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瓷器文化

中国瓷器文化

瓷器是中国文明的瑰宝,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就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的灰陶。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石等成份,烧制出了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度而言,已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由于器表无釉,所以称之为“原始素烧瓷”。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古代工匠在浙江上虞一带烧成了成熟的青瓷器,胎土细致,瓷胎已烧结,胎釉结合紧密,釉色纯正,透明而有光泽。此时还出现了黑釉瓷。东汉时期是中国瓷器使上的重要阶段。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后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江南瓷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制瓷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东起东南沿海的江、浙、闽、赣,西达长江中上游的两湖、四川都相继设立瓷窑,分别烧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其中以浙江越窑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江苏宜兴、浙江温州、浙江金华以及川、鄂、湘、赣等地的青瓷烧造,也都各有特色。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两晋时金华婺州窑在粗质瓷胎上首先应用了化妆土。东晋浙江德清窑的产品中出现光亮如漆的黑釉瓷。在南方青瓷器中出现了褐色点彩乃至釉下彩绘新工艺。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青瓷发展到极高水平,并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中
国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青瓷以越窑产品的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
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现,标志着北方制瓷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唐宋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奠定了基础。

宋瓷的美学风格,近于沈静雅素一路,钧瓷虽灿如晚霞,但也不属唐三彩的热烈华丽。宋瓷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境界,主要在于宋瓷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
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青花、釉里红的烧成,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官窑瓷器一方面是皇宫日常生活所需之物,另一方面也是皇室祭祀祖先举行盛大法事的祭器。这使我们在官窑瓷器巧夺天工的外表下,也阅读出礼制文化的某些特点。
李肇《国史补》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流通之广。而江西昌南镇(景德镇)白瓷和青瓷兼烧,当时有“假玉器”之称。陕西的耀州窑,唐代开烧黑瓷、白瓷和青瓷,也是很著名的窑口,北宋末为盛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哲宗时,“温俊乂知耀州日,遣子弟载陶器四车入京贸易。”可见当时官员也有从事陶瓷贸易的。唐代的唐三彩的生产在开元、天宝年间达到了鼎盛期。唐代长沙窑新创釉下彩绘工艺,产品也很畅销。从唐代中期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对外贸易。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据北宋朱或写的《萍洲可谈》记载: “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储货,人得数尺许,下以储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形象的描写了当时的海上运输的状况。
陶艺精品如诗如画的气韵,也触发了历代诗人的灵感,细品那些吟咏陶瓷的名句使我们能更好的领略陶瓷的美感。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诗赞道:“九秋风露越寒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霄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点逗出越窑青瓷冷艳高雅的气质。相传五代柴世宗御批:“雨过靑天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也希望柴窑瓷器妙合自然而且有微妙的诗意。杜甫曾写有《于韦处乞大邑磁碗》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至今人们依然对诗圣所描写的扣如哀玉、白胜霜雪的大邑白瓷充满向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