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摘要:冷战时期,美苏尽管急剧和激烈对抗,但在多次对抗如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双方均未发生人们所担心的直接的、正面的热战。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将争夺焦点转向第三世界,不再触及对方的势力范围,采取的方式也未曾再达到如上述三次危机中那样的激烈和正面直接交锋。从而,使世界在40多年中艰难地维持了持久和平。笔者以为,这正是由于双方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存在有一个最低的界限,即不发生热战。而这条底线,正是由于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始终在最后时刻坚持了审慎原则。审慎原则是美苏尽管两极对抗,却始终未发生热战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启示,美苏交往中的审慎原则也应该成为任何大国之间尤其是未来中美相处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冷战危机美苏审慎原则

在社会学中,理性原则是指行为体通常倾向于在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的目标或手段的行为选择方式。在经济学中,则强调理性是“经济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即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假定的,市场选择始终遵循着以偏好最大化为目标的明智计算。在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家通常被假定为是理性的,在无政府状态下,

作为理性行为体的国家,为了自保,通常总是致力于攫取一定的权力。经典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者认为,理性的国家总是要无限制地追求以权力为界定的利益;新现实主义者则认为,国家通常以安全为最终目标,因而并不总是无限制地追求权力,而只是追求达到保障其安全的权力为满足。总之,理性的国家在决策时,通常总是以预期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即最大化实现国家利益为目标。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行为模式基本体现了此种特征,他们在各个时期总是趋向于最大化地攫取权力,削弱对方,在全球各个层面展开争夺和对抗,并使人类长期面临着沦入第三次世界大战灾难的危险。双方几乎利用了除直接热战之外的一切手段进行对抗和争夺。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虽然美苏在诸多时刻走向“战争边缘”,但世界总体上还是保持了40多年的“持久和平”(long peace)。这当作何解释呢?笔者以为,这是由于美苏在冷战时期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原则的同时,奉行了另外一种原则即适度、规避风险的理性和克制的原则即审慎原则的结果。

在国际关系理论界,现实主义通常遭人诟病,它被指责只强调权力政治,而缺乏道德关注。但国内有学者在考察了诸多现实主义者的著述后,发现,从古至今的现实主义者大多都有对“审慎”这一政治价值和道德原则的关注,只是长久以来它被人们忽略了。通过对西方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至今的诸多思想家和理论家审慎原则的发掘和解析、总结,作者概括出了审

慎原则中所包含的三个核心内容即:适度、(规避风险的)理性和节制。所谓适度,即在制定国家政策时,领导人要明智地追求国家目标,既要避免极端忽视权力的理想主义,又要避免极端的唯权力主义。所谓规避风险的理性,就是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要承认并尊重他国的利益,减小国家承担的风险,因为如果国家一味地追求权力和自我利益,必然引起他国的不安,从而使自身担负的成本大为提升,最终加大国家取得利益的成本。所谓节制,是指国家需要进行自我控制,在自保以及追求权力、财富和声望时,要避免追求不明智的利益或滥用国家权力。

借助上述对审慎原则的理解,笔者将通过对美苏在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行为考察来论证:正是由于美苏在冷战中的审慎原则底线,才使得危机得以一次次最终化解,避免了人类走向世界大战和核战争。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冷战之初美苏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以军事对峙为背景的一次激烈的对抗,也是美苏之间最严重的冲突事件之一。由于对冷战后整个德国的发展和走向发生错误的判断以及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抵制封锁的决心和能力发生错误的判断,苏联采取了封锁柏林的极端措施,切断了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导致了柏林危机的爆发。美、英在苏联采取封锁政策后针锋相对,通过“空中通道”向西柏林空运物资,并对苏占区和东柏林实施反封锁。美国甚

至把B-29轰炸机派往英国和德国,并在欧洲建立战略空军基地。

但双方最后并没有走向武装冲突。双方一方面紧张对抗,一方面又都留有余地,在互相指责的同时,寻求避免冲突升级

和谈判解决危机的可能。苏联对柏林的封锁始终仅限于水陆交通而未涉及空运;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强行逼迫苏联

解除水陆交通封锁;在双方谈判中,西方国家也一度在货币问

题上做出了让步和妥协,按莫斯科四国政府协议,建立了由四

国驻德军事长官组成的财政委员会监督实行在柏林发行统

一货币的措施;苏联在发现封锁无效后,也在1949年1月底表示,如果美英法同意把建立西德国家推迟到研究整个德国问

题的外长会议召开的时候,苏联不认为取消交通限制有什么

障碍,美国则做出积极反应,表示愿意推迟联邦德国的筹建工作。由于苏联的退让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给苏联让步提供了相应台阶,将近一年的柏林封锁终告化解。在这次危机中,正

是由于东西方在对抗中,始终未放弃适中、规避风险的理性以及节制的审慎原则,才使得危机未继续升级,并最终得到化解。

我们再来看双方在1950-1953年朝鲜战争中的表现。在朝鲜战场上,虽然苏联并未直接和公开派兵参战,却与中、朝

在政治斗争和外交战线上密切合作,且秘密派空军参战,“事

实上参加了朝鲜战争。”但是,苏联始终奉行审慎原则,避免与美国的直接军事碰撞。如苏联在朝鲜战争之初,派往北朝鲜的

军事顾问均是以《真理报》记者的身份去前线的;美军仁川登陆后,斯大林曾拒绝了金日成要求苏联给予直接军事支持的

请求;在中国派兵入朝前夕,苏联也收回了派空军入朝协助中国作战的承诺;苏联空军后来入朝秘密作战时,也仅仅是在鸭绿江到清川江区域内活动;为了防止美国得知苏联空军参战

的消息,苏联对参加战斗的飞行员和飞机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要求参战的飞机一律不许从苏联领土起飞投入战斗,参战的飞行员一律穿中国志愿军的服装,配戴志愿军徽号和符号

并保证决不泄露参战的消息,作战飞机和地勤车辆均改涂中

国志愿军飞机或朝鲜飞机的颜色,飞行员也不许讲俄语,不准在海面上空飞行,不准进入距离战线60英里以外的地区,不准攻击美国海军船只,不准追击受伤和油料即将耗尽的敌机,只准在己方控制区域上空作战,要绝对避免苏联飞行员被俘等。

由此可见,苏联在当时表现地是何等的克制。不过,美国的审慎也丝毫并不比苏联差多少。事实上,美国在进行军事干涉朝鲜的同时,一直在避免外交上刺激苏联,避免给苏联公开卷入的借口。如在美军第二次将战线推回到三八线之后,杜鲁门政府就放弃了武力统一朝鲜的目标;杜鲁门政府在1951年还解除了主张“在朝鲜,战争无限制”论的麦克阿瑟的职位;在空战中,美国也未公开俘获苏联飞行员的消息,且在与苏联空军短兵相接时,美国飞行员根据看到的欧洲人面孔和听到

的无线电通话的俄语,就已知道苏联空军参战的秘密,但美国

政府担心,如果把苏联空军秘密参战的消息泄露出去,将在国内面临要求与苏联开战的巨大压力,因此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替苏联保守了这个秘密。

可见,美苏在朝鲜战争中,都以避免双方的直接军事对抗为基本原则,这使得朝鲜战争具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两个超级大国都卷入了这场冲突,但是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这正是美苏审慎原则的直接结果。

古巴导弹危机作为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最严重的一次直接对抗”,进一步证明了大国交往过程中审慎原则的必需。这场危机历时13天,之所以能在短期内迅速解决,其必不可少和首要的因素就在于,美苏两国对核战争有共同的恐惧心理,不想让事态扩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而在具体行动上都保持了克制和忍耐的态度;双方均竭力避免冲突的升级,力图减少迈向核战争的危险。

在危机期间,“虽然肯尼迪热衷于来一次公开摊牌以显示美国的实力,”但他反对采取诸如直接入侵古巴或轰炸古巴导弹基地之类的强硬手段,而宁愿选择风险较小的海上“隔离”方案;同时极力防止由于“面子”原因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事后,肯尼迪在一次演说中谈到导弹危机的教训时强调,当保卫自身的重大利益时,核大国必须避免这样的对抗,即迫使对方在丢脸的退却和进行一场核战争之间做出选择;美国在苏联做出相关让步后,也承诺不侵犯古巴,以及拆除在土耳

其的“木星”导弹。

苏联同样清醒地认识到核战争意味着什么。在起初的“一种既能对付美国威胁,又能避免战争的行动方针”无法同时兼顾时,苏联选择了后者。在美国实施海上“隔离”后,苏联没有硬闯“隔离线”,运载武器的苏联船只在到达“隔离线”前被警告后,都陆续停使或改航,最后全部返航;甚至在苏联潜艇被美军击毁后苏联也没有作任何声张,悄悄地将事情平息了之;苏联也最终同意撤走了部署在古巴的中程导弹、IL-28轰炸机及其附属设施,并做出不再将进攻性武器运入古巴的保证。

从古巴导弹危机中,我们再次看到了冷战时期美苏直接冲突的特点:紧张、激烈,但又不越过一次界限,冲突没有变成战争。美苏两国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再一次坚持了审慎原则,并学会了在核时代如何“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相处之道。

在上述三场冲突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美苏均表现出了适度、(规避风险的)理性以及克制原则。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更使双方在核时代,对审慎原则加深了共识。此后,审慎原则成为美苏打交道的不言自喻的规范,并进一步为二者所理解和坚持。我们看到,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双方不再直接将触角明目张胆地伸入对方“后院”或约定的“势力范围”,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时候,尽量承认并尊重对方的既得利益。如

在拉美,苏联未再复制1960年代在古巴的冒险,不再直接、公开、鲁莽地卷入美国与拉美国家的纷争。而美国对苏联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也未做出任何相应的军事行动。我们更多地看到,美苏双方通过“代理人战争”或大规模援助的方式,将争夺焦点转向了第三世界。从此,美苏之间再未发生类似上述三次危机那样的面对面的、生死攸关的剧烈交锋。虽然,1979年因苏联入侵阿富汗,美苏再次陷入紧张的对峙和军备竞赛,但双方却主要是在各自国境之内

发展军力,对太空的争夺也从未引发二者直接面对面地对抗。同一时期,美国对苏联发起的攻势也采取了更具隐蔽性的“和平演变”方式。这进一步证明,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的双边交往中更多地坚持了审慎原则。

综述之,冷战期间,虽然美苏激烈和紧张对抗,导致世界局势长期动荡、紧张,并有地区局部热战发生,但由于美苏均未放弃审慎原则,并在几次危机之后更多地坚持了审慎原则,世界最终总体上维持了“长久和平”的局面,第三次世界大战和核战争也终于没有爆发。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因而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之一就是,在大国交往中,国家不仅要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原则,同时更要注意对审慎原则的坚持。

大国交往中审慎原则的必需正是美苏关系所带给我们

的启示。在现实的意义上,美苏在处理彼此关系时对审慎原则的态度,对于现在及未来中美关系的处理无疑也有着重要的

意义。崛起的中国无论发展到何种地步,中美双方都应该在彼此关系中坚持适度、规避风险和克制的审慎原则。未来30-50年内,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在扩展其影响力、保护海外利益时,需要以审慎的原则,和平地逐步地进行。而美国同样需要以审慎的方式对待崛起后的中国。在适度“规制中国崛起”的同时,要同样适度地给予海外利益和影响力不断扩展的中国以合理、必要的国际权力空间。在“中美G2”之下(尽管这一时代还比较久远),中美需要远甚于乃至超越美苏相处的审慎原则,和平、和谐地相处。这正是美苏关系带给我们启示的最现实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阮新邦.强烈价值介入论视野下的社会工作实践.社会理论学报,2003,6(2):217-219.

[2]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07-310.

[3]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Kenneth Waltz, “Force, Order and

Justice”,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11, No. 3,

September 1967, pp. 278-283.

[6]John L. Gaddis, The Long Peace: Inquire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7]左希迎、刘丰即. 国际政治中的审慎原则.外交评论,2008,(6).

[8]张盛发.再论1948年柏林危机: 缘起与结果.历史教学问题,1999,(5).

[9]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宋小芹.苏联与朝鲜战争.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d7826972.html,/wjyj/cxzz/002132.html,2008-11 -26.

[11]赵学功.古巴导弹危机与20世纪60年代的美苏关系.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d7826972.html,/zwxz/zgxz/zxg/001733_3.html,2 008-11-26.

军事理论选择题

《军事技术》章节 一、单选题 1、军事高技术的体系结构是由科学技术体系中面向军事应用的那部分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所组成的,它包括( C ) A、基础科学、技术科学 B、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 C、军事基础技术和军事应用技术 D、军用光电技术和军用航天技术 2、当代高技术包含了信息技术群、新材料技术群、新能源技术群、生物技术群、海洋技术群和航天技术群,其中基础是( C ) A、新能源技术群 B、信息技术群 C、新材料技术群 D、生物技术群 5、炮兵声测侦察的理论基础是(双耳效应) 6、以下属于无人驾驶侦察机的是(B) A、美国的U-2R B、美国的“捕食者”号 C、俄罗斯的米格-25侦察机 D、美国的SR-71 7、创造武器系统采用制导技术的先例的标志时间是(D) A、20世纪70年代 B、第四次中东战争 C、海湾战争 D、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纳粹德国制造的V1、V2导弹 8、惯性导弹的特点是(能独立进行工作、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抗干扰能力、隐蔽性好) 9、下面属于导弹的是(D) A、人造卫星 B、制导炸弹 C、火箭弹 D、火箭助飞的鱼雷

13、可以有效防可见光探测,也具有防紫外、近红外探测性能的是(迷彩伪装技术) 14、被称为“王牌技术”的是(隐身技术) 26、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的新军事变革是一场空前的全维军事革命,其核心是(军事信息化革命) 27、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作战思想是(全体震慑性打击) 28、采用精确打击特种作战相结合的作战思想的典型战争是(阿富汗战争) 29、未来战争是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其核心是信息技术 30、第四代导弹的发展时间为(20世纪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 三、判断题 4、反坦克制导地雷装有一个无声音响传感器和一套通信设备,能发现400米以外的装甲目标,并待其接近至200米时自行引爆。(错) 6、伪装的基本原理是减少目标与背景的特性差别,隐蔽目标或降低目标的可探测特征,从而降低目标被敌方探测的概率。(对) 11、从功能上讲,指挥自动化系统实质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具有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电子对抗和其他作战信息保障功能的军事信息系统。(对) 12、指挥自动化系统运行的原理是指系统的工作过程,整个指挥控制过程分为情报获取、评估、方案产生、方案选择、计划和命令下达六个环节。(对) 14、新军事变革将变集结式作战保障为聚集式作战保障。(对) 15、指挥自动化系统自身的发展是指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多媒体、人工智能和通信的新技术、新方法完善提高系统的性能,并把服务对象由指挥员扩大到战斗员。(对) 17、新军事变革是以创新的军事思想和作战理论为先导。(对) 18、现代战争史体系对体系的较量,只有多种力量综合使用、各军种密切协同、各种武器系统优势互补,才能发挥整体威力。(对) 19、导弹预警卫星上装有红外传感器和可见光相机,能在导弹发射后80秒内捕捉到导弹尾焰并确定其位置。(错) 20、航天器是到空间完成特定任务的有效载荷。(对) 《军事思想》章节 5、近现代西方军事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对先进主战武器的应用给军事领域带来的

美苏冷战的特点

美苏冷战的特点 作者:吴杞棠 指导老师:徐孝明 摘要:冷战是战后到苏联解体时期内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美苏冷战的特点是既有紧张的对抗,也有缓和;在欧洲,美苏是以“冷战”的形式存在,而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意识形态是双方进行利益与权力争夺的重要工具;核武器在冷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美苏冷战大大打上了双方领导人的烙印。 关键词:美国;苏联;冷战;特点 冷战是美苏两大集团除了直接的军事冲突和使用核武器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斗争,是1947——1991年的一种国际体系。它的出现,使得国际关系在直接或间接间受到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冷战主导着战后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严重阻碍了国际关系的正常运转。这些影响在冷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存在,甚至影响到今天。分析冷战的特点,可以看出美苏是以激烈的对抗为主,但也有长时间的缓和;在欧洲,美苏之间是以“冷战”为止,但在亚洲则大多表现为热战;美苏冷战是以意识形态的分歧作为工具进行地缘政治利益与国际权力之争;核武器在美苏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冷战一定程度上也打上了美苏领导人的烙印。 一,对抗与缓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一词很快产生于国际关系中,并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冷战在国际关系史里很大程度地表现出强烈的对抗。然而,正如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依存,冷战的激烈对抗与高度缓和的特征也是较为明显的。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1953年3月斯大林的去世,美苏两国都是处于最紧张最激烈的对抗中。二战造就了美国的强大——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实力。而苏联尽管在战争中遭到重创,但战后迅速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很快成为美国的强劲的对手。美国的全球覇权战略与苏联关注的周边地区,特别是东欧的地缘政治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美苏公开、全面的对抗不可避免。 杜鲁门政府一上台便对苏联采取了强硬的政策。1946年2月美驻苏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的8000字情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思、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该采取的对策均作了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苏联实行全面“遏制”的思想。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震惊了世界。在1946和1947年间,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冷战行动,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以及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使得斯大林担忧东欧国家可能被美国援助和中西欧经济复兴所吸引,苏联有再次被敌对阵营包围的危险”。j 因而苏联方面重新大力强调了西方威胁,加速军事工业发展,并强行在东欧国家按照斯大林治国的模式急剧地改造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到1949年底,美国已主持建立西德国家,德国由此正式分裂,北约亦正式成立。而东欧国家与西方的所有经济上的、文化上的联系亦被切断。美苏的对抗最终形成。1949年苏联的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随后,美苏开展了激烈的核竞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是战后美苏冷战以来的第一次由其中一方直接参战而另一方间接参战的热战。从战后到朝鲜战争的结束,美苏之间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认真尝试去通过谈判来解决双方的争端。美苏双方都是处于最为紧张和最为僵硬的对抗中。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领导人开始缓和同西方的紧张关系。从1953年起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放宽占领制度和同奥地利关系正常化的措施,最终1955年美苏合作缔结了奥地利国家条约,宣布奥地利为永久中立国。同年七月,美、苏、英、法四国首脑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政府最高级会晤。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的“三和”外交似是让人们看到了冷战走向和平的曙光。但随后的匈牙利事件及柏林危机的爆发,美苏关系重新紧张。至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军事理论》第二章 军事思想

12、把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且在第三世界国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答案 所选答案: B .毛泽东军事思想 正确答案: B .毛泽东军事思想 问题 2 21、《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B .孙武 问题 3 10、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有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A .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B .关于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 D .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问题 4 10、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B .人的因素 问题 5 28、从古到今发生的战争的基本起因和根本目的最终是为了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D .经济利益 问题 6 16、哪一项不符合邓小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思想方法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D .可以适当牺牲国家主权以求和平 问题 7 9、《战争论》的作者是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A .克劳塞维茨 问题 8 4、关于《战争论》的评价正确的有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A .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 B .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来源之一 D .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 问题 9 14、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是 答案 所选答案: [未给定] 正确答案: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问题 10 11、“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形象地说明 答案

第17课 美苏“冷战” 教案

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7课美苏“冷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 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冷战对峙局面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特征 难点:如何认识美苏冷战的性质和美苏争霸的影响 教学工具:教参及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精讲解疑——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一步:自学讨论 (1)阅读观察 (2)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第二步:精讲解疑 (一)杜鲁门主义 1、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及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课件展示:杜鲁门在国会演说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思考:什么是“冷战”政策?为什么它们要“遏制共产主义”? 多媒体演示并引导学生看《世界政区图》,回忆二战后在欧洲、亚洲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害怕共产主义影响扩大,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等一系列手段,极力遏制共产主义。 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而没有采取直接军事行动呢?(提示学生结合二战后的世界形势思考此题,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教师指出:最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在1946年访问美国时在富尔敦发表的演讲中,以“铁幕”一词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威胁了欧洲的安全、和平,鼓吹美英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战后冷战的序幕。接着,美国有步骤地抛出了一个个冷战措施。一年后,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了,其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它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展开。 2、马歇尔计划 “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 摘要:冷战时期,美苏尽管急剧和激烈对抗,但在多次对抗如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双方均未发生人们所担心的直接的、正面的热战。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将争夺焦点转向第三世界,不再触及对方的势力范围,采取的方式也未曾再达到如上述三次危机中那样的激烈和正面直接交锋。从而,使世界在40多年中艰难地维持了持久和平。笔者以为,这正是由于双方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存在有一个最低的界限,即不发生热战。而这条底线,正是由于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始终在最后时刻坚持了审慎原则。审慎原则是美苏尽管两极对抗,却始终未发生热战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启示,美苏交往中的审慎原则也应该成为任何大国之间尤其是未来中美相处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冷战危机美苏审慎原则 在社会学中,理性原则是指行为体通常倾向于在诸多方案中选择最优的目标或手段的行为选择方式。在经济学中,则强调理性是“经济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即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所假定的,市场选择始终遵循着以偏好最大化为目标的明智计算。在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理论中,国家通常被假定为是理性的,在无政府状态下,

作为理性行为体的国家,为了自保,通常总是致力于攫取一定的权力。经典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者认为,理性的国家总是要无限制地追求以权力为界定的利益;新现实主义者则认为,国家通常以安全为最终目标,因而并不总是无限制地追求权力,而只是追求达到保障其安全的权力为满足。总之,理性的国家在决策时,通常总是以预期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即最大化实现国家利益为目标。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行为模式基本体现了此种特征,他们在各个时期总是趋向于最大化地攫取权力,削弱对方,在全球各个层面展开争夺和对抗,并使人类长期面临着沦入第三次世界大战灾难的危险。双方几乎利用了除直接热战之外的一切手段进行对抗和争夺。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虽然美苏在诸多时刻走向“战争边缘”,但世界总体上还是保持了40多年的“持久和平”(long peace)。这当作何解释呢?笔者以为,这是由于美苏在冷战时期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原则的同时,奉行了另外一种原则即适度、规避风险的理性和克制的原则即审慎原则的结果。 在国际关系理论界,现实主义通常遭人诟病,它被指责只强调权力政治,而缺乏道德关注。但国内有学者在考察了诸多现实主义者的著述后,发现,从古至今的现实主义者大多都有对“审慎”这一政治价值和道德原则的关注,只是长久以来它被人们忽略了。通过对西方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至今的诸多思想家和理论家审慎原则的发掘和解析、总结,作者概括出了审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

冷战时期局部战争小议_2012

形势与政策课程随堂笔记

冷战时期局部战争小议 时间:1947年——1991年 冷战对峙双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 以前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国家阵营;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于1955年。 冷战时期,各阵营中国家除了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冷战时美国争取霸主地位的表现,其主要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冷战以1947年杜鲁门主义为标志开始,以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德国统一柏林墙倒掉为标志结束。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起了资本主义的恐慌,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敌视与矛盾引发的经济竞争与军备竞争与科技竞争。与以往战争不同的是,双方都在他国挑起间接的战争对抗,而避免相互间的直接作战冲突。没有一方希望挑动对方直接作战,因为这意味着全面核战争——人类毁灭的危险,双方在这一前提下形成了冷战的态势。 最终,美国战胜了苏联。共产主义在苏联遭到彻底失败——即便在苏联解体之前,不少前共产主义阵营中的国家已纷纷相继抛弃它们

的信仰。昔日的华约早已无处寻觅,而北约则一直活跃至今,并吸纳了不少前苏联阵营的成员国加入其中。 在整个冷战过程中,局部战争一直不断。主要爆发了一下战争:朝鲜战争 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越南抗法战争 1945年9月---1954年7月 两次印巴战争 第一次:1947年10月22日---1948年12月31日 第二次:1956年8月初---1965年9月23日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6月5日--- 1967年6月10日 美国入侵越南战争 1961年---1973年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6日---10月26日 第三次印巴战争 1971年11月21日---1971年12月17日两伊战争 1980年9月22日---1988年8月20日 二战和一战对世界上所有参加战争的国家都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但是美国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美国本土没有发生任何战争;相反,美国在经历了大萧条以后,通过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复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美国经济的爆发提供了高效的加速器,通过军工企业的发展美国经济迅速恢复并高速发展。二战结束后美国为实现霸权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发展发动了冷战,美苏双方在科技方面更进行竞赛。个同盟国之间的战争有各自所属的同盟资助相互征战,对冷战的主要国家---美国和苏联提供了一个缓冲;同时,刚刚经历了第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教案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冷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 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的心脏的战略大门。” (1)材料一“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 提示:“自由国家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少数武装分子”是指这些国家国内的进步力量。“外来压力”是指苏联。反映了美国政府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阻止革命力量发展,遏制苏联对“自由国家”的控制。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宣言书,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称霸世界)。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与实质。 3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目的(本质)与评价。 设问:漫画反映了什么事件?美帝国主义的“援助”真正目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漫画讽刺了马歇尔计划。目的是以援助西欧复兴经济为名,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欧洲)的目的。看法: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帮助西欧各国度过了困难;防止了欧洲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从福利制度分析美苏冷战美国胜利的原因【千人智库推荐】

从福利制度分析美苏冷战美国胜利的原因 研究证明,美苏冷战时期美国的福利制度优于苏联,是美国获得胜利的原因之一。这是通过分析福利制度对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而得出的结论。 1991年底,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在与美国的长期冷战之后土崩瓦解,美国赢得了胜利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运用“自我肯定需求”“认知膜”等新概念,分析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社会福利制度变动情况及利弊得失。高质量的社会福利制度能使社会财富更多的为一般民众所拥有,使民众感受到社会平等,满足人民的自我肯定需求,进而增强认知膜,以及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最终有力地维护社会稳定;反之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崩溃。 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财富流动的重要一环,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苏联的社会福利建设总体低于美国。其一,消费品较为匮乏且种类单一,无法满足民众对其越来越高的需求。另外,人民享受的福利质量较低。而且,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分配工作,使得福利体系中缺乏失业与就业保障,导致各地存在大量的隐形失业人口,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福利水平长期得不到根本性提升的后果是使苏联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根本改善,民众的自我肯定需求得不到满足。此外,苏联民众因为对国家提供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其成为缺乏风险预期与风险意识的理性匮乏群体,为后来的苏联剧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美国社会从不公平走向相对公平。美国福利制度优于苏联,从

两个“有利于”中分析,“是否有利于提升社会凝聚力”和“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核心价值观”。苏联的多民族化与分配不平等,苏联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苏联社会从相对公平走向不公平,也只对影响到了这两个“有利于”的有利地位,最终影响了冷战的结局。

冷战论文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冷战”,就是指战后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紧张激烈的对抗而又没有爆发直接的武装冲突,简单地讲就是不用枪炮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西方(特别是美国)对此事不能容忍的,它们妄图在这个地区重建亲西方的政权,恢复资本主义制度,遭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人民的反对,于是东西方形成对峙之势,终于爆发了冷战,它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政策的产物。冷战的产生是复杂的,但也是必然的。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冷战时期,世界各地都不太平,都爆发着不同的战争,而战争各具特点: 一、当代局部战争的发展和类型 局部战争是在一定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战争。二战结束以来,新的世界大战没有发生,但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却此伏

彼起,一直没有停息过。据统计,从二战结束到80年代末,世界共发生过180多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其中96%以上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第三世界地区,而欧洲则相对稳定,所占比例不到4%。从二战结束到80年代末爆发的180多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共产党和民族主义者领导人民进行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武装斗争,人民武装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战后有利的国际形势下,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蓬勃发展,爆发了一系列以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为主要目标的民族解放战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并不断赢得胜利。这种战争冲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壮大了和平民主的力量,有利于国际局势的健康发展。 第二,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造成了地区的动荡。被侵略国家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第三,霸权主义政策引起的战争。主要有1968年苏联出兵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和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第四,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亚、非、拉国家独立以来,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领土纠纷,以及民族、宗教、政治、经济等诸多矛盾,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爆发了一系列局部战

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2001年第2期(总第89期)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wnalof Qi“ghiNormaIUnivers时(PhnosophyandSochl S ciences)No.2.2001GeIleralNo.89关于美苏冷战的起源问题 沈毅(宁波慈湖中学,浙江宁波315000) [擒要]冷战作为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彤式,已随着苏联的解体成为历史.今天t人们可以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通过对冷战的起源、性质和作用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过去:清醒地面对现在.积薹妻童藿骚交。9萋主要i莆曼!喜妻;蠢萋i骛霎誊≤囊§毫llil霉蛋囊确削9蓥;薹妻藿墓ii赛童《il;i萎昌i;氢}、?i;{’i§一鹾确爵粪罄二聋萋灞濠萋瞄薹罐易雩地塑耄曼g叫蝉型;鬈筝奏埋漂譬墓趟霉蠢笨士市i攀■曩薹拿蕞鞣霪弼人人 有工作,只不过失业率不超过4%而已。目前,仍有lo“的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主 要是企业主及其雇员,小农场工人和部分家庭服务人员等。在享受职业保障雇员中,大约只 有35%的人享有稳定的职业保障,其余大多数只能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能同时领取失业 保险金和补充失业津贴的,只有少数部门和行业,其中处境最差的是小企业的雇员、青年和 妇女。由于种族歧视和其他历史、社会原因,黑人和西班牙裔移民的就业条件最差,失业率 最高,大多敷少数民族雇员从事农业劳动,或当家庭雇员,享受不到任何职业保障。按集体 合同法规定,雇主裁员是依雇员在企业工作年限进行的?因而青年人失业率远远高于成年人。 尽管联邦和各州政府规定对妇女就业不得歧视,但一些企业明文规定不吸收已婚、有孩子妇 女。普遍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妇女失业率高于男子.此外,以其实行得较成功的老年 退休保险为例.美国人中的许多个体经营者、临时工、季节工。至今生活在社会保障安全网 之外.大约有10%的美国人既没有参加医疗保险,也享受不到其他医疗照顾,这些人多属于 贫困家庭,这种情况引起许多人对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AnalysisontheSocialInsuranceLawofAmerica CHEN Ping (£c删历b蛳n删o,h2^。。u”撕岫?(№^f口抽‘o0020?ch抽n) Abstr丑cl:SincecheSocia】I璐uranceLawofAme“∞wasadoptedinl935,theUnjtedStates ofAmericahasachievedcompletesuccess.(1)Greatadvanceshaveb∞nmadeimeconomy. (2)Socialstabilityhasbeenprornot“.(3)unemploymentinsurance且asbeensci】lregarded asthemainproblem.(4)Educationhasbeenmoreandmoreimportant.(5)Thethirdindustry isfo‘gi“grapidly.S0meproblemsisstillexisted.(1)Thefinancialburdeni3critical.(2)The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关于'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谁也说不出一个恰当的日子,但是,冷战所以产生并成为早期的那种样子的争端,可以肯定是在东欧”。其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东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B.东联国家是“冷战”挑起者 C.美苏两国在东欧角逐激烈D.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答案】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该学者把冷战的责任推卸到东欧,这主要是因为东欧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A正确;B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2.(2020·山东章丘四中高二月考)下图是美国漫画家于1947年创作的漫画《斯大林的保卫战》,反映战后马歇尔计划推行的情况。对作者意图理解最合理的是 A.暴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说明斯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 C.显示了战后美苏两国关系有所改善 D.反映苏联制止美国对欧洲的渗透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漫画内容体现了二战后初期,苏联“运动员”斯大林在标着“欧洲复苏”的球框下,积极拼抢着写有“马歇尔计划”的篮球,因此该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漫画说明斯

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故B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是通过援助西欧国家控制西欧国家,材料没有体现暴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故A选项错误;该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对抗,而不是改善关系,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推知,该漫画出自美国,通过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认为斯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无法得出反映苏联制止美国对欧洲的渗透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3.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C.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体现的共同点是美苏冷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美苏冷战开始于二战结束后,A选项排除。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多极化,D选项排除。 4.下图是1953年美国某刊物刊登的一幅有关当时美国对苏联政策的漫画。此漫画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美苏争霸的态势进一步加强 B.美国的冷战言论受到抨击 C.苏联对美国已放弃军事对抗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浅谈冷战及其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浅谈冷战及其对世界发展的影响 1.前言 烽火连烟的世界大战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奋战下结束了,但世界人民并没有迎来和平,战火仍然在肆虐,世界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海之中。随着大战的结束,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拉开帷幕,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在大战后终于开始了,这是一场以小国为牺牲品的大国政治对抗,这场没有大国直接战争的对抗波及了世界大部分国家及地区,它为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是冷战。 2.冷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出了社会主义之花,但也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埋下了火种,随着大战的结束,以美国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终于在1947年拉开的对抗的序幕,1947年——1991年间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这场波及世界的对抗被称为“冷战”。[1] 2.1冷战原因及过程 随着战争的结束,世界进入恢复时期,而在战争期间强大起来美国和苏联却开始为利益和世界霸主地位而对抗,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 2.1.1冷战原因 在世界大战时期,美苏有共同的敌人,有共同的利益,但随着大战结束,敌人被消灭了,利益冲突突显出来了,加上制度的不同,随之而来的却是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的战略意义的根本冲突。[2]因此,战后苏美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冲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矛盾的上升,导致了冷战。 2.1.2冷战过程 1945年世界大战结束,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冷战的序曲,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土耳其和希腊(前者因为博斯普鲁斯海峡问题与苏联关系紧张,后者的资产阶级政府则在共产党游击队打击下摇摇欲坠)受到共产主义威胁为由宣布对这两个国家提供援助,这被认为拉开冷战的序幕,同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正式提出“对苏联发动冷战以遏止共产主义”成为冷战正式打响的标志。[3]到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其间,冷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苏联与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军事领域,由于美国的本土没有经受战争,并且还利用战争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而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百废待兴。因此,这时期内美国占据主动,苏联相当被动,实力不足以撼动美国的霸主地位,因此,苏联期望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但同时又在对外扩张。例如: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 1961年柏林墙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尽管苏联对外扩张,但美国仍然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占据优势。 第二阶段: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是苏联强势扩张,美国则处于战略守势。美国由于陷于越战,对自身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而且石油危机及资本主义内

军事理论测试题

军事理论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关于军事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 A.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B.军事思想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的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C.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不能指导军事实践。 D.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军事思想的分类不正确的是(D) A.按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 B.按阶级属性划分,如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C.按武器装备发展水平划分,如信息化时代军事思想 D.按军事领导人划分,如毛泽东军事思想 3、那部著作属于外国古代军事思想著作(A) A.《高卢战记》B.《共产党宣言》C.《制空权》D.《机械化战争论》 4、哪一部作品不属于我国古代军事著作(B) A.《孙子》B.《论持久战》C.《司马法》D.《六韬》 5、近现代西方军事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A) A.对先进主战武器的应用给军事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的研究 B.对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研究 C.对建设无产阶级军队的研究 D.对近现代战争战略战术的研究 6、冷战时期军事思想的最大特征是以什么为技术标志的(C) A.火药B.机械化武器C.核武器D.信息化武器 7、对《孙子兵法》评价不正确的是(D) A.词约意丰,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 B.在军事哲理方面,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C.存有糟粕,过分夸大将帅的作用

D.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重要来源 8、对《战争论》评价不正确的是(C) A.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 B.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来源之一 C.是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顶峰之作 D.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 9、《战争论》的作者是(A) A.克劳塞维茨B.拿破仑C.斯大林D.艾森豪威尔 10、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B) A.武器的因素B.人的因素C.经济的因素D.政治的因素 11、“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形象地说明(B) A.战争与经济的关系B.战争与政治的关系C.战争的性质D.战争的规律 12、把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且在第三世界国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B)A.孙子兵法B.毛泽东军事思想 C.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D.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13、下列哪一种打法不属于积极防御作战(D) A.慎重初战,初战必胜B.实行有利条件下的决战,避免不利条件下的决战 C.每战力求有准备,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战D.坚守不出,专心防御 14、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好制度,好作风,好传统 C.通过办学校来解决干部问题D.讲究技术,加速改进军队的装备 1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一论断是由谁提出来的。(B)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16、哪一项不符合邓小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思想方法(D) A.暂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B.实行“一国两制” C.以和平对话代替武力对抗D.可以适当牺牲国家主权以求和平 17、对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理解不正确的是(C) A.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军徽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所谓“冷战”,就是指二战后1947—1991年间苏美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紧张激烈的对抗而又没有爆发直接的武装冲突,简单地讲就是不用枪炮的战争。 冷战的产生是复杂的,但也是必然的。战后美苏冷战局面来源于战争结束时的形式,触发点是战后西方对东欧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西方(特别是美国)对此事不能容忍的,它们妄图在这个地区重建亲西方的政权,恢复资本主义制度,遭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人民的反对,于是东西方形成对峙之势,终于爆发了冷战,它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政策的产物。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随着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危机,和戈尔巴乔夫(戈巴卓夫)的民主改革,促成共产国家倒台,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正式结束。中国国共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1979年)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二战结束后,美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还是政治影响都是举世无双的。美国还控制着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泛美同盟等国际组织。雄厚的实力使美国领导人的政治野心大大膨胀,认为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的美国世纪已经到来,声称决心担当起领导世界的责任。二战后苏联作为政治、军事强国在欧洲的崛起使欧洲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不同于战前的重大变化。这对于妄想称霸世界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障碍。对此,美国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杜鲁门上台后,加紧推行称霸全球的计划,他摈弃了罗斯福大国合作的和平缓进战略,利用其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对核武器的垄断地位,企图把介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控制在自己手里,于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为了遏制苏联,美国统治集团有意识地制造了苏联利用共产主义进行扩张的舆论。,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去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建议。凯南断言,苏联无视“理智的逻辑”,却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如果美国拥有足够的实力,并且表明准备随时动用的话,那么用不着真的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甚至迫使苏联退却。不久,凯南在长电报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分析苏联主权以及美国应采取的政策的文章,并以《苏联行为的根源》为题发表。这篇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凯南8000字电报中的观点,指出美国必须“把苏联看作是对手,而不是伙伴”,必须“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最终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趋于软化”。这样,凯南为杜鲁门政府提供了一整套所谓“遏制”苏联的战略,这套战略很快就成为美国对苏政策的指导方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奉行扩张政策,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他危言耸听地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他呼吁英美结成联盟,是双方的军事力量、道义力量和其他物质力量联合起来,有效地遏制铁幕后面苏联的扩张。丘

美苏冷战的原因分析

美苏冷战的原因分析 纵观历史,在正常情况下,人类通过任何活动想达到的目的无非两个字:“利益”。这种利益涵盖的面非常广,包括个人利益、阶级利益、国家利益等。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各取所需,你得到你的,我得到我的,就算有些利益冲突也可以经过协商、谈判等手段得以调停。冲突的结局通常情况下,都会有实力稍弱一方的妥协并割让一定的利益作为结束。其目的其实也是为了保全更多自己的利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清政府和外国列强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其目的其实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是没有想到割让只能解一时之急!当两个利益集团实力相当或没有一方愿意主动放弃的话,那么一定会有一方通过某种手段使对手被动放弃。这种手段就个人利益冲突来讲,轻者对搏公堂,重者大大出手;对于阶级利益冲突,轻者罢工游行,重者革了你的命;而对于国家利益来讲,解决的办法往往是通过战争。抛开古代战争不说,就说现在的伊拉克战争推动了美国对全球扩张的重要步骤,可谓有这重大的利益。所以宏观来看,美苏冷战就是美国和苏联这两大利益集团之间那不可调庭的利益冲突所引起的。下面我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各方的利益冲突。 在分析利益冲突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强调以下什么是美苏冷战,以及为什么是冷战而不是热战,当然也是从利益的角度。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后不久,美国在科技创新、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兴工业的发展方面都迅速赶超欧洲,引领着全球的资本垄断化。特别是在一战后,欧洲整体实力下降,美国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纽约一跃超过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而此时苏联在经历卫国战争和早期的外交努力后,国内政局相对稳定,国外环境相对缓和,开始放手国内的经济建设,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通过“五年计划”使得国内经济特别是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从上可知,在二战前,美苏的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前两位,并且综合国力也位居前茅,两者都拥有强大的生产力和争夺霸权的实力。二战使得西欧列强损失惨重,实力大损,在世界范围的势力迅速萎缩,并且,英法等国忙于对付战后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自顾不暇,无法与美苏的任何一方对抗。与此相反,美国大发战争财,在战后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同时在盟军中其了主导作用,并建立了一支规模约一千一百万的强大的军队,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且是当时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这些都为美国称霸奠定了基础。而苏联方面,除对外援助外,与美国有着惊人的相似。苏德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苏联对于二战盟国的胜利作出极大的牺牲和贡献,并帮助解放了东欧国家,其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再者,苏联在二战中也建立一支同美国规模相当的军队,在东欧各国及亚洲地区保有驻军,并且获得了最大份额的战争赔偿,战后经济恢复较快,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从此以后,形成了东、西两大集团。这两大集团由于政治信仰不同,而处在相互敌视状态。由于双方军事力量都非常强大,拥有几百万军队和数万核弹头,运用这些军事力量,就可以将地球彻底消灭好几次,所以谁都不敢动用军事力量来发动战争。简而言之:美苏在二战后都实力大增,两国皆想争夺世界霸权获得更多利益。但是,他们都想削弱对方直到搞垮对方,所以就动用除军事行为以外的一切手段。这包括:经济封锁、政治供给、颠覆破坏、军备竞赛等。虽然两大集团之间没有直接响起枪炮声,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处在一种战争状态。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将这种状态称为“冷战”,以区别动用真枪实弹的“热战”。 之所以采用冷战的方式来打这场战争,恰恰是美苏之间达到了一种利益共识,因为如果进行热战,真刀真枪的打起来势必会给全世界带来新的灾难,届时不仅劳民伤财,更重要的是还会给本国带来严重的利益损失,不但没有得到利益反而两败俱伤,还有可能让其它国家趁虚而入,渔翁得利。而通过冷战的方式不仅可以在两国之间决出个雌雄,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因为战争带来的利益损失,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两国不用热战而用冷战的原因。 说完了利益共识,下面就该说说利益冲突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