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ELSA研究报告拉西地平治疗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ELSA研究报告拉西地平治疗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ELSA研究报告拉西地平治疗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ELSA研究报告拉西地平治疗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ELSA研究报告拉西地平治疗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在200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中被提及的ELSA研究——欧洲拉西地平(乐息平)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是在心血管领域进行的一项成功的大型研究。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比较第三代钙离子拮抗剂乐息平与β阻滞剂阿替洛尔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的前期结果曾在第23届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公布,引起了众多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人们开始逐渐关注乐息平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所起的干预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临床收益。

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大多数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事件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并发症。已有确凿的证据证实,血脂紊乱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LDL)介导的氧化应激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起关键作用。而最近的研究显示,与血压正常的个体相比,高血压患者的氧化型LDL显著升高。高血压通过推进内皮功能紊乱和动脉斑块形成加速粥样硬化的发展。

钙离子拮抗剂不但可通过降低血压来减缓动脉硬化的进展,而且还能选择性抑制动脉硬化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步骤,从而进一步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危险。但不同的钙离子拮抗剂药理学特性各不相同,动物模型亦证实其抗氧化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能力不尽相同。其中,具亲脂特性的乐息平已被大量证据证实具有显著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动物实验证实乐息平具有显著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在动物模型中,乐息平能增加主动脉中前内皮素原1基因的表达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水平,抑制平滑肌细胞的移行,降低氧化型LDL水平。实验还显示,乐息平可显著减少载脂蛋白-E剔除小鼠的主动脉斑块形成,抑制内皮细胞活性氧的产生和粘附分子的表达,恢复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作用。总之,在动物模型中,乐息平显示出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至少部分归功于其对内皮功能的保护,并且似乎不依赖其降压效应。

ELSA研究表明乐息平能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ELSA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项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为主要终点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国际性临床研究,比较乐息平和阿替洛尔治疗4年对轻至中度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损害进展的疗效。

以往,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择一种恰当的非侵入性方法,以准确测定动脉硬化的进展情况。在ELSA研究中,采用B型超声确定颈动脉壁早期动脉硬化的损害。B型超声已被证实是一项成熟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高的非侵入性方法,能早期发现血管壁粥样硬化病变,已成功用于多项大型社区研究。另外,由于颈动脉分叉处是主要的粥样硬化位点(图1),因此为获得更准确的数据,ELSA研究同时观测了颈总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

图1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测量

ELSA试验的研究方案见图2。经过1个月的安慰剂洗脱期后,患者被随机分入乐息平组(4mg/d)或阿替洛尔组(50mg/d)。若血压未达标,则逐渐增加剂量,乐息平最大剂量可达6mg,阿替洛尔最大剂量可达100mg。若血压控制仍不理想,则加入双氢克尿噻。以颈总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平均IMT最大值(CBMmax)为主要疗效指标,以斑块(IMT>1.3mm)的进展和消退、主要致死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总死亡率以及诊所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的变化为次要疗效指标,评价两药降压和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疗效。

图2ELSA研究的试验设计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研究人员采取了严格的试验方法,包括:⑴在基线水平和随机分组后的每年,由23个指定中心有资格的超声检查医师使用相同型号的超声仪器进行颈动脉两次重复扫描;⑵所有扫描在双盲情况下,由8位读片医师在研究结束后的6个月内作出报告;⑶每例患者的扫描结果由同一读片医师在不了解扫描时间顺序的情况下进行诊断;⑷在基线水平、每次增加剂量和以后的每隔6个月,使用水银血压计测定三次坐位诊所血压;⑸在基线水平及以后的每年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由动态血压协调中心编辑磁盘,所有数据送至统计分析中心。

研究共纳入2334例患者,随机分入乐息平(1177例)组或阿替洛尔(1157例)组,其中乐息平组755例和阿替洛尔组764例患者完成了试验。约40%~50%的患者接受小剂量阿替洛尔或乐息平治疗,1

2%~15%患者接受大剂量治疗,32%~37%患者接受联合治疗。经过4年的治疗,乐息平组患者的主要疗效指标CBMmax的增加值比阿替洛尔组患者少0.02~0.03mm(图3),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1)。乐息平组的CBMmax年进展速率要比阿替洛尔组低15%(ITT)和40%(完成试验人群)。CBMmax的改变并非由颈动脉直径变化引起,两者的相关系数极小,仅为-0.100,表明只有1%的CBMmax变化可以用颈动脉直径来解释。

图3乐息平组与阿替洛尔组IMT的变化比较(乐息平组IMT变化值减去阿替洛尔组的变化值)。圆点表示平均变化值,条形图表示95%可信区间。

乐息平组患者的斑块形成比阿替洛尔组少40%(基线对试验结束),斑块的年进展率也比阿替洛尔组低40%。乐息平组斑块进展的患者比例比阿替洛尔组低10%~18%,斑块消退的患者比例比阿替洛尔组高28%~31%。虽然乐息平对颈总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均有显著疗效,但对颈动脉分叉处的效果优于颈总动脉,进一步证实了乐息平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整体而言,两组患者所有类型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较低,Cox模型和Kaplan-Meier分析均发现没有显著治疗差异。但卒中、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所有死亡的相对危险显示,乐息平更具优势。乐息平在ELSA研究中显示卓越的降压效果

一些研究发现,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值较诊所血压更能预测其靶器官的损害程度。对ELSA研究的基线数据分析显示,颈动脉IMT的进展与24小时平均血压的关系更为密切,进一步证实了靶器官损害与24小时动态血压更相关,而非诊所血压。血压变异在靶器官的损害中也起重要作用,多元回归分析证实,血压变异是颈动脉损害的独立影响因素。

在ELSA研究中,两治疗方案均可显著而持续地降低患者的诊所SBP和DBP,下降程度相似(乐息平组-22/-16mmHg,阿替洛尔组-22/-16mmHg)。而且,乐息平组和阿替洛尔组亦可显著降低24小时动态SBP和DBP(乐息平组-7/-5mmHg,阿替洛尔组-10/-9mmHg)。虽然两药的服用方法都是每日一次,但在24小时内均能平稳降压。

对诊所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系数很小,因此诊所血压的变化不能很好地反应24小时的血压变化。此结果再次提示,诊所血压不是血压检测的有力工具,惟有24小时动态血压与疗效密切相关。相反,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改变高度相关,尤其是24小时动态血压,说明当以24小时动态血压作为监测工具时,药物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疗效应是密切相关的。

乐息平对24小时动态血压的降压作用与阿替洛尔相似,但其延缓IMT进展和斑块形成的疗效明显优于阿替洛尔,强烈提示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独立于降压作用之外。

乐息平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在研究结束时,两治疗组的血糖、总胆固醇、LDL-胆固醇和肌苷水平与基线相比无显著差异。但乐息平组的HDL-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变化较阿替洛尔组有优势,乐息平组的HDL-胆固醇升高0.05mmol/L,而阿替洛尔组却降低0.03mmol/L。阿替洛尔组的甘油三酯升高0.26mmol/L,乐息平组仅升高0.09mmol/L,P<0.0001。

ELSA与同类研究的比较

最近发表的一项BCAPS(Beta-BlockerCholesterol-LoweringAsymptomaticPlaqueStudy)研究,比较了美托洛尔和安慰剂对IMT的影响。结果显示,美托洛尔每年IMT的增加值较安慰剂低0.0120mm。在ELSA研究中,乐息平显示出比阿替洛尔更强的延缓IMT进展和加速颈动脉斑块消退的作用。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分类及研究进展_赵志刚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类型,动脉 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的退行性和 增生性病变总称(简称AS),其常见的有动脉粥样 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小动脉硬化三种。最容易产 生粥样硬化的部位是冠状动脉、脑动脉,其次是肾 动脉、腹动脉、眼动脉和下肢动脉。 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较长过程。调整血脂代谢可以防治、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适用于动脉血管狭窄在70%以下的患者,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按作用的不同可分类如下。 1 影响脂质合成、代谢和清除的药 1.1 烟酸类及降低脂蛋白α药[1]:包括烟酸、烟酸肌 醇酯、阿昔莫司等。剂量与效应呈相关性,服用大 剂量烟酸能抑制VLDL合成,使血清TG、CH、LDL- C分别降低40%~60%、25%和25%,HLD-C升 高25%~30%,使HDL2/HDL3比值增加。但是 不良反应较多,易刺激胃粘膜、扩张皮肤血管、增 加血浆尿酸浓度及耐糖量等,所以少用。最近发现 烟酸能使脂蛋白α降低30%。为了能发挥这一特 长,1985年研制出了阿昔莫司,其化学结构与烟 酸相似,作用特点相同,而不良反应较轻。烟酸与 他汀类合用能增强降血脂作用而不增加副作用。 近年,为解决烟酸的常见不良反应多的问题, 国内外开发出了烟酸缓释制剂。 1.2 苯氧芳酸类[1]:又称贝特类,包括氯贝丁酯、非 诺贝特、吉非贝齐、环丙贝特、利贝特、苯扎贝特、 益多酯。氯贝丁酯是60年代研制出的本类最早产 品,其降低血浆TG和VLDL作用较强,降低LDL 作用较弱,同时能升高HDL-C。但是70年代末 WHO的大规模长期临床试验报告认为,氯贝丁酯 虽可使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降低20%,非致死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分类及研究进展 Drugs Classification &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artherosclerosis 赵志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100050) ZHAO Zhi-gang 性心肌梗塞减少25%;但是非心血管病致死的危险性增加,特别是癌症与胆结石症明显增加,所以该药已很少应用。随后研制出的吉非贝齐、非诺贝特和环丙贝特等,既保持了本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又减少了不良反应。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及混合型高脂血症。80年代经国际多中心试验证明,吉非贝齐能使TG降低43%、LDL-C降低10%和CH降低11%,以及使HDL-C升高10%,同时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率。但对高胆固醇血症不理想,且仍有胆石症发 生。最近有缓释制剂的研究应用。2 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抑制剂[2]亦称他汀类(Stain),1976年由Endo等从桔青霉素菌的培养液中发现并提出了Compactin,证明它具有抑制HMG-CoA还原酶和降低血浆CH的作用,从此开拓了调血脂药的“抗生素”新途径。进一步改变菌种,采用半合成和全合成的路线,发展同类品种。临床应用的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HMG-CoA抑制剂调节血脂的强度顺序为:西立伐他汀(因毒性大,临床停止使用)>阿伐他汀>氟伐他汀>辛伐他汀。此类药物适用于各型高胆固醇血症。临床试验表明,该类药物对冠心病有明显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效应,能阻滞AS的发展,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耐受性好,不增加非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严重的罕见不良反应为横纹肌溶解,与剂量有相关性,多发生于合并用药者。此外,少数患者可出现肝功能改变,超大剂量可引起白内障。 赵志刚(1966-),男, 湖南祁阳人,主任药师, 主要从事临床药理与临 床药学,中国药学会医 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七节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一、概述 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主要用于治疗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正在升高,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为此,对血脂异常的防治必须及早给予重视。将血脂长期控制于适当水平,不仅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可以减轻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冠心病事件。 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高脂血症的防治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与生活调节对防治高脂血症极为重要。调脂药物能部分地控制饮食治疗所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 (一)血脂异常的定义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俗称高脂血症。实际上高脂血症也泛指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二)血脂异常的分型 按临床可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具体见表1。按病因又可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 血脂的基本检测项目为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表1 血脂异常的临床分型 (三)血脂异常的检出 1、血脂异常的检出 (1)建议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1次空腹血脂,包括TC、LDL-C、HDL-C和TG测定。(2)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均进行血脂检查。 (3)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其高危人群,则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 (4)对于因缺血性心血管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24h内检测血脂。 2、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 (1)己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 (2)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

神经性耳鸣的药物治疗

神经性耳鸣的药物治疗(西药、中成药) 标签:抑郁症耳科病| 作者:李凡成 | 发表时间:2012-09-27 19:04:12 特别提示: 1、神经性耳鸣没有特效药物。 2、本文章中提到的治疗方法,都只能是一种参考,而不是实际操作(治疗)方案。 3、任何药物都有毒副作用(包括中药也一样),有可以配合使用,有不可以配合使用。 4、需要使用本文章中提到的药物时,一定应当到医院去,请大夫处方,不可自己随便购药。 1、神经营养剤 常用的药物有:维生素B类、ATP、甲钴胺(0.5mg/次,3次/日,连续1个月,若无效不必再服)。属于近年新药的神经营养因子有:基因重组碱性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小鼠耳蜗神经营养因子,鼠神经生长因子(苏肽生),细胞生长肽,等。此类药物最主要的适应证与耳蜗、听神经性传导通路的损伤有关。 2、血管扩张剤 主要目的是改善内耳血液供应,以恢复耳的正常生理功能状态。可以配合抗组织胺药物应用(抗组织胺药物:息斯敏10mg、扑尔敏4mg、扑敏宁25mg、安其敏10mg、地氯雷他定10mg、氯雷他定10mg、依匹斯汀片10mg、敏奇(氮淖斯汀)2mg,任选一种,口服,1~2次/日,或睡前服服1次。)常药物有: (1)常用血管扩张剤,如:①川芎嗪100mg/次,3次/日;②脑嗌嗪50mg/次,2~3/日; ③地巴唑10mg~20mg/次,2~3次/日;④烟酸100mg/次,3次/日(目前认为对扩张内耳血管的作用不明显,倾向于不用此药);⑤654—2每次5~10mg,3次/日;⑥复方丹参片3片,3次/日。⑦罂杰碱30mg口服或肌注,2~3/日,或60~90mg加入5%葡萄糖500ml内,静滴,1次/日。⑧己酮可可碱,100mg口服,3次/日,或缓释剤,每天1次。⑨尼莫地平片,20m g,口服,每日3次。一般选2~3种。 (2)近年新药:长春胺(奥勃兰)、长春缓缓释剤、长春西汀等,口服,任选1种。主要作用是改善内耳微循环,提高血氧含量,有利于提高听力,消除耳鸣,是近年来治疗神经性耳鸣、神经性耳聋最常用的药物。 3、抗凝药 肝素、蝮蛇抗栓酶、尿激酶,静脉给药。 4、抗惊厥药 (1)卡马西平:采用递增法。首次100mg睡前口服,以后每天增加100mg,共1周,至每次200mg,每天3次,连续两周无效即停药,如有效可每周100mg减量,至每天100mg作为维持量。卡马西平副作用较大,服药期间应注意肝肾功能。 (2)苯妥英钠:不适合于使用卡马西平者,静脉注射,效果较卡马西平逊。

睡眠障碍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睡眠障碍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大量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失眠可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并提高心血管病的死亡率。睡眠障碍与动脉硬化都和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而对动脉硬化和睡眠障碍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引发机制尚无明确定论。本文对国内外关于睡眠障碍与动脉硬化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并探讨两者中医证型上的关联。 标签:睡眠障碍;动脉硬化;相关性 睡眠障碍是睡眠的质或量发生异常,不能满足生理需要,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的身心状态。常见的慢性失眠会引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心理疾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1]。 睡眠障碍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同时也是血管疾病后常见的并发症。Ogilvie等研究发现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受试者与睡眠7~8小时的受试者相比,BMI、腰围和体脂显著升高,少于5小时的更甚,由此可知睡眠障碍和肥胖之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关联[2];美国一项调查发现,睡眠障碍在中老年人中普遍存在,并因种族、民族、性别和肥胖状况而不同,中国人比白人更容易获得睡眠障碍[3];在对2型糖尿病的研究中,有学者意外的发现,血糖控制不良也与睡眠质量差有关[4];不仅如此,台湾某地区的医务人员在试验中还发现较短的睡眠时间会增加患动脉硬化等疾病的风险[5];睡眠障碍也与高血压有密切相关,它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出现晨峰现象的主要危险因素[6]。 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已有研究[7]表明,PWV升高易出现睡眠障碍;患者的PWV越高,更易患高血压病。另一方面OSAHS可增加动脉硬化发生率和动脉硬化的程度[8],同样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研究[9]显示50%~92%的OSAHS患者合并有高血压,而30%~50%的高血压患者同时伴有OSAHS。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随着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程度的加重,其动脉粥样硬化及炎症水平的指标明显升高[10],其动脉硬化程度较非OSAHS高血压患者严重,说明OSAHS能加重动脉硬化[11]。尽早干预OSAHS 对动脉硬化进展的影响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为重要[12],但也有学者认为OSAHS非动脉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13],两者之间的引发机制尚无明确定论。 本文就国内外关于睡眠障碍与动脉硬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睡眠障碍与心血管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遗传及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14]。不广为人知的是,心血管病也与睡眠障碍也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心血管疾病多种多样,患者群体庞大,其中合并有失眠的比例很高,与原发疾病相互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临床结局[15]。曾有实验

尼莫地平说明书

尼莫地平说明书 篇一:尼莫地平片 硝苯地平胶囊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硝苯地平胶囊 英文名称:Nifedipine Capsules 【成份】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黄色粉末或颗粒.硝苯地平的分子式为C17H18N2O6,分子量为346.34。 【适应症】 1.重型心绞痛:尤其变异型心绞痛。2.高血压。 【用法用量】 1 硝苯地平的剂量应视患者的耐受性和对心绞痛的控制情况逐渐调整。过量服用硝苯地平可导致低血压。 2 从小剂量开始服用,一般起始剂量10mg/次,一日3次口服;常用的维持剂量为口服10-20mg/次,一日3次。部分有明显冠脉痉挛的患者,可用至20-30mg/次,一日3-4次。最大剂量不宜超过120mg/日。如果病情 【不良反应】 1 常见服药后出现外周水肿(外周水肿与剂量相关,服用60mg/日时的发生率为4%,服用120mg/日则为12.5%);头晕;头痛;恶心;乏力和面部潮红(10%)。一过性低血压

(5%),多不需要停药(一过性低血压与剂量相关,在剂量【禁忌】 对硝苯地平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 低血压绝大多数患者服用硝苯地平后仅有轻度低血压反应,个别患者出现严重的低血压症状。这种反应常发生在剂量调整期或加量时,特别是合用β-受体阻滞剂时。在此期间需监测血压,尤其合用其它降压药时。 2 心绞痛和/或心肌梗死极少数患者,特别是严重冠脉狭窄患者,在服用硝苯地平或加量期间,降压后出现反射性交感兴奋而心率加快,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的发生率增加。 3 外周水肿 10%的患者发生轻中度外周水肿,与动脉扩张有关。水肿多初发于下肢末端,可用利尿剂治疗。对于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需分辩水肿是否由于左室功能进一步恶化所致。 4 对诊断的干扰应用本品时偶可有碱性磷酸酶、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一般无临床症状,但曾有报道胆汁淤积和黄疸;血小板聚集度降低,出血时间延长;直接Coomb实验阳性伴/不伴溶血性贫血。 5 肝肾功能不全、正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应慎用,宜从小剂量开始,以防诱发或加重低血压,增加心绞痛、心

《药剂学》选择题题库

《药剂学》练习题库 第一篇药物剂型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药剂学概念正确得表述就是 ( B ) A、研究药物制剂得处方理论、制备工艺与合理应用得综合性技术科学 B、研究药物制剂得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与合理应用得综合性技术科学 C、研究药物制剂得处方设计、基本理论与应用得技术科学 D、研究药物制剂得处方设计、基本理论与应用得科学 E、研究药物制剂得基本理论、处方设计与合理应用得综合性技术科学 2.既可以经胃肠道给药又可以经非胃肠道给药得剂型就是( ) A.合剂 B.胶囊剂 C.气雾剂 D.溶液剂 E.注射剂 3.靶向制剂属于( ) A、第一代制剂 B、第二代制剂 C、第三代制剂 D、第四代制剂 E、第五代制剂 4.哪一项不属于胃肠道给药剂型( ) A、溶液剂 B、气雾剂 C、片剂 D、乳剂 E、散剂 5.关于临床药学研究内容不正确得就是( ) A、临床用制剂与处方得研究 B、指导制剂设计、剂型改革 C、药物制剂得临床研究与评价 D、药剂得生物利用度研究 E、药剂质量得临床监控 6.下列关于剂型得表述错误得就是( ) A、剂型系指为适应治疗或预防得需要而制备得不同给药形式 B、同一种剂型可以有不同得药物 C、同一药物也可制成多种剂型 D、剂型系指某一药物得具体品种 E、阿司匹林片、扑热息痛片、麦迪霉素片、尼莫地平片等均为片剂剂型 7.关于药典得叙述不正确得就是( ) A.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编撰 B.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C.必须不断修订出版 D.药典得增补本不具法律得约束力 E.执行药典得最终目得就是保证药品得安全性与有效性 8.药典得颁布,执行单位( ) A、国学药典委员会 B、卫生部 C、各省政府 D、国家政府 E、所有药厂与医院 9.现行中国药典颁布使用得版本为( ) A、1985年版 B、1990年版 C、2010年版 D、1995年版 E、2000版 10.我国药典最早于( )年颁布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7-4287(2007)09-1268-04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贵星1,刘双凤2 (1.四川大学华西院实验医学科,四川成都610041; 2.成都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是以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脂质在粥样硬化斑块沉积为特征的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有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三大学说,即脂质学说、炎症学说和感染学说,但仍没有完全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因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缺乏有效的措施。本文就动脉粥硬化与脂代谢、免疫、感染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1脂化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 脂质与冠心病的关系已被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脂质源于血浆脂蛋白的浸润,主要为游离胆固醇(FC)、胆固醇脂(CE),其次为甘油三酯(TG)、磷脂和载脂蛋白。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随血浆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呈线性加重,血浆胆固醇的浓度与冠心病死亡率呈正相关关系[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及由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LDL-C在不同水平通过各种典型的和不典型的机制起作用。最近研究表明,天然的与氧化的LDL是几种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有效生长因子。另外,LDL还调节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2]。有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将胆固醇降得越低越好[3]。 有文章分析认为:临床上常见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中国人群)LDL-C水平正常,而TG水平升高。研究发现LDL亚组分颗粒大小同血浆TG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体外模拟实验成功将大颗粒疏松的LDL 在高TG条件下,经胆固醇转运蛋白(C TP)、胆蛋白脂酶(LPL)的作用,转化成为小颗粒致密LDL,故认为体内高TG可引起体内大颗粒LDL向小颗粒LDL 转化。大颗粒LDL又称为A型LDL,小颗粒致密型LDL又称为B型LDL。A、B型LDL的氧化易感性不同,B型抗氧化性低,较A型易氧化。LDL氧化程度(氧化型LDL/LDL比值)同LDL脂质组成(甘油三酯/胆固醇比值)相关,血浆氧化型LDL同小颗致密LDL氧化易感性相关,同小颗粒致密LDL蛋白浓度亦有相关趋势。因此,认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的高水平氧化型LDL(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主要来源于氧化的B型LDL[4]。LDL升高及氧化的B型LDL形成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键步骤[5],wallenfeld k[6]等研究进一步证实循环中的ox-LDL独立于其它因素与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相关。 另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 M)也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二者的残体可转化为LDL而能被巨噬细胞摄取,沉积于粥样斑块内[1]。最近发放成人血脂处理方案指南指出:TG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一些富含TG的脂蛋白(常称为脂蛋白残粒),有促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大量研究证实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冠心病(CAD)的严重程度与血浆中富含TG的颗粒数呈正相关。循环中含APO-B的脂蛋白升高,如LDL 和VLDL,已经被认为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展的重要物质。 高密度脂蛋白(HDL)是一组同源微粒,由于它们的合成和代谢及在血管内通过酶和转运蛋白的重塑,形成大小不一、化学组成不同[8,9]的一组脂蛋白。许多资料表明,HDL-C浓度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负相关,一般新的HDL-C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且流行病学资料已表明HDL浓度升高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作用。另外,研究表明HDL可通过抑制LDL的氧化,参与氧化型LDL 的逆向转运,降低氧化型LDL引起的损伤,抑制单核细胞粘附和迁移到血管内膜,刺激内皮细胞修复和增殖抑制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10]。在过去10年里,使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降低LDL-C水平,此方法已经表明在冠心病(C HD)的一期及二期预防中有益。大量干预实验证明升高HDL-C浓度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

尼莫地平片

尼莫地平片 核准日期:2006年11月29日 修订日期:2010年10月01日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尼莫地平片[药典] 【商品名称】尼膜同? Nimotop? ( 尼膜通 ) 【英文名称】 Nimodipine Tablets [药典] 【汉语拼音】 Ni Mo Di Ping Pian 成份: 化学名称: 2,6-二甲基-4-(3-硝基苯基)-1,4-二氢-3,5-吡啶二甲酸-2-甲氧乙基-(1-甲乙基)酯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21H26N2O7 分子量:418.45 所属类别: 化药及生物制品>> 神经系统药物>> 脑血管药 化药及生物制品>> 循环系统药物>> 钙拮抗药>> 选择性钙拮抗药 性状: 本品为黄色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淡黄色。 适应症: 1. 作为尼莫地平注射液预先使用后的继续治疗,可预防和治疗由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性神经损伤。 2. 治疗老年性脑功能障碍,例如:记忆力减退,定向力和注意力障碍和情绪波动。治疗前,应确定这些症状不是由需要特殊治疗的潜在疾病引起的。 规格: 30mg 用法用量: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除非特殊处方,否则推荐采用下述用法用量:

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5-14天,继以尼莫地平片,每次60mg(2片),每日6次,服用7天。少量水送服完整片剂,与饭时无关。连续服药间隔不少于4小时。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减量或中断治疗。严重的肝功能不良,尤其是肝硬化,由于首过效应的降低和代谢清除率的下降,导致尼莫地平生物利用度的升高,疗效和副作用尤其是血压下降就会更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根据血压情况适当减量,如有必要,也应考虑中断治疗。 老年性脑功能障碍: 除非特殊处方,推荐剂量为每次30mg(一次1片),每日3次。少量水送服完整片剂,与饭时无关。口服尼莫地平片数月后,必须重新评价是否仍存在治疗的适应症。 不良反应: 作为尼莫地平注射液预先使用后的继续治疗,预防和治疗由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性神经损伤: 按照CIOMS III 类别的频率(安慰剂-对照研究:尼莫地平 N = 703;安慰剂 N = 692;无对照研究:尼莫地平 N = 2496;截止至 2005年8月31日),基于临床研究的药物不良反应如下:

调血脂药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考点归纳

第十九章调血脂药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降血脂作用,是使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降低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1.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2.减少脂类的合成 3.促进脂质的代谢 药物分三类: 1.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类 2.苯氧乙酸类 3.其他类 第一节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抑制HMG-CoA还原酶(体内生物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可有效地降低胆固醇的水平,对原发性高胆固醇酯血症的疗效确切。 本考点学习建议 1、药物的词干“他汀” 2、他汀类药物的共同副作用: 所有他汀类药物均有一定程度的横纹肌溶解副作用。 3、首先重点掌握洛伐他汀的结构、性质、代谢对活性的影响,其它“他汀”类代表药均与之有关联。 (一)洛伐他汀 考点:1、结构特征:①多氢萘和六元内酯。 ②有8个手性中心,用右旋(+)体。

2、性质:①六元内酯环(吡喃环)上羟基氧化生成二酮吡喃。 ②水溶液酸碱催化下,内酯环水解,生成羟基酸,羟基酸是体内产生作用的形式,是代谢生成活性产物的形式(前药)。 (二)辛伐他汀 考点:1、是洛伐他汀结构改造得到,结构特征同洛伐他汀,多氢萘和内酯,侧链羧基多一个甲基。 2、内酯水解开环产生活性。(前药) (三)氟伐他汀

考点:1、第一个通过全合成得到的他汀类药物 2、是用芳环(吲哚)替代洛伐他汀分子中的萘环,并将内酯环打开得到的羟基酸。非前药,直接产生活性。 3、水溶性好。 (四)阿托伐他汀钙 (五)瑞舒伐他汀钙(新)

共同考点:1、是全合成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2、具有二羟基戊酸侧链,非前药,直接产生活性。 3、不同点:刚性部分阿托伐他汀是吡咯,瑞舒伐他汀是嘧啶。 4、用途:阿托伐他汀钙用于心肌梗死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血管重建术后,瑞舒伐他汀用于经饮食控制不能控制血脂异常。 小结:构效关系(10条) 1、按来源不同分两类:第一类从微生物得到的洛伐他汀,半合成的辛伐他汀,均含多个手性中心的氢化萘环(下图环A)。第二类是全合成的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和瑞舒伐他汀钙,均有含氮杂环(下图环B)这三个结构较简单,便于合成。 2、都具二羟基戊酸(或其内酯环)基本药效结构片段。 3、3,5-二羟基羧酸是产生酶抑制活性的必需结构,含内酯的化合物须经水解才能起效,是前体药物(见洛伐他汀)。 4、3,5-二羟基的绝对构型与洛伐他汀中3,5-二羟基的构型一致。 5、改变C5与环系之间两个碳的距离会使活性减弱或消失。

尼莫地平片说明书(完整版)

尼莫地平片【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尼莫地平片商品名称:尼莫地平片 英文名称:汉语拼音:nimodipingpian 【成份】无【性状】本品为淡黄色片【作用类别】【适应症】适用于各种原因的蛛网膜下隙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和急性脑血管病恢复期的血液循环改善。【规格】20mg*50片【用法用量】(1)缺铁性脑血管病:口服每日30~120mg,分3次服用,连用一个月。(2)偏头痛:口服一次40mg,一日3次,12周为一疗程,对血管性、紧张性和丛集性以及混合型头痛等均能减轻疼痛程度,减少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并能防止先兆症状的出现。(3)蛛网膜下腔出血所以其的脑血管痉挛:口服一次40~60mg,一日3~4次,3~4周为一个疗程,如需手术的患者,手术当天停药,以后可以继续服用。(4)突发性耳聋:口服一日40~60mg,分三次服用,5天为一疗程,一般用药3~4个疗程。(5)轻、中度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合并有上述脑血管病者,可优先选用。口服开始一次40mg,一日3次,一日最大剂量为240mg.。【不良反应】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时约有11.2%的病者出现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1)血压下降,血压下降的程度与药物剂量有关。(2)肝炎。(3)皮肤刺痛。(4)胃肠道出血。(5)血小板减少。(6)偶见一过性头晕、头痛、面潮红、呕吐、胃肠不适等。此外,口服尼莫地平以后,个别病人可发生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AKP的升高,血糖升高以及个别人的血小板数的升高。【禁忌】【注意事项】(1)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患者须慎用。(2)尼莫地平的代谢产物具有毒性反应,肝功能损害者应当慎用。(3)本品可引起血压的降低。在高血压合并蛛网膜下隙出血或脑卒中患者中,应注意减少或暂时停用降血压药物,或减少本品的用药剂量。(4)可产生假性肠梗阻,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弱。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当减少用药剂量和保持观察。(5)避免与β-阻断剂或其他钙拮抗剂合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1)药物可由乳汁分泌,哺乳妇女不宜应用。(2)动物实验提示本品具有致畸性。【儿童用药】【老年用药】【药物相互作用】(1)与其他作用于心血管的钙离子拮抗剂联合应用时可增加其他钙离子拮抗剂的效用。(2)当尼莫地平90mg/日与西咪替丁1000mg/日联合应用1周以上者,尼莫地平血药浓度可增加50%,这可能与肝内细胞色素P450被西咪替丁抑制了尼莫地平代谢有关。【药物过量】【药物毒理】尼莫地平是一种Ca2+通道阻滞剂。正常情况下,平滑肌的收缩依赖于Ca2+进入细胞内,引起跨膜电流的去极化。尼莫地平通过有效地阻止Ca2+进入细胞内、抑制平滑肌收缩,达到解除血管痉挛之目的。动物实验证明,尼莫地平对脑动脉的作用远较全身其他部位动脉的作用强许多,并且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嗜脂性特点,易透过血脑屏障。当用于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治疗时,脑脊液中的浓度可达12.5ng/ml。由此推论,临床上可用于预防蛛网膜下隙出血后的血管痉挛,然而在人体应用该药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此外尚具有保护和促进记忆、促进智力恢复的作用。所以可选择性地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显著减少血管痉挛引起的缺血性脑损伤。【药代动力学】【贮藏】避光,密封保存。

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分析

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18T10:00:23.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6期供稿作者:宋维良 [导读] 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发生大大增加了心血管猝死的发生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 宋维良(辽宁省东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11830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氨氯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氨氯地平治疗,并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接受相应治疗落后,2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均有明显下降,但观察组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观察组接受治疗后,患者CREA、ALT、TG、GLU指标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氨氯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治疗,降血压效果更加确切,其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血糖、血脂、肾脏功能、电解质等无严重性影响,具有较高安全性。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氨氯地平疗效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6-0269-01 高血压为老年群体多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发生大大增加了心血管猝死的发生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1]。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防治,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重用途径。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应用不同方式分别对78例高血压脑出血进行治疗,取得不同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性别:男51例,女27例;年龄:47-74岁,平均(56.8±8.5)岁。所有入选患者经检查均无肾功能问题,且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2]。将研究情况告知患者,并经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随机将患者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的比较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具体治疗内容主要有脱水降颅压、抗感染、脑保护、营养支持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氨氯地平(生产厂家: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24)治疗。具体治疗措施为:患者口服氨氯地平,首次服用剂量为2.5g/d,1次/d。过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变化情况逐步增加药量,药量可增至10mg/d。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仔细观察,持续性对患者的心率、血压进行监测,并做好详细记录。同时,仔细观察患者血肌酐(CREA)、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CREA)。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P<0.05作为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血压、心率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所有患者血压、心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接受相应治疗后,2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相应治疗后,2组患者的心率均无显著性变化(P <0.05),详见表1。 表1 血压、心率变化情况比较 2.2气管功能影响情况比较 接受相应治疗前,78例患者CREA、ALT、TG、GLU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氨氯地平治疗后,CREA、ALT、TG、GLU指标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高血压的众多并发症中,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在临床上表现为高血压引发的原发性脑实质出血症状[3]。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在很短时间内马上进入昏迷、意识模糊等严重状态。 氨氯地平为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新型钙离子拮抗药,其在治疗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对存在于细胞中Ca2+的贮存、释放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存在于细胞中的Cas的游离量具有控制作用。将该种药物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中,可有效降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临床研究应用结果表明,应用氨氯地平对高血压进行治疗,可有效对患者的血压规律进行有效调节,降低患者脑、心、肾等重要脏器因血压规律异常影响受到损伤。因此,应用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促进其生存质量得到提高。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氨氯地平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个结果表明该种药物具有良好的降血压效果。同时,应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REA、ALT、TG、GLU指标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个结果表明应用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糖、血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2010年12月 第31卷 第6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Jour nal of C apitalM ed icalU niversity D ec .2010V o.l 31 N o .6 [do:i 10.3969/j .issn .1006 7795.2010.06.031] 综 述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王浩然 于春江 *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三系,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神经外科二病区)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随着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发展,对其发生机制已有较新的认识,血管内皮黏附因子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他汀类调脂药及A CE I 的确切作用得到充分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取得了巨大进步,本文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新进展。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治疗;药物 中图分类号! R 541.4 N e w Progress i n M echanis m and Treat m ent of A therosclerosis WANG H ao ran ,YU Chun jiang * (T he Th ird Faculty of N e urosurgery Ins titute ;The Eleven t h M edical Co llege ;The Second D istr ict ,D e p ar t m ent of N e urosurg ery,Sanbo Brain Institute ,Cap italM edical Universit y ) ABSTRACT ! A the rosclero si s is the m a j o r d iseases threa ten i ng t he hu m an health .W it h the deve l op m en t o f research ,ne w understand i ng o f its pat hogenesis has been reached .VCAM 1and I CAM 1beca m e the ne w f ocus .T he anti atherosclerotic e ffect o f Sta ti ns and ACEI has been f u lly confi r m ed .G reat adv ance m ent i n prevention and trea t m en t of a t herosc l e rosis has been m ade ,In this paper ,w e rev ie w the new progress in m echan is m and treat m ent of atherosc leros i s . KEY W ORDS ! atherosclero si s ;m echan is m;treat m ent ;drug s * Correspond i ng au t hor ,E m a i :l cj yu1955@si na .co m 动脉粥样硬化(ather osc lerosis ,AS)是指在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有脂质沉着(主要是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同时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下增生,使内膜增厚,形成黄色或灰黄色状如粥样物质的斑块。 AS 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对心脑血管的损害可累及全身的各个器官,已成为多种中老年常见病的基础病变。AS 最常累及心、脑、肾,且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高度相关。AS 是多种脑血管事件的病理基础,与颅内动脉瘤、慢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脑部血管状况也一定程度的影响着颅脑手术的成功及术后恢复。 动脉粥样硬化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期:首先在动脉内膜出现略为隆起的含有脂质小滴的结缔组织所形成的黄色条纹。#期:由于脂质(磷脂、脂蛋白、胆固醇)的不断沉积,条纹增大,变软形成斑块。?期:斑块表面纤维变化,呈灰色或珍珠白色,内部隆起的内膜增厚,而内部的蛋白质常常含有胆固醇结晶,斑块发展进入中层。%期:斑块表面坏变脱落,形成 粥样硬化溃疡,有钙盐沉着及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阻塞,机体器官缺血,发生功能障碍 [1] 。 1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 动脉壁内皮损伤及脂质的沉积是目前公认的AS 始动因素[2] ,其基本过程如下:血管内皮细胞受某些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刺激发生损伤后,发生功能改变和渗透性增高。血液中的脂质在内皮下沉积。随后单核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损伤处进入内皮下,吞噬脂质成为泡沫细胞,形成脂肪斑。血小板也逐渐聚集并黏附于内皮的损伤处。吞噬细胞、内皮细胞及黏附于内皮细胞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生长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进入内膜,增生并合成胶原纤维,脂肪斑演变成纤维斑块。此时脂质进一步沉积,沉积的脂质进一步加重吞噬细胞的黏附、血小板的聚集和炎性反应因子的释放。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脂质不断沉积,多种炎性细胞逐渐浸润,纤维帽渐渐变薄,慢慢演变为不稳定斑块。以不稳定斑块的裂缝、糜烂或破裂为基础形成 血栓,最终导致严重心脑血管损害[1,3 4] 。上述过程各阶段的演变机制十分复杂且相互交织,人们对其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有关学说甚

27第二十七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第二十七章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内容提示及教材重点】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大、中动脉主要因单核细胞浸润连同受损内皮细胞摄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形成粥样斑块致使靶器官供血不足甚至导致急性临床事件的心脑血管疾病。抗AS药主要有:调血脂药、抗氧化药、多烯脂肪酸类和动脉内皮保护药。 (一)调血脂药:包括HMG-CoA还原酶抑制药(他汀类)、胆汁酸结合树脂、苯氧酸类(贝特类)和烟酸类。 他汀类在肝脏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使胆固醇(Ch)合成减少,反馈性调节导致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减少,临床用于:1、调血脂(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III型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性和肾性高脂血症);2、其它:肾病综合征、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缓解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骨质疏松等。 胆汁酸结合树脂主要有考来烯胺(消胆胺),口服不吸收,与胆汁酸牢固结合阻滞胆汁酸的肝-肠循环,抑制Ch吸收,加速肝内Ch降解,反馈性降低LDL。与他汀类合用有协同作用,但不宜同时口服。临床适用于IIa、IIb型及家族性杂合子高脂蛋白血症。 贝特类包括氯贝特(安妥明,已少用)、吉非贝特、苯扎贝特、非诺贝特等。主要降低三酰甘油(TG)及VLDL,轻度升高HDL-C,临床主要适用于原发性高TG血症、Ⅲ、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烟酸类主要有烟酸,大剂量能降低血浆TG和VLDL,升高HDL,与他汀类或贝特类合用可提高疗效。为广谱调血脂药,对Ⅱb和Ⅳ型最好。 (二)抗氧化药:主要有普罗布考。抑制氧化LDL生成及其引起的一系列血管病变过程,降低血浆TC和LDL-C,对血浆TG和VLDL一般无影响。临床用于各型高Ch血症,包括纯合体和杂合体家族性高Ch血症。对继发于肾病综合症或糖尿病的Ⅱ型脂蛋白血症也有效。 (三)多烯脂肪酸类:降低血浆TG、VLDL,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适用于高TG高脂血症。 (四) 动脉内皮保护药:多从动物脏器或藻类中提取或半合成的硫酸多糖,如低分子量肝素、天然类肝素(如冠心舒,是从猪肠黏膜提取的硫酸乙酰肝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软骨素的混合物),因具有大量阴电荷,结合在血管内皮表面而保护血管内皮。临床用于缺血性心脑血

尼膜同说明书

尼莫地平片(尼膜同) 【成份】¥51.50 30mg*20片/盒 本品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 尼莫地平1-甲基乙基-2-甲氧乙基,1,4-二氢-2,6-二甲基-4-(3-硝基苯基)-3,5-吡啶二羧酸酯 其结构式为:分子式:C21H26N2O7 分子量:418.45 【性状】黄色薄膜衣片。 【药理毒理】 1.药理:尼莫地平通过对与钙通道有关的神经元受体和脑血管受体的作用,保护神经元的功能,改善脑供血,增加脑的缺血耐受力。另外的研究表明这种作用不会引起盗血现象。临床总体印象评分、个体功能障碍、行为观察以及心理学测试都证实,尼莫地平对其它类型症状也有良好的作用。对急性脑血流障碍患者的研究表明,尼莫地平能扩张脑血管和改善脑供血,且对大脑既往损伤区灌流不足部位灌注量的增加通常高于正常区域。尼莫地平能明显地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缺血性神经损伤及死亡率。 2.毒理(1) 急性毒性研究(2) 慢性毒性研究:口服给予狗尼莫地平片,每日最高剂量达到6.25mg/kg,观察1年,剂量为每日2.5mg/kg时具有较好耐受性;每日剂量为6.25mg/kg 时,产生轻微的心肌血流紊乱导致的心电图可逆改变,未见心脏及其它器官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大鼠给药最高剂量达到每日90mg/kg,观察2年,具有较好耐受性。 (3) 生殖毒性研究:每日给药30mg/kg对雄性、雌性大鼠的生育能力及其后代均无损害。每日给药10mg/kg对怀孕的大鼠的胚胎发育无影响。每日给药30mg/kg,能抑制生长发育,导致胎鼠体重减少。每日给药100mg/kg,死胎数增加,但未见致畸作用。家兔胚胎毒性实验中,每日给药10mg/kg,未见致畸或胚胎毒性作用。 (4) 致癌毒性研究:大鼠每日给药90mg/kg,观察2年,未见潜在的致癌毒性;类似实验中,小鼠每日口服给药500mg/kg,未见尼莫地平潜在的致癌毒性。 (5) 致突变研究:广泛的致突变实验未观察到尼莫地平的致突变作用。 【药代动力学】 1.吸收:口服给药几乎全部吸收,服药10-15分钟后能在血浆中检测到活性成份及首过效应代谢产物。多次给药(每次30毫克,每天三次),老年个体服药0.6-1.6小时后血药浓度达峰值:7.3-43.2ng/ml。单剂量30毫克和60毫克给药在年轻受试者中平均血药浓度分别为 16±8ng/ml和31±12ng/ml。在最高剂量90毫克以下,血药浓度峰值和曲线下面积与剂量增加成正比。 2.蛋白结合率及分布:尼莫地平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7-99%。动物试验表明能通过胎盘屏障,人体分布与此类似,但未经实验证实。尼莫地平及其代谢产物在大鼠乳汁中浓度比在母体血浆中高,药物原型在人乳汁中浓度与母体血浆中相同。口服或静脉给药在脑脊液中能检测到的浓度为血浆中浓度的0.5%,与在血浆中游离浓度大致相同。

处方分析

实例1 [患者病情简介] 女性患者,29岁,患泌尿系统感染、腹泻。 [处方] 诺氟沙星片0.2g tid*7 双八面体蒙脱石3g tid*7 [用药分析] 1.诺氟沙星为酸碱两性化合物,在水中微溶,在胃液酸性介质中可成盐,溶解度增加,药物离子化程度提高,表现为阳离子特征。 2.双八面体蒙脱石,粉末粒度高达1~3微米,具有吸附阳离子的特性,诺氟沙星与酸成盐后,在pH2~6溶液中,双八面体蒙脱石对其有强烈吸附,吸附率高达98.7%,显著影响其吸收,因此服用诺氟沙星欲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发挥其治疗泌尿系感染时,应避免两者配伍使用,或者采用饭后服用诺氟沙星片,间隔至少1个小时后服用双八面体蒙脱石的方法避免双八面体蒙脱石对诺氟沙星的影响。 实例2 [患者病情简介] 男性患者,45岁,患急性肠炎、腹泻。 [处方] 诺氟沙星片0.2g tid*7 双八面体蒙脱石3g tid*7 [用药分析] 1.诺氟沙星为氟喹诺酮类,用于肠道感染。 2.双八面体蒙脱石,粉末粒度细,在肠道内可吸附毒素及病原体用于止泻。 3双八面体蒙脱石对诺氟沙星在胃酸条件下的吸附率高达98.7%,吸附于双八面体蒙脱石中的诺氟沙星对大肠杆菌仍有很强的抑菌作用。两者配伍合用,双八面体蒙脱石吸附病菌、毒素。同时吸附诺氟沙星,使其内部的诺氟沙星浓度远高出胃肠道浓度。因而有利于杀灭已吸附于双八面体蒙脱石中的细菌,而且因其吸附氟诺氟沙星,影响在肠道的吸收,使诺氟沙星在肠道内长时间保持较高浓度,因此,两者配伍在治疗侵袭性细菌性腹泻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实例3 [患者病情简介] 女性患者,38岁,患皮肤化脓性感染。 [处方] 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200mg bid*7 利福平片 300mg bid*7 [用药分析] 1.皮肤及软组织化脓性感染,其致病菌多为金葡菌。金葡菌中90%以上为多药耐药菌。 2.社区相关性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分离株的药敏试验,都显示对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敏感。 3.细菌耐药性在研究中显示:喹诺酮类可选择出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左氧氟沙星不应用于皮肤化脓性感染的治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