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类学民族学理论流派复习资料详细整理

人类学民族学理论流派复习资料详细整理

人类学民族学理论流派复习资料详细整理
人类学民族学理论流派复习资料详细整理

文化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1、文化人类学的三大支柱: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 2、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家有时也叫生物人类学家。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的生物性:如人类的起源及演化的过程、灵长类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现代人类种族的体质差异、形成因素等等。于是体质人类学就分为两个主要的领域:一是古人类学;二是今人类学。 3、田野调查法:也称为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的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工作。是文化人类学家了解人类行为和收集文化资料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 4、参与式观察:指研究者生活于他所研究的人群之中,参加他们的社会生活,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 5、亲属称谓制度:人类的亲属关系表现在语言里就是人类学上所说的亲属称谓制度,这是社会文化中用来标明亲属关系的一套称呼系统。 6、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是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人类学之父,他是大学教坛上讲授人类学的第一人。代表作《原始文化》的出版标志着人类学的开始。 7、文化(泰勒):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8、泰勒认为宗教的发展:泛灵论(万物有灵论)、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精灵崇拜、多神崇拜、一神信仰。 9、泰勒提出泛灵信仰。 10、摩尔根: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1877年《古代社会》问世。摩尔根的社会进化观点把社会分为三个阶段:蒙昧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 11、摩尔根认为社会的五个进化过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12、博厄斯:美国民族学之父,代表作有《种族:语言和文化》、《原始艺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等。主要观点是文化相对论。 13、文化相对论:强调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特点,有自己的个性,在过去、现在、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即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个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标准都是相对的。 14、文化相对论理论:博厄斯认为,各民族文化的价值是平等的,不能用高低等级加以划分。因此,评价一种文化的价值,不能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任何一种文化只能从该文化的内部去研究、去理解。 15、马格丽特米德:《来自南海》三部曲:《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1930)、《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 16、本尼迪克特:代表著作是《文化模式》(1934)、《菊与刀》 17、马林诺夫斯基:英国社会人类学家,经验功能主义的代表人之一,田野调查方法提出第一人。代表著作有《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俗》 18、《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作者马林诺夫斯基,1922年出版,本书主要描述

2019大理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之611民族学概论

大理大学2019年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611科目名称:民族学概论 一、目标要求 1.了解民族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民族学研究方法。 2.了解国内外民族学的主要理论和发展状况。 3.具有一定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民族学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 二、试卷结构 (一)时间及分值 本试卷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150分。 (二)内容结构 1.民族学的基本概念(30分) 2.民族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内容与发展状况(60分) 3.民族学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运用(60分) (三)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2.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3.论述题:(每小题60分,共60分) 三、试卷范围 1.民族学的基础知识

了解学科的基本属性、掌握基本概念及其内涵;了解民族学的定义、研究对象、方法与领域;了解“文化”的概念及内涵;了解语言和民族的关系,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了解跨文化比较方法;了解民族学学科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了解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民族学的主要理论与发展状况 了解民族学各理论流派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包括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文化心理学派,新心理学派,新进化论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反思人类学与实验民族志等。了解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3.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和任务 了解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田野工作定位与研究取向,掌握相关概念;了解田野研究的类别及过程;了解田野研究的性质和田野伦理;认识田野调查的特点、类型,掌握田野调查的基本程序和具体的调查方法,田野资料的记录与整理能力;了解中国民族学的任务。 4.民族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濡化、社会化与涵化;族性与社会分层、政治组织;宗教与仪式等。 1)理解婚姻、家庭、继嗣、继嗣群、世系群、氏族、宗族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婚姻规则,婚后居住模式,家庭结构和类型,亲属制度的类别。

民族学通论(完全版)

民族学通论 一、名词解释: 1.民族学: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它包括很多二级学科:①民族学史;②民族问题理论;③文化人类学;④民俗学;⑤蒙古学;⑥藏学。 2.文化人类学:这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为人类学主要分支之一。1901年霍姆斯创用这一专称,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以区别于研究人类体质的体质人类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的过程,分析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区文化的异同,探讨和发现人类文化的一般和特殊规律。该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整体方法、参与观察、比较法等。文化人类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和功能学派。 3.人类学:人类学是一门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是一门历史和理论的实验科学,统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 4.语言学: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的内部结构,如语音、词汇、语法、句法和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学家在进行这种研究时当然也要联系社会、文化、民族等背景,但他们是从解释语言事实的角度出发的。 5.体质人类学:亦称为自然人类学,生物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主要分支之一。是一门研究人类自身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人种形成以及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体质特征、类型及其变化规律、人类体质特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学科。 6.“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志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省志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 7、种族:种族,又称人种,是现代人类这个统一物种即晚期智人当中的各个亚种。种族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他们经常地在内部进行婚配和繁育。这些特征是在一定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 8、种族主义:种族主义宣扬人类的不同种族在本质上有优劣之分,“优等”种族应统治和奴役“劣等”种族的政治主张。种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其极端发展是种族灭绝。 9、种族灭绝:反动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借口种族、民族或宗教原因,整批地杀害某一集团的人。 10、种族的分类:胡顿1946年提出系统分类法,分为三大人种,即蒙古人种、赤道人种、欧罗巴人种。 11、黄色人种:亦称蒙古人种。主要体质特征为:皮肤浅黄色,头发色黑形直,胡须和体毛较少,颜面扁平,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的过度趋势,眼内角多有蒙古褶。 12、白色人种:亦称欧罗巴人种,俗称白色人种。主要体质特征:肤色一般浅淡,部分呈褐色,毛发颜色不一,发型波状,次生体毛发达,泪阜(fu)外露,鼻高唇薄。 13、黑色人种:亦称赤道尼格罗人种。主要体质特征为:皮肤浅黄色,头发色黑形直,胡须和体毛较少,颜面扁平,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的过度趋势,眼内角多有蒙古褶。14、劳动创造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包括了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论点:(1)语言的历史和意识的历史同样长久,或者说语言与思维互动。(2)分节语的出现是,人类童年的主要成就。(3)语言产生的前提和条件是直立行走和劳动。 15、劳动“推动力”说:劳动只是一种特殊的适应手段,适应方式。它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推动古猿的内部矛盾性发展与转化。 16、.突变选择说:学术界另有学者认为,人类起源的决定因素是突变、选择和隔离。简称突变选择说。 17、.腊玛古猿:腊玛是古代印度史诗中的英雄,该学名在1934年确定。刘易斯(G·E·Lewis)认为,其犬齿与其他齿平列,无缝隙,齿弓与人一样呈抛物线型,脑量300㎝3,体重10-15公斤,可能是向人的方向发展的人科早期代表。 18、直立人:直立人分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以能人为代表的早期直立人,具有如下特征:⑴手足进一步分化,手已能制造工具,具有了人的性质。⑵脑部较发达,平均脑量637cm3,有的高达810cm3。⑶文化方面有砾石工具和粗制石斧,标志着真正的劳动的开端。晚期直立人只是同早期直立人相对而言,在距今150-20万年。 19、智人:智人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中、晚期,人类群体已从前氏族公社时期过渡到母系氏族的萌芽时期。智人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智人即过去所称古人和尼人;晚期智人——“智人的智人”即称新人。 20、语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一套象征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最主要标志之一,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考古人类学复习资料

考古学研究 选择、填空、判断: 19世纪末日本学者从中国古代吕大临《考古图》的书名得到启发,译名考古学 英国考古学家皮戈特将考古学定义为一门研究垃圾的科学 总体而言,考古学可以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段 我国的历史考古学始于秦汉 中国考古学之父是李济 当代科学考古学的目标大致分为三个方面:研究文化历史、重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阐明社会演变的规律 认识人类古老性的三个阶段:神学或神话解释阶段、哲学解释阶段和科学解释阶段 均变论的代表人物:赫顿、赖尔,而赖尔的著作《地质学原理》是均变论与灾变论的斗争转折点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为人类古老性的确立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1784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对其庄园内土墩的发掘是考古学史上的第一次科学发掘 金石学到宋代达到鼎盛期 金石学的基本功能:考订、文章、艺术 创造出一种不求助文字记载的年代学方法是考古学区别于古物学的主要标志之一 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的著作《北方考古指南》确立了三期论,汤姆森的三期论核心定义立足于切割工具与武器,并从墓葬和窖藏这些封闭状态出土器物的共生关系来建立相对的年代早晚 沃尔塞于1849年出版的《丹麦远古古物》为三期论提供了考古学实物证据 石器时代被英国史前学家卢伯克爵士分为新、旧石器时代 类型学代表人物:汤姆森、皮特?里弗斯、约翰?伊文思、蒙特柳斯、弗林德斯?皮特里爵士,其中英国埃及学家弗林德斯?皮特里爵士创立了序列断代法,英国考古学家惠勒爵士发明了著名的布方系统,称为惠勒的方格 原生堆积:未受重大扰动的堆积,次生堆积:堆积的地层受到水流的搬运的堆积 埃及的重大考古发现:罗塞达碑、书吏坐像、图坦卡蒙陵墓,罗塞达碑的文字解读最后由法国学者商博良完成,英国埃及学家皮特里为埃及考古学带来科学方法论变革,赖斯纳对赫特普赫若斯陵墓以及卡特对图坦卡蒙陵墓的发掘标志埃及考古学最后的成熟 对玛雅遗址的科学研究始于1883年英国学者艾尔弗雷德?莫兹利 1903年刘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 世界考古学转向的三个原因:欧洲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欧洲19世纪下半叶的工业化发展导致的地下文物大量出土、人文地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 考古学研究转向对民族和人类群体的研究与德国考古学家古斯塔夫?科西纳的工作有关,古斯塔夫?科西纳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考古学文化概念的人,也是第一个用考古学文化来研究区域文化历史的人 真正将考古学文化概念普及的是英国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 文化历史考古学最重要的分析概念或单位是考古学文化 丹尼尔的世界考古学的四个重要变化:史前考古学成为世界性的学科;美洲考古学空前繁荣;科学技术方法成为考古学家的辅助手段,并且成绩不俗;原始时期和历史时期的考古学得到发展和确立,历史学和考古学受益匪浅 美国化学家威拉德?利比发明并于1949年公布了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技术(简称碳十四方法)

民族学通论读后感

《民族学通论》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收获很大,我知道了有关名族的一系列东西。这本书对我的启迪很大,书里面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使我畅游在书海里。下面我就谈谈读了它的感受吧。 下面是我觉得书中比较精彩的部分,现摘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人类种族作为一种生物学上的奇观,原因决不在于它们之间的差异,而在于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整个地球生物史上,人类是唯一的一个分布范围遍布全球而没有在内部发生种系分化的物种。造成这种奇观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拥有文化。靠着文化,人类能够从赤道分布到南北两个极圈附近,生存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中而保持着物种内部的一致性。这是任何一种别的高等生物无法做到的。总之,现代智人种自形成以来,一直就是个统一的物种。这个物种中的所有成员,在用双足直立行走,具有发达的大脑,能够创造各种文化事物,且能通过有性繁殖而生育出健康的子代等最基本的特点上是完全一致的。世界上任何种族类型的人都有自己的音节语言和全球各地遍布着各种混合的人种类型这两种现象即是明证。这也是我们一贯主张所有种族一律平等的科学基础。 第三节种族和民族上面的讨论更是深刻,我了解到种族作为一种生命科学现象,完全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的结果,其中本来不包含也不应包含任何社会文化意义。 读到这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探讨种族和民族的关系问题呢?换言之,种族和民族这两个概念之间又有什么相

干呢?后来我才知道了,从纯粹科学的意义上讲,二者的确是互不相干、泾渭分明的。种族所涉及的是人类种群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主要是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对象;而民族所涉及的则是人类的社会文化群体(简称族群)与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主要是社会科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我们也可以把种族和民族看作是两套分类系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人类这个统一体所作的划分;前者主要考虑生物学因素而不考虑文化因素,后者则主要考虑文化因素而不考虑生物学因素。因此,从理论上讲,一个种族或种族类型中包含了若干个民族,或者是一个民族中包含了几个种族或种族类型成员的现象都是正常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前一种现象远较后一种现象为多。 就说这么多吧,总之,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我受益颇丰,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而且把握住了机会阅读了这本书。

文化人类学复习要点

题型: 名词解释5个,每题4分,共20分。 简答题5个,每题6分,共30分。 论述题3个,共50分。 第一章导论 1、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 2、田野工作的特征。 3、人类学的领域。 4、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比较。 5、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6、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方法。 7、什么是田野工作?什么是主位法,客位法。 第二章文化和文化变迁 1、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变迁?文化变迁的原因,文化变迁的途径或表现,文化变迁的类型。 2、什么是涵化。 第三章种族、民族与族群 1、种族的概念 2、种族主义及其表现 3、种族产生的原因。 4、种族的社会建构。 3、民族的特征 4、族群的要素有哪些。 第六章生态人类学 1、生态人类学的定义,意义。 2、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经济人类学 1、什么是经济人类学。 2、经济人类学的问题意识。 3、经济类型与交换类型。 4、经济人类学的形式论与实质论。 5、夸富宴。“夸富宴”(potlatch)的词义是“散尽”(give-away)的意思。慷慨的馈赠是获取尊敬的动机。一个人举办一次夸富宴很显然会带给他一定的声望,这种声望是与慷慨的程度成正比的。“千金散尽”的夸富宴行为是一种“妄想自大狂人格”的结果。在一个缺乏统治阶级的社会中,夸富宴的制度确保了物品的生产和分配的持续。 “夸富宴”由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最初给以细致的描述,后来经由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再度解释的夸克特人的夸富宴仪式,一般都被后来的人类学家看成是一种再分配的经济制度。 夸求图印第安人(Kuakiutl Indians)的夸富宴(potlatch)。夸求图印第安人居住于英

各大高校人类学民族学考研试题

中山大学1998年试题:科目:人类学概论专业:民族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系谱分类法 2 民族共同语 3 游群(band) 4 参与观察 5 交表婚 6 双系继嗣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谈谈语言发展的原因? 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3.请评述你读过的一本人类学论著 三.问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你为什么报考本专业的研究生,入学后的学习计划怎样? 2.试论宗教的社会功能? 1998年科目:中国民族学概论专业:民族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萨满 2 俚人 3 瑶老制 4 民族学 5 女书 6 姑爷种和丈人种 二.论述(共70分) 1.请分别说明人类六种生产类型的特点(15分) 2.试述中国民族的主要丧葬形式。(20分) 3.试论中国民族识别的原则和意义。(35分) 中山大学1999年试题:科目:中国民族学概论专业:人类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图腾崇拜 2 蛋民 3 瑶老制 4 民族区域自治 5 凿齿 6 家长奴隶制 二.论述(共70分) 1.试论述小乘佛教(12分) 2.以汉民族的形成为例,评述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23分) 3.试论述我国民族婚姻家庭的发展(30分) 1999年科目:人类学概论专业:人类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民族共同语 2 语义 3 文化区 4 毕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克罗式亲属称谓制。 2.简述文化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 3.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4.怎么样理解劳动创造了语言?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论述你对涵化的理解。 2.试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中山大学2000年试题:科目:中国民族学概论专业:人类学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6分) 1.田野调查方法 2 死文字 3 萨满教 4 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5 百越 6图腾崇拜二.问答题(共64分) 1.简述民族学研究婚姻家庭的意义(10分) 2.以中国民族志资料来说明古代农业从刀耕火种、锄耕到犁耕的发展。(20分)3.试述中国民族的干栏式建筑及其功能。(14分)

人类学复习资料

人类学作为一门反思性的学科,它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通过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审视,达到对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当做全人类一般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反思与批评;2,通过揭示我们对各种文化世界、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进行分析的努力中所固有的弱点,来打破既有观点的稳固地位,达到对知识获得一般性规律的反思与批评;3,通过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重新定位,达到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 古典进化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概述:古典进化论一般又叫做文化进化论,它是人类学的第一个理论(或流派)。古典进化论以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为目标,注重人类文化一致性的研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乐观主义的表现,表达出强烈的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 思想渊源: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 2、人类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 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泰勒及其思想 泰勒是英国第一位人类学教授。他的著作有:《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研究》(1965)、《原始文化》(1871)和《人类学》(1881),代表作:《原始文化》。他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他主要运用文化遗留分析法和比较法。 文化遗存分析法: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游戏,民间俗语,荒谬的习惯,他认为可能跟古代文化的某一阶段有关系,它们是原始野蛮人的遗留物。泰勒的研究逻辑是:由于古代社会的文化遗留在现实的文化当中,所以对遗留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历史发展的进程。因此,文化遗留可以视为“文明进步全过程的路标”。 摩尔根及其思想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是古典进化论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研究人类社会进化问题。主要著作有《易洛魁联盟》(1851)、《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1年),《古代社会》(1877)等,代表作为《古代社会》。 摩尔根用了哪些观点来支撑他的人类社会经历了“蒙昧——野蛮——文明”的思想的? 泰勒而言,摩尔根对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文明”三阶段进行了更为系统的论证,这种系统性表现在他用四根重要的支柱支撑了社会进化论大夏。第一根支柱是生产技术发展阶段论。摩尔根以生产技术发展水平来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第二根支柱是家庭(家族)发展阶段论。摩尔根首创了亲属制度的研究,他从亲属称谓的角度来分析和推论家族制度的早期类型与历史发展。第三根支柱是氏族理论。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 (注:完全按照老师的勾画重点顺序编排!!!) 1、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民族及其文化。 2、“民族”一词最早的提出人物及时间:列宁于1912年第一次系统完整的在《马克思主义 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提出。 3、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标志:恩格斯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4、“进化论学派”的相关内容: (1)主要观点:文化发展按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发展演进。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英国的斯宾塞、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人类学》】、弗雷泽;美国的摩尔根【代表作:《易洛魁联盟》、《古代社会》】。 5、“英国功能学派”的相关内容: (1)主要观点:民族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每一种文化都作为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系统,要在弄清楚各部分对整体所做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试图找出作为整 体人类社会功能的一半法则。(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还是具体,都有满 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代表作:《西太平洋的探险队》、《野蛮社会的犯罪与习俗》】、拉德克利夫-布朗【代表作:《安达曼岛人》、《社会人类学方法》】。 6、我国最早提出“民族学”一词的人物及时间: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杂志上发表《说 民族学》。 7、我国民族学发展历程的几个重大事件: (1)1928年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设立。 (2)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成立。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重生,1980年10月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在贵阳成立,1984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会,1991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 (4)1981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在厦门中山大学成立。 8、“种族”的相关内容: (1)概念: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2)类型:蒙古人、欧罗巴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 (3)特征:①蒙古人→黄皮肤、黑发、面部扁平、鼻梁不高、嘴唇厚度适中。 ②欧罗巴人→柔软的波状头发或直发、发色不一、肤色较钱、体毛和胡须发 达、鼻梁很高、嘴唇厚度较薄。 ③尼格罗-澳大利亚人→黑色卷发、深棕色肤色、体毛不多或中等、脸型较 窄。 9、“种族主义”的相关内容: (1)概念:人类种族在治理和道德发展能力上不相等,种族差异决定各族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优秀种族理应凌驾于略等种族之上的理论。 (2)危害性:①促使产生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沙文主义等多种形式的 民族剥削和压迫。 ②促使产生种族屠杀、种族迫害、种族隔离以及存在于社会生活各方 面的种族歧视行为。

中国民族学史复习资料1

鸟居龙藏,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与考古学家。她就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生于日本德岛县,卒于东京。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内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内蒙古、东北、云贵、台湾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就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与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她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1895年以后的50余年间,曾到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千岛、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南与台湾、内蒙古等地进行考察,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体质、语言、宗教、习俗作了详细记录,写出多种调查报告与专著。她在1896—1899年先后4 次对台湾高山族进行调查,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学杂志》上。鸟居龙藏坚持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通过考察古迹文物,广泛钻研中、日古文献,参阅英、法、德文有关资料并对风俗、习惯、语言、宗教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纵横分析。学术界认为她就是日本对东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调查研究的创始人,为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开拓了道路。她对中国民族所作的调查研究及所写出的调查报告,深为中国学术界所重视。她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国学院大学教授、上智大学教授。《史前期的日本》《千岛阿伊努人》《苗族调查报告》《东北亚人类学人种学问题》 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她被誉为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代表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中国生育制度》 林耀华(1910年3月27日—2000年11月27日),福建古田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与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以文学体裁撰写的《金翼》一书(伦敦,英文版)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作了缜密的考察,写出《凉山彝家》一书。后来林先生又多次重访凉山,写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如《三上凉山》等,树立了回访研究的典范。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1月1日)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她所建构的结构主义与神话学不但深深影响人类学,对社会学、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是自然史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和人类种族的学问"。更简明地说,人类学可以称为"人的科学"。它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自然人,第二部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来说,是研究社会人的科学。 人类学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人类学的观点一般以英、美两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应包括人类的体质、心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庞杂。在他们那里,传统上习惯于将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人类自身体质特征的体质人类学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人类学。狭义人类学是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俄国,人类学一词传统上却仅指体质人类学,日本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机构也仅限于研究人类的体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学"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同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研究。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他不仅是用"人类学"这个名词的第一个权威,而且在上古时期,对于人的研究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达到了顶点。他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创立了"生物阶梯"的思想。按照他的这一思想,一系列生物体的地位逐渐升高,呈阶梯状排列。亚里斯多德是绝对没有进化论思想的,但是他提出的生物以阶梯形式排列的原则对于后来18世纪进化论学说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亚里斯多德在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涉及人与动物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方面的论点。但是在对人手作用的评价上,他认为人之所以有手是由于智慧所致,从而明显地表现出其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地方性的知识"-这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写了一本叫做《地方性知识》的书。这种"地方性知识",以区别于其它知识形态,特别是实证论者假定的"普遍性"知识形态。在格尔兹看来,知识的性质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因为人们生活所凭借的符号系统是特定的、地方化的、分殊性的,借助这些符号系统的作用,意义结构才得以形成、沟通、设定、共享、修正和再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甄别日常行为的意义和类别,地方性知识力图维持这些特定的意义系统,并根据它去组织行动。 4、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科学,包括研究过去和现代人体的一切发展和变异 5、赫胥黎-达尔文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博物学家,他在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许多领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达尔文关于类人猿接近于人类的正确判断,并且重点探讨了人类在动物界中的位置问题,在实践中发展了达尔文主义。赫胥黎在人类起源认识史上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的观点,向宗教神学提出勇敢的挑战。 6、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和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人为代表的学派。该学派的学者提出了种质选择论,强调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作用,因而是对达尔文选择原理的一个重要的说明。达尔文主张生物的渐变进化,而新达尔文主义者在广泛的实验中发现了自然界中的另一种进化方式---骤变进化。这一概念的引入,对达尔文进化论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另外,该学派还创立了基因论,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使进化论研究有可能深入到细胞实验的层次。但是,由于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实际上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该学派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国民族学史复习资料(1)

鸟居龙藏,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日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他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生于日本德岛县,卒于东京。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东北、云贵、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他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1895年以后的50 余年间,曾到东西伯利亚、库页岛、千岛、朝鲜,以及中国的东北、西南和、等地进行考察,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体质、语言、、习俗作了详细记录,写出多种调查报告和专著。他在1896—1899年先后4次对高山族进行调查,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学杂志》上。鸟居龙藏坚持历史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重视通过考察古迹文物,广泛钻研中、日古文献,参阅英、法、德文有关资料并对风俗、习惯、语言、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纵横分析。学术界认为他是日本对东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调查研究的创始人,为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开拓了道路。他对中国民族所作的调查研究及所写出的调查报告,深为中国学术界所重视。他历任东京大学副教授、国学院大学教授、上智大学教授。《史前期的日本》《千岛阿伊努人》《苗族调查报告》《东北亚人类学人种学问题》 费孝通出生于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代表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中国生育制度》 林耀华(1910年3月27日—2000年11月27日),古田人,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1935年在北平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以文学体裁撰写的《金翼》一书(伦敦,英文版)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及其变迁。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作了缜密的考察,写出《凉山彝家》一书。后来林先生又多次重访凉山,写下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如《三上凉山》等,树立了回访研究的典。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年11月28日-2009年11月1日)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他所建构的结构主义与神话学不但深深影响人类学,对社

民族学

民族学李绍明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1 民族学.2001 郭大烈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 民族学人类学周建新主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6 民族学概论周光大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7 民族学概论杨〓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7 民族学通论林耀华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02 民俗学概论陶立潘- 1987 - 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民族学概论杨群- 1998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 民族学概论王娟- 2002 - 北京大学出版社 民族学通论金天明,陈克进- 1990 -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 社 民族学纲要杨昌儒- 1997 - 贵州民族出版社 民族学概论杨望- 1984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民族学通论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主编:林耀华 出版日期:2004-12-01 目录 导言

第一单元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人类的起源 第一节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 第二节人类的远祖 第三节直立人——真人的出现 第四节智人 第二章人类的种族 第一节种族的分类 第二节种族的成因 第三节种族和民族 第三章语言与民族 第一节语言的产生 第二节语言和民族 第三节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 第四节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 第四章经济文化类型 第一节经济文化类型的含义 第二节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 第三节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第四节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 第二单元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 第五章民族学的源流

第一节民族的概念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 第三节西方民族学流派 第四节苏维埃民族学派 第五节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第六章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法 第一节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特点 第三节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类型 第四节民族学实用调查法 第五节民族学调查者素质的培养 第七章中国民族学的任务 第一节近期中国民族学的主要任务 第二节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第三单元民族社会形态 第八章社会形态与民族学研究 第一节人类社会形态学说 第二节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九章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 第一节处于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下的民族是民族学研究的传统对象 第二节原始社会形态

人类学考研笔记

一个人类学者的形象,往往是背着行装,远离故土与亲人,不惮风雨,不避艰险,以孤往之大勇,只身一人到异民族去,做长期的田野工作,对人类终极前途进行关怀与思考。因此,人类学者要有好的身体,能够背起行囊走南闯北;还要能够理解自身的世界,同时欣赏他人的生活。 P3~P14历史建构理论:古典进化论、新进化论、传播学派、历史特殊论、文化相对论、心理人类学、新心理人类学 P14~P18整体分析理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人类学 P18~P20意义探求理论: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 P20~P27后现代人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中国民族学 P27~P32研究方法:田野工作、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综合研究法P32~P41人类学分支学科:体质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 P41~P59四个基本研究领域与文化变迁:亲属制度、经济制度、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宗教与仪式、文化变迁 参考书目 《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民族学通论(修订本)》林耀华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白振声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社会人类学》朱炳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人类学基础》朱炳祥、崔应令,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民族学(ethnology) 民族学是以民族和其文化以及文化形成的原因为研究和解释对象的一门学科。 (民族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氏族、部落、部族、民族) (文化包括历史发展规律、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习俗信仰,又可分为物质文化、社群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其他定义:民族学是以民族共同体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产生、发展、变化与消亡规律的学科。民族 斯大林经典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现代民族) 民族特征构成:一是共同语言;二是共同文化特点,构成民族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文化;三是民族自我意识,而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有赖于共同文化。 共同文化是产生共同心理素质的基础。 文化特点最能够表现民族的特色,体现族体间的差异的主要是文化特点的不同。 一个民族共同体在共同地域形成以后,其民族特征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此后的民族过程中,即使一部分人脱离整体分散出去,失去了共同地域和经济联系,甚至丢失了固有的语言,但如果共同的文化特点始终保留或部分保留下来,就决定了一个民族有别于另一个民族,他们的民族特征没有也不会轻易丧失。 长期联系在一个共同经济结构中的不同族体,各自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特点,而没有形成为一个民族体。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的民族的特征,既有共同性,前后继承性,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性。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

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人类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联系人类群体来研究语言的特征和过程的一门学科。 2、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是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门学科,它是社会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语言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也可以说,是研究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的一门学科,其任务是揭示这两个变数的相互关系,包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等。 3、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就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4、理性认识:是对感觉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和改造,是一种综合过程,属于概念、判断、推理阶段的认识。 5、一族多语:一个民族没有形成自己的共同语言,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这种情况我们称作一族多语。这些不同的语言有的相差较大,有分属不同语支的、也有分属不同语族的。 6、多族一语:几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丧失了自己的本族语,转而使用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母语,这种现象我们称作多族一语现象。这里的“大多数”是指占本民族总人口的 2 /3 以上。根据这种界定,我国的多族一语现象,主要出现在回族、满族、畲族、土家族、仡佬族、赫哲族和锡伯族等民族当中。 7、连名制:就是将子女的本名跟父名、母名或父母名代代相连,借以表示个人身份和血缘关系的一种命名制度。这种命名制度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台湾、新疆和内蒙古等地的少数民族当中。 8、语言接触:指讲不同语言的人群由于交往所引起的语言在结构上和交际功能上的变化。 9、洋泾浜语:是指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使用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一种交际工具;“是一种来自英、法、西班牙或葡萄牙语的、大量缩减的词汇,加上少量本族词汇,混杂构成的语言。”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考研复习资料

人类学通论复习资料 一、人类学基础理念的重要性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问,无论从人本还是从不同地域的族群生活方式理解,人类学都处在探索人类与国民未来发展理念的重心之中。 1.人类学的一些理念和原则,可以构成一种潜在的知识储备,提高全体国民的素养,建议人性与文化未来转换的方向,随时发挥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作用; 2.人类学的知识可以提供关于国民认同的知识原则,增强人民的自信力,以及提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 二、人类学学者的素养 人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推崇到田野中去汲取知识的方法。它要求人类学学者在一个调查研究点上度过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田野生活,凭借人类学的文化透镜参与观察、撰写与展示文化。因此,它的知识构建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经过田野工作回到书斋,再把得自于生活的新鲜知识写进书本。 人类学者要有好的身体,能够背起行囊走南闯北。他(她)要理解自身的世界,也要欣赏他人的生活。以平和的态度,平等的目光,去接触也许是完全未知的社区生活方式,相信不同族群人民生活方式的意义,以及他们信仰的真诚。在这个基础上到田野中,还要经历行程和处世中的困难与挫折,经历跨文化造成的思想震荡。 三、人类学学科名称的由来 从人类学的学科领域看,它的核心分支涉及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和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四大部分,前三部分由于国别或地理区域、学术传统之不同而有分有合,但中国的传统使体质、语言和考古的研究特化了。在对这三个分支的研究中,人类学的理论影响依然强力地保持着。 在美国,人们偏于使用“文化人类学”的称谓,而英国习惯使用“社会人类学”,这门学科传到中国至今,用文化人类学的人偏多。实际上,如果摒弃国别区域差异,这门学科最具涵摄性的称谓,以“人类学”为宜。 四、人类学是什么 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以及其文化的学科。源自于古希腊文anthropos(人或与人有关的)和logys(学问或研究)。由古希腊文这一涵义发展到今天的“人类学”,经历了长久的演化过程。直到19世纪40年代,人类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人类学成为一门学科与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积极推动有密切的关系。另一位对人类学发生起关键作用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博尔斯。如果说,泰勒提供了人类学理性之一的思想和研究方法,那么博厄斯的历史论刚好是反理性主义。人类学最先发生在欧洲,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五、不同地区对“人类学”的界说 由于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不同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词汇和对“人类学”的界说也不完全一致。

人类学史复习题

名词解释 亲属称谓:在《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中,摩尔根将所有亲属称谓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即“分类式”和“说明式”;原始民族采用的是“分类式”的称谓文明民族采用的是“说明式”的称谓。所谓“分类式”,就是指对亲属称呼不进行逐个区别,而是分为若干类别;不论被称呼的人与“自身”的亲疏关系如何,凡属同一类别的人即以同一亲属称谓笼统称之。而“说明式”就是对于亲属,或用基本亲属称谓来说明,或将这些基本称谓结合起来加以说明,使每一个与“自身”有亲属关系的人称谓各不相同。“类别式”称谓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马来亚式,第二种是土兰尼亚和加诺万尼亚式。摩尔根认为每一种亲属称谓制度或形式,都是某种婚姻和家庭形式的反映。 集体观念: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指同一社会中所具有的共同信仰和情感;有别于个体观念,集体观念不是从个人自身的生活经验中吸取的,而是通过社会环境,即教育、社会舆论、习俗灌输到人的意识中来的。涂尔干认为人有两种意识,一种意识是个人的,它表现了人们富有特征的意识形态;另一种意识是整个社会集体共有的,它不会随着个体的主观意愿而改变或者消失,他把后者这种不是个人从直接经验中取得、而是由社会强加给个人的意识称为集体观念。集

体观念相当于英美所说的文化。 文化唯物主义: 1)由美国人类学家迈文·哈里斯提出,又称技术经济决定论。2)相同的技术用于相同的环境,会产生出相同的生产劳动安排和产品分配,由此又形成大致相同的社会组织,以及相关的信仰系统。 3)把社会分为三个层次的结构,①基础结构:生产行为模式,人口生产模式。生存的需要;文化与自然的交界面:人类行动的生态、化学、物质限制;行动:克服和改变这些限制的主观努力。②结构:家庭经济行为,政治经济行为:行为关系的保证和秩序。③上层结构:心理、象征、艺术、仪式。 普遍进化论:美国人类学家莱斯里·怀特提出, 1)人类的进化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2)判断、衡量文化进化的基本标准也可以是普遍的,衡量文化的尺度:C=ET,文化=能量和技术,用人们怎样掌握和控制能量以及控制能量的多少来衡量文化。 3)他在试图摆脱相对主义的困境,寻找一个客观中立的评价标准,不掺杂价值判断的衡量文化。

相关文档