不变之道,就是道德和知识的进步。3)他还对史学主体提出要求,认为史学家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社会发展规则的理性认识,并应有敏锐的社会判断力;另一方面,史学主体应该与现实生活的伦理主体保持一致。他在崇尚记实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做道德和价值判断,甚至认为,为了保持伦理道德原则,可以用避讳的办法对历史进行含蓄的记述。

评价:孔子是第一位历史理论家,对史学的几个主要问题做了阐述,奠定了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2、《史记》一书的撰述宗旨和撰述体例

A 明确的宗旨

1)取治国的教训,发挥教化功能。

司马迁继承孔子以来史学经世的传统,通过对历史总结性的记载与反思,获得知道现实的经验,并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还自觉的以史来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从具体的史实中,确立一套道德标准规范各基层社会成员的行为。

2)歌功颂德,为汉政权树立丰碑。

司马谈父子有强烈的责任使命感,司马谈以身为太史而对汉之统一大业,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不加论载而心感甚惧,司马迁也同样感到作为史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隳先人所言罪莫大焉”同时,又不乏清醒和理智,他既记载下封建主阶级的文治武功,圣德美俗,又揭露了社会中的种种黑暗弊端。

3)进行文化总结,成一家之言。

他借史展开自己的思想见解,构建自己的学说,孔子云“君子病没世而成名不称焉”是他成就事业的座右铭,他的著史志向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的思想带有汉初兼收并蓄,融众长于一体的特色,也体现了维护纲常伦理的儒学基本原则。

B 与撰述宗旨相适应的撰述体例

1)以人物传记为主。

2)通史体例

3)所记历史的内容分别是以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形式出现

4)纪传层次的排列,十表的贯通,八书的概括

5)详近略远的撰写安排

3、《汉书》一书正统观的主要内容并做简要评价

1)君权神授说。

在《高帝纪》中编造了尧到刘邦的世系,说明汉王朝不仅上继尧的火运,而且与尧有直接的血统关系,以说明汉王朝是天命所在。

2)以正闰说改造三统三正说。

三统三正说解释历史为天道循环,对封建统治有利,对家一姓的王朝则利弊参半。班固进一步提出正闰说,他将秦与王莽政权排除在五德运行之外,说他们是“炕龙绝气,非命之运;紫色蛙声,余分闰位。”

3)天人感应说更加正统化。

在传的部分,特为一些推阴阳言灾异的大师立传,还在许多人物传记中突出记载了有关阴阳灾异的对策和建言。在志德部分,“五行志”、“天文志”汇集了大量的天人感应材料,加以分类排比,与自然灾异对应。

4)强调封建等级制度不可逾越。

为封建制度的合理存在找到了天人两方面的根据,指责游侠破坏守则奉上之义。

5)尊儒崇礼。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颂扬备至。在《艺文志》中于各类典籍首叙儒家,称其与道最为高。列孔子为上圣,颜、闵、思、孟为大贤,孔门弟子居上位者三十余人,而老、墨、庄诸家咸置中等。

4、《汉书》在编纂学、史学思想、历史文学方面哪些主要成就。

1、编纂学方面:完成了纪传体的正统化和规范化。

(1)改通史为断代史;

(2)进一步确立本纪的正统地位;

(3)取消世家,归入列传

(4)整齐列传的编次与命名;

(5)改书为志,扩大典志史的记载范围;

(6)文赡而事详

2、史学思想方面:除正统观外,亦积极的一面。

(1)颂扬统一大业;

(2)提倡爱国精神;

(3)贯穿历史变化观点;

(4)注意用势和民心向背来解释历史变化和结果;

(5)揭露封建官吏的丑行;

(6)重民生问题。

3、历史文学方面:

(1)结构严谨;

(2)描写细腻

(3)语言精练。

5、《资治通鉴》的修撰方法和著作特点

1、修纂方法:

①、第一步,编写丛目(即全书的大纲 )。以一书为主(主要是正史),按年月日顺序标出事目,然后遍检群籍,逐一增补事目,而将有关资料出处附注于事目之下,称为“丛目”。②、第二步,组织长编(实际上就是草稿)。依据丛目,将材料择优采录,编次成章,初拟文辞,以大字书写正文,以小字附注考异,总称长编。

③、第三步,笔削定稿。依据长编所载,考其异同,删繁就简,统一体制,锤炼文字,杀青定稿。

2、著作特点:

①、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史料。使用和参考的材料“简牍盈积,浩如烟海”,全书引用资料除正史外,尚有 322种。

②、取材严谨,考证精详,建立了优良的考史方法。

③、融会多种史体,发展了编年体裁。以正史的本纪为经,列传为纬,散志之大端入相当之年,又充分运用追叙、插叙、带叙、附叙之法交代人物事件始末,又仿年表旧例而成《通鉴目录》,合长历、史钞而为《通鉴举要历》,从而以系年为史著的基本框架,兼取诸体之长,进一步完善了编年体。

④、熔文史于一炉。在整体安排上井然有序,在具体的人和事的叙述上简洁而生动。

6、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1、编纂宗旨:

为统治者提供借鉴,树立封建伦理道德准则。反映在记事上,大量记述历代农民战争,

上层政治活动中的人事;在内容安排上,突出政治军事,略远详近,乱世多、治世少;贯通古今,寻求规律和治道,以史为鉴。

2、司马光的史学思想核心是礼。

“臣光曰”共218则,绝大部分是从各个方面阐述礼乐教化的文字。论人论事都是以礼为标准。

3、求实考信,不盲从古人。

主要表现在对怪诞符瑞说和正闰说不感兴趣,不取《春秋》的褒贬笔法。

4、强调人君对于治乱兴衰的决定性作用。

他认为决定国家治乱兴衰的是君主的“道”、“德”、“才”,对此他有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

5、对于国家治乱兴衰的原因,司马光也看到了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反复出现统治者应该“为民”、“安民”、“养民”、“爱民”的明示,充分论证了“国保于民”的道理。

6、《资治通鉴》也反映了司马光政治上比较保守的思想,

他有一个始终未变的思想,即为政的关键在择人,在执法,不在变法,把变法看作是逐末,缺少变革精神。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卷 任课教师: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姓名: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 2.《日知录》 3.史德 二、简答题:16% 1.简述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8分) 2.为什么说《左传》是完备的编年体史著?(8分) 三、史料分析:27% 1.试就下列史料分析论述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各自有何优缺点?(7分)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至于贤士贞女,高才隽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夜。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率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据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二体》) 2.试分析下列史料所蕴含的思想内容。(7分) “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

代之斖斖()。”(《隋书·经籍志·史部序》)。 3.试就下列史料分析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编纂特点。(6分)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自得,则窃著己意,附其后焉。”(《文献通考·总序》) 4.下面一段史料说明了什么样的观点和价值取向。(7分) “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若乃《春秋》成而贼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史官建置》)。 四、论述题(1、2题必做;3、4题选做一题):45% 1.试论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15分) 2.试论刘知几及其《史通》在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上的贡献。(15分) 3.《通典》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编纂、史学思想等等加以论述。(15分) 4.试分析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的基本内容和史学理论贡献。(15分)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12% 1.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来记事的史书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2.《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3.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

《中国史学史》期末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史学史 “史学史”概念是20 世纪20 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 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 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 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 年历史。其内容以鲁国历史 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 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礼记·经解》)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 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 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 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 (243 年—306 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 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晋 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它的特点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2)强调以“君威” “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4.《史记》三家注 (1)南朝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广引前人成果,随文作注,不驳《史记》原文。 (2)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既为《史记》的原文作注,同时又为裴骃的《集解》作注。不仅攻驳裴骃旧注, 亦且攻驳司马迁《史记》原文,提出辨正。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目供参考学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史学史》教学参考书目 教材: 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刘节:《中国史学史稿》 3、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 4、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 6、张孟伦:《中国史学史》(第1、2、3册) 7、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9月版。 8、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版。 9、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0、曹家齐《顿挫中的嬗变——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北苑出版社2000年。 11、周文玖,《史学史导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2、张越编,《史学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专著: 新史学九十年,许冠三,岳麓书社,2003年。 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张剑平,学苑出版社,2003年。 马金科等:《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二十世纪后半期史学主潮,王学典,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王学典,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巴勒克拉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5、后现代与历史学,王晴佳、古伟瀛,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7、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罗志田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 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A、结绳记事法; B、刀刻记事法; C、图画表示法。 (2)历法的产生 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月亮又叫太阴。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日,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年、节气是阳历成份。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史学意识的产生 二、史学产生的年代 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 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 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诵,舜时有伯夷,夏有终古。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 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 一、孔子以前的史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 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 《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比事: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 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善于描写战争《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 《左传》的局限性: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

中国史学史考试资料(1)

中国史学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又称太史公,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司马光并称“世界两司马”。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主要记诸侯之事,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壁”之一,前“四史”之首。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汉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后汉书》原来通行的注本,纪传部分是唐高宗的儿子章怀太子李贤注的,重点是解释文字,但也参考其他东汉史书;对史实有所补正,为各志作注的是南朝梁刘昭,他的注侧重说明或补订史实。此外,清惠栋的《后汉书补注》、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这两家注,也颇受人们重视。

中国史学史

《以史解经——章学诚与现代诠释学》 读书笔记摘录 历史文学院2006级本科函授班张运鹏 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一说,在近代中国的学术史上,影响极其深远。这一理论为我们掌握中国思想学术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从康有为开始,中国近代学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诠释和改造,都或多或少地与章学诚的史学、经学研究以及章所继承和归纳的清乾嘉以来的学术精神,产生一种紧密的联系。当然,根据钱钟书等人的考证,章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六经皆史”的人,但章学诚毫无疑问是将这一观点加以深入阐发和系统整理的集大成者。[1]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不但要求对六经作一历史的解读,而且希望通过这一历史的理解,对经典本身的含义及其所阐述的“道”作出一种诠释。 对章学诚的“六经皆史”理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六经皆史”的提出代表了一个将史学与经学加以结合的企图。这一企图虽然在以前曾经出现过,但却是在清代的乾嘉学术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章学诚的说法与乾嘉学派的传统有关,因此有人将章视为清代学术的“殿军”。[2] 在章以后,中国的近代学人如清末国粹学派的代表人物章太炎等人和民初五四的领导者胡适等人,都希望通过对古代经典的历史的解读,重新认识中国的文化传统。如此看来,章学诚又是现代中国思 想史上的一个先启者。 其次,除了上面的思想史的观察,我们还可以就章“六经皆史”说本身及其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与诠释,作个别的专题研究。比如美国学者倪文孙(David Nivison)的《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The Life and Thouhgt of Chang Hsueh cheng)一书,就是一例。这种专题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章对中国思想传统认识和诠释的独特性。本文的写作,就是想从经典诠释的角度出发,将章学诚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与西方现 代诠释学理论的发展,作一个比较研究的尝试。 这一比较的基础在于两个方面。第一,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从本质上是对古代经典的一种解释,与西方诠释学的起源,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第二,章学诚解读经典的方法,也与西方诠释学家如海德格和伽德默提出的诠释学理论,有思想一致的地方。这一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希图将经典的含义,加以历史的理解和处理。这里

中国史学史

史学史绪言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中国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的规律。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的研究对象,而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对于其中的某一个段落、某一个专题,甚至是某一个史家、某一部史书的研究,也可视为中国史学史研究。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围: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趋势。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围较具体的表述:中国史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包括史学的时代 特点和史学自身的阶段性特点; 各种有代表性的特色及其社会影响; 史学与社会的互动作用; 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领域的关系; 史学家的历史认识(历史理论)的发展; 史学家的史学认识(史学理论)的发展; 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历史的进步及社会生活的日 趋复杂与史学内容的逐渐丰富的一致性,不同的历 史观点、史学观点的矛盾、辩难促进着史学的进步, 求真与致用的辩证统一,史学家作为一个整体总是 在历史进步和史学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等。学习中国史学史的基本目的:史学本是历史的重要产物之一,因为它反应并记录着人类创造文明的足迹和业绩,而世世代代的人们又通过史学去认识历史的伟大创造,从而得以接受历史的种种赐予:知识,经验,智慧和精神。史学史的学习和研究,就是帮助我们去认识历史和史学的这种关系,进而从中受到这种种赐予的熏陶和启示。 这一基本目的表现在:认识中国史学的特点(连续性和丰富性) 认识史学同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我们对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 从价值观上把史学置于科学和社会中应有的重要地位; 认识求真与致用是史学之学术品格的两个方面,他们是辩证统一 的关系,既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 认识史学遗产的现代价值,以其优秀成果为养料,滋补当今史学 的发展; 认识并继承、发扬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使其成为历史学界学风 建设的助力之一; 认识史学发展的规律,使史学史的研究成为自觉的创造性的学术 活动; 认识中国史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等民族特色,使其 进一步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方法:首先,要以中国通史的知识为基础。 其次,要有辩证的思想和方法。 再次,要适当接触一些史学史上的名篇、名著,以加深对它们的认 识和理解,并举一反三。 最后,要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尤其是古今优秀历史学家对史学的 神圣使命感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以及对自身修养的严格要 求,都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试题集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史学史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6分) 《汉纪》六家二体《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纲目》 《廿二史札记》《宋书》袁枢 二、简答题:(每题22分,共44分) 1、列举十部有关少数民族的史著。 2、简述黄遵宪史学。 三、简答题(任选一题,50分) 1、司马迁、班固史学之比较。 2、试论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一、简答题 1.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二、论述题 1.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著述宗旨上的异同。 2.试述魏南北朝史学思想与其时代间的关系 3.说明唐朝设官修史书的历史背景 4.说明《春秋》《左传》《史记》《汉书》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传承与演变 考试科目:中国史学史 科目代码:489 一,名词(50) “属辞比事”、《三国志》、马端临、赵翼、《新史学》 二,问答题(60) 1,简述郑谯的史学思想 2,试析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史书体裁的特点与联系 三,论述题(40)

试比较《史记》与《汉书》在编纂特点与著述宗旨上的异同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牧誓》篇选自_________,是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因誓师在 _______ ,所以题目名《牧誓》。 2、__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3.《左传》,原名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4.《国语》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 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_______ 所作。 5.《山海经》是中国一部古代________ 书。《山海经》的“经”是_____ 的意思。 6.《秦始皇本纪》篇选自______ 卷六,是______ 为古代封建帝王个人写的一个专纪。 7.《三国志》作者_____ ,此书的体例属于_____________- 。8.《宋书》全书上起_______________,下讫__________ ,共_____ 卷。 9.《梁书》的作者是________ ,由_________ 监修。 10。《隋书》包括帝纪_____卷,列传_____卷,志______ 卷,共_____ 卷。 11。《新五代史》原名_________ ,由宋代__________ 所撰。12。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部志是 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 13。《明史》共三三二卷,其中包括本纪_____ 卷,志____ 卷,表____ 卷,列传______ 卷。 二、解释字、词或句子(每问1分,共10分) 宋人使门尹般(1)如晋告急。公曰:“(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3)告楚,不许。我欲战矣,(4)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6)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7)爱曹、卫,必不许也。(8)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9)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10)畀宋人。 ―――选自《左传》 (1)如: (2)宋人告急,舍之则绝: (3)告: (4)齐、秦未可: (5)使宋舍我而赂齐秦: (6)藉: (7)爱: (8)喜赂,怒顽: (9)说: (10)畀: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 A、《世本》 B、《尚书》 C、《诗经》 D、《竹书纪年》 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 A、周公 B、孔子 C、左丘明 D、司马迁 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 A、孔子 B、司马迁 C、刘向 D、班固 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 B、《战国策》 C、《七略》 D、《汉纪》 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 A、宋、齐、梁、陈、隋 B、梁、陈、齐、周、隋 C、梁、陈、北齐、北周、隋 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 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 B、《帝王略论》 C、《贞观政要》 D、《帝范》 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 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 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 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 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 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 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A、《旧五代史》B、《旧唐书》C、《后汉书》D、《南齐书》

中国史学史 笔记

一,什么是史学史: 历史:广义地说,指一切事物以往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狭义地说,仅指人类社会发展史。(客观) 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对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概括。(主观) 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并揭示其规律的历史。 二,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意义:1,帮助我们有选择的阅读古书。 2,帮助我们收集史料。 3,指导我们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史学史的内容: 史学思想史学著作史书体裁和史学方法修史制度 第一章:先秦史学第一节原始的历史意识和商周史官 一,原始的历史意识 文字产生以前: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等手段传述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原始历史意识。文字产生以后:形成文字记载的传说。 传说分类:自然环境,与自然界作斗争,部落间进行战争 1,对英雄的崇拜 2,对生产的重视 3,对自然的神化 二,商周史官:“为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掌管史料,记载史事,撰写史书1,商史特殊性:1,史书名称特殊“史”,“尹”,“册” 2史官带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负责沟通人神之间的鸿沟。 3,史官掌握天文历法,记载商王世系。 2,商周以来史官对中国的启示: 1,史官掌管天文历法,按年次叙史事,为编年体播下种子。 2,史官记载天子言行,后代起居注应是收源于此。 3,记载天子世系,为后来的谱牒之学奠定基础。 第二节商周以来的记述与孔子史学 一,商周以来的记述 1,甲骨文;1899年,王懿荣发现于北京,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商代王室贵族占卜的遗物,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内容涉及气象,城市,建筑,田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验证了商朝的存在。(特点:个片没有联系,不是有意识的记载。) 2,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西周以后居多)。主要为记功,庆赏等。是有意识的记载。字数百字以上,五百字以内。(能完整记载事件) 3,诗经:最早称“经”,相传由孔子删定,分“风(民风)雅(朝会)颂(祭祀)”三部分。是一部史诗集,文学造诣极高。 4书(尚书):汉以后叫尚书,书经。是我国上古时代的文献汇编,分为虞夏商周四部分,主要为统治者之间的谈话,记载重大史实。语言质朴,最难诵读,又不易理解。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中国古代最为流行,但古代社会将结束时被判为伪书。 5,逸周书(61篇)相传为孔子删定尚书时排除的部分。 二,孔子史书: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撰史的人。鲁《春秋》:当时各国编史书的范本。 1,孔子作《春秋》的动机:1,针对国内秩序的混乱—尊王2,针对外患的胁迫—攘夷2,《春秋》的特点:记载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14年(前481),全书16572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教学文稿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 题A卷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 A、《世本》 B、《尚书》 C、《诗经》 D、《竹书纪年》 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 A、周公 B、孔子 C、左丘明 D、司马迁 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 A、孔子 B、司马迁 C、刘向 D、班固 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 B、《战国策》 C、《七略》 D、《汉纪》 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 A、宋、齐、梁、陈、隋 B、梁、陈、齐、周、隋 C、梁、陈、北齐、北周、隋 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

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 B、《帝王略论》 C、《贞观政要》 D、《帝范》 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 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 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 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 D、《明儒学案》 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 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 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 D、《纲鉴易知录》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导论 史学史概念的提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东汉班彪《史记后传〉、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唐刘知几《史通》、宋《册府元龟》“国史部总序”、南宋郑樵《通志.总序〉、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史学史研究的任务:(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①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1994年) ②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③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④仓修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⑤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 (6)李炳泉等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辽宁师大出版社1997年)。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 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 一、远古的传说:有巢氏、燧人氏、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等。 居住的情况:《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暮栖木上”。 饮食情况:《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生产工具:《易·系辞》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 婚姻状况:《商君书·开塞》“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吕氏春秋·恃君览》“无亲戚夫妻男女之别、上下长幼之道”。 人类征服自然的情况:大禹治水,女娲补天(见《淮南子·览冥训》)、羿射九日(见《淮南子·本经训》)等。 二、原始的历史意识:(1)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人定胜天、对自然的迷信。(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年代 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文字的发明、历法的产生、史实的发生、统治阶级的需要。 二、史学产生的年代:始于夏朝。《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的汇编。《尚书.甘誓〉是夏启讨伐有扈氏的誓师词。据专家考证,该篇成于商代。 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 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史的含义;商朝的史官:“作册”、“史”、“尹”、“太史”、“内史”等及其职掌。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之冢宰”。 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 一、孔子以前的史学:传说中的《三坟》、《五典》、《八索》的不可信。 可信的史书:晋《乘》、郑《志》、楚《梼杌〉、鲁《春秋》、秦《秦记》等大多数亡佚。 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记事的原则“据鲁”、“亲周”。 三、孔子删定《春秋》对史学贡献:(1)开创了私家修史的先河;(2)创立了编年史的雏形;(3)属词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纂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关于《左传》的作者;《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左传》记事的特点;《左传》的局限性。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编年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谱牒类:《世本〉;语类:《国语》、《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其它史著:《逸周书》、《仪礼〉、《周礼》、《山海经》等。 思考题: ①史学产生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②《春秋》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 ③孔子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④《左传》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战国时期主要还有哪些史著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简述远古传说的史学价值. 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 2、简述宗周、春秋时期国史的主要特点.(找书) ①取证于史,以佐政见 ②内容广泛,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 ③“天人”关系上的神人并举而又重民轻神 ④历史兴亡上的道德决定论 3、简述《春秋》的编纂体例和社会思想,如何评价《春秋》? 编纂体例:编年体史书 社会思想:尊王道重人事(核心是遵周礼)P17 特点: ①以编年记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②“属辞比事而不乱,约其文辞而指博”。重视文辞,慎字酌句,善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出较多的历史情况和论断 ③尊王道重人事 缺陷: ①记事简略,缺乏对史事具体过程和情节的记述。每条最多者四十余字,最少者仅一字。 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评价: 《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 存在的问题: 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带有鲜明政治目的的写作的史书,称为“春秋笔法”;《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由私人独力编撰而成的史书,开创了我国私人修史的先例;《春秋》重视近现代史思想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春秋》记载了许多宝贵的自然科学内容。 4、请谈谈《左传》、《国语》的编纂特点和思想倾向。 《左传》:编纂特点 (1)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 记事详细,首尾完整 记事范围扩大: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 (2)善于描写战争、辞令 (3)重视民族关系的记载 (4)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思想倾向: ①承继《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史评 ②天人关系上的天(神)人感应论和天命控制论 ③假借天道来维护周礼的历史兴亡道德决定论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 一、名词解释: (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

《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6)《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卷12为本书的序言。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中国史学史问题集

中国史学史问题集 1、建设中国史学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作用 第一为建立和丰富史学理论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有助于历史研究的全面和深入 第三有助于其他学术史,专门史研究的全面与准确 第四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应在端正历史学学风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意义 中国史学史的社会意义与历史研究一样,具备转播真实、准确、深刻的知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作用,也能够直接提供历史的鉴戒。通过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批判地汲取这种勤奋精神、刚正风范、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对于各种共则岗位的人们都有正面的激励作用。 2、在中外史学的比较中探究史学的发展机制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史学具有基本理念的相同之处,其一是都具有记史求真的史学价值,其二是都具有对于历史学社会功能的重视。 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与历史撰述的社会功用之间的矛盾,是传统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将古代中国与日本和西方的史学进行异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史学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制度化、组织化、纳入政治机制并且连续发展的官方史学,从而形成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的双轨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古典史学在发展进程中,内在矛盾的运行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中国史学中经世致用的观念就上方,而西方历史著述的社会功效比较看重。 史学发展内在的求真与致用的矛盾,终究会使史学逐步强化其学术性,走向史学的专业化,最终会形成相对独立的历史学社会系统,在学术层面,史学的宗旨应当是求真、求是与求新。 3、殷鉴——中国上古理性思维的曙光 主演表现 第一天命转移的观念。达成了两点重要的认识:其一是上天成了制约王权的力量,君主不能为所欲为;其二是承认改朝换代的合理性,说明了天命的归宿。 第二“敬德”以修人事的观念,是表达中国上古哲理性政治观念的主演标志之一。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要点详解

《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卷12为本书的序言。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女主临朝、胡太后佞佛、王公贪暴、官吏枉法、沙门侵渔民财以及外国商人的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五代史志”:唐贞观年间,梁、陈、北齐、周、隋五朝的史书修成后,均没设“志”,贞观十五年,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五代史志”共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原为单行本,后合入《隋书》。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齐、北周、隋,如魏及南朝宋、齐都涉及到了。因此可以弥补“五代史”无志之缺憾。 “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