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综述_石国亮

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综述_石国亮

从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产生、发展和壮大的历程,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被描述成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这可以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的领导人关于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和青年接班人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中看出。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概念的提出来看,则首先见诸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的文献之中。一次是1989年10月28日,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提出和解决这个任务,我们的党就不可能有坚强的后备队,就不可能胜利地走向未来。这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长久地坚持和发展下去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问题,必须引起全党同志的高度重视”[1]。另一次是1990年3月23日,江泽民在北大与学生座谈时所讲:“我相信,在九十年代,从年轻的大学生中必定会成长起一批马克思主义者”[2]。再一次是2006年10月11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3]。从实践来看,强调造就和培养马克思主义者则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一个是1997年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和中共国家教委党组联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重视培育和造就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是2007年5月15日团中央、全国学联启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同年10月16日共青团中央印发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基于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伴随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概念的提出以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启动实施,学术界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展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进展,本文收集整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学术成果,并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概括和总结。

一、什么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什么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是研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前提。这个问题得不到统一与明确的回答,则所谓“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便无的放矢,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研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什么是青年

□石国亮黄尹廖艳琳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伴随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概念的提出以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启动实施,学术界对青年马

克思主义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形成了许多研究成果。从什么是青年马克思

主义者,为什么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怎样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以及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四个方面,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进行概括

和总结,有助于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并能够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

养的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述评

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者,已有的研究依据主要是上文中提到的三个文献:一个是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曾谈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有较深厚的理论修养和较宽广的视野,密切联系群众,懂得中国国情,自觉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4]。一个是1997年召开的全国高校第六次党建工作会议对高校提出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坚定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专业知识比较宽广深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是2007年团中央颁布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和造就的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围绕这些文献,学术界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讨。

根据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备素质的论述,有研究认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包括:一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三是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造能力;四是模范地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原则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5]。有研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分析了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四个特征:一是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邓小平理论不动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理论去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二是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不动摇。有共产主义觉悟,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对每一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要求。三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始终坚持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当今世界竞争的关键是科技和人才。做为一个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挑起建设现代化建设的重担,就必须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6]。有研究从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有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等三个方面概括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备的素质[7]。

根据全国高校第六次党建工作会议对造就和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要求,有研究从大学生党员的培养目标界定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素质要求,即:“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专业知识面比较宽广深厚的优秀骨干人才”[8]。

根据共青团中央颁布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中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目标,有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出发,认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和造就的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9]。有研究专门强调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具备与时俱进的品质[10]。有研究认为,所谓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指一批把共产主义作为自身最高理想,精通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能积极、主动为实现自身理想而奋斗的时代精英[11]。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特定的内涵,除传统学生干部以外,它还包括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生社团干部、理论学习骨干、网络论坛(BBS)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要求进步、在青年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才群体。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二,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第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第四,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第五,强劲的创新和发展潜力[12]。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系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能较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经受各种环境考验的坚强意志的青年。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在:第一,政治特质,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第二,知识特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三,能力特质,高水平的创新实践能力。第四,道德特质,奉献和服务意识[13]。有研究探讨了大学生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所应必备的素质,包括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与时俱进的使命感、有健全的人格[14]。

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时代特征,有研究认为,这是由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的。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理论素质上的鲜明时代特征是:顺应时代潮流,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思想警觉,增强政治敏锐性;不断开拓进取,政治上与时俱进;学会高瞻远瞩,拥有世界视野。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思想道德素质上的鲜明时代特征是:热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团结友善,自立自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15]。

有研究以被世界公认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等为典范,分析他们在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及表现特点,解答什么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些人在青年时代的共同特点是:首先,他们在成长道路中都经历了一个由不掌握马克思主义到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由一个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逐步成长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这个过程告诉人们:青年马克恩主义者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次,他们一般都是知识渊博,勤学上进的青年,经过不同的努力方式,系统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个特点表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既不是不学无术的知识浅薄者,也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浅尝辄止,他们的革命行动是在革命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第三,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是作为追求人类解放的锐利武器去接受,去掌握的。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他们共同的信念。这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本质含义,但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个发展的动态概念,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6]。

此外,有研究指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个概念,指的是一个政治业务素质较高包含较为全面的群体,不能将培养对象中的个体简单地称之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7]。

二、为什么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关于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战略地位,论述的比较多,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需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培养一代代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而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满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满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艰巨任务的需要[18];面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事实,只有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批既敢于、善于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经济管理技术,又有坚定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知识渊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才能保证我们完善社会主义的初衷和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不是背离、消解这个初衷和目标[19]。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建设人才,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20];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工程,是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新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继续推进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战略需要[21]。

二是防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迫切要求。由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使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了许多疑虑。而帝国主义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西方敌对势力采取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通过国际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渠道,千方百计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污蔑马克思主义,使很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才能从根本上战胜和粉碎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22]。

三是促进青年自身发展的根本要求。把青年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本身也是青年自身发展、成才的过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还可以发挥榜样和引领作用,带动青年群体的发展。一种观点认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需要[23]。另一种观点则从青年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不高,如政治心态逆转与社会责任感淡化、个人奋斗狭隘倾向和盲目迷信等问题和弱点,强调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改革开放条件下提高青年一代思想政治素质的客观要求[24]。

高校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阵地,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在高校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除了上述意义外,还有特别的意义。这方面的研究特别多,但大多大同小异。如,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由高校的性质、地位和培养目标决定[25],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26],等等。

此外,有研究从杰出人物在国际共运史上的作用看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战略意义。国际共运史是与一批杰出人物的政治生涯紧密相联的。列宁、毛泽东等杰出人物就是国际共运这部宏大的历史剧中的主角。他们在国际共运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苏联的演变则从反面印证了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战略意义[27]。

三、怎样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是培养青年马克思

主义者的关键。有研究认为,应从青年发展的视角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青年发展是当代青年的主题。当今世界各国都重视青年发展,青年发展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当代中国,青年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诸多方面。青年要实现这种全面的发展,必须要有物质的支撑、精神的支撑和社会的支撑。认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青年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28]。有研究则探讨了做好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三个前提性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与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相衔接的问题,二是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适应的问题,三是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与青年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问题[29]。

有研究考察了马克思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对青年成长的启示,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首先要重视哲学思想的学习,要立大志,要掌握一个观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0]。还有研究对五四时期学生马克思主义社团成员如何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况进行了探讨,认为五四运动时期诞生的学生马克思主义社团,是一个读书的场所、参与社会实践的纽带、思想交锋的阵地,执行着培育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通过理论探求和实际工作的锻炼,相当多的社团成员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不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著名活动家,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往往在青年学生时代积极参加、组织过学生马克思主义社团[31]。

高校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阵地,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等学校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第一,我国高校富有革命传统,大学生总是成为时代的先锋。其次,高等学校具备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良好时机。再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工作队伍和丰富的经验为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良好的基础[32]。

在高校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要正确把握培养的原则。第一,系统培养的原则。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建设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的培养教育工作是这个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动态管理的原则。我们一开始确定的培养苗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以发展的眼光,以动态的机制来看待重点培养对象,把教育、

锻炼、考察、遴选融为一体,经过长期考验,发现真正好的苗子。第三,点面结合的原则。既不能仅仅注意少数优秀人才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广大学生的普遍教育,又不能只抓大面的教育而忽视了重点骨干的培养。应该在广泛持久的群众性教育的基础上发现骨干、选拔骨干、培养骨干。第四,学以致用的原则[33]。有研究则指出了在高校学生中培养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做好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的关系。二是培养工作的基本目标和培养工作的依靠力量的关系。三是培养提高和逐步成才的关系[34]。

对于在高校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措施,这个方面的探讨最多。除了上述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传播外,主要还有:第一,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大课堂”这个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亲身体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二,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各级党团组织、学生处等组织机构的作用,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将“大课堂教育”与“小课堂教育”结合起来。第三,大力加强在大学生、研究生中建党工作,把更多的优秀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德才兼备的人才。第四,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理论、实践教育,通过举办青年骨干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修班以及老教师的传、帮、带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第五,充分发扬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构建一个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系统工程。

在高校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关键是要形成长效机制。有研究认为,建设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长效机制,应坚持系统性、实效性、创新性和规范性等基本原则,可从建立健全理论学习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建立健全检查评估机制等方面入手[35]。

除了高校外,对于党校、团校和中学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也有所涉及。党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及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等手段[36]。团校从创建伊始就把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党输送合格的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虽然各个时期团校工作的重点有所不同,但培养

合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始终摆在团校工作的核心地位[3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团校面临被吞并或被改变职能的可能,要像重视党校一样重视团校的建设,使团校成为承担团干部学习进修马克思主义的坚实基地[38]。团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职业革命者以至职业革命家的一个重要开端。把团校学员培养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是共青团事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39]。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教育工作必须从中学开始,应从当今青年的特点出发摸索出一套进行教育的基本规律,这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40]。

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要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仰、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等战略高度推进“青马工程”的实施[41]。至于在高校中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义,有研究用“三个事关”作了概括,即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青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42]。

针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情况,一些地方和高校进行了调查研究。如2008年初,北京大学团校秘书处通过网络等渠道,对全国部分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据不完全了解,高校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呈现出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第二,在不同的培养内容中,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先行。第三,开办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形成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层级体系和人才梯队体系。第四,党建带团建,指导团组织培养人才的基本方向。第五,拓展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人才“出口”机制。第六,制度保障,人才信息库、人才推荐制、人才评优共同保证人才培养效果。第七,以训练营的方式对学生骨干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同时,对高校落实“青马工程”典型案例——

—浙江大学进行了重点分析。通过调研工作得到的启示主要有:着眼组织发展,完善培养格局;突显培养理念,优化培训机制;长期培养和短期培训相结合;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43]。在此基础上,有研究对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成效主要有:构建分级培养格局,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培训内容不断丰富;采取集中训练营(班)的方式突出重点培养,培训力度不断加大;争取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持续保证人才培养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重点培养效果明显,但培训结构和普遍培养的效果有待完善和提高;培训内容不断拓展,但培养形式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有待增强;阶段性培训效果明显,但培训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有待提升。进一步实施“青马工程”的设想是:第一,创新教育形式,强化“全员育人”理念,实现培养方式新发展。第二,加大育优力度,注重对培训对象的选拔,有效激励自主学习热情。第三,优化培训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全面提高普遍培养的效果,包括:采用并完善学生骨干的跟踪培养机制;采用学分制形式,引进“必修课+选修课”制度;构建网络平台;建立学生骨干心理援助机制;在受训的大学生骨干中成立“青马工程”研究会[44]。

至于如何进一步开展和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除了上述的调查报告得出的启示或提出的建议外,还有不少成果。如有研究认为,要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纳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加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学生实践砥砺体系、建立和壮大马克思主义网上阵地等过程之中[45]。有研究则从深化长效培养机制和构筑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方面提出了对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可效仿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推行及认证,以学分制、导师制、认证制为具体深化模式[46]。■

[本文系中直管理局重大委托项目“当代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机制: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石国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访问学者黄尹,廖艳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

研究中心研究生

责任编辑/杨守建

参考文献:

[1][4]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9-10-29.

[2]江泽民.对青年人,一要爱二要严[N].人民日报,1990-4-1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85.

[5][25]张太忠.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6]李峰.高校应担负起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任[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1).

[7]屠臣阳.浅谈高校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8(17).

[8][23]吴少文,李镜春.努力培养大学生党员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增刊).

[9]刘新欣.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8(9).

—浅谈与时俱进[J].网络财富,2008(7).

[10]吴静.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所应具备的品质——

[11]陈鸿雁,苑帅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实效性解析[J].职业时空,2009(4).

[12][35]白建民,方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长效机制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2).

[13]王珩.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质及培育[J].高教论坛,2009(7).

[14]卢川.论大学生中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所应必备的素质[J].消费导刊,2008)50.

[15]姚亚彬.试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时代特征[J].现代农业科学,2008(7).

[16]姜庭晨.关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考[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17][19][34]林炎志.努力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J].中国高等教育,2001(12).

[18]黄加文.新时期培养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建设人才的理论指南[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20]李水弟,王家芳.做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J].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6.

[21]王员,邬江萍.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战略地位[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22).[22]邱奕福.如何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教育研究,2003(7).

[24]李水弟,王家芳.做一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J].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3-5.

[26]中共河海大学委员会.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与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11).

[27]丁群安.略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建设人才的战略意义[J].

南昌航空上业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28]陆士桢.从青年发展的视角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

[29]石国亮.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几个前提性问题[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

[30]薛广洲.马克思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对青年成长的启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

—五四时期学生马克思主义社团成员成长论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5).[31]王传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

[32]李进廷.试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J].宜春学院学报,2008(1).

[33]汪庆华.关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考[J].学习论坛,1998(5).

[36]陈永芳.浅谈党校如何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J].时代教育,2008(11-12).

[37]刘奇葆.坚持团校办学政治方向培养合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9(6).

[38]赵卫民.世纪之交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问题研究[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7.

[39][46]刘媛,李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及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40]赵振海.在中学生中着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J].天津教育,1985(6).

[41][45]王向阳.试论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战略意义及其实现路径[J].科教文汇,2009.

[42][43]北京大学团校.关于部分高校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2008-6-30.

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6464679.html,/gzyj/dcyj/200992.shtml.

[44]杜兰晓,吕媛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