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1)

2019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1)

2019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1)
2019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1)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了解东汉的建立。

2.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学重点】

1.光武中兴的具体表现。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在统一全国之后,仍能勤于政事,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显赫一时。然而,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农民战争爆发,东汉名存实亡,途穷日暮。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东汉的兴亡》,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光武中兴”形成的措施和表现各是什么?

2.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原因、时间、领导者和影响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光武中兴

1.学生阅读课本第58页内容,思考: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是怎样建立的?

课件展示

(1)西汉的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的建立: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学生依据课本第59页内容复述“光武中兴”的目的、措施和具体表现。

课件展示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2)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学生依据课本及《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流程图》叙述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大致过程。

2.研读下列材料,加深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的理解。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

教师明确:“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是一首汉末童谣,大意是说,性格如弓弦般

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欺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正直的官员遭排挤。

三、黄巾起义

1.课件展示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想

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人民的反抗的情绪、愤怒情绪。

2.人们为什么会发出那样的愤怒,请依据课本回答。

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3.学生简要叙述黄巾起义的有关知识。

课件展示

(1)时间:184年。

(2)领导者:张角。

(3)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也因病去世,历时九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5)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部编版2018-2019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第四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三国的历史,错误的是() A.三国指魏、蜀、吴 B.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倒退 C.蜀国的锦最有名 D.吴国曾派人航海到达夷洲 2.南北朝时期,极大地顺应了我国北方“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等民族大融合趋势的政治改革家是()A.商鞅 B.张骞 C.班超 D.北魏孝文帝 3.下列表格是鲜卑姓氏改为汉姓的情况,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颁布“推恩令” C.八王之乱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是() A.迁都洛阳 B.采用汉制、律令 C.用汉姓、讲汉话 D.与汉族通婚 5.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了准备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抑制了佛教发展 6.“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稻麦间种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公元4世纪时,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是() A.匈奴、汉 B.鲜卑、燕 C.氐族、前秦 D.羯族、前秦 8.下列关于北魏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其先后顺序是 ①北魏建立②迁都洛阳③统一黄河流域④北魏分裂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④②①D.②①③④ 9.266年,建立西晋的是()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10.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②南北水旱技术结合③牛耕和粪肥的推广④小麦的种植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宋书·州郡志》所载,自(西晋)永嘉初至(南朝)刘宋末,南渡(迁)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北方人口锐减 B.政权分立 C.经济重心南移 D.江南得到开发 12.顾恺之创作的作品很多,流传下来的摹本有() ①《女史箴图》②《洛神赋图》③《奔马图》④《清明上河图》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3.促进我国古代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原因有() ①南方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②北民南迁 ③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入北方④南方统治者注重调整统治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4.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共同原因是()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D.促进了中国的封建化 15.《齐民要术》中的“要术”指的是() A.蔬菜种植技术 B.农业技术和方法 C.果树嫁接技术 D.耕作技术和方法16.当看到某同学画了许多不同边数的正多边形,埋头计算圆周率数值的情景时,我们知道该同学正在探究() A.韩非子的思想 B.张仲景的理论 C.祖冲之的贡献 D.毕昇的活字印刷术17.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18.顾恺之最擅长画的是() A.山水画 B.花鸟画 C.人物画 D.宗教画 19.东汉末年,孙权、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A.诸葛亮的计谋 B.周瑜的水军 C.孙、刘的联盟 D.地理上的优势20.《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 A.天文学著作 B.医学著作 C.数学著作 D.农学著作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 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1. 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 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 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 万平方米。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 米,周长487米。刘秀在公元25 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教师: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的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那么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又是如何建立的? 请看本课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 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 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教师: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学生: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一下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吾理天下,亦欲柔道行之。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材料二:刘秀决定采取安抚政策,以柔道治天下。具体措施为:一是简政以安民,即包括废除王莽的苛政,平反冤狱,释放犯人,也包括裁并机构,整顿吏治,节省开支。二是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三是减轻田租,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衰的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利用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邕等图片分析历史信息,锻炼学生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从而认识到统治者需要重视民生。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背景、措施、结果)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让学生读课题《东汉的兴衰》,然后提出本节课讲的是一个王朝:东汉。 两个角度:兴和衰。具体体现在兴:光武中兴。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二) 教学过程 一、东汉的建立 1、回顾历代王朝的发展顺序:让学生知道东汉处于时空位置 2、认识东汉的时空位置。回答东汉建立的三要素:(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直接提问一名学生。 3、为什么汉朝(两汉)又被称为西汉和东汉呢?并且展示地图专门勾勒出长安和洛阳。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问题。找1—3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4、东汉建立前的社会背景:出示以下两段材料。---学生讨论,提问1-2名学生 材料: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汉书·王莽传》 材料: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后汉书?光武帝纪》 展示答案: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王莽建新代汉,改制失败,加剧社会动荡,激起农民起义。(赤眉起义、绿林起义) 二、光武中兴 1、在前面作为铺垫基础上,再次展示一段材料:让学生阅读、了解当时东汉建立的社会具体问题。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列传》 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沉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村落成 西汉 东汉 新朝 公元前202年 公元9年 公元25年 公元220年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答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提纲(答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工具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距今四五千年时,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并通过涿鹿之战打败蚩尤。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的发现 1.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北京人又称北京直立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3.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并发现用火遗迹。 三、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比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2.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的工具有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zhēn)等。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 3.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4.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5.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6.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定名为半坡遗址。 2.半坡人的居住区有房屋、窖穴、壕沟,居住区外有公共墓地和烧制窑器的窑场。 3.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做柱子。 4.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半坡人还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他们还用弓箭、长矛、石球等工具捕猎。 5.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最有代表性的是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6.半坡人有少量的乐器,如陶埙。还会制造骨针、骨锥和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距今约7000年左右。 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3.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迄今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4.河姆渡人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sì)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2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门世族跋扈、私人武装不断出现,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用古代盛世同当今中国的情况比较,认识到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重点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衰败的原因及表现,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教学准备: 光武帝刘秀图片;彩绘陶击鼓说唱俑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来安邦定国、重整朝纲,于是就出现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3课。第13课东汉的兴亡(板书) 感知理解: 一、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 (1)引导:汉朝的历史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那么,东汉是怎样建立的,由谁建立的,它的历史又是怎样发展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找出问题的答案。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不久,王莽政权又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2)讲解: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历代史书党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这是从时间上指称。 (3)课件出示西汉和东汉简表。 2.统治政策。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光武帝统治的措施。 归纳: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局面出现。 (1)讲解:光武帝统治以后,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出现“中兴”局面。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2)刘秀一生中几个阶段:①参加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起积极作用;②以地主阶级代理人身份重建汉政权;③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中兴局面。 (3)出示“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对比列表。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3 课东汉的兴衰 课前自主预习 光武中兴 1. 新朝:公元9 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2. 东汉建立:公元25 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 光武中兴 (1)措施: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 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光武中兴” 。 知识点 2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4. 原因: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5. 表现: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6. 危害: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知识点 3 黄巾起义 7. 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8. 经过: 184 年,经过精心策划, 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黄巾起义最后被东汉军队镇压下去。 9. 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 1 光武中兴 1. 有人说:“西汉亡于外戚,东汉亡于宦官。”这句话中所提到的“外戚” 是(D) A. 刘邦 B. 刘秀 C.张角 D. 王莽 2. 面对山河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B)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百家争鸣 D. 休养生息 知识点 2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 东汉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C.外戚、宦官发动政变 D.太后夺权临朝称制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提纲人教新课标版.docx

2019-2020 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提纲人教新课标版 1、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3、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比较 远古人类生活年代体质特征使用工具使用火情况生活情况 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北京人距今约保留猿的某制造和使用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 70 万 -20 万年些体质特征打制石器保存火种 山顶洞人距今约 3 万年和现代人懂得磨光和人工取火氏族 基本相同钻孔技术 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与半坡的比较 原始人类距今时间发现地点粮食作物生产工具房屋制作陶器距今约七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种植水稻使用耒耜干栏式房屋简单的陶器河姆渡居民.. 千年河姆渡村 距今约五黄河流域陕西西安种植粟普遍使用磨半坡居民. 六千年半坡村制石器 2、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于山东大汶口,制作出有财产,贫富分化。半地穴式房屋彩陶 黑陶、白陶,出现了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和粟,很早种蔬菜的国家 第3课华夏之祖 1、华夏族的形成 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 2.黄帝——“人文初祖” 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建造宫室 . 制作衣裳 . 教人挖井 . 发明舟车 . 为后世衣食住行奠 定了基础 . 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 仓颉发明了文字。 3、禅让制 (1)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尧、舜、禹 (2)禅让制是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 4 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 1600 年阳城禹桀 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 年盘庚迁都到殷汤纣 周西周公元前1046 年公元前771 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东周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221 年洛周平王 2、启继承父位,表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

新人教七上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教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3.问题思考: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提示:9.5岁。24岁 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人教部编版2019年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45点总结 1.结束秦汉西晋以后的长期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统一的政权和关键人物是【隋朝,589年隋文帝】 2.唐朝的鼎盛时期,是谁在位的什么局面【唐玄宗,开元盛世】 3.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开放和兼容并包】 4.遣唐使是哪个国家派来的【日本】 5.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 6.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都是发生在谁身上的典故【宋太祖赵匡胤】 7.契丹族首领是谁【耶律阿保机】 8.南宋的抗金英雄【岳飞】 9.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的交子】 10.成吉思汗的功绩【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11.“省”这一行政机构来源于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 12.宋代市民娱乐兼商业的场所是【瓦子】 13.指南针应用于什么领域【航海】,火药应用于什么领域【军事】 14.我国设立丞相和废除丞相的朝代【秦朝设立,明朝废除】 15.戚继光抗倭的实质是【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16.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 17.是谁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皇太极】 18.明清时侵占台湾的是哪个国家【荷兰】,是谁在那一年收复的【郑成功1662年】

19.隋朝大运河的作用【促进了南北政治文化经济交流】 20.用一句话形容武则天统治时期【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1.唐朝是什么创作的黄金时期【诗歌】 22.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中东渡和西行的分别是谁【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3.五代十国的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24.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现象,直接原因是什么【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5.澶渊之盟双方【辽和北宋】 26.它是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始终维持其优势地位,它是【金】 27.宋代的瓷都是哪里【江西景德镇】 28.元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和标志是【1276年,元攻灭南宋残部】 29.元朝管理台湾地区设置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 元朝管理西藏地区设置的机构是【宣政院】 30.元曲最优秀的作家和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 31.是什么改变了雕版印刷术只能印一种书的弊端【活字印刷术】 32.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哪里【四书五经】考试的文体必须是什么【八股文】 33.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34.明末农民起义的主力军是李自成起义,李自成起义的口号【均田免赋】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2.把握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学习,认识朝代的兴衰和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三、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1)东汉的建立 自主阅读教材58页,用表格的形式,归纳主要知识点(朝代、时间、人物、影响等)。 教师总结:可见统治者的政策关乎国家的命运。那刘秀建立东汉伊始又是怎样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的呢? (2)光武中兴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刘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思考:这么小的皇帝能治理好国家吗?东汉中期后出现了什么现象?由此引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学习。 (1)明确外戚、宦官两者的含义。 第三版块:一句震动京师语──黄巾起义 (1)起义的概况。 学生齐读口号并思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①该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领导人是谁? ②材料中的“甲子”指哪一年?“苍天”“黄天”各代表什么? ③这一事件有哪些突出特点?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爆发黄巾起义? (2)起义的影响。 (3)讨论:黄巾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用革命手段反对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不同点:大泽乡起义带有偶发性,而黄巾起义经过长期酝酿,有组织、有准备、有统一领导的行动;大泽乡起义只作了简单的准备,而黄巾起义借助宗教进行了十几年的宣传。 【课堂小结】 通过对“东汉的兴亡”一课的学习,认识到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采取措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整封建统治秩序,使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东汉的兴亡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民心的向背关系着国家的存亡,残暴昏庸、奢侈淫乐,必然毁掉国家。 板书设计

2019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地方:建立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灵渠、修长城:开凿灵渠,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的暴政(秦朝灭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赋税;(3)残酷的刑法;(4)秦二世更加残暴,与赵高狼狈为奸 2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大泽乡领导人:陈胜、吴广

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直接原因:戍边遇雨误期 结果:起义军被镇压下来,陈胜、吴广被杀害。 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它沉重的打击了秦朝的统治,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影响: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军队分别对秦军作战。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刘邦则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3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3“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府库充盈。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政治上措施)“推恩令”与刺史制度的实施与来源:原因: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计谋,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2(思想文化上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还在长安兴办太学 影响:从此,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3(经济上措施)盐铁专卖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新部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21教育网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6395536.html, (2)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东汉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的过渡阶段。尽管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很快就走向衰落。本课主要包括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内容。学好本课,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21·cn·jy·com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昔有光武大帝,今有航天英 雄”,已是当今湖北枣阳市的新广告 词。 完成神舟六号飞天任务的航天英 雄聂海胜的家乡枣阳被誉为“龙飞白 水,松子神陂”宝地,汉光武帝刘秀 在枣阳白水村(今枣阳市吴店镇皇村) 度过了十三年,其间经历了从皇族宗 亲官家子弟沦落为布衣贫民的转变过 程,并最终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君 王,演绎了“光武中兴”的辉煌历史。 刘秀如何演绎了“光武中兴”的 辉煌历史? 自由讨论和回答。 激发兴趣,引 起求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 1.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 王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 助农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 立东汉情况。 (2)光武中兴 展示与刘秀同时代的冯衍有一段 话描写当时的状况的材料: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 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 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 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桓冯列 传》 提出问题:汉光武帝对于面临的 学生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培养学生从史 料中获取有效历史 信息的能力。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主要知识点归纳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主要知识点归纳 第1课: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3、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 第2课: 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会制造陶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白菜、芥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猪、狗等家畜,打猎捕渔。 3、大汶口:距今约四五千年,出现了私有财产,产生了贫富分化。 第3课 1.相传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尽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 2.炎帝、黄帝部族走向联合,不断繁衍,形成后来的主体。 因此和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原始社会通过推选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 4. 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被称为。 第5课 1.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在他死后,则由他的儿子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代替了。 2.商部落的首领,领兵打败了,建立了商朝,建都。后来,商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史称。 3.周部落首领率兵在牧野打败了,建立。 4.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攻破镐京,杀死。前770年,迁都洛邑,史称。 第6课 1、西周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 2、问答:a.分封的诸侯对周王有什么义务? b.分封制起到了什么作用? 3、西周的等级制度:(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贵族(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 4、统治手段:用军队、刑法和礼仪教化双重手段统治人民。 第7课 1.公元前770---前476,是我国历史上的时期,公元前475---前221,是我国历史上的时期。 2.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 3.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他任用为相,提出口号,并在举行的诸侯盟会中,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4.晋楚之争中,在泌之战打败晋国,跃升为霸主的是。 5.由晋分裂成、、,加上原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东汉的兴衰》这篇课文是在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该课在单元中第三篇,由秦的统一局面发展到西汉的大一统局面,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刘秀夺取天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以后再次繁荣。但这个王朝又是中国由统一到大分裂的一个过渡期,所以学生学习该课时东汉兴亡是一个重点内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东汉由盛而衰的。因此该课内容是第三单元与第四单元内容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一部分,因此是很重要的一节。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识记 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衰亡的表现。 2.能力培养 (1)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意识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课的重点就是“光武中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的东汉衰败。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老师的讲述法、发现教学法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自读课文,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和文字导入; 2.新课传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后老师提问,通过师生的互动了解光武中兴、东汉衰败的主要表现;以拓展思考的方式使本课学习能联系现实生活。难点突破上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后期社会动荡。 3.黄巾起义,这部分学生自学完成,我做简单的介绍,主要掌握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4.小结 回顾总结本节所学知识。课堂小结也是可以让学生来进行的,这样可以更好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程度。

2019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2019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增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 2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 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P34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P36—37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升。P37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人教版(2018-2019)七年级历史上册试题(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 卷Ⅰ(选择题,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的字母标号填在表中的相应位置,每小题2分,共48分。 1、原始人的居住条件和生产情况同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你认为河姆渡聚落的主要粮食作物应是 A.玉米B.粟C.水稻D.大豆 2、“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台湾亲民党主席宋 楚瑜前几年访问大陆时拜谒何处的祭文 A.黄帝陵B.炎帝陵C.始皇陵D.中山陵 3、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 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 D.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4、《左传》中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 僚,僚臣仆,仆臣台。”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 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 B. 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C. 西周的分封制 D. 秦朝的帝制 5、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 兵马俑 B. 司母戊鼎 C. 竹木简 D. 青花瓷 6、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 A.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剧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国 C.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D.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 7、四川灌县二王庙有这样一幅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 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联中的“太守”的最主要贡献是 A. 推官是用牛耕 B. 修建灵渠 C. 制造出铁农具 D. 修建都江堰 8、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中后期的秦国农民,要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A.建立军功B.通过联姻C.努力生产粮食D.靠贵族推荐 9、右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 史信息主要是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B.国家一统,中央集权 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10、下列对陈胜吴广起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爆发于大泽乡 B. 建立过农民政权 C. 推翻了秦朝统治 D.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11、“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冻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首诗对秦朝一历史事件作出了 否定的评价 A.统一度量衡B.统一文字C.焚书坑儒D.修筑长城 12、我国的成语有很多来源于历史典故,如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就来源于古代著名的战争 A.长平之战 B. 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 D. 巨鹿之战 13、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 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A.国家统一B.外族入侵C.中央集权D.儒家思想 1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 人物主要应该是 A. 项羽和陈胜 B. 勾践和秦始皇 C. 项羽和勾践 D. 陈胜和秦始皇 15、董必武《谒昭君墓》赞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这里的“胡”是指我国北方哪一古老的少 数民族 A.鲜卑族B.匈奴族C.氐族D.羌族 16、入选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的“仲景”商标,用“医圣”张仲景的名字来命名。他写了哪部书? A.《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 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 17、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最有利于人类文化快速、广泛传播和交流的是 ①火药②指南针③印刷术④造纸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8、中国古代有一部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功业追尼父,千秋太 史公”,其体例则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它是 A.《史记》B.《汉书》C.《通典》D.《资治通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